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百家爭鳴》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釋出於: / 人氣:1.72W

《百家爭鳴》教案【新版多篇】

《百家爭鳴》教案 篇一

考試說明 學習要求

百家爭鳴;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2. 從政治集權、傳統文化等方面,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3. 從時代、主要觀點、影響等方面,歸納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內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點:“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

難點:從政治集權、傳統文化等方面,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一。設計思路

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為主題,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內心選擇和精神昇華,充分尊重學生體驗與感受的權利,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的示範、薰陶、引導、提示、昇華和啟迪作用。教師應注意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師生平等交流與相互啟發,加強溝通和理解。

教學上,教師採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課前指導學生收集和了解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注意師生互動方式,不僅是形式上的互動更是師生之間在情感和思維上的雙向互動。在課的結構上,分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百家爭鳴的原因、百家爭鳴的影響和課後探究等七塊來處理。

重點處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感受諸子百家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及惠澤千年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物件是高一學生。關於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一方面學生在國中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另一方面語文課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諸子散文的相關內容。但是,由於年代的久遠,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仍舊是感到比較生疏的。因此,在講授時要顧及到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情況,用相對比較通俗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另外,由於本節課的時代離學生比較遠;因此,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並讓學生深入其中來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此外,由於高一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並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歷史的領悟力也還比較欠缺,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三。教材分析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出現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在相互辯難中形成的“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後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但是,教材在這方面的結構安排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幾乎只是在介紹各派學說的觀點,而沒有能夠很好體現地“爭鳴”這一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何體現“爭鳴”這一重要的內容也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另外,關於百家爭鳴的原因和意義,教材中並沒有涉及到這一塊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入地挖掘這方面的內容;進而體現整節課的深度。

四。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瞭解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認識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和後世產生的重要影響;提高學生閱讀材料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觀看孔子教授學生的動畫片,瞭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觀點。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觀點,增強感性認識。採取比較和啟發式教學等方法來理解四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讓學生運用諸子百家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思考過程, 用爭鳴來理解爭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諸子百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體會人類優秀思想對後世惠澤千年的影響;感受先代哲人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

五。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和理解百家爭鳴在當時與後世的意義和影響。

六。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中國古代一本書,有人說只要讀懂這本書的就可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了。那麼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生:《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

師:(教師展示《論語》這本小冊子)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打天下”盛譽的《論語》。那麼這樣一個充滿著智慧的智慧之書誕生在怎樣的一個時代呢?(教師朗讀)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個戰爭伴隨著變革,動盪伴隨著創新的時代。在這個充滿變革氣息的時代裡。出現了一批傑出的思想家,他們紛紛著書立說、開館講學,向當時的統治者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

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學派與偉大的思想家,首先我們來看這樣一位歷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師:那麼這個是哪位歷史人物對自己的一生進行的一個總結呢?

生:孔子、孟子……

師:這位歷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一、儒家學派

師: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等。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在課堂上也經常跟學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老師旁邊,然後孔子很隨意地跟他們講:今天假如我想聽聽你們的志向,你們會說什麼呢?我們接下來通過一個動畫的方式來看看孔子弟子們的理想是什麼?

(放映動畫片)

子路:“老師,我的理想是這樣的,----給我一個大大的國家,這個國家有著外來侵略的憂患和糧食不足的危機,但只要給我三年的時間,我就能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富強起來。使老百姓不僅豐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禮儀。”

冉有:我的理想是,給我一個小國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讓老百姓豐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禮儀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做了。

公西華:“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個禮儀中,能夠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輔助著主持人做一點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於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我可不敢說。”

師:同學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視禮儀。

師:是的,他們都非常地強調“禮”。“禮”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同學們看得足夠仔細的話,還會發現,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來越接近人生的起點的,從子路要治理一個大大的國家到公西華要在禮儀中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體現了這種趨向。這個時候還有一位弟子沒有表態,這就是曾點。曾點的內心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上來後先賣了一個關子。他說:“老師,我的想法跟三個同學有點不一樣,能說嗎?”孔子說:“人各有志,但說無妨。”這個時候,曾點才從容地開始了他的描述:

(螢幕顯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師:在一個春深似海的季節,穿上整齊乾淨的新衣裳,帶上幾位好朋友,再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動的沂水中,趁著春水把自己洗滌得乾乾淨淨,然後到鼓樂臺、舞雩臺之上,沐著春風,唱著歌謠,在一個萬物開化,大地復甦,春風萌動的季節裡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當這樣一個儀式完成的時候,我們大家就高高興興地唱著歌回去了。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這樣一件事。

他的話說完了,一直沒有表態的老師終於表態了,說:我的理想也就和曾點是一樣的。同學們想一想曾點的理想當中強調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

生1: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生2:強調內心的心靈脩養。

生3: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師:曾點的話裡面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行為是發自內心的,也就是古人說的修身,然後再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強調大的理想首先要從做人開始,注重自己的內心修養,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為中特別強調“仁”。在一萬多字的《論語》中,“仁”出現的次數達105次之多。那麼什麼是“仁”呢?我們先看一組材料(螢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 仁者愛人。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曰:恭、寬、信、敏、惠。

師:同學們看看這些關於“仁”的言論當中哪一個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生:仁者愛人。

師:對,孔子強調“仁”並不是摸不著、看不到、很高遠的東西。只要我們在觀念上引發仁慈心,去愛別人,有一點愛心的存在,就是仁愛的道理。

那麼怎麼實踐“仁”呢?孔子說: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孔子特別強調:惟有真誠的人,才可能實現道德價值,行善避惡。一個因為真誠而犯錯的人,絕對要比一個因為虛偽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為前者既然真誠,那麼發現自己犯錯之後,必然誠心悔改,改過從善,成就真正的品德。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仁”其實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那麼,與“仁”相對應的“禮”又值得是什麼呢?我們還是先來看一組材料:(螢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強調的其實是什麼?

生:是關於做人處事的規範和制度。

師:孔子這裡的“禮”強調的其實就是一種外在的規範。對於一個人來說,“仁”與“禮”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種內在的修養,而“禮”則是一種外在的規範,他們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相傳孔子經過泰山時,有一個婦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況,子路問婦人:你為什麼這麼傷心呢?婦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兒子先後被老虎所吃了。孔子問:“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地方去住呢?”曰:“無苛政。”夫子曰:“苛政猛於虎也。”這件事情給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進而在政治上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必須以“仁”和“禮”做為自身的準則,要求統治者實行“德治”。他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就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就像北極星一樣眾星拱之,老百姓也會自然而然地服從。

孔子所創立的這一套學說,我們後人稱他們為儒家學說,而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而在儒家的歷史上還有一位“亞聖”,那麼這個人又是誰呢?

生:孟子。

師:相傳孟子問齊宣王說:“如果一個人把妻兒託朋友後遠行,回來後發現妻兒在挨凍受餓,他該怎麼辦?”宣王回答:“應當同他絕交。”孟子又問“如果管刑罰的官員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級,又該怎麼辦?”宣王回答:“撤他的職!”孟子又問:“如果一個國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該怎麼辦?”王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確,國家治理得不好,國君不能勝任,人民有權使他易位。基於這樣的理念,孟子發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學說。根據這個學說,孟子進一步提出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因為孟子對儒家學說作出了這樣巨大的貢獻,所以後人把孔子和孟子並稱為“孔孟”。

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儒家又出現了另外一位大師級的人物。這個人就是?

生:荀子。

師:荀子繼續發展了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個思想後來到了唐代的時候被一位皇帝所強調。

生:唐太宗。

師:正因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會出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而在認識論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觀點,那麼什麼是“天行有常”呢?

生:自然界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師:正因為荀子認為自然界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號召人們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當然,荀子也很重視“禮”,他認為學習的目標就是認識和把握“禮”。

師:(過渡)相傳孔子在周遊列國的的時候曾經問道於當時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這位思想家就是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

生:老子。

二、道家學派

師:孔子問道於老子,老子無語,只微微張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後反覆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來老子嘴中,硬的牙齒已脫落,而軟的舌頭還在。這就是剛柔相濟, 以柔克剛的道理。老子藉此說明“道”無處不在,甚至存在於自己的牙齒和舌頭當中。當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個字的《老子》這本書當中,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可見老子他是多麼地重視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麼呢?老子說:“道就是不能夠說出來的,能夠說出來的那就不是道了。”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里邊出來的。正因為老子認為道無法解釋,而道又無處不在,所以老子在處世方法上主張“無為”。注意,這裡的無為絕對不是表面的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思想,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中國古代的“休養生息和韜光養晦”的思想就是直接來自於這個思想的影響。當然在老子的心目當中,辯證法的思想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那麼關於辯證法的思想,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給我講講“塞翁失馬”的故事。

(學生講解塞翁失馬的故事:)

師:聽完這個故事,我們要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誰是那個鄰居?我們每個人都好象那個鄰居,一天到晚羨慕別人。殊不知當我們在羨慕別人得到好處時,危險可能正在靠近他。這就好像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個人有福氣,他的災禍可能也要來了。很多人如果沒有當初獲得的那個好處,也沒有之後的災難,這是一種人間常態。因此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學習塞翁的態度,這是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壞,有得就有失。很多時候我們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們知道事物之間的矛盾會發生轉化。但是,由於老子看不到轉化的條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抱著消極悲觀的態度,幻想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思想,通過《老子》一書留傳了下來。

後來的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為世界最高的原則,我們可以來看發生在莊子身上的一個故事:

莊子在妻子死後,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時責備他,他講出一番道理:“當我妻子剛死的時候,我怎麼會不難過?可是我省思之後,覺察到她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也沒有氣,然後在恍恍惚惚的情況下,變出了氣,氣再變化而出現形體,形體再變化而出現生命,現在又變化而回到死亡,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執行一樣。這個人已經安靜地睡在天地的大屋裡,而我還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莊子認為死亡其實是回家,是迴歸人類生命的來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懷抱。那麼,這個故事反映了莊子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生:我感覺這裡似乎體現了莊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種逍遙的人生態度。

師:這裡同學們要注意莊子這裡流露出了一種虛無主義的人生態度,同學們千萬不要盲目模仿。此外,莊子還提出了“齊物”觀點: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一樣的,這就是“齊物”。物無貴賤,無是無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師:(過渡)當時在宋代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學派

生(講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師:這個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那麼這則故事是記載在那一本古書當中呢?

生:《韓非子》

師:既然是一則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麼韓非子寫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呢?韓非子記載這則寓言的目的是用來諷刺那些不知變通的人,他說: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眾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樣?基於這樣的理念,韓非子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以法為本,法不阿貴。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韓非子》

從以上材料中得出,我們可以看出韓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有皇帝掌握權力。

生2:強調“法治”。

師:韓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術、勢三者的結合。倡導嚴刑峻法的思想。

師:(過渡)韓非子是當時韓國的貴族。在春秋戰國那個特殊的年代還存在著這樣一個階層,他們衣食簡單、生活簡樸,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這個派別,我們稱它為“墨家”。

四、墨家學派

師: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別強調勞動在社會社活中的作用,並建立了自己的“兼愛”“非攻”的主張。除此之外,墨家還提出了哪些改進社會的主張

生: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

師:墨家還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化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國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以上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當中儒、道、墨、法等四個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四派的主張,我們該怎麼說呢?我先做個示範:比如說儒家思想,我用“萬世師表,仁政禮治“這八個字來形容。那麼其他三派呢?(學生討論後回答)

生1:道家:無為之道,逍遙自然

生2:法家:與時俱進,治國以法

生3:墨家:身體力行,兼愛非攻

師:這些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個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們的主要觀點。除此之外,當時還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派別,比如說兵家、小說家、名家、陰陽家等等,從而出現了中國思想史空前活躍的局面。那麼中國為什麼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思想如此活躍的局面呢?

生1:當時出現諸侯紛爭,社會動盪的現象,從而導致了當時社會禮崩樂壞。

生2:各諸侯國為了爭霸戰爭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

師: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無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奪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諸侯國盛行養士之風。學術是受政治影響的產物。思想即發端於在人生態度與治國方針的不同。於是各家各派,著述講學,周遊各國,思想互相激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我們中國歷史著名的百家爭鳴。

師:(過渡)百家爭鳴的展開對中國後來的歷史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是這樣。就當時來說影響有哪些呢?

六、百家爭鳴的影響:

生: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

師:那麼對後世影響我想請同學們聯絡實際,講講傳統文化對我們現在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現在每逢孔子的誕辰我們都要舉行祭孔大典,以紀念孔子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等。

生1:我們現在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生2: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體現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

生3:我們現在提倡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實就是儒法思想的現代闡釋。

……

師:展示下列材料:

俄國著名文豪托爾斯泰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家中掛著孔子畫像,以示崇敬。伏爾泰甚至自喻是"孔門第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在修己愛人、誠信謙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小教育方面的影響更大。

透過同學們的講解和上述材料,我們發現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用“智慧精華,惠澤千年”這八字來形容。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在美國出版的《名人年鑑手冊》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與穆罕默德、耶酥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聖哲”。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

師:我們今天,每當我們現實中遇到難題的時候,我們往往要從那個時代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靈感。

現在某校的水電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水電部門通知,如果再超過一定的限度將停水停電。請從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分別給該校提出解決水電浪費問題的辦法。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學生回答:

儒家代表:誰浪費水電,就要找他談話,給他講道理。讓他意識到浪費水電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只要內心意識到節約的重要性,並清楚浪費水電的行為是不符合禮的規範的,我想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了。

道家代表:我們建議採用“無為”的辦法,讓這種浪費的行為再維持一段時間,等水電部門停水停電後自然就會讓浪費者體會到浪費的後果,這樣就會讓其內心樹立起節約的意識。

法家代表:我們覺得應該要制定一些具體的措施和制度,對浪費水電者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可以成立一個督察隊,對浪費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管,一旦發現就採取有力的懲罰措施。

墨家代表:我們會加強節約意識的宣傳,通過這種方式來樹立他們的節約意識。另外,我們會身體力行自身做節約的典範,還會利用自身優勢製作出節約水電的各項工具。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地到點到位,對儒、道、墨、法的思想也有了一個準確的理解。通過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傳統智慧精華是可以通過我們後人的發揮而為我們後人所用的,也能夠為我們解決現代的問題提供某種啟示。

師:課後探究:

現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交通問題已經成為百姓日益關注的一個問題。怎樣讓斑馬線成真正的保障線 ,請你根據諸子百家的思想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師:在音樂聲中朗讀結束語:

百家爭鳴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們的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併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回首歷史時,發現,百家爭鳴的地位不可超越,這些思想和智慧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思維。

使用教材: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三,人民出版社xx年第二版。

教學點評

一 、這堂課立意比較高。整節課能夠體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落實這節課的三維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學術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瞭解了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認識到了百家爭鳴的重大歷史影響,提高了運用智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的這些思想巨人為中華文明乃至全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體會到了文明傳承的價值。

因此,這是一堂很有意義的課。

二、這堂課有創意。如請學生嘗試運用哲人智慧,多角度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論聯絡實際,古為今用,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

因此,這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課。

三 、這堂課很充實。資訊量大,但並不是蜻蜓點水,面面俱到,而是在理解與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浙江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突出了核心知識核心理念,圍繞核心知識核心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解決了重點要點難點。如教師運用“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描述匯入新課,又比如在分析哲人們的思想觀點時,引入了學生喜愛的圖片畫面,還通過一個個生動典型的智慧故事,從感性到理性,深入淺出,豁然開朗,收到很好效果。

整堂課主題鮮明,條理清晰,各部分內容之間承接轉合自然流暢,單位時間裡的教學效度高。

因此這是一堂很有效率的課。

四、這堂課很踏實。整堂課沒有不必要的表演與刻意的作秀,而是突出地體現了實質上的互動,即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上和思維上的互動,師生共同沐浴著中華古老文明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此,這是一堂踏踏實實的課。

五 、這堂課有待完善。第一層意思是留出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空間,如城市交通擁堵現象與諸子思想的結合作為課後探究,課雖結束,而意猶未盡。第二層意思是任何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這節課同樣如此,如對一些思想家觀點主張的分析還可更到位更有深度,課前師生溝通還需加強等等。

因此,這是一堂有味道的課,也是一堂真實的課。

《百家爭鳴》教案 篇二

——嶽麓版七年級上冊歷史第11課

教學重點

孔子及其歷史貢獻

教學難點

對各派思想主張的理解,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課文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經濟政治制度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的孔子與諸子百家的學說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我國文化發展史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對立中相互辯駁與吸納,推動了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儒家思想,為以後封建統治階級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涉及人物眾多,各派思想紛呈,哲學理論性很強,七年級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極少,理解能力更是難以達到,常規教學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指導學法是本課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

教學準備

教師: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瞭解本課重點難點。

2將學生分成五組,各代表儒、墨、道、法、兵五家,指導學生掌握辯論的基本方法。

學生:

1預習課文,並廣泛收集資料,熟悉各派思想觀點。

2儒、法、道三組每組推選四個代表(一名主辯,三名辯手)。

教學流程

溫故知新

匯入新課 提問: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科技文藝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空前繁榮,戰國時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你想知道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嗎?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隧道,走進古老塵封的歷史,領略祖先的智慧。 思考並回答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科技、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1.顯示課題及第一目:孔子創立儒家學說2.孔子生平及孔子畫像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慾望

才藝展示

創設情景

1.你知道“苛政猛於虎的故事”嗎?

2.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領域的貢獻外,還在哪些領域有重大成就?

1.推薦三名學生表演“苛政猛於虎”的故事。

2.學生看書歸納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1.這個故事體現了孔子的什麼思想?

2.顯示孔子的成就。

3.重點了解孔子對教育的主要貢獻及其教育思想。

4.指導學生理解“因材施教”等的含義。

1.通過體驗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孔子“仁”的政治主張。2.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穿越時空

百家爭鳴

1.什麼是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2.補充: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具體表現(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

3.儒、墨、道、法等各派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呢?

4.點評五位學生的發言,並適當解釋補充。

5.安排儒、法、道展開辯論並提出要求。

6.教師對三組同學的辯論進行點評:觀點是否鮮明,論據是否充分,語言是否生動等,並指正錯誤。

1.學生看書歸納百家爭鳴形成的背景,理解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2五名學生分別扮演孟子、墨子、莊子等上臺發表各派思想主張。

3.學生(儒、道、法三家)圍繞誰的思想更適合當時的社會大變革時代展開辯論。

1.顯示第二目: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2.孟子等人的畫像。 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啟用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辯能力。

知識鞏固

小結全課

1.列表概括各派思想主張。

2.結束語:儒家的以德治國、施行仁政,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和鞏固統治,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但社會秩序的穩定,人民利益的保障同樣需要法制建設。所以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不應互相排斥,它們都是我國現行的主要國策。 填表 顯示錶格 指導學法,整合知識,培養歸納能力。

學以致用

課堂訓練 1出示題目

2總結髮言 思考併發言 題目:在學校飯廳裡,一些同學在就餐時,總是隨意亂倒剩飯剩菜,學生會對此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解決處理這一問題。如果你是學生會的一名幹部,請你分別以儒家、法家、道家的觀點談談你的處理意見。 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百家爭鳴》教案 篇三

第一節 百家爭鳴教案

一。設計思路

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為主題,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感震撼、內心選擇和精神昇華,充分尊重學生體驗與感受的權利,正視學生心理與情感體驗的差異,適時、適度地發揮教師的示範、薰陶、引導、提示、昇華和啟迪作用。教師應注意避免生硬的說教和武斷的灌輸,師生平等交流與相互啟發,加強溝通和理解。

教學上,教師採取多種方法和途徑,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課前指導學生收集和了解有關百家爭鳴的歷史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注意師生互動方式,不僅是形式上的互動更是師生之間在情感和思維上的雙向互動。在課的結構上,分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百家爭鳴的原因、百家爭鳴的影響和課後探究等七塊來處理。

重點處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感受諸子百家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及惠澤千年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物件是高一學生。關於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一方面學生在國中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基礎,另一方面語文課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諸子散文的相關內容。但是,由於年代的久遠,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仍舊是感到比較生疏的。因此,在講授時要顧及到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情況,用相對比較通俗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另外,由於本節課的時代離學生比較遠;因此,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並讓學生深入其中來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此外,由於高一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並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歷史的領悟力也還比較欠缺,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

三。教材分析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出現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在相互辯難中形成的“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後世中國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但是,教材在這方面的結構安排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幾乎只是在介紹各派學說的觀點,而沒有能夠很好體現地“爭鳴”這一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如何體現“爭鳴”這一重要的內容也是本節課的一大難點。另外,關於百家爭鳴的原因和意義,教材中並沒有涉及到這一塊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深入地挖掘這方面的內容;進而體現整節課的深度。

四。目標設計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瞭解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認識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和後世產生的重要影響;提高學生閱讀材料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觀看孔子教授學生的動畫片,瞭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觀點。通過相關的寓言和成語故事來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觀點,增強感性認識。採取比較和啟發式教學等方法來理解四家學說的特色和觀點。讓學生運用諸子百家的觀點來解決現實問題,使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思考過程, 用爭鳴來理解爭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諸子百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體會人類優秀思想對後世惠澤千年的影響;感受先代哲人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智慧。

五。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學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如何認識和理解百家爭鳴在當時與後世的意義和影響。

六。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中國古代一本書,有人說只要讀懂這本書的就可以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了。那麼這是怎樣的一本書呢?

生:《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

師:(教師展示《論語》這本小冊子)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享有“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打天下”盛譽的《論語》。那麼這樣一個充滿著智慧的智慧之書誕生在怎樣的一個時代呢?(教師朗讀)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個戰爭伴隨著變革,動盪伴隨著創新的時代。在這個充滿變革氣息的時代裡。出現了一批傑出的思想家,他們紛紛著書立說、開館講學,向當時的統治者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

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學派與偉大的思想家,首先我們來看這樣一位歷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師:那麼這個是哪位歷史人物對自己的一生進行的一個總結呢?

生:孔子、孟子……

師:這位歷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一、儒家學派

師: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等。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在課堂上也經常跟學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老師旁邊,然後孔子很隨意地跟他們講:今天假如我想聽聽你們的志向,你們會說什麼呢?我們接下來通過一個動畫的方式來看看孔子弟子們的理想是什麼?

(放映動畫片)

子路:“老師,我的理想是這樣的,----給我一個大大的國家,這個國家有著外來侵略的憂患和糧食不足的危機,但只要給我三年的時間,我就能把這個國家治理得富強起來。使老百姓不僅豐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禮儀。”

冉有:我的理想是,給我一個小國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讓老百姓豐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禮儀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做了。

公西華:“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個禮儀中,能夠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輔助著主持人做一點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於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我可不敢說。”

師:同學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視禮儀。

師:是的,他們都非常地強調“禮”。“禮”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同學們看得足夠仔細的話,還會發現,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來越接近人生的起點的,從子路要治理一個大大的國家到公西華要在禮儀中擔任一個小小的角色體現了這種趨向。這個時候還有一位弟子沒有表態,這就是曾點。曾點的內心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上來後先賣了一個關子。他說:“老師,我的想法跟三個同學有點不一樣,能說嗎?”孔子說:“人各有志,但說無妨。”這個時候,曾點才從容地開始了他的描述:

(螢幕顯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師:在一個春深似海的季節,穿上整齊乾淨的新衣裳,帶上幾位好朋友,再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剛剛開動的沂水中,趁著春水把自己洗滌得乾乾淨淨,然後到鼓樂臺、舞雩臺之上,沐著春風,唱著歌謠,在一個萬物開化,大地復甦,春風萌動的季節裡讓自己有一場心靈的儀式,當這樣一個儀式完成的時候,我們大家就高高興興地唱著歌回去了。他說,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這樣一件事。

他的話說完了,一直沒有表態的老師終於表態了,說:我的理想也就和曾點是一樣的。同學們想一想曾點的理想當中強調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

生1: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生2:強調內心的心靈脩養。

生3: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師:曾點的話裡面強調的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種行為是發自內心的,也就是古人說的修身,然後再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強調大的理想首先要從做人開始,注重自己的內心修養,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為中特別強調“仁”。在一萬多字的《論語》中,“仁”出現的次數達105次之多。那麼什麼是“仁”呢?我們先看一組材料(螢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子曰: 仁者愛人。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曰:恭、寬、信、敏、惠。

師:同學們看看這些關於“仁”的言論當中哪一個最能代表孔子“仁”的思想?

生:仁者愛人。

師:對,孔子強調“仁”並不是摸不著、看不到、很高遠的東西。只要我們在觀念上引發仁慈心,去愛別人,有一點愛心的存在,就是仁愛的道理。

那麼怎麼實踐“仁”呢?孔子說: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孔子特別強調:惟有真誠的人,才可能實現道德價值,行善避惡。一個因為真誠而犯錯的人,絕對要比一個因為虛偽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的敬佩。因為前者既然真誠,那麼發現自己犯錯之後,必然誠心悔改,改過從善,成就真正的品德。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仁”其實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那麼,與“仁”相對應的“禮”又值得是什麼呢?我們還是先來看一組材料:(螢幕顯示下列材料)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師:從上面的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強調的其實是什麼?

生:是關於做人處事的規範和制度。

師:孔子這裡的“禮”強調的其實就是一種外在的規範。對於一個人來說,“仁”與“禮”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種內在的修養,而“禮”則是一種外在的規範,他們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相傳孔子經過泰山時,有一個婦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況,子路問婦人:你為什麼這麼傷心呢?婦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兒子先後被老虎所吃了。孔子問:“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地方去住呢?”曰:“無苛政。”夫子曰:“苛政猛於虎也。”這件事情給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進而在政治上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必須以“仁”和“禮”做為自身的準則,要求統治者實行“德治”。他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就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就像北極星一樣眾星拱之,老百姓也會自然而然地服從。

孔子所創立的這一套學說,我們後人稱他們為儒家學說,而孔子被後世稱為“聖人”。而在儒家的歷史上還有一位“亞聖”,那麼這個人又是誰呢?

生:孟子。

師:相傳孟子問齊宣王說:“如果一個人把妻兒託朋友後遠行,回來後發現妻兒在挨凍受餓,他該怎麼辦?”宣王回答:“應當同他絕交。”孟子又問“如果管刑罰的官員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級,又該怎麼辦?”宣王回答:“撤他的職!”孟子又問:“如果一個國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該怎麼辦?”王顧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孟子的意思很明確,國家治理得不好,國君不能勝任,人民有權使他易位。基於這樣的理念,孟子發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學說。根據這個學說,孟子進一步提出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因為孟子對儒家學說作出了這樣巨大的貢獻,所以後人把孔子和孟子並稱為“孔孟”。

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儒家又出現了另外一位大師級的人物。這個人就是?

生:荀子。

師:荀子繼續發展了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個思想後來到了唐代的時候被一位皇帝所強調。

生:唐太宗。

師:正因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位置,所以才會出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而在認識論上,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觀點,那麼什麼是“天行有常”呢?

生:自然界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師:正因為荀子認為自然界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號召人們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當然,荀子也很重視“禮”,他認為學習的目標就是認識和把握“禮”。

師:(過渡)相傳孔子在周遊列國的的時候曾經問道於當時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這位思想家就是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

生:老子。

二、道家學派

師:孔子問道於老子,老子無語,只微微張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後反覆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來老子嘴中,硬的牙齒已脫落,而軟的舌頭還在。這就是剛柔相濟, 以柔克剛的道理。老子藉此說明“道”無處不在,甚至存在於自己的牙齒和舌頭當中。當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個字的《老子》這本書當中,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可見老子他是多麼地重視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麼呢?老子說:“道就是不能夠說出來的,能夠說出來的那就不是道了。”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里邊出來的。正因為老子認為道無法解釋,而道又無處不在,所以老子在處世方法上主張“無為”。注意,這裡的無為絕對不是表面的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思想,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中國古代的“休養生息和韜光養晦”的思想就是直接來自於這個思想的影響。當然在老子的心目當中,辯證法的思想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那麼關於辯證法的思想,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給我講講“塞翁失馬”的故事。

(學生講解塞翁失馬的故事:)

師:聽完這個故事,我們要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誰是那個鄰居?我們每個人都好象那個鄰居,一天到晚羨慕別人。殊不知當我們在羨慕別人得到好處時,危險可能正在靠近他。這就好像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個人有福氣,他的災禍可能也要來了。很多人如果沒有當初獲得的那個好處,也沒有之後的災難,這是一種人間常態。因此我們在生活當中一定要學習塞翁的態度,這是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壞,有得就有失。很多時候我們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們知道事物之間的矛盾會發生轉化。但是,由於老子看不到轉化的條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抱著消極悲觀的態度,幻想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思想,通過《老子》一書留傳了下來。

後來的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為世界最高的原則,我們可以來看發生在莊子身上的一個故事:

莊子在妻子死後,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時責備他,他講出一番道理:“當我妻子剛死的時候,我怎麼會不難過?可是我省思之後,覺察到她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也沒有氣,然後在恍恍惚惚的情況下,變出了氣,氣再變化而出現形體,形體再變化而出現生命,現在又變化而回到死亡,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執行一樣。這個人已經安靜地睡在天地的大屋裡,而我還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為這樣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莊子認為死亡其實是回家,是迴歸人類生命的來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懷抱。那麼,這個故事反映了莊子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生:我感覺這裡似乎體現了莊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種逍遙的人生態度。

師:這裡同學們要注意莊子這裡流露出了一種虛無主義的人生態度,同學們千萬不要盲目模仿。此外,莊子還提出了“齊物”觀點: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一樣的,這就是“齊物”。物無貴賤,無是無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師:(過渡)當時在宋代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學派

生(講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師:這個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那麼這則故事是記載在那一本古書當中呢?

生:《韓非子》

師:既然是一則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麼韓非子寫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呢?韓非子記載這則寓言的目的是用來諷刺那些不知變通的人,他說: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眾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樣?基於這樣的理念,韓非子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以法為本,法不阿貴。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韓非子》

從以上材料中得出,我們可以看出韓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須要加強中央集權,有皇帝掌握權力。

生2:強調“法治”。

師:韓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術、勢三者的結合。倡導嚴刑峻法的思想。

師:(過渡)韓非子是當時韓國的貴族。在春秋戰國那個特殊的年代還存在著這樣一個階層,他們衣食簡單、生活簡樸,學習大禹刻苦儉樸的精神,這個派別,我們稱它為“墨家”。

四、墨家學派

師: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別強調勞動在社會社活中的作用,並建立了自己的“兼愛”“非攻”的主張。除此之外,墨家還提出了哪些改進社會的主張

生: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

師:墨家還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化解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國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以上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當中儒、道、墨、法等四個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四派的主張,我們該怎麼說呢?我先做個示範:比如說儒家思想,我用“萬世師表,仁政禮治“這八個字來形容。那麼其他三派呢?(學生討論後回答)

生1:道家:無為之道,逍遙自然

生2:法家:與時俱進,治國以法

生3:墨家:身體力行,兼愛非攻

師:這些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個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們的主要觀點。除此之外,當時還出現了其他的一些派別,比如說兵家、小說家、名家、陰陽家等等,從而出現了中國思想史空前活躍的局面。那麼中國為什麼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思想如此活躍的局面呢?

生1:當時出現諸侯紛爭,社會動盪的現象,從而導致了當時社會禮崩樂壞。

生2:各諸侯國為了爭霸戰爭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爭鳴產生的原因:

師: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無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奪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諸侯國盛行養士之風。學術是受政治影響的產物。思想即發端於在人生態度與治國方針的不同。於是各家各派,著述講學,周遊各國,思想互相激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我們中國歷史著名的百家爭鳴。

師:(過渡)百家爭鳴的展開對中國後來的歷史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是這樣。就當時來說影響有哪些呢?

六、百家爭鳴的影響:

生: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

師:那麼對後世影響我想請同學們聯絡實際,講講傳統文化對我們現在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現在每逢孔子的誕辰我們都要舉行祭孔大典,以紀念孔子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等。

生1:我們現在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生2: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體現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影響。

生3:我們現在提倡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實就是儒法思想的現代闡釋。

……

師:展示下列材料:

俄國著名文豪托爾斯泰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家中掛著孔子畫像,以示崇敬。伏爾泰甚至自喻是"孔門第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在修己愛人、誠信謙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現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中、國小教育方面的影響更大。

透過同學們的講解和上述材料,我們發現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用“智慧精華,惠澤千年”這八字來形容。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在美國出版的《名人年鑑手冊》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被排在第一位。他與穆罕默德、耶酥和釋迦牟尼一起,被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聖哲”。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

師:我們今天,每當我們現實中遇到難題的時候,我們往往要從那個時代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靈感。

現在某校的水電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水電部門通知,如果再超過一定的限度將停水停電。請從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分別給該校提出解決水電浪費問題的辦法。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

學生回答:

儒家代表:誰浪費水電,就要找他談話,給他講道理。讓他意識到浪費水電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只要內心意識到節約的重要性,並清楚浪費水電的行為是不符合禮的規範的,我想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了。

道家代表:我們建議採用“無為”的辦法,讓這種浪費的行為再維持一段時間,等水電部門停水停電後自然就會讓浪費者體會到浪費的後果,這樣就會讓其內心樹立起節約的意識。

法家代表:我們覺得應該要制定一些具體的措施和制度,對浪費水電者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可以成立一個督察隊,對浪費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管,一旦發現就採取有力的懲罰措施。

墨家代表:我們會加強節約意識的宣傳,通過這種方式來樹立他們的節約意識。另外,我們會身體力行自身做節約的典範,還會利用自身優勢製作出節約水電的各項工具。

師: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地到點到位,對儒、道、墨、法的思想也有了一個準確的理解。通過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傳統智慧精華是可以通過我們後人的發揮而為我們後人所用的,也能夠為我們解決現代的問題提供某種啟示。

師:課後探究:

現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交通問題已經成為百姓日益關注的一個問題。怎樣讓斑馬線成真正的保障線 ,請你根據諸子百家的思想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師:在音樂聲中朗讀結束語:

百家爭鳴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們的關於做人、處世和立國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併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回首歷史時,發現,百家爭鳴的地位不可超越,這些思想和智慧必將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思維。

使用教材:朱漢國主編《歷史》必修三,人民出版社xx年第二版。

教學點評

一 、這堂課立意比較高。整節課能夠體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落實這節課的三維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學術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瞭解了孔子、孟子與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認識到了百家爭鳴的重大歷史影響,提高了運用智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的這些思想巨人為中華文明乃至全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體會到了文明傳承的價值。

因此,這是一堂很有意義的課。

二、這堂課有創意。如請學生嘗試運用哲人智慧,多角度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論聯絡實際,古為今用,貼近學生的生活,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

因此,這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課。

三 、這堂課很充實。資訊量大,但並不是蜻蜓點水,面面俱到,而是在理解與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浙江省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突出了核心知識核心理念,圍繞核心知識核心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解決了重點要點難點。如教師運用“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描述匯入新課,又比如在分析哲人們的思想觀點時,引入了學生喜愛的圖片畫面,還通過一個個生動典型的智慧故事,從感性到理性,深入淺出,豁然開朗,收到很好效果。

整堂課主題鮮明,條理清晰,各部分內容之間承接轉合自然流暢,單位時間裡的教學效度高。

因此這是一堂很有效率的課。

四、這堂課很踏實。整堂課沒有不必要的表演與刻意的作秀,而是突出地體現了實質上的互動,即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上和思維上的互動,師生共同沐浴著中華古老文明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此,這是一堂踏踏實實的課。

五 、這堂課有待完善。第一層意思是留出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空間,如城市交通擁堵現象與諸子思想的結合作為課後探究,課雖結束,而意猶未盡。第二層意思是任何課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這節課同樣如此,如對一些思想家觀點主張的分析還可更到位更有深度,課前師生溝通還需加強等等。

因此,這是一堂有味道的課,也是一堂真實的課。

總而言之,這是一堂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學示範的好課。

國中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百家爭鳴的含義,掌握百家爭鳴產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

2、學會用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看待歷史問題,用科學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

二:教學方法:

利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探究思考;

教師有條理的講解歷史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並給予恰當及時的評價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重點:

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難點:

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四:新課匯入:

同學們,上課了,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歷史上的大聖人孔子,同學們還記得孔子是哪一學派的嗎?——(眾答:儒家)

對,那同學們想一想除了儒家這一學派,還有其他派別嗎?——(眾答:有)

對,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春秋戰國亂紛紛,諸子百家鬧哄哄”,大家可以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看到春秋戰國的哪兩種局面?——(學生:亂,鬧)

那在這樣一個亂紛紛的時代裡,諸子百家們到底在鬧什麼?諸子是誰?百家是什麼?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在今天的新課《百家爭鳴》中找到答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8頁

五:講解過程(板書和講解)

百家爭鳴——標題

1、我們要學習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諸子百家的百家爭鳴的定義

一:定義:

諸子百家:(子是對人的尊稱,諸子指的是孟子,荀子,莊子等人,百家指的是這個時候的學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那瞭解了諸子百家,同學們知道百家爭鳴是什麼意思嗎?有請。。同學起來回答一下,你是怎麼樣理解的?——學生答:不知道或者明白

好,那下面老師和大家說一下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就是各派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開館講學,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

現在老師出一道考題:古代歷史上的百花齊放指哪一個歷史事件?百家爭鳴

下面我們來說第二個問題,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每個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相應的背景,在剛剛那句春秋戰國亂紛紛,諸子百家鬧哄哄中,體現了百家爭鳴的其中一點背景是什麼?(眾答:亂)

對,但是我們在分析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要學會全面的分析,今天我們就從經濟、政治、社會三點來分析他的背景。

下面我們來學習最重要的第三點內容,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請同學們預習三分鐘後和老師一起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同學們預習好了嗎?同學找到答案了嗎?(學生:找到了)好,那現在我們一起來完成。

四、分組討論:

在諸子百家中,同學們最喜歡哪一個派?最想加入哪一個派成為他們的弟子?為什麼?現在同學們前後兩排討論一下,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老師走到學生中看學生們討論的`情況,並適當的給予引導)

同學們討論討論好了嗎?下面有請。同學起來,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看法。(學生一:我喜歡儒家。)好,這位同學回答的非常的好,他從儒家的思想,和教育方面的貢獻說了他的觀點,分析的很全面

(學生二:我喜歡墨家。)這位同學分析的的很好,他的角度很新,從現代意義的角度,分析了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給我們現代人的影響,還有國家的角度,人才的培養方面。很有見解

(學生三:我喜歡道家。)這位同學是從現代社會自身的角度看,大家都知道,現在社會是一個功利的,追求自身利益的社會,想一些詞就可以看出,走後面,灰色收入、潛規則,社會很黑暗,但是我們可以借古人的觀點淨化自己的思想)

(學生四:我喜歡法家)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好,法律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準則,現代社會的依法治國,從國家的高度看待這思想,很好。

為什麼要組織同學們討論發表不同的觀點呢?就是要讓大家學會正確的分析歷史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歷史現代自身來全面的看待問題、要又新穎。有眼光的學習歷史、

(分組討論:辯證唯物主義、結合歷史現代自身、全面——板書)

五、課堂小結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遍這節課的內容,講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定義,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重點是表格的內容,同學們一定要熟記。

六、課後作業

這節課的課後作業就是複習黑板上的內容,下節課提問、另外一個作業就是抄寫表格裡的內容)這節課就到這裡,同學們,下課。

國中歷史《百家爭鳴》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百家爭鳴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觀點,認識到百家爭鳴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結合史料進行合作探究,進一步理解百家爭鳴的影響,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為人類思想寶庫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感受古代學者的思想智慧對後世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觀點。

【難點】

百家爭鳴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孔廟及衍聖公府的圖片,提問:你對孔子有哪些瞭解呢?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所學知識回答: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

之後我會進一步追問,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獲得人們如此的尊敬呢?順勢匯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紀錄片《世界檔案》的中百家爭鳴的片段,引導學生思考: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的?

學生回答:戰國時期,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進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

過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思想領域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學派影響較大,那他們的觀點到底是怎樣的呢?

(二)主要學派

1、孔子及儒家學說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孔子的紀錄片,引導學生仔細觀看視訊並結合教材以歷史小記者的身份介紹:孔子的一生是怎樣的?

學生明確:孔子,名丘,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過渡:孔子的一生周遊列國,著書立說,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先師,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傳承呢?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論語》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又有哪些思想主張?

學生結合史料及教材明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時在政治方面主張德政,反對苛政;教育教學方面提倡“有教無類”,還提供了很多教學原則及方法。

教師總結:後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過渡:相對於儒家的積極入世和強調仁義道德,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那麼他的觀點又有哪些獨特之處呢?

2、老子和道家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子的圖片,引導學生結合照片和課前蒐集的資料簡單介紹老子的生平。

學生明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有代表作《道德經》。

過渡: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視的,他的思想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道德經》的史料節選,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學生明確:老子崇尚自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和民心,強調精神自由。

教師補充: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其他學派也紛紛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治國主張,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於是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我們把這種局面稱為“百家爭鳴”。

(三)意義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百家講壇》中百家爭鳴的片段,提問: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那麼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請學生結合視訊內容,以歷史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8分鐘的討論。

小組代表回答:它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治國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榮。再者,百家爭鳴中形成的大膽思考、自由討論的學術風氣,也有力地促進了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的發展。

教師補充總結:百家爭鳴為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採用系統歸納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點。

2、作業:思考儒家和道家思想在當今社會有哪些繼承和發展的體現,蒐集資料,下節課分享交流。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