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講稿: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質量發展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91W

講稿: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是國家經濟的血脈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迫切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同時強調“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並對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作出戰略部署。金融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進金融強國建設的迫切要求,也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金融高質量發展,從而為更好地推進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奠定基礎。

一、金融高質量發展應統籌把握三重辯證關係

(一)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通過全面優化金融服務功能、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以及拓展金融服務規模,促進金融體系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增強金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與此同時,必須深刻認識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金融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處理好防風險與促發展的關係,形成以金融發展促金融安全、以金融安全保金融發展的良性機制。

(二)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金融高質量發展是解決不平衡與不充分的雙重困局的重要路徑,這就決定了它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雙重屬性:一方面,以“效率導向”服務於解決不充分問題,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業鏈以及科技創新等強勁的經濟增長點提供高效金融服務,形成經濟發展“鍛長板”、培育新動能新動力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又以“公平導向”服務於解決不平衡問題,圍繞小微企業、鄉村發展等薄弱環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形成經濟發展“補短板”、積蓄突破落差困局的驅動力。金融高質量發展就是既要效率也要公平,以推進共同富裕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三)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為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提供了堅實保障。在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程序中,既要求切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效能,做好金融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政策體系建設以及風險防範管控,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構建現代金融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化調控方式以及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進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金融高質量發展應密切契合四維目標導向

(一)金融高質量發展應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重要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積極服務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作為重要基點,將政治性與人民性體現於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之中。

(二)金融高質量發展應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重要導向。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在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上下功夫、謀突破。這不僅是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必然選擇,也為金融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三)金融高質量發展應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國家重大需求為重要導向。為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及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金融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與必要條件,金融系統應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國家重大需求,以國家重大戰略與國家重大需求為重要牽引驅動金融發展。

(四)金融高質量發展應以實現金融體系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共贏為重要導向。加快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迫切要求。金融高質量發展要堅持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同成長、共命運,準確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引致的大規模、多層次、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形成以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推進金融體系與現代化產業體系互利共贏。

三、金融高質量發展應著力推進五大有效路徑

(一)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須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著力構建有效支援實體經濟的現代金融體系。一方面,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支援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通過優化資金供給結構、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以及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等路徑,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另一方面,圍繞重大戰略、重點領域以及薄弱環節為實體經濟提供精準金融服務,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援服務體系,積極發揮資本引領作用:針對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強化金融支援力度以及金融服務創新;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構建支援新能源發展和能源供給體系戰略性優化調整的綠色金融體系,推動實體經濟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提高小微經營主體融資可得性和便利性,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以現代化治理體系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現代治理體系建設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築牢金融安全防線。從巨集觀層面看,圍繞金融監管體系、政府債務管理、金融風險處置等方面著力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健全金融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的法治金融。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體系建設,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從微觀層面看,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加強金融機構內控體系建設等路徑,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能力。與此同時,也要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拓寬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做好產融風險隔離。

(三)以市場決定性作用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金融工作應堅持“市場導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主線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通過建立健全市場化定價機制、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強金融衍生品市場制度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等路徑,建立有利於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的體制機制與政策環境。在此基礎上,強化市場規則,著力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加強和改善政府巨集觀調控,完善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推動金融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促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體系,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提高金融市場體系發展水平。

(四)以高水平開放激發金融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等路徑,以金融高水平開放更好地連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高水平開放成為激發金融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動力源。一方面,以高水平開放增強現代金融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以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適配性。通過加快優化國際營商環境,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形成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強大吸引力,把國際金融資源有效地用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高金融業全球競爭能力,以金融高水平開放支援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

(五)以新技術與新變革賦能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我國面臨的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及社會變革等多重深刻變化對金融服務提出更高要求,驅動著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創新發展。首先,以數字技術深化應用為基礎推進數字金融創新發展。發揮數字技術對金融發展的賦能作用,創新數字金融應用場景,推進數字金融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鼓勵金融機構將主體信用與交易信用相結合建立數字風控體系,探索“數字技術+產業金融”的產業數字金融模式。其次,以支援科技創新為目標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完善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支援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按照科技創新生命週期為企業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務,重點支援破解重大科技“卡脖子”問題。最後,以應對人口老齡化變革為目的鼓勵養老金融發展。支援具有養老屬性的金融產品發展,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渠道創新等路徑推動養老金融供給創新,從而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的養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