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世界讀書日國旗下發言稿

欄目: 國旗下演講稿 / 發佈於: / 人氣:3.91K

老師們、同學們:

世界讀書日國旗下發言稿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又要來和大家説説讀書的問題,去年,我鼓勵大家多多去沉浸式閲讀,讀好書,好讀書。我想問問大家你們做到了嗎?你桌子上的名著看了嗎?當你拿起厚厚的一本書的時候,你們的心能靜下來把它讀完嗎?因為我們總是按捺不住心靈的浮躁。

4月22日是世界讀書日,藉着這個日子我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本關於治癒心靈的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被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讀書》欄目強力推薦,它還入選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2021年優秀科普讀物推薦書目”,銷量至今已超過300萬冊。它的作者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1932—2020)。

羅伯特·戴博德先生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危險重重。在表面平靜的生活背後,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幾條洶湧的暗流。如何才能順利跨過人生的暗流,通往彼岸?羅伯特用無數臨牀案例,拼湊起了一位“蛤蟆先生”,並講述了他從抑鬱到痊癒的過程。

當你看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就會明白:

在人生的長河裏,沒有誰會是你的擺渡人。

能將你擺渡過岸的,只能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看從小生長在“沒有歡樂”的家庭裏。從父母那裏,蛤蟆從未感受過愛和温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責難。蛤蟆人生中的每一步,都由別人決定。他像自己人生裏的“局外人”,只能將傷痛深埋心底。長大成人後,原生家庭的傷讓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繼續折磨着他。為了得到認可,他努力取悦他們,可換來的卻是橫加指責;為了看起來合羣,他甚至佯裝成熱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別人的“開心果”。然而,哪怕是犧牲了自己,也未能換來他人的好感。

生活中的一樁樁瑣事,像一把刻刀,在蛤蟆心裏劃下深深淺淺的傷痕。經歷過動盪的生活後,他患上了抑鬱症。曾經衣着光鮮的蛤蟆先生,最後卻活成了蜷縮在桌子下面,大氣都不敢喘的臭蛤蟆。

蛤蟆徹底頹廢之後,一度想要輕生。朋友河鼠及時制止了他,並給他推薦了心理醫生。就這樣,他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築”,會見了諮詢師蒼鷺。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開始正視內心的傷疤,開啟了自我性格探索之旅。在就診的這幾個月中,他始終記得蒼鷺説的一句話:“要不要與生活和解,你自己説了算。”有了蒼鷺的鼓勵,蛤蟆終於慢慢地接納了痛苦的過去,並開始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情緒。就像蒼鷺所説:“再好的心理諮詢,都出於就診者的自願。治癒的過程,都是為了讓你自己找到答案。”

幾個月後,重獲新生的蛤蟆即將結束他的治療之旅。蒼鷺在最後一次問診中,告訴蛤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境和自己。”蛤蟆謹記着這句忠告,然後告別了蒼鷺。

他重拾愛好,重拾快樂,還找回了魄力與勇氣。他在美麗的河岸邊,另建新居,開始享受生活所帶來的真正幸福。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生活能治癒的,永遠是自己願意走出來的人。

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像蛤蟆一樣,被自己負面情緒困住。人無能為力,只有靠自己的覺醒和行動,才能讓自己獲得救贖。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的醫生。與其等待治癒,不如學會自愈。

楊絳曾説:“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於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癒,也都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擺脱生命中的傷痛,就要敢於邁出自己的第一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凝聚了作者羅伯特·戴博德幾十年的心理學心得。現實中,他曾對無數個蛤蟆先生説:“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癒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打開。

這就是我今天要借蛤蟆先生的故事要告訴大家道理:每個人的心靈都會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大家一起來讀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