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看奪冠電影觀後感(通用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W

看奪冠電影觀後感(通用多篇

看奪冠電影觀後感1

天高雲淡,看看《奪冠》。

這是兒子的假期作業,也是我的假期安排。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文藝作品的解讀都有多面性,哪怕如《奪冠》這樣的國慶檔期主旋律電影都不例外。有人把它看成《郎平傳》,有人把它看成《郎和陳的故事》,我看到的是價值觀的變遷,集體和個人關係的變化。

老女排能取得五連冠,這是集體主義的勝利,外在條件貧乏不堪的情況下,正是強調“我們”而非“我”,才最大限度凝聚了力量,用強大的精神力量彌補了技術和科技的不足。這也是我們理解的女排精神的第一個層面,拼搏,努力,即便一身傷病,也無怨無悔。

郎平執掌中國女排,女排隊員已經是九零後,這代人已經不是靠空洞的雞湯和體制的壓力所能動員。所以會有陳鹿離開考大學,丁霞會説她心中的那個人就是她自己,朱婷會咆哮“我會成為你,你滿意了嗎?”郎指導不愧是具有國際視野的金牌教練,她的三大改革除了戰略戰術的意圖,還有很核心的一點,就是尊重每一個個體,所以會變“主力——替補”為“首發非首發”,會鼓勵球員們談戀愛,會對朱婷説“你們應該打出你們自己的排球,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我覺得這可能是電影表達的女排精神的第二個層面:尊重每一個個體,讓每個人成就自己,而非僅僅只是在為集體去努力。

集體主義和尊重個體其實並不矛盾。新一代女排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更加精彩的比賽,還看到了同樣精彩的隊員,惠若琪、張常寧、丁霞等等,我們喜歡這批女排隊員,不僅僅因為她們獲得了冠軍,不僅僅因為她們膚白貌美大長腿,還因為她們真實而個性紛呈。

讓每一粒種子都能肆意蓬勃,春天會更加温暖而熱烈。

看奪冠電影觀後感2

中國女排的故事幾乎家喻户曉,電影《奪冠》力求從更深的層面對細節進行發掘,力求展現中國女排為奪冠而經歷的艱辛歷程。影片同時也提出了女排精神是否過時的疑問。

據説當初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後,人類幸好還保留了一件東西,那就是希望,正是希望讓人們堅持向前。中國女排低谷時期,臨危受命的郎平説過,她只是給人們帶來暫時的希望。話雖這樣説,郎平卻竭力把這希望發揮到了極致,最大程度激發隊員藴藏的能量,她更想要的是一支積極陽光的中國女排,看重的是樂在過程以及精神的永存,並不是寄全部希望於奪冠。在與實力相當的巴西女排決賽中,理性地説勝負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退其次了。事實上,不管曾經幾連冠,長勝不敗是不可能的。

你為什麼打排球?這個問題並不是可以簡單回答,甚至都無法用語言來確切表述,但又是一個不得不回答的根本問題。朱婷打排球最初就是為了能夠離開農村,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但在老一輩女排精神的激勵下,她將自己的目標擴展並逐漸得到昇華,成就了球隊以及自己人生的輝煌。奪冠路上每個隊員的人生中,都具有類似的昇華過程。當然能有中國女排這樣的平台,她們是幸福的。

郎平率領女排奪冠的經歷再次證明,解決思想問題是首要的。到了一定年齡才能體會到,快樂和解放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是件多麼難求的事,但它又會激發出多麼大的能量。推及我們每個人正在做的大事小情,都可以問自己是為什麼,可以嘗試在心底回答一下。

其實每個人都有着追求的天性,追求更多精神的愉悦,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用社會學專業名詞來表述,就是具有自我實現的欲求。但追求是要付出的代價,就如同看電影《奪冠》要花錢買票一樣。每個人欲求的目標應該是無上限的,就看你願意付出多麼大的相應代價,這可不是説説那麼容易,更不是電影所能夠完全展現出來的,例如朱婷深夜裏的獨自痛哭。越高的目標越容易產生灰心的情緒,因為難度等級會讓你對正在和將要的付出產生懷疑,從這個角度説,對影片中自願退出發隊員,應該是可以理解的,誰又不曾知難而退呢?做不了英雄不可怕,只要心中依然敬慕英雄。

雖然個體的目標最初往往顯得私人、零碎、渺小,但當心往高處的時候,普通人的大事小情足夠昇華出意義。如此,對自己的存在便少一些懷疑,不再糾結是否身體殘疾,不再糾結能力大小,最大程度地享受人生就好。精神昇華了,付出大約等於收穫的公式也就容易成立了。這不是雞湯,是切切實實的事實。

不可否認,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觀眾正是被女排精神召喚走進影院的,試圖尋找某種東西。推薦觀看《奪冠》,在觀眾的潛意識裏,必然能夠得到某種激盪,作為一名辛勞的普通公民,不斷的激盪也許是不可少的強心劑。女排站上領獎台,國歌響起,你是否油然而生出莊嚴和激動呢?往大了説,家國多事之秋,恰恰最需要振奮的女排精神,電影《奪冠》正當其時!

看奪冠電影觀後感3

這個國慶假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外出遊玩的快樂,也不是在家看書的安逸,而是觀看電影《奪冠》帶來的感動……

《奪冠》中有三個場景讓我感動得淚流滿面。

影片開始不久,老教練站在訓練場上,對新來的陪打教練和老女排隊員説:“中國女排是什麼?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我的心一顫,“我們”是誰?我帶着疑問繼續往下看。當我看到7號隊員負着腰傷上陣,為主攻手郎平贏得寶貴的休息時間時,這不正是“我們”嗎?當我看到面對日本對手遙遙領先,女排隊員凝成一股勁、咬牙死瞌、要球不要命、絕地反擊時,這不正是“我們”嗎?當我看到女排奪冠,大家都衝上大街敲鑼打鼓、搖旗歡呼吶喊時,這不正是“我們”嗎?我明白了,正是因為女排隊員心裏裝着“我們”,用五連冠一次次證明了“我們中國人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在生活中更應該多想到“我們”而不是“我”。

影片放到2008年中美女排大戰,美國女排戰勝中國女排時,鏡頭拉近,椅子上球衣USA字母映入眼簾,美國女排教練郎平平靜地站起來,拿起球衣,背上球袋,緩慢地走出賽場,對身邊的歡呼聲、吶喊聲、怒罵聲充耳不聞,眼裏卻分明閃着點點淚光。這點點淚光啊,刺得我的心一痛,似乎感應到了她心裏的糾結、矛盾和哀傷。是啊,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國女排隊員,一名中國人,她當然希望中國女排再次奪冠,但作為一名職業的美國女排教練,她也希望自己帶的隊伍能奪冠啊。這“點點淚光”不正是我們中國人對祖國深沉的愛嗎?

鏡頭來到2016年中國女排備戰里約奧運會,新女排隊員狀態不佳,不明白“為了誰打球”、“愛不愛排球”,郎平教練把她們帶回當年老女排的訓練基地。一天深夜,曾經的陪打教練來到基地,摸着牆上的'球印對夜宿球場的新女排隊員説:“這牆上的每個球印,就是以前那幫傻姑娘,一個球一個球給鑿出來的。”“我們那時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有‘這個’。”教練指着心口説。我的心一震,“這個”是什麼呢?當我看到新女排隊員迎戰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女排,她們拋下包袱,放開了打,豁出去了打,頑強拼搏,把比分一分一分咬下來,最後逆轉奪冠時,我明白了“這個”是什麼。要知道當時的女排處於低谷,排名下滑到世界第七,多少年沒站在冠軍領獎台了。“這個”不正是一代代女排不放棄、不言輸、竭盡全力奪冠的團隊精神嗎?“這個”不正是我們國家從貧困落後走向繁榮富強的精神源泉嗎?

看完《奪冠》,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只要心裏想着“我們”、眼裏含着“淚光”、胸裏懷着“這個”,就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奪冠”。

看奪冠電影觀後感4

“一分一分咬下來,就是殺出血路!”

鐵榔頭“郎平”帶領女排姑娘們一次次奪下桂冠,成為國人的驕傲。“只有拼,才會贏”的女排精神也激勵着國人自尊,自強的民族魂。

2020國慶檔,由鞏俐飾演“郎平”,中國女排冠軍隊本色出演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上映,帶你重看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沉浮圖景!

高速旋轉的左手暴扣,飛身而出的跪地撲救……帶你感受這一場場酣暢淋漓的比賽。

電影時間跨度長達30多年,講述幾代女排的熱血故事,電影主創也因此全力以赴,打造看點紛呈的大銀幕精品。影片從選角、服裝到場景、道具無不精準到位,真實再現多個重要歷史節點,帶觀眾重温中國女排的全民記憶。

從衝出亞洲,到笑傲世界排壇,中國女排已經成為中國力量的符號。新一代女排正是中國女排的代表,電影也將展現她們被選拔入隊、刻苦訓練的過程。2016年裏約奧運會的巔峯一戰,更將是電影中的華彩篇章。

更難能可貴的是,電影將展現女排姑娘們在賽場之外,有血有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首次“觸電”的冠軍們,不僅要表演電影激情的比賽場面,更多許多文戲和情感戲。

陳可辛版的《奪冠》從開拍起就備受關注。

因為都是體育題材,開拍之初,有很多人拿它和口碑爆款《摔跤吧爸爸》以及《絕殺慕尼黑》做比較。

可相比上述兩個前作,它講述的故事,大眾實在過於熟悉。如何既有戲劇衝突,又能真實重現真人真事,對導演和演員都是極大挑戰。

不過,鞏俐+陳可辛+黃渤,無論哪個角度看都是黃金搭檔。

知名導演陳可辛和國際巨星鞏俐的加盟,即將帶我們回顧這30多年,中國女排走過的路,和一再被提及的“女排精神”。

而這段歷史上,最不可忽略的標誌性人物——郎平。30多年來,她是唯一一個始終備受讚譽的體育人物。

2020年,一個是聞名國際的大導演,一個是對中國體育競技有卓越奉獻的前運動員現中國女排教練一把手。因為排球,他們又聚在了一起,他們都帶着對中國體育的崇高敬意,帶着最純粹的赤子之心,讓大家重新認識中國女排。

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沉浮圖景,在《奪冠》中緩緩拉開。

這不僅是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的故事,更是讓全中國人民銘記的光輝歷史!

女排精神代表着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博的時代最強音。也讓我們更期待這部電影!

看奪冠電影觀後感5

電影原名《中國女排》,後來改名《奪冠》。這個名字放在今年的大背景下,卻是極具戲劇性。因為《八佰》剛剛問鼎了今年的全球票房第一,這是中國電影的首次奪冠。只是這個奪冠與其説是中國電影的勝利,倒不如説是中國抗疫的勝利,畢竟全球疫情啥樣大家心裏都有數,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何況這算是綜合國力的勝利,並不全是運氣。

體育類電影本來就冷門,即使搭上了中國女排的大品牌,也因為老人對女排的耳熟能詳,新人對女排的一知半解,導致大眾觀影熱情不高。而我之所以走進影院,也是因為最近迷茫得有些累了,又有點不甘沉淪,只好四處找雞湯,恰好奪冠上映,所以就決定是它了。

女排精神出現在一窮二白的80年代,可以説是新中國奮鬥的代名詞,很多人以為它的核心是奉獻和犧牲,其實並不是。女排精神首先講求的是團結協作,其次是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無論是現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80年代的“振興中華”,都需要團結為先。排球區別於乒乓球的地方正在它是一項團隊協作的運動,乒乓球影響力不如排球的原因也在於此。

從電影觀賞性和難度看,描繪眾生相的電影和闡述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自然是後者更具觀賞性,而且主線貫通,容易理解。羣像電影要描述的人物太多,時長有限,鏡頭分散,所以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有前期瞭解,觀影體驗一般不會太好。《奪冠》需要在兩個小時內描述好新老女排兩代人,時間跨度40年,因此需要一個主線串聯起整個故事。陳可辛選擇了郎平作為整個紐帶。作為世界排壇的傳奇人物,中國排球十次奪冠,郎平參與了八次,由她作為紐帶,絕對眾望所歸。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新女排隊員的演員,超越了本色出演,達到了本人出演。

電影前半段非常感人、也讓人振奮,本來就是衝着這個去的,算是值回了票價。難得的是電影后半段多了一些思考。電影重現了08年郎平作為美國隊主教練帶領美國隊擊敗了東道主中國隊的一幕,觀眾的噓聲讓我想起了曾經的自己,當年我也是高呼賣國賊的一員,回頭再看,賣國賊這個稱呼絕不屬於數次臨危受命,挽救中國女排的郎平。電影中一句“還是不夠強大”讓我明白了自己的狹隘。真正的強大不是不會輸,而是輸得起。就像《奪冠》一樣,目前看,它的票房已無力趕超《八佰》,更不用説來勢洶洶的國慶檔電影,但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不是非得奪冠不可,踏踏實實的人生也有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