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貫徹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專題黨課講稿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6.59K

學習貫徹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專題黨課講稿

學習貫徹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專題黨課講稿

2024年2月3日,黨的十八大以來

第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釋出,全文共六個部分,包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這六個部分可簡單概括為“兩個確保、三個提升、一個加強”,“兩個確保”是目標要求,“三個提升”是途徑手段,“一個加強”是根本保障。

一、推廣“千萬工程”經驗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切入點

“鄉村全面振興”是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的關鍵詞。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五大振興”,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如何紮實推進“五大振興”,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給出有效切入點——“千萬工程”經驗。

“五大振興”中,產業振興是基礎。如何振興產業:一是提高產量,二是提高質量。經過改革開放這些年的努力,我國市場內的農產品產量逐漸趨於穩定,再沒出現過短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再提高產量容易導致價格下降,從而影響整個產業的利益。所以,要在生產不過剩的前提下,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調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三個提升”。

總書記在xx工作期間,親自謀劃推動“千萬工程”,從整治農村環境入手,由點及面,擴容建設。經過20多年持續努力,“千萬工程”的實施不僅深刻改變了xx農村的整體面貌,也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範引路,各地都可學可鑑。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總書記指出:“要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精準施策、分類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以多樣化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以橫幅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秀麗的山光水色。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以文字形式描繪了鄉野間的世外桃源。要通過“千萬工程”將鄉村打造成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與世外桃源。

(一)山東省青州市何官鎮南張樓村

1987年,山東省與徳國巴伐利亞州正式建立友好省州關係。1988年,德國巴伐利亞州漢斯賽德爾基金會選中南張樓村實施中德合作“土地整理和村莊革新”專案。專案實施30多年來,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和生產條件、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為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南張樓特色的就地城鎮化路子,實現了城鄉等值發展。

德國專家的改造思路是,先通過農地整理改善生產條件,再通過村莊規劃和鄉村建設改善生活條件,並在此過程中堅持生態保護理念。德國專家在遵循喬、灌、草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雜草進行規劃設計,以此涵養土地,保護生態環境。

(二)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

面對房屋破舊、田地荒蕪、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的困境,郝堂村喊出“不挖山、不砍樹、不填塘、不扒房”的口號,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小康之路。剛開始提出在原有房屋基礎上改建新民居時,村民並不買賬,認為“貼瓷磚的小白樓才好看”。村民張厚建家是郝堂村第一戶改造的院子。改造後,房屋外部保留豫南民居特色,內部設施現代化,門前的家庭汙水池裡種滿了水生植物,兼顧美觀、環保、實用的特點。改造後的張厚建家成了村裡的“明星院”,村民紛紛效仿。破除“政府統管、大拆大建”觀念,“高舉生態旗,念活產業經,唱好文化戲”,昔日無人問津的小山村蝶變為聞名全國的美麗鄉村,不僅村民住著舒心,還吸引了大量遊客。

可以說,改造後的郝堂村是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的初級版。“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現代農村既要繼承優良的文化和生態基因,也要進行現代化改造。我在當地調研時發現,一對原本已經搬到城鎮上的年輕夫妻搬回了村裡。他們說,城裡的生活過於忙碌,無暇照看孩子學習,回到家鄉,既有事可做,父母鄰里也能幫忙照顧孩子。所以,鄉村改造是第一步,很多問題隨著改造的推進,自然而然就有了答案。

(三)鄉村改造的落腳點

建設高標準農田。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利用,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對確無人耕種的支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多途徑種好用好。”建設高標準農田,就要解決好土地分割細碎化的問題,進行土地整治。

樹立大食物觀。大食物觀是黨中央糧食安全觀念的戰略性轉變,以“食物”取代“糧食”是對傳統“以糧為綱”觀念的拓展升級。不只水稻、小麥等主糧,蔬菜、水果等副食產品,肉、蛋、奶、魚等動物性食品,甚至微生物、合成物質等可食物品,都是食物。凡是能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並有利於壽命延長的可供人類食用的物質都屬於食物範疇,都要進入中國人的飯碗,我們都應抓緊抓好。

高水平專家要參與鄉村規劃設計。南張樓村、郝堂村都是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規劃建設的。高水平的規劃設計,能體現出各村莊的特色,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鄉村公共產品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鄉村規劃設計的成效,不在於吸引了多少遊客,而是當地百姓有沒有切實受益,要看老人是否生活得幸福,孩子是否玩得快樂。

二、用好“千萬工程”經驗,以集體經濟組織為平臺

“千萬工程”涉及的工作量很大。挖土、搬石等具體工作由誰來幹?黨領導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一)xx省xx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

餘村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2005年8月15日,時任xx省委書記xxx同志考察安吉餘村時,首次作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餘村是全縣有名的工業村、汙染村。

餘村深入實施“千萬工程”,淘汰重汙染企業,開展村莊整治,轉型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以前,餘村沒有個體私營企業,現在不但有了私營企業,還為年輕的創客提供發展空間。同時,集體經濟組織仍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以前村中山上的竹子分配給每家每戶,現在竹子的養護工作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統一經營,有利於實施統一標準,從而推動旅遊業發展。

(二)xx省瑞安市塘下鎮陳嶴村

陳嶴村原本是一個偏僻、落後、集體經濟空白的小村莊。近年來,陳嶴村藉助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東風,依託山水資源優勢,延伸旅遊思路,打造佔地3000多畝的生態休閒旅遊區,相繼開發活水游泳、激情漂流、皮划艇運動、生態遊船、登山健身步道、自由騎行等專案,發展以文化、康復療養、度假為主題的生態休閒型旅遊產品。

(三)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葉屋村

葉屋村地處粵北丘陵地帶,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沒有工業、旅遊業資源,村民主要從事養豬養魚、砂糖橘種植、栽桑養蠶等生產經營專案,曾是省級貧困區。葉屋村平均每戶承包土地10.6畝,分田到戶時也是採取細碎分割的方式,導致每戶農民要分散經營大約11塊土地。

2009年,葉屋村開了35次戶代表會議,討論如何進行土地整治。最終各家各戶達成了八條一致意見,其中最重要的共識就是:葉屋村的土地歸在葉屋村生活的人集體所有,娶進來的媳婦和新生的孩子要分得土地,故去的老人和嫁出去的閨女要把土地交回集體重新分配,每隔二十年調整一次。推動土地實現連片經營,承包戶要負責修好對應的機耕道和灌溉渠等基礎設施。

土地集中連片,把原來旱不能灌、澇不能排的土地打通,解決了原來鄰里之間為了用水、打藥等的矛盾,吸引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回到農村,搞適度規模經營,家家都變成了一個家庭農場。到2015年,他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5萬元。所以,關於如何解決撂荒地的問題,葉屋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方案。

(四)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官牛犋南社

從2008年開始,該社開始對土地經營管理進行積極探索,先後走過了單打獨鬥、土地整合、大戶創收階段。在此過程中,雖然土地面積有所擴充套件、種植效益逐年增長,但人地不均、收入懸殊的矛盾一直制約著村裡發展。2019年,該社在村黨支部的組織下成立了種植合作社,開始對全社3000多畝耕地進行合作經營,全社110戶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為合作社社員,然後由合作社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統一銷售,土地經營獲得的大部分收益都由村民分紅享有,剩餘收益作為村裡的提留資金用於發展集體經濟和村容村貌建設。這一創新形式被稱為“統種共富”土地合作經營模式。將原來各家各戶的田埂拆掉後,耕作面積擴大了,利用機器作業後,耕作效率也提高了。

(五)集體經濟組織的制度優勢

上述四個村莊,原先都有很多問題,在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比如,葉屋村收取土地承包費,並用這筆費用服務於農戶的生產生活。官牛犋南社通過工資和分紅的形式,給農戶切實的好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集體經濟組織表現出獨特的制度優勢。

第一,確保“耕者有其田”。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讓弱小農戶不會失去土地,勞作也不會受到剝削,勞動者與土地的結合零成本。

第二,土地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三者利益和諧統一。土地所有者是農民集體,經營者是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勞動者包括農民和村幹部。集體經濟組織的收入為集體成員服務,彼此之間不存在惡意競爭。

第三,有利於村莊資源整體規劃基礎上的高效利用。這一優勢在以上四個村莊中表現明顯。集體經濟組織將土地整合後,土地的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了。第四,為鄉村治理有效奠定經濟基礎。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上述四個村莊之前都有很多矛盾,在集體經濟組織的協調下,每個人都能有話就說,只要提出的意見是有利於集體的,是能讓大多數人認同的,就能被採納。在討論的過程中,農民會逐漸明白彼此之間的聯絡,在考慮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能考慮到與自己相關聯的他人的利益。所以,這四個村莊的幹群關係、鄰里關係都非常和諧。

總書記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壯大集體經濟,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執行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

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村改革不論怎麼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這些底線必須堅守,決不能犯顛覆性錯誤。上述四個村莊堅守底線,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用好“千萬工程”經驗,貫徹“兩山”理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x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理論,簡稱“兩山”理論。在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過程中,如何讓老百姓受益,這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要求,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這句話指向的是財政投資後誰來獲利的問題。建設高標準農田屬於財政投資的公共工程,有關部門採用招投標的方式進行規劃建設。

如何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在招投標的方式下直接獲利?我們來看基層經驗。2017年以來,山西省大寧縣創新實施了“購買式造林”改革,探索總結出了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8條有效實現途徑,創造性地開展“深化農村改革、振興鄉村經濟”工作,探尋出了盤活資源、賦權於民的攻堅深度貧困新方法,實現了在生態建設的戰場上,打贏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的目標。

大寧縣地處呂梁山南麓,為丘陵山區地貌,9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荒山荒坡,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山西省深度貧困縣,也是限制開發的國家生態建設區。生態惡化與深度貧困相互交織,束縛著這片土地的發展。2016年8月,畢業於山西農大的省林業廳黑茶林局局長王金龍,被山西省委任命為大寧縣委書記。他將曾經在黑茶林局實施的“購買式造林”模式移植到大寧縣。“購買式造林”就是通過政府規劃設計,由造林合作社通過競價議標,與鄉鎮簽訂合同,自主投資投勞造林,林權不變,樹隨地走,當年驗收合格後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林木成活率通過驗收後支付餘款,靠市場主體的獲利機制推動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互促雙贏。

“購買式造林”為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架起了橋樑和紐帶。把造林者的切身利益和造林成效的好壞直接掛鉤,強化了造林者造活、護好的責任,確保了造林成活和貧困戶收益,打開了生態扶貧+精準扶貧的通道,實現了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的有機結合。截至2018年底,大寧縣全縣森林面積為52.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25%。生態建設帶來了環境質量的改變,大寧縣空氣質量穩居臨汾市前列。

“購買式造林”實現政府投資、農民受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成立工程隊進行投標,有關部門可以提供技術輔導,助其順利取得資質。當每個村鎮有了足夠的能力,就能實現各村的專案由各村自己完成。這種方式不僅能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還能為本村農民提供就業。

如何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其中,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是家庭經營,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是合作經營、集體經營或者企業經營。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2006年,時任xx省委書記的xxx同志在溫州瑞安市主持召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工作現場會,親自總結瑞安市率先實踐的做法,部署推動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新型農村合作體系建設。這樣的合作社既能提供生產技術指導、生產和生活資料銷售,也能提供金融、保險等業務服務。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執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絡農民群眾的橋樑紐帶,切實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2017年中央一號檔案強調:“加強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2020年,總書記對供銷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供銷合作社是黨領導下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有著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是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來,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深化綜合改革,在促進現代農業建設、農民增收致富、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是典型的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區域,2019年撂荒面積約為5萬多畝。而且小農戶分散耕作的小麥、玉米品種不一,產量不高,效益低下,致使撂荒地難以復耕。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2018年,內蒙克什克騰旗經棚鎮農業合作發展聯合會(以下簡稱鎮聯合會)成立。鎮聯合會將補貼發給小農戶,讓小農戶願意將土地交給聯合會集中連片託管,從而重新調整種植區域和品種,調配機手和機械,實現糧食產業改造升級。2020年,鎮聯合會復耕了所有的撂荒地。鎮聯合會成立之前,已經有個體農機手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開展大田作物生產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雖然機械總動力過剩,卻因地塊分散、供求難銜接等原因,仍有不少農戶無法獲得服務,農機手的效益也不高。鎮聯合會整合了全鎮308名農機手、370餘套農用機械,成立了機耕大隊,並與農機手簽訂協議,集中統一調配機械和農機手,並對農機手開展技術管理培訓。由於服務覆蓋面擴大,加上合理的統籌安排和科學排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效益大為提高,農機手的收入也增加了。

在基本完成大田社會化服務之後,2020年,鎮聯合會開始籌劃農村消費服務的組織化、社會化。他們下決心將新農聯超市的日用消費品、鄉鎮供銷社供銷公司的農資直接進村入戶,方便小農戶的生產生活。在鎮黨委支援下,以設立聯合會與村集體共建的綜合服務站為契機,以實現服務站終端便民功能為目標,建立起了村到組、組到戶的網格系統,而且因地制宜、根據地域遠近和親情關係建立網格和村組,選出網格員、網格長,黨員都進入網格員、網格長的隊伍之中。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的合作社,有利於緩解改革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生產過剩問題,自上而下形成體系,統一管理生產、銷售等環節,為農業生產發展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讓農民受益。

四、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借鑑自發典型,勇於改革創新

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明確主攻方向,紮實組織推動。”2024年中央一號檔案強調:“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落實‘四下基層’制度,深入調查研究,推動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優化各類涉農督查檢查考核,突出實績實效,能整合的整合,能簡化的簡化,減輕基層迎檢迎考負擔。”

“千萬工程”不能淪為形式主義,領導幹部要紮實推進,幹出實效,要借鑑基層自發典型。上述幾個村莊的改革都是基層自發探索的結果,沒有特殊政策。各地雖千差萬別,但也有共性,領導幹部要好好挖掘本地區的成功經驗,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以集體經濟組織為平臺。以土地撂荒問題為例,領導幹部要分析其產生的內外部因素,借鑑葉屋村、官牛犋南社等地的經驗,以切實保障農戶利益為要,扭轉以前低水平無序競爭的狀態,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農村資源,統一進入市場。

要通過改革著力解決一些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基層黨組織只有成為堅強的戰鬥堡壘,“千萬工程”實施才能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指揮部,才能形成鄉村全面振興和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