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音樂美學(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7.74K

音樂美學(新版多篇)

組織方式 篇一

音樂形式的要素還包括組織方式,如若缺少了它,將難以構建完善的音樂結構框架。這就需要表演者適當加入和融合一些特殊的旋律、和聲、曲式、作曲技巧、十二音序列等要素,呈現出獨特的整體架構。

美學論文 篇二

《論語》中的孝道之美

12漢語言文學袁 紅***8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提倡仁、義、禮、智、信,而孝親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孔子將孝道簡單概括為“無違”,進而闡釋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要求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應該按照禮節侍奉他們,父母死了要按照禮節好好安葬他們,死了之後還要常常紀念父母,按照禮節祭祀父母。這些孝道通過《論語》中的語言對話呈現在人們面前,是一種存在於純粹語言藝術中的成文之道,是一種倫理的語言形式,但是孝道也通過其它的非藝術的形式存在並且保留下來,如思想觀念上的保留。

【關鍵詞】孝道成文之道藝術活動

孝道是一種成文之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篇》當父親還活著的時候要觀察其志向,父親死了要考察其行為,若是對其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孔子就說做到孝了。就像曾子聽說的“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篇》孟莊子的孝其他方面別人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親的部下繼續做官和不改變他父親的施政綱領是別人難以做到的。在父親去世以後,長時間的保留父親在政治主張上的合理部分,就是孔子所謂的孝道。這種成文的孝道通過《論語》中的語句將自己說了出來。作為道的語言雖然是作為純粹的語言,不是慾望和技術的語言,但它具有各種歷史形態,《論語》中的孝道就是一種倫理的形態。這樣看來孝道的顯現就可能是藝術的,但是也可能是非藝術的。“事實上,道作為語言的發生並沒有藝術和非藝術的絕對差異,如原始宗教的巫術禮儀始終伴隨著詩、歌、舞這樣的藝術活動;中國儒家之道的開端也是所謂的禮樂文化,聖人制作禮樂以化成天下。道的藝術與非藝術的發生形態只是歷史分化的產物。”(《美學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24頁)孝道以一種成文之道顯現於藝術之中。

存在於純粹語言中的孝道對於其它藝術而言是一種預先給予的。孝道在人們生活中已經預先存在且被人們積極廣泛地發揚著,只是書本藝術來表達孝道的時候,孝道才開始了自己的生成,並且還顯現在各種非藝術的形態之中,如哲學、宗教和政治的非藝術的形態,它們和藝術共同存在而且彼此相遇,這是孝道成為肉身並進入生活世界並進入生活世界遊戲的直接顯現,而藝術是孝道各種顯現形態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孝道通過《論語》這樣的文學藝術成果呈現出來,它是具體的、朦朧的、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明確的、理性的。

“作為美的感覺物並不是一些超感性的存在者,如一些幽靈和抽象的符號,而是一些感性的存在者,是一些自然、人類和心靈的現象。它們表現出一些感性特徵,如形象、聲音、氣味、硬度和熱度等。這些感性特徵並不是假象而掩蓋了事物的本質,相反它們就是事物的本質所顯現的現象。事實上,一切現象的存在者都是感性存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感性顯現的,感性是美的現象的基本特性,沒有感性的事物就不是美的。”(《美學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42頁)孝道作為一種美的事物,也是感性存在的,表現出一些感性特徵,也就是人的行為表現,通過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覺,看到子女為父母做一些盡孝的行動,如父母在世時好好地侍奉父母,父母離開了好好地為父母辦喪事,聽見別人評價子女盡孝的情況等等。

對孝道的認識是審美中的一種道德的感覺,充道德的高度對別人、對社會進行評價。“道德的感覺中不以事情為主,而是以自身的感覺為主,這種感覺就是所謂的道德感,人們從道德的規則或良心出發,去感覺事物,發現它是否合乎道德或者是不合乎道德。因此,事物必須從它所是的樣子轉化成它應該所是的樣子,也就是由事實的存在轉向道德的存在。同時,作為感覺自身,它不僅要感覺事物的事實,而且要評價事物的價值。於是,感覺成為了評價。”(《美學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9頁)當感覺成為了一種評價的時候,人們就用自己的道德感去看待這個世界,從道德的規則,從自己的良心出發去感覺身邊的事物,去觀察身邊的行為,發現自己的或者別人的行為是否合符道德,也正為這樣的道德評價方式,人們的行為就由它所是的樣子轉化成它應該所是的樣子,由一種事實轉化成為道德的存在,人們也就去追求道德的行為,追求對父母盡孝達到道德的高度。

人的生活世界是慾望、工具和智慧的遊戲,人的活動都與慾望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道德則是用來試圖規範人的慾望,它要確定慾望的界限,讓它不至於破壞了一般社會既定的倫理道德的規範,《論語》中的孝道就是用來規範人的行為的,讓社會中的人的行為符合社會 既定的道德規範:

1父母在世時,應該怎麼做。

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是鬼?”“未知生,焉知死?”想要侍奉好鬼神,必須首先侍奉好活著的人,所以在孔子看來,盡孝第一位的就是在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好好侍奉他們。要竭盡全力,以禮對待父母,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不要讓父母為自己擔心,不僅是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始終以好的容面對父母,讓父母從心靈上快樂,還要把這種對父母的尊敬延伸到身邊其他喪失親人的人和身邊的傷殘者。

“生,事之以禮”《為政篇》,父母活著侍奉他們要依照規定的禮儀,“事父母,能竭其力”《學而篇》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按照規定的禮儀侍奉父母而且還要做到盡心竭力,不能有絲毫的保留。

“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父母不擔心你其它方面事情,只要擔心你的身體,換言之就是不讓父母為你擔心,“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篇》父母在不出門遠遊,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這就是不讓父母擔心的表現,這是落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生的孝順父母的方式,但這種孝順父母的心意、精神境界是值得提倡和發揚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讓父母為我們太擔心。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孃就行了,至於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分別呢?在孔子眼裡,真正的孝道不僅僅是能夠養活父母,讓父母在物質上得到滿足,應該首先具備孝敬父母的孝心。孔子問道:“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篇》兒子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有餚,年長的人喫喝,難道這竟可以認為是孝麼?在孔子眼裡即使是讓父母吃好的、喝好的也不是孝,這剛好和前面的孝敬父母物質上給父母的滿足是次要的,首先應該具備的是孝敬父母的心,要以好的面容對待父母,讓父母從心情上精神上愉悅,而不是隻是讓父母不做勞累的事情、讓他們有好酒好肉吃就行了;“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里仁篇》侍奉父母,如果看到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這也體現孔子孝敬父母重在敬,不違背父母的意思,只是委婉的勸諫,即使會有憂愁但是也不能怨恨,在父母面前表現出不好的面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喜,一則懼。”《里仁篇》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為父母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為其高壽而有所恐懼。就像孔安國說的:“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父母享的年壽壽高,子女應該為其感到高興,但是父母年壽

高就越接近衰老,子女就為其衰老而恐懼,一個合格的孝子,以父母的心為自己的心,以父母的優樂為自己的優樂,應該時刻惦記著父母,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孝子。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子罕篇》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穿戴著禮貌禮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見的時候,即使他們很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走過的時候,一定走快幾步。看見別人家中死了人,心裡就悲哀,看到瞎子心裡就傷感,表現了一種同情之心,對身殘者的尊敬。“見齊衰者,雖狎,必變。”《鄉黨》看見穿孝服的人,就是極其親密的也一定要改變態度,“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鄉黨》看見戴著禮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見也一定有禮貌。“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黨》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這才出去,這變現一種對老年人的一種尊重,這在根本上是對自己父母的尊敬的一種延續,同時也是孝敬父母的一個前提的準備階段,因為尊敬老人、同情家裡死了人的人和身體殘疾的人相比孝敬父母而言是比較簡單的事情,連這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的話就更別說去孝敬父母,而且還是從心底裡孝敬父母,把父母放在心上,這樣更難了。

2父母離世了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生命能夠延續多久都是命運決定的,人無法決定生命的長短,有時候很好的人也早早的過世,對於人來說是無可奈何的,就像孔子在探病伯牛時感嘆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以看出孔子在這方面是無可奈何的。人最終是要過世的,活著的人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在親人朋友過世了以後葬之以禮,依照規定禮儀辦理喪事,一心一意的哀悼那些失去的人,對別人失去親人也像自己失去親人一樣發自內心表示哀痛,這是一種社會道德心的體現,還要經常追思逝去的人、追思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去每時每刻的真正的把祖先放在心中。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篇》父母過世了要按照規定的禮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喪,與其易也,甯戚。”《八修篇》對於葬禮與其溫和平靜沒有悲傷,不如心裡真正悲哀,孔子主張從內心真正哀悼追念愛戴死去的人。“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修篇》參加喪禮的時候不悲哀,這樣子孔子是看不下去的,孔子對這種臨喪不哀的現象是極其憤恨的,孔子主張參加別人的喪禮要悲哀不要若無其事。“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述而篇》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孔子同主人一樣哀傷悲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然的哀悼之情,表達出對逝者的敬重。“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述而篇》孔子在為人辦喪事的那一天哭吊,就不再唱歌了,說明孔子在哀弔死去的人的時候專心哀弔一定不會有快樂的時候,也就是古訓說的“哀樂不同日”,對逝者要一心一意的追念,不能想其它快樂的事情。“喪事不敢不勉”《子罕篇》有喪事一定要盡禮,要嚴肅恭敬、悲痛哀傷。“羔裘玄冠不以吊。”《鄉黨篇》紫羔和黑色禮帽都不穿戴著去弔喪,特別看重喪事禮儀,這種葬之以禮的做法是社會普遍的文化形式,把它們用文字記錄寫下來也符合孔子的目的性,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規範社會的行為,然後再在此基礎上使社會穩定。

古代的喪禮還包括為父母、為君主、為老師守孝三年的一個禮儀,“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守孝這三年住在凶廬,不言語,也就是在父母、國君、老師守孝的時候要儘量剋制自己,使自己一切從簡,更不能享樂。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修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祭祀神就像神真的在那裡,通過祭祀這種手段表達對逝去的父母、祖先的追念。在真正祭祀的時候,即使是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就像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泰伯篇》大禹自己吃得很壞,卻把祭祀辦得極其豐盛,穿得很壞卻把祭祀服做得很華美,住得很壞卻把力量完全用於溝渠水利,孔子把大禹對於祭祀的態度和對於國家水利建設放在一起談,說明孔子對祭祀的重視,而孔子對大禹這樣的行為方式是沒有什麼可以批評指責的了,也就是說孔子對於寧願自己生活得差點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的作

法是非常贊同的。在古代那樣物質條件不夠豐富的時代,祭祀典禮不是經常能夠辦得起的,所以孔子主張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把對祖先的追念放在心中,“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吃飯先祭祖先,不管是否有好菜,都得像齋戒那樣嚴肅恭敬,反映了孔子履行“死祭之以禮”的孝道,追念祖先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這樣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每餐飯的時間都把父母、祖先放在心中更有利於家族禮儀觀念的潛移默化。

結論

綜合可以得出,孔子眼中的孝主要有四個基本的原則,第一是對父母不失禮,一切按照規定的禮儀來對待父母,包括父母在世時以社會規定的禮節侍奉父母,父母逝世以後也按照社會規定的禮節安葬父母,還要按照社會規定的禮節祭祀父母;第二不辱親,用父母對待自己的心對待父母,繼承父母的品德;第三敬親,不僅要奉養父母,還要從心底裡孝順父母,讓父母精神上生活愉快;第四愛親,讓父母時時刻刻都喜歡自己的子女,在父母面前和氣可親,笑臉相迎,喜悅相從,婉容相待。《論語》中的孝道是基於現實的社會生活的,是現實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通過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傳達一種正能量的東西,規範人的行為,使人的行為合符社會整體的社會規範,最後由“真”的境界到達“善”的境界。由此可見審美活動是有利於社會正能量的積累和發揮作用的,是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的。

參考文獻

《論語通解》,鄧球柏撰,長江出版社,1996年12月

《論語譯註》,楊伯峻譯註,中華書局,2009年12月

《美學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音樂美學結業論文 篇三

音樂美學結業論文

主題:論迪裡拜爾與吳碧霞演唱《一杯美酒》的區別。

摘要:《一杯美酒》是一首新疆民歌,它有它濃郁的民族特色。演唱者們,由於生長環境不同,接受的藝術薰陶也不同,所以,在演唱同一首歌時,受個人的理解,演唱習慣,伴奏元素等因素音影響,產生不同的風格,給人不同的感覺。

關鍵詞:音樂美學

吳碧霞

迪裡拜爾

新疆民歌

引言 音樂美學是一門古老而有年輕的學科,他是音樂和美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具有哲學性質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他研究的是1人與音樂的審美關係。2音樂的價值和功能3音響結構及其表現物件4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5美學史的研究。音樂美學的研究,從三個方面著手:1心理學角度2社會學角度3心態分析學角度,進行分析。

當代著名聲樂表演藝術家——迪裡拜爾(Dilber)和曹秀美(Sumi Jo),同為美聲歌壇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亞裔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們一位來自中國,一位來自韓國,擁有近似的東方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藝術成長經歷。然而,她們卻在聲樂作品演唱方面表現出了不盡相同的理解,並形成和確立了截然不同的個人演唱風格。本文擬從兩位歌唱家的個人生平入手,對其人生成長經歷加以相應的比較;而後對照二者在演唱相同或不同的古典藝術歌曲、歌劇作品和本國聲樂歌曲時所採用的演唱速度、旋律音調、演唱技術、吐字方法、力度、歌唱音色和作品詮釋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整體的綜合比較,進而對二人的演唱風格作較為全面的研究;並通過具體比較分析先天生理條件和後天環境因素對歌唱家們的影響,繼而探究其演唱風格的形成原因。筆者將聲頻分析法、音樂心理學、能力心理學、音樂人類學等學科研究方法交叉滲透到論文中,對迪裡拜爾和曹秀美的演唱風格及其成因進行對比分析,力求“點面兼顧”、“客觀理性”地給予中肯的評介。

聲樂是一種社會性的藝術,它是以有組織的、在時間上以流動的音響為物質手段,用人的聲音結合語調為表現手段,來塑造一定的音樂形象,表達人們的審美情感,體現藝術美的歌唱藝術。但由於地理環境、審美情趣與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語言的差異,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聲樂藝術風格。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源於傳統的戲曲藝術,在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歷史孕育之下,民族聲樂文化瑰麗多彩,並通過千百年來的聲樂藝術實踐、交流吸收及演化

聲樂藝術作為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本文就我國習慣性化分的三種唱法中的美聲、民族兩種唱法從產生淵源、發聲特點進行闡述,並著重就其異同進行比較,就我國現今美聲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聲唱法提出了見解。

吳碧霞:吳碧霞,被稱作是在民歌和歌劇裡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鶯”。吳碧霞:“中西合璧的夜鶯”

吳碧霞是首位集中華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於一身,並獲得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她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清澈、純淨、甜美的極佳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並在中外兩類聲樂作品演唱中做到遊刃有餘,被海外媒體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

在聲樂上中西兼修,她不僅是音樂界少見的一個,更難得的是,不論唱民歌還是唱歌劇,她均有很好的成就,在國內。“不幸的是,父親患了喉癌,人們都說,父親的嗓子是給了吳碧霞。”吳碧霞出生在湖南常德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父親是花鼓劇團團長,從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吳碧霞受到很好的民間音樂教育,而在演唱中,父母借鑑戲曲手法,對她進行的訓練,也使她受益終生。

長著一張娃娃臉、身材矮小的吳碧霞曾被人戲稱為“袖珍歌手”,也是因為這一點使她受過挫折,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她學習的腳步,這也是讓我欽佩的地方,她用自己的歌聲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被稱作是在民歌和歌劇裡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鶯”。

一、“取”得藝術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於魚和 西班牙報界稱其演唱為“天上傳來的聲音”,俄羅斯媒體稱她為“來自東方的聲樂天使”,中國人民日報、新加坡聯合早報、法國競賽週刊等多家媒體對吳碧霞亦有專題報道。吳碧霞:歌喉婉轉的夜鶯@莫恩你為歌唱而生晶亮的眼眸裡蘊涵著湘女火辣辣的熱情無論是在西班牙。.。吳碧霞近影9突圍生命的“高度”——記女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教師吳碧霞!本刊記者@丁丁在人的一生中,高度並不僅僅用尺寸來丈量,因為它常常意味著某種域限。比如說一個人的體態、相貌、意志力、品格等等。這種“高度”有的與生俱來。.。百度“吳碧霞吧”中常常有人提出:我的民歌應該和誰去比,我的外國作品應當和誰去比,吳碧霞更適合發展哪一條路等等。這些問題我從不評論,但心裡一直在思考。我沒有將二者看作截然不同的東西,而外界卻一定要強迫我去選擇。如同吃飯,用筷子或刀叉都行,沒有。.。迪裡拜耳

迪裡拜爾是中國著名的世界級歌唱家。她在聲樂方面的造詣極高,特別是在演唱中國傳統曲目時,做到了西方美聲唱法與中國民歌藝術完美結合,形成了獨特風格。與此同時,她在聲樂藝術上的成長經歷與奮鬥過程更是值得眾多聲樂藝術工作者學習。更多地關注和研究歌唱家們的歌唱藝術,對於促使聲樂藝術的正確向上的發展是必需的條件。作為中國優秀的藝術家、歌唱家,迪裡拜爾的成功是中國美聲教育成功的典範,對她的藝術成長道路及歌唱特色進行研究和總結,對於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以及對年輕一代的聲樂藝術學習,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借鑑價值。迪裡拜爾出生於新疆喀什一個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家庭,這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深深地影響著她,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氛圍使她從小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她的音樂也一直都保留著很多民族性的東西。迪裡拜爾很早就顯示出不凡的音樂天賦,先後師從兩位聲樂名家——郭凌弼教授與沈湘教授。兩位老師的教育風格與藝術理念對迪裡拜爾產生了終身的巨大影響,這兩段學習經歷也為迪裡拜爾以後聲樂藝術的發展與成功打下了堅實深厚的基礎。迪裡拜爾的聲樂演唱藝術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特徵。她發聲圓潤、吐字清晰、音色純淨,精湛的花腔技巧和大師藝術修養的完美結合使她在全世界獲得盛譽。與此同時,她在演唱不同聲樂題材如不同國家藝術歌曲、歌劇以及中華民族歌曲時,都能根據其題材的不同風格加以精彩演繹,體現出高超的表演能力與精湛的藝術技巧。她的成長道路和聲樂藝術,以及沈湘教授的聲樂理念與教育方式,都對當今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聲樂教育事業的進步以及聲樂工作者具有巨大的貢獻和啟發意義。當今國內對迪裡拜爾聲樂藝術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她對歌曲的詮釋能力和歌唱的藝術特點還有待我們去發掘和整理。我希望通過論文的寫作,能對迪裡拜爾的歌唱藝術有更進一步的思考,使自己今後在聲樂學習、演唱以及教學水平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美聲唱法要求歌唱的發聲自然,聲音巨集亮,音色美妙清純,有適當的共鳴和圓潤的連貫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穩定的持續音,有規律的漸強、漸弱以及裝飾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華麗、更靈活、更圓潤、更富有光彩,音高更為準確,聲音更具有穿透力。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羅西尼認為美聲唱法應該具有三項要求:

一、具有自然優美的嗓音,在整個歌唱音域範圍內能將聲音保持均勻與統一。

二、通過嚴格訓練後,達到對極為華麗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樂作品能夠唱得毫不費力。

三、通過聆聽賞析義大利優秀歌唱家的歌唱並能融會貫通,充分掌握美聲唱法的風格。這三項要求,給美聲唱法做了一個較為科學、完整的總結。

民族唱法聽起來聲音明亮,位置靠前,語言清晰,演唱親切自然、提倡以情帶聲、聲情並茂,在呼吸的運用上,借鑑戲曲唱法中的“氣沉丹田”,在共鳴的運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與頭腔的共鳴,緊抓額竇、眉心,使聲音集中靠前。運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對美聲唱法歌略顯得高一些,這無礙於歌唱,但必須要處於相對穩定的位置。在放鬆下顎,開啟頜骨,提笑肌,舌頭平放,脖子、肩部放鬆,強調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與美聲唱法一致。近年來,民族唱法大膽地吸收美聲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國民族風格的原則上,在高音區的發聲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解決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區的演唱問題,這是民族唱法一個新的突破。不僅如此,在我國,通過美聲化的民族唱法或通過民族化的美聲唱法同樣贏得了人們的認同和喜愛。氣息的支援與對抗以及高音區運用關閉或掩蓋的方法來找到轉換之後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出自中國人手筆的作品不論是旋律還是行腔都無不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理想與情趣,無不體現出固有的民族風格與特點。民族唱法美聲化、美聲唱法民族化,是中西文化相互溶合、相互影響的結果,也是我國聲樂教育發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總之,聲樂藝術作為人類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的傳情達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聲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引為無限的愉悅和榮光,並能感動萬千聽眾。

新疆

新疆古稱西域,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樂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熱烈綺麗,太陽般光輝明朗,壯美絢麗。新疆是我國著名的多民族地區,民族文化萬花筒般絢新疆地區各族民歌的統稱。流行於新疆以至會國各地。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居住著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滿、塔吉克、塔塔爾、達斡爾、俄羅斯等十三個民族。他們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各族民歌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大多采用七聲自然調式,也有用五聲調式,b7、#

1、#

2、#

4、#5等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有變化,色彩鮮明獨特,鄉土氣息較濃。主要伴奏樂器有手鼓、冬不拉、熱瓦甫、鐵鼓等。歌詞通俗易懂,大多結合現實生活,民歌手與民間詩人普遍受到尊敬,他們在民歌的創作、加工以及傳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維吾爾著名的大型民族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長期流傳民間爛。

音樂美學論文 篇四

內容摘要:

經過一個學期的音樂美學課的學習,我的體會頗多。尤其是老師在講音樂欣賞活動的美學原理中的音樂欣賞的一般本質時深深觸動我。音樂欣賞是音樂審美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形式。聆聽音樂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樂欣賞的本質則有助於我們對音樂作品欣賞與理解。關鍵字:

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的本質 韋伯 《自由射手》歌劇

從美學上認識音樂欣賞的本質

在經過一個學期學習音樂美學,老師孜孜不倦的講解,讓我懂得什麼是美,美在音樂中是如何體現的,也讓我逐漸感覺到音樂的美其實就在我們的周圍。音樂美可以大到一步龐大的音樂著作,小到我們身邊幾個動作發出的音響。也讓我明白了羅丹的一句話“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今天,我就從美學角度上談談我對音樂欣賞本質觀點欣賞的理解。

音樂欣賞是音樂審美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形式。聆聽音樂,感受音樂的美,早已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脫離了音樂欣賞,離開了聽眾,音樂創作活動和表演活動也就會失去意義。在課堂上,老師已經為我們詳細的講解了音樂欣賞的本質有:

1、聽覺審美的需要是人類本質力量的顯現。我們人的耳朵不僅有接受外部資訊的功能,還有對音樂美與醜的判斷,即聽覺審美的能力。

2、感性體驗是音樂欣賞的根本目的。

我們人通過聽覺獲得對音樂內容的體驗,享受從美好的音樂感覺來獲得音樂價值。

3、理性認識對音樂欣賞活動具有強化作用。

理性認識我認為就是在欣賞一部音樂作品之前,我們對作品所作的功課,即瞭解這部音樂作品創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經歷和他所處的歷史環境。

下面我用例項來解釋一下我對音樂欣賞活動的本質的理解。我第一次聽《自由射手》歌劇時,只是知道到這部歌劇大概內容是講,一個守林園馬克斯與護林官的女兒相愛。為了能與阿加特成婚,馬克斯必須在射擊比賽中獲勝。第一天馬克斯在射擊比賽中失敗了,為此他憂心忡忡。這時出現了一個獵人轎卡帕爾,卡帕爾把自己的靈魂賣給了魔鬼,為了贖回自己的靈魂,他騙了馬克斯去與魔鬼交換一種叫百發百中的魔彈。魔鬼給了馬克斯七發魔彈,並告訴他第七發子彈打中的獵物要歸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賽時馬克斯六發全中。王子命馬克斯用最後一發子彈射向一隻白鴿,但是沒想到這隻白鴿居然是與他相愛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別生氣,決定要治馬克斯的罪,就在這時,叢林中走出一位老人為馬克斯求情,最後馬克斯與阿加特終於結為伴侶的愛情故事。

欣賞音樂劇時,我其實很不理解音樂為什麼這樣出現。只能感覺到音樂律動所帶來的美。通過這一節課的講解,我知道欣賞音樂要有聽覺審美,通過音樂審美對音樂內容的感受。再通過了解音樂作品的寫作背景,以及與作曲家的生平及他所處的歷史環境。於是我又重新對這部歌劇進行了一番功課。

《自由射手》又叫《魔彈射手》,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具代表人物韋伯的作品。韋伯創作高峰是他完成《自由射手》,這部作品也被認為是最具有浪漫主義特徵的德國民族歌劇。浪漫主義音樂形成於法國大革命後的復辟與反覆闢的歷史時期,浪漫主義的作曲家在黑暗社會現實下,他們強烈渴望追求新的社會理想,闡發新的音樂思想,表達自我的感情色彩。這些在韋伯的《自由射手》都有體現。歌劇的序曲用圓號和單簧管的配合表現了作者嚮往的社會生活。森林自由和平,歡樂的生活。突出了獵人馬克斯與護林官女兒阿加特相愛的浪漫氣息。第一幕中馬克斯在射擊比賽中失敗所唱的宣敘調和詠歎調“無法忍受失敗的痛苦”,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絕望,然後用抒情的詠歎調錶述自己的失敗回憶起以前歡樂的記憶不由得心痛,最後能聽到單簧管顯示出主人公內心的矛盾,也為下一幕做了鋪墊。第二幕,主人公向惡勢力屈服,也表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平。祈禱歌“微風輕吹,將我禱告帶上天”表現力女主人公善良的心。第三幕,帶有民族風格的合唱“獵人大合唱”雄偉壯觀,與序曲中的圓號描寫的森林自然景色相互照應,也能從這裡表達出韋伯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從韋伯這一部作品能夠深刻體會到音樂欣賞活動本質,理解認識對我們欣賞音樂審美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對音樂欣賞的本質從美學方面的理解。

音樂學院

音樂藝術的有關表現形式 篇五

(一)基礎性要素

首先,音樂形式的基礎性要素莫過於表情,其存在意義甚至超過單純的音樂聲音,在音樂表現過程中佔據著主導地位。透過音樂藝術層面審視,這部分表情強調藉助音響元素來呈現出創作者不同階段特殊的情緒狀態,對應的表現形式包含了高低、長短、快慢、強弱等區別,經過這些形式有序地搭配融入之後,能夠賦予整個音樂藝術作品更強的靈活性,保證基於人差異化的情緒狀態來生動性抒發對應的感情。

其次,音色亦屬於情緒表達中不可忽略的要素。古往今來,諸多作曲家都在熱心鑽研如何利用樂器來展現各式各樣的音色,特別是對於近代音樂來講,這類現象尤為顯著。如許多作曲家決心對傳統樂隊予以創新形式的調整排列,以求在開發出更加特別的音色基礎上,呈現出一類極為新穎、奇特、美麗動人的音響效果,進一步使人的情緒得到深入性、完整性、精準性的表達。

結語 篇六

綜上所述,基於音樂美學視角來細緻性解析音樂藝術的形式和內容過後,還需要協調把握它們之間的聯絡、制約關係。作為廣大聽眾群體,在進行各類音樂藝術作品欣賞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其外在表現形式,還應該深入性鑽研其核心內容。同樣地,作為音樂創作人員,也應該在充分調查瞭解聽眾們的興趣偏好基礎上,處理好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做到及時透過整體進行創作梳理,促進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和諧融合狀態。長此以往,幫助更多人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控音樂美學的基礎性規律,提升大家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素養,促進我國音樂藝術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