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風之谷》有感(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5W

第一篇:觀《風之谷》有感

觀《風之谷》有感(精選多篇)

觀《風之谷》有感

《風之谷》這是一部童話神奇般的電影,是一部關於人類的空氣和土地淨化的一部電影,娜烏茜卡就是電影裏的主人公,她是最開始發現蟲王的一個女孩子。

娜烏茜卡是一個和一些人不一樣,別人遇到這些蟲子,不就是殺害,而娜烏茜卡的做法和他們不一樣,她用自己的靜心笛來保護這些蟲子,她從小到大就和王蟲一起,為什麼蟲子的森林會有毒氣,就是因為人們殺害蟲子,時間長了,蟲子身上就會長出一種棉毒球,到一定的時間,就會破開,毒氣就這樣蔓延了這個蟲子的森林,娜烏茜卡開始拯救世界的大冒險。

有一個國家和王蟲決一死戰,利用了娜烏茜卡小時候一起玩的小王蟲,為了保護他們自己的國家,要把王蟲掉到風之谷去,把所有的大王蟲都吸引到風之谷,聰明的娜烏茜卡為了拯救風之谷,給機槍射中了腿,小王蟲從籃子裏掉下來是,向死亡的湖走去,可愛的娜烏茜卡不顧自己的傷,一腳深進了鹽湖裏,一大羣的王蟲衝了過來,娜烏茜卡被活活的撞死了。

到現在,娜烏茜卡被所有王蟲拯救了,娜烏茜卡就這樣像仙女一樣在金色的草原上走來走去。

第二篇:風之谷有感1

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

——《風之谷》有感

課上看了宮崎駿的《風之谷》,雖然之前也有看過,但是再看一遍,感觸還是那麼多。很多人看了風之谷,都為老人那種高瞻遠矚的環保意識所打動。確實,84年的作品能有這麼新穎獨到的理論,在今天看也確實展現了老人獨具智慧的一面。然而,在這部作品中,我體會更多的是愛與和平,那種藴藏於每一幅圖畫中的對於自然對於和平的熱愛。

感觸最深的是小娜烏西卡藏了一隻小王蟲那一段,現在想來,依舊曆歷在目。那一段,“成熟”世界向她伸長了雙手,小娜烏西卡慌張的説沒什麼沒什麼。她是藏了一隻小王蟲而且它還鑽了出來,小娜烏西卡慌張的抱起它,轉過身,藏它與懷中,説不要出來。可是沒用,他們還是一把拎走王蟲,任她聲嘶力竭。她哭着説,它並沒有做錯什麼,別殺它,卻沒有人去理會。在“成熟”的世界裏,他們知道王蟲只會帶來傷害,他們説人和蟲是不能共存的,是因為曾經受到傷害了吧。這就是他們説的愛比恨更深刻吧,傷害所帶來的恨似乎會更深一些,它會逐漸的泯滅我們那些原本飽滿的愛。然而小娜烏西卡卻不是,她只是覺得她沒有做錯,她可以和蟲兒活在一起,她有一顆熾熱的心,這顆心讓她對這一切都有着大愛。就像電影的開頭,伊羽先生帶給她一隻小松鼠,伊羽先生説,它受到了驚嚇。娜烏西卡關心的看着松鼠説,不怕,

不怕。即使最後被它咬上一口,她也還是關心的看着小松鼠,告訴它不怕不怕。那一刻,她深深地打動了我。她質樸的心靈,温暖了她接觸的一切事物。而在現今我們生活的社會裏,面具卻越來越多,也好像是越來越重要。人與人不再是坦誠相待,凡事留一手好像才是生存法則。有人説過,我們的純真似乎永遠停留在了校園裏,我們“被複雜”了。我們盲目地接受那些背叛與傷害,用苦痛給心靈帶上桎梏,我們與時俱進,我們逐漸“成熟”,我們失去了那種曾經的熾熱的愛。電影裏有一個老人説,你看我的手,再過半年,它就像石頭一樣僵硬,但是小姐(娜烏西卡)還會喜歡這手的。她説我很勤勞手很好看。他説的時候一臉寧靜,很幸福。

風之谷被佔領的時候,娜烏西卡去了她的小屋,在那間屋子裏,栽滿了那些所謂的“有毒”植物。伊羽先生進去的時候還很詫異,他説不是不祥的植物嗎,為什麼沒有放出有毒氣體。娜烏西卡告訴他是土壤和水有毒,所以植物才會放出毒氣,現在水和土壤都好了,它們不會再有什麼不祥了。她告訴伊羽先生,可是水壩馬上就要關閉了,再過不久它們就會枯死。她説心中滿是恨,不知如何是好。她哭着投進伊羽先生的懷抱。那一刻,她為那些在平常人眼裏惡俗的事物惋惜,她為它們感到不公。而我們?中國有一個老故事《農夫與蛇》,講的是,冬天農夫發現了一條凍僵的毒蛇,農夫心存憐憫,將毒蛇放入懷中,給她温暖,誰知毒蛇醒來以後卻咬死了農夫。還有東郭先生救了狼卻險些被吃掉,

還有更多。而這些作品就一直在教育我們:對待邪惡的勢力不能存在仁慈(或者只是我的偏見)。然而同是對待可能致命的傷害時,娜烏西卡表現得比我們都從容,都淡定,有的人説她傻,我卻認為這是一種大愛。就如同佛教所講的佛祖割肉喂鷹的故事,那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更是一種對待社會對待自然的平常心。

當被流沙衝進地底時,娜烏西卡貼着那棵大樹聆聽,她聽到那些水聲,那一聲滴答,同時也給了我寧靜,在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也返璞歸真了,那是一種人性的迴歸。融於大自然,也許這就是道家所説的天人合一吧,娜烏西卡做到了,她是真正的大自然中的智者。

電影裏有幾處是娜烏西卡被王蟲的觸角(王蟲伸出來的黃色的細細長長的,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姑且叫做觸角吧)所包圍的場景,那是我認為整個電影中最美的畫面,一個是在湖面上,她為了向王蟲表明自己不是壞人,任由王蟲的觸角包圍,她內心祥和寧靜,在觸角的包圍下,她彷彿置身於一片金黃的麥田。也許只有真正大愛的人才能在危險面前表現的從容不迫。另一處在影片的結尾,那一片由觸角所組成的金色的平原,娜烏西卡站在上面,滿臉平靜,奶奶説:身穿青衣,為民獻身。她就是那個在她家牆上的傳説,一生未有任何惡行,為平民所貢獻。這兩段那種感人的畫面再加上電影中那小女孩的“啦~啦啦~~~啦~啦啦?”吟唱,在至美的享受同時更多的是感動,那一刻,為娜烏西卡,為愛,為和平。

肯尼迪曾經説過,人有生死,國有興亡,但是意志長存。這也許就是最後娜烏西卡衝到王蟲前面內心的寫照吧。以前聽過一個佛教的故事,講的是為什麼觀音菩薩沒有被封佛,其實有一次觀音菩薩已經有機會升級成為佛,但是在去的途中看到一個老婦人在樹上,一個老虎在下面要吃老婦人。但是由於成佛的時辰是有規定的,去晚了,就無法成佛。觀音菩薩雖然心存憐憫,想救這個老婦人。但是時間不允許。可是後來,觀音領悟到了,就放棄成佛的機會來搭救這個老婦人,失去了時機,從此就再無機會成佛,但是觀音菩薩並沒有後悔。其實我並不知道這個故事是否是真的,但就其佛學意義,它傳達出佛教菩薩那種不計得失慈悲為懷的大愛時,想來即使是誤傳也不為過。

真正有胸襟的人從來都是兼濟天下,娜烏西卡給了我們感動,讓我們驚醒。也許在日益複雜的當今社會裏娜烏西卡這種對任何事都心存憐憫不計得失的處世態度顯得不切實際,但就是她,為我們這些在塵世裏漂泊的俗人帶來一些心靈上的寧靜,我知道自己做不到那樣的高度,但是至少在心裏我會長存一份悸動和那對於人和事不懈的愛和追求。

第三篇:風之谷

空氣裏的憤怒

——《風之谷》的啟示

一場大戰毀滅了人類文明,千年後,“腐海”森林吞噬着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森林裏的各種巨型動植物產生的瘴氣成為人類生存的威脅。其中最令人恐懼的是王蟲,它們所到之處均化為廢墟,帶來的有毒孢子落地生根腐蝕土地,人們一直視王蟲為摧毀城市的惡魔。在腐海森林的一隅,有個以海風抵擋瘴氣的小國“風之谷”,主人公娜烏西卡便是“風之谷”族長的女兒。娜烏西卡深刻的明白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互相信賴才是解決腐海森林的根本方法,若是摧毀了腐海森林,更會加重環境的負擔,人類便將萬劫不復。

成千上萬的王蟲在野心勃勃的多魯美吉亞王國公主的攻擊引誘下,怒不可遏的衝向“風之谷”,為了捍衞自己的家園,娜烏西卡孤身擋在王蟲面前,希望以此救贖自己的族人,最終她的聰慧、機智、勇敢感動了王蟲,熄滅了它們的怒火,保衞了自己的家園。

雖然這是大師宮崎駿虛構的故事,但其藴含的深刻哲理對現實社會依然意義重大。影片裏的世界構造雖然不同於我們的現實社會(屬於《魔戒》裏魔幻傳奇的世界),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包括對自然無止境的掠奪、人類戰爭、各種利益矛盾恰好影射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發人深省。更值得人們反思的是被人類視為公敵的王蟲,他們惡臭熏天,體內吸附有大量的有毒瘴氣,可它們卻在死後化為細沙,滋潤地底的土地,起到淨化世界的作用。

而今,我們的空氣質量每況愈下,工業文明發展的代價正日漸影響着人們的生活。在前不久環保部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了修改,增設了pm2.5平均濃度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保護公眾健康。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令我們彷彿置身於“腐海森林”,工業氣體、汽車尾氣、焚燒垃圾製造的“瘴氣”衝擊着我們脆弱的呼吸系統。你是否注意到我們生活的城市上空陰霾籠罩,路面塵土飛揚,河流裏散發着令人作嘔的惡臭?

空氣中充滿着憤怒的叫囂,電影裏當想要征服世界的惡勢力多魯美吉亞王國召喚起世界上最邪惡的力量——“巨神兵”,那就是在“七日之火”將世界付之一炬的最終兵器,全身如同火山巖漿般通紅,雙眼反射的“紅外線”威力驚人,它正如人類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成果,但在自然面前它是軟弱的,最終不敵王蟲的強勢攻擊而化為一灘爛泥,彷如工業文明的衰落。

若想消除空氣中的怒火,我想這需要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需要人們堅(本站:)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就是文明長盛不衰的祕訣,是自然給予我們最樸實的啟示。你若是破壞大自然,等着吧,山洪、暴雨、地震、泥石流傾倒而來,你若是愛惜她,陽光、雨露、鳥叫、蟲鳴給你的身心以最美的享受。摧毀自然便是毀滅人類自己,請相信自然的力量,她將回報我們更多的財富!

第四篇:觀 有感

觀《向中國人脱帽致敬》話劇有感

在一次留學生中,主人公遇到了教授的刁難。他回答的問題的時候多麼尷尬,在思維敏捷的情況下,他憑着他那愛國情懷使教授向他脱帽致敬,自己依靠自己聰明才智及愛國情懷感動教授。

觀完《向中國人脱帽致敬》話劇有感,使我心潮澎湃情思橫溢,熱愛祖國情懷油然而發、觀看後受到感染、薰陶愛國,愛我祖國的種子播入我心田。

其中一位教授的話使我震撼: “你是來自台灣中國的,還是來自北京中國的?”

而學生憤怒卻不失冷靜的説道: “教授先生,只有一箇中國,這是常識。”可見這位教授是多麼的刁鑽、古怪啊!學生回答的明顯有些偏激!及時這些個問題已經被解決,可是未必不會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從此可見,以前中國被欺凌的歷史存在西方國家深深的腦海裏!為什麼詹天佑在國外功臣名就之際,卻選擇在國內艱難局面迴歸祖國?為什麼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之物,卻奔向祖國?為什麼錢學森夫婦在經過重重磨難並沒有泯滅迴歸祖國懷抱的堅強意志?因為┅祖國在我們心中!

舉一個例子説吧!一箇中國人去印度旅遊,印度人看見中國人第一反應認為他是日本人,第二反應是韓國人,第三反應才是中國人。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當時一箇中國剛一解放,無地位,要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來保護我們的國家。也許你會説我們還小沒有能力去保護中國,但是我們可以從現在好好學習為國家爭光。

看完話劇後我總結出了一句話: “因為┅祖國在我心中!”

第五篇:觀《我們》有感

觀<<三位大學談學業與擇業>>有感

在老師的導引下,我們觀看了《我們》這一節目,在《我們》這個開放的平台,每個參與者都清晰地表達了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發言都有道理,全面地回答了關於大學學業以及之後的發展的問題。有理想也有現實;有較為浪漫的文科情懷,也有重視實際的工科思維;有年輕一代的激情,也有中年一代的穩健。

下面切入正題,三個擁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在對待擇業與就業上所發表的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引發了我的思考,在他們的對話中,很明顯的感覺到這三個學生之間觀念的不同,而且令我這個完全接受中國式教育的學生最為震驚的還是:自小就接受外國教育的喻莉雅和在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張東生,他們在談及自己的專業前程以及未來的時候是那麼的自信和意氣風發。而另一位來自國內一流大學——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王偉然,在表達自己對前途的看法時,卻是那麼的含蓄和猶豫,以致主持人問他他的夢想時,他每次回答的都是自己的職業規劃而非夢想!他是這三位學生中學歷最高的,可也是對前途抱着一種説不清的心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接受德國基礎教育的女生,直白地説,她並不漂亮,但非常自信,因為她對待事物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我想説的是,在今天的中國我們需要一種更全面的評價標準,不能讓賺錢多或長得漂亮作為男人女人們成功的唯一標準。正如那個女生所説,當你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以後,是否還保有心中的夢想?我想這個夢想,不僅僅是房子和轎車,它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或者是一種驅動力。就像一個班級如果只按學習成績進行排名,那麼有成就感的永遠只是排在前面的幾個同學,而大部分的同學過得比較鬱悶,做着也許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在所有人的意識裏增加一些評價標準,比如社交能力,創造力,心理素質,領導力等這樣社會上所適用的能力,那麼大部分同學都可能會找到自我認同感,不僅心情會更加愉快,而且都會有更強的自信心和驅動力去發揮自己的優勢。

再談談那位來自香港的同學, 我也和張東生一樣,曾經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於是高中過得很迷茫。可是,我也做了像張東生的那般瀟灑,讀了兩年之後,再把自己從主攻文化課上轉移到了做一名藝術生。但是他對自己的未來有着獨特的見解,這對我們這些剛剛經歷完9年應試教育的人來説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其實對那位清華學子也不能完全否認,雖然他在表達自己對前途的看法時,卻是那麼的含蓄和猶豫,這一方面體現了內地教育的死板,但另一方面,我們該與這位似乎比較沉悶的清華博士一樣,用嚴密的工科思維去做實際工作,獨立思考,努力去做。而這一步也許更加艱難。

我已經是一名步入大學的學生了,也清楚就業和擇業這一條路離我不遠了。

在當今的這個社會上,就正如那些人所説的:你的學業並不一定決定你的擇業,但是在你擇業之前你一定會把你的學業擺在第一位。我們誰都不是神仙,對於自己的前途誰也不能未卜先知,學業之路該怎麼走,擇業之路又該怎麼走,這不是一個人能左右的!也不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左右的!對於學業與擇業的路在何方,只能靠我們自己去體會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