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華慈善日”與公益慈善意識的培育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5W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七條規定: “每年的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設定慈善日,為羣眾性慈善活動的開展,全民公益慈善意識的培育提供了一個固定的平台。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也最終將取決於公民慈善意識的養成。慈善意識是影響慈善事業發展最深層的因素,而當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瓶頸”就是人們的慈善意識淡薄。慈善意識是一種“捐款捐物給需要的人”的自覺的心理反映,而這種反映是出自“對人類的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提高公眾慈善意識,培養公眾慈善觀念,以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已成為一項十分必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中華慈善日”與公益慈善意識的培育

一、當前我國公眾慈善意識的現狀

從目前情況看,通過國家積極倡導公益慈善活動,大力宣傳公益慈善文化,全民慈善意識得到了不斷增強,但無論從慈善的規模還是慈善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和地位來看,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都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的慈善事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政府層面的推動,民間慈善的潛力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最終依靠的還是全民慈善行為,而不是少數富人的慈善行為。當今社會慈善捐贈的發展趨勢也是公眾的個人小額捐贈構成慈善捐款的主要來源。慈善的價值和意義並不在於一個人捐款的多少,其深層意義在於對慈善理念的追求和道德品格的實踐,它為有愛心的人提供了一個奉獻的平台和機會,這才是慈善的真諦。

在我國,有許多慈善活動發生於政府的引導,是組織策劃下的慈善活動,這並不能凸現現代慈善活動自覺、主動、日常化的特點。現代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不是“被要求”的特意表現,而是日常生活的一般構成要素,是“人人有能力時幫助人人,人人遇災難時人人幫助”的自覺理念。所以若盡從這一角來看我國公眾的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差距不言而喻。

二、公眾慈善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

1、傳統人際的關係,阻礙公眾慈善意識的形成。主要是我國慈善事業起步晚,發展慢。民眾長期受倫理理念的影響,幾乎還沒有形成慈善文化意識。在大多數人心中基本還停留在過去的思想認識,血緣家庭基礎上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所形成的親戚幫親戚、熟人幫熟人的基本互助模式又進一步強化了人們這種意識。儘管我國近年來加大了宣傳力度,但這種傳統的人際關係卻導致公共的慈善觀念在公眾中難以得到培育,觀念根深蒂固,使得我國的慈善事業發展受到阻礙。

2、誠信的缺失,削弱了公眾慈善意識的培育。如果人們相信慈善機構能夠把他們所捐獻的錢真正用於他們所關注的對象上,他們會更積極地為慈善事業捐款。但近年以來,我國慈善屆醜聞頻出,民眾對慈善機構的管理不完善,慈善基金的運作過程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監督等方面頗有微詞,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慈善意識的培育,從而減少了人們的捐助行為。導致了公眾對其不信任,從而削弱了公眾慈善意識的培育。

3、企業精英慈善積極性的缺乏,導致了社會慈善氛圍不濃。企業是社會的經濟細胞,理應成為參與慈善活動的主體。但是在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企業精英參與慈善的動機不純,主動性不強,從而影響了整個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當前我國發展慈善事業的首要任務,就是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沒有一個好的氛圍,慈善事業必然難以發展。我們希望社會各階層的人士,特別是我國的企業精英都能夠尊重和支持慈善事業,積極參與到社會慈善活動中來,真正承擔起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使命。

三、培育公眾慈善意識,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是對社會弱者進行有效的社會支持的現實需要,是消除兩極分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而發展慈善事業的關鍵在於培育公眾的慈善意識,讓公眾主動積極地進行捐獻,從而大力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1、積極營造有利於培育慈善意識的社會環境。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全社會廣泛認同的時代風尚。新形勢下,發展慈善事業,促進扶貧濟困,對於完善社會分配機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對於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文明,都有着重大而現實的意義。因此,要廣泛宣傳引導,進一步增強全民慈善意識,加快發展慈善事業。由政府部門牽頭,廣大媒體參與,廣泛宣傳,大力表彰典型,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各方面的熱心支持和鼎力相助。各類企業和各界人士進一步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熱情參與慈善活動,向需要幫助的人們奉獻更多的愛心。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慈善理念,塑造慈善價值觀,營造出濃郁的慈善氛圍。

2、以活動為契機,促進慈善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慈善法》的頒佈實施,標誌着我國慈善事業將正式納入法制法的軌道。 “中華慈善日”的設立,必將成為社會各界依法開展慈善活動,奉獻社會愛心的重要平台。我們要以深入開展各類慈善活動為契機,將大力宣傳我國傳統的慈善文化和現代社會的先進的慈善理念相結合,不斷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識和素養,促進我國慈善事業再上新水平。要廣泛動員,組織社會各界踴躍參與。遵循 “依法組織、廣泛發動、堅持自願、鼓勵奉獻”的原則,積極倡導社會各界參與慈善捐助活動。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要發揮好慈善捐助的主體作用,組織所屬單位幹部職工踴躍參與。要堅持 “慈善一日捐”與經常性捐助活動相結合,建立表彰獎勵制度,充分發揮典型的帶動作用,增強全社會的慈善意識,培養各界羣眾的捐贈習慣。要不斷完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相配套的政策法規,加大對慈善組織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税收政策對慈善事業的引導作用,保護和激發社會捐贈的積極性。要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要採取多種形式和渠道,對 “中華慈善日”和“慈善一日捐”等活動集中進行宣傳和跟蹤報道,做到家喻户曉,宣傳部門要創新宣傳手段,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宣傳時效。要積極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文化建設,大力推進慈善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使慈善成為每個公民的生活習慣和自覺行動。要積極弘揚慈善理念,大力宣傳黨和政府關於慈善事業的方針政策,大力宣傳 “團結互助、扶貧濟困、關愛奉獻”的慈善精神,宣傳社會各界湧現出的樂善好施先進典型,使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 “人人關心慈善、人人支持慈善、人人蔘與慈善”的良好氛圍。

3、加強慈善組織的自身建設,提升組織的公信度。一是加強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慈善工作者是播撒愛心的種子,是傳承慈善理念的使者,是展示慈善光輝形象的窗口,其道德操守、言行舉止關乎慈善的聲譽和形象。要加強以無私奉獻、廉潔奉公、誠實守信、公平公正、務實透明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其深刻認識慈善工作崗位的重要和神聖,自覺捍衞社會各界對慈善工作的尊重和褒獎,對於愛心企業和個人的拳拳愛心和涓涓暖流,容不得半點的虛偽和私心雜念、功利主義傾向來玷污、褻瀆。二是加強行業自律。要進一步完善慈善機構自律準則和公約,規範慈善機構和工作人員從業行為,建立健全慈善行業評估、慈善項目績效評估、捐贈信息統計披露、慈善機構財務公開等制度,做到籌募方式、 接受捐贈款項、救助項目、救助對象、救助審批程序、捐贈款物使用情況、對愛心企業及人士回報方式、財務審計情況等八公開,不斷加強行業自律。特別是要依法 嚴格做好捐贈款物的接收和使用管理,實行專户儲存、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堅持“公開、透明、直接、有效”原則,及時發佈慈善工作動態和款物來源、投向等信息,真正做到接收的每一筆善款、物資都要通過媒體和網絡向社會公開,每一個救助項目都嚴格遵循程序和規定,做到捐贈物資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取信於民。三是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制約。法律是慈善活動的底線,監督是慈善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一方面,民政部門作為主管部門要對慈善組織及其行為依法進行統一監管,對捐贈款物使用和慈善項目運行進行不定期檢查;另一方面,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及捐贈者代表擔任慈善監督員,隨時對資金、物資籌集和使用 進行監督,自覺接受審計部門、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的審計、監督並將結果及時公佈,以強有力的外部監督制約來規範慈善行為。

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是彰顯公平正義的陽光事業,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公益慈善事業在參與民生保障、調節收入分配、彌合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成為民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重要力量,其藴含的巨大社會價值已經展現。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可以預見,慈善事業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我國的慈善事業需要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上,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為。為此,需要全社會的鼎力支持、熱情參與和積極推動。而廣大公民慈善意識必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推動着我國慈善事業不斷邁向新的台階,發揮新的更大作用。

(作者:李玉華:東安縣民政局募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