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節日的演講稿多篇

欄目: 演講稿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6W

節日的演講稿多篇

節日的演講稿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中秋,感恩》。

秋漸漸濃了,月漸漸圓了,再過幾天,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快到了!都説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説到這,我就想考考同學們了,有人知道關於中秋節的傳説嗎?

沒錯,嫦娥奔月。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説:“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麪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金桂飄香,花好月圓,在這美好的節日裏,人們除了賞月、走親訪友,還能做些什麼呢?沒錯還有大家最為期待的就是吃月餅。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清朝楊光輔也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嗯,對。中國一共有四大月餅種類,分別是廣式月餅、京式月餅、滇式月餅和蘇式月餅。各式精美的月餅真讓人垂涎欲滴啊。誘人的月餅確實是讓人難以抗拒。那麼,中秋吃月餅,有哪些禁忌呢?需要注意什麼呢?

月餅不宜粥相配、吃月餅宜早不宜晚、月餅宜少不宜多。月餅宜鮮不宜陳、先吃鹹後吃甜。尤其是女性朋友吃月餅更要注意,特別是妊娠,產後因為孕育胎兒或哺乳特殊生理情況。吃月餅、賞月、走親訪友,無論什麼形式,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是中華瑰寶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

中秋,是一個洋溢着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瀰漫着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敍不完的情,訴説着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後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最高,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

願天下所有的父母中秋節快樂。

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老師們,同學們,中秋最美,美不過一顆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祝所有老師同學們中秋節快樂。

節日的演講稿篇2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温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説,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説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節日的演講稿篇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國旗下的演講是莊嚴的,我很榮幸代表我們__班做此演講,我等這次演講等的月兒都圓了,不錯,我演講的題目正是“中秋節”。

同學們,中秋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它更是一個符號,這符號背後傳承着中華民族文化的“道”。

大家知道,世界歷曾經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其他三大都已消亡,只有中國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如今變得更加強大。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文化的生命力。自古以來中國就以“忠孝傳天下”為大道,中秋節就是這文化的一個符號。

中國文化將“春、夏、秋、冬”配之以“生、長、收、藏”。秋季是收穫的季節,親人們在皎潔的月光下聚在一起,共同品嚐豐收後的五穀、瓜果、月餅,“舉杯邀明月”。我們中國人向來都有詩意,在物質文明基礎上,精神文明的格調是用詩詞昇華的。

我們對月亮更是情有獨鍾,所以才有許多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疑惑;“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憂愁與“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時空感慨。大家不是為歡聚而歡聚,這樣的歡聚是為了和親人團聚,感受家庭的和睦。

而維繫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是晚輩對長輩的禮節、尊重、愛戴,是一種建立在秩序之上的行為規範。父慈子孝、母愛兒賢、兄弟和睦是真正的中國家文明。大家都知道,有了一個和睦的家庭,才有和諧的社會、穩定的國家。

最後,我希望大家的這個中秋節不僅僅是快樂的,更是有意義、有內涵的。這內涵便是傳承。

節日的演講稿篇4

大家好:

一、愛學生——是教師職業之本

?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是: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這六條道德職業規範,是我國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基本準則,也是中國小教師隊伍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這六條基本準則體現了新時期對教師的職業道德理想、職業道德情感和職業道德行為的基本要求。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道德理想,熱愛學生體現了道德情感,其餘各條主要是道德行為要求。

1、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的天職。

(1)社會分工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點,愛崗敬業是社會對每個公民的起碼要求。從事教師職業,要達到的起碼要求就是愛教育事業,愛服務對象,愛學生。

(2)教師的職業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育人。育人的途徑包括信息傳遞、組織指導、示範感召,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溝通學生和教師心靈之間的橋樑,是教書育人的基礎。(有一份教師素質調查表明,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自己,在對教師素質的重要性進行排位時,都將熱愛學生排在首位)。

(3)歷來的教育家都把熱愛學生作為為師之本。(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陶行知先生倡導愛滿天下;在國外,誇美紐斯主張在和藹可親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飲料;蘇霍姆林斯基則主張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2、師愛的特點:教師愛學生是道德情感,是職業之愛,而不是私情之愛,師愛是教師道德情感之本。它集中表現在:

(l)師愛是泛愛,不是偏愛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職業情感,不是個人情感,因此,師愛是泛愛,而不是偏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是職業的、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愛。教師要愛全體學生,而不是一部分學生。教師無論教哪個班級,無論所教的學生是優是劣,都應是一視同仁,待之以愛,不能隨教師個人興趣,利益來選擇,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師愛。由於各自不同的個性心理和成長環境,學生出現在教師面前的形象也不同。特別是學生家長的社會地位、身份。職業各不相同,教師應一碗水端平,堅持平等對待的原則,不能因家長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觀點、態度。

(2)師愛是嚴愛,不是溺愛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出於教書育人的需要,這種愛應嚴慈相濟,就像人們比喻的那樣,師愛既有母愛的純真、慈祥,又有父愛的嚴格、莊重。這也就決定了師愛應是態度上和藹、嚴肅,行動上的嚴格要求和細心關懷的和諧統一。

(3)師愛既可育人,又可交人

師愛的職業收穫就是育人。通過師愛這個橋樑,師生產生情感的交融、信息的溝通,行動的協同,在師生互愛、互動的交往中,教書育人的任務才有可能完成。但是,師生的職業關係是人與人的關係,雙方都是具有情感和意志的人。

在長時間的職業交往中,雙方會結成持久的、牢固的私人情誼。人們普遍認為,師生情誼、同學情誼是如同親情、勝似親情的人際情感關係。做教師辛苦,做教師清貧,但,古往今來,很多有識之士甘願為教育事業奮鬥終身,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3、如何做到愛學生

(l)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是基礎,信任學生是表現。有尊重才能信任,信任是尊重的表現。推心置腹,以誠相見,充分信任學生,是師愛的具體表現。當學生感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時,他們便湧起一種自豪感和喜悦,便會對老師產生更強烈的信任,從而促進師生關係的和諧。在教育實踐中,對於品行端正,學業上進的學生,或者對於那些犯過錯誤,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師都應給他們以充分的信任。當他們取得成績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鼓勵他們再接再厲,把更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們。

(2)要關心學生、瞭解學生。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如果教育家要從多方面來培養人,那麼他首先應該在多方面瞭解學生。由此看出,全面瞭解學生是熱愛學生的起點,是尊重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條件,沒有了解的愛是盲目的愛,沒有了解的教育是毫無價值、無的放矢的教育。

(3)體貼入微,嚴格要求(寬來相濟)。教師要對學生體貼入微,更要嚴格要求,兩者不可偏廢。關心愛護學生,就必須從思想上、學習上、行為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

一是嚴而有格:對學生高度責任感的體現,嚴中有愛,嚴就是愛;

二是嚴而有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要求,得當處理;

三是嚴而有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持之以恆,

四是嚴而有方:教育學生時要講究方法,剛柔並用,寓剛於柔。

二、師生關係新理念——平等、民主、合作

教育從本質上來説是通過師生關係來構成的。

新型的師生關係,是指師生在知識、人格、精神、道德等各層面展開交流,通過師生在知識、情感、道德、靈魂等各層面的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新型的師生關係,是需要從多層面來認識的。它至少應該包含這樣幾個要點:

從人際關係來説,應當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而不是居高臨下的;

從教育過程來説,應當是民主的、互動的、和諧的,而不是專制的;

從教育方法來説,應當是服務的、全面負責的,而不是隻管教的;

從工作目標來説,應當是着眼於未來的、對學生終身有用的。而不只是看到眼前的。

沒有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自主行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要始終以學生髮展為起點,以學生髮展為歸宿。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

三、如何實行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1、最迫切的是實行教育民主

尊師愛生長期以來一直是學校師生們的行為準則,但在實行中,老師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的影響,過多地強調了尊師,而忽視了愛生。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的應該是互尊互愛,或者説是愛師尊生。

學生上課可插嘴,這在西方國家根本算不上新聞,然而上海東格致中學大膽革新教學方法,在劉大年老師的地理課上,學生可以不舉手隨時發言……卻成為《文匯報》1999年12月31日頭版新聞。凡是去過美國讀書的人都會深有感觸地説:美國的學生上課真是太自由了,學生不僅可以隨時發言,而且還可以同老師辯論,老師和學生沒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滿着寬鬆和諧的氣氛。然而在中國,由於師道尊嚴的影響,學生上課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亂説亂動。學生上課要想發言,必須是在老師提問時,並經過老師的允許,否則,受校規處罰。某地一老師給一喜歡插嘴的學生在嘴巴上貼封條——用塑膠布將嘴巴粘住,令其無法張口講話。這樣的今古奇觀也是算是中國教育的特產了。

2、最需要的是學會寬容。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實在令人深省:

孩子們從生活中學習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生活在敵意中,他學會的是鬥爭。

生活在寬容中,他學會的是耐心。

生活在勉勵中,他學會的是自信。

生活在公正中,他學會的是正直。

生活在保障中,他學會的是信任。

生活在表揚中,他學會的是感激。

生活在認可中,他學會的是自愛。

生活在真誠中,他學會的是頭腦平靜地生活。

生活在接納和友誼中,他學會的是在世界上尋找愛。

節日的演講稿篇5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屈原的節日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解除職務趕出都城。 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000多年了,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秉持愛國的理念,懷揣着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