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方案精品多篇

欄目: 學校管理公文 / 釋出於: / 人氣:1.44W

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方案精品多篇

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方案 篇一

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搞好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創新,特別是校本課程的規劃研究工作,我校根據當前校本課程研究的`方向,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校本課程研究開發工作做了積極的探討和摸索,形成了一份符合我校實情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現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學校校情的分析:

我校現有6個教學班,附設1個學前班,有14名教師,200多名學生。學校地處南昌縣廣三公路旁,佔地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綠化面積300平方米,校園內生機勃勃,香氣宜人。學校擁有1個多媒體教室,1個美術教室、1個音樂多媒體教室、1個計算機網路教室、校園廣播系統等,是三江鎮一個花園式的農村學校。

學校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辦學宗旨,以“德育為首,教學為核心,強化內部管理,爭創學校特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辦學目標,秉承“勤學、苦學、博學、樂學”的校訓,倡導學生以“正直、善良、謙虛、誠實”的校風堅持“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學校課程資源的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目標追求下,對原有的學校課程組織形式

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需要我們對現有的課程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分析,優勝劣汰,並不斷開發新的課程,以滿足學生的需要。我校學生全部來自農村,大部分學生家長外出打工,學校校園文化單調,家庭缺少父母關愛,學生性格比較孤僻,學習興趣不高。通過調查與訪談,從學生的能力、氣質、性格、價值觀、挫折力、期望值、求知慾望等學生有很大的需求。結果顯示:我校國小生的發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樂學習的指導、幸福成長的體驗、創新的思維品質的養成。

三、學校課程總體目標

根據需求評估,圍繞我校學生培養目標,初步確定我校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

1、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具備與人為善的品德,求真的精神,自理、自立、自強的能力,具備對他人、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感。

2、具有開闊的胸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樂觀向上氣質、質樸高雅的品質。

3、培養合作精神和交往、動手、創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

4、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自主發展意識、合作能力、創新精神,我校整體規劃了校本選修課程,希望學生在多樣的課程學習中得到發展。

四、學校課程內容的開

1、我的童年音樂組

2、少年紅色影院組

3、國學金典頌讀組

4、象棋、軍棋、五子棋類組

5、乒乓球組

6、臨摹、室外寫生組

7、剪紙、書法組

8、學校合唱團

9、中國夢寫作組

10、我愛陽光田徑組

五、課程實施步驟

1、教導處制定調查表,評估學生興趣發展需要,研究學校課程資源。

2、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實際,討論制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

4、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能力和《課程開發指南》自主申報課程,寫出課程簡介。

5、學校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審議,編寫《選修課程目錄和課程簡介》,向全校學生宣傳、介紹。

6、學生分年級根據自己意願選擇課程,統計人數,填寫《校本課程(選修)花名冊》,根據學生選擇的課程適當調整。

7、開課老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撰寫《課程綱要》。

六、課程評價要求

1、課程老師分析學情,確定目標,選擇內容,撰寫《課程綱要》,交教導處審議。

2、每次上課前備出簡案,學校定期檢查、督促。

3、每次上課時,教師要登記上課人數,檢查課堂紀律,瞭解教學內容,切實保證校本課程質量。

4、針對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定期召開校本課程教師、全體教師的研討會,進行總結、交流、探討,確保課程內容順利實施。

5、每期召開一次學生、家長代表會議,傾聽他們對課程內容及實施的意見,並反饋給上課老師。修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實施方法。

6、對個別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教導處及時給予引導、幫助,共同商量解決辦法。

7、教師結合小組學生平時活動等一學期對學生進行一次考查,作為學生綜合整體素質考查的一個總要依據。

8、每學期末教師對自己執教的課程進行自我評價、總結經驗、撰寫心得體會或論文。

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方案 篇二

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有關通知精神,對照《山西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表》,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現就新課程方案實施的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程開設情況

1、依法科學地設定課程,安排課時。

課程設定:我校有學生132人,教學班6個,教師13人。我校堅持按《山西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表》的要求開設課程:即一、二年級開設的課程有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美術;三至六年級開設的課程有: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體育、美術、音樂、綜合實踐活動,而且能嚴格按照中心校要求開設校本課程、設定勞技課;三年級以上開設英語課、電教課。

2、學時安排:我校堅持按照省義務教育課程設定方案規定的標準開足學時。沒有增減學時的現象。

3、開發隱形課程

我校將隱形課程的開發納入學校的工作計劃,逐步在隱形課程中強化育人環境,如利用每週一的“國旗下講話”,每學期的“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讀書教育活動、班隊活動“六一”慶祝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時把教室佈置及板報等都納入班主任管理細則中,將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和美育滲透到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了生動活潑、和諧共處、開拓進取的教育氛圍。

4、努力建設校本課程

早在20XX年我校和裴介派出所共同建立了交通安全學校,把交通安全教育列為我校的校本課程。為了更好地實施校本課程,在中心校馬萬太校長的帶領下,全體教師群策群力,組織學生學習。多年來我校沒有發生交通安全方面的事故,沒有發生刑事案件、火滅事故、游泳安全事故、沒有發生食物中毒和其他以外傷亡事故。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我校輻射南衛、北衛、移民等村,學校規模較小,在管理體系和學校資源上都與兄弟學校存在一定差距。在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中,如個別學科師資不配套,沒有專職教師。有的學科由於人員不足,課時量受到影響。特別是硬體設施還不完善,影響了某些學科課程的開設等。其次,我們是農村國小下午放學早的話,學生在家中無人管理,家長素質低、農活忙、外出打工等客觀因素,因此我們不得不適當增加學生在校時間,來適應家長們的要求。這些都是我們今後要努力整改之處。爭取能在短時間內達到與標準嚴格相符,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做出努力。

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方案 篇三

一、評價目的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生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通過形式多樣的全面評價獲得的多源反饋資訊而深刻的積極的改進教學,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對學生科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的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的文化發展;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評價原則

激勵性原則:讓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要使學生喜歡科學喜歡評價

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要承認學生有兩種或多種差異,允許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失誤。

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反思。

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原則:對學生平時參與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態度、情感、合作與交流能力進行評價。

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原則:評價時間,階段評——終評相結合;評價方法,自評——組評——師評相結合;評價準則,定性描述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三、評價措施

1、建立學生課堂表現觀察制度

課堂表現記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科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角度的發展目標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定。通過課堂表現記錄,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關注的就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更關注了學生整個科學探究中對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採用教師定期量評價的方式,劃分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並記錄下學生的課堂精彩表現,最後綜合起來給予總評,給出鼓勵性的評語或者指出今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髮展。

2、建立小組合作評價制度

合作評價是指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中組評。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有誰的解決問題思路廣泛,誰的方法最精妙,誰在本次合作中的進步最大,誰的貢獻最多等等。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評價,包括學業成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探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主要目標是給學生的學業和其他發展評定成績,提供及時的建設性的成績反饋。

4、具體幾個方面評價:

1>、平時表現(由教師評)30%

A、課堂表現 (10%)

B、書面作業 (10%)

C、其它學習態度10%)

2>、期末考查50%

A、書面考試(30%或略高)

B、實踐考試(20%或稍低)

3>、自評、互評20%

A、自評(10%)B、互評(10%)

4>、具體評價要求:

①、平時表現(由教師評)30%

A、課堂表現(10%)

操作辦法:教師每班準備一份名單類似點名冊。在每次上課時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主要看學生回答問題,實驗分析,實驗操作中的表現等,有好的表現就打五角星。不認真行為,就記三角形。期末根據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確定在課堂表現方面的分數。

B、書面作業(10%)

操作辦法:根據平時作業的批閱情況記載確定該學生獲得的分數。作業一般是打等級制的,可分派任務給課代表或小組長列表記載。

C、其它學習態度(10%)

操作辦法:主要包括教師佈置的實驗材料的準備情況,科學課上的積極性,作業的訂正情況等。根據記載情況給予一定的分數。

②、期末考查50%

A、書面考試(30%或略高):具體操作方法應該和以往的考查一樣,主要應提高命題質量。

B、實踐考試(20%或稍低):由教師出題由學生單獨以實踐操作完成一定的實驗答題,也可採用抽題方式學生分組進行設計和實驗,實驗中的現象分析等情況可以讓學生記錄在紙上,實際是一種實踐和書面相結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評、互評20%

A、自評(10%):

可以編制問卷讓學生自評,看結果確定學生的分值。主要是列舉本學期學生應做到的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對照自己做到了哪幾條,再加上最後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答。

B、互評(10%):

通過小組討論對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價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體操作辦法:自評中的問卷由小組中的成員共同討論,給本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定。

④、最終結果的呈現

把學生三個方面所得的百分數按以下標準轉換成等級。如:90-100為“優”,80-89為“良”,60-79為“及格”,59及以下為“不及格”。

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方案 篇四

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建立較為規範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一、評價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和“建立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評價體系”,它明確了學生、教師和課程自身是課程評價的價值主體。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形成。”

二、課程評價標準

校本課程開設過程中,注意三種評價標準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評價與鼓勵評價相結合。

(一)學習過程評價:

在課程開設過程中,以鼓勵性評價、學習習慣形成性評價等定性評價為主,評價標準注重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意識,評價學生參與資訊收集、彙總與交流的能力,評價學生應答問題的能力等等。

(二)學習結果評價:

1、能力考核

學生自主設計小論文。要求學生從自己生活和社會生產中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確定一個研究專題。老師對小論文做出評價,對優秀論文的科學性、地理性、前瞻性、創新性觀點要充分肯定。

2、知識考核

學期終結,可以本學期校本課程專題為背景資料,對學生學習做出定量評價。

三、課程評價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

1、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重過程,建立發展性的教師評價體系。根據教師積累的各種過程性資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學期分別評出優、良等級。

2、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採用形成性激勵評價方式,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尊重和體現學生個體發展。以促進實現自身評價為最終目標。在實踐中,我們主要採用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及活動程序中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等級。分別是優、良、合格。

3、對課程評價體系的評價

(1)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準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體現學生髮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2)校本課程評價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3)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4)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週期性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四、校本課程評價的物件:

評價內容分為“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情境與目標定位的評價分析、對校本課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評價、對校本課程實施過程(教學過程)的評價、對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評估。

1、背景評價。背景評價是最基本的評價,包括界定學校的背景,確認課程的服務物件並評估需要,確認滿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診斷需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判斷目標是否能響應已知的需求。背景評價旨在提供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2、輸入評價。這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條件所進行的評價,是對課程實施可行性評估。它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各種方案的潛在成本;課程的優勢與劣勢;課程倫理問題;課程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問題。

3、過程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描述課程實施過程,從而確定或者預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關活動是否按預定計劃得到實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等,從而為課程開發者提供修正課程的有效資訊。

4、成果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測量、解釋和判斷課程的成效。具體的做法是一些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它們與前三個方面的評價聯絡起來,對課程的價值與優點作出判斷與解釋。成果評價是質量控制的一種手段,而不只是最終的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