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朱自清《匆匆》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02W

第一篇:《朱自清散文集》讀書筆記

朱自清《匆匆》讀書筆記

《朱自清散文集》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作者:朱自清 ,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筆名餘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東海縣。出身書香門第。 寫了 荷塘月色,揚州的夏日,威尼斯,聖誕節,論雅俗共賞,論自己和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七內容。

『朱自清散文集的歸納』好句摘抄: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 時間它既看不見,又摸不着,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豐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時光逝去的蹤跡。作者描繪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畫面,以自然物的榮枯現象、時序的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流逝的痕跡。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個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無影無蹤,“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作者深感既然“來到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這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了題旨。朱自清珍惜寸陰的思想無疑與古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箴言的精義暗合與共的伴侶。引人注意的是,在時間的悄然流動中,在僅只六百餘字的短小篇幅內,朱自清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委曲盡致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動的脈絡。文章開頭,作者以三個排比句來描寫春景,把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跟與之

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相映襯,使人想起時光的流逝,引動思緒,點出題眼,以抒情性的設問句式,提出時間是被人“偷了”,還是“自己逃走了”的問題,深感時不我待。然後緊接着前面的設問,引出另外的問題,作者把自己過去生命時間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兩相對比。抒發了傷時而又惜時的感喟。在時光來去匆匆中間,以擬人化手法,賦予時光的象徵太陽以生命,説太陽在自己身旁悄聲地挪移,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作用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饒有情味的太陽之匆匆出沒,寄託奔湧的情思,深化題旨。最後在第四段內,作者全用設問句來追尋自己過去生命“遊絲樣的痕跡”,顯示了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和對生活執著的追求,並以“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結,與開頭反覆和呼應,表現了難以平靜的心情。 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朱自清文章,寫的非常好,他用敍述的形式來寫這一本書,書中寫了一些道理。文章中的含義的道理。寫的讓讀者覺得很真實。的確是真實生活的記錄。在文章中,朱自清還以語言具有節奏感和旋律感,在樸素平淡中散發出濃郁的抒情氣息,達到富於詩情畫意的美學境界。以格調、詞藻、情意和風神的美,深深吸引着不同時代的讀者。

第二篇:朱自清《春》讀書筆記

朱自清《春》讀書筆記

胡道誠媽媽

春天是一個讓我們煥然一新的季節,也是一個讓作家們文思泉湧的季節。

在描寫春天的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讓我立刻感覺到了春天生氣勃勃的氣息,眼前呈現了一幅鳥語花香的圖畫。

讀到“吹面不寒楊柳風”時,我感覺到風是多麼的温柔,彷彿空氣中還飄着清新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仙境般的春光裏,一定愜意極了。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着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着輕風流水應和着”這就像在童話世界裏似的。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美好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城裏鄉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滿心歡喜的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開始。

春天是希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人們工作着、奮鬥着,讓我們從希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美好的生活努力吧!

第三篇:匆匆—朱自清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户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

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着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這樣一去不復返呢?

(本文通過描寫一天的時間變化。把“我”與時間的關係進一步具體化.讓我們從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光明與黑暗中真實地體會到時間的一去不復返,進一步把匆匆的日子形象化)。

第四篇:朱自清《匆匆》

1.課文簡説。

本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題思想。本文圍繞“匆匆”展開敍述,先寫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自己八千多個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歎息不已。最後,作者發出內心的感歎。文章的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歎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通過作者的多處修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時間飛逝的無奈和惋惜,希望能喚起人們珍惜時間的意識並懂得珍惜時間。

本課是首次學習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其作品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並積累優美語言。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寫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在描繪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運用極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極小極小的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顯得多麼的渺小,消逝得那麼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洗手、吃飯、默思,“日子從水盆裏過去”“日子從飯碗裏過去”“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着些什麼痕跡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

“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2)對詞語的理解。

確乎:的確。

涔涔(cén cén):形容汗、淚等不斷往下流的樣子。

潸潸(shān shān):形容流淚不止的樣子。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遊絲:蜘蛛所吐的絲,飄蕩於空中,故稱遊絲。

空虛:裏面沒有什麼實在的東西,不充實。

伶伶俐俐:聰明靈活。指十分聰明。

罷了:而已

第五篇:朱自清荷塘月色讀書筆記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讀書筆記

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文,體裁為散文。主要寫作者在院子中乘涼並且欣賞荷塘及事物的景色。詳細寫了荷花與荷葉,其次描寫了小徑,水面,月光,山林等。又描寫了動物來以動襯靜。在文章後段記敍了作者對過去生活的許多美好的回憶。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想逃避現實,把自己寄身與美好的景色中去。這篇文章通過字裏行間寫出了作者無盡的寂寞與苦悶。對這個黑暗的世界(表現在“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一句,説明了現在生活與以前截然相反),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彷徨之中。通過月光與荷花荷葉的關係的細膩描寫,朦朧而又含蓄地表達了內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採蓮的那一自然段有所描寫)以及對和平,自由的追求。

作者生平: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

寫作的背景:

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在1927年7月寫下《荷塘月色》。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

文中所提及到的《採蓮賦》:

《採蓮賦》——梁元帝

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

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

畏傾船而斂裾,故以水濺蘭橈,蘆侵羅縑。菊澤未反,梧台迥見

,荇濕沾衫,菱長繞釧。泛柏舟而容與,歌採蓮於江渚。歌曰:

“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

君子,願襲芙蓉裳。”

文中所提及到的《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

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

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

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捲簾天自

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

到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