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紅色故事演講稿精彩多篇

欄目: 演講稿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紅色故事演講稿精彩多篇

紅色故事演講稿 篇一

“祖國啊!您的兒子離開瑞安,踏上抗美援朝保家衞國最前線;祖國啊!您的兒子在戰火瀰漫中度着青春”——這是81歲中國赴朝志願軍老兵孫鳳康老人在1950年的戰地日記裏寫下的一段話。

1950年,孫鳳康17歲,正在瑞安中學念高中,朝鮮戰爭燃起來時,他毅然選擇投筆從戎。初到朝鮮的孫鳳康難以想象當地環境的惡劣,在接替20軍的防務時,20軍的戰士已凍傷近一半。他們的駐地距離前線只有70公里,孫鳳康成為一名後勤處的軍需員,他回憶道:“那段時間,我和戰友們都住在山洞裏,山洞裏下雨天漏水,我們都要披上雨衣,冬天衣服都很難晾乾,而室外的温度只有零下30°!”

作為後勤部隊,孫鳳康的任務就是護送糧食裝備上前線,在護送途中車隊被敵機盯上,遭遇襲擊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和兩名駕駛員負責押運糧食去戰地前線187團,為了隱蔽,他們夜裏出行,摸着黑前進,可在途中還是遇到了敵機,敵人在照明彈的幫助下不斷襲擊車隊,孫鳳康回憶:“那兩天,我和戰友走走停停,為了爭取時間完成任務,我們一天一夜沒吃東西,第二天深夜,我們中午吧糧食安全送到了炮火連天的前線,那次,我們都被記了一次集體二等功!”

孫鳳康跟着部隊在山洞裏住了大半年。這段時間,他沒有跟家人聯繫過,甚至沒打算跟家裏寫一信,因為打從參軍起他就已經抱着犧牲的準備。1953年7月27日,朝鮮,中國,美國三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宣告停戰。1954年,孫鳳康轉業回老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學醫。從此成為了一名救死扶傷醫者,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地霍亂、白喉病流行,他和同事們救活了上千位病人。2010年,瑞安志願軍老戰士自籌資金建造了一所抗美援朝紀念館,他又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幾萬元的積蓄。

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兵,身上卻有着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只是一名老兵,一個以為以國家為己任的老兵,2014年3月27日,韓國決定歸還437具中國志願軍遺骸,他收到一封來自北京的邀請函,他同瑞安其他幾位老兵一樣被邀請赴韓參加志願軍遺骸交接儀式。

老人接到邀請函的時候正腹痛得厲害,顧不上自己的身子,也不顧家人的勸阻,他毅然決定和其他幾位瑞安志願軍老兵一起當天趕到北京。下午四點多,老人忍着腹痛到達北京,不顧病痛,立即和接遺骸的中國專機一起出發,傍晚的時候專機抵達韓國,為了安全起見,大家把孫鳳康老人送到了當地醫院,稍作治療老人就要出院,繼續為戰友守靈,幾位老兵好説歹説,他才同意留在醫院繼續治療。到了凌晨四點半,孫鳳康出院就直奔仁川機場,當地時間七點半,437具在韓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舉行,當烈士遺骸由中方禮兵護送登上中國專機時,孫鳳康等老兵,立正,敬禮!

莊重的一幕讓我心靈為之顫動,或許我們不能輕易地感知這一個軍禮承載了多重的情感,不能輕易地體會到那種眼神裏藴含了多少難以言喻的辛酸,然而,我們永遠也不應該更不能遺忘他——那個莊重背影傳遞的特殊意義!

他歷經炮火的洗禮,依舊真誠樸素,他是刀尖上的。舞蹈,是鐵與血的交響。十幾載入一日,他們抒寫了一個時代的輝煌。因為有他和他的戰友,我們忘不了兩彈一星,忘不了載人航天,更忘不了抗洪搶險、抗震救災,那些凝聚巨大力量的偉大精神,正因為無數革命先輩前赴後繼地拋頭顱、撒熱血,和平之花才能光彩奪目地盛放。而面對祖國的未來,面對偉大的中國夢,我們應該明白只有珍惜和平,才不會輕易地遺忘自己肩上的重任。只有肩負責任才會,我們

才會看到千千萬萬個孫鳳康!

紅色故事演講稿 篇二

紅色的記憶不朽的豐碑

1840年,硝煙瀰漫,英國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從此中國就和紅色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了中國流血流淚的屈辱的近代史。

有一個詞,大家一定都聽説過——支那。這是日本人稱呼我們中國人使用的詞。那麼支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過去我也並不清楚,只知道這是自隋朝起從天竺語中派生出的一個對中國的稱呼,並無褒貶意。可是,我想大家都不會忘記他們説到這個詞時臉上的那種表情,我這一輩子也忘不了,那是一種看到了怪物、看到了異類、看到了某種不潔淨的東西,看到了一頭豬混進了人的場合時才會有的蔑視和鄙夷!於是我去查了一回字典,我不相信日本人的字典,我查的是荷蘭人出版的:支那,中國的貶義稱呼,常用於日本語,亦特指愚蠢的、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這,就是支那的解釋!

為什麼我要這個問題呢?大家可否記得我國的國旗,上面最絢麗的顏色是什麼?對,紅色。而也就是日本這個毫不起眼的島國,在中國的領土上掀起了血雨腥風,渲染出最大面積的刺目的紅色!這便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紅色。忘不了,戰場上的英靈;忘不了,1936年那個慘絕人寰的12月,三十萬人民的血映紅了南京城;忘不了,八年抗戰,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染紅了這方土地。這些紅色的記憶,都在訴説着過去,亦或低聲吟唱超度冤魂,亦或激昂澎湃立志報國。那絲絲縷縷的紅色,交織成了紅星紅旗上觸目驚心的紅。大家可否記得少年隊員時的我們佩戴的紅領巾?老師告訴我們,紅領巾是五星紅旗的一角,是用鮮血染成的。而如今,又有幾人記得如何佩戴?紅色越來越淡,紅旗也越來越完整,似乎人們已忘記了那段歷史,我們難道已成為一個庸碌昏聵的民族?不,或許很多同學在提到日本的時候都會憤憤然充滿恨意,我在這裏想説:不光要記得很,要把我們的恨,且埋在心底。要恨而敬之,敬而學之,學而用之,用而勝之!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做得更好更出色!這,才是一箇中國人的責任!

你或許要問:紅色,只有這一段血雨腥風的記憶嗎?當然不是每當五星紅旗隨太陽一同升起,我就會想起舉世聞名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

遵義會議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從此,紅軍心存信念,充滿了希望。四渡赤水演繹了戰爭史上的千古絕唱,紅軍跳出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圈,從此長征路上捷報頻頻: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攻佔臘子口,紅軍出奇制勝,衝破了蔣百萬大軍的圍追堵截,終於迎來了“三軍過後盡開顏”的歡騰。

記得小時候,看長征的連環畫,看後我曾天真地問爸爸:“紅軍爺爺長征時為什麼不喝可樂,為什麼不吃巧克力呢?”爸爸摸摸我的頭,只是歎了一口氣,説聲:“傻孩子!”對於幼小的我來説,長征是一個老外婆的傳奇故事。然而隨着歲月的流逝,我上了國小。一次小夥伴們在一起又爭論起這個話題,一位同學説:“如果我生在那時候,我一定在雪山和草地開許多許多的商店,專門賣可樂和巧克力給紅軍爺爺。”當時連老師都忍不住笑了。於是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長征路上發生的感人故事。就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30萬紅軍經過長征,只剩下了3萬,而他們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這用無數生命寫下的英雄史詩,已成為中國革命和人類歷史上一座高聳入雲的豐碑,一段永不磨滅的鐵骨精魂的回憶。長征中,很多現在無法想象的困難每天都在發生,然而隊伍一直在頑強地向前,向前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茲伯裏驚呼這是前所未聞的神話。而遠涉中國的西方記者斯諾,則把這稱之為“東方魔力”。令他們不解的是,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着紅軍創造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奇蹟?其實很簡單,就是頭頂上那顆鮮紅鮮紅的紅五星以及它射出的那熠熠生輝的希望之光。這正是千百年來我們所固有的,具有強大凝聚力、鼓舞力、戰鬥力和創造力的民族精魂。從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倉”;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吉鴻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歷史雄辯地證明:“民族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於世界,則國雄於世界!銘記紅色記憶,走過不朽豐碑,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