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圓明園觀後感2000字精彩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1W

圓明園觀後感2000字精彩多篇

圓明園觀後感 篇一

過近現代史課,我有機會觀看《圓明園》的紀錄片,以前的我也對圓明園的歷史有一些瞭解,但是觀看時內心還是五味陳雜,多的是對那段屈辱歷史不甘,也有對如今國家崛起的自豪。真是應驗了那句斯大林的那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圓明園》為我們再現了一段真實可感且震撼人心的歷史,讓我穿越了歷史,親眼見證了大清帝國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過程,我為大清的興盛而自豪驕傲,又一起為其逐漸衰亡悲哀感歎。

圓明園曾是一座珍寶館,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館、藝術館。裏面藏有名人字畫、祕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

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侵入我國北京,闖入圓明園,而慈禧太后帶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聯軍瘋狂地搶奪、毀壞、火燒園中寶藏文物、古建築,這幫侵略軍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們中國歷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歷史時期,是我們中國人應該永遠銘記的一段屈辱的歷史。

從幼時懵懂那天起,重複在我耳畔的,便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道德邏輯,而正視如釘在板上的歷史,更多的卻是與長年所習教義不甚一致的悲劇。為了到哪都説不清白的毒品,竟明火執仗地打上人家,天下邪惡之最,可居第一;把圖財害命的強盜拒之國門之外,應是最天經地義的正當之舉,可結果總是邪惡

者揣着佔地索款的條約凱旋,正義者屈辱地舔憮着流血的創傷。這與正義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邏輯依舊沒有顯示靈光。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帝在暢園春見到了自己孫子弘曆,弘曆伴着飄落下來的紅色花瓣舞劍,那場景之美麗用任何華麗的辭藻都不能將其形容。但我又不禁將此時的美景與大火過後圓明園內大片的廢墟重合到一起,惋惜之情湧上心頭。

中華民族,是個有着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一直以來,我都為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驕傲。雖然,在近代,我們的祖國忍受了太多的蹂躪、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們的國民被列強所歧視、侮辱,但,我依然深愛着他們。這種愛,包含着輝煌、包含着屈辱;包含着惜弱、包含着圖強。這種愛,沒有什麼原因,卻有千萬個理由。這種愛,已經深深的植根於我的心中。這種愛,給了我無形的強大動力,使我們每個有良知、有責任的華夏兒女,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為了洗卻積壓於胸的憤怒,為了我們的子孫不再有我們的尷尬,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都應努力的奉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沒有一個繁榮的民族,作為個人,不論怎樣,都逃不掉先輩的遭遇。

那段屈辱的歷史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是什麼造成了大清帝國如此輕易地從興盛轉瞬間步入衰亡?是英法聯軍的慘絕人性?不,那只是我們欺騙自己的藉口,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爛的本質才是大型帝國走向衰亡的真正的原因。長期的閉關鎖國,不與

外界交流,只一味的認為自己的萬里河山是不能被其他人毀滅的,卻沒有發現這個偌大的帝國早已停下了前進的腳步,而西方國家已經後來居上,危機早就到來了。

歷史不需惋惜,只需要銘記,我們需要做的是從這段歷史中吸取教訓。過去已成歷史,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憧憬未來。一個國家的繁榮與昌盛,需要我們對國情的深入瞭解,要求我們掌握各個領域中先進的科學技術,並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友好交流。歷史不會重演,我們將牢記中華民族一個世紀的屈辱和苦難,在我們手中,繁榮強大的中國不再是夢想,在我們腳下,中華大地將重現輝煌。我們將勇敢而又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中華民族的屈辱和苦難已永遠過去!

歷史的車輪伴着禮炮的嗚響把中國載入了新的紀元。我們不再只有原始的火藥,騰飛的火箭將中國人飛天的夢想載上了環宇;我們不再只有古老的長城,橫截大江,“高峽出平湖”的情景彷彿就在眼前;我們也不再只有貧窮落後,已告別温飽,實現小康……於是,在我思維的軌跡上,在我浩瀚的腦海裏,始終深深地銘刻着一條信念: 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960萬,該有多大多大;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五千年,該有多長多長……

圓明園觀後感 篇二

圓明園是人盡皆知的一座皇家園林,對於她以往有過的輝煌的藝術成就,我們雖然不曾親見卻也是從來不吝溢美之詞的,然則我們又都大概明白如今的圓明園是怎樣的一番景象,英法聯軍的野蠻行徑無情地摧毀了這件人類禮貌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圓明園的興衰是一個縮影,而英法聯軍給她畫上的這個句號彷彿早已註定。

紀錄片《圓明園》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間穿插的多次在圓明園現時的廢墟景象與效果復原圖之間的切換,讓人頓覺滄海桑田,深深地感受到歷史洪流之無情、盛世之無常。雷家負責建造的這座園林,當時可謂是集我中華文化與建築藝術之大成,以我國南方的眾多風景為藍本,又化入幾多中國傳統的詩歌、繪畫、神話傳説,宛如仙境自是相當足信。想來那時候中國特色的木製結構也比如今的鋼筋混凝土温軟不少,比歐洲那些象徵着皇權、教權永恆壓迫的石頭建築結構更是親近太多。

乾隆時期的大清朝GDP冠絕全球,國庫富得流油,藝術上的造詣也是讓人歎為觀止,既然沒有向外擴張的意圖,修建這麼一座奢華的皇家園林昭告大清之強盛實在是義不容辭之舉。然則,1860年英法聯軍的長驅直入讓這一切最終復歸瓦礫,經濟如此繁榮的大清朝何以如此不堪一擊,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大清朝在軍備上的劣勢。想來也奇怪,火藥好歹也是我國堂堂四大發明之一,不知怎樣到了最終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擁有了比我們更為先進的熱兵器,究其原因恐怕是大清領導者的危機意識的欠缺,沒有富有預見性地搞好國防建設。而根據紀錄片中所述,英法聯軍打入圓明園時,發現園中已然藏有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贈送的先進武器,也就是説當時大清早就已經明白了外國的軍備水平,但即便是如此,皇帝們卻並沒有想到過這樣的武器能夠被用來對自我實施侵略,於是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便還停留在兩個世紀以前的水平,我不禁要感到清朝統治者淳樸天真的可愛了。

時至今日,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強國防,已是人人都明白的真理了,朝鮮的“先軍政治”便是其中代表。核武器的出現讓人心惶惶,而就實際情景來看,即便不使用核武器,擁有現代武器的發達國家能夠肆意敲打任一一個不聽話的落後國家,於是那些預感到可能會被敲打的國家要想在各方面獨立,發現眼前的路僅有建立核威懾一途,於是人心越發惶惶。隨着人類的科技發展,人類到底在不在提高也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階級沒有消除,還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勢,最要命的是,此刻的人們還學會了偽善,深藏其後的是多數人的暴政和霸權主義,城市面無表情化,文化庸俗化,人類的生命在現代科技的裹挾下失去活力,在現代武器的精確制導下愈顯脆弱,一顆原子彈就足以讓數萬條鮮活的生命在瞬間蒸發,還有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恐怖主義,我們彷彿生活在一個最糟糕的時代,不禁要開始懷念那逝去的吟詩作對、刀耕火種的年代。英法聯軍妄圖用燒燬圓明園來顯示自我的勝利,這個想法是多麼的可笑:靠武力從來不能夠真正地征服什麼。英法聯軍所作所為的唯一意義在於,它告訴我們,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掌握了更強大的力量,人性的陰暗面也就更多地被展現出來,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是一個能夠赤裸裸將慾望述諸武力而置禮貌

於不顧的時代。

紀錄片裏提到,在當時清朝,皇家子弟上午學習滿文、蒙文、漢學,這些都是人類禮貌中創造的最精華最完美的部分,而午時的軍事訓練則是古老的騎馬和射箭,是滿族人的傳統,是大地的意義,雖然在戰場上基本是無法與新式武器相抗衡的,但無疑比扣扣扳機更能體現生命的活力。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禮貌向前飛速發展,甚至到了飄飄然的程度,而尼采教育我們要回到大地。離開大地,意味着我們在失去一種品質,失去一種心態,失去一份鄉愁,失去創造美的本事。科學技術在我看來確實可是是奇技淫巧,只是為了滿足慾望製造舒適,卻從來不曾帶來內心的平靜,而藝術才是人類真正的創造,是人類禮貌中最完美的部分。

荷爾德林説,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而圓明園在物質上、在精神上都能夠説是一處詩意的棲居了,是人類最完美的部分,而英法聯軍的暴行無疑是人類最陰暗的部分,在那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完美的部分被證明是脆弱的、是能夠被無情地摧毀的,人的陰暗的部分終究戰勝了完美的部分。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也許是一個民族的恥辱,又彷彿昭示着人類的未來。

圓明園觀後感 篇三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一向想親眼看看,歷史教科書封面上印着的圓明園大水法圖片的現場景象。今年暑假最終成行,和岳父、妻子、兒子一齊走進了圓明園。

園區導遊帶着我們從綺春園出發,一路向北,走向大水法所在的長春園。導遊邊走邊説,詳細地介紹着圓明園的前世今生。我聽後心境沉重,無心欣賞路途秀美無比的景色,直奔西洋樓景區。

轉過一個彎,突然看到前面空曠的草地上,有很多橫七豎八的白色石頭,急步走近瞧個究竟。石條、石柱、石龕、石屏、石雕、石刻,種類繁多;石豹、石鳥、石狗、石蚌,形狀各異;方形石柱,圓形石柱,都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洛可可風格的琉璃裝飾,海棠形琉璃裝飾,捲曲繁複的蔓草藩花雕刻,圖案精細,線條優美,極具異域風格;有的豎立着,有的斜躺着,有的壘成了堆,有的埋了半截。看着它們全身無力地倒在地上、與雜草混在一齊的場景,聽着導遊悲情地述説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和1900年八國聯軍炮轟圓明園的歷史,頓時,悲憤之情溢滿了我的心,喉嚨裏像塞着東西,幾度哽咽,眼淚幾乎要流下來。

越往前走,越覺得慘不忍睹,到處都是巨大精美的漢白玉,無可奈何地倒在地上:當年中西合璧、用來籠養展陳孔雀的養雀籠,如今變成了臨時保護罩下頭的坑坑窪窪和凌亂的石條;當年皇帝與妃子、宮女們玩迷宮遊戲的歐式迷宮黃花陣,此刻僅有一些石柱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裏;當年能夠演奏中西樂器的諧奇趣,只留下噴水池等掙扎着向人們講述那悲慘的場面;當年十二生肖銅獸首噴水報時、聞名世界的海晏堂,只剩下巨大的石蚌以最不忍目睹的方式,展現着廢墟里殘片的精美;當年用雞蛋清、糯米湯和黏土混合製作而成堅固無比的儲水塔,被摧毀得面目全非;當年極其華麗、輝煌無比的大水法和遠瀛觀,只殘存着大水法中央大門的主體結構和遠瀛觀的頹廢和荒涼,在訴説着以往的屈辱和痛苦……

望着剩下的這些殘石碎渣、斷壁頹垣,我恍惚看到了強盜猙獰的面孔和邪惡的笑臉,恍惚聽到了熊熊大火焚燒圓明園時的噼噼啪啪聲。震撼、哀痛和憤怒,充斥着我的大腦和心臟,縈繞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圓明園殘缺不全的石柱石雕,見證了一個貧窮、落後、羸弱的國家和民族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歷史,在永遠警示着每一箇中國人:落後就要捱打,切勿忘記國恥!這些殘缺不全的石柱石雕,也讓我思考着我們每一箇中國人身上的職責和擔當。

我們不能改變歷史,可是我們要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我們不但要經常回顧歷史,我們更要着眼未來。

我們要勇擔重任、真抓實幹。為了不讓悲壯的歷史重演,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每個人要全力踐行“愛我中華,振興中華”的誓言。我認為,每個人都認認真真的幹好自我的本質工作,就是最好的愛國行動,就是在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奉獻自我的力量!

我們要團結一心、拒絕西化。以某國為首的某些國家,亂我中華之心、裂我中華之意,昭然於世。一向在利用各種團體、採用多種形式,對我國年輕一代進行思想滲透,此次香港**就是一個例證。我們要經過家庭教育、課堂教學、德育活動、生活交談、媒體宣傳、環境薰陶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種網絡新媒體,揭發他們的狼子野心、醜惡嘴臉,大力弘揚愛國心、報國志,團結一心,眾志成城。

我們要居安思危、樂不忘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圓明園給我們的警示之一。當今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依然是某些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某個國家一向想用薩德包圍中國,一向在拉攏中國周邊國家一齊圍堵中國,一向在利用釣魚島問題、台灣問題、香港問題、西藏問題等牽制中國。我們應當高度警惕,不要讓安寧磨滅了意志,不要讓繁榮遮蔽了雙眼,不要因逐漸強大而放鬆了戒備。中華民族不能再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才被迫發出最終的吼聲!僅有居安思危、進取應對,才能不懼強敵!

參觀完圓明園,我心中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有悲有憤、有憂有喜。轉身回望圓明園遺址,那個最強烈的聲音,不斷在我耳邊迴盪:勿忘國恥,愛我中華,強我中華!

圓明園觀後感1800字 篇四

上了半學期的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感覺受益頗深。吳原元老師為我們精心準備上課內容,向我們展示了許多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電影與《鳳凰大視野》的節目視頻,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般地目睹了那一段段歷史的血汗與眼淚,那一股股為國的熱情以及遭拒與失敗的無奈。我通過其知道了許多以前中學歷史課上沒有提及的歷史內情,瞭解了許多歷史人物之間的牽連與瓜葛,真正認識了那一位位在歷史中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錚錚硬漢,還有那些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能人異士,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筆筆點睛之處。但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老師最初放給我們看的《圓明園》史詩電影。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從沒有聽過圓明園歷史上最華彩的那段樂章,沒有見過圓明園歷史上最宏麗的畫卷,更不可能親身遊歷那座精妙絕倫的“萬園之園”。原來,圓明園的歷史並不是從1860年開始的。“圓明園”這個名字已然不僅僅是一座皇家園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讓國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園中之最”,更是讓其後千千代代的國人為之神往、抱憾和緬懷的絕代佳作。

《圓明園》真實地再現了大清帝王家族隱祕的生活,創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 它既不同於故事片,也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是一部獨樹一幟的史詩電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視覺衝擊,不快不慢的拍攝節奏,給我留下 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不僅是中國屈辱歷史的愛國教材,更是中華璀璨文化的愛國教育藍本。

在圓明園宏偉壯觀的建築背後,我看到了雍正的藝術情操和治國的雄心壯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藝術科學的不屑一顧。也許任憑我們的大腦如何聯想與描繪,都難在那滿目蒼夷、斷壁殘垣中,尋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樣,而這部史詩幫我們再現了這場舉世瑰造的絢爛多姿,歷史也在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驚豔與迷人。

圓明園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橫空出世,頗有一種俯瞰世界的姿態,卻也隨着清朝的腐敗趨向消亡。這種消逝好像秋天的落葉,燦爛了一個夏天,終究還是隨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樣義無反顧。我覺得它的毀滅應該是一種必然。它確實不屬於我們,它只屬於那個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註定和阿房宮一樣不屬於後世的我們。它留給我們一個美麗的倩影,任憑我們猜測臆想,讓圓明園的“一生”多了一絲悽美,讓人心生憐愛。圓明園這個華麗的夢,矇蔽了很多人的眼睛,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當夢醒時,也許只有那個時候的咸豐和那個時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處的世界,直到這個夢變得支離破碎,才看清這個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這個夢已經醒了,結束了,還是有人不願從中醒來,期望着夢的延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列強不斷入侵與吞佔中國的時候,大清皇帝還是從努爾哈赤一直走到了溥儀,這才真正從本質與形式上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圓明園在清朝滅亡前被毀,也許預示着什麼,但是遺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員也罷都沒能做出改變,也無法改變什麼,預示終於變成了現實,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賞復原後的圓明園何其雄偉壯觀、幽靜深邃的同時,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歎息。這個當年大清王朝為自己築的夢,一個令今人不止幻想過一次的夢被毀,誰之過失?難道真如維克多·雨果所説那樣,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會出現的仙境是毀於格蘭特將軍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藥的是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麼我想,埋藏導火線的必定是是中華大地上最後一個帝國。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始終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哪怕是內火戰亂、外敵入侵,就算是在最為孱弱的宋朝,中國的國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麼讓一個曾經極度繁榮的帝國在最後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後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為這樣,我們拿着弓箭與大刀的士兵們才會在列強的大炮與火槍面前宛如手無縛雞之力。我彷彿可以聽到可惡的老外在驕傲的笑着,笑着他們的勝利,笑着他們的偉大,笑着中國的腐敗。後來中國在“天朝大國”的美號中迷失了自己,封閉了自己,也斷送了自己的未來,終將一代圓明園斷送在敵人的炮灰之中。“落後就要捱打”,這就是先人給予我們的血的教訓。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説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圓明園,俗話説“好了傷疤,忘了痛”,這一塊代表着中國那段屈辱歷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們的首都北京,這麼的觸目驚心,只有這樣,才能時不時地提醒與督促着當今中國,發展才是硬道理,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裏,一國不進則退,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教訓,國家要全心全意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謀發展,謹記這為了忘卻的紀念——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