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19決戰中途島新版觀後感多篇 看決戰中途島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5W

2019決戰中途島新版觀後感多篇 看決戰中途島有感

2019《決戰中途島》觀後感

近幾年美國的二戰電影似乎又成為導演們較為熱衷的題材,在《決戰中途島》上映前的兩年多時間裏,梅爾·吉布森的《血戰鋼鋸嶺》以4000萬美元的成本,僅在中國大陸就攬獲了4.26億的票房成績,大大超越同檔期的其他影片。

血肉橫飛的場面讓人們從戰爭當中感受到了一種生理上的牴觸感。因此,該片豆瓣評分高達8.7,在IMDB也獲得了8.6的高分成績,原本只有兩個星期的排片期,被破例拿到了“延期密鑰”,一直從2016年12月持續到2017年2月。

隨後一向以科幻懸疑類電影見長的大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也一反常態,攜着自己的二戰電影《敦刻爾克》殺入奧斯卡,該片同樣備受讚譽,它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諾蘭只擅長懸疑科幻類電影的偏見,其中,“陸上一週,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的“三線融匯一點”的敍事方式令人歎為觀止,那種緊張的讓人手心出汗的氛圍營造的十分到位。

而2109年11月,曾執導過《獨立日》、《後天》等優秀作品的導演羅蘭·艾默裏奇也拿出了自己的二戰電影《決戰中途島》,瞭解二戰戰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也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海空戰。

對於這種題材的電影,人們很容易就能聯想到2001年的《珍珠港》,在很多人眼中,好萊塢電影劇本可以爛,演員可以爛,唯獨視覺效果不能掉鏈子。但其實對於《決戰中途島》這樣一部電影來説,製造成本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而恰恰該片的成本預算捉襟見肘,甚至還不如十八年前的《珍珠港》,好萊塢的電影成本向來是肉眼可見來的,花了多少錢就是多少錢,花多少錢就出多少錢的效果,1959年代的《賓虛》耗資1億美元,那毫無疑問,在當時絕對是頂級製作,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賽馬場面背後就隱藏着一個驚人的數字,他們動用了43部攝像機、78匹馬、18輛戰車、就連覆蓋地面的細沙都是從地中海的海灘運送而來,總重量達6萬3000噸。

當然,最終這部影片也不負眾望,拿下了奧斯卡11項大獎,這個記錄一直保持了38年,直到1997年才被《泰坦尼克號》所追平。

當然不是所有的高投入電影都會有高回報,1995年的《未來水世界》投入兩億美金的成本,但由於該片的內容在那個時代中顯得過於超前,導致在本土只收回8800萬美元,最終令導演兼主演的凱文·科斯特納心灰意冷,選擇了隱退。

凱文·科斯特納的“滑鐵盧”事件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很多電影的製作成本控制的非常嚴格,在後來2016年翻拍的《賓虛》當中,那些在1959年老版本中的經典鏡頭全部被電腦特技所取代了,人們幾乎在沉睡中就度過了那個影片當中最為激動人心的場面。

而正在上映的《決戰中途島》在一定程度便延續了這樣的思路,雖然主創人員強調這部電影的技術已經遠非十八年前的《珍珠港》可比,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爆炸貝”(邁克爾·貝)只能利用一些模型來製造那些戰爭場面。

而如今的影片《決戰中途島》當中的大場面鏡頭全部用電腦特效代替,可技術的升級未必就能給觀眾們帶來更加逼真和刺激的體驗,在片中,戰機、航母、驅逐艦、潛艇這些鋼鐵猛獸難以給人一種金屬的氣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濃濃的塑料感,尤其是片頭“偷襲珍珠港”的部分,大兵從兩個戰艦中間爬繩索,腿部燃燒的火焰質感很差。

相比梅爾吉布森的《血戰鋼鋸嶺》,如煉獄一般的場景顯得刺激的多,讓人血脈噴張,原因就在於梅爾·吉布森在處理那些爆炸和燃燒鏡頭中,常常是“真槍實彈”的上鏡,真實的炸彈在離人很近的指定地點被引爆,而“日本兵”也經過了處理,在軍裝裏邊做了隔熱的物理裝置,火焰就在他們身上熊熊燃燒,人們在火堆裏打滾,一羣舉着滅火器的工作人員嚴陣以待,一旦一個鏡頭拍攝完畢,就趕快衝上去滅火。

用這樣復古的方式進行拍攝,效果卻出奇的好,因為假的真不了,真的也絕對假不了,我們常説,真實情景是電影的第一生產力,最好的表演不是演出來的,是通過演員自身進入到角色當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表達才能真正的打動人,而對於二戰電影來説,最好的特效其實就是儘量少用特效,將電腦特效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不可喧賓奪主。

所以片中的主演安德魯·加菲爾德就曾評價説:“《血戰鋼鋸嶺》的場面逼真得無法超越,不管多厲害的特效都無法做到,你無法模仿人全身着火”。

但《決戰中途島》展現的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海空戰,這個題材就限制了將電影大部分需要處理的鏡頭進行物理處理的可能,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那些有如遊戲CG一般令人眼花繚亂的鏡頭。並且由於成本有限,很多戰爭場面並沒有進行的很徹底,導致很多情況下,影片的戰爭場面前期的鋪墊靠氛圍來營造,而到了“毀天滅地”得高潮階段鏡頭卻戛然而止,後面的場面需要靠觀眾們自行腦補。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主打電腦特效的電影也並非無所不能,至少,缺少預算的特效電影確實難稱完美。

對於很多“視覺控”來説,這樣一部電影沒有IMAX版本也令人覺得遺憾,如果在中國想要利用一些其他觀影廳來取代IMAX的話,可能相對中國巨幕和保利自己的POLYMAX從技術上比較接近,但對於一部二戰電影來説,聲音過於純淨反而不及普通激光2D那種“粗粒”感所帶來的震撼大。

當然吐槽了這麼多特效方面的問題,我們也要讚揚這部電影劇情方面的成功,首先,影片摒棄了珍珠港那種用大量愛情戲去填充電影內容的行為,影片主要還是着重於還原戰爭事件本身,並採取了一個“眾生相”的“散點透視”模式,這樣的方式更加能讓影片具有一些史詩氣質,讓這個重大的時代背景能夠更加立體化。也讓整個戰爭看起來不是某位超級英雄飛上天空大喊一句:“我要打十個!”就把敵人炸的粉碎。

影片從情報部門人員萊頓、再到飛行員貝斯特、機槍手布魯諾·蓋多、以及指揮官哈爾西、尼米茲等多方視角來傳達一個觀點:戰爭的勝利是依靠集體力量而獲取的。

這部電影當中所有的大型行動全部按照史實去進行,並沒有放飛自我,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們一種非常職業化的表現,這也是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

我們以前看到很多電影不把敵人當做一個“人”去刻畫,這總會讓人產生一種對方不可理喻的認知,而當你把敵人當做一個“人”去刻畫的時候,他的所作所為也就有了他的邏輯性。例如對敵人“與艦同沉”的精神給予該有的正面描述,這讓觀眾們能夠體會到即便是十惡不赦的敵人,他們身上也能體現出一些有價值的精神所在,在尊重史實的條件下也能讓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得到提升。

所以這部影片最了不起的方面就體現在他不醜化敵人,不弱化戰友。影片中還用了少許篇幅展現了中國軍民不畏犧牲營救美國飛行員的故事。

瞭解二戰歷史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美國在二戰期間給予了中國很大的物資援助,並封鎖了日本戰爭資源的進口通道,所以日本人為了讓美國人付出代價,在珍珠港給了美國人沉重的打擊,為了喚起民眾的信心,以及對日本戰鬥意志的粉碎,美國總統羅斯福下定決定要讓日本人見識見識“山姆大叔”的厲害。

於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東京轟炸”行動被批准,杜立特轟炸機隊接到了轟炸東京的任務,但由於當時美軍B-25轟炸機的續航能力不足以供美軍在轟炸完東京後進行返航,所以他們決定在轟炸完東京之後直接向中國東南沿海城市滑行,直到燃油耗盡後他們採取棄機跳傘的方式降落在中國所掌控的戰區內,但當時的中國很多沿海地區已經淪陷,美軍只能聽天由命,當他們成功落地後,看見的如果是中國人,那説明他們就能獲救。

最終,除了8名飛行員不幸降落在日軍佔領的淪陷區內,大部分飛行員降落在日軍和中國軍隊交戰的統戰區,因此,中國軍民為了保護美國飛行員,遭受了巨大的犧牲。為了抓住參與過“轟炸東京”任務的飛行員,日軍不惜一切代價對美軍可能降落的地區進行了大掃蕩,有整整25萬人因此遭到殺害。

在影片當中同樣有對於該事件的描述,在浙江地區,日軍的轟炸機瘋狂的向撤離的老百姓隊伍中投下炸彈,降落到戰場的轟炸機指揮官杜立特向一個能講英語的中國人問道:“他們的目標是什麼?”,這位中國人答:“平民”。杜立特聽到後非常內疚,他不住的重複着那句話:“平民,平民,平民,我們犯了一個大錯誤!”。

在影片的最後,杜立特講自己隨身攜帶的zippo打火機送給了那位幫助過他的中國人。

中途島海戰最終以日本人撤退而收官,但最終,影片中的杜立特再也沒能見到那位幫助他脱險的中國盟友,因為日本人後來在搜查的過程當中在那位中國人身上搜到了美國人才有的zippo防火打火機……

影片結束的時候,主創以字幕的形式感謝了中國百姓英勇無畏的營救美軍飛行員的偉大行為。最後,小編還是要對這部電影給予一個很大的肯定,儘管從技術方面該片算不上一個特別優秀的作品,但影片的價值在於它的精神內核,一部真正好的戰爭電影只會展示一個民族不畏懼犧牲的鋼鐵意志,但從不會粉飾戰爭,也不會醜化敵人,更不會無視盟友對戰爭最終的勝利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2019《決戰中途島》觀看有感

已經很久沒看到像《決戰中途島》這種全景式大場面的二戰題材電影了。

2017年的《敦刻爾克》更像是諾蘭導演獨有電影語言的試驗,2016年的《血戰鋼鋸嶺》則是梅爾吉普森對殘酷戰爭中英雄個人的讚歌,2006年《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來信》是伊斯特伍德從敵對雙方各自角度對戰爭的反思。

2001年的《珍珠港》,在電影場面和歷史事實上,都很好的呈現了那場決定了二戰歷史走向的偷襲,但邁克爾·貝加入的虛構人物三角戀故事線,卻讓影片在人文的關懷之外多了一點點狗血的味道。

執導過《後天》、《2012》、《獨立日》系列,以拍攝大場面災難片著稱的導演羅蘭·艾默裏奇,擔當了這部戰爭鉅製的導演。

羅蘭·艾默裏奇拿到的預算只有1億美元,相比當年《2012》2億美元少了一半,就算當年的《珍珠港》,也有1.4億美元的預算,這還不算通貨膨脹。

在有限的預算下,羅蘭·艾默裏奇還是很好的完成了這部戰爭片,他擅長的大場面、多線敍事都在影片中運用自如。

2

歷史上,無論是偷襲珍珠港還是中途島海戰,都曾被多次搬上大銀幕。

除了2001年邁克爾·貝執導的《珍珠港》,1970年美日合拍的《虎!虎!虎!》才是最早全景真實展現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影片。

1976年的電影《中途島之役》也再現了這場海戰。當年這部電影大牌明星雲集,但日本角色的全英文對白,尷尬的日本移民女與美國軍官的愛情戲,都讓電影的真實度大打折扣。而且,很多戰爭場面鏡頭都是直接從《虎!虎!虎!》中“借用”而來。

這次羅蘭·艾默裏奇執導的《決戰中途島》,與近些年來的戰爭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儘可能地去還原了歷史史實,全景式地重現了中途島戰役前後的歷史過程。

電影並沒有單獨聚焦某一個人物,而是展現了從將軍到士兵的羣戲。而且幾乎沒有虛構人物,更沒有硬性植入過分煽情的男女感情戲。

這讓《決戰中途島》更像是一部戰爭紀錄片,有點像美國人的《大決戰》《大轉折》。這對歷史迷或者二戰迷而言相當友好,而對於那段歷史細節不夠了解的普通觀眾而言,精彩刺激的海戰空戰場面也足夠爆米花電影的爽度。

3

中途島海戰於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

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羣的攻擊,還擊沉擊傷日軍四艘航母,從而扭轉了珍珠港事件美日海軍的實力差距,獲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戰役可以説是二戰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電影並沒有直接針對中途島戰役展開,而是通過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轟炸東京和情報戰、最後的中途島決戰三個段落進行再現。

人物則圍繞以貝斯特、麥克拉斯基等為代表的美軍轟炸機飛行員,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和情報官萊頓,日軍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山口多聞等將領,三條線展開。

這些人都是歷史中的真實人物,並在戰役中都起到了關鍵性甚至決定性作用。當影片最後將他們的真實照片展現在畫面中,讓人頓感歷史的厚重和滄桑感。

在影片中,這三條人物線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發生,而這些也都完全基於歷史史實。

美軍這邊,第一主角貝斯特,是當年那場戰役中的王牌飛行員和戰鬥英雄。他駕駛俯衝轟炸機創下了投下一顆炸彈就炸沉日軍赤城號的戰績。

電影中展示的他吸入過多鹼性氣體也是真實發生的,他也因此早早退役,再未飛向藍天。

另外,找到日軍艦隊的大隊長麥克拉斯基,美國海軍每年頒發的優秀攻擊機中隊獎都以他名字命名為“麥克拉斯基獎”。

與貝斯特打賭最後犧牲的魚雷轟炸機隊長林賽也是真實人物,1944年美國一艘驅逐艦被命名為“林賽號”以示紀念。

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珍珠港事件後被美國總統欽點臨危受命。

情報官萊頓和他帶領的羅徹福特情報小組成功破譯和確定日軍電文中AF代號即為中途島,這為美軍在中途島的作戰部署和戰役的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另外,電影中也展現了珍珠港事件後,美軍轟炸東京的報復行動。這段史實在邁克爾·貝的《珍珠港》裏也是極為重要的內容。

日軍方面,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和主力艦隊指揮南雲忠一的臨場指揮都有刻畫。山口多聞選擇與被擊傷的飛龍號航母共沉的一幕也都再現了歷史。

可以説,電影《決戰中途島》事無鉅細的將那段歷史從前到後講述了一遍,甚至當年好萊塢導演約翰·福特1942年拍攝的紀錄片《中途島戰役》都不忘在影片中呈現。

認真發掘和了解了這些歷史細節的軍迷二戰迷,相信更能得到一種觀影的樂趣和震撼。

4

和現在不少其它好萊塢大片一樣,電影《決戰中途島》也有中國的影業公司參與投資。影片中對當時中國戰場也有描寫,符合歷史真實。

美軍轟炸東京後迫降中國浙江的飛行員,得到了中國人民的救助。電影也反映了中國戰場的殘酷和日軍的暴行。

以羣戲為主的電影,在選角方面讓人驚喜。我們能看到很多熟悉的演員面孔,這裏面有商業上的考量,但同時也讓人物更有辨識度。

包括伍迪·哈里森飾演的尼米茲、帕特里克·威爾森(海王的弟弟)飾演的萊頓、盧克·伊萬斯(速激裏的反派)飾演的麥克拉斯基、艾德·斯克林(阿麗塔裏的扎潘)飾演的貝斯特、丹尼斯·奎德(《後天》男主)飾演的艦隊將軍哈爾西、艾倫·艾克哈特(蝙蝠俠裏的雙面人)飾演的空襲東京的將領吉米·杜立特,還有日本演員淺野忠信飾演的山口多聞、國村隼飾演的南雲忠一,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雖然是一部美式主旋律電影,《決戰中途島》在塑造英雄的同時,並沒有貶低和醜化敵人。這也許是國產抗日神劇永遠想不明白的事情。即使如此,電影在北美上映後影評人的評價不高。在爛番茄影評人中的新鮮度只有區區的36%。

比如這位《保齡綠每日新聞》的仁兄説到:這種類型的戰爭片之前拍過N次,而且拍得更好。這一次只是塞入過多CGI特效,用特效代替了人性。

的確,反映如此慘烈戰爭的電影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感官刺激和爽,而不是反思和回味,的確是有些遺憾。

2019《決戰中途島》觀看體會

決戰中途島,這個2019年的戰爭大片已經在中國11月8日上映,説實在的,這個電影有點勉強,畢竟CG畫面太多,戰爭道具和情景已經不像《虎虎虎》當年那樣盡善盡美地追求。

説到劇情呢,基本上符合歷史路線。在這裏,主要説那個關鍵的時間點:俯衝轟炸機從上而下襲擊日軍航母的時刻。

很久以前就有個説法:日本人的運氣太差,那架利根號巡洋艦上的艦載偵察機剛好故障無法起飛,拖延了半個小時以後才發現美軍航母,又沒有詳細報出美軍艦隊的具體情況。等到報告出艦隊中有美軍航母的時候,日軍航母上那些整備兵差點沒罵娘,因為他們已經在把魚雷和炸彈之間互相換了一個來回了,而這個時間點,美國轟炸機剛好在頭頂上。當然電影中細節略微有改動,那架偵察機及時報告了美軍航母的情況。扯了這麼多,日本人就是一個意思:很努力了,就是運氣太差了!

實際上現在來看,太多原因導致日本人失敗了。首先美軍航母是高速機動巡航狀態,半個小時以內,編隊能移動幾十千米。就算是那個扇面的搜索區域沒變,那架拖延起飛的偵察機看到的情況也是不同的。如果它準時起飛了,反而有可能錯過看見美軍編隊的機會,也就是説,日本人運氣不是太差,反而是很好。其次,那架偵察機報告上去的編隊情況和艦隊地點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後面有日軍偵察機接着繼續往那個方向飛去結果什麼都沒看見。所以説就算那時候日軍的所有轟炸機和魚雷機都滿載武裝起飛,跑到那個海域一看,空蕩蕩的,啥都沒有,毫無意義的所作所為。反而是後來的山口多聞少將僅剩的那艘飛龍號航母上的攻擊機羣是靠跟蹤返航的美國飛機找到了約克城號航母,並重創了美國航母,次日美軍航母沉沒。

那個時代沒有現代化的雷達設備,美軍的雷達是早期的型號,不像現在有衞星GPS定位,天上有衞星24小時掛着盯着。一條軍艦入了大海就猶如一根針入了大海一樣難找,對美軍來説,他們的偵察機找日軍目標找的也很辛苦。所以那時候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如果突入大洋,等於把一條狼放進了羊圈,而你找了半天還看不見狼在哪裏,所以英國人用40多艘軍艦圍堵,不惜一切代價擊沉德國人。

現在的歷史資料也説明了當時的情況:南雲航母的機庫裏,那些後勤忙個不停,他們把魚雷換下來換炸彈準備炸中途島基地,結果聽到要襲擊美軍航母,又忙着去換魚雷。這個情況現實説明了不可能在日軍軍官淵田美津雄的回憶錄裏説的5分鐘內就可以換裝然後立馬衝出去幹掉美國人。即使時間再長一點也不行。

這個事情再站高一點看,戰略上本來就有問題,山本五十六訂製的計劃內要同時面對中途島的兵力和美軍航母的威脅,南雲的航母上的飛機沒辦法作為一個獵人同時追蹤兩隻兔子。而美軍是破譯了日軍的密碼,早就在那邊等着日本鬼子,目標只有一個:幹掉日軍航母。美國人一開始就把卡特琳娜水上偵察機撒網一樣撒到日軍最可能出現的方向,並準確了掌握了日軍航母編隊的航向,當日軍航母空襲中途島的時候,他們的一舉一動就像沙盤上的艦船模型一樣非常明瞭。所以日軍的行動一開始就失敗了一半。

日本人的運氣不是太差,他們從近代史開始一直走狗屎運。和中國北洋水師的戰鬥,一開始就把總指揮丁汝昌擊傷,導致後來的指揮混亂,定遠號軍艦的炮彈命中日軍旗艦“鬆島”號的彈藥庫,結果沒爆炸。就拿這個電影來説,片中那艘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就是和日軍航母擦邊而過,之前的馬紹爾羣島戰役投下的魚雷根本不會爆炸。真實歷史書上寫的是,美國航母艦載飛機是各自為戰,因為當時走散了,油料也消耗過多。和電影細節描繪的一樣,沒有魚雷機的犧牲和那少數幾個轟炸機駕駛員的技術精湛,把炸彈剛好投中目標。日軍恐怕是毫髮無損。

指揮作戰方面也有原因,尼米茲將軍把自己的司令部保留在陸地上,他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進行指揮。山本五十六把他的整個軍團和參謀系統都帶到軍艦上並且封閉起來,有一段時間沒有和南雲聯繫。弗萊徹將軍在自己的航母被擊沉以後把指揮權轉交給斯普魯恩斯將軍,因為後者擁有航母和參謀以及通訊系統。南雲的航母被擊沉以後轉移到一條小驅逐艦上,卻要求正在反擊的山口多聞把指揮權讓給自己。兩者對比,日軍失敗的命運無法改變。就像電影最後黑島龜人要求用上所有兵力登陸中途島,用剩餘的戰列艦和其他軍艦砸爛那個基地,反正美國人的航母應該重創了,山本五十六謹慎地拒絕了:你將棋下太多了。因為敵情不明,他不能冒險。

總的來説,決戰中途島這個電影中規中矩,劇情沒有緊張的氣氛,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2019《決戰中途島》觀看心得

作為進入21世紀以來罕見的一部太平洋戰爭海戰題材的戰爭大片,好萊塢影片《決戰中途島》近日上映。幾十年過去了,與上世紀70年代的同名影片,又會有些什麼不一樣呢?

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電影迎來了輝煌的史詩時代。這些影片不以塑造人物為主,也不刻意煽情和突出戰爭殘酷,而是着力於對交戰雙方戰前心態的逼真展現和各種力量激烈的交鋒。其代表作品,就是反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虎!虎!虎!》。在美國建國二百週年上映的老版《中途島之戰》,描寫的是 1942 年6月5日至8日中途島戰役的始末。它也是一部類似《虎!虎!虎!》的近乎紀錄性的故事片。雖然這部電影贏得了1976年第十位的票房,但其評價卻顯然不及前者。其中的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為電影製作方採用了投機取巧的做法——大量海、空戰鏡頭直接取之《虎!虎!虎!》乃至日本的《太平洋之嵐》之類的太平洋戰爭影片。

無論《虎!虎!虎!》還是《中途島之戰》,這些史詩電影由於強調對歷史史實的尊重和宏觀戰爭場景的再現,因此忽視了對人物形象尤其是作為抗爭者的個體士兵形象的塑造,每一個士兵在影片中成為符號化的存在,也削弱了影片對戰爭觀念的探索和表達。另外,雖然對美(日)軍高層進行了細緻的刻畫,但是由於史實的限制,這些電影並沒有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戲劇化的藝術加工,因此在抗爭者角色的塑造上存在嚴重不足。

好在戰爭片與其他類型片相比較尤其獨特的力量。其不可告人的祕密説的並不是戰爭是地獄,而是戰爭是一個能收容眾多娛樂元素的容器。所以,到了被稱為“新世紀戰爭電影的史詩”的《珍珠港》(2001年)裏,作為戰爭片,它早就不再那麼“硬核”。《珍珠港》沒有像之前的《中途島海戰》或《虎!虎!虎!》那樣,客觀真實地表現重大戰役的前因後果和戰爭過程,而是在商業因素的干預下,將慘烈的戰爭變成了美軍戰士和漂亮的女護士之間感情糾葛的背景。影片在珍珠港遇襲這一場景之前的一個小時的時長內所表達的重點變成了珍珠港的旖旎風光、自由散漫的大兵生活、性感的美人護士……真正的戰爭戲是在影片中間部分出現,就是珍珠港遇襲,這一場景持續四十分鐘左右,完整而逼真地呈現出珍珠港遇襲的慘烈畫面。不過,即便是看完整部影片的戰鬥場景之後,觀眾也很容易陷入迷糊,究竟是誰打敗了誰?

這樣的風格變化,在新版的《決戰中途島》中似乎仍舊依稀可見。這部影片的“決戰中途島”情節,同樣發生了影片放映了幾乎一個小時之後。此前的時長,以美軍海軍航空兵的傳奇飛行員理查德·貝斯特(艾德·斯克林飾)為中心,講述了他的飛行訓練、與同僚的關係,以及家庭。與此同時,還用相當大的篇幅,描述了貝斯特的同窗密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悲慘喪生。就此塑造出了一個被日本的不義襲擊激起復仇血性的抗爭者的形象。影片中的士兵被看成一個鮮活的個體,他有名有姓,有着豐富的感情和內心世界,也許他只是戰爭這台可怕機器中的一個齒輪,但他卻有着獨立的人格和靈魂。

另一方面,如果説舊版的《中途島之戰》“復原歷史”的紀錄片色彩過於濃厚的話,今天的這部《決戰中途島》似乎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完整連續的歷史,在影片中倒是顯得有些支離破碎了。

説來有趣,《決戰中途島》的一個亮點,偏偏就是在史實方面。影片從珍珠港事件開始,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企業號”航空母艦對馬紹爾羣島的襲擊(1942年2月)、B-25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起飛轟炸東京(1942年4月),南太平洋的珊瑚海海戰(1942年5月),乃至最後的決戰中途島(1942年6月)。每一個情節的刻畫都有實為據。其中一個令人形象深刻的細節是,在“企業號”航空母艦對馬紹爾羣島發動襲擊之後,日軍出動多架一式陸上攻擊機對美軍發動反擊。一架日軍攻擊機被擊傷後徑直向“企業”號進行自殺性攻擊,飛機擦着艦體墜入海中。電影中的這一幕與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別無二致。另外,長久以來流傳的“致命五分鐘”神話也在《決戰中途島》中第一次在銀幕上得到了澄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日本海軍參謀淵田美津雄寫過一本名為《中途島之戰》的書,其中將日軍航母被炸歸咎於正在進行炸彈換魚雷的作業,就在五分鐘後就可完成的關鍵時刻被美軍飛機鑽了空子。但後來的研究已經證明,這種説法純粹是淵田的春秋筆法。於是,《決戰中途島》安排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負責更換炸彈的日軍軍官喃喃自語,“五分鐘不夠啊”,再配上一副“臣妾做不到啊”的表情,恰恰無形之間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儘管影片中的關鍵性時間節點都沒有出錯,但《決戰中途島》卻缺乏一個宏觀的視角。這樣一來,眾多至關重要的歷史情節,實際上變成了影片中各色人物的背景板。觀眾對於歷史背景的理解,不免有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遺憾。完全有賴於影片的字幕提示,觀眾才知道“企業號”在襲擊馬紹爾羣島之後南下珊瑚海,隨後又返回珍珠港,最後到了中途島。至於它(及其身處艦上的理查德·貝斯特)為什麼要去哪裏,瞭解歷史的觀眾自然心知肚明,不諳太平洋戰史的觀眾,恐怕只會看得迷糊了。更不用説,在珊瑚海戰役中沉沒的美軍航母“列剋星敦號”,與在中途島海戰中沉沒的“約克城”號,給觀眾留下的唯一印象也只是,它們沉了……

美軍一側如此,日軍一方也好不到哪去。日本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出動了史無前例的龐大艦隊。再現這一宏大場景在當今的CG時代本非難事,《決戰中途島》裏卻只給了幾條軍艦近景,絲毫也與“壯觀”二字無緣,至於日軍“中途島攻略”的具體內容,就更加付諸厥如了。

影片中“歷史破碎化”的另一個表現,當屬對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這一人物的塑造。三船敏郎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1968年)與山村聰在《虎!虎!虎!》中塑造的山本五十六形象,堪稱經典。後世的影片,不免深受其影響。《決戰中途島》中的豐川悦司,很明顯的難脱窠臼。整部影片,他所扮演的山本都是一副苦瓜臉的表情。這倒是的確與這位司令長官的經典銀幕形象相符,也跟山本五十六“反戰”的傳統人設相稱。只不過,《決戰中途島》除了沿用了《虎!虎!虎!》那句“驚醒了沉睡的巨人(美國)”的台詞之外,並沒有太多展現山本個性的鏡頭。甚至考慮到發動中途島戰役本身也是山本以辭職相要挾一意孤行發動的,豐川悦司在影片中永遠做出一副勉為其難的姿態,給觀眾的感覺,就顯得過於故作姿態了。

如果説,影片中的山本五十六幾乎淪為符號的話,片中的美、日方高級將領也沒有展現出運籌帷幄的應有素質。觀眾看完整部影片的感想,很容易變成這樣: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就是因為飛行員理查德·貝斯特的神勇發揮——他駕駛轟炸機兩次出擊,炸掉了日本人的兩艘航空母艦(“赤城”號與“飛龍”號)。

在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是事實。貝斯特扔下的炸彈,打穿了“赤城”號的飛行甲板在機庫爆炸,這注定了“赤城”號的完蛋。接下來,貝斯特又帶領美軍俯衝轟炸機隊參加了對日軍僅存的“飛龍”號的攻擊,並很可能貢獻了“飛龍”號中彈四枚之一。為此,他被授予了美國海軍十字勛章和傑出飛行十字勛章。

《決戰中途島》中以俯衝轟炸機駕駛員的第一視角衝向航空母艦的鏡頭當然極具視覺衝擊力。但是,為了凸顯貝斯特的功績,影片很顯然誇大了戰爭的嚴酷程度。譬如,在攻擊“飛龍號”時,實際上日本人當時只剩下13架艦載機,其中戰鬥機更是隻有區區6架,而貝斯特率領的美軍轟炸機隊的飛機就有13架之多。可是在影片中,寡不敵眾的卻變成了美國人,貝斯特的座機穿過多架日本戰鬥機的圍追堵截與防空火力的槍林彈雨,最後才將炸彈扔在“飛龍”號的甲板之上——“為珍珠港報仇”!

這恐怕也是典型的好萊塢銀幕英雄的形象了。在美國文化中,英雄崇拜是重要傳統,也是好萊塢電影文化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英雄成為英雄不單單因為他選擇站在壞蛋的對立面,還因為他代表着某些東西,可能是公正、理想、家庭、朋友、社會或者國家”。與其他美軍士兵一樣,影片中的貝斯特為之作戰的對象是正義和自由、善良和勇氣、親情和友情、理想和責任。《決戰中途島》特意安排了日軍虐殺美軍被俘飛行員與掩護美軍飛行員的中國百姓的情節,更加使得所有這些戰爭中的“人性”在對立面的反襯下顯得更加光輝奪目。

毫無疑問,戰爭無疑也使人性中最黑暗,最邪惡的東西暴露出來,人性的黑暗也使戰爭變成一場最為恐怖的屠殺。古希臘的柏拉圖就曾説過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戰爭結束。對於戰爭的思考在20世紀70年代不斷深入,影片開始探討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和異化。1979年上映的《戰爭啟示錄》一度觸及了人性中最為黑暗、邪惡的深處。導演科波拉自己也曾説所有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片。可是,在2019年的《決戰中途島》中,卻見不到對於戰爭的反思。或者説,影片中的戰爭,已經成為英雄誕生的必然舞台。而電影《決戰中途島》,由此也成為了一場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

2019《決戰中途島》觀看感想

正在熱映中的好萊塢年度超級戰爭大片《決戰中途島》,首周票房三天過億口碑爆棚,貓眼評分9.1、淘票票評分8.9,豆瓣評分7.7,成為目前為止院線年度評分最高戰爭題材電影。局座張召忠對電影讚譽有加,評價其為本年度最好的軍事教學片和軍事紀錄片。此外,電影更獲得陸川、馮紹峯等藝人大力推薦。

影片今日也曝光一組全新人物海報,聚焦於各位主演的面部表情,從兩軍將領、諜報人員到飛行員及家屬,以細膩高級的多重視角,呈現了一部擁有頂尖特效的二戰羣像大片。該片由《2012》、《後天》、《獨立日》等大片導演羅蘭·艾默裏奇執導,艾德·斯克林、盧克·伊萬斯、帕特里克·威爾森、伍迪·哈里森主演,正在全國熱映中!

電影細節考究堪稱軍事教學片局座:這樣的電影拍出來不容易

今日電影發佈的全新人物海報中,聚集了《阿麗塔·戰鬥天使》主演艾德·斯克林、“海王”哥哥帕特里克·威爾森、“擼哥”盧克·伊萬斯等一眾好萊塢硬漢,更有日本國民演員淺野忠信、豐川悦司、國村隼等重磅加盟,美術化粧方面也十分考究,色調復古精緻,令人立刻感受到二戰的年代氣息。

影片製作精良,軍事專家張召忠更是連發多條微博支持電影。他表示:“除了特效場面十分震撼以外,影片歷史還原的部分也很考究,像一個軍事教學片和紀錄片一樣,再現歷史,感人至深”。同時他站在統觀全局的視角感歎:“這段歷史的情況複雜,時至今日當年的倖存者大多數也不在了,同樣的武器裝備更是難找,這樣的電影能拍出來不容易。也感謝導演把和中國有關的這段歷史放入電影,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此外,電影更備受觀眾喜愛,有觀眾表示:“想要帶着父母一起來二刷”,“這部電影勾起了我對二戰的好奇,回家後要好好研究一下這段歷史”。

《決戰中途島》口碑炸裂獲全方位肯定導演陸川演員馮紹峯鼎力推薦

自11月8日公映以來,電影《決戰中途島》一路收穫過億票房及超高口碑,在各購票平台及電影評分平台均有不俗表現,豆瓣7.7的分數更是院線年度戰爭題材電影最佳。電影從構思到完成用了近20年,導演艾默裏奇以全新視角、用環環相扣的人物形象為新生代觀眾講述這一關鍵性戰役,多條故事線並行也讓觀眾得以從更加全面的角度去了解相關細節。影片一流製作獲得眾多明星推薦,演員馮紹峯評價電影:“劇情緊張,戰爭場面真實震撼”,知名導演陸川更是盛讚:“很久沒有這樣純粹的觀影體驗了,沒有尿點,沒有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