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相思》說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7.43K

《長相思》說課稿精品多篇

《長相思》說課稿 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式各方面作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

《長相思》是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文章中的一首詞。可以說,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作者通過對眼前邊塞的描寫,表達了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和熱愛。選編這首詞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詞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詞《長相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用掌握的方法學習古詞。

教學重難點:

通過閱讀,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情。

三、說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突破重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詩歌的特點和學生個體差異,本堂課中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朗讀感悟法:

結合本課的語言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通過自讀自悟、邊讀邊想像,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並將之內化、沉澱,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通過的情景設定,讓學生置身詩境,進入作者的內心,與作者進行對話,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境教學法:有景、有情、有境是詩歌教學的基礎。本節課中,我極力為學生創設詩境。使學生在情境中詩歌文意,享受審美情趣。

4、評價激勵法: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的獨特的閱讀體驗,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給予認可與鼓勵。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還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等等。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前面我們學習了兩首描寫思鄉之情的古詩,我們一起來背一遍吧!(齊背《泊船瓜洲》《秋思》)

2、我們學習前面兩首古詩時,運用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誰能說給大家聽?(讀古詩、知作者、解詩句、展想象、悟詩情)

這節課我們就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長相思》

齊讀課題。解析詞牌名。

(首先我通過複習匯入讓同學們對前兩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並引入本課學習古詩的方法。在此環節並對詞牌名《長相思》進行解讀,讓學生對詞有大致瞭解。)

二、初讀古詞,知曉作者。

1、初讀提示:誦讀全詞,讀準字音。

2、檢查字音,指名讀古詞。

3、知作者。(生介紹,師補充)揭曉詞人創作背景,激發學習興趣。

(這一環節通過初讀自學掌握字詞句,然後創設情景將學生引入這首詞的環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學詞句,悟詞情。

1、朗讀古詞,結合註釋,理解句意。(將句意寫在練習本上)

2、指名說句意。

3、師生交流。

(1)感讀古詩。

師:作者的“身”在哪裡?生:身在征途。

師:你們是從哪兒讀出來的?(齊讀上半闕)

師:上半闕你讀出了什麼?生:故鄉之遠,行軍之艱難。

師:作者的“心”又在哪裡?生:心繫故園。(齊讀下半闕)

師:下半闕你又讀出了什麼?生:將士們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思念家鄉。(指名讀,讀出思鄉之情。)

展開想象。

現在你的眼前彷彿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你彷彿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裡面?(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畫面)

師:《長相思》讀到這裡,你們感受到了作者一顆怎樣的心?

4、再讀古詞,感悟詞情。(小組競賽讀。指名合作讀。)

(首先我讓學生根據註釋理解詞意,指名說詞意練習學生的表達能力,然後再通過朗讀感悟法和想象感悟法進行師生交流,感悟和想象將士征途中的困難以及思鄉之情。當學生理解這首詞後便會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時我讓小組賽讀以及指名展示讀來昇華情感。)

四、板書設計。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讀古詩

知作者 身在征途 抒發思鄉之情

解詩句 心繫故園

展想象

悟詩情

《長相思》說課稿 篇二

一、說教材

《長相思》是新課標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中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其中《長相思》是第三首,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得一首詞,這首詞主要描寫的是戍邊打仗的南方將士,在北方的風聲裡因思念家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情景。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熱愛家鄉”,選編這組課文的目的就是一是讓學生能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二是能過對比閱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託的物件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三是通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本單元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讀書,用心體會,積累書中美好的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

二、說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長相思》,背誦《長相思》。

2.通過藉助註釋、插圖,查閱資料,感知詩詞大意。

3.能過朗讀、感悟、想象,體會作者所要表達思鄉之情,並想想作者的感情是能過哪些些景物或事物表達出來的。由於它的體裁特點,所以我將

三、說重難點

品味詩情,體會作者的思鄉懷鄉之情。

四、說理念

1.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各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凸顯了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本節課我採用了“鋪墊”與“延伸”這兩種方式,構建了課內外銜接的教學機構。開課時用本課的前兩首詩引出鄉愁,而且兩首詩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鄉愁,從而引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進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由課內知識的積澱走進文字。在拓展,解詞心部分,我引用《菩薩蠻》中“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來讀透詞心。

2.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體,它們相得益彰,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著永久的活力與生機。鑑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從教師與學生共同運用教材的角度出發,創設積極有效的教學情境。課堂上,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法由開始的初讀正音到有節奏地讀及帶著詞的味道讀、入情入境的讀再到最後的背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走進作者內心,去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既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又實現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

3.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合作者,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在讀詞,懂詞意部分,讓學生藉助註釋插圖,同桌互助來理解詞的大概意思,既教給了他們該如何學,又讓他們有自主、合作的意識。

五、說設計思路

1.還詞的“完整性”。教學這節課,我沒有按照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背景敘述,也沒有過多地進行語言上的肢解分析,哪個詞哪句話是什麼意思,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悟詩情、解詞心部分,從開始的兩首詩不同的鄉愁導課到最後的《菩薩蠻》,我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種詞的意境,一種邊關將士濃濃的思鄉的意境,我覺得這正是這首詞的終極意義,也是古詩詞教學的終極意義。

2.把握一條情感脈絡。《長相思》這首詞,通過描寫征途的艱難,在一個風雪之夜勾起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緊扣這一感情脈絡,設定相應問題,如你的腦海裡留下了什麼印象和感覺?是什麼使作者如此的長相思?作者的心在哪裡?納蘭性德的故園是怎樣的一副情景等問題貫穿全課,讓課堂始終是環節在變,方法在變,唯有這一情感脈絡不變,整堂課都處於濃濃的鄉愁之中。

3.落實一個訓練點。按照國家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說法:“詩活在誦讀的當下,誦讀保護了詩的存在,詩即誦讀”。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以讀為主,有十幾次要求學生誦讀詩歌,但是,每次的誦讀,學生所帶得任務不同,要求不同,所獲得的情感不同,意境也不相同,每一次的誦讀,都向詩的本體意義更進了一步。如開始的**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也就是課中講到的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再到後邊的帶著詞味讀,帶著身和心分離的感覺讀、帶著想象讀等以及**讀、默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對讀、引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從而發揚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將闡釋的**還給了學生,把想象留給了學生,這種想象,使誦讀者完成了對作品“空白”的填充,也從而完成了詩歌作品的意義。

4.培養兩種學**慣。培養“誦讀、想象”和“主動蒐集資料”的學**慣。這兩種習慣,既是學習的習慣又是學習的方法,它時刻體現在教學中。如在誦讀中想象身在征途的情景及故園的情景,而在學生對作者的簡介及作業的佈置內容都是對學生主動蒐集資料的習慣體現。

《長相思》說課稿 篇三

今天 ,我所上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標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五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三首《長相思》一詞。這篇課文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詞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2、並通過對比了解這首詞在表達上與前兩首詩有什麼不同。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通過多種方法感知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教學新課前,首先佈置學生預習,藉助註釋理解詞意,同時通過資料瞭解作者。在教學新課前以複習《秋思》一詩匯入。為了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用學習詩的方法,知詩人、曉詩題、學詩意檢測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題目《長相思》不難理解,一代而過,在知作者上,讓學生簡介作者,納蘭性德(1655-1685)30歲,清代詞人,字容若,滿州人,少聰明讀書過目不忘,繼承滿人習武,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詣,文學成就與詞為最,現存349首。不錯,肯定學生對作者的簡介,學生的資料來源於他們手上的課外輔導書。接著讓在學**自覺性較強的學生來說說他們是怎樣理解這首詞的。我猜想,學生肯定會受以前塞外作戰詩的影響,說出作者在外征戰多年,十分想家。果然不出我所料,當我**學生是怎樣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時,學生的回答和我想象的是一樣的,我沒有及時去對他們回答進行評價,只是微笑著對他說,你是怎樣知道作者是外出打仗的呢,學生自信地說,我是從課文插圖上看到一個身穿盔甲的士兵、從文中千帳燈中知道在外安營紮寨得知。不錯,你在學**善於觀察、思考。這時,我緊接著問,同學們還有其他答案嗎?學生不語,說明都認可這一答案。

這時,我告訴學生,這首詞寫的不是在外征戰,而是什麼呢?大家想知道它的寫作背景嗎?給予學生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渴望。想知道,我們還得從知作者中去尋找答案。剛才你們對作者的簡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教師為大家補充另外的一部分,納蘭性德是康熙時期大學士明珠的長子,這一身份,說明作者生於豪門世家,書香門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作者三歲學畫畫,四歲學騎馬,納蘭性德從小聰穎,有過目不忘的本領,17歲入太學讀書,22歲參加進士考試中二甲第七名,後被康熙提拔為貼身衛士,但這位有著顯赫地位的才子僅活了30歲。由於優越的家世和特殊的地位,作者有很多話不敢正言直說,只能通過纏綿的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也許是導致作者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這首詞寫於作者27歲那年的二月***日,作者跟隨康熙出山海關到長白山祭祀祖仙。出關時,冰雪末消,由於長期生處宮中,享受著天倫的生活,而出關後,自然條件**,引起作者對家鄉的想念。因而有感而發,提筆作下這首詞。這時,**學生這是一首詞是描寫出徵作戰嗎?顯然回答是否定的,而是祭拜。

我深知簡介作者時,多有時2-3分鐘,但我覺得用得值,因為,這2-3分鐘為後面理解詞意作了鋪墊。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同時,採用了學生的理解和教師的講解進行對比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加深了學生的映象。

在教學中,把整首詞板書於黑板上,通過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分組讀、點名讀等形式,使學生把整首詞讀通順、讀流利,讀出韻味,讓學生在讀中生情、讀中感悟,進一步體會作者要表達了情感。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在教學中,向學生簡要說說古詩與詞的區加別,由於詞不像詩那樣在形式上要求字數相等、對仗工整。所以,詞又叫長短句,這中強調,解決了作業上的一個題。在理解詞意時,讓學生結合註釋和對單個字理解。如程:路程;帳:帳篷;更:舊時一夜有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故園:故鄉。通過幫扶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了這首詞的大概意思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晚,千餘座帳篷裡都亮起了燈。入夜,又是颳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不禁思念起家鄉,因為故鄉寧靜、溫暖是聽不到這些聲音的。通過理解,學生知道了這首詞的上闋是敘事、寫景;下闋是寫景敘事,從整首詞來看,作者採用了寫景、敘事融為一體的表達方式來體現自己的思鄉之情。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詞意,體會詞人思鄉之情,除了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外,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範讀,邊聽想象將士們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在外安營紮寨。夜晚,在風雪聲中醒來難以入眠的情景,通過你想到了嗎?你看到了嗎?這些**,加劇學生的想象,這種看似無形的想象在學生的腦海裡卻是有形的記憶。由於作者從小在宮廷長大,從沒吃過苦,受過罪,在想象中讓學生接合看過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來想象作者如果此時在宮中正享受著怎樣的待遇。學生會說:有人更衣;有人蓋被子;有人在生火;有父母噓寒問暖等。這樣的對比想象,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在天寒地凍的關外是如何的思鄉家鄉。同時也和開篇的匯入起到了前後呼應。

激興地匯入,拓展地想象,在學生理解詞意上幫助很大。從而為學生理解性背誦課為打下基礎。通過課堂檢測部分學生能在教學完後背下這首詞。

雖然,我自我感覺這一課我採用多種方式教學,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生情,讀中感悟,但部分學生還是沒能理解所講內容,同時,我結合我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採取了應試教育的方式,把詞的大概意思寫了出了,幫助部分學困生理解詞意。我深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