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0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93K

2020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多篇

疫情主要對交通運輸、文化旅遊、酒店餐飲和影視娛樂等服務消費影響較大。但同時,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娛樂等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十分活躍。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閲讀!

 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1

2019年12月,我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並迅速開始在全國範圍甚至世界範圍擴散傳播。截至2020年2月14日,全國已有超過6萬的確診病例。2020年1月31日,世界衞生組織(WHO)宣佈將此次疫情列入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 th Emergency of In? ternational Concern,PHEIC),其帶來的經濟損失和不確定性引發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焦慮和擔憂。

然而,越是在疫情面前,我們越需客觀冷靜,從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季節性規律出發,科學深入評估疫情對全國經濟全年發展的影響。切不可慌了手腳,亂了陣腳。

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季節規律特點,增強實現全年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信心

第一,就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上來看,儘管疫情在2019年12月就有苗頭和跡象,但是對這種全新疫情的認識和判斷需要有一個過程。2020年1月25日正月七年級,中央就新冠肺炎疫情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可以説,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全面影響始自春節。但就春節期間的經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可能沒有想象那麼大。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行為經濟學早就告訴我們,人是感性的動物。面對來勢兇猛的未知疫情,人們習慣上願意把疫情想得嚴重一些,這樣的審慎原則對於我們抗擊和最終戰勝疫情來説有利無弊。

但是,客觀上講,即使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傳統上來看,春節期間其實也是我國餐飲等很多服務業的淡季,節後復工通常也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到節前正常水平。這是任何國人都再清楚不過的淺顯道理。節前各種年貨的準備工作都已完成,因此對於節前銷售物流和經濟生產的影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節後來看,春節淡季和節後復工在任何年份都同樣存在。但由於防疫物資生產的迫切需要,一些相關產業取消了春節假期,這些還會推高經濟增長、對衝疫情的負面影響。因此,2020年的疫情對經濟肯定有影響,但不宜過分誇大。

對於快遞物流等行業,這次疫情的影響可能反而是正面的,因為很多人居家隔離,如永輝買菜等快遞物流乃至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等線上經濟不減反增,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可能將進一步推動新一輪信息革命對我國經濟的深度融合。

第二,就湖北省的經濟體量來看,受益於國家中部崛起等政策的實施,2005年以來,湖北的經濟規模佔全國的比重從3.46%提高到了2019年的4.63%;2019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全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的3.38%。這樣的經濟體量,如果我們能夠控制得當,兼顧好疫情重點地區防疫為主和其他地區復工復產“兩線”作戰之間的關係,是有可能將疫情對全國經濟全年的影響控制到最低程度的。

第三,從季節發展規律來看,2019年第一季度我國GDP為213433億元,2019年全年GDP為990865億元。2019年第一季度GDP佔全年的比重為21.54%,也就是説差不多“五分之一”、而非人們通常認為的“四分之一”,或者説是“五分之一強”“四分之一弱”;即使從上半年來看,2019年上半年,我國GDP為450933億元,佔全年的比重為45.51%,為“二分之一弱”。道理也不難理解,一季度我國大多數地區天寒地凍,不適合經濟活動的大規模開展,北方一些地區甚至還有“貓冬”的説法。同時,不管是地方“兩會”還是全國“兩會”,一般都在一季度召開,這樣經濟活動全面開展起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中國自古就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説法,一季度正是中國經濟從“冬藏”向“春生”的過渡時期。

總之,從季節規律上來講,一季度佔我國全年經濟體量“四分之一弱”;從區域經濟上來講,湖北經濟體量大致佔全國的“二十分之一弱”。這些其實都為我們戰勝疫情、奪取全年全國社會經濟目標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將“黑天鵝”和“綠天鵝”一網打盡

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確保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衞生應急管理體系。

實際上,生態環境領域中的風險挑戰,不僅是我國的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面臨類似的問題。例如,澳大利亞和美國的林火問題,一些海洋島國面臨的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這些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最終會向經濟乃至社會領域傳遞和滲透。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專家將其稱為“綠天鵝”(greenswan)。“綠天鵝”不同於“黑天鵝”,一是生態環境問題有一些確定性;二是可能會比金融危機給人類造成更大危害,具有引發更為複雜和不可預測連鎖反應的危險;三是傳統的風險管理方法包括利用歷史數據進行推演且假設正態分佈,這對評估未來的生態環境相關風險基本上沒有用處。

可見,對於生態環境中的相關新型風險隱患,需要給予高度關注。在這些問題的處理和應對上,必須要有更加“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維方式。今後要拓展視野,轉變思路,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防範和化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包括疫情在內的各種系統性風險,真正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

 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2

3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疫情防控工作和當前經濟形勢的彙報,研究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工作,決定將有關意見提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研究部署進一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

會議認為,經過全國上下和廣大人民羣眾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成績來之不易。

形勢判斷

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衝擊,我國疫情輸入壓力持續加大,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

防控重點

要因應國內外疫情防控新形勢,及時完善我國疫情防控策略和應對舉措,把重點放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上來,保持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態勢。

重點工作

1.毫不放鬆抓好重點地區疫情防控工作,繼續做好醫療救治工作,加強對重症患者精準施治,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2.對出院患者要做好醫學觀察、跟蹤隨訪、恢復期康復工作;

3.完善社區防控措施,穩妥做好疫情善後工作,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4.湖北省要同有關省份加強對接,有序做好本地人員外出就業、外地滯留在鄂人員返程等工作;

5.繼續加強北京等其他重點地區防控;

6.健全低風險地區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求,完善並及時啟動相關防控預案,堅決防止疫情反彈;

7.加強對境外我國公民的關心關愛,駐外使領館要做好領事保護、防護指導和物資保障,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8.密切跟蹤和分析全球疫情走勢,快速精準識別和管控風險源風險點,加強口岸衞生檢疫,優化入境流程,落實入境人員集中隔離要求,安排好生活服務和健康監測;

9.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同世界衞生組織深化交流合作,繼續向有關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10.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11.落實好各項減税降費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緊做好重點項目前期準備和建設工作;

12.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疏通傳導機制,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

13.對地方和企業反映的難點堵點問題,要抓緊梳理分析,及時加以解決,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

14.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動各類商場、市場復工復市,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

15.擴大居民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啟動實體商店消費,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

16.加強國際經貿合作,加快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保障國際貨運暢通;

17.抓好農業生產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穩價,抓緊組織好春管春播,加快把支農政策措施落實到田間地頭,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氣象災害防範;

18.繼續抓好生豬產能恢復,解決好畜牧水產養殖面臨的困難;

19.加大脱貧攻堅項目開工復工進度,幫助貧困勞動力盡快返崗就業,對因疫情致貧人員及時落實幫扶措施;

20.加強對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幫助湖北解決財政、融資、供應鏈等實際困難,支持湖北做好援企、穩崗、促就業、保民生等工作。

 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3

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下降6.8%!三次產業的數據都是負增長,數據反映了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劇烈衝擊。對此,全社會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肆虐全球並已傳播到絕大部分國家的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沒有可以躲避的世外桃源和安全島,隨着疫情流行傳播時間的先後,全球主要經濟體、各國經濟都依次遭受破壞,生產停止、股市熔斷、供應鏈停頓、市場停業......疫情造成了全球性經濟衰退。

百年罕見的疫情大流行,對經濟的破壞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全球性的,也是深刻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份發佈《世界經濟展望》的結論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憂慮地説:“我們不知道這場大流行會帶來什麼,也不知道經濟將如何作出迴應。我們確實知道的是,要想以儘可能最小的損害度過這場可怕的動盪,我們必須採取哪些措施。”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應對疫情衝擊造成的巨大經濟下行壓力面前,果斷出手實施宏觀經濟逆週期操作,“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形成的強大合力啟動刺激經濟計劃,針對在疫情控制、疫情救助、復工復產、對衝下行壓力和保增長五個階段的主要宏觀管理目標精準發力,中央出台的一攬子政策在有效地保護民生、保護家庭、保護企業,保護就業,保護供應鏈也保護市場消費。

中國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是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也是全球主要的供應鏈中心之一。面對疫情給製造業、生產經營和國際貿易帶來的破壞,中國奮力復工復產啟動工業生產線、打通被疫情阻斷的全球供應鏈,保證口罩、呼吸機等一系列與全球抗擊疫情直接關聯的醫療衞生品的生產迅速恢復常態,從供給端有力地支撐着全球當前最迫切的需求。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14日晚同芬蘭總統尼尼斯托通電話時説:我們將優先恢復和提高醫療防疫物資產能,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國際抗疫合作和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4月上旬國內全社會的發電量保持正增長,這是經濟活動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摩根士丹利復工指數顯示,目前的中國工業產能大致正常化,經濟活動的復甦瓶頸從供給側轉移到需求端。

從中國經濟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最近一段時期可能的表現預測,由於世界經濟整體衰退,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顯著加大,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當前各項政策的發力點必然更多地會關注於擴大內需,要把十四億人的消費需求轉化為拉動龐大中國經濟的最重要力量。從決策部門到整個市場都意識到,下一步刺激消費應以大宗耐用消費品為主,包括住宅、汽車等等。同時,在國內的投資需求方面,全國在建的重點項目已經有1.1萬個,各地今年還將陸續推出數千個新的建設項目。

在目前,經濟運行的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的形勢下,中國將繼續加大逆週期調節的力度,從總量和結構同時入手,在供給和需求兩端協同發力,把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中國的財政能力和流動性資源依然充足,無論社會總需求還是中央的宏觀政策,中國都有足夠的運籌施展空間。

 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4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各地政府紛紛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為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疫情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在調研收集社會意見以及組織專家研討的基礎上,提出了分區分級防控、有序復產復工、多方協作保證中小微企業生存性經營等相關建議。

一、市場對疫情的預期逐步轉為正常

1、當前市場機構對疫情的預期已逐步正常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從最初的恐慌到逐步瞭解疫情後的情緒改善,當前市場機構對疫情的預期已經逐步正常化。針對新冠肺炎較高的傳染性、潛伏期以及有效的防控手段,社會整體都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加之疫情發生後國家出台的一系列穩預期的措施,市場情緒在資本市場開市第一天充分釋放後,目前已逐步常態化、正常化。

2、市場機構對復工後人口集中流入區域的疫情高度關注

儘管市場機構對疫情的整體預期已經逐步正常化,也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協作下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對於逐步復工後,人口集中流入的區域,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周邊區域的疫情還存在較大的擔憂。一方面擔憂珠三角及長三角區域對疫情的嚴格防控影響企業復工進展,另一方面擔憂大量的外來人口聚集容易再次引發疫情。

二、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較大

1、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大於SARS疫情

當前市場機構一致預期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要大於2003年SARS疫情。這主要源於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一是當前中國經濟環境及所處的階段與2003年明顯不同。2003年我國正處於加入WTO後的經濟騰飛期,而當前我國經濟處於新常態,經濟增速處於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換期;二是經濟發展驅動力明顯不同,2003年我國經濟仍處於投資和出口驅動的階段,外部貿易環境逐步改善,而當前我國經濟對內需消費的依賴更大,2019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57.8%,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短期消費;三是產業結構不同,當前我國經濟對服務業的依賴逐步提升,而以餐飲、旅遊、影視為代表的服務業行業受疫情衝擊較大;四是全球經濟格局不同,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繫日漸緊密,疫情會直接影響到外商投資以及全球手機、汽車等重要產業鏈。

2、需求上對消費影響最大,一季度GDP面臨下行壓力

整體來看,市場機構一致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一次性事件,一季度經濟增速將面臨下行壓力。根據疫情情況,很多機構都下調了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的預期。疫情對後續經濟增長的影響取決於疫情的控制情況,如果疫情在4月底之前能得到完全控制,二季度GDP將會明顯改善,三季度經濟增長將進入正軌。

從類型來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最大的是消費,尤其是服務業消費,部分餐飲及旅遊業的消費衝擊將難以彌補。根據SARS期間餐飲旅遊業的恢復程度來看,一般在疫情結束後的第一個月客流恢復至50%,第二個月恢復至60%-70%,三至四個月後恢復至100%的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生產製造行業儘管受疫情影響短期產能及營收下降,但由於需求端相對穩定,疫情期間擠壓的訂單將在下半年集中釋放。

3、微觀上要高度關注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問題

此次受疫情衝擊最大的是部分中小微企業。據清華大學朱武祥教授近日對全國1480家中小企業的調研結果顯示,60%以上的中小企業賬面現金能夠支撐的時間不超過2個月;同時,31.62%的被調查企業預計本次疫情對公司營收的影響在50%以上。約有22.5%的被調查企業計劃減員降薪,16.01%的企業選擇停產歇業,這將造成較大的就業壓力。同時從產業鏈來看,我國絕大多數的產業鏈的末端環節都是由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困境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運營,進而對復工後大型企業的經營也造成較大的壓力。

要高度關注中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可能帶來的地方區域性金融風險。中小微企業經營風險的上升可能增加地方性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壓力。同時,疊加疫情因素導致的財政支出增加和財政收入減少,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矛盾凸顯。在中小企業數量較多、地方財政壓力相對較大的區域,“中小微企業—地方性中小銀行—地方財政”三大風險點疊加的區域性金融風險要高度關注。

三、戰“疫”突圍的對策建議

1、根據疫情分區分級防控,有序推進全國復產復工。

根據全國各地的實際疫情防控情況,為便於實際操作,建議中央部署各地根據疫情分區分級防控,有序推進全國復產復工。

一是儘快根據疫情分級標準,推動各地實現依法行政。當前各地為控制傳染源,有些做法超越了法律適用,例如擴大強制隔離範圍、過度實施交通管制;設置路障、挖斷道路、阻止人員物資正常流動;泄露重點人羣個人信息等。為糾正不當的管制措施,儘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羣眾生產生活的影響,建議有關部門儘快根據疫情出台分級標準以及對應參照的防控措施,使各地實現有據可依,並以此糾正各地在疫情防控中的不當做法。對於拒不糾正錯誤行為的地方要進行合規性審查,督促依法行政。

二是認真總結防控經驗教訓,疫後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在疫情結束後,應組織對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和應急處置機制進行認真總結,對其中的經驗教訓進行深刻反思,並以此為依據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2、多方協作,保障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性經營。

面對疫情造成的衝擊,政府部門、金融體系、國有企業要協同合作,通過各種辦法進行救助,切實緩解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壓力,保障其在復工後能持續經營。

一是建議地方政府因地施策,減税降費,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成本。目前工信部出台20條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業復產復工,建議在此基礎上,各地方政府根據當地中小微企業的行業分佈以及經營情況給予差異化的補貼和支持,對中小微企業減免或減半2-3個月的社會保障支出;對第一季度中小微企業繳納的税收按一定比例進行返還;對於租用大型國企物業的中小微企業減免或減半2-3個月的房租,對於租用民營或私營業主物業的中小微企業,允許其憑有效租賃合同去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申請減免或減半2-3個月房租。

二是建議各地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地出台一系列保障中小微企業生存的支持措施。對在疫情期間到期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適當給予6-12個月的展期;靈活運用資產證券化、外部擔保等多種方式保障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不斷裂。

三是建議國有企業帶頭減租降費,讓利於民。建議水、電、煤氣、電信等大型國有公共事業單位主動讓利,減免中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相關費用。

3、“大手牽小手”,利用大企業的供應鏈渠道為中小微企業紓困。

中小企業由於自身條件限制,很難直接獲得金融資源或國家政策扶持,而利用大企業的供應鏈渠道,向居於產業鏈核心的大企業提供金融資源,再通過由其向鏈上中小企業提供商業信用、延緩訂單交付等方式,有效將資金傳導到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手中,通過“大手牽小手”,實現為中小企業紓困的目的。

具體方法上,一是建議現金流相對充裕的大型企業,藉助預支貨款等形式為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確保中小微企業的正常復工以及產業鏈的正常運營;二是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化利率的委託貸款,由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提供貼息支持;三是為解決由此導致的大型企業負債率上升問題,鼓勵大型企業將應收賬款進行資產證券化,由地方或國家擔保機構提供外部擔保,由金融機構投資,實現企業、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的風險共擔機制。四是地方政府通過推動存量三角債務化解,解決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貨款拖欠問題,緩解中小企業流動性壓力,幫助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同時藉此契機推進市場化去槓桿,降低中小銀行風險。

4、加大宏觀政策調控,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提供保障支持。

建議財政部門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一是建議適當提高今年的赤字率至3.5%,可爭取7000億元資金;二是建議發行特別國債,規模建議不少於1萬億;三是視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的需要,免除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比如3月31日前)的全部增值税,以降低企業支出壓力,支持企業儘快復產復工。前兩項措施籌措的資金,可用於疫情防控及擴大公共衞生等短板投資,以及重點物資保障企業、小微企業税費、五險一金緩免、失業救濟、貸款貼息等。

建議貨幣金融政策保障流動性支持。一是用好央行3000億專項貸款資金;二是對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民生物資和服務提供企業等,更加積極地提供無抵押低息貸款;對其他企業,在抵押到位的基礎上,也應當積極提供流動性支持;三是必要時可以動用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為兑付困難的企業債券(不包括平台、地產等,且以民營企業為主)提供流動性支持。

5、保持信息公開,做好預期管理,提振公眾與市場信心。

一是實事求是,保持疫情信息準確、暢通、公開。要及時應對社交網絡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通過權威機構和專業人士發聲來及時消除不實言論造成的負面影響,有效引導社會形成正確預期。

二是做好對國際社會的溝通工作。目前全球都高度關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隨着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不斷深化,中國金融市場與全球的關聯也日漸緊密,在做好國內預期管理的同時,也要同步做好國際社會的溝通工作,為復產復工創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

三是建議統計局在後續公佈一季度經濟增速時可以同步發佈剔除疫情影響的GDP增速,此做法既符合統計數據實質可比原則,又與疫情一次性外生衝擊性質吻合,有助於市場更全面地瞭解經濟現狀,提振公眾與市場信心。

6、堅持市場化改革,釋放明確的改革信號。

除出台短期政策以外,建議更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一是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體制機制改革。為補短板、促發展,當前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明確的改革信號。二是要讓民營企業樹立改革的信心。要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貫徹競爭中性原則,打破行業壟斷,消除民營企業“不敢投”的顧慮,提升民營經濟的活力。

7、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權責,引導公眾形成合理預期,增進相互信任,讓社會公眾和政府形成相向而行的合力;二是建立起各司其職的治理體系,優化問責機制,鼓勵敢於擔當、敢於作為的風氣;三是在醫療體制改革方面,儘快建立健全體系性的公共衞生保障和疾病預防機制,加大對疾病防控和公共衞生服務的資源投入;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跨部門、跨層級的應急機制,提高我國對重大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五是加快培育民間社會組織,在災害發生時發揮民間組織力量,與政府通暢溝通、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疫情及其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危機與世界秩序講座觀後感心得5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供需兩端均有體現。出於防疫需要,春節期間餐飲、旅遊、酒店、影院等消費服務類行業經營情況均受到衝擊。另一方面,國家延長了2020年春節假期,多地要求非疫情防控急需的行業推遲開工、錯峯返程等。

不過各界普遍認為,疫情事件屬於短期衝擊,而非長期影響。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2月3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中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曾表示,IMF支持中國政府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方面採取的措施,對中國經濟韌性“充滿信心”。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依託於客流量的線下服務行業受到較大影響,但依託於線上的“宅經濟”進入了上升期。“目前,我們正處於春運期間,各種交通方式旅客發送量都明顯下降,電影票房、旅遊收入和餐飲收入同比也明顯下滑。但同時,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娛樂等數字經濟新業態十分活躍。”連維良稱。

畢竟,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大小,取決於疫情防控的進展和成效。連維良表示,目前的當務之急,還是要集中精力防控疫情,“讓疫情的拐點儘快到來,儘早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