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邊城讀後感怎麼寫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W

邊城讀後感怎麼寫

邊城讀後感範文怎麼寫1

“他也許明天會回來,也許不回來”這句話來自於沈從文的《邊城》一書,不知為何,每當聽到人家説《邊城》都不禁會讓我想起這句話。這句話代表着等待,只要等待就會有希望。也代表着未知,等待着未知,也會讓人深沉而壓抑。

《過城》一聽這名字,似乎講的是在邊境裏的一座城,無疑會讓人覺得偏僻、荒靜。也會匯想到許多關於邊境的詩,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但這本書裏的《邊城》會讓人温暖而處處似家的感覺,翠翠這個人也像她的名字一樣天真、善良。在我的回憶中,她總會幫爺爺在岸上系船。她是個愛笑、天真而爛漫,無憂無慮的女孩。

《邊城》裏的人們熱情好客,非常善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翠翠去找爺爺時,天色已晚,但是還沒找到爺爺,天保便邀請翠翠到家裏做客,翠翠那時候很着急,天保也不斷在一旁安慰她,還時不時逗一下翠翠,最後天保不放心翠翠,便一路護送回去。而如今,看看這個社會,還真是讓人唏噓不已。各種拐賣,上當受騙眾出不窮,沒有人會相信一個陌生人,也沒有人會如此擔心一個陌由人的安全。

天保愛上了翠翠,但他卻深知自己的弟弟也在深愛着翠翠,為了成全弟弟,便外出闖難,消解自己內心的悲苦,但不幸的是出了意外。弟弟儺送一邊深愛翠翠,一邊自己的親哥哥又因為自己而死,便離家出走,之後再也沒有回來過,他們倆兄弟可畏是真情。翠翠的爺爺最後也去世了,結局令人髮指。天保村子裏的人卻還不忘翠翠,把她接過來住,所以村子裏的人們和翠翠一直都在等儺送回來。因此,本文的最後寫了“他也許明天會回來,也許不回來。”

儺送是個任性、酷愛自由,沒有拜金主義色彩,苦心追求愛情的一個人,而翠翠最後在性格、心理上都發生了變化,多了些優思與羞澀,從小與老船伕即白己的爺爺生活在一起,沒了爺爺,也意味着她要更加堅強、勇敢的活下去。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人們説,人情如水,也説世態淡涼。很多的人為了金錢,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惜傷害他人,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來自於心底的淡然。如今的城市環境污染重,宣器與浮華很多人都向往邊城那樣的生話,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燈紅酒綠,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美麗。

從《邊城》這本書中,學到的不僅是與人要善,而且要淡迫名利,不可為了自己的自私慾而對他人痛下殺手。保持純潔與天真,充滿希望,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邊城讀後感範文怎麼寫2

在學本文前,曾獨自一人捧着沈從文的《邊城》靜讀。雖然從中並未悟出些許大道理。但字裏行間帶給我的點點純真,滴滴淳樸,卻讓我記憶猶新。如今再次讀起節選部分來,除有種和老朋友闊別重逢的感覺外,更讓我有一份更深的體會---發覺一切美的東西。

《邊城》雖然有着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悽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託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於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平靜內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於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多麼高深的人生境界?多麼純淨的塵世淨土?

聯繫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慾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着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鬥角,他們心中沒有美的印象,或歪曲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着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美,更失去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於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邊城讀後感範文怎麼寫3

薄薄的晨霧籠罩着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瀰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着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着竹管,美妙的聲音震盪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着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着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也教育她。”對於親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着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於愛情,翠翠又表現出了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並要為愛守候,那麼純樸的等着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羣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説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着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可見,在儺送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

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對於親情,也有着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於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生衝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了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邊城》一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讀後感範文怎麼寫4

初讀《邊城》時,我以為它只是講述着一個遙遠的地方的美麗風景,渡船,還有渡船的小主人那段沒有結果的朦朧愛情。整本書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平凡。翠翠和他的爺爺孤獨清平的生活,寧靜古樸的湘西風景就是它的`全部。

可是,再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依舊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依舊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那份細膩和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心靈的一角,不知不覺間已然淚流滿面。

看多了高樓大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而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就呈現了我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清澈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而那段未果的愛情,也因為弟兄倆的坦蕩而令人心酸,因為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孩而使愛情成為了一種負擔,最後,一個死去,而另一個揹負着彼此的靈魂選擇出走。故事的最後,爺爺的離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而她,仍然執著地守望着,守望的,也許是明天,也許是永遠。

萬千錯落的情緣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似一季的候鳥會去而復返。想起老船伕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背後,不也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整個故事將三年時光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從遇見到離別,不過這樣簡單。故事寫得極其淡然,骨子裏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急迫,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為自己還是被時光眷顧的孩子呢,殊不知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

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裏最終沉澱下來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作過如此總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原來,沈從文先生的心竟是如此遙遠,他在尋找一座心靈的邊城,將一座悲天憫人的城池留給了每一個讀者。

邊城讀後感範文怎麼寫5

每一樣事物似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標籤。春有花開,夏有蟬鳴,秋有果香,冬有雪飄。季節如此,人亦然。

説到巴金我們會想到《家》,説到老舍我們會想到《駱駝祥子》,那説到沈從文呢,您是否想起一個温暖的名字《邊城》?從某個角度看,《邊城》就是沈從文的標籤。

作者以湘西的小鄉村為線索,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在這幅畫面裏,描繪了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簡單幸福的生活,描繪着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深情地謳歌着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友愛之情的讚美,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湘西人的善良,淳樸。

《邊城》所寫的故事簡單。老人年逾七十,身體很硬朗;翠翠十五歲,初識感情之事,爺孫倆相依為命。他們和所有邊城人一樣,熱情、淳樸、善良。懂事的翠翠在端午節賽龍舟時邂逅了船長的二少爺儺送,心底也因此次偶遇而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儺送和他的哥哥天保幾乎是同時喜歡上美麗淳樸的翠翠。結果命運弄人,天保與弟弟互道心曲後,就駕船遠航不幸遇難。弟弟也因哥哥的死對渡船老人產生誤會,後來下桃源遠走了。渡船老人也在一次暴風雨中死去,只留下翠翠一個人,還好有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才讓孤苦伶仃的翠翠有了依靠,後來,她依然擺渡,守着渡口痴痴地等待着沒有歸期的儺送……

《邊城》裏的景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純淨。“有一所小溪,溪邊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有二十丈,河牀為大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這個小城有一種靜謐美。就連老人死後的天空作者都描寫的那麼美好,“翠翠開了大門,到外面站了一會兒,耳聽到各處是蟲聲,天上月色極好,星星前進在天空裏,非常沉靜温柔。” 這是個健康,自然,優美的的世界。

《邊城》裏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老人對外孫女翠翠的愛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為外公愛着翠翠,他還承擔了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不只是關心着翠翠的衣食住行,還得操心翠翠的感情歸宿。他與翠翠之間的親情,讀着感覺温暖,卻又有着淡淡的憂傷;天保與弟弟儺送在面對同一個愛的對象時展現的手足情;天保與儺送對翠翠的愛情;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關懷……無一處不展示着那份難得的真情。

《邊城》的一切都讓人感覺到温暖,但是文字裏也浸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善良的老人死了,仗義的天保溺亡,深愛着翠翠的儺送出走……沈從文説:“事實上卻等於把我那小小地方近兩個世紀以來形成的歷史發展和悲劇結局加以概括性的記錄。凡事都若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若宿命的必然。

其實關於《邊城》我們可想的還很多。作者為什麼安排擺渡老人和白塔一起“死去”?作者為什麼要坍塌的白塔修復?那個把翠翠的心帶走的老二會回來嗎?

走進邊城,重拾那遠逝的夢,去追尋夢裏那書,那景,那情。

Tags:讀後感 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