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勞動節為什麼改成5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52W

勞動節為什麼改成5天(精品多篇)

端午節的食物 篇一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著亡國之痛,與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食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

2、黃鱔

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蔘”的俗諺。黃鱔由於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尤其是對於孩子和老人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黃鱔一定要現殺現烹,鱔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多,鱔魚死後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故所加工的鱔魚必須是活的。黃鱔用開水焯燙,可以洗去外邊的粘膜,煮出的湯可減少腥味。

3、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先把米放到水裡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到鍋裡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裡,用木極反覆捶打。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隨後,一份香甜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製作完成。

4、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端午節的端午是什麼意思 篇二

端午節就是初五的意思,端是開頭開始的意思,五就是數字的第五。

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端午節的由來 篇三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種說法:

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著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職,最後眼看國家無望,悲憤自沉汨羅江。屈原投江為五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蒼梧郡,茲日祀東君”的傳統節日,後來就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並將他視為水神,立祠祭祀。

這時,開始與競渡風俗結合,形成新的傳說,大約六朝以後與端午節相連,成為全國性的紀念活動。《荊楚紀事》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

第二種說法:

紀念伍子胥。

春秋時,楚國伍奢因諫阻平王奪子媳為妻之事遭滿門抄斬,其子伍子胥逃亡吳國,五年後發兵伐楚為父報仇。在吳與楚的戰爭中,因伍子胥讓人用黑豆粉與糯米做成城磚,在困境中救了眾人,最後取得勝利。蘇州至今仍有“一城門救了一城人”的'美談。後來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吳王殺害,拋屍於江中,化為“濤神”,相傳端午節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種說法:

紀念勾踐水上操練水兵。

春秋越國勾踐於五月五日操練水兵,宋高承《事物紀源》稱:“競渡起于越王勾踐”。

第四種說法:

紀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春秋晉國的著名大臣,輔助晉文公重耳復國。介子推曾割自己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將餓死的重耳,重耳掌權後,給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獨沒有介子推。後來重耳去請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卻不肯出來,重耳想用火燒山的辦法把他逼出來,誰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很傷心,下令五月五日禁火。禁火也是五月五日的節俗,以前端午被稱為寒食日。

第五種說法:

紀念古代“龍子節”。

是古代龍圖騰團族的祭龍盛典。龍是虛擬的動物,在中國被認為是主宰一切的神靈,中國人素有龍的傳人、龍的後代之稱,每年祭祀,以龍影象紋身。

第六種說法:

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父親是浙江會嵇上虞人,巫歌手,漢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縣江邊彈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屍骸。其女曹娥當時才十四歲,在江邊號哭,盡夜不絕聲,七天七夜,其父屍體浮出。也有說曹娥不得父投江而盡。

勞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篇四

五一勞動節是國際節日,不屬於我國傳統節日範圍內,即五一勞動節不是傳統節日。五一勞動節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

而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節(正月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等。

此外,我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為啥放五天的原因 篇五

1、滿足人民的需要

疫情爆發後,人們很少有機會回家探親和旅遊。此外,在春節期間,地方政府提倡就地新年,探親和旅遊需求積壓。這些需要被釋放,但它們需要假期的支援。因此,國家今年安排了五天假期,可以更好地釋放和滿足這些出行需求,讓每個人都能以補償的方式回家。

畢竟,三天假期太短,只適合短途和周邊旅行。五天假期更好,更適合中長途旅行。人們回家探親和旅遊的時間將更加充裕,旅遊半徑將大大擴大。雖然五一假期持續五天,但實際上是通過補假獲得的。

2、刺激消費

假期增加後,許多人會選擇回家探親。無論是乘坐飛機、高鐵還是自駕,都將刺激交通運輸業的消費,在家裡購買各種禮品,刺激日常消費。此外,當大家在假期裡吃喝玩樂時,也會增加住宿酒店、餐飲業、電影業和娛樂業的消費。因此,假期的增加確實影響到整個身體,也是刺激消費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3、推動旅遊業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對旅遊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到目前為止,旅遊人數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旅遊消費也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為了促進旅遊消費,促進旅遊業的復甦,我們將有時間和金錢用於旅遊業。因此,增加假期將使我們走得更遠,增加旅遊消費,增加旅遊收入,刺激旅遊業的復甦。

五一勞動節的意義

五一國際勞動節亦稱“五一節”,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萬六千餘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佈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

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將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全國放假一天。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並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5月1日,國際勞動節,它是全世界工人階級鬥爭的歷史紀念,每個國家都很重視它,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南非。事件起因是,1880年美國工人遊行集會要求8小時工作制。1884年,聯邦貿易組織通過了一項解決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規定從1886年5月1日開始執行每日8小時工作制,但此後,工人們仍然被強迫每天工作10小時,12小時,甚至14小時,這使得該項立法名存實亡,而各地的聯邦首腦對此卻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友好的態度,於是一場爭取8小時工作的罷工開始了。

1886年4月,25萬工人蔘加了五一勞動節遊行示威活動。此項活動由非政府國際工人聯合會組織,活動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對這次活動愈來愈表現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懼,當地商界首腦要求增加警察和軍隊的數量。芝加哥商業俱樂部購賣了2000美元的用於警戒對付這次罷工,5月1日這次遊行活動得到了芝加哥紡織工人、鞋工人、房屋裝修工人的支援,5月3日,警察開始向罷工的人群開火,打死打傷四人,一些非政府人士號召第二天在廣場集會抗議政府的暴力鎮壓。這場集會的過程中沒有發生什麼事件,但在最後一位講演者登上講臺時,天下起了雨,廣場上只剩下幾百人,180名警察進入廣場疏散人群,這時一顆炸彈飛向警察中間,炸死一名,炸傷七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開火,打死一名打傷多名群眾。

五一勞動節的意義 篇六

實際上它並非是本土的節日,而是起源於國外。據說在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萬六千餘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佈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勞動人民都要慶祝。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後規定5月1號放假一天,幾經演變成為放假三天或五天左右的節日,要檢視具體年份的通知。

端午節的兒歌 篇七

兒歌1

端午節,豔陽照,

家家門上插艾蒿。

掛絲線,戴香包,

娃娃樂得蹦又跳。

吃粽子,劃龍船,

紀念屈原永記牢。

兒歌2

五月五,是端午,

小朋友們來跳舞。

吃粽子,賽龍舟,

高高興興過端午。

兒歌3:

棕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

那兒端陽,

處處都端陽。

兒歌4: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兒歌5:

五月節,天氣熱,

放下鋤頭歇一歇;

山上清風爽,

楊梅紅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