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2021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2W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2021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怎麼寫呢?民族團結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整合力量、一種追求,它對凝聚人心、整合社會起着重要作用,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2021最新,歡迎閲讀!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篇1】

五千年華夏文明,各民族兒女攜手奮鬥創造了今日輝煌的中華文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

同仇敵愾抵禦外敵。近代以來,在抗擊外部入侵的戰爭中,各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頑強抵抗,將外來侵略者趕出中國。在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各民族人民團結與共,在面對強敵時不畏艱難,用智慧、汗水與生命,築起一座民族團結、共御外敵的堅固長城,最終將外敵趕出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後,各民族同胞不斷進行發展與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令各族人民的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齊心協力共謀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成為第一要務。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持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少數民族地區以全方位的支持。在多年來的發展中,各民族同胞攜手與共,進行不斷髮展,終於迎來了當今的輝煌時期。

兼容幷包共譜華章。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幷包的民族。在56個民族中,每個少數民族都因為傳統、習俗等不同而各有其特色和優勢,每個少數民族都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各民族之間可以文化相融、智慧相濟、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揚長避短、共同發展,只有促進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才能令中華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只有各民族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才能促進中華民族的不斷髮展,才能讓民族復興戰略更加凝心聚力。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篇2】

五千年華夏文明,各民族兒女攜手奮鬥創造了今日輝煌的中華文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

同仇敵愾抵禦外敵。近代以來,在抗擊外部入侵的戰爭中,各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頑強抵抗,將外來侵略者趕出中國。在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各民族人民團結與共,在面對強敵時不畏艱難,用智慧、汗水與生命,築起一座民族團結、共御外敵的堅固長城,最終將外敵趕出中國。新中國成立之後,各民族同胞不斷進行發展與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令各族人民的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齊心協力共謀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成為第一要務。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持續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少數民族地區以全方位的支持。在多年來的發展中,各民族同胞攜手與共,進行不斷髮展,終於迎來了當今的輝煌時期。

兼容幷包共譜華章。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幷包的民族。在56個民族中,每個少數民族都因為傳統、習俗等不同而各有其特色和優勢,每個少數民族都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各民族之間可以文化相融、智慧相濟、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揚長避短、共同發展,只有促進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才能令中華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只有各民族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才能促進中華民族的不斷髮展,才能讓民族復興戰略更加凝心聚力。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篇3】

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點亮碧空,傲然的矗立在世界的東方;

有一位巍峨的巨人,它目光堅定,微笑着坐落在雄偉的亞洲;長江、黃河是它那奔騰不息的熱血;黃山、泰山是它那剛毅立體的五官;原野、平川是它那樸實粗糙的皮膚;珠穆朗瑪峯是它那永不低垂的脊樑!

它,就是我們深愛着的祖國——中國!一個有着傳奇色彩的堅毅民族,一個有着動人史詩的泱泱大國。也許它曾經飽受戰爭和貧窮的磨難,但這仍然不能消滯它的信心與堅韌,仍然不能阻止它的前進與拼搏。終於,終於,在60年前的10月1日,中華民族的歷史終於翻開了一頁新的篇章!時光荏苒,而在祖國誕生60年後的今天,我,為我是一名中國人,而深深的自豪着。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突然接觸到了“愛國”這個詞。

也許,“愛國”,對於我們這樣的孩子,真的還是一個懵懂的詞。但是,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卻忽然深切的感受到,我,是多麼深切的依戀着祖國!我似乎已經瞭解,祖國對我來説已經不是單純的概念了,而是我所依賴的父母,是我所熱愛的家鄉和一草一木,是我的生命和靈魂,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不論我們的祖國是清貧或富裕,或者興盛或衰亡,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會永遠深深的愛着它。在外出遊玩時,我的眼球總是不自覺的,或者説是本能的吧,總在人羣中尋找説中國話的,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和我深愛的祖國融為一體了。如果説祖國是大樹,我甘願做其中的一片綠葉,如果説祖國是海洋,我甘願做其中的一顆水珠。因為我的生命是祖國給予的,我願做一名祖國的精神與力量的傳遞者!我愛我的祖國,是祖國培育了我們絲縷不計,寬容博大的廣闊胸懷。

我愛我的祖國,是祖國賦予了我們堅韌自強,努力奮鬥的華夏本色。我愛我的祖國,是祖國教會了我們毫不怯懦、勇敢正直的民族精神。

我愛我的祖國,併為我的祖國而深深的驕傲着!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篇4】

我是一名來自山東的轉校生,第一次踏入56中時,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再加上悶熱的天氣,讓本就緊張的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焦躁。當老師將我帶入教室,我做了自我介紹之後,便將我安排在一位長相清秀,個子高挑的女生旁邊。通過了解,我得知她叫馮倩,是一名回族同學。

初來乍到的我,對學校的每處地方都還不瞭解,卻又不知該向誰請教,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而同桌馮倩對我卻十分熱心,她帶我幾乎走遍了學校的每一處地方,在她的引導下我知道了水房的位置,知道了微機室的位置,瞭解了上什麼課需要準備什麼東西……漸漸地我們變得熟悉了很多,但直到那件事之後,我和她才成為了真正交心的好友。

那是剛開學沒多久的一天下午,班主任走進教室説:“明天學校要組織活動,班裏的所有同學必須穿校服、佩戴紅領巾,沒有的同學可以相互借一借。”聽到這個消息,我徹底傻了眼,訂的校服還沒有發,我又剛來到這個城市根本就沒有地方可以借啊。正當我愁眉不展之時,馮倩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説:“我有兩套校服,借你一套吧!”

這突如其來的幸福讓我有點不知所措,只見馮倩露出甜甜的微笑在望着我,我才回過神來説了一聲謝謝,而馮倩依舊微笑着説:“這有什麼的,咱們可是好朋友啊,再説咱們的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要互相幫助,不論是誰遇到困難我們都應該幫助呀!”聽了她的話,我的心感覺暖暖的。是啊,在這個民族大家庭裏,我享受着温暖,也學習着相處,以後我也會像她一樣去真心幫助每一位家庭成員,不論是什麼民族,都應該像對待家人一樣用心對待。

這件事後我們成了交心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學習,相互幫助,遇到困難就一起想辦法解決。

中國是一個民族大國,五十六個民族繪成了一幅中國畫,我們各民族手拉手,心連心,互幫互助,相信我們的社會,會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石榴籽一家親團課觀後感心得【篇5】

口中含玉為國,一磚一瓦為家。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家興國興,有國才有家。

曾有人問哲學家:“一滴水怎樣才不會幹?”哲學家回答説:“把它放到大海里。”如此簡短的回答,卻突顯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個人離不開集體而生存,只有在團結協助的集體中才會有無窮的力量,反之,就算有再大的力量,也終會枯竭。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這一樁英雄事蹟中,始終體現着一種不變的精神——民族精神。不可否認,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維護民族團結的事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親入藏、土爾跋扈族在渥多錫帶領下還鄉……它們雖然發生在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但流傳至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貫徹實施以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為指導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堅持和完善“平等、團結、互助、進步”的新型民族關係,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與融合。中華民族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各有特點,但也隱藏着許多相似之處,民族團結的心是一致的,並沒有因民族、語言、習俗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不交流,相反,有困難互相幫助,互相訴説心裏話,用真情澆灌一朵朵民族之花,用行動讓民族之花開得火一樣絢爛。

曾記得這樣一件事:一位白皮膚的婦女帶着她的兒子去坐出租車,出租車司機是個黑皮膚的男人,小孩便揪着婦女的衣角問:“媽媽,為什麼這位叔叔這麼黑呀?他是不是很久沒有洗澡了?”男孩的眼睛一閃一閃的。媽媽聽了後彎下腰,臉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眼睛像月牙一樣彎彎的,她柔聲説道:“小調皮,這世間萬物都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那些不同是為了讓我們更加地想要去了解,促使我們更好地相親相愛。”出租車司機似乎也聽了婦女的話,便朝這對母子會心一笑。

是啊,不同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相親相愛。那紅紅的中國結,紅遍了整個中國大地,映紅了一張張幸福的笑臉;那奇異的服飾,裝點了多彩的中國,那不同的語言,使我們更加驚喜,在這偌大的世界上,各民族手牽手,心連心,依然温暖相擁。

一堆沙子是鬆散的,可是它和水、水泥混合後,比花崗巖還堅硬。民族一家親!讓民族團結之花永遠綻放在我們祖國大地上,願中華民族永遠像巨人一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