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社會考察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32W

教師社會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社會考察報告

一、宇通企業文化考察總結

一、締造服務價值的靈魂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李維特曾說過這麼一句話:“新的競爭不在於工廠裡面製造出來的產品,而在於工廠之外的服務。”如何讓客戶感受到這種服務價值?最有效的途徑莫過於每一位有機會面對客戶的企業員工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客戶感受到周到、貼心的服務,不僅僅侷限於處於服務崗位的員工。而這有賴於企業文化對員工潛移默化的作用。

兩年前,曾經發生了一件讓遼寧虎躍客運公司特別感動的事:11月26日晚上七點多,該公司司機在鄭州駕駛著剛提的新車,由於油管中的空氣等新車磨合原因,車行駛到離一家加油站僅20米處熄火了。司機修理了近一個小時,依然沒能修好。這時,兩名著宇通工裝的員工正好從車旁經過。遼寧虎躍客運公司是宇通的老客戶,在當時沒有完全確認的情況下他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請這兩位員工幫忙將車推到加油站。沒想到這兩名宇通員工二話不說,主動幫助檢查車輛,並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終於將車修好。當時已是夜裡9點多,天氣寒冷。工作人員本想表示一下感謝,但兩位宇通員工卻悄然離開,連名也沒留下。

遼寧虎躍客運公司被宇通員工這種無私的行為深深打動,經多方打聽,得知這兩名員工是宇通車間的試車工,特別給宇通公司送去一封感謝信。在感謝中,遼寧虎躍客運公司說到:“宇通公司員工的這種為企業、為客戶無私奉獻的精神是與貴公司教育和培養分不開的。通過這件事也更加堅定了我們與貴公司長久合作的信心。”

一位專家對此評論道,作為一名普通車間的試車工,在面對客戶的困難時義不容辭地幫助客戶解決問題,這種服務精神與企業的價值導向息息相關。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以客戶為核心”始終是宇通發展的企業價值觀,並貫穿於企業生產、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在倡導員工樹立客戶價值觀的同時,宇通不忘為員工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而非將其停留在一句響亮的口號上。在宇通內部,這兩名員工的事蹟廣為流傳。與此廣為流傳的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員工故事。“正是這種企業氛圍影響了宇通的每一位員工,使他們自覺地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宇通一位負責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如是說。

一位諮詢師解釋道:“這種在管理上不斷加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是一種企業與員工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使得即使是一位普通崗位的員工,在面對客戶的需求和幫助時,也會油然產生要對客戶負責的責任感。”

服務必將成為客車企業下一個階段發展的新的驅動力,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實際上,客車企業也都意識這一點。而誰能將服務精神更好地納入到企業文化的建設中,讓每一個員工成為企業形象的代言人,展示良好的企業形象,誰就能在競爭中領先一步。

二、責任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對於企業文化,宇通人有著獨到的見解。宇通企業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文化就如同磁鐵,它能形成一個‘場’,一種‘勢’,形成一股強大的競爭力。”

有著“第一ceo”之稱的通用電氣總裁傑克?韋爾奇指出:“如果你想讓列車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大油門;而若想使車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須要更換鐵軌了。資產重組只可以提高一時的公司生產力,只有文化上的改變,才能維持高生產力的發展。”勿庸置疑,隨著市場競爭的日漸激烈,企業文化也日益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 1、宇通責任成就行業佳話

去年,在國內客車行業銷售總體下降3%的情形下,中國客車業老大——鄭州宇通企業集團逆勢而上,客車銷量突破2萬輛,銷售收入突破94億元,同比上揚27%,出口合同簽訂1.4億美元,成為客車出口第一品牌,並面向海外市場創新性地提出了出口的“宇通”模式。 對此,宇通總裁湯玉祥解釋說,“去年宇通能取得業界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於我們有以負責任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底蘊。”在利益至上的汽車行業,宇通所追求和倡導的對員工、對客戶、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顯得難能可貴。

早在六年前的5月,宇通就巨資引入國際知名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以制訂企業長遠發展戰略並梳理自己的企業文化。羅蘭?貝格從大量的訪談中提煉出七個關鍵詞:成本有效、科學決策、尊重個人、誠實守信、務實創新、團隊合作、市場導向,以這7個價值觀為核心的宇通新文化體系由此出爐。宇通同時收穫的,還有一支研究、推廣企業文化的專業隊伍。

2、耐用是金:提升客戶價值

引入了“洋顧問”,宇通的文化建設並沒有就此止步。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原企業,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宇通管理者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在宇通調查考察中瞭解到,宇通的湯總主抓的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全企業的文化建設工作。據悉,宇通文化建設的重點是發揚好兩個傳統精神,一是以忠、孝、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精神,二是以勤勞勇敢為代表的中原傳統精神。

本著對客戶負責、對客車行業負責之“忠”,本著與客戶、與社會共享利益之“義”,宇通率先在行業內提出以質量為價值核心的“耐用”理念,並在全國開展“耐用是金”萬里巡文化活動。此外,正式發表了《宇通耐用節能宣言》,號召全行業行動起來,為實現節約型社會的發展而努力。這些行動對抑制客車行業不正當競爭、價格戰和促進行業自律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宇通呼籲:全國各客車生產企業、客運企業及發動機等零部件企業聯合起來,發揚民族品牌的社會責任心,樹立節約理念,支援節油技術,確立耐用標準,實現節約型發展。 3、和諧發展夯基業:對社會負責

為響應紅色旅遊,宇通舉行了兩屆“乘宇通車,走紅色路”活動,以實際行動為老區人民帶去支援和問候。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個成功企業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並且是一個企業保持生命力、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宇通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生產運營中建立、發展並遵循的準則,正在為其建立百年基業夯實基石。

隨著宇通的責任意識越來越強,其國際化步伐也越走越遠。據悉,宇通今後的目標是將海外市場的銷售收入提升到公司總銷售額的30%。

正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個“天下”,已不僅僅是中國市場,而是整個國際市場。因為宇通“慎為”的國際化戰略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而隨著“中國宇通,縱橫中國”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逐漸擁有“中國宇通,縱橫古巴”、“中國宇通,縱橫伊朗”、“中國宇通,縱橫世界”的國際化內涵,作為中國客車的代表、民族品牌的代表,宇通也必定會在未來給國人以更大的驚喜。

二、新飛企業文化考察總結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在總經理劉炳銀的倡導下,積極進行探索,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創造性地推行“格言式管理”,取得了不少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格言,通常是指那些帶有勸戒意義的警言妙語。一句好的格言,或給人以鼓舞,催人奮進;或給人以啟迪,育人心智;或給人以警示,發人深省。在現實生活中,優秀的格言,小而言之,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大而言之,足可影響一個民族。歷史上李自成一句“殺一夫如殺我父,悔一婦如侮我母”的妙語,可以整肅部下,感召百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條款不多,可以治理全軍,贏得民心。

新飛公司總經理劉炳銀獨具慧眼,他善於利用格言的這種“勸戒”作用,把新飛公司成功的管理經驗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充滿個性除力、富有哲理和感召力的格言加以概括,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格言式管理”,並通過各種形式深入持久地對全體員工施加影響,使廣大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自覺自願地用新飛的企業精神、企業理想、企業道德、企業制度等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企業的管理工作由強制性的制度管理向員工的自我調節,即企業文化管理轉化,從而提高了新飛公司管理工作的文化品位和管理水平,達到單純的制度管理和一股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達不到效果,對促進新飛企業經濟的騰飛和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與新飛共存亡”

——大力培育獨具特色的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企業家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培育富有本企業特色的企業精神,是一個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是增強企業凝聚力和職工主人翁責任感的有力思想武器。10多年來,新飛公司在劉炳銀總經理的倡導下,逐步培育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新飛特色的企業精神,即“我與新飛共存亡——團結、嚴明、進取、奉獻”,以及“穩踞國內,享譽世界”的新飛企業理想和“國內爭第一,國際創一流”的新飛企業奮鬥目標。“我與新飛共存亡”,意在激發新飛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使職工對企業產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愛廠如家,為新飛的生存和發展盡。已盡力。“團結、嚴明、進取、奉獻”是新飛精神的具體內容,即培育職工團結協作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奮發進取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制定新飛的企業理想和奮鬥目標,意在激發新飛員工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使職工自覺地把個人理想建立在與企業理想一致的基礎上,齊心協力,為實現企業理想而共同努力,向新飛的奮鬥目標邁進。

二、“不找市長找市場” ——建立具有新飛特色的市場文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處在新舊體制的轉換時期。企業正從政府附屬地位向具有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地位轉換。這就要求企業領導人應具有開創精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克服等、靠、要的僵化思想和舊的思維模式,不斷強化企業主體意識,自覺地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去搏擊風浪,才能抓住機遇,求生存,圖發展。 新飛公司從上冰箱產品之初,就開始踏卜丁市場經濟之路。劉炳銀總經理的一句“不找市長找市場”,形象地表達了作為一個企業家所具有的強烈的主體意識和市場觀念。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劉炳銀總經理克服了一個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促成了“新飛”的誕生。

三、“使用者永遠是正確的”-----建立具有心扉特色的服務文化

在新飛公司,“使用者永遠是正確的”這句話已成了公司的治廠格言之一,被製成巨幅標語懸掛在最醒目的過街天橋之上,用以警示員工,時刻把使用者視為企業的“上帝”。為了加深員工對這句格言的理解,,公司每年部堅持抽調大批管理幹部深入新飛冰箱銷售網點調查研究,同商業單位的售貨員一道站櫃檯,現場接受使用者諮詢。這些管理幹部在實踐中親身體驗了啟動市場的艱難性,親眼目睹了顧客在挑選產品時對質量要求挑剔的嚴格程度,受到了生動的市場經濟的教育,從而有效地增強了他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自覺地把為使用者提供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作為自己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

四、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建立有新飛特色的管理文化

步入新飛公司廠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巨幅標語總會映人人們的視野。這句發人深省的治廠格言,是劉炳銀長期從事企業管理成功經驗的高度概括,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已經成了新飛公司獨具特色的管理文化的重要內容。

劉炳銀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人是管理工作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能否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既是企業管理工作成敗的標誌,也關係到企業的興衰存亡。特別是在當前,要想搞活企業執行機制,關鍵是要把用人機制搞活。

早在1989年,劉炳銀總經理就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企業“三項制度”改革,把激勵、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管理,調動了廣大員工的積極性。

他首先改革企業的幹部人事制度,徹底打破了幹部與工人的身份界限,取消了幹部職務“終身制”,搬掉幹部的“鐵交椅”,一律實行聘任制,在選拔和使用幹部上引人競爭機制,堅持優勝劣汰,領先者上去,落伍者下去。劉炳銀公開宣佈:“新飛的用太原則就是不上就下”。凡是工作打不開局面,不能把新飛搞上去的,就得下臺。”幾年來,先後有30多名普通職工被選拔到中層以上領導崗位,其中有不少是生產一線選拔上來的優秀工人,同時有20多名中層以上幹部因種種原因先後被免職或降職。如今,“不上就下”早已成為新飛人的共識。上去的人,更加發奮努力;下來的人,則無怨無悔。

新飛公司改革企業勞動用工制度,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本著“洽揭不治老,治劣不治病”原則,採取“公平競爭,層層上崗,擇優上崗”的辦法,在員工中多次進行優化勞動組會,形成一種強烈的激勵機制;劉炳銀提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治廠格言,警示職工樹立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促使部分職工改變過去那種“進了工廠門,成了新飛人,不管幹不幹,保證三頓飯”舊的思想觀念,讓‘新飛靠我們振興,我們靠新飛生存”成為廣大員工的一致共識。

在分配製度方面,新飛公司實行“崗位技能模糊工資”,按照“六項十八檔”分類,堅持向生產一線傾斜,並且實行“崗動薪移”,動態轉換,把員工個人收人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及本部門的工作完成情況緊密掛鉤,進一步健全了企業的激勵機制,促進了企業員工的合理流動與整體素質的提高。

搞活用人機制,關鍵在於要有正確的人才觀。所謂人才,必須是德才兼備。劉炳銀常講:“泥瞅幹部不能用,弄虛作假的幹部不能用,以權謀私的幹部不能用,胳膊肘朝外拐的幹部不能用。”對於那些圖謀個人私利、損害企業利益的幹部,一經發現,立即解聘,絕不姑息遷就。同時,在管理上還採取一系列防範措施,如在原材料、配套件的供應方面,實行“貨比三家,擇優擇廉定貨”的招標辦法,既有效地堵塞了漏洞,降低了成本,又挽救了一批幹部。劉炳銀總經理要求廣大幹部要努力做到“堂堂正正辦事,踏踏實實工作,夾著尾巴做人,一心為了新飛”,現在,這四句話早已成為新飛員工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

劉炳銀有句名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等於尊重文憑”。他在用人上,既不看文憑高低,也不看牌子多硬,主要看貢獻有多少,“以成就論英雄”。所以,剛進人新飛的大學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員,均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在這充滿公開而公平的競爭環境中,任何人都會產生一種‘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危機意識。如今,在公司中高層領導幹部中,既有“班科出身”的高學歷者,也有通過奮鬥走上重要崗位的普通工人,他們都是憑實際工作中的真功夫被提撥上來的。可見,劉炳銀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等於尊重文憑”的人才觀,為新飛各類人才通過公平競爭脫穎而出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選好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於用好人才。劉炳銀對人才提出的總體要求是:“允許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失敗了,一切費用由公司承擔,搞出成果者則給予重獎,以此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一個年輕大學畢業生通過努力,將冰箱噪音降低了0.5分貝,劉炳銀獎勵他一套二室一廳的住房和3000元現金。在劉炳銀總經理的大力支援下,近幾年來,新飛的科技人員平均每兩個多月就推出一種新產品,新產品開發速度為全國同行業之冠,新飛產品已由冰箱投產之七年級個系列3個品種,發展到今天的5個系列近百個品種。如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在新飛公司已蔚然成風。每年都有眾多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研究生和科技人才,慕名前來新飛求職。

2017年社會考察報告(2)

關於江鎮、贛州、南通、成都等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贛州、南通、成都等地在新農村建設方面率先探索,積極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贛州、成都被國家建設部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最近,我們赴三市進行了專題考察學習。

一、三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情況

(一)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贛州自去年9月開始部署啟動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是“五新一好”,即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和建立好班子,涵蓋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各個方面。

(二)南通市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南通在今年年初提出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以建設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啟動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富民強村、村鎮規劃、人居環境、文明程度和組織建設等五個方面。

(三)成都市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成都去年底提出城鄉一體,加快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村莊規劃、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素質提高、組織建設等六個方面。

二、三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做法

(一)尊重農民意願,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贛州市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貫穿於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在開展新農村建設活動伊始,就把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放在首位。主要利用標語、傳單、廣播、電視、板報、宣傳車、宣傳畫、宣講團等形式深入宣傳,層層發動,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基本內容、奮鬥目標和政策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開闢專欄,及時報道工作進展情況。各級宣傳部門採取歌謠、韻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群眾、發動群眾、教育群眾,引導和動員廣大群眾自覺地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通過政府引導,把農民主體作用具體化,落實到行動中,讓群眾去做群眾的工作、群眾去辦群眾的事情。積極組建村民理事會,理事會的理事長和理事完全由村民民主投票選舉產生,他們在村中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宗族老人或農村致富能手,享有較高的威信。在新農村示範點建設中,廣泛推行申報制,實行動態管理,並充分發揮農村理事會和農村“五老”作用,對新農村建設中的大小事務,都經過村民理事會自主討論決定,多數地方都是從農民最關心、最容易看得見的茅草房屋改造開始。在新村管理方面,重點強化村民自治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強督促檢查。

(二)積極整合涉農資金,多渠道加大建設投入。贛州市一方面加大投入,捆綁使用各種涉農資金,鼓勵各鄉鎮充分利用省、市掛點單位和社會各界力量,多方籌集資金。他們還積極爭取國債專案新建農村基礎設施,市、縣財政按專案管理標準對建制鎮給予足額配套資金補助。截至目前,贛州新農村建設累計投入4.9億元,其中市捆綁專項資金1.2億元,市財政安排600萬元,縣(市、區)財政投入5700萬元,吸引農民和社會投入3.1億元。另一方面,積極改進原來資金使用辦法,把補助每個鄉鎮的1萬元資金,全部改用實物補助,以縣(市、區)為單位採取公開招標給每個鄉鎮補助水泥,招標後把中標單位報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由各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直接與水泥廠結算。南通市為全面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兩年內每個示範村每年補貼100萬元,具體按照各示範村建設工程實際完成質量和數量進行補貼。市級示範村建設資金安排大致為:村鎮1/3,縣(市)1/3,市1/3。加大規費減免力度,凡涉及新農村建設工程收費的,原則上能免則免,能減則減,對土地管理費、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予以全免。鼓勵基層綜合運用村鎮土地資本、地域空間和其它經濟要素,建立多型別、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成都雙流縣明確規定從起,縣財政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新農村建設,今後5年,每年還將按1000萬元的速度遞增。

(三)因地制宜,科學做好規劃。贛州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到位”的原則,凡是已經有建設規劃的村鎮,國土部門嚴格按照建設規劃要求審批農民宅基地;未作出規劃的村鎮,應按要求完成規劃編制,在規劃編制尚未完成前,暫緩宅基地和建房審批。引導鼓勵建新拆舊,糾正一戶多宅現象。凡到規劃區內建新房的農戶,必須拆除老宅基地上的舊房,老宅基地由集體統一收回或流轉;凡不願拆除舊房的一律不準在新宅基地建房。各地村鎮建設嚴格實行“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的制度。在戶型設計方面,他們設計一批農民需要、造價低、具有贛南客家風格的住宅圖紙和宣傳掛圖,彙編成《新農村建設農民住宅推介圖集》,免費提供給鄉鎮,並對凡“空心村”改造和農民建新房採用率達到70%以上的,給予適當的獎勵。南通市已經全面完成村鎮佈局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著手編制居民點建設規劃(目前已完成13個示範村的村莊規劃論證和審批工作),共確定2473個居民點,平均每個村1.3個居民點。村莊規劃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群集中“三集中”,啟東市匯龍鎮東郊村科學劃分農村居民集中區、農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商業區,集中居住區新規劃住戶689戶,以多層公寓為主,佔地也由原來的400.5畝減少到233畝。

(四)積極推進試點引導,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南通市把新農村建設分成四個步驟:第一步,調查摸底。時間為1—3月,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機構,組織有關部門深入調研,研究制定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和試點標準。由鄉鎮對照有關標準申報,經市領導小組審批,確定試點名單。第二步,啟動試點。時間為4—8月。修訂完善村莊佈局總體規劃,重點抓好示範村規劃編制。第三步,推進實施。時間從9月開始,跨度為3—5年。總結試點經驗,全面實施新農村建設。第四步,考核驗收。按照序時進度,建成一批驗收一批,同時建立起建管並重長效機制。贛州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增加鄉村債務,不增加農民負擔,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改水、改路、改廁等惠民工程中去;克服急躁冒進的情緒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從最簡單、最容易辦到、最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著力在建立機制、制定規劃、致富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和建設班子上下工夫,及時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促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有效、穩步推進。

(五)各部門齊抓共管,加大政府推動力度。贛州市成立了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正副組長,市委常委、農工部長擔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同時,還制定科學的目標考核體系,並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評,具體由組織部門負責,農業部門參與。在巨集觀上加強督察排程,每季度進行一次,通報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每年召開一次流動現場會,總結經驗,推廣典型,鞭策後進,並對新農村建設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協調解決。組織、農業部門還不定期進行督導,對工作不到位、進度慢、成效不明顯的,責令限期整改,並給予通報批評。南通海門市開展市直部門與示範村結對共建活動,結對部門下派精幹力量駐村工作,目前全市共下派了17名幹部,直接參與新農村建設。成都雙流縣為確保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制定《全國新農村試點白果村村莊整治行動方案》,並在試點設立新農村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傳組、經濟發展組、規劃拆遷建設組、基礎設施建設組、文化休閒旅遊開發組和維護穩定組,全面負責試點建設具體事務。

(六)積極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整理。成都市積極創新土地政策,把新農村建設與整村搬遷結合起來,加大對“空心村”和散居村莊改造力度,把“空心村”和散居村莊的農民通過整體搬遷,按照人均佔地120平方米的標準遷到中心村(中心村農民耕地半徑一般在1-2公里以內),然後再把“空心村”和散居村莊建設用地復墾整理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同時,他們還大幅提高農村舊宅基地的復墾整理的補償標準,一般每畝2.5—2.9萬元,對補償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封閉”執行,主要用於支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舊宅基地復墾成本和搬遷農民房屋建設補貼等。,雙流縣永安鎮共復墾整理農村建設用地1000多畝,為新農村建設籌集資金近3000萬元,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南通市港閘區龍潭鎮充分利用近郊優勢,堅持“三集中”原則,在徵得農民同意的基礎上,把全鎮近3萬人全部集中到2個集中居住點,對耕作不便的農民按照耕地遠近實行不等的一次性補貼(最高限額5000元)。把離城區較遠的原農村宅基地復墾成高標準農田,再把這些指標拿到城市來用,近城區的原農村宅基地加以平整,隨時滿足城市擴張需要。

三、三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成效

(一)農村面貌變化較大。截至目前,贛州市共啟動2628個村莊整治試點,已經完成了264個圩鎮總體規劃和2986個村莊建設規劃,“空心房”改造面積達308.93萬平方米;拆除廢棄牛欄、豬圈、茅廁1.2萬處,完成了6718個村莊改水,改廁6萬座,完成通村公路1500多公里。南通市啟動13個小康示範村,累計完成道路建設107.16公里,橋樑19座;河道治理130條,完成土方量112.5萬立方米,配套設施88座;村莊河道綠化50.1公里,道路綠化50.23公里;修建垃圾箱474個,配備保潔人員123名,改廁4275座。

(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青山、碧水、整齊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達戶的水泥路、柏油路讓人耳目一新。“舊貌換新顏牆白院寬空氣清新、環境大變樣整潔衛生身體健康”,這是我們在贛州考察時看到一戶農家新房的門聯。大餘縣新城鎮埠背村,是贛南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典型,他們在村後的一處荒坡上規劃了50畝新村,可容納建房戶102戶,一期建設20畝,已安置40戶建房,並完成420米的主幹道路和300米的水溝硬化。成都市雙流縣永安鎮白果村,白牆、青瓦、池塘,萬畝良田深處,特色的川西民居錯落有致。

(三)農村資源集約利用。成都市把那些破舊不堪、雜亂無章的村莊通過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使人口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群集中,通過人口積聚,一方面促使部分農民從第一產業脫離出來,進入農村二三產業,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初顯端倪,推動農村人力資源的集約利用,降低農業生產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把原有的農村宅基地復墾成良田,增加單位人口的耕地面積,推進農村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要突出規劃先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要先行。村鎮規劃要在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按照“特色鮮明、內涵全面、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要求,實行城鄉統一規劃,因地制宜,適度超前。高度重視城市化程序、發展佈局、農村自然和文化發展脈絡需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同時,按高中低檔為農民免費設計各種符合本地風俗習慣、地方特色的戶型,使新住宅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幾次房子的現象,從根本上解決村莊建設雜亂無章問題,徹底改變“有新房,沒有新村”的狀況。

啟示二,要尊重農民意願。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農民的意願決定新農村建設的正確走向和持續發展,各級要緊緊圍繞尊重農民意願這個前提,按照“政府引導,農民主體;政府出錢提供農村村鎮規劃、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社會事業等公共產品,農民自主申報建設房屋”的模式建設新農村,這既能順應形勢的需要,又能順乎民心,合乎民意,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廣泛徵求並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嚴禁借建設新農村之名,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增加農民負擔。

啟示三,要找準切入點。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把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整理作為切入點。按照現行新增耕地每畝補助2—3萬元的標準,全市20萬畝農村建設用地復墾整理潛力就可為新農村建設注入40—60億建設資金。同時又能推進農村土地集約利用,降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成本,改變村莊佈局雜亂無章和農村落後面貌。最近,我省被國家列入首批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這意味著我市今後可以通過整理復墾農村宅基地的辦法,把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拿到城市來用,從而有效緩解城市發展對土地大量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

啟示四,要發展產業支撐。發展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力支撐。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得以持續地進行下去,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變農村落後的面貌。按照各地資源稟賦,根據產業基礎、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按照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優化農業產業佈局,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大力發展農村塊狀經濟,走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壯大區域主導產業。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啟示五,要多渠道投入。作為欠發達地區,開展新農村建設,資金是最大難題,化解資金難題,政府加大投入必不可少。各地要緊密結合當地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加快建立公共財政,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整合支農資金,優化資金投向,重點對農村村鎮規劃、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加大投入。加快機制創新,積極探索綜合運用村鎮土地資本、地域空間和其它經濟要素,建立多型別、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

啟示六,要加強組織領導。抓好新農村建設關鍵在領導。搞好新農村建設必須領導重視,成立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建立一支完整的工作機構和隊伍,配備專業人員,形成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機制和指揮體系,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運用行政、經濟手段,督導新農村建設活動落到實處。只有領導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新農村建設才能“一張藍圖繪到底”,新農村建設活動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

2017年社會考察報告(3)

赴*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考察報告

3月3日-6日,我帶領州政府辦、州農辦、州扶貧開發辦、州農業局、州水利局、州建設局、州交通局、州林業局、州財政局等單位負責人,到長沙市和江西省贛州市專題考察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考察期間,我們先後與長沙、贛州兩市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並實地考察了長沙市瀏陽縣、長沙縣和贛州市信豐縣、龍南縣的10多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同時收集了兩市建設新農村相關資料。所到之處,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兩市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場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一、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和作法 [本文出自-//]

通過考察發現,兩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深入人心,新農村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初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和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長沙市的“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贛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和建立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廣泛發動,引導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長沙市組織萬名幹部深入村組農戶宣傳推進新農村建設政策,發動群眾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印製了126萬張新農村建設年畫,編印了《新農村建設讀本》和《新農村建設農民住宅推介圖集》,攝製了新農村建設專題片,編排了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春暖紅土地”系列節目,舉辦了“新贛州、新農村、新家園”攝影大賽,營造了濃烈的宣傳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在新農村建設推進過程中,贛州市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幹部服務、社會參與”的原則,組建村民理事會,讓農民自主管理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同時,注意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吸引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參與新農村建設;特別是在村鎮規劃、“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汙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廁、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務中,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真正落實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二)點面結合,推進新農村建設縱深發展。長沙市結合實際實施了“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從起,對全市1000個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離(即改電、改水、改廁,整修鄉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態環境和實行人畜分離),建設長沙新農村”的要求,進行整治。其中用3年時間,建設100個左右“農民富、村莊美、風尚好、班子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後再擴大示範範圍,分期分批推進。以“百村示範”,帶動“千村整治”,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贛州市實行“四步走”,第一步從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把“三清三改”作為啟動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同時把搞好村莊規劃作為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工作來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農村違規批地、亂佔耕地建房的基礎上,堵疏結合,引導農民拆除“空心房”、流轉宅基地,改造舊村落,建設新村鎮。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村莊整治和改造,使農村的環境衛生和基礎設施在較短時期內有了一個較大的改觀。在村莊整治改造中,該市探索和總結出五種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莊整治改造型、整體拆舊建新型、社群新村型、自然生態農莊型,實踐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點連線擴面,適時開展了文明路建立活動,用點線面結合的辦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線新農村示範村落,使新農村建設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擴大。目前,該市已完成264個小城鎮1046個行政村總計6621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完成了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和六大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抓緊實施;“空心房”改造面積達410平方米,騰出老宅基地5980畝,墾複耕地5.36萬畝,拆除廢棄牛欄、豬圈、茅廁5.76萬處,完成村莊改水6718個,改廁6.7萬座,受益人口達50多萬人;建立各級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600個,發展會員7.8萬名,聯結農戶20.3萬戶;通過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農民57萬人。

(三)強化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新農村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現成的經驗,贛州市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思路,即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託培育新農民,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以建立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以“三民”活動為抓手建立好班子。該市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首先是在組織機構上,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通過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採取“統一扶助標準,擇優選擇定點,實行以獎代補,農民自主建設”的辦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過理事會發動群眾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補助水泥、按施工標準硬化路面,節省不少投資。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著力建立長效機制,出臺了農村建設評估考核獎懲制度,將新農村建設工作納入縣市和縣市直部門的年度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考核中,並進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資源,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一是整合組織資源。長沙市、贛州市都成立了以黨委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黨建、組織、農業、意識形態和規劃建設的領導為副組長,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對新農村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和具體指導。二是整合幹部資源。兩市都結合在農村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分別組織數以萬計的幹部深入農村廣泛宣傳發動,與群眾一道制定新農村建設方案。三是整合資金資源。對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專案進行統籌安排、集中投放。贛州市建立了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六個一點”籌資機制,廣闢資金渠道。9月至今,全市累計整合資金4.9億元投入新農村建設。四是整合社會資源。贛州市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該市合同引資213.5億元,實際到位145.89億元,其中農業引資57億元。逐步掀起社會支援農業、關愛農民、服務農村的熱潮。

(五)穩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平穩較快發展。一是優先規劃設計。兩市均組建了規劃設計專門班子,對新農村建設總體安排和具體佈局進行前期考證和規劃設計。二是突出產業發展。長沙市著力建設百里優質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優質茶葉、百里優質水產四大產業走廊,四大優勢產業帶面積達280萬畝,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贛州市做大做強農業、生豬、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實施“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戰略。該市發展水果類產業面積達208萬畝,其中臍橙105萬畝,年產值達115億元。農民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三是著力基礎設施建設。“十五”期間長沙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縣鄉公路多公里,水利建設完成投資44.5億元。贛州市完成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60%以上村實現了農村“五通”,增強了農村發展後勁。四是注重違章立制。兩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規範性檔案的形式明確下來,使新農村建設逐步轉入制度化、規範化的科學發展軌道。

二、當前我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困難

1、農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由於我州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步伐不快,農民組織化程度不夠高,產業致富的帶動能力較弱,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生活質量提高不快。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加上一些體制性障礙等因素,都制約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我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766元,相對全國全省來說十分偏低。目前全州還有25萬低收入農村人口。

2、農村公共產品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來水,60%的村沒有實現穩定通電,1071個村不通電話。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設施落後,基礎脆弱,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廣大群眾對公共產品的需求。

3、農村環境衛生令人堪憂。一直以來,我們對農村的規劃建設缺乏有力的指導和管理,農村投入相對短缺,農村建設基本處於自發狀態,民房設計單一、道路建設粗糙,廁所亂建,柴草亂垛,垃圾亂倒,糞土亂堆,汙水亂流、人畜混居現象隨處可見,管理雜亂無序。

4、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掌握實用農業技術和務工技能不強。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陳規陋習嚴重。遠遠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素質需要。

(二)發展機遇

1、我國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已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完全有條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援力度。

2、中央惠農政策力度加大。如取消農業稅,加大農村基礎設施、衛生和教育等公共事業建設投入等。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發展農村的路子,如韓國的“新村運動”,日本的“造村運動”,我國廣東、山東和江西等省新農村建設都為我們提供了好的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鑑。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開發”升溫。我州是全省唯一進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地區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隨著省委、省政府“湘西大開發”戰略的升溫,省直部門和長、衡、株、潭、常、嶽六地市對口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州將得到更多政策和專案,資金支援。

4、成功範例提供了建設經驗。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發展農村的路子,如韓國的“新村運動”,日本的“造村運動”,我國廣東、山東和江西等省新農村建設都為我們提供了好的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鑑。

5、我州農村具備發展基礎。近年來我州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力度,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加快,道路、飲水、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廣大農民群眾盼望加快發展,這些都有利於我州加快新農村建設。我們一定要振奮精神,把握機遇,開拓進取,全力推進我州新農村建設。

三、我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對策及建議

借鑑外地成功經驗,我感受最深的是,當前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在統一思想、宣傳發動、科學規劃、點面結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統一思想。一要充分認識現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是我國現代化程序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其目標和要求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我州實際來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反映;不僅是加快我州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我州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不僅是當前的中心任務,也是今後的奮鬥目標。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形成合力。新農村建設基礎在村,關鍵在縣市。各縣市、鄉鎮主要負責人是本地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要切實加強領導,進一步明確責任,落實好“州里統籌,縣市組織、鄉鎮主抓、村寨實施”的工作執行機制。州要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幹力量,集中辦公,負責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督查和考核,並做好駐村工作組的管理工作。各縣市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儘快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重點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資金扶持,村莊規劃的編制和稽核,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發展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協調和技能培訓工作。鄉鎮黨委、政府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要組織廣大幹部深入村組,全面瞭解產業發展、村莊道路、住房結構、環境衛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質、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設等情況,因地制宜,幫助村組科學編制規劃,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組織發動群眾,形成合力,開好頭起好步。州、縣市直部門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務。如規劃建設部門要搞好村莊規劃,並提供樓院設計圖紙供農民參考;交通、水利、水電、教育和衛生等部門要搞好農村通路、通水、通電以及學校和衛生室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其他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三要嚴格實行目標管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驗收,獎優罰劣,並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典型。

(二)宣傳發動。從韓國新村運動和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經驗來看,建設新農村必須要堅持廣泛宣傳發動,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一要利用媒體宣傳發動。各級宣傳部門要把新農村建設工作列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制定詳細周密的宣傳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各新聞媒體要成立專門班子,開闢“新農村建設”專欄,及時報道我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和政策要求,突出報道各縣市、各部門落實情況,尤其報道在建設新農村過程湧現出來的典型。報道要形成規模,產生影響。二要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發動。要充分運用標語、宣傳欄、宣傳展板、文藝演出、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三要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宣傳發動。要組織機關幹部下農村宣傳新農村建設,採取開座談會、夜訪農戶等形式,進村入戶宣講新農村建設。要用好“一事一議”和“民辦公助”政策,組織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業建設,激發和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三)科學規劃。根據我州農村實際,我認為要堅持以下原則。一要堅持民族風格、傳承文化的原則。我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區,每一個村莊的形成都具有其自然、歷史等淵源和經濟、社會條件。千百年來形成的風格各異的村落民居,承載著底蘊豐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新農村建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地質狀況等各種因素、氣候條件、資源特點,以及歷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學制定規劃。對於臨近風景名勝區的農村要結合風景名勝區的綜合整治,將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建設旅遊型村莊。對於歷史文化積澱較深的古村落,要進行保護和維修,對環境進行整治,儲存古文化的特色和傳統。二要堅持美化環境、設施配套的原則。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要實施村莊周邊的封山育林、植樹綠化,進行田邊、河邊、山邊、路邊的綠化,實現村莊道路硬化、街院淨化、環境美化。要堅持佈局合理,設施綜合配套,下大力氣解決好道路、電力、通訊、飲水排汙以及衛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設施。三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村莊建設在速度、規模、標準等方面要區別對待。經濟實力較強地區,村莊建設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採取舊村拆建、人口遷移、改造“空心村”、建設農業園區等進行村莊建設。相對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村建設,由於村莊佈局分散,則應當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逐步建設,重點發展潛力大的村落,使之成為中心村。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山村,則可採用退人還山或遷並等辦法進行。徹底改變過去農村“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現象。

(四)突出重點。一是要突出重點產業建設。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重中之重是發展生產,抓好重點產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形成我州農村水果、烤煙、草食牧業和藥材四大支柱產業的區域規劃佈局,實現:“一村一品或一縣一業”。要發展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培育一批農產品品牌,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要與農村改水改廁改灶相結合,大力推廣“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農業模式。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決好農村“五通”問題,以及環境改善、醫療衛生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問題。當前特別是要結合農村環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綠化美化,搞好組與組、戶與戶之間道路硬化。全州要完成500個村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點抓好農民培訓。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提高農民素質,必須搞好農民培訓。要制定科學培訓規劃,把農民培訓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機結合起來。要整合資源,扶貧、農業、科技、勞動以及職業技術學校等部門要整合農民培訓資源,加大對農民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四是要重點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和農村民主政治與鄉風文明建設。要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基層黨支部要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核心和帶頭人,同時要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新農村建設的責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要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落實農民自治和村務公開,充分調動村民自力更生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推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開展建立生態文明和科技示範戶活動,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文明和諧的農村新風尚。五是要突出重點區域。突出以鐵路、國省縣道及城鎮周圍經濟實力較強的村為重點,集中力量,整合資源,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較強示範作用的新農村示範點,以發揮其示範和輻射作用。州、縣市級領導都要聯絡一個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州縣市直建整扶貧單位都要把扶貧村作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來建設,力求辦成樣板。

(五)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和主導產業的投入。要堅持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專案的統籌安排、集中投放到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上來。各級財政都要設立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進入預算,並確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長。要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優勢產業和重點產品,抓好專案的論證、立項、申報、建設和儲備工作,切實加大農業爭資上項的力度,爭取上級增加投入。同時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把扶貧、以工代賑、農業、水利、交通、國土、衛生、教育和能源等專項資金相對捆綁使用,多方籌資,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後勁。二要加大對構建農村金融體系的投入。進一步拓寬支農資金渠道,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幫助農民進入市場。三要爭取社會資金的籌集,爭取社會各界人士的捐助,爭取企業家、個人捐款捐物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養老保險等社會救助體系。要進一步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範圍。同時,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7年社會考察報告(4)

調研內容:山區社會民生考察

調研地點:xx鎮中心國小

採訪人物:吳校長

調研目的:瞭解當地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辦學環境、發展現狀、發展困難;

教師隊伍建設情況;

學校食堂情況,學生基本營養狀況。

調研結果:

學校基本資訊:xx鎮中心國小始建於1925年,是xx縣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是一所縣級示範國小。現有10個教學班,1、2、3、4年級各一個班,5、6年級各3個班。學生共有529人,學生主要來自附近的前畈村。其中住宿生278人,學校一共有12個寢室,這個學校因為有5、6年級所以住校人數較多,而且學校規定家距離學校3公里之外必須住校。學校是天堂寨鎮國小裡規模最大、發展較為完善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國小。

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校園佔地面積約7600㎡,生均佔地面積約14㎡,校舍面積約3690㎡,學校操場總面積XX㎡,學校圖書館現共有各類圖書2萬冊,學生用計算機臺數12臺。XX該校實施了“班班通“工程,10個教學班級目前均已經開通了“班班通”,學校老師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裝置進行課堂教學。每個教學班級均配備電風扇。

教師隊伍建設基本情況:學校在編教職工22人,主要為扶貧定向老師、當地的特崗教師。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9人,省優秀教師1名,國小高階教師16人。

學校食堂情況,學生基本營養狀況:學校通過自己經營食堂,招聘當地村民後勤保障,確保學校食堂的進貨和衛生安全。學校每週都會制定合理搭配的菜譜,在實際走訪中我們也看到學校確實為學生制定詳細和科學的菜譜,並且進行公示。一葷兩素一湯,米飯免費供應。在走訪學校學生中我們得知,如果學生對學校飲食不滿意可以直接和學校校長反映。國家目前實施了學生營養餐工程,每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每個學生每天早餐補貼三元,當地結合自身實際,將該補貼用在午餐上,每個學生每頓午餐補貼三元,一週(5天)可以獲得15元用餐補助,另外學生自己每天交2元用餐補貼。通過個人和財政的共同出資,確保在校學生吃的好、吃的安心。同時我們也通過實地走訪和觀察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地兒童飲食也越來越豐富合理和有營養,很少存在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

學校發展現狀、發展困難:作為一所中心國小,學校的硬體水平在當地國小中已經處於前列。而且有縣財政撥款,校園建設發展很快。但是學校目前依然面臨著經費不足、教師短缺等諸多問題。因為是縣級財政撥款,財力有限,而且目前是按學生人數撥款,經費本身就存在不足,財政撥款還得主要用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上,所以對於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條件的改善投入是不足的;教師工資、福利少。因為村子小、財力不夠,教師編制少,學校教師配備不齊,平均1個老師教23個學生。老師月工資2500元,除此之外福利很少,幾乎沒有;當地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學生上學、放學出行是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在走訪中得知有的孩子上學甚至得走3個小時左右,翻越幾個山頭;此外,對於的學生補助也有待提高,目前只有營養午餐和免學費兩項工程,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還得依靠社會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的救助。

其它方面:在走訪中我們還了解到當地每三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是留守兒童,學校免費提供電話供親子交流,同時開展少年宮活動,樂器、書法、美術等豐富的課外活動,促進孩子們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因為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當地的輟學現象已經很少見,家長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國中進鎮上學,高中進縣城讀書現象很常見。作為一所鎮中心國小,該校生源質量不錯,大學聯考有一個清華學生國小就讀於該校。

就像是和諧美麗的天堂寨,我們希望天堂寨鎮中心國小伴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能夠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雖然條件艱苦,但是當地辛勤的教育者們依然堅守在這片土地,為山區的教育發展默默奉獻著。向這些無私的老師們表示敬意,也向關心這裡教育發展的每一位社會愛心人士表示敬意。願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天堂寨鎮教育結出累累碩果。

考察報告:中學生社會思想環境的調查報告

【第2篇】社會考察報告

芬蘭、丹麥、挪威和瑞典四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以“高稅費、高福利”的北歐斯堪的納維亞模式著稱於世,是當今世界上社會保障制度幾種主要型別之一。前不久我們對北歐四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考察,現將其主要特點以及可供借鑑之處報告如下。

一、北歐四國“高福利”社會保障制度的共性和突出特點

1.社會保障範圍和內容十分寬泛

以芬蘭為例,社會保障體系包括三大部分:預防性社會和健康政策,社會和衛生服務以及社會保險。具體內容見下面圖示:

以上內容表明,芬蘭的社會福利和保險涉及到從人的出生、嬰兒時期到老年的全過程,從預防疾病、事故,控制飲酒、抽菸開始,到實施基本免費醫療。中國小教育基本實行免費教育,學校提供一頓免費午餐,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是全方位的。這種社會保障體系儘管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但從貧富差距很小和共同富裕的程度看,類似於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社會目標。這被當地人稱為“資本社會主義”。

挪威、丹麥的社會保障也基本具有以上特點,只是在具體的保障標準上與芬蘭有所差別,比如丹麥的養老金制度的覆蓋面是全部在丹麥居住的退休人員,不論是否交納社會保險稅費,而其他三國的養老保險只覆蓋交納社會保險稅費的退休人員。當然這種區別與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有密切關係。

2.社會保障收支佔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比重很高?

芬蘭的資料表明,整個90年代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保持在25—30%之間,近一、兩年來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有所下降。詳見表1。

表1 90年代芬蘭社會保障支出規模

資料來源:芬蘭社會事務與衛生保障部。1998年和1999年資料為初步統計數。

挪威的國民保險(相當於芬蘭的社會保險範圍),1999年為159235百萬挪威克郎,佔gdp的13.6%,佔全部政府財政和社會保險預算的36.8%。據資料反映,丹麥社會保障總支出約佔gdp的34%。瑞典1994年的養老保險、疾病和殘疾保險、家庭補貼、其他津貼、管理費這五項支出分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1%、5.7%、3.5%、1.1%和0.39%,總計佔當年gdp的20.79%。

高福利的社會保障支出必然導致政府的高稅費收入。丹麥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來自稅收,其稅收負擔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1996年達到51.7%。芬蘭、瑞典和挪威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財政預算撥款、僱主和僱員繳費,財政預算收入主要來自一般稅收。從總體看,稅收和繳費約佔個人總收入的5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四國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保障資金的安全和持續性。挪威政府從1996年開始,建立了一筆約4000億挪威克郎的社會保障基金,約佔gdp的40—50%。這筆基金由挪威國民銀行管理和經營,主要通過國際投資達到保值增值,以便將來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從某種意義上講,四國目前雖然實行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模式,但挪威的做法是由國家為主體建立了社會保障資金的積累,具有一定的特殊意義。

3.社會保障收入的結構特點

在芬蘭、挪威和瑞典三國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中,僱主和僱員(或稱為受保人the insured)的收費(contributions),大體佔60%左右,政府財政預算支出佔35%左右。與這三國不同,丹麥的社會保障資金主要來自稅收,約佔全部資金來源的80%。

下面對芬蘭、丹麥和歐盟(平均水平)社會保障資金收入結構進行具體描述和對比。

表2 芬蘭、丹麥和歐盟社會保障資金來源結構(%)

注:其他是包括利息和其他資本收入。

資料來源:芬蘭資料來自芬蘭社會事務和衛生保障部(1999年資料),丹麥和歐盟資料來自丹麥社會事務部(1995年資料)。

據考察,社會保障資金收入結構變化的趨勢是政府預算支出所佔比重有所下降,僱主和僱員

交納的社會保障費比重有所提高。資料較全的芬蘭反映了這一總體趨勢。詳見表3。

表3 芬蘭社會保障收入結構變動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芬蘭社會事務和衛生事業部提供的資料計算。1998年為初步統計數,1999年、XX年為預計數。

表3的資料表明,芬蘭社會保障資金收入結構中,政府財政支出和僱員繳費所佔比重下降,僱主繳費和其他資金來源比重呈提高趨勢。

4.社會保障的法制化程度高

政府對社會保障收支和政策制定主要通過法制和行政方式管理。行政管理以法律為依據,法制化程度非常高,依法行政貫穿社會保障計劃、執行和解決糾紛和問題的全過程。例如,挪威政府在制定國民保險綱要時,明確寫明各項保險收支安排所依據的法律。XX年挪威國民保險綱要的第一段,寫明瞭國民保險資金分配是依據1997年2月28日的國民保險法案;家庭補助是依據1946年10月24日法案;對擁有幼兒家庭的現金補助依據1998年6月26日法案。另據挪威衛生和社會事務部介紹,居民對社會保障執行中的不滿、問題和糾紛可以通過法院上訴,通過法庭解決。

5.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社會保障管理職責在政府間的劃分,是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重要方面。北歐四國採取的體制很不相同。挪威中央政府承擔社會保障管理的主要職責,從中央到縣、市三級政府都設定衛生和社會事務部。縣政府主要負責醫院和特殊社保服務,市政府負責老年人照顧等基層社保服務。養老金、失業救濟等大部分社會保障都由中央政府負責。

丹麥社會保障管理體制與挪威有較大差別,主要職責由地方政府承擔,中央政府只負責制定政策、標準、計劃、實施轉移支付等巨集觀調控。由於中國的體制與丹麥相近,因此這裡主要介紹丹麥的做法。

丹麥政府分為中央、縣和地方政府(local gorvernment)三級,有14個縣,275個地方政府。縣和地方政府是相對獨立的,具有政治、法律上的管理權和自己的稅基。

在社會保障職責上,大多數職責是由最基層的地方政府承擔,包括老年人的照顧和服務、嬰兒家庭補貼、殘疾人康復和照料、失業救濟(沒有交納社保費的失業人員)、生病津貼以及社會養老金分配等。縣級政府負責地方政府不承擔的一些特殊社保職責,包括對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力的家庭救助、擁有多子女家庭的補助等。由於社會保障是基層政府的職責,所以縣和地方政府的公務員佔政府公務員總數的75%。

關於社會保障收入的來源,縣和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稅收。由於地區之間存在經濟條件和發展差距,各地方的稅率水平不同,最高稅率和最低稅率相差9個百分點。地方政府的收入通常不能彌補本身的支出,收入的1/3左右來自中央和上級政府收入返還和補助。?

中央政府承擔著制定社會保障範圍、標準和政策,制定和頒佈社會保障法律,在全國範圍內調節社會保障資金的責任。由於中央政府主管社會保障的社會事務部不在下級政府設辦事機構,因此不存在行政管理關係,換言之,中央政府對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不依靠行政手段。中央政府主要依靠兩方面的手段履行職責,對各縣和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事業進行調控。一是通過統一的法律,全國都要遵守《社會救助法》,本法規定了社會保障的範圍、內容和標準。各級政府都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和承諾具體實施社會保障管理。總體上講,實際情況表明縣和地方政府都能較好地履行法律,並根據當地公眾的需要,不斷改進社會保障的服務水平。二是通過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制度。全國gdp的20%是用於轉移支付的,中央政府通過這種制度對地區間的社會保障財力進行調節,以達到社會福利均等化的目標。?

6.社會保障資金收繳與支付管理是相互分離的?

北歐四國的社會保障資金支付基本上是由各國社會事務部、社會事務與衛生部、勞動部(或勞工部)及其他承擔社會福利職責的部門管理,收繳社會保障資金不由這些部門負責。丹麥的社會保障收入主要來自稅收,自然是由稅務部門徵收管理,芬蘭和挪威的社會保障繳費是由稅務部門代徵。

7.“高福利”社會保障模式的發展趨勢?

這些國家的社會事務與衛生部官員認為,他們將堅持這種“高稅費、高福利”模式,不準備對其進行重大改革。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政治團體、執政者仍繼續將社會福利均等化作為重要的社會政策。但他們也認識到這種模式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歐盟對其成員國減少政府債務率要求的壓力,主張並開始通過改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某些做法,如提高僱主和受保人繳費比例,嚴格控制提前退休,政府將經濟增長的部分收入轉作社會保障基金積累等措施,以應對未來挑戰。

二、啟示、借鑑與建議?

1.中國不宜實行“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障模式?

儘管北歐四國的社會保障使其社會基本達到了“共同富裕”目標,但中國現階段還難以借鑑這一模式。其主要理由如下。?

國情差異很大。北歐四國的共同特點是人口少,國土面積小,人均gdp很高。北歐四國人口分別在400—800萬之間,面積分別在30—40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均gdp分別在2—3萬美元左右。經濟發達、收入水平高,具備了實行高福利和共同富裕的條件。而中國國情恰好相反,人口多,國土面積大,人均gdp只有800美元,不具備實行高福利保障的經濟實力。?

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政策目標不同。北歐四國在經濟基本實現工業化基礎上,社會政策目標側重於社會平等。而中國目前仍處於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發展政策更側重於效率,當然在現階段,政府也在儘可能兼顧社會平等目標。?

社會保障制度的成熟程度不同。北歐四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已有幾十年歷史,相對成熟和穩定。中國目前雖然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社會保障制度正處於體制轉軌時期,面臨的難點問題很多,歷史遺留的包袱很重。因此在體制重建過程中,難以將保障水平定的過高。?

2.北歐四國社會保障管理中值得借鑑的幾個方面?

社會保障資金的收繳和支付應分開管理。目前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的收繳在多數地區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支付也由該部門負責。這種“收”、“支”兩方面集中由一個政府部門管理的體制在國際上比較少見,其弊端較多:①一個部門管理工作量太大,收支管理粗放。目前在實際中實行差額繳撥十分普遍,這種做法實際上仍是以企業自我保障為基礎,社會進行調劑,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統籌;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徵管收費的嚴肅性差,徵管手段不足,社會保障費欠繳十分嚴重;③繁重的收費工作影響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社會保障資金支付管理的效率。?

建議由稅務部門代徵社會保障收費,資金實行財政預算專戶管理,由財政通過社會保障專門預算撥款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這樣做的好處是:①由於財政部門承擔社會保障的最後“兜底”責任,所以稅務部門將嚴格社會保障費的收繳,力求減少企業欠費,減輕財政壓力,使財政自身責任和控制管理權力相統一;②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司社會保障支付管理職責,有利於管理的細化,提高效率;③有利於真正實現社會保障的社會統籌,解除企業負擔,基本統一社會保障支付標準。?

借鑑丹麥政府實行社會保障巨集觀控制和分級管理的經驗,處理好社會保障管理體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係。我國社會保障管理體制與丹麥有相似之處,也是由地方政府主要承擔社會保障職責。目前中國地區間經濟發展和收入差距很大,如何加強中央政府對社會保障的調節和控制十分重要。丹麥的經驗表明,中央財政必須保持一定的財力,通過轉移支付調節地區間社會保障水平和標準的基本統一和到位,不能差距太大。為此,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事權和財權不一定是完全對稱的,而是形成財權在一定程度上小於事權,留有中央政府調節的空間。這與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的我國傳統理論是不一致的,換言之,傳統理論值得商榷或革新。?

在建立社會保障新制度過程中,必須注重社會保障的法制建設。這對約束社會保障管理部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行為,防止腐敗,約束受保人行為和保護受保人的利益都是至關重要的。借鑑挪威政府從海洋石油收入中提取部分資金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做法。建議我國應從每年國民收入增量中提留一個固定比例的資金,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用於中長期社會保障收入的補充和調節。這筆基金可以通過獨立的資本運作進行保值增值。

社會考察報告(2)

暑期社會實踐考察報告

今年暑假,我們管理工程系派出了三支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蔣巷、崑山、沙家浜進行調查研究,拉開了我係暑期社會實踐的序幕。

小分隊之一:深入蔣巷 感受農村

隸屬常熟市任陽鎮的蔣巷村是全國文明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江蘇省百佳農村。其村支部書記常德勝也因為帶領村民進行建設取得卓越成績而被評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並多次前往北京參加全國人大的會議。現在的蔣巷村廠房林立,別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達,覆蓋了全村。村民們各盡其職,少有所為,老有所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而在過去,蔣巷還是一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窮土惡水吸血蟲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閉塞,地形十分偏僻。由於地勢低窪,而且一年到頭雨水較多,所以一年總有多半年是汙水蓄積,傳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離鄉去逃難。所以這裡一直人丁稀少,經濟長期處於滯留狀態。1965年,年僅二十出頭的常德勝挑起了這份沉重的擔子,當上了蔣巷村支部書記,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個年頭。他針對蔣巷村的實際情況,帶領村民挑土墊村,憑著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決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決了地勢低窪、傳染病盛行的問題,改變了生活環境的質量,為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性的第一步。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常德勝以一種敏捷的洞察力仔細的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積極地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始了發展經濟的道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常德勝帶領全村人民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強村富民道路;堅持農村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農村種植結構調整,建立生態農業;堅持以人為本,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村級集體工業的發展,鼓勵、扶持民營經濟,走上了一條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兩手並抓,三業(農業、工業、商業)共養”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會總產值就達到2.8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一萬元(其中還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體福利)。

現在的蔣巷村已經實現了由原來的農業型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的轉化,工業已經成為蔣巷的支柱產業,村裡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村裡擁有常勝鋼鐵集團公司等幾家大型企業,並與澳大利亞、美國共同開發生產專案,為村裡創匯。同時,村裡把所有的農田、水面、樹林承包給幾個種植和養殖大戶,然後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由村裡出資購買這些種養植大戶的主要農產品,供給村民消費。這樣既保證了農業的基礎性作用,也讓這些農戶的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同時,蔣巷村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村裡為全村的每戶村民免費徵訂報刊雜誌3份,鼓勵村民學習,並且設立獎金專項獎勵有文章發表的村民。此外,村裡還承擔了全村的用電、用水等費用,村民不必出錢。村辦國小免費為全村孩子提供教育的機會,而不必交學費。村民女年滿55歲、男年滿58歲就可以享受每月100~200元的養老金,並由村裡供給全部的口糧。村裡的家庭電話、有線電視、液化氣灶具、衛生潔具等設施都由村集體投資建設。目前,村裡已出資興建了第一批別墅住宅區,並以最優惠的價格讓村民入住等等。

蔣巷人是先富裕起來了,但他們卻沒有忘記周圍還沒有富起來的鄉親。他們多次由村裡出資幫助周圍的村安裝自來水、修路、照顧孤寡老人等,遇到周邊村遇到緊急情況,他們也不忘趕去支援。一次,附近的一個村發生火災,燒燬民房數間,經濟損失達數十萬元。蔣巷村得知這一訊息後馬上撥出幾萬元資金,幫助受災村民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問題,體現了蔣巷村淳樸善良的風氣。

蔣巷村由當初那個窮鄉僻壤發展成為現如今這樣一個現代化的農村,它的發展過程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 首先,蔣巷村擁有一個良好的領導班子。有道是:“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一個好的領導班子直接決定了一個集體的發展。在以常德勝為首的領導集體的帶領下,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們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努力生產。作為帶頭人,常德勝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為了村辦企業的發展,他走南闖北,日夜操勞,一心想著自己的集體、自己的村民。也正是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感動了村民,調動了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贏得了村民的絕對信任。蔣巷的領導班子在常德勝的帶領下不斷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蔣巷村走出了一條“村廠合一”的農村發展新路子。由於面積小,人口少而且巷的發展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從思想上解放。”

看到蔣巷的發展態勢如此喜人,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我們也對蔣巷的發展有了一絲憂慮。正像蔣巷人所說的那樣,常書記現在已經近六十歲了,那麼再過幾年,會不會有這樣的一位繼任者能像常書記這樣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蔣巷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我們相信,蔣巷人民會給自己,也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蔣巷的發展是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看到這樣深得民心的領導集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蔣巷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蔣巷村必將成為東吳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也相信,在我們國家將會有更多像蔣巷這樣的現代化農村不斷興起!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所以蔣巷村決定只建立一個黨支部,使村委會和企業處於同一個支部的領導下,這樣就統一了思想,統一了領導,避免了許多因指導思想不同而帶來的麻煩。由於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他們的職工大會也就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村民大會。在“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導下,他們立足於現實,著眼於發展,摸索出了這樣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蔣巷村的經濟發展。

再次,蔣巷村十分重視思想理論宣傳。他們努力地深化思想宣傳力度,旨在提高蔣巷村人民整體的思想文化修養。在蔣巷村,“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齊奔富民強村道路”、“跟著共產黨,建設新蔣巷”等標語隨處可見。在一些重大的紀念日和中央召開重要會議之後,蔣巷村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並且組織全體村民學習中央的會議和重要講話精神,對村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銳感和思想覺悟。正像常德勝同志所說的那樣:“蔣巷的發展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從思想上解放。”

看到蔣巷的發展態勢如此喜人,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我們也對蔣巷的發展有了一絲憂慮。正像蔣巷人所說的那樣,常書記現在已經近六十歲了,那麼再過幾年,會不會有這樣的一位繼任者能像常書記這樣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蔣巷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我們相信,蔣巷人民會給自己,也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蔣巷的發展是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看到這樣深得民心的領導集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蔣巷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蔣巷村必將成為東吳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也相信,在我們國家將會有更多像蔣巷這樣的現代化農村不斷興起!

小分隊之二:駐足崑山 目睹發展

說起崑山,其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世人矚目。崑山市,坐落在上海與蘇州之間,佔地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萬,是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市,被譽為“上海的後花園”。

在過去,崑山就是一個“魚米之鄉”。作為江南的一個小城,崑山的發展曾經一直以農業為主,盛產稻米、水產品等。他們除了自己消費外,還有相當一大批農產品供給上海、常熟、張家港等周邊地區,但俗話說“無工不富”,眼看著周圍的常熟、江陰已經早早地實現了農業向工業的轉化,崑山人再也無法死守著農業的攤子了。他們開始借鑑經驗,著手發展工業。雖然起步晚了點,但崑山人急起直追,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回顧崑山的發展里程,總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⑴1984年~1988年,崑山同上海搞聯營,開始了“農業向工業轉變”的第一步。在此期間,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東倚上海,西接三縣,內聯鄉鎮,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到1988年,崑山的聯營企業達到30多家,總產值佔崑山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上繳利稅佔崑山的百分之七十,崑山的工業已經初具雛形。⑵1988年~1995年,崑山開始實現由內資企業向外資企業的轉化。在初期,崑山的對外之路也是困難重重,荊棘滿地。面對經驗老道的外商,崑山人沒少吃苦頭,交了不少學費。但崑山人就是在這樣的經歷中不斷地成熟和精明起來。在1988到1995年間,崑山的三資企業專案從無到有,達到2400多項,合同外資也超過了120億美元。⑶1995年到現在,崑山不斷地調整自身定位,修正發展思路,開始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把重點從原來的重工業專案,即技術含量較低的專案轉向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案。他們不斷地更新投資觀念,不斷地加大微型電腦、手機等現代高新科技產品的投資力度。這時,他們已經開始踏上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所以他們這一階段提出的口號是:“學張家港精神,走崑山之路”。目前,崑山已擁有外資企業1400多家。其中,投入資金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專案已達20多項,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有1300項,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也達到了300多項。崑山最大的企業,南亞塑膠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資金達25億美元,佔地1600畝。

崑山的發展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效,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依靠黨的正確領導和國家的大力支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呈現出一種萬眾一心求發展的景象。而這時的崑山,卻並沒有開始起步,他們只是守著自己農業強縣的攤子,滿足於衣食不愁的現狀,不願挪步。後來,眼看著周圍的同級縣不斷地拉大與自己的距離,這時的崑山人才開始尋找自己發展的出路。他們總結經驗、開拓創新,緊緊地抓住了自身的優勢,依靠全體崑山人民的共同努力,後來者居上,經濟得得到快速發展。在一大批領導幹部、黨員和先進分子的帶領和示範下,他們摸索出了一條有崑山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多次來崑山參觀指導,對崑山的發展給予關心和支援,鼓勵崑山有效利用地理條件、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加快自己的發展步伐。

第二,崑山發展的時機較好。在1984年的時候,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開始有了較好的基礎,形成了基本的框架,深圳、珠海等開放城市搞的如火如荼。在這種情況下,崑山的發展就有先例可循了。因此,崑山的發展也就不會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就不會禁錮於“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種種保守思想,就可以放開手腳的自由發揮了!

第三,崑山的地理優勢是它發展如此迅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砝碼。崑山的環境優勢是十分誘人的。它緊貼大都市——上海,雖說它隸屬蘇州,可實際上,它到上海的距離更近。從崑山市政府到上海洪橋國際機場只有40分鐘的汽車,還有鐵路、水運等優勢。這種交通的便捷,讓許多商人、企業家願意到崑山投資。同時,它也可以從上海瞭解到國際和國內的最新動態,全面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資訊,掌握國家最新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實施,緊跟時代潮流的發展,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崑山的發展所取得的成績讓全國人民又一次見識了蘇南模式所帶來的巨大成效。崑山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蘇南小城市建設的縮影。崑山發展了,可崑山人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們放眼全國,放眼世界,給自己提出了更高層次的定位。在經濟取得長足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崑山人有理由也有權利為自己設計未來,他們針對目前狀況,給自己提出了一箇中長期的目標:把崑山建設成為基本現代化的中等城市。目前,他們在確保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投入大量資金,努力進行城市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美化城市。崑山人對自己的發展前景滿懷希望,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一定會把崑山建設的更加美好!小分隊之三:走近沙家浜 感受愛國情

提起沙家浜,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起那聞名遐邇的京劇,想起“阿慶嫂”、“沙奶奶”……半個世紀以前,就是在這裡發生了一幕人民群眾奮力保護新四軍,共同抗日的情景,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詩歌,而今,沙家浜已經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早在1928年4月,沙家浜就已經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鐵蹄四處踐踏,也玷汙了沙家浜這片美麗的土地,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沙家浜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蘇常太抗日根據地。1939年5月,葉飛率領的新四軍六團以“江抗”的名義走近江南,在陽澄湖畔與沙家浜抗日武裝會師,依靠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援,利用陽澄湖地區的浩浩蕩蕩的蘆葦蕩作為天然屏障,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鬥爭,開闢了敵後抗日根據地。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在沙家浜留下了葉飛、夏光等36名傷員,無數“阿慶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眾在掩護他們養病的基礎上,與日匪偽軍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如今,在新中國的旗幟下,生活改善了,人們富裕了,但過上好日子的沙家浜人民並沒有忘記革命年代浴血奮戰的先輩,他們相繼在這裡建起了春來茶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等來寄託他們對革命先烈的沉思和哀悼。

近年來,沙家浜人充分發揮革命傳統教育、蘆葦蕩大自然生態、江南田園風光以及地方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優勢,以建成旅遊特色鎮為目標,統一規劃,加大投入,已基本形成了由蘆葦盪風景區,沿湖休閒度假區,歷史文化遊覽區、集鎮旅遊區構成,以革命傳統教育為內涵,江南水鄉田園風光為主調,大自然生態遊為主要內容,水鄉民俗風情為補充,運動休閒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風景區,每年要接待遊客數萬人。

目前,景區正在籌備進一步完善旅遊功能,主要包括:(1)向北和東北方向擴種蘆葦1500畝,營造蘆葦蕩浩浩蕩蕩的視覺效果。(2)以蘆葦為背景,合理佈局,設定一批與蘆葦景色相吻合,以京劇的沙家浜和沙家浜革命鬥爭歷史相聯絡的景點。(3)建設農業觀光園,延伸紅色和綠色旅遊的內涵。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沙家浜一代代地流傳,我們也相信沙家浜兒女將會把這種傳統不斷地發揚光大。

總記: 蔣巷、崑山、沙家浜三地之行已經結束,但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深刻的。雖然他們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歸根結底都是有黨的領導,有一套心繫人民、敢於創新的領導班子。廣大的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深刻把握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積極投身工作,使崑山、蔣巷、沙家浜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速度。可我們也同時困惑地看到許多同樣具有各種優越條件的地區卻還在落後中徘徊,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分析。不過,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在廣大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下,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工作,努力生產,那麼我們的城鎮建設步伐將會不斷加快,我們一定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崑山、蔣巷、沙家浜在全國各地不斷出現。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那麼我們國家發展就大有可為,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社會考察報告(3)

延安市農村社會發展考察報告

摘要:本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22期幹部進修班延安考察團分農村社會發展考察報告。本報告考察了影響延安市農民增收和農村社群公共服務發展的主要問題,提出在營銷環節上要大力發展農民營銷合作社,政府要為其讓出空間,將那些由政府部門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脫鉤或解散;農村社群公共事業缺乏資源的主要原因,一是縣鄉兩級的事業單位體制佔有了財政資源,二是村級財政缺乏農民組織治理下的公地制度,需要進行事業單位體制和政府體制的徹底改革。

5月20日至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22期幹部進修班延安考察團分成城鄉就業、農村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三個主題下到縣、鄉、村進行考察調研,現將農村社會發展課題組的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考察方式

農村社會發展課題組一行九人,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民族所、法學所、歷史所、文學所、拉美所、宗教所、外文所及黨校總部。課題組於21日上午聆聽了延安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彙報,以及市農牧局、教育局、衛生局、民政局、文化局的簡要介紹,下午又與衛生局、教育局、科協的負責同志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討論。自5月22日至26日,由市政策研究室郭桂林牽頭,市衛生、教育、民政各局派員參加,與社科院考察團農村社會發展課題組共同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延安市農村社會發展專題考察組赴安塞、洛川、甘泉三縣考察。5天時間內走訪了延安北部的安塞縣沿河灣鎮楊家溝村、候溝門村、方塔村,譚家營鄉桃樹灣村,招安鎮招安村、閆莊村;延安南部的洛川縣京兆鄉三涿窪村、來往村,舊縣鎮荊堯科村;延安中部的甘泉縣城關鎮姚店村、曲裡村,下寺灣鎮下寺灣村,共7鄉(鎮)12村。此外,還考察了三個縣的博物館(文化館)、2個鎮醫院、3個鄉村國小、一個縣種畜場和一個鄉辦養鴿場共10個社會機構。

儘管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在市政策研究室的精心安排和嚴密組織下,在延安市各有關局的大力協作下,在延安的3縣7鄉12村的緊密配合下,課題組的調研活動基本上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本次調研時間雖短,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率調研模式。

第一,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取得儘可能大的收效,課題組明確了此次調研的三個方向,分別是農村社會組織、農村社會公共事業、農村文化建設,並依這三個調研方向將課題組再分為三個小組,社科院的學者和延安市局工作人員依各自的研究或工作方向混合編組,形成雙方密切合作的組織形式。事實證明,這種組織方式能夠充分發揮本地幹部情況熟、語言通、瞭解政策、溝通便捷等特點,對於幫助社科院的學者迅速進入情況、拉近與調研物件的距離、縮短主題調研的準備時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鑑於延安市地廣人稀,我們這次考察確定的3個縣又是從北到南、縱貫全區,

為了節省時間,在延安市政策調研室的幫助下,每到一縣所轄區域,均按照遠近順序,沿途先進鄉(鎮)看點、下村、入農戶訪談,再回鄉鎮座談。到縣城後也先看點,把聽取縣裡全面情況介紹和座談討論放在該縣考察的最後。這種安排方式科學計劃了所有的工作時間,並使得調查過程先具體後抽象,符合從感性到理性,自然提升、形成概念的基本認識規律。

第三,5天調研時間一般只能走馬看花,為了對於調研物件的瞭解儘可能深入,社科院提出,入農戶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是極其珍貴和必要的。在市政策調研室的努力下,自第2天起就將下村調查的重點放到了入戶調查(包括田間地頭找農戶調查)。每次農戶調查均按照農村組織、農村社會公共事業、農村文化三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內容在瞭解農戶基本狀況基礎上各有所側重。結果不僅擴大了調查面,而且有益於對三個重點調研方向加深理解。三個小組在3縣5鄉6個村莊共調查了30戶農戶,力爭做到了下馬看花。

二、營銷是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環節

延安市近年來大力開發林果、畜牧、棚栽三大產業,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產業開發使農業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糧經比達到48:1:51.9,糧食作物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31.4%,非糧作物產值年均遞增11.1%.發展非糧農業的政策,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的農民吃飯問題,還對於農民增收、生活有餘發揮了重要作用。1997年以來,延安市積極實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畜,使得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一些重點治理區域的生態開始恢復,這為未來林業、畜牧業等非農產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給農民的長遠增收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所以,農民對於新的產業格局衷心擁護並對未來的生活懷有憧憬和渴望。

延安非糧農業的三大產業——蘋果、蔬菜和畜牧業,有兩大產業的主要矛盾都在於營銷,畜草業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如形成規模後未來的主要矛盾也將集中體現在市場營銷環節。

市場營銷是延安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瓶頸。而將分散的小農戶生產方式的農產品推向現代化銷售市場,面臨著雙重矛盾:一是產品品質差異性很大的分散的小農戶生產方式與產品規範化標準化的現代化生產方式的矛盾;二是收購、儲運、上市分散化的營銷模式與集中化的公司營銷模式。這兩重矛盾又以市場的最後檢驗功能統一起來,非標準產品的市場接受程度低,售價上不去。所以,解決這雙重矛盾的最佳模式,在國際社會已有公論,即規模化的農場生產與規模化的公司營銷。但是,這種模式與我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業人口過剩的現實發生衝突,我國必須探索另外的道路。即在保障就業人口能夠獲得就業崗位——不論這類崗位是否經過結構調整的前提下,推動規模化的生產與營銷。

1、規模營銷的現狀、經驗與啟示

在延安,規模化生產的矛盾相對解決的較好。目前,洛川、富縣的蘋果、安塞、甘泉的蔬菜規模生產都已經成形。矛盾突出表現在產量集中、保鮮週期短(蔬菜保鮮週期更短),果菜的商品轉換率低,市場銷售壓力大。為了解決規模營銷的問題,不少縣份由政府機構直接成立果菜銷售公司,在收穫季節突擊銷售。還建立銷售經紀人制度,協調果商和果農的矛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也在其中發揮作用,在收穫季節起到了類似銷售經紀人的作用。

但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市場銷售,儘管在市場不發達的階段可以部分替代市場的功能,見效快,不過其負面影響卻十分深遠。不僅佔據了市場發育的空間,阻礙了市場競爭,還侵佔了本應歸屬農民的所得。

調查中發現,延安市的果菜營銷主體,除了政府行政性銷售公司和銷售經紀人之外,還有一類農民合作組織,其中包括由政府官員、村幹部兼職或者參與組織領導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主要由農民自發組織的果農、菜農協會。例如洛川縣舊縣鎮荊堯科村的果農協會,由農民自行管理,幹部由會員大會選舉產生,村幹部不兼職。自1998年起,協會以統一銷售為主題,先後採取了廣告招商、組織修建果庫群、進行返季節銷售、在外地設果行等方式,取得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尤其組織果農集資興建果庫群,採取村上出地、農戶出資,統一修建、統一管理、單庫產權由出資農戶所有的方式,既有儲存規模——16個單庫共計可儲存160萬斤果,又有靈活彈性——單庫或群庫出租可分可合。,不僅單庫的農戶因返季節銷售,平均每戶增收萬元左右,而且由於單庫擁有者向缺乏儲存和銷售能力的農戶提前收購,也幫助這些農戶得到了穩定的收入。由於農民得到了看得見的利益,增收有了保障,對果協倍加擁護。

據調查,荊堯科村所在的舊縣鎮,在以協會與果農合作方式共修建群庫5座,並且還以農民出地、果商出資的方式建成了6座果庫,目前全鎮的果庫已經建設了二百七、八十個,總庫容量佔到年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從解決果農銷售難問題開始的農民建群庫,將蘋果產業的生產環節延伸到儲存環節,從而造就了蘋果常年銷售無淡季的新的營銷方式,有效地提升了蘋果的銷售價格,帶動了倉儲、運輸、批發、零售等一系列新的產業的發展。這種抓住關鍵環節延伸產業鏈條,拓寬增收渠道的做法,目前正在洛川縣進一步推廣。

再以甘泉縣城關鎮姚店村蔬菜協會為例。該協會是全縣第一家專業協會,會員10人,均為種菜能手,有縣裡發的農民技術員證書。協會的主要任務是為本村人進行技術指導和新品種引進示範,義務服務,不收費。在蔬菜銷售上,協會會員發揮中介作用,為菜商和菜農牽線搭橋,收取相當於售價5%的差價作為報酬,相當於蔬菜銷售經紀人。據調查,該村蔬菜總量的約90%通過協會會員的中介作用銷售。

上述兩類專業協會不僅組織方式不同,一為農民自願參與的合作組織,一為技術能手的專業組織,而且功能結構也不同,前者以營銷功能為主,後者以技術指導為主。顯然,以營銷為主的協會給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利益,能夠得到農民的衷心擁護。

政府如何在營銷環節上功夫,洛川舊縣鎮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啟示。第一,並非只有政府才能搞規模營銷,公司+農戶並非等於政府+農戶。協會+農戶甚至是農民營銷合作組織+農戶完全有可能搞規模營銷。第二,政府需要擺正與市場和農戶的關係,拋棄以往直接干預市場和農戶的經濟統治模式,改換角色,實行以規範市場、提供技術與資訊服務,運用政策引導和發動農民自組織合作機構搞規模營銷的治理模式。

2、農業產業化初期,規模營銷是否必須依靠政府進行?

不搞清這個問題,就無法認識農業經濟治理模式的關鍵在於發育農民合作營銷組織。

從規模營銷的農業產業的性質上看,為了完成政府調控的目標,如糧棉油等國家調控價格的生產專案,一般需要通過政府的服務補償市場服務的不足。此時,政府加農戶的模式具有必要性。不過,延安的果菜業、畜草業產品並非屬於政府調控範圍之列,可以完全由市場調節。在市場可以做也做得到的領域,以政府加農戶的方式規模營銷,後果非但達不到幫助農民增收的目標,反而以政府幫助的名義佔有了農民原本可能得到的利潤,結果導致手段與目標的錯位。如果政府本來能夠生成利潤的那部分涉農的空間也佔滿了,將可能生成利潤的領域都壟斷了,利潤都進了政府或政府官員的口袋裡,農民到哪裡去找增收的門徑呢?

所以,在政府以行政力量大力推進行政性銷售公司和農技協時,的確需要拷問一下自身,出現這種政企、政社職責不分,以政代企、以政代社的現象,到底有多大成分是為了農民的利益,又有多大成分是為了自己——以突出政績換取進階的速率。如果真正為農民利益著想,起碼需要承認對於農民增收這個目標而言,行政化手段不過是飲鳩止渴而已。更為長遠性的政策應該是:由政府構建起一個市場體系;規定對這個體系施加影響和取向的社會經濟政策;通過法律和政策對於市場進行整合與管理。

在這方面,洛川縣創造了有效的經驗,他們組建了蘋果交易批發市場、蘋果交易仲裁委員會和蘋果交易資訊服務中心,還建成了一廳式辦公的蘋果交易資訊平臺,將各地的蘋果交易資訊以大螢幕展示出來。蘋果交易仲裁委員會由縣工商局主管,縣法院、植保站、蘋果檢疫站、蘋果產業局、以及公安、技術監督局和工商局共同參與,專門解決交易過程中的各種紛爭和矛盾。

3、如何發育農民合作營銷組織

首先是這類合作組織的定位問題。我們所言的農民合作營銷組織,是前述洛川縣舊縣鎮荊堯科村果農協會一類的組織。它到底屬於社團還是企業,農民和幹部們都存在不同看法,導致這類組織在開發各類服務和經營活動中的合法權益很不明確。例如,荊堯科村的果農協會正在向著以銷售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化組織轉變,經營和獲取利潤成為促進這種組織發展的動力。但是協會的組織成本目前主要依賴領導人的志願和奉獻精神化解,該會會長——一個很能幹的農民告訴我們,果協需要向企業化發展,否則無法繼續支援。可見,組織起來的農民已經意識到,為了適應農村非農產業進一步發育、農民進一步增收的需求,企業化道路非走不可。

那麼,這類組織的企業化道路是否通向市場上的專業銷售公司呢?能不能找到一種既能夠幫助農民方便和低成本地進入市場,獲取收益,又能夠保持其團體內部的自助、自保、自我監督、民主決策的社會組織的品質呢?找到這條道路,不僅是政府制定規模營銷政策的需要,對農業經濟實施有效治理的需要,更是農民公眾進行自我管理的需要,因此,它關係到延安市未來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體制的變革。

我們認為,這類組織的最佳模式是農業營銷合作社。農業營銷合作社是每個社員以勞動參與的平等的自治、自助經濟聯合體[1],是一種不同於專業公司的特殊企業。它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參與者個人自助、自擔責任基礎上的民主、平等、公平與團結,因而與專業公司不同而與社團類似,它的運營特點是等份入股,一人一票,社員控制,按勞動量或交易額比例返利,這一點不僅與社團不同,而且與專業公司也不同。專業公司是老闆僱工人,老闆管決策,工人管幹活老闆分紅利,工人得工資;合作社是人人是老闆,共同決策共同勞動,不允許有隻決策不勞動的社員,勞動所得為收入主題,股份所得即股息類似利息可進成本,所以它是社員控制下的自治、自助的獨立組織。據史料載,這類組織早在國際社會走入工業化初期時就存在了,並且還組成了國際合作社聯盟(ICA )。抗戰初期,中國曾成立工業合作協會(簡稱工合),當時,延安所在的陝甘寧邊區也曾組織過各類的合作社。根據近期的國際性研究,合作社被認為是最有利於弱勢群體包括農民和下崗工人的組織。在荷蘭、日本以及臺灣地區,畜牧業、果菜業的營銷合作社佔據合作社總量的70%-80%.這些經驗值得延安研究和借鑑

延安要發育農民合作營銷組織,需要認清以下幾點:

第一,分清協會與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有其必要性,不能統統改成合作社。

第二,合作社是農民自願的組織,不能搞強迫,不能拔苗助長。

第三,合作社是一種社會化營銷服務的組織形式,但與政府辦的供銷社一類組織性不同,它不屬於政府主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未來合作社組織發展壯大了,自然會構成自己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並與政府體系形成合作關係,但是合作前提是自願和市場交易公平,不應有任何政府的授意或者其他形式的干預。

第四,關於合作社的適用法律。許多國家都將其確認為法人組織,但其實它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即勞動合作性質的經濟法人。所以,它常常被歸類到第三部門即既非公司又非政府的社會其它組織,而且獲得經營免稅資格。中國目前還沒有為國際通行的這類合作社量身度作其適用法律,延安市可以考慮根據本地情況先出臺適用辦法。

延安要造就農民營銷合作社這類新型的經濟組織,政府的思路和政策必須做較大幅度的調整。

第一,政府要為農民營銷合作社讓出空間,將那些由政府部門翻牌而成的行政性公司或脫鉤或解散;

第二,政府要構建市場框架、包括法律法規和交易仲裁、監督等基本秩序;

第三,對農民營銷合作社實施鼓勵政策,可以考慮免稅以及鼓勵銷售,多銷多獎,將

政策實惠真正落實到農民頭上。

第四,擺正合作社與村委會的關係,推動村委會的職能變革。村委會應該成為農村社群的公共服務自治組織,而農民營銷合作社是農村社群的經濟自治組織,兩者之間完全可能形成功能互補的形異質同的同構組織。

總之,發育農民營銷合作組織,是一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變革。它與延安的社會經濟體制、社會經濟政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的方向無疑是發育政府以外的機構以及社會經濟的縱經橫緯,使得“弱社會”逐漸強大起來。儘管目前我們對於新的結構和新的體制的框架尚不清晰,不過,基本原則就是不能由政府包打天下。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各種各樣的非政府的社會公共機構,在農村,需要能夠集合農民的願望和利益的集體行動的組織。這些組織與政府之間需要結成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

三、農村社群公共事業調查

本次調查,我們除了在安塞、洛川、甘泉三縣的座談會了解農村社群公共事業發展狀況外,還走訪了三縣的3所中國小和2所鄉衛生院,並在下戶調查(30戶)中瞭解農民家庭收支以及用於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費用的情況。

1、我們的主要印象

第一,近年來,延安農村社群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鄉鄉通路、村村通電,

程控電話到鄉,電訊網覆蓋了80%的鄉村,大多數的村通了自來水,農民的生活質量比5年前大有提高。

第二,延安市通過加大對於教育、低保、醫療衛生的投入,積極推進教育和醫療衛生

事業改革,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全市農村地區的公共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比較突出的是全面推行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頭。表現為起步早、方向明、政策對頭,效果顯著。特別是全市確定了“小範圍、低標準、先啟動、後提高”的原則,摸清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底數[2],摸索了關於農村低保物件的資格認定方式,並創造了統一兌付時限、持證開單、信用社領取的一整套效率高、有保障的低保金領取方法。

第三,三縣均很重視農民減負工作,使之取得明顯成效。例如,安塞縣推行農民負擔

“明白卡”制度,統一票據制度和農民負擔專項審計制度,同時,認真實施農村稅費改革,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全縣人均負擔提留統籌費24.8元,占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45%.不過,調查顯示,農民負擔重並非主要由於三提五統等規範化、制度化的措施,而是在此之外的各類臨時性繳費,特別是公共事業的達標活動,無論交通、教育、衛生,各部門統統要農民出資搞建立。從而引出了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農村公共事業應該由誰來出資?

第四,延安市堅持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確立了“教育奠基、科教興延”

的發展戰略。在農村中國小教育方面,近年來實行“普九”攻堅,佈局調整,質量管理、“四制”[3]改革,貫徹國務院關於“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指示精神,加強了對農村義務教育領導和管理,強化了縣政府的統籌管理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的責任、鄉鎮政府和村組織的辦學責任以及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責。不過,教育方面的問題還很明顯,表現在:a 、投入仍然不足。延安全市中國小目前還有14萬多平方米的危漏校舍缺乏資金。b 、人力資源前景堪憂。高素質的教師短缺,目前只能拔高使用。d 、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低。校舍投資不斷地追人口高峰,但是高峰期過後人去樓空,現在國小校舍已經過剩,國中校舍也將過剩。c 、農村學校的規模效益與就近入學有衝突,佈局調整難以兩全。e 、學校管理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亂收費的等現象。

2、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的財政問題

(一)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共事業嚴重缺乏資源

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共事業嚴重缺乏資源,主要表現為各項社會事業的經費一直嚴重不足,除了計生一項的經費由中央按人數直接劃撥專款外,其他各項如教育、衛生、計生、低保和文化均存在重大缺口。

首先是教育。今年4月以前,教育政策一直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即在資金撥付上,國家只管公辦教師基本工資,其他各項民辦教師工資、按教職員人數發放的公務費,班主任津貼、危房改造、教師培訓、裝置配備等各項開支均要由縣鄉兩級財政承擔。僅教育經費這一項每年的開支就佔據了縣鄉兩級的基本財力,給縣鄉兩級財政造成極大困難。特別是鄉一級幾乎90%的財力全用於教育,例如洛川縣京兆鄉共1348戶5638人,的財政總收入167萬元,全鄉幹部有97名公務員、150名教師,年工資總額高達188萬元,財政收入全部吃掉還不夠,只能由縣財政補差21萬元。再如安塞縣,教育經費每年約需2300萬元。其中絕大部分用於人頭費,即按照學校教職員工人數撥付的行政費、津貼等,還有校舍維修費。其中,用於民辦教師工資的部分並不多。安塞縣有民辦教師850人,月工資每人300元,年開支需要306萬元。縣財政只開支133萬元,佔民辦教師工資的43.46%,其餘173萬元,佔56.54%的部分要靠每年向農民徵收的教育費附加中解決。2300萬元教育經費尚未計入裝置購置費。最近國家教委要求各地中國小配備電腦,如果按照要求配齊,安塞縣需要4400萬元。由於缺乏經費來源,安塞縣教育局只有以向學生收取上機費、與供貨廠家協議借款等方式籌措這筆資金。

其次是醫療衛生。1985年國家規定衛生系統的資金由地方財政撥付。而衛生尤其是農村的醫療衛生一直沒能排上位置,致使各縣級財政在造預算時壓低對縣鄉兩級衛生機構的撥款。據瞭解,延安各縣均實施差額撥款,一般只撥付工資的60%,高者為80%.而工資外的其他費用,包括房屋修繕、裝置購置、醫療用具、行政開支統統得由醫院和衛生院自行創收解決。醫療的市場化機制對於生活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下的農民群體無疑起著社會排斥的作用。

第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部分資金也是由地方財政負責。延安市縣兩級財政為保障農村貧困戶每年出資350萬元,所保障的農戶已經佔農業人口的2%.但是,按照目前的測算,還有一半農村貧困人口的低保資金尚無著落。

文化方面的資金撥付就更加捉襟見肘。現有資金只夠勉強維持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地方

財政對縣以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設施無固定撥款,只有搞活動時專項申請,才可能有少量撥款。可以說,文化事業排延安各項社會事業中的最末一位,儘管延安歷史悠久、民俗文化積澱深厚,但卻由於資金嚴重不足,導致文化事業的發展趨於邊緣化。

為了補償資源的嚴重不足,教育、衛生、交通等各公共部門,不斷提出各種建立活動的

達標指標,發動各縣鄉作捐獻。據調查,農民負擔沉重,主要在於費多而不是稅重,而費多的主要原因並非是三提五統,而是在此之外的名目繁多的各部門的繳費。

(二)事業單位體制是衍成矛盾的主因

導致延安農村地區社會事業經費嚴重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延安的事業單位體制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以來,企業、國家行政機關都實行了有足夠力度的減員增效的人事改革,唯獨事業單位不僅本身的改革力度不夠,而且成為另兩項改革的防空洞,從國家機關和企業才減下來的人員第一選擇不是市場而是事業單位,致使事業單位愈加龐大,人頭費佔據了大量資源。延安的財政支出結構[4]中,事業費開支總額佔到財政支出總額的42.43%,而行政管理費佔總額的20.4%,僅這兩項就佔到財政開支的62.83%.而用於城市基建、企業挖潛改造和農業生產和開發的資金不足10%,其中農業部分只有3%.另據統計資料表明,延安市事業單位末總人數為65449萬人,佔全市從業人員年末總人數的37.62%,其中,國營和集體的事業單位在崗人數分別為64584和841萬人,分別佔到這兩類單位年末總人數的39.8%和8.7%,自然,由事業體制所決定的事業費只能首先用於滿足人員開支。

綜上所述,延安市的社會事業發展面臨的矛盾,表面看來,是事業單位資源配置出現了結構性矛盾:機構多、人員多,人頭費比例過大,佔有了大量財政資源,致使人員工資以外的事業發展專案缺乏必要的資金,似乎需要在現有的財政開支42.43%的份額中進行調整。不過,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此。我國的事業單位體制是計劃體制的重要遺產之一。在這種體制下,人們習慣了一涉及事業發展,就必然鋪攤子、增機構、增人員,先保證人頭費,而不是先考慮專案成效,造成了事業發展的國家包攬的低效率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陷,不僅僅在於行政和經濟上的低效率,而且,對於民間社會力量的自組織起著嚴重的阻礙作用。以與三農相關的縣鄉兩級的各類事業單位為例。如農技推廣站、植保站、種子站、林業站、水利站、糧管所等“七站八所”都屬於政府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機構,也都是按照計劃體制的指導思想建構起來的。市場體制改革以來,這些機構中有一些組織例如科技協會的指導思想和服務方式有所轉換,但是多數機構依舊我行我素,並未樹立為農業為農民竭誠服務的思想,而是隻為自己的職業和職位服務。這些機構拿著政府的工資,賺取農民的金錢,遍佈農業方面所有領域,幾乎將所有可能產生利潤的涉農領域全部壟斷起來,顯然,這給農民自組織互助合作組織和自行增收帶來極大的困難。

(三)改革的新思路

面對社會事業發展不斷增長的需求,延安市的選擇只有兩種:一是在原有的事業單位體制之內作改革,新增事業撥款必須以改革舊的事業體制——減機構、減人員為前提;二是打破現有事業體制框架,大力發展現行體制外的“新事業單位”即國際通行的第三部門機構,促進新舊事業單位之間的結構替代。所謂第三部門,是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社會的第三大部門,所謂第三部門機構,是不以牟利為目的的社會公益或者互益產品的非企業的生產服務機構,他們的資源來自依成本計費的社會服務收費、社會捐助以及向政府申請的社會服務專案的專項援助。因此,這些組織可以視為不拿政府工資的從事社會公益的“新事業單位”。

發展社會事業,不可能再走老路,而任何新路都涉及事業單位改革。徹底的事業單位改革要走第二條道路。即事業單位除了必須由國家支付工資的基礎科學研究機構之外,大部分機構要撤銷或自理,自理的方向一是轉向企業,第二就是轉為第三部門機構。政府的社會事業發展政策,必須適應這種方向性的變革,實現社會事業單位結構的徹底轉換,即社會事業單位結構從依賴國家支付工資的國辦事業單位為主轉變為主要以民辦公益事業單位為主。為此,需要一面削減國辦事業單位和人員,一面扶持非政府的第三部門社會組織包括農民的互助合作組織成長。扶持的方式可以考慮建立社會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專門用於支援民辦公益事業單位的專案,同時建立公開透明的專案審查委員會根據專案申請撥付專項援助資金,基金來源於從削減國辦事業單位機構人員中節省下來的經費。這樣做的效果,將徹底改變社會事業費的開支結構,從發放人頭費為主轉換為支援社會事業專案發展為主。

總之,上述社會事業單位的組織變革,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事業費財政開支結構的變化,構成了延安市事業體制的改革兩大目標,這個改革不僅僅是延安市的需要,也是我國事業體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種能夠實現改革目的——保證社會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有效的組織方式。發展第三部門,其中包括農民的互助合作組織,正是一種有效的組織方式。

3、稅費改革引發的問題

首先是鄉村兩級政權的運作成本主要來自農民負擔,取消農民負擔,等於取消鄉村兩級政權的公共管理費用,致使鄉村兩級組織無法執行。

二是教育方面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作為鄉村一級教育主力的民辦教師,其工資一直缺乏制度化來源,稅費改革造成了新的資金缺口。由於現行政策規定,民辦教師轉公辦,必須是1983年以前參加工作的。而在此之後20年間參加工作的民辦教師,無論如何優秀都不能轉公辦,他們的工資只能在預算外籌措解決。由於安塞縣850名民辦教師中,有720人都是於近20年間才參加工作的,屬於民辦轉公辦的政策界限之外,所以,他們的工資還是隻能由縣鄉負擔。費改稅後原由農民負擔的教育費附加取消,國務院又下達了教育“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指示,民辦教師的工資要由縣級財政完全負擔,從而形成縣級財政的新缺口。

三是以農民負擔不減反增的怪現象揭露了以往搞浮誇追政績的惡果。農業方面的資料大都不是統計的而是調整出來的,例如延安全市只有400萬畝土地,而退耕還林按照各縣報送的資料要退出1000萬畝。這主要是因為多報土地可以少算產量從而降低計稅基數,少繳稅款,所以年年因交通、工業的農田佔地,上報統計資料時大量未能未照實報減。同時,也有一些鄉鎮,鑑於國家對退耕還林給糧給錢,就有意調高本地耕地面積。總之,統計資料根據需要調整。這導致稅費改革政策帶給農民的好處全被腐敗風氣吃掉。農民負擔本應比原稅負下降20%,但是由於過去虛報土地面積、虛增產量,虛減納稅基數,現在要按照實際情況重新計稅,結果核算下來,農民的稅負不減反增。

4、村級社群的公共財政問題

(一)一般狀況和範例

本次調查涉及7鄉(鎮)12村。村一級的財政由村委會掌管。例如洛川縣來往村,村委會將150畝果園交26戶村民承包,年收入1萬元,幹部工資3000元,招待費4000元,國小校1000元,其餘為修路等費用。該村的財政收支可以反映一般狀況,即村委會的主要功能不是本村的公共服務,而是完成上級的行政任務,協調農業生產、為農業生產提供行政性服務。

另從甘泉縣城關鎮姚店村更可看出這一傾向。該村是全市和全省的典型模範村。該村距縣城2.5公里,是蔬菜產業村。由於地處主幹道公路旁,前幾年又有石油勘探隊駐村,曾建設了道路兩旁的門面房租給村民經商。據該村提供的下半年村委會財務收支清單顯示,在該村收入的155525.20元中,收回社員的菜地、荒山、果園承包費佔53%,其餘47%為非農收益。非農收益的主要專案為:外來戶地基費、油田佔地租賃費、用水租賃費、縣牧草站土地承包費、鎮農經站分紅利息、預製廠承包費、房租費。可見,該村的非農收益是通過村委會實施對土地資本化的介入,從而參與收益分享而獲取的。這類收入已經脫離了農業,不再與農民有直接的關係。自然,其支出也與農民的需求沒有密切關係。該村支出175374.91元,其中,與農民需求關係較為密切的有:a 、獨生子女優待金和教師節慰問金,共1160元,佔總支出的0.66%;b 、公共裝置維修費17840元,佔總支出的9.2%;c 、建蔬菜大棚的材料、人工、農膜,以及放水澆地的人工的付費共19484.77元,佔總支出的11.1%;以上三大類的開支總共佔總支出的20.96%.而用於行政開支包括招待費、出差費、報刊費、作橫幅標語等宣傳費、幹部吃派飯費等等共39721元,佔總支出的22.61%.其它大項開支有:a 、還資金局貸款和支付個人貸款利息57220元,b 、付土地局、土地所房地基管理費等11400元,c 、付元莊大會戰款12495元,d 、付給村民佔地補償費9690元,這三大項總共佔總支出的51.78%.從該村的財政支出表可以看出,村委會的主要功能既不是農業生產也不是公共服務,而是行政性的收益分配,它所代表的,主要不是村民的利益,而是將土地資本化的各類主體包括相對獨立的政府部門的利益。

(二)公地制度支撐下的村公共財政

本次調查中還發現了村財政的另類典型——安塞縣招安鎮閆莊村。該村地處山樑溝壑之間,自然條件差,地廣人稀。全村有11座山、17個臺、14個灣,總土地面積12.8平方公里,4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134戶、583人。底,全村人均純收入2800元,超出全縣平均水平%.該村的突出特點是建立了公地制度。1974年,村集體(即生產隊)開闢了1700畝林地,在80年代撤銷生產隊,搞分田到戶時,當時的隊幹部眼見外村分林地後樹木被砍伐一空,下決心林地不予分配,從而保留了這塊“公地”。如今,集體的林地已經發展到4000餘畝,使村集體的年收入穩定地達到2萬多元。1999年,該村還利用集體林場的溝底壩地建成了3個魚塘,並發展舍飼養羊和養雞。預計3年後村集體年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的各項收入分配均由村委會提出、村民小組討論通過。主要分配的專案有:本村國小民辦教師補助、校舍維修和辦公費、育林人工資、打壩整地封山綠化出工費、修路架電、安裝自來水和電話、本村困難戶補助、幹部補助、衛生專幹補助、為村公共事業出力的人員獎勵(教師、衛生專幹、育林人、村幹部)等等。據調查,該村分配狀況與其它村的最大不同,是全體幹部的補貼和獎金總額每年不超過2200元,只佔全年集體收入的不足10%……由於村委會有效地提供了村公共服務,改善了村公共設施條件,並且利用公共資源推廣新技術和開展扶貧幫困,實施政府退耕還林政策,成為村民利益和需求的代表,所以得到了村民的擁護。據村委會記錄本載,5個村幹部經村民投票,滿意程度除一個為百分之六十幾外,其餘均為百分之七十多到八十多。

(三)農村社群發展公共服務需要改變治理方式

閆莊村的經驗證明,農村社群的公共服務供給需要解決資源來源問題。即“有錢辦事”的問題。農村社群的治理方式,一是政府轉移支付、向小農社會提供足夠大的財政補貼,另一種就是讓農民組織起來自保自助,自我管理,實行社群自治。選擇那種方式治理農村,前提條件是資源從何而來。既然政府沒有可能做到對農村社群公共服務的足夠的轉移支付,那麼,就只有走後一條路。為此,村莊“公地”顯然很有必要。公地資源成為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來源,由村民選舉的村委會成了村公共服務集體消費的組織者和資訊溝通渠道。這樣的村委會由於被公地制度賦予了公共經濟的組織功能,其功能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主要功能從協調農業生產、為農業服務和上級政府服務的社群行政功能演變為社群公共服務。村委會的組織性質同時也發生了變化,從面上的村民自治體實質上的基層政權組織演化為真正的社群自治組織。放手讓農村社群建設一個自我協調的自治機制,是將高度分散的小農戶凝聚成團粒結構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方式。

閆莊村的實踐還表明,村莊公地制度有進一步探索的必要。首先是公地的來源。1996年,中央政府明文規定,集體保留的機動地的總規模不得超過5%.閆莊村只所以能夠不斷擴大公地,是因為該村地處荒山僻野,可以發動村民繼續開荒。而姚店村地處城關,公地大量為工商業用地所佔,而工商業佔地的收益並不穩定,姚店村曾在幾年前,用土地資本化的收益分享為本村國小蓋新房,但現在已經無錢繼續投資公共事業。其次是公地的經營。

閆莊村的經營方式有兩類,一是由村委會出工資僱村民負責集體山林,二是與32戶村民合股、村民出地、村委會投資、分戶管理,建成100畝乾果生產基地,收益後村委會與村民按6:4的比例分成。這兩種方式都保障了村委會的公共權益,即依村民需求提供公共服務的權益。姚店村則是將所有公地都統統化整為零交由村民承包,另在幾年前開發第三產業,村委會蓋門面房,租賃給村民作商店。對於這些公地的使用和收益,村委會缺乏管理監督,只能有錢收錢,無錢拉倒。第三是公地的收益分配。閆莊村村民監督來真格的,大家不同意的專案不能開支,村委會主任必須到村民小組一一做工作說明情況。村幹部和村民小組會至少半個月一次。姚店村儘管財務開支的透明度很高,每月都在村頭黑板報上公佈,但是大量與村民無關的開支仍然照支不誤。村民沒有多少興趣參與意見。由此可見,制度的效用來自農民的參與,而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來自農民的利益,只要讓農民得到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就能夠通過社群民主的方式鼓勵參與和分享,從而使制度建設成為保障農民收益的工具。

5、關於農村醫療衛生的狀況和建議

近年來,延安市的衛生工作按照“整頓村級、強化鄉級、提高縣級”的思路,狠抓了醫療機構、衛生監督體制、衛生事業單位三項改革,加強了衛生防疫工作,碘鹽配售制全面啟動,地方病防治取得明顯成效。例如甘泉縣,狠抓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把重點放在改廁改水,合作醫療和農民健康教育三個環節上,使80%的群眾的飲用水得到了根本改善,通過普及衛生知識、提高農民自我保健意識、改變農民不良衛生習慣,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衛生行政部門由過去的計劃管理轉為巨集觀調控,按照“保機構、保職能、放經營”的原則,對鄉鎮衛生院實行了保本增值承包。

(一)現存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們的考察和延安市衛生局今年對農村居民健康狀況及醫療服務的抽樣調查,延安地區的農村衛生健康方面存在著令人堪憂的三大問題。

第一,醫療服務需求大而利用差。今年以來,為掌握全市農村居民的健康狀況與醫療

服務狀況,延安市衛生局按照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為原則,根據經濟水平和自然地理位置選取志丹、寶塔、洛川三縣,每縣隨機抽取4個鄉,每鄉隨機抽取2個行政村(居委會),對於3縣12鄉24村(居委會)的4740名城鄉農村居民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農村居民兩週內患病率21.44%,慢性病患病率13.75%,兩週就診率3.61%,年住院率3.40%,88%的人自費看病,40%的孕婦產前不檢查,57%的分娩者在家中接生。其中,與1993年的國家衛生服務總調查中的兩週內患病率和年住院率者這兩個可比指標相比,延安的兩週內患病率高出1.35個百分點,年住院率低1.5個百分點,可見延安的醫療服務需求高出全國水平而醫療服務的利用狀況低於全國水平。

第二,農村衛生體制及資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具體是:a 、鄉鎮衛生

院改革與發展舉步唯艱。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不活,多數經營效益低下,人員連基本工資都拿不齊。b 、鄉鎮衛生院和計生服務站重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鄉鎮衛生院有專業技術人員卻沒有較好的裝置和診療儀器,而鄉鎮計生站有先進的儀器,卻沒有專業技術人員。計生站還向著醫療領域延伸,與衛生院爭奪市場。c 、村衛生室處於癱瘓狀態,集體經濟已經名存實亡,合作醫療名不符實,鄉醫半醫半農,年齡知識老化,無力承擔農村社會衛生工作。d 、缺乏人才,後繼乏力。如甘泉縣幾年未分配一名大學本科畢業生,分配來的多是中專學生,而且往往還不能到崗到位。主要原因是基層衛生單位效益差,待遇跟不上,多年有聲望的和技術較強的衛生技術人員不安心工作,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第三,農村的公共醫療事業正趨於瓦解。表現在:a 、本屬政府管轄範圍的預防保健,目前也進入了市場。如小兒麻痺預防疫苗,應該由國家支付疫苗的購買費和注射費,但是據我們調查,不少鄉鎮的村醫都幫助縣衛生院收取注射費和疫苗購買費。另外,流腦、甲肝、流感、狂犬病作為特殊的醫療服務,注射費用均未列入國家支付,甲肝的疫苗購買費也由個人支付。b 、未重視農民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治為主而不是以防為主。由於對於健康保健知識的傳播不夠,使明顯對群眾有益的鹽加碘制度,只能依靠工作人員簽署目標責任書,以行政方式貫徹。c 、合作醫療解體。七十年代中期,合作醫療作為依附集體經濟的農村福利形式,在延安地區90%的村普遍建立起來,依靠村的集體經濟,發揮了重要的初級醫療保健作用。近年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瓦解,合作醫療也瓦解了,儘管政府倡導恢復,但是未能解決資源來源問題,是政府要辦而不是農民要辦,所以各地的積極性都不高。據近年的調查,延安市村級合作醫療僅存7.8%.

第三,衛生投入不足,衛生事業總費用佔市縣兩級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0.29%

和1%.農村合作力量發展緩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相當突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十分突出,因病致貧的貧困人口增加,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入戶調查證明了這一點。

延安出現的這種狀況其實與全國大同小異。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制度性問題。據有關專家研究,關鍵的原因在於公共支援水平和有效性的下降。[5]儘管經濟和收入水平的增長了,但是,這並不必然帶來健康和生命指標的相應改善,因為,個人收入的上升不見得會投資給公共健康,如果公共支援即政府的努力和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個關鍵因素不能隨著收入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加強,而是簡單地放給市場,那麼,個人收入的上升則不可能抵償公共支援的下降。

由此,我們的問題轉化為,在市場體制下,採用何種政策和制度設計,才能有效地強化政府對於農村衛生的公共支援。

(二)關於在延安市試行農村醫療互助合作社的設想

根據我們以往對於農村醫療保障的研究,結合延安情況,我們提出一種農村醫療保障新模式,既在保障農民健康的總目標下,建立農民醫療互助合作社(簡稱農醫合)體系,與政府及企業長期合作,擔當農民的預防保健、門診和大病醫療,同時建立和試行為農民健康保障服務的社會化醫療管理體制。(見附件)

(三)關於能否在延安市試行農村醫療互助合作社的簡要論證

首先,這種模式構想具有理論上的經濟有效性。目前,全國無論城市農村,衛生事業都面臨著政府的公共支援水平和有效性下降的局面,農村尤甚。根據世界經驗,在健康和醫療服務上,挑戰資源的優化配置的主要問題,是能否將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兩方面的資源形成最有效的生產組合,而不是任何一方的單方投入和單方生產。投入能否互補,如何互補,是決定能否產生經濟有效的社會化協作的醫療保障模式的關鍵。如果投入是嚴格可替代的,就不存在協作的可能。孰優孰劣要由誰的生產率高、成本低來決定。我們設計的模式建構在政府部門和農醫合投入互補的規律之上。政府部門投入的是農村醫療保健政策、預防保健體系的裝置、人員、資金,以及對於農醫合的人力資本——社群醫生的全部投資;農醫合投入的是用於門診購藥的資金和大病住院醫療的保險費,以及選擇和監督社群醫生及醫院體系、政府衛生服務管理體系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政府與農醫合各自投入的資本均屬於對方較為缺乏而自己較為富有的那一類,因此,雙方的投入可以起到互補作用,從而增加產出效率。

其次,延安具有實施這種模式的相對優越條件。這是因為,第一,延安近年來改革與發展的步伐大,戰略正確,以抓生態治理為龍頭,推進新型農業,農民收入增加明顯。同時,財政也穩步增收,這為實施新模式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延安各縣在發展非糧農業中,開發了農民自組織的潛力,已經有了一批農民自辦的類似銷售合作社的農民專業協會,這為實施新模式打下組織基礎。第三,延安市委市政府以及衛生局的領導人都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和為矢志為農民服務的堅強決心。這是實施新模式的思想基礎。第四,延安已經出現了銳意改革的鄉鎮衛生院。如黃陵縣倉村鄉衛生院,實行了由鄉衛生院投資興辦的村級社群門診、將鄉衛生院的醫生一對一地配給到各村的社群門診,實行包村服務。內容包括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和醫療門診,除藥費外,不收任何費用。這種模式在社群醫生方面,已經與我們的理論構想相當類似,證明在延安市已經出現了改革現行體制的強烈需求和實際行動。這是實施新模式的制度改革的基礎。第五,由於延安迄今為止並未實施其它醫療體制改革模式,因此嘗試新模式不會受到其它模式的衝擊,從而可以減少制度試驗中的政治成本。第六,延安作為革命老區,理應得到來自中央政府和其他兄弟地區的理解和支援,延安嘗試這種新模式,阻力比其他地區相對會小一些。

第三,關於嘗試新模式的風險問題。鑑於目前農民在醫療保健可及性方面已經掉到了最低谷,所以,只要精心設計、精心實施,有較大的把握取得比現在好的成效,即收到付費少而保障多的好成效。

參考文獻:

孫志明,西部開發與延安發展,陝西人民出版社,

熊景明等,錯位:農民需求與制度供給之間的矛盾——農民需求座談會紀要,開放時代,,第2期

楊團,社群管理與社群建設研究——從社群公共服務的角度探討,國家社科基金結題報告,

楊團,醫療機構的分類制度研究,中國衛生資源,第3卷第4期。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組織與制度研究是,大變革中的鄉土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走在合作社的空間,1999

------------------------------------------

*本報告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校第22期幹部進修班延安考察團農村社會發展調查組的調研成果。調查組成員為:張聯瑜、劉紀新、李玫、汪學群、劉小芹、霍群英、吳興旺、熊秋紅、楊團。本報告執筆人:楊團。

[1]關於農合的各項定義參照了1995年關於合作社界定的宣告。

[2]根據延安市民政局的統計,全市還有24萬人口處於貧困狀態,佔全市農村人口165萬人的14.5%.其中,根據家庭人均收入不足450-500元的最低生活標準計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為5.5萬人,佔全市農村人口165萬人的%.截至目前已經列入最低生活保障的為24951人,佔應保人口的45.4%,按照每人元計算,需要支出350萬元。由於中央和省上並未安排農村低保專項資金,所以資金來源只能依靠市縣兩級。市縣兩級雖已經安排,市一級出資200萬元,縣區安排150萬元,但是按照目前的測算,還有一半人口(54.6%)的低保資金尚無著落。

[3]校長聘任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崗位目標責任制。

[4],延安市地方財政支出總額為20.972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與企業挖潛改造資金13913萬元,佔總額的6.6%;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業綜合開發支出6340萬元,佔總額的3%,農林水利氣象、工交和流通部門的事業費分別是17218、7134和1736萬元,合起來佔總額的12.43%,屬於社會事業方面的事業費支出,教育40360萬元、文體廣播10110萬元、衛生為11152萬元、科學666萬元,總共62288萬元,佔財政支出總額的30%.而行政管理費42842萬元,佔總額的20.4%.以上資料根據延安市社會經濟統計資料手冊,,延安市統計局編。

[5]杜鷹,關於農村醫療衛生體制的幾點看法,中國衛生髮展論壇-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研討會論文。11月。

社會考察報告(4)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勞動仲裁工作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切實提升勞動爭議處理能力,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日前,市勞動仲裁院派出人員赴市勞動爭議仲裁院學習考察,通過參觀、座談等方式開闊視野、查詢差距,為市勞動仲裁工作發展提供新思路、新舉措。

一、市勞動爭議仲裁院的基本情況

XX年11月,市在全國率先進行勞動仲裁機構改革,成立了市勞動仲裁院,將原先勞動行政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格局,合併成勞動仲裁院的單一體制,使市勞動仲裁走上了實體化的軌道。XX年5月市勞動仲裁院與社會保險仲裁辦公室合併,更名為市勞動爭議仲裁院。

該院為行政事務機構,按副局級建制,比照公務員管理,現設三庭一室:立案調解庭、審理一庭、審理二庭、綜合辦公室,政府核定人員編制29名。其中行政事務編制28名,工勤僱員編制1名。現實有工作人員62人。其中在編29人,聘用專職仲裁員9人、書記員7人,借用就業協理員6人(就業協理員為公益性崗位,不需要勞動爭議仲裁院支付工資),此外還有11名實習的大學生協助辦案。該院設院長1人,副院長3人,副處級以上人員8人。在一線直接審理案件的仲裁員26人,其中審理一庭、審理二庭共有21人,立案調解庭有5人。

在辦公設施上,共有立案接待大廳1個,仲裁庭7個(配備先進多功能視訊顯示臺和音響系統),調解室3個,車輛10臺。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辦公樓的二樓、五樓、六樓屬於勞動爭議仲裁院。

該院經費充足,全額財政保障。經費主要分為人頭經費和辦案經費兩大部分,人頭經費按編制每人每年為8~9萬元,辦案經費比較靈活,每年大約200萬元左右。

近幾年來該院受理案件呈較快上升趨勢。僅XX年1~6月份,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共受理案件3600件,立案2351件,案件量約為去年同期的3倍。

二、市勞動爭議仲裁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承擔的職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沒有設定仲裁處,原勞動行政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已經合併成勞動仲裁院的單一體制。市勞動爭議仲裁院的主要職責:貫徹執行法律法規,擬定並組織實施本市勞動爭議規章、政策和勞動仲裁中長期規劃;負責受理企業勞動爭議;指導區勞動爭議仲裁工作;負責勞動爭議專、兼職仲裁員的培訓。

(二)人員方面。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將勞動仲裁工作列為XX年全域性勞動工作重點。為應對《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出臺可能出現勞動爭議案件呈“井噴”的態勢,年初便以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名義向市政府打報告申請增加人員。到目前為止,今年又新增書記員7人,新招大學生9人,以緩解由於案件量上升而帶來的工作壓力。除此之外,他們還借用就業協理員,利用實習的大學生協助辦案。

(三)案件調解方面。案件調解率指標由政府下達,年立案前調解率要達到50%以內。今年調解率為38%,其中立案前調解佔30%,庭上調解佔8%。通過庭前和庭後的調解,減輕了仲裁員開庭審理案件的工作量。

(四)職責分段、分工。在立案中強化調解,在審理中強化分工。開庭之前的輔助工作均由書記員完成,仲裁員寫好裁決書後,後期的工作全部交由就業協理員完成。此外,他們還配有專人負責送達工作。

(五)多數案件實行獨任制審理。因為案件量較多,他們主要採取獨任制審理案件。院裡規定,只有30人以上的集體勞動爭議案件才組成合議庭審理,其餘案件均實行獨任制審理。

(六)勞動仲裁工作不參加行風評議,院長、庭長承擔投訴、舉報等接待工作。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考慮到勞動仲裁工作的特殊性質,經市政府、市糾風辦等相關部門同意,不參加對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的行風評議工作。對仲裁院的監察、紀檢、效能考核、信訪等方面的工作,由院長、庭長承擔。除仲裁員有違紀行為之外,其餘責任全部由院領導承擔的做法,為仲裁員減輕了壓力,可以讓仲裁員專心辦案。

(七)簡化仲裁工作程式。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於XX年6月12日下發了《關於加快勞動爭議案件審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試行)》,通過嚴格明確訴求,規範變更訴求或提起反訴程式,庭審程式簡化,實行書面審理,簡化仲裁裁決文書等辦法,減輕《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後,面臨的巨大辦案壓力,解決了“兩法”細則及新的《辦案規則》、《組織規則》未出臺,仲裁執法可操作依據短缺的問題,加快了勞動爭議案件處理進度。

(八)運用軟體進行網路化辦案。對案件的受理、審理、裁決等全部流程運用辦案軟體,實行網路化管理。提高辦案效率和辦案質量,增強了案件文書的規範性。

市勞動爭議仲裁院作為全國勞動仲裁工作的排頭兵,有很多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鑑。一是,全面加強勞動仲裁工作力度,統一全市各級仲裁部門思想,重新確立各級勞動仲裁部門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二是,投入大量資金改善辦公條件,優化人員配備,使勞動仲裁事業邁向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的發展新階段。三是,對案件審理過程全程視訊監控,以專業化的分工和現代化的監控體系,增強仲裁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四是,大部分案件實行獨任制審理,強化仲裁員的權威感和責任感,大幅度提高仲裁員和書記員隊伍的專業素質。五是,不斷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完善機制,規範流程,提高了辦案效率。六是注重以溫馨調解貫穿案件審理的始終。七是,開闢寬敞舒適的立案大廳,設計氛圍和諧的調解室,安裝大型電子顯示屏,提供專門檔案室,方便當事人查詢,體現出便民、利民的思想,樹立了以人為本的勞動仲裁新形象。八是,建立快、簡、廉的勞動爭議處理新機制,推動勞動仲裁事業全面發展,為城市的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三、市勞動爭議仲裁院與市勞動仲裁院的比較

市勞動爭議仲裁院 市勞動仲裁院

管轄範圍 註冊資金在1000萬以上的企業 三資企業、外地駐辦事處、駐的中直、省直企業、駐軍所屬企業及在的森工系統企業

管轄範圍內企業數量 約1萬多戶 約4000多戶

機構規格 副局級 副局級

年辦案經費 200多萬 未明確

人頭經費 年8~9萬/人 未明確

硬體設施 7個標準化仲裁庭3個調解室1個立案接待大廳 1個標準化仲裁庭1個調解室1個立案接待室

編制數/實際工作人數 29/62 15/14

書記員數量 10 0

四、學習考察後的收穫和啟示

市勞動爭議仲裁院作為全國勞動仲裁工作的典範,具備了很強的勞動爭議處理能力。通過此次學習考察,市勞動仲裁院開闊了視野,也體會到了差距,收穫頗豐、受益匪淺,達到了學習經驗、取長補短、增進友誼的目的。

市勞動仲裁院重新組建、人員配備完畢後,正處於起步階段,只有在橫向比較中查詢差距,在學習借鑑中創新思路,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升勞動爭議處理能力。通過學習考察,市勞動仲裁院更深刻地體會到勞動仲裁工作任重道遠,責任重大,也進一步堅定了做好勞動仲裁工作的信心。隨著《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後勞動爭議案件量的增加,及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於XX年7月14日將原屬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的XX多戶企業交由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市勞動仲裁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量呈數倍增加,工作難度加大。面對巨大工作壓力,市勞動仲裁院決心努力克服人員少、經費短缺等諸多困難,以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不斷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和水平,認真汲取市勞動仲裁工作可借鑑的方法和成功經驗,改進辦案方式,縮短辦案時間,提高辦案質量,不斷提高勞動爭議仲裁的效率和公信力,切實提高依法處理勞動爭議的能力和水平,維護好勞動關係雙方合法權益。

【第3篇】紐西蘭農村社會考察報告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以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群建設司農村處調研員郭正文為團長的民政部農村基層社會管理考察團一行9人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情況進行了考察。期間,參觀了澳大利亞的悉尼、堪培拉、墨爾本、布里斯班、黃金海岸和紐西蘭的奧克蘭等城市,訪問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新南威爾士州農業部、昆士蘭州農業協會、紐西蘭農場等,聽取了有關情況介紹,進行了熱情友好的交流。通過考察,初步瞭解了所到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和基層管理狀況。考察期間,全體成員團結互助,遵守紀律,順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務。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農村、農業基本概況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其中74.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佔4.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佔2%。先後有來自全球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來這裡謀生和發展,是典型的移民國家,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成為澳大利亞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75%,僅悉尼和墨爾本就集中了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農牧業以小麥、養羊為主,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410多萬,其中歐洲移民後裔佔78.8%,毛利人佔14.5%,亞裔佔6.7%。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奧克蘭,人口近80萬,是國家最大的工業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紐西蘭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畜牧業、園林都包括在農業中,在這個大農業中,從事農業的人口才10%,但農牧業的各種產品收入約佔整個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三,國家60%的外匯收入是這個大農業創造的,僅畜牧業就佔到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農業人口的80%。另外,紐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產國和出口國,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

澳、新兩國的農牧業生產基本上是以農場為單位來組織進行的,生產規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頃,農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且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非常高,一個飼養了幾千頭牲畜的農場,僅需3至7名工人。作為高城市化率的國家,澳、新的大部分農業從業者都居住鄰近農場的大、小城市,僅有少量的農業人口分佈在廣大農村地區。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又往往以一個個農場為居住單位,所以居住相對分散,兩戶之間相隔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是很正常的事,基本上很難找到與我國類似的人口聚集的農村社群。

二、澳、新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主要情況

澳、新都是英聯邦國家,實行議會內閣制,由議會中佔多數的黨派執政。澳大利亞同時又借鑑了美國式的聯邦制,成立了聯邦制國家,實行聯邦與州分權。全國分為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六個州,首都直轄區和北領地兩個地區(領地),此外還有諾福克島等一些零散的海外領地。各州有自己的議會、政府、州督和州總理。澳大利亞實行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管理體制,聯邦議會和政府負責處理涉及全國利益的外交、國防、移民、高等教育、就業和社會福利等事務。州議會和州政府補充聯邦政府的活動。全國有大約700個地方政府實體,各地方政府的權力和職責不盡相同,但一般主要負責城鎮規劃、建築標準的監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共健康與衛生、公共圖書館和社群娛樂休閒設施等。

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07年新獨立,成為英屬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成為主權國家。紐西蘭每三年選舉一次議會。議會控制公共財政及制定法律。總理領導紐西蘭政府。總督和部長組成的行政會議是法定最高行政機構。行政會議由總督主持,總督缺席時由總理或高階部長主持。總督行使權力必須以行政會議的建議為指導。內閣掌握實權。紐西蘭全國分為12個大區,下設有74個地區行政機構,其中包括15個市政廳、58個區議會和查塔姆群島議會。

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市政府或地區行政機構是最低層次的社會事務管理機關,基本上相當於我國的鄉鎮,但又兼具我國村委會的某些功能。市政府一般只管部分地方社會事務,區域性公共事務由州政府實行州內條條管理,如社群間的主要道路、消防、緊急救護、社會治安和國小和中學教育,而聯邦政府管理社會保障、公民就業和公共醫療等。市政府直接面對居民,在居民與市政府間再沒有中間機構。所有房地產業主及在社群登記選民資格的年滿18歲的公民,都有選舉市長和市議會委員的權利。市長和市議會委員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居民、服務機構和部門、地方企業都是公共管理的責任者,所有居民都有權參與市政府的決策過程,也有權參加市政議會。地方政府最為重要原則就是保障轄區居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參與權、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以便幫助市政府在公共管理上準確和有效地做出決策。市政府必須保證轄區內所有成員在生活中享有平等機會,平等地參加市政府的決策過程、服務和計劃。為了做到這一點,一般市政府都採用多種語言印發多種出版物,如雜誌、週報、年度報告等向居民免費發放。

三、澳、新基層公共服務的發展及其成就

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社會貧富差距很小,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社會福利網,包括廣大邊遠地區。社會福利種類多而齊全,公民從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享受名目繁多的福利津貼,如家庭津貼、失業救濟金、生育津貼、免疫津貼、家長補助、子女補助、托兒津貼、住房補助、殘疾兒童津貼、護理人補助、土著青年助學金、偏遠地區兒童補助、健康護理卡、老年津貼、鰥寡津貼、殘疾人津貼、老年優惠卡、老年健康卡、電話補助、退伍軍人津貼、孤兒養育津貼、領津貼者的教育補助,等等。1997年,澳大利亞專門成立了一個新機構,名為“聯絡中心”,是政府出資設立的非贏利性事業機構,它負責原先由聯邦政府幾個部所承辦的一系列社會工作。這個全國性的網路注意為邊遠地區服務,並安排為土著人和託雷斯海峽島民解決困難的工作方案。聯絡中心的總部設在首都堪培拉,在全澳各地社群有1000多個服務網點,提供的服務專案多達70多項。該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受家庭與社群服務部委託發放養老金,負責養老金領取人的情況登記、費用申報和通知發放,工作一直做到家庭,同時負責收集彙總全國養老金申領發放資訊。聯絡中心的設立,使政府從繁雜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社群到家庭疏而不漏的社會服務網。

當然,城鄉發展的差距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同樣存在,資金、人才、公共資源等也容易從農村流向城市,帶了農村老齡化、公共服務落後等一系列現象。在澳大利亞,由於地域廣闊,人口稀少,環境複雜,地理社會多樣化,許多地方相距遙遠,有的甚至與人口聚集區相隔絕,缺乏社群服務和交通設施,教育和就業機會少,農民生活時常感到寂寞和無助,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農民自殺。

四、澳、新基層社會管理經驗的啟示和借鑑

由於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他們的模式,但公共服務的理念和某些管理方式,對我國的農村基層管理和農村社群建設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鑑的意義:

一是要大力發展各類農村民間組織。澳、新在發展農村、農業的過程中,十分注意發揮農村各類協會的作用。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的農業協會有140多年的歷史。目前,全國共有各類農業協會2400個,成員200萬人,遍佈各地,不僅城市郊區有,而且邊遠的漁區也有,且形式多樣。協會種類繁多,既有生活服務型的協會,也有生產服務型的協會;既有勞動合作的,也有資金股份合作的。協會的規模也大小不一,有十來戶組成的,也有上千戶甚至幾千戶組成的。協會既有全國性的,如紐西蘭肉類畜牧業協會;也有地方性的,如墨爾本穀物生產者聯合會。協會由理事會進行管理,理事會成員按章程規定,定期選舉,集體決定合作社重大事項,每個成員在協會事務中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協會的利潤一般根據各成員與協會之間所達成的業務量進行分配。協會為社員統一購買農資,降低了生產成本;引進新品種和技術,指導農民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通過培訓、教育活動,改善社群的環境等。所以協會在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農民可以離開政府,但不能離開協會。由於協會發達,澳大利亞政府對農民的許多公共服務都是委託民間組織來完成的,這既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時也造就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

二是要大力培養髮展各類志願者組織。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志願服務事業已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隨處可見到各種不同的志願者。他們在社會事務中,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大到為緩解社會矛盾,促進族群和諧,小到為農牧民解決生活困難,做心理疏導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有超過30%的居民參與志願服務,這些志願者把幫助他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當成自己的一種精神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方式,不求回報的。而在我國,特別是廣大農村,志願服務還不普遍,或者說有的地方根本沒有真正開展,而開展農村社群建設的關鍵一點就是要大力推進農村志願服務,這確實需要政府切實加以引導呀。

三是政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必須向農村延伸和傾斜。為了緩解城鄉差別等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做出了許多努力,如提升邊遠地區各類人員的工資待遇,有的甚至可以高出城區一倍以上;開出眾多優惠條件,吸引移民申請者到邊遠地區服務;僱用民間組織或人員為分散的農戶提供公共服務,聽取農戶意見和要求,在政府和農戶間建立起橋樑和紐帶;定期組織醫療衛生人員到邊遠地區為農民提供醫療服務等。這些做法對我們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第4篇】社會考察報告:《在老去中新生》

20xx年x月x日下午,我們來到五四農場附近的一戶農家,進行學農期間對農村的實地考察。越過xx河橋,穿過魚塘,菜圃和鐵樹種植園,姚老先生的家,亦即此次走訪的物件,就呈現在眼前了。

採訪之初,七十三歲的姚老先生向我們敘述了五四農場及其周邊地區的興起歷程。此地位於臨近杭州灣的瀕海之處,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人開始圍塘於此,1954年建五四農場。初時,這裡的土壤因海水浸潤而鹽鹼度高,不宜種水稻等重要農作物,後來經過數年雨露浸泡,逐漸達到了種植此類農作物的標準。又有崇明、江蘇移民遷至此地,知青上萬人也曾上山下鄉在這裡勞動,於是慢慢的發展農業,減低村莊,開始興盛。

解放後,農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一下三方面:

第一是生產的機械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農民耕種多靠人力,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不利於農業發展。而後來政府積極引進機械化生產,並給予農民4%~5%的裝置購置補貼,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同時減輕農民的辛勞。

第二是農村生活現代化。上世紀中時,這一地區的村莊幾無電器,夜裡路上黑燈瞎火,無以照明。指導國家開始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才漸漸通電通水,有了電燈、電話、電視,過去的茅草房變成了磚房,可以抵禦大風大雨的侵襲,“農保”則保障了農民基本生活。

第三,農村與外界通訊、交通的聯絡日益緊密。過去閉塞的村落如今修起大道直達城中:每天有郵遞員送報寄信,公交站點亦可見於存錢村後,十分便利。

從以上變化中,農村的新面貌展露無疑,令人驚歎。然而與此同時,新農村卻又面臨著“老去”的危險。

據姚老先生說,現今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和幼童,年輕力壯的往往入城安家落戶,打拼賺錢,當地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也不是賣農產品了。農村活力因而下降,雖然有老年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但日常生活仍不可避免的讓人感覺枯燥。他還提到了“看病難”的問題,最近的小醫院要走個七八里才到,不由懷念“赤腳醫生”存在的歲月。這種種現象,皆體現出農村“老去”的不可否認的實事。那麼,針對此趨勢,究竟該怎樣使市郊農村重獲新生?

誠然,我們不能迴避農村個體戶不比五四農場一類大型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往往仍多為自給自足、少量買賣獲利的小農經濟,但也要學會利用農村的獨特優勢,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農村未來發展。對此我綜合了姚爺爺的言談與自己的簡介,提出以下方案:

一、農村地價、房價偏低,而上海正處於郊區化程序中,吸引城中及郊外省市打工者,白領長期居住在這些市郊農村地區,增加農村人口密度,可以為農村注入新鮮活力

二、現在懷念農村平靜生活的思潮興起,一些地區已經打造了“農家樂”的特色農村體現專案之品牌,可以借“農村”之旗幟發展第三產業,開發旅遊專案和推廣相關民俗(手工製品)產品,使農村既保留其獨特風格,有能可持續發展。

三、政府相關部門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制,減小城鄉人口生活基本保障和生活水平差異,促進某些建設農村地區人員迴流。

因本人思考深度與實踐的限制,目前只能提出以上幾條主要的觀點,然而我期待農村在“老去”的威脅中新生的願望確實迫切而真實的。祝農村發展的更好,農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xx中學

【第5篇】社會考察報告範文

XX年3月22日下午,我們來到五四農場附近的一戶農家,進行學農期間對農村的實地考察。越過xx河橋,穿過魚塘,菜圃和鐵樹種植園,姚老先生的家,亦即此次走訪的物件,就呈現在眼前了。

採訪之初,七十三歲的姚老先生向我們敘述了五四農場及其周邊地區的興起歷程。此地位於臨近杭州灣的瀕海之處,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人開始圍塘於此,1954年建五四農場。初時,這裡的土壤因海水浸潤而鹽鹼度高,不宜種水稻等重要農作物,後來經過數年雨露浸泡,逐漸達到了種植此類農作物的標準。又有崇明、江蘇移民遷至此地,知青上萬人也曾上山下鄉在這裡勞動,於是慢慢的發展農業,減低村莊,開始興盛。

解放後,農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一下三方面:

第一是生產的機械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農民耕種多靠人力,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不利於農業發展。而後來政府積極引進機械化生產,並給予農民4%~5%的裝置購置補貼,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同時減輕農民的辛勞。

第二是農村生活現代化。上世紀中時,這一地區的村莊幾無電器,夜裡路上黑燈瞎火,無以照明。指導國家開始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才漸漸通電通水,有了電燈、電話、電視,過去的茅草房變成了磚房,可以抵禦大風大雨的侵襲,“農保”則保障了農民基本生活。

第三,農村與外界通訊、交通的聯絡日益緊密。過去閉塞的村落如今修起大道直達城中:每天有郵遞員送報寄信,公交站點亦可見於存錢村後,十分便利。

從以上變化中,農村的新面貌展露無疑,令人驚歎。然而與此同時,新農村卻又面臨著“老去”的危險。

據姚老先生說,現今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和幼童,年輕力壯的往往入城安家落戶,打拼賺錢,當地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也不是賣農產品了。農村活力因而下降,雖然有老年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但日常生活仍不可避免的讓人感覺枯燥。他還提到了“看病難”的問題,最近的小醫院要走個七八里才到,不由懷念“赤腳醫生”存在的歲月。這種種現象,皆體現出農村“老去”的不可否認的實事。那麼,針對此趨勢,究竟該怎樣使市郊農村重獲新生?

誠然,我們不能迴避農村個體戶不比五四農場一類大型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往往仍多為自給自足、少量買賣獲利的小農經濟,但也要學會利用農村的獨特優勢,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農村未來發展。對此我綜合了姚爺爺的言談與自己的簡介,提出以下方案:

一、農村地價、房價偏低,而上海正處於郊區化程序中,吸引城中及郊外省市打工者,白領長期居住在這些市郊農村地區,增加農村人口密度,可以為農村注入新鮮活力

二、現在懷念農村平靜生活的思潮興起,一些地區已經打造了“農家樂”的特色農村體現專案之品牌,可以借“農村”之旗幟發展第三產業,開發旅遊專案和推廣相關民俗(手工製品)產品,使農村既保留其獨特風格,有能可持續發展。

三、政府相關部門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制,減小城鄉人口生活基本保障和生活水平差異,促進某些建設農村地區人員迴流。

因本人思考深度與實踐的限制,目前只能提出以上幾條主要的觀點,然而我期待農村在“老去”的威脅中新生的願望確實迫切而真實的。祝農村發展的更好,農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xx中學

XX.3.22晚

社會考察報告範文(2)

暑期社會實踐考察報告

今年暑假,我們管理工程系派出了三支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蔣巷、崑山、沙家浜進行調查研究,拉開了我係暑期社會實踐的序幕。

小分隊之一:深入蔣巷 感受農村

隸屬常熟市任陽鎮的蔣巷村是全國文明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江蘇省百佳農村。其村支部書記常德勝也因為帶領村民進行建設取得卓越成績而被評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並多次前往北京參加全國人大的會議。現在的蔣巷村廠房林立,別墅成群,水泥路面四通八達,覆蓋了全村。村民們各盡其職,少有所為,老有所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而在過去,蔣巷還是一個“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窮土惡水吸血蟲盛行的苦地方,交通閉塞,地形十分偏僻。由於地勢低窪,而且一年到頭雨水較多,所以一年總有多半年是汙水蓄積,傳染病肆虐,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背井離鄉去逃難。所以這裡一直人丁稀少,經濟長期處於滯留狀態。1965年,年僅二十出頭的常德勝挑起了這份沉重的擔子,當上了蔣巷村支部書記,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七個年頭。他針對蔣巷村的實際情況,帶領村民挑土墊村,憑著一股“愚公移山”的意志和決心,硬是把全村的海拔增高了一米多,解決了地勢低窪、傳染病盛行的問題,改變了生活環境的質量,為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性的第一步。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常德勝以一種敏捷的洞察力仔細的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積極地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開始了發展經濟的道路。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常德勝帶領全村人民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強村富民道路;堅持農村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農村種植結構調整,建立生態農業;堅持以人為本,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村級集體工業的發展,鼓勵、扶持民營經濟,走上了一條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兩手並抓,三業(農業、工業、商業)共養”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僅去年一年,全村的社會總產值就達到2.8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9300美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一萬元(其中還不包括人均近1000元的集體福利)。

現在的蔣巷村已經實現了由原來的農業型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的轉化,工業已經成為蔣巷的支柱產業,村裡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村裡擁有常勝鋼鐵集團公司等幾家大型企業,並與澳大利亞、美國共同開發生產專案,為村裡創匯。同時,村裡把所有的農田、水面、樹林承包給幾個種植和養殖大戶,然後以自產自銷的方式由村裡出資購買這些種養植大戶的主要農產品,供給村民消費。這樣既保證了農業的基礎性作用,也讓這些農戶的收入有了根本的保障。

同時,蔣巷村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村裡為全村的每戶村民免費徵訂報刊雜誌3份,鼓勵村民學習,並且設立獎金專項獎勵有文章發表的村民。此外,村裡還承擔了全村的用電、用水等費用,村民不必出錢。村辦國小免費為全村孩子提供教育的機會,而不必交學費。村民女年滿55歲、男年滿58歲就可以享受每月100~200元的養老金,並由村裡供給全部的口糧。村裡的家庭電話、有線電視、液化氣灶具、衛生潔具等設施都由村集體投資建設。目前,村裡已出資興建了第一批別墅住宅區,並以最優惠的價格讓村民入住等等。

蔣巷人是先富裕起來了,但他們卻沒有忘記周圍還沒有富起來的鄉親。他們多次由村裡出資幫助周圍的村安裝自來水、修路、照顧孤寡老人等,遇到周邊村遇到緊急情況,他們也不忘趕去支援。一次,附近的一個村發生火災,燒燬民房數間,經濟損失達數十萬元。蔣巷村得知這一訊息後馬上撥出幾萬元資金,幫助受災村民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問題,體現了蔣巷村淳樸善良的風氣。

蔣巷村由當初那個窮鄉僻壤發展成為現如今這樣一個現代化的農村,它的發展過程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 首先,蔣巷村擁有一個良好的領導班子。有道是:“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一個好的領導班子直接決定了一個集體的發展。在以常德勝為首的領導集體的帶領下,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們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努力生產。作為帶頭人,常德勝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為了村辦企業的發展,他走南闖北,日夜操勞,一心想著自己的集體、自己的村民。也正是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感動了村民,調動了村民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贏得了村民的絕對信任。蔣巷的領導班子在常德勝的帶領下不斷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蔣巷村走出了一條“村廠合一”的農村發展新路子。由於面積小,人口少而且巷的發展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從思想上解放。”

看到蔣巷的發展態勢如此喜人,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我們也對蔣巷的發展有了一絲憂慮。正像蔣巷人所說的那樣,常書記現在已經近六十歲了,那麼再過幾年,會不會有這樣的一位繼任者能像常書記這樣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蔣巷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我們相信,蔣巷人民會給自己,也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蔣巷的發展是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看到這樣深得民心的領導集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蔣巷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蔣巷村必將成為東吳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也相信,在我們國家將會有更多像蔣巷這樣的現代化農村不斷興起!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所以蔣巷村決定只建立一個黨支部,使村委會和企業處於同一個支部的領導下,這樣就統一了思想,統一了領導,避免了許多因指導思想不同而帶來的麻煩。由於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是企業職工,他們的職工大會也就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村民大會。在“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導下,他們立足於現實,著眼於發展,摸索出了這樣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蔣巷村的經濟發展。

再次,蔣巷村十分重視思想理論宣傳。他們努力地深化思想宣傳力度,旨在提高蔣巷村人民整體的思想文化修養。在蔣巷村,“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齊奔富民強村道路”、“跟著共產黨,建設新蔣巷”等標語隨處可見。在一些重大的紀念日和中央召開重要會議之後,蔣巷村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並且組織全體村民學習中央的會議和重要講話精神,對村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民的政治敏銳感和思想覺悟。正像常德勝同志所說的那樣:“蔣巷的發展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從思想上解放。”

看到蔣巷的發展態勢如此喜人,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同時,我們也對蔣巷的發展有了一絲憂慮。正像蔣巷人所說的那樣,常書記現在已經近六十歲了,那麼再過幾年,會不會有這樣的一位繼任者能像常書記這樣身得全村人民的信任,把蔣巷的事業不斷地推向前進?我們相信,蔣巷人民會給自己,也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蔣巷的發展是蘇南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看到這樣深得民心的領導集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在蔣巷領導集體的帶領下,蔣巷村必將成為東吳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也相信,在我們國家將會有更多像蔣巷這樣的現代化農村不斷興起!

小分隊之二:駐足崑山 目睹發展

說起崑山,其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世人矚目。崑山市,坐落在上海與蘇州之間,佔地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萬,是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市,被譽為“上海的後花園”。

在過去,崑山就是一個“魚米之鄉”。作為江南的一個小城,崑山的發展曾經一直以農業為主,盛產稻米、水產品等。他們除了自己消費外,還有相當一大批農產品供給上海、常熟、張家港等周邊地區,但俗話說“無工不富”,眼看著周圍的常熟、江陰已經早早地實現了農業向工業的轉化,崑山人再也無法死守著農業的攤子了。他們開始借鑑經驗,著手發展工業。雖然起步晚了點,但崑山人急起直追,成就了今天這樣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回顧崑山的發展里程,總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⑴1984年~1988年,崑山同上海搞聯營,開始了“農業向工業轉變”的第一步。在此期間,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東倚上海,西接三縣,內聯鄉鎮,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到1988年,崑山的聯營企業達到30多家,總產值佔崑山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六十,上繳利稅佔崑山的百分之七十,崑山的工業已經初具雛形。⑵1988年~1995年,崑山開始實現由內資企業向外資企業的轉化。在初期,崑山的對外之路也是困難重重,荊棘滿地。面對經驗老道的外商,崑山人沒少吃苦頭,交了不少學費。但崑山人就是在這樣的經歷中不斷地成熟和精明起來。在1988到1995年間,崑山的三資企業專案從無到有,達到2400多項,合同外資也超過了120億美元。⑶1995年到現在,崑山不斷地調整自身定位,修正發展思路,開始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把重點從原來的重工業專案,即技術含量較低的專案轉向技術含量較高的專案。他們不斷地更新投資觀念,不斷地加大微型電腦、手機等現代高新科技產品的投資力度。這時,他們已經開始踏上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所以他們這一階段提出的口號是:“學張家港精神,走崑山之路”。目前,崑山已擁有外資企業1400多家。其中,投入資金在一億美元以上的專案已達20多項,在3000萬美元以上的有1300項,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也達到了300多項。崑山最大的企業,南亞塑膠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資金達25億美元,佔地1600畝。

崑山的發展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效,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第一,依靠黨的正確領導和國家的大力支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呈現出一種萬眾一心求發展的景象。而這時的崑山,卻並沒有開始起步,他們只是守著自己農業強縣的攤子,滿足於衣食不愁的現狀,不願挪步。後來,眼看著周圍的同級縣不斷地拉大與自己的距離,這時的崑山人才開始尋找自己發展的出路。他們總結經驗、開拓創新,緊緊地抓住了自身的優勢,依靠全體崑山人民的共同努力,後來者居上,經濟得得到快速發展。在一大批領導幹部、黨員和先進分子的帶領和示範下,他們摸索出了一條有崑山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多次來崑山參觀指導,對崑山的發展給予關心和支援,鼓勵崑山有效利用地理條件、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加快自己的發展步伐。

第二,崑山發展的時機較好。在1984年的時候,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開始有了較好的基礎,形成了基本的框架,深圳、珠海等開放城市搞的如火如荼。在這種情況下,崑山的發展就有先例可循了。因此,崑山的發展也就不會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就不會禁錮於“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種種保守思想,就可以放開手腳的自由發揮了!

第三,崑山的地理優勢是它發展如此迅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砝碼。崑山的環境優勢是十分誘人的。它緊貼大都市——上海,雖說它隸屬蘇州,可實際上,它到上海的距離更近。從崑山市政府到上海洪橋國際機場只有40分鐘的汽車,還有鐵路、水運等優勢。這種交通的便捷,讓許多商人、企業家願意到崑山投資。同時,它也可以從上海瞭解到國際和國內的最新動態,全面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資訊,掌握國家最新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實施,緊跟時代潮流的發展,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崑山的發展所取得的成績讓全國人民又一次見識了蘇南模式所帶來的巨大成效。崑山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蘇南小城市建設的縮影。崑山發展了,可崑山人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們放眼全國,放眼世界,給自己提出了更高層次的定位。在經濟取得長足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崑山人有理由也有權利為自己設計未來,他們針對目前狀況,給自己提出了一箇中長期的目標:把崑山建設成為基本現代化的中等城市。目前,他們在確保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投入大量資金,努力進行城市建設,改善投資環境,美化城市。崑山人對自己的發展前景滿懷希望,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一定會把崑山建設的更加美好!小分隊之三:走近沙家浜 感受愛國情

提起沙家浜,很多人自然而然會想起那聞名遐邇的京劇,想起“阿慶嫂”、“沙奶奶”……半個世紀以前,就是在這裡發生了一幕人民群眾奮力保護新四軍,共同抗日的情景,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詩歌,而今,沙家浜已經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早在1928年4月,沙家浜就已經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鐵蹄四處踐踏,也玷汙了沙家浜這片美麗的土地,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沙家浜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蘇常太抗日根據地。1939年5月,葉飛率領的新四軍六團以“江抗”的名義走近江南,在陽澄湖畔與沙家浜抗日武裝會師,依靠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援,利用陽澄湖地區的浩浩蕩蕩的蘆葦蕩作為天然屏障,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鬥爭,開闢了敵後抗日根據地。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在沙家浜留下了葉飛、夏光等36名傷員,無數“阿慶嫂”、“沙奶奶”式的人民群眾在掩護他們養病的基礎上,與日匪偽軍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如今,在新中國的旗幟下,生活改善了,人們富裕了,但過上好日子的沙家浜人民並沒有忘記革命年代浴血奮戰的先輩,他們相繼在這裡建起了春來茶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等來寄託他們對革命先烈的沉思和哀悼。

近年來,沙家浜人充分發揮革命傳統教育、蘆葦蕩大自然生態、江南田園風光以及地方民俗風情等旅遊資源優勢,以建成旅遊特色鎮為目標,統一規劃,加大投入,已基本形成了由蘆葦盪風景區,沿湖休閒度假區,歷史文化遊覽區、集鎮旅遊區構成,以革命傳統教育為內涵,江南水鄉田園風光為主調,大自然生態遊為主要內容,水鄉民俗風情為補充,運動休閒度假相配套的沙家浜風景區,每年要接待遊客數萬人。

目前,景區正在籌備進一步完善旅遊功能,主要包括:(1)向北和東北方向擴種蘆葦1500畝,營造蘆葦蕩浩浩蕩蕩的視覺效果。(2)以蘆葦為背景,合理佈局,設定一批與蘆葦景色相吻合,以京劇的沙家浜和沙家浜革命鬥爭歷史相聯絡的景點。(3)建設農業觀光園,延伸紅色和綠色旅遊的內涵。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沙家浜一代代地流傳,我們也相信沙家浜兒女將會把這種傳統不斷地發揚光大。

總記: 蔣巷、崑山、沙家浜三地之行已經結束,但留給我們的思考是深刻的。雖然他們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歸根結底都是有黨的領導,有一套心繫人民、敢於創新的領導班子。廣大的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深刻把握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積極投身工作,使崑山、蔣巷、沙家浜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速度。可我們也同時困惑地看到許多同樣具有各種優越條件的地區卻還在落後中徘徊,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分析。不過,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在廣大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下,我們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工作,努力生產,那麼我們的城鎮建設步伐將會不斷加快,我們一定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崑山、蔣巷、沙家浜在全國各地不斷出現。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那麼我們國家發展就大有可為,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社會考察報告範文(3)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學習考察組

(4月30日)

為學習借鑑內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科學制定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綱要,根據自治區有關領導的安排,由自治區黨委農辦副主任代寧祥同志帶隊,有自治區有關地州黨委農辦主任參加的自治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學習考察組一行6人,於4月中下旬赴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對五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學習考察。學習考察的五個省代表了不同層次經濟發展水平,考察的內容涉及到新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既有經濟發展內容,又有社會發展內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強的具體做法,既有經濟發達地方的典型經驗,也有經濟欠發達地方的推動措施。總體看,五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邁出實質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組織措施有力,已經形成了全社會參與、紮實推進的良好局面。儘管學習考察時間短,但大家開闊了眼界,交流了經驗,加強了相互瞭解,普遍感到收穫很大。五個省的經驗和做法對當前我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一、五省的基本情況

四川省是我國的人口大省,也是農業大省,總人口8750萬人,農業人口6700萬人,耕地面積5856.6萬畝,人均耕地僅0.67畝。全省生產總值達到7385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2%,農業增加值達到1496億元,“十五”期間年均遞增5.6%,農民人均純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個畜牧業大省,全年僅肉豬出欄就達8764萬頭,肉類總產量949萬噸,畜牧業產值1167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0%。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有49個民族成份,總人口3900多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到總人口的38%,農村人口3225萬人,人均耕地0.67畝。全省88個縣市有50個是國定貧困縣,貧困人口266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465萬人。全省生產總值19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比較快的省份,全省國土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700萬人,農村人口4241萬人,人均佔有耕地略高於四川、貴州省。,全省生產總值為6474億元,農業增加值1255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6.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計算,湖南人均生產總值已經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國土面積16.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300萬人,農村人口3700萬人。這幾年江西省整體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全省生產總值達到4070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十五”期間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6%,人均生產總值為9439元,按當年平均匯率換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關。財政總收入426億元,“十五”年均遞增2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國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全省3535萬人,陸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全省生產總值達到656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8621元,財政總收入7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0元。

二、五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點,全力推動。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結束後,五個省迅速行動,在春節前後相繼召開省農村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新農村建設,都以省委一號檔案下發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江西省提出了“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建設新村鎮,樹立新風尚,形成新機制,建立好班子”的具體工作目標。湖南省結合小康村建設,提出按照“農民富、村莊美、風尚好”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二是強化組織領導。四川、湖南、貴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各市縣也都相應成立了組織機構。江西省的各級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還有單獨的編制和工作經費。三是加快制定規劃。各省新農村建設規劃重點放在“十一五”,同時謀劃“十一五”後十年。湖南省在抓好總體規劃綱要編制的同時,已先期制定並實施了《村莊布點規劃設計導則》和《村莊建設規劃設計導則》,計劃今年完成90%的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完成1500個村莊建設規劃編制。江西省把規劃的重點放到村鎮,同時,還相應制定2-3個不同行業的分項規劃,確保規劃任務落實到有關部門。江西省贛州市堅持規劃先行,從秋新農村建設啟動以來,突出村莊規劃這個重點,目前,完成了264個圩鎮總體規劃、1046個行政村共計16794個村莊規劃的編制。貴州、福建省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也基本形成,市縣新農村建設規劃也已啟動。四是大力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輿論氛圍。各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輿論宣傳工作,各類新聞媒體都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重點內容,突出加以報道。湖南省在總結長沙縣黃興鎮鹿芝嶺村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基礎上,編輯出版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言歌》,在農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四川省從4月上旬開始,組織38個部門的廳處級幹部組成新農村建設宣講團,深入各市縣進行新農村建設宣傳。五是加大投資結構調整力度。各省都明確把投資的重點由以城市為主轉向農村,支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突出強調確保落實中央提出的“三個高於”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業和農村建設的投入。貴州省今年財政支農資金比增加3.786億元,主要用於支援新農村建設、水利建設和扶貧開發。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級財政支農資金47.76億元,比增長30%,增幅大大超過往年。

(二)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各省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促進生產發展放到了首位,核心是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四川省提出“十一五”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6%以上,江西省提出每年農民增收300元以上,湖南省提出到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的目標。各省工作的主要著力點在四個方面:一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重點在資金投入、科技創新和推廣、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等方面支援發展現代農業。四川省今年開始實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和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把科技貫穿於農業結構調整全過程。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各省普遍加快了特色農產品的深度開發。湖南省重點是抓好10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依託龍頭企業帶動,突出培育糧油棉麻、肉奶水產、果蔬茶、竹木林紙、菸草等五大產業鏈。福建省的臨海藍色產業帶、閩西北綠色產業帶和閩東南高優農業產業帶,江西贛南的百萬畝臍橙生產基地都在繼續提升產業層次。四川省提出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要達到55%以上,力爭用3-5年時間把全省建設成為世界重要的豬肉加工出口基地。二是推動發展龍頭企業叢集。目前四川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002億元,下一步重點是推動龍頭企業叢集試點示範,完善形式多樣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農業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湖南省提出在全省166個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413億元基礎上,繼續著力建設和完善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力爭“十一五”培育10個年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30個10億元以上、100個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福建省從今年開始實施產業化“百龍千億”工程,將集中力量從更高層面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加快形成一批產業叢集。三是在更大範圍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收。針對農村富餘勞動力多的狀況,各省普遍重視抓好農民外出務工創收工作,這成為近年來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四川省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達到1637萬人,其中省外務工814萬人,勞務收入達到722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081元,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為繼續擴大勞務創收規模,“十一五”四川省將著力實施品牌勞務工程,推動“川妹子”、“川建工”、“川廚師”等品牌勞務的發展,並逐步向高階勞務市場和海外勞務市場延伸。貴州省有40%以上的縣,當年農民工務工收入超過全縣財政收入,“十一五”貴州省將繼續把勞務創收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推動,每年安排農村富餘勞動力技能培訓專項資金達7500萬元,計劃五年完成100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帶動全省500萬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四是繼續擴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全面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近幾年,五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非常迅猛,成為農民聯結大市場、實現穩定增收的重要組織形式。四川省目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1.3萬個,有會員278萬人,間接帶動了近800萬農民,“十一五”末,四川省經濟合作組織將突破2萬個。湖南省把發展專業合作經濟合作組織納入“十一五”規劃扶持發展,今年將確定1000個進行重點培育,以示範促發展,力爭到使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2萬個以上,全省30%以上的農戶將成為合作組織會員。江西贛州市在新農村建設中把建設新經濟組織放到突出位置來抓,一年時間新建各類合作經濟組織1314家,經濟組織體系已經覆蓋全市60%以上的農戶。

(三)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開展試點,積累經驗,以點帶面是各省推動新農村建設普遍採取的做法。江西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從9月啟動以來,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組織、塑造新風貌、建立好班子)整體推進的要求,大力開展試點示範工作,對示範鄉、示範村在投入上適當傾斜,在領導力量上重點加強,在建設模式上大膽創新,在工作程序上適度超前,示範推動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農村建設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摸索出了在經濟欠發達地方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贛州模式”。今年江西省確定了6200個自然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安排試點專項資金6.7億元,重點是推廣贛州經驗。湖南省在總結多年來抓小康示範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今年開始啟動“千村示範工程”,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集中力量抓好1000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示範村實行黨政領導辦點示範和部門掛點制度,通過抓點帶面推動全省新農村建設。“十一五”期間,貴州省將安排1億元財政資金支援100個村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每個村每年補助資金20萬元。福建省已經啟動了“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即對100個行政村全面加強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建成新農村示範村,對1000個行政村全面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僅廈門市今年安排給試點村的補助經費就達5000萬元。

(四)以村莊整治為切入點,著力改變農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時間,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務,重點是開展村莊“三清五改”活動,即清垃圾、清汙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廁、改欄,改灶,實施鄉村清潔工程,突出解決農民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整治農村生態環境。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環境衛生整治為著力點,切實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免費向農民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推動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城中村”、“空心村”,優化村莊佈局,全面開展農村“家園清潔行動”,每年重點治理100個鄉鎮、1000個行政村,10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務。江西省贛州市一開始就把村莊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村莊規劃、推動“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廁),通過“統一扶助標準、擇優選擇定點、實行以獎代補、農民自主建設”的辦法,引導農民加快改變村容村貌。村莊整治示範點由村民推薦成立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根據村民意向協議,自主向政府申報,政府不搞強迫命令。農民自願參與率高的村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政府對示範點進行專案建設補助,主要是實物補助。整治前首先要完成村莊規劃,規劃以自然村為主,在原有基礎上,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搞千篇一律,注重保留農村歷史文脈,傳承客家建築文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堅持基礎設施、房屋設計、社群服務“三配套”,注意把“三清三改”與舊房改造和新房建設結合起來,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脫離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同時,通過疏堵結合的辦法,一方面引導農民到規劃區建房,拆除“空心房”(長期無人居住的破房屋),流轉宅基地,改造舊村落,建設新村鎮;另一方面開展對農村違規批地、亂佔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處亂佔亂批行為,將村莊規劃建設納入了制度化、規範化軌道。整個建設過程實行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實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僅一年多時間,贛州市村莊整治已經取得顯著成效,政府補助的資金和實物僅佔35%左右,發揮了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有6700多個村莊完成了“三清三改”任務,60萬農民飲上了乾淨自來水、用上了衛生廁、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有2500多個村莊達到全面整治要求。

(五)加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力度,推動新農村建設全面發展。

各省主要在財政資金投向上開始重點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福建省提出“十一五”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扶持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今年各級財政安排資金6.42億元,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啟動了百所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時,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的財政補助標準從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廈門市今年著力實施農村社會事業專案建設工程,將原定四年時間完成的農村教育、衛生專案提前到今年底完成,年內全市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將達到70%,自來水入戶率將達到80%以上。江西省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今年新增近4億元資金用於農村中國小基本建設,新增4000萬元用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總額達到1億元,新增2.8億元資金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和開展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力度明顯大於往年。

三、幾點啟示

(一)要科學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自治區成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領導小組,突出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是完全必要的。我們所到的五個省從上到下新農村建設規劃工作抓得都很緊。我區的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也應加快編制,總體規劃應突出巨集觀性、政策性、指導性,同時,應全面啟動有關部門行業、地州市和縣市新農村建設規劃工作。特別是縣市和部門的規劃要作為一個重點來抓,突出規劃的操作性。規劃的編制一定要和當地“十一五”規劃相互銜接,要突出各地特色,特別是村莊建設規劃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注重保留當地民族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一個模式,形成過程中要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使之更加符合實際,以增強規劃的指導性和科學性。要加強對規劃工作的指導,強化各部門、各地州市和縣市的協調配合和交流。在自治區總體規劃沒有出來之前,可以學習湖南省的經驗,結合我區實際,先期制定一個村莊佈局規劃和建設導則,以指導各地搞好村莊規劃建設。

(二)要抓緊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工作。借鑑內地的經驗,我區新農村建設試點示範工作應全面展開:一是要積極支援地州、縣市抓好一批試點示範,帶動面上的工作。試點工作要把重點放到村一級,有選擇性地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特色的村莊型別開展,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自然村,可以是小康村,也可以貧困村,試點村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自治區的試點工作要採取立足村鎮一級,以縣為主整體推進的辦法,積累經驗。二是試點示範工作要找準切入點。建設新農村是一個全面的要求,抓試點示範不能單獨搞一個模式,一定要結合試點村實際,從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找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以此全面帶動新農村建設。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把群眾能不能得到實惠作為試點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要從管理體制、組織領導機制、投入引導機制、服務保障機制、監督機制上不斷創新,確保試點效果。江西贛州市的試點工作搞得好,就是因為突破了傳統的管理體制,大膽創新,改變了單純地給錢給物的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運作機制。我區試點工作一開始就要注意充分依靠當地農民群眾的力量,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農民為主,形成農民自主發展、自主建設和自我監督的機制。

(三)要採取綜合措施,促進農民持續大幅度增收。這幾年我區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和內地相比,我們的差距十分明顯。考察的五個省中除貴州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我區外,其他省都要高於我區,最高的福建省比我區高出近元。我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繼續擴大,農民增收難是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相比之下,我區農民增收的渠道還不夠多,抓農民增收的力度還不夠到位,促進增收的措施針對性還不夠強,借鑑五省的經驗,必須強化三個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培育新產業,拓寬增收渠道。我區加快發展“四大”基地,培育優勢主導產業的思路是完全正確的,要繼續圍繞提高綜合效益,立足發展現代農業,突出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和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個重點,促進農民形成穩定的增收來源。我區農民收入和內地相比差距大,主要就是非農產業收入和勞務收入差距大,必須下更大努力把農村非農產業和勞務經濟做大,開闢農業和農村外部增收空間。二是要把貧困地區農民增收作為一個突出重點來抓。我區農民增收難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貧困地區農民增收難,要學習貴州省開發式扶貧的經驗,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關鍵,層層抓落實,紮實推動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發展貧困地區勞務經濟,從多渠道增加貧困農民收入。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增收的組織措施。要實行目標考核責任制,把農民增收目標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為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一條指標落實到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形成各方面抓增收促發展的合力。

(四)要因地制宜推動村莊整治。內地五省的經驗表明,不論經濟發達的村莊,還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村莊,只要尊重農民意願,找準辦法,都可以通過搞好村莊整治,較快地改變農村髒亂差的面貌。我區村容村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少規劃,亂堆亂放亂建,人和畜禽混雜,人居環境差等,當前解決這些問題要實行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要把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和加強農村水電路等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村莊整治的著力點,通過清理垃圾和衛生死角,清除亂搭亂建,推進農戶改圈、改廁、改水、改房和村莊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儘快改變農村面貌。對已經有基礎的小康示範村主要是完善和提升,加快完善配套設施,大力發展農村社群服務,提高村莊現代化水平。農村集體經濟有實力,農民收入較高的村莊,要適度超前制定整治規劃,把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結合起來推動。對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村莊,整治的重點要放在舊村改造上。同時,要結合實際,合理調整當地村莊佈局,推動一些偏遠村組就近合併,實行小村變大村,實行集中統一規劃建設。在具體工作中,一定要防止脫離實際,搞大拆大建,盲目攀比。

(五)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合力。一是要切實強化對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五個省通過成立強有力領導機構,全力推動各項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區學習。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只有強化組織領導,才能加強各部門行業之間相互協調配合,進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二是要大力營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輿論氛圍。要繼續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宣傳報道的一個突出重點,通過宣傳報道,正確引導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要組織新農村建設宣講團,深入農村牧區開展新農村建設宣傳,進一步激發蘊藏在群眾中的新農村建設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及時總結和宣傳各地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經驗,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三是要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援。要加快農村改革,進一步消除影響農村發展體的體制機制障礙,繼續加大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力度,強化財政、金融、流通等方面對農村的支援,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局面,不斷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和後勁。

考察組組長:代寧祥(自治區黨委農辦副主任)

成員:王玉龍(伊犁州黨委農辦主任)

張 暉(克孜勒蘇柯爾克孜州政協副主席、黨委農辦主任)

杜春林(阿勒泰地委農辦主任)

馬朝鑫(自治區黨委農辦處長)

徐 濤(自治區黨委農辦副處長)

(執筆人:徐濤)

社會考察報告範文(4)

按照xx社會主義學院的教學安排,第三期黨外幹部進修班帶著提高綜合素質、學習先進經驗、辦好旅發大會、加快旅遊發展的課題,於6月18日至6月23日在樂山和西昌等地進行了為期6天的異地培訓和實地考察。全班同學通過學習培訓和考察,豐富了學習內容,解放了思想,開闊了眼界,開拓了思路,提高了素質,增強了團隊意識,一致認為感觸很深,收穫很大。

一、異地培訓“洗腦”,認識進一步提高

在樂山市培訓期間,樂山市政協副主席、市農工民主黨主委馬增林從樂山市民主黨派建設的基本情況和成效入手,結合自已從一名普通教師逐漸成長為廳級領導幹部的成長經歷,就黨外幹部如何發揮在參政議政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的講解。

他在講課中指出,黨外幹部的成長,一是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要有內在支撐。從外部環境講,黨委的重視和統戰部門的關心是關鍵。沒有黨委的重視、沒有統戰部門的關心和培養,黨外幹部是不可能有較大作為的。每一名黨外幹部的成長經歷,都離不開組織的培養。他講到自己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教育局副局長、局長,後來加入農工民主黨,成長為農工民主黨樂山市委的主委和市政協的領導,每一次進步,都是組織的關心、都是組織的培養。同時,在每個新的工作崗位,他為了適應工作,都自覺地學習有關的知識,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從而使自己總是在學習中進步、在奮鬥中成長。

他結合多年的黨派工作和政協工作,談到了黨外人士如何參政議政。他指出,作為參政黨和無黨派人士,首先對我們的基本政治制度要堅持、要明確。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明確執政和參政之間是並肩戰鬥,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奮鬥的關係。特別是參政黨,在推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華民族賦予的歷史責任。其次是參政黨要有參政意識。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要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三是參政黨要正確定位。在參政議政過程中,應做到“盡職而不越位,幫忙而不添亂,切實而不表面”。在政治上要注意把握好“是”與“不是”之度;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越”與“不越”之度;在作風上要注意把握“過”與“不過”之度。黨外幹部是聯絡人民群眾的橋樑與紐帶,黨外幹部社會交往較為廣泛,這有利於收集社情民意,更好地建言獻策,參政議政。但社會交往要適可而止,要認真把握交往的“度”,切不可失去監督。

通過馬主席的講授,學員們感觸很深,認為馬主席是黨外幹部的典範,通過他的成長經歷,大家深受鼓舞,紛紛表示要珍惜組織上給自己的學習機會,認真領會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深刻內涵,牢固樹立黨內黨外一個樣的思想,樹立黨外更能發揮自己作用的觀點;雖不是中共黨員,但要用中共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身不入黨心入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黨的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旅遊考察“亮眼”,視野進一步開闊

按照安排,學員們到了著名風景區瀘沽湖考察。享有“東方女兒國”美稱的瀘沽湖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內涵豐富、充滿神祕色彩的風景區。雖然她開發的時間只有幾年,但憑著她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迅速享譽中外。我們懷著對瀘沽湖的嚮往之情、探祕之心,與之親密接觸,受到了她的感染,體會到了她的神祕,也誘發了一些思考。

(一)瀘沽湖風景區的主要特點

1、古老神祕的本土文化

在前往瀘沽湖的途中,旅行社導遊便組織大家“學習”“一號檔案”——教大家學唱瀘沽湖民歌,讓你提前感受到了古老原始的摩梭人給你帶來的鄉土氣息。這雖是導遊的工作內容和職責之一,卻讓你充滿了對瀘沽湖的渴望。特別是在外人眼裡認為是原始落後的“走婚”習俗,在你深入瞭解後,才發現它具有我們漢族人婚姻歷史上不可比擬的一些文明之處。它具有感情基礎第一、愛情自由、三代直系血親迴避、不允許走婚期間婚外情出現等良好的“制度”,從而使得這一原始的人類部落得以正常的繁衍生息,積澱了“世界上唯一的母系部落和人類社會的活化石”。摩梭人信仰藏傳佛教,建有儲存完整的喇嘛寺,傳承了轉山轉海節、日月祭祀、格姆女神慶典等傳統節日,有日月米酒、成丁禮、喪葬等人生重要儀式,豐富多彩,內涵深刻,耐人尋味。坐上古老的豬槽船、聽阿哥阿妹對唱情歌、圍著篝火跳起甲搓舞、喝著咣噹酒、品著豬膘肉,真讓人感覺到了“一個適合神仙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她古老神祕的本土文化的魅力所在。

2、開發與環保並重的現代理念

為了把瀘沽湖打造成世界旅遊精品,四川省、涼山州和鹽源縣的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突出抓好優良生態環境與獨特摩梭文化的完美結合,加強了瀘沽湖景區基礎建設。目前,從西昌市區經鹽源縣城到瀘沽湖景區270公里的三級標美路暢通無阻,配套設施較為完善。近期,由荷蘭政府貸款投入、我國建設部組織實施的瀘沽湖景區汙水處理示範專案屬中外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該專案對瀘沽湖主景區和鎮區產生的汙水進行處理,使其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有效地保護了瀘沽湖景區的生態環境,充分體現先進的環保理念。在旅遊區感受最大的是本地人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較高的素質,四處潔淨清幽,空氣清新,湖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湖裡自由地遊玩。四川片區瀘沽湖社會治安良好,民居獨具特色,民族風情濃郁、民風樸實,當地人在與遊客交談中語言乾淨、親切,會不計報酬地給遊客唱本地歌曲。旅遊服務規範,每天可接待2500多位遊客。

3、別具特色的旅遊商品

吃、住、行、遊、購、娛的旅遊商品,處處體現了地方特色。旅遊定點購物商店被旅遊局列入遊覽行程安排。各景區景點,都有專業的講解員,增加了景區景點內涵,提高了旅遊的綜合經濟效益。每到一處旅遊點,民族服裝出租和特色產品的出售比比皆是,當地的旅遊地圖、旅遊指南、旅遊畫冊、旅遊書刊、vcd等旅遊音像製品更是琳琅滿目。

4、人性化、誠信的旅遊服務

景區景點在倡導誠信服務、人性化服務的同時,景區景點和導遊以“遊客為中心”,在收費旅遊專案上先和遊客們講清楚當次景點已付的款項和自付款項,並不時給遊客介紹當地少數民族的習俗,處處想遊客所想,做遊客所需,使遊客有了全身心愉悅的感受。

(二)對xx旅遊發展的幾點思考

xx的旅遊近年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效,但xx旅遊發展與其它優秀旅遊區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對比這些旅遊區的旅遊發展經驗,我們認為xx旅遊應在以下幾方面狠下功夫。

1、提升旅遊文化層次,增強旅遊的文化魅力

xx旅遊資源豐富,已形成“蜀南竹海天下翠”,“萬里長江第一城”、“石海洞鄉天下奇”、“僰人懸棺天下謎”、“神州瓊漿五糧液”五大旅遊品牌。xx城是萬里長江第一城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興文縣是四川最大的苗族散雜居縣,有獨特的僰苗文化;世紀竹園是竹的博物館,竹文化的博覽園;李莊是川南古鎮,抗戰文化鎮……可以說,xx的旅遊文化資源是豐富的,但我們還開發得不夠,打造得不夠,缺少精品,缺少知名度,缺少吸引力。

因此,我們打造文化精品,展示xx風情和特色,不能僅僅停滯在唱唱跳跳、搞點人造“古董”這樣一些簡單的層面上,應從內涵上、觀賞價值上、感染力上給予挖掘,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防止破壞性開發的原則,讓每一個來到xx的遊客在每一個景點、每一個城市都能體會到當地的文化氛圍,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xx市應有針對性地打造一臺文化檔次高、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讓這臺歌舞成為xx的品牌和旅遊文化的縮影。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牢發展基礎

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直接關係到城市的旅遊形象,一個旅遊設施的完善,景區服務齊全的旅遊地,會給這個旅遊市場帶來意想不到的發展空間。如何整合景區、景點、賓館、飯店、旅遊行業等旅遊相關企業的資源,還需要利用四川第四屆旅遊發展大會的召開,發現問題,改進旅遊資源利用的手段和經營理念,共同做好xx旅遊。

3、構築合理的旅遊環線,使特色旅遊科學有序

我市培育旅遊支柱產業,要遵循特色互補、組合有序、線路科學的原則,進行旅遊區的合理組合,以整體聯合的優勢增強xx旅遊的競爭力。打造xx、李莊、蜀南竹海、夕佳山、興文石海、僰人懸棺等xx市內旅遊環線與川內外圍旅遊相結合的川南旅遊大環線。

4、大力鼓勵發展輕便型、易於攜帶的旅遊商品

旅遊購物實際上是旅遊文化和旅遊知識的一個綜合體現,不僅僅代表一個地區的整體水平,同時也代表這個地域文化、經濟的綜合發展實力。旅遊購物是xx旅遊發展的薄弱環節之一。xx各景區景點旅遊產品大多與別的旅遊區的產品沒什麼區別,沒有把本地特色產品進行展示,也沒有一個旅遊定點知識推介購物商店,不能以文化做背景抓住遊客的心。應大力鼓勵發展輕便型、易於攜帶的旅遊商品,可以分門別類地把我市名酒、名茶、本地土特產品推向旅遊定點購物商店,樹立本地特色產品品牌化。

熱門搜尋
紀檢監察宣傳工作半年總結 七一建黨座談會發言稿精品 線上讀書活動策劃方案 2022八年級入團申請書800字 安全教育活動教案 洋蔥頭心得體會 生日禮物送什麼好 學生對教育的心得體會 兔年新年精彩致辭精品 實習工作階段總結 三年級端午節記事作文300字 三年級小狗學叫續寫作文 中國文化遺產莫高窟作文 新版對老公無奈的說說 電氣工程師個人專業技術總結 內科醫生個人年終工作總結 經典名人名言 支部書記述責述廉報告 手拉手活動寫信作文(通用 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精品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好人好事通訊報道稿參考 《後赤壁賦》詩詞鑑賞 新版預備黨員轉正考核材料 可愛女生的個性簽名精彩 弱電組工作總結 行政後勤半年工作總結 礦山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精品 威尼斯的小艇「國小語文」 教師暑期培訓心得體會2023幼兒園 學校2022年終述職報告 學前教育畢業實習報告 公司財務工作總結 局計劃科總結 安全教育的心得感悟 單位出納年度個人總結 微信名字男生 《綜合性學習:漫遊語文世界》教學設計 失眠了怎麼發朋友圈句子句子 給朋友兔年春節祝福語精品 媽媽的“謊言”作文 專項督查自查報告多篇 中班下學期班主任家長會發言稿 工會年終工作總結2019 月新聞總結 愚公移山的正方辯論賽觀點 訓保安公司工作總結推薦 大學生就業求職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