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間的腳印》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釋出於: / 人氣:6.9K

《時間的腳印》教案(多篇)

結束語 篇一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儲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

岩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岩石是大自然的語言。

岩石還可以比作什麼?請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

識記字詞 篇二

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岩。(螢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岩石,在儲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麼,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螢幕顯示標題)

《時間的腳印》教案 篇三

目標:

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

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

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

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係難以把握

教學設想:

1,《時間的腳印》所說明的內容,對於我們來說,會覺得陌生。儘管時間無處不在,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關,但它卻並不像空間那樣具體得可以看到可以觸及;儘管如課文聽說時間在自然界留有許許多多“腳印”,但若要到千佔的岩石中去尋找時間的蹤跡,也還不是我們的知識和能力所隨便可以獲得的。因此,閱讀本篇課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祕感;既有不少困難,也會生髮出一定的求知慾。教學中,要藉助於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閱讀興趣;再借助生動有趣的說明文字,來引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揣摩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

2,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3,學法。抓住兩點:—是抓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過渡段,從那裡把握文章的層次;—是抓中心句、關鍵句,從那裡把握文章區域性的中心內容。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匯入:

學生交流,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感受:

例: 1“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俗語)

2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教師:1,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瞭解的'地方。在那裡,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裡的岩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陶世龍的文章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板書課題《時間的腳印》)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

下面我們來速讀,一起解決三個問題:

1、跳讀:貼標題。

我這裡有4個小標題,“時間漫談”、“石頭的毀滅與新生”、“石頭上的故事”、“讀懂記錄,造福人類”。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

如:1-3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時間漫談”。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

2、尋讀,說過渡。

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怎麼說?這樣說:“……”是過渡段,它表明“……”。如:第5段“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是過渡段,它表明下面將要介紹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

3、掃讀,講故事。

這篇文章為我們分析了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它們是原始的“鐘錶”,述說著遠古的故事。請你掃讀課文三、四部分,講述一個岩石中的故事。如:如果礫岩中包含著從前的鵝卵石,這說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當時陸地的邊緣。

三、組織說讀活動(25分鐘)

1、介紹方法:本文作者運用了很多值得學習的方法,將死寂的岩石寫得生動有趣。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探尋你認為值得借鑑的寫法,並用“好在……因為……”的句式說話,向全班同學彙報你的發現。

2、教師示例:如:好在“課文開頭由人記錄時間的方式引出岩石記錄時間的方式”,因為“這樣由人們熟知的事物匯入對未知事物的說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層次清晰”。

3、學生活動:(分小組活動)

4、集體交流:(學生述說,老師即興點評)

三、學生積累(5分鐘)

1、摘抄雅詞:二字雅詞、四字雅詞

2、摘抄美句: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

3、抄背文前小詩:

附:板書設計:

時間的腳印

陶世龍

跳讀:貼標題

尋讀,說過渡

掃讀,講故事

說讀 學寫法

時間的腳印教案 篇四

匯入新課

說到化石時,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長毛象化石。老師介紹一則小資料和琥珀、長毛象化石的來歷,聽後你與此文的說明的內容和方法比較一下,看有什麼異同。

小資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種。其實,化石有許多形態,有石質化石、煤化石,還有奇異的冰凍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來歷:遠古時,一隻小昆蟲正在樹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險正在向它逼近。樹脂粘住了小昆蟲,將它埋進樹脂的墳墓中。經過滄桑變化,裹著小昆蟲的樹脂被埋入土中,又經過漫長的歲月,樹脂變成化石,這就是琥珀化石。

冰凍化石:在距今1萬多年前,現在屬於俄羅斯的廣闊土地上,生活著許多長著長毛的猛獁。一天,一頭猛獁在暴風雨中跌下山崖,被埋進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凍起來。當這頭猛獁被科學家發掘出來時,它身上的毛髮面板都還完好如初呢。

(一)明確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複習說明文的特點。

在大家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重申強調: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一種文章體裁。它要求對事物的性質、特點、成因、功能等特徵以及事理作客觀的、科學的解釋,從而給人以知識。知識性、科學性和說明性是說明文的主要特點。

2.初學說明文的同學,容易產生說明文與記敘文文體的混淆,同學們能從寫作意圖、文章主要內容和主要表達方式三方面來辨析一下嗎?

採用小組爭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學答的快而準:

(1)從寫作意圖上看,說明文的目的在於說明事物,使人對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關係、功用等得到較清晰的瞭解;記敘文則通過寫景、狀物、寫人、記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教育人的目的。總之,說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記敘文要以情感人。

(2)從文章主要內容上看,記敘文是以寫人、記事、寫景為主要內容,說明文則是以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徵,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

(3)從文章的表達方法看,記敘文主要採用記敘和描寫的方法,同時輔之以抒情和議論。說明文則主要用介紹說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議論、抒情。說明文中的敘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敘述是為說明服務的,因而不能運用藝術想像和誇張,敘述的重點必須與說明要點一致。說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於記敘文中的描述。

時間的腳印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1 。整體感知課文,訓練默讀文章和概括課文要點的能力。

2、瞭解本文借用詩歌增強說明效果的特點,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4、認識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5、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

2、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

3.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

4.認識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重要意義。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自讀一質疑一釋疑一練習。

2.自讀課文一討論問題。

媒體設計

可用投影儀展示介紹岩石構造知識的一些畫面,還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岩石從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直觀生動的感受。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讀設計

從古至今,關於時間的話題很多。孔子面對滔滔東流的河水感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馬克思強調“時間就是能力等等發展的地盤”;齊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閒過”;莎士比亞告誡人們“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培根認為“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梅森指出“不守時間就是沒有道德”。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在各行各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針對“時間”發表過自己獨特的見解。毫無疑問,這些見解都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而從客觀上探索“時間”的話題並不多見,至於“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裡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這樣的話題,更是聞所未聞。這堂課,就請闊世龍先生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板書“時間的腳印”。

(解說:從中外名人談時間的話題開始,引出如何尋找人類史前“時間的蹤跡”這個課文所要說明的核心問題,進而匯入新課,顯得自然,既可增強學生的時間意識,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岩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祕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慾望和閱讀興趣。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l)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

①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的字的讀音。

腐蝕( )渾( )濁 山麓( )粗糙 ) 龜 裂海枯 )石爛

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與括號內的字的區別,防止誤讀、誤寫。 砂(沙)旅(族)撣(撣、蟬、嬋) 拂(佛)礫(棟、躒、礫) 炎(嚴)熱光滑(華)

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和用法。藏CAng隱藏zAng寶藏殼kE貝殼qiAo地殼重ZhOng重新ZhOog重壓龜GUI烏龜JUN龜裂 (解說:這一步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使用工具書,獨立思考並解答,確有疑難,教師點撥解疑。此舉意在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等學習能力。)

(2)內容與形式總理。

在通讀全文,整體思考的基礎上,理清本文說明的層次。

全文共3 0個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題記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詩《時間伯伯》),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紹岩石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部分(第5~28段)具體說明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又可分三層。

第一層(第5、6段)總說岩石由被破壞到重新生成的過程。

第二層(第7—16段)分說岩石遭破壞被分解為泥沙的過程(即“石爛”的過程)。

第三層(第17-28段)分說泥沙形成岩石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應開頭,說明辨別岩石中留下的“時間的腳印”之難,意義之重大。

(解說:設計上述內容,意在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學習重點。)

2課堂訓練。

1)在下列句子的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①不要認為岩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著它,嚴寒的霜雪_著它,風.著它,雨__著它……

②狂風__來了,洪水__來了,冰河_來了……

③而在讀懂以後,_使我們增加了知識,還非常有助於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

(2)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段落,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

(解說:以上課堂訓練(1)的目的是通過完成填空練習使學生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訓練(2)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在結構文章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課堂小結。

(解說: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對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逐一指出,並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目的。)

四、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課文,體會其生動有趣的語言。

2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課文在說明岩石可以記錄

時間後,接著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主旨?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訂正: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裡每一釐米厚的岩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儲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解說:這是課後練習中的一 道題,目的是讓學生體 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且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

2.從文中不難看出“時間的腳印”是在岩石生成過程中留下的,那麼,作者為什麼又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岩石被破壞而逐漸成為泥沙的過程呢?會不會喧賓奪主從而對說明物件有所影響?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作者用大量篇幅說明岩石被破壞而漸成泥沙的過程,是為下文說明岩石生成打基礎作鋪墊的,沒有“老”的岩石不斷地被破壞,就沒有“新”的岩石不斷地生成,這是物質運動規律的體現。因此,這些內容不僅不會喧賓奪主,而且會使人們對說明物件的瞭解更具體、更全面。

(解說:這是本文的難點之一,設計此題的目的www.之一是讓學生初步瞭解物質運動的規律,從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之二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岩石在生成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留下“時間的腳印”的?請結合課文回答。

學生快速測覽課文後回答,教師明確: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積物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時自身產生重壓,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裡,使泥沙膠結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時,像書面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每一層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我們根據這些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測出該岩石形成的時間以及同一岩層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

(解說:這是文章的又一難點,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4.結合課文談談“尋找時間的腳印”有何意義。

討論後明確:“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或“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助於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

(解說: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意在提高學生對地質科學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

三、欣賞品味

作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從形式到內容再到語言表達等方面儘量靠近讀者,使讀者願意讀、喜歡讀。首先,從形式上看,擬人化的題目,別具一格的題記和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內容生動具體的正文,相互映襯,渾然一體。尤其是選擇高土其的《時間伯伯》一詩作題記,既照應了題目,又開啟了下文,還形象地暗示了時間每走過一個時代都會留下蹤跡,無論人類有史以來,還是史前無人之時。其次,從內容上看,說明具體、全面。如說到山野裡的岩石可以記錄時間時,順便提及北京故宮的“銅壺滴漏”。介紹岩石生成過程中如何留下時間的蹤跡,卻先交代岩石的毀壞、分解過程等,不斷開闊讀者視野,使人獲得多方面的資訊。再次,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地運用擬人化的寫法,把死寂的岩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岩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把“岩石”的被動和無奈表現得令人同情。“狂風吹來了,洪水衝來了,冰河爬來了”的排比、擬人手法加上極富特點的動詞的巧妙運用,把‘“狂風’”“洪水”“冰河”來的情狀表現得惟妙惟肖。文中類似的句子隨處可見,值得細細品味。

四、課堂總結

1、總結兩節課的教學內容。

2總結學生的學習表現。

3總結學習方法。

(解說:課堂總結便於學生對課文h容的整體把握,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用已有的學習方法指導今後的學習。) 五、佈置作業 學完這篇課文,你是否對岩石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試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首小詩或散文,抒發一下你的感受。

板書設計

(解說:本設計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岩石造破壞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膠結成岩石的過程,便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