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55W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多篇】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 篇一

外國文學史名詞解釋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是古希臘最早的兩部史詩,一般認為是吟頌詩人荷馬所作,故稱荷馬史詩。這兩部史詩描寫發生於公元前12世紀的特洛亞戰爭,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趨於瓦解,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廣泛的社會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藝術成就。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塞》兩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戰爭為背景。《伊利亞特》寫戰爭本身,描寫阿喀琉斯的憤怒及戰爭最後51天內發生的事件;《奧德塞》寫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戰爭結束後回返家鄉的經歷。荷馬史詩的主題是歌頌希臘全民族的光榮史蹟,讚美勇敢、正義、無私、勤勞等善良品德,謳歌克服一切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肯定人與生活的價值。荷馬史詩充滿了濃厚的宿命論思想,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成為神與神之間鬥爭的縮影。荷馬史詩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結構巧妙,佈局完整,比喻豐富。它不僅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優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臘早期社會的重要文獻。

麥凱納斯文學集團──公元前27年,屋大維創立羅馬帝國,保護文人,鼓勵創作。他的親信麥凱納斯籠絡許多卓有才華的作家組成了一個文學集團,中括當時的三個一流詩人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史稱麥凱納斯文學集團。它代表著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

三聯劇──又稱三部曲,古希臘悲劇中最妝的固定格式,指情節連貫,內容相關的三部悲劇。它們既有相對獨立性,有各自的劇名,能獨立成篇,又有內在聯絡,可合成一組悲劇,有總的劇名,表達統一的主題。後成為三部內容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絡的文學作品的統稱。荷馬問題──關於《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的作者和史詩形成的問題,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古希臘的希羅多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歷史學家和哲學家都肯定它們為荷馬所作,但與同時,也有人對荷馬的出生地點、生活年代和詩歌創作提出了疑問。18世紀之前,文學史家雖然注意到了上述疑問,但並不否認兩部史詩系荷馬所作。1795年以後,德國學者沃爾夫等發表專著,指出荷馬史詩並非一人所作,於是引起西方學者的長期爭論,從而形成了著名的“荷馬問題”。

奧林波斯神統:相傳奧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個神的大家族。眾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間,其它神有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阿忒彌斯等。他們和人同形同性,有時還和人間美貌男女戀愛,不同之處他們長生不死。眾神沒有主宰人類的絕對力量,體現了希臘神話的民主性和進步性。奧林帕斯神系──古希臘神話中以宙斯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奧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奧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會後期父權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為首的12個主神組成的神系,乃古希臘神話中內容最豐富、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神話。

騎士文學──中古歐洲的一種封建世俗文學,它鮮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階級的意識,繁盛在12─13世紀。騎士文學分騎士抒情詩和騎士敘事詩兩大類,前者以南法普羅旺斯為中心,主要寫騎士對貴婦人的愛和崇拜,以《破曉歌》最為著名;後者以北法為中心,主要寫騎士為獲得榮譽和愛情所進行的各種冒險活動,流傳最廣的是亞瑟王與他的圓桌騎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綺瑟》。騎士敘事詩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慾主義的意義,在藝術手法上也為近代長時代。

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它以發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復興古典文化為標誌,並藉此反對封建觀念和中世紀宗教教義的束縛,建立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藝復興開闢了歐洲歷史上的新紀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也是這一時期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表現在:用人權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用理性反對矇昧主義,在政治思想上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其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其平等、博愛的思想來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義可以說是古代文化與中世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人文主義──19世紀西方史學家對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總稱。中世紀以後,城市興起,出現了一些市民開辦的世俗學校。這些學校開設了一些與神學、經院哲學相對抗,以人和自然為研究物件的人文學科,而當時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遺產和世俗學科的具有新思想的學者,被後人稱為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用人性論反對以神和禁慾主義為基本內容的反動世界觀。

流浪漢小說:產生於16世紀中葉,它受中世紀市民文學的影響,以城市下層人物的活動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風格,簡潔流暢的語言,廣泛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小說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描寫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對歐洲近代長篇小說產生深遠影響。代表作為西班牙無名氏的《小癩子》。流浪漢小說:16世紀中葉,在中世紀市民文學傳統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新型小說---流浪漢小說。它以城市下層人物的活動為中心,從城市下層人物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社會上的種種醜惡。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採用第一人稱、自傳體的形式,描寫流浪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

流浪漢小說──歐洲最典型的一種流派小說,起源於上古時期。它大多描寫下層人物的生活,並從下層人物的角度去觀察、諷刺一些社會現象,因其主人公多為失業者(流浪漢)而得名。16世紀中葉,流浪漢小說在西班牙獲得了蓬勃發展,最著名的作品為《小癩子》。此後,它擴充套件到歐洲各國,至今仍有流風遺響

大學才子派:在莎士比亞之前,“大學才子”是對當時活躍於英國戲劇界的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大多受過教育,具有人文主義思想。他們的戲劇創作和演出活動為莎士比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其中馬洛是莎士比亞前英國戲劇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真正創始人。

大學才子派──係指以馬洛為首、包括格林、基德、李雷在內的人文主義詩劇派別。他們都受過大學教育,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精通西歐各國的文藝復興文學,對戲劇頗有創新,從而為莎士比亞戲劇的出現準備了條件。

.七星詩社:七星詩社是16世紀法國文藝復興的詩歌流派。由7個人文主義者組成,代表人物龍沙。具有貴族傾向。他們的詩歌肯定現實生活,歌頌自然和愛情。七星詩社的主要貢獻是詩歌語言改革和詩歌理論的進步主張。1549年杜貝萊執筆《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它是七星詩社宣言書,法國文學史第一部文藝批評論著。在語言方面提出要統一民族語言,保衛民族語言,用法語寫作。在詩歌創作理論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學,創作大型史詩 莎士比亞化: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是歐洲現實主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莎士比亞在戲劇發展史上的作用,主張要借鑑莎士比亞的創作經驗。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善於從現實生活出發,給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實而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塑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現實生活。

十四行詩──本是中古歐洲民間流行並用於歌唱的一種短小詩歌,彼特拉克將之獨創成一種抒情詩體,音譯為“商簌體”。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詩體被廣泛運用。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在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中作者將階級紛爭與廣闊的社會背景有機的組織在一起,描寫了以封建沒落騎士福斯塔夫為中心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的動盪不寧的生活畫面,被恩格斯稱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恩格斯對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特點的理論概括。在莎士比亞筆下,福斯塔夫是一個封建關係解體時期的破落騎士,作者以他為中心,再現了五光十色和平民社會,給歷史劇中帝王將相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從而廣闊而深刻地再現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曆史變革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生活風習以及階級關係的變化。

埃斯庫羅斯:被譽為“古希臘悲劇之父”,是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相傳他創作了70部悲劇,留存下7部,代表作為《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他對希臘悲劇藝術做出了重大貢獻,把演員從一個增加到兩個,加強了對話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劇風格莊

嚴崇高,抒情氣氛濃,但情節較簡單,人物性格一般沒有發展。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臘神話中關於忒拜王室的故事為題材,緊緊圍繞俄底浦斯殺父娶母的預言和尋找凶手這兩條線索展開。這是一部十分悲慘的劇作,主要表現的是人個意志與命運的衝突,英雄人物在面對厄運中顯示了人的精神的神聖崇高。劇作結構複雜而嚴謹,亞里士多德認為該劇是希臘悲劇的典範。

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劇本有11部,代表作為《阿卡奈人》,他的喜劇涉及當時許多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對戰爭與和平問題尤其關心。其喜劇手法誇張,妙趣橫生,在嬉笑怒罵中表達了嚴肅的主題,被恩格斯稱為“有強烈傾向的詩人。”

教會文學:是中世紀歐洲盛行的正統文學,取材於《聖經》,體裁有聖經故事、對徒傳、禱告文、讚美詩、宗教劇等,主要作者是教會僧侶,主要內容是讚美上帝的權威和歌頌聖徒的德行,宣揚禁慾主義和來世主義思想,手法以夢幻、寓意和象徵為主。

英雄史詩:分前期和後期。前期英雄史詩形成於中世紀初期,具有較濃的神魔色彩和巫術氣氛,著名的有《貝奧武甫》、《埃達》等,歌頌部落英雄的光榮事蹟。後期英雄史詩形成於封建國家逐漸形成的中世紀中期,中心主題是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主要作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俄國斯的《伊戈爾遠征記》。城市文學:反映中世紀城市和新興市民階層思想願望的文學,取材於現實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侶的暴虐、愚昧和虛偽,讚頌市民的才智,主要創作手法是諷刺,體裁有韻文故事、諷刺故事詩、抒情詩和市民戲劇等。代表作有法國的《列那孤的故事》,通過動物間的鬥爭反映城市內部各階層間的矛盾衝突。

彼特拉克:是義大利人文主義文學的先驅,代表作《歌集》歌頌詩人的愛情,表達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觀。《歌集》創造性地運用了義大利民歌的十四行詩體,使之成為歐洲詩歌中的一種新詩體。

《十日談》:是義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宣揚“幸福在人間”的現世理想,反對禁慾主義,用冷嘲熱諷的手法揭露腐敗的羅馬教廷。作者運用框形構,把100個故事編織起來,構成完整統一的整體,為義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中一部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青年男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了爭取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殉情,最終使家族世仇得到和解,這是一曲愛情的讚歌

荷馬史詩中心與人物內容:《伊利亞特》《奧德賽》古希臘最早的兩部史詩。一般認為是荷馬所作,故合稱“荷馬史詩”。以特洛伊戰爭為背景。《伊》講述戰爭第10年最後51天中的事,描寫部落戰爭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憤怒”是其主題。《奧》寫主人公奧德修10年漂泊最後40天內的事。兩部史詩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頌揚人在和自然及神鬥爭的過程中,人的奮鬥精神,進取精神和人的決定因素。也反映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各方面情況。頌揚了在奴隸制初期形成的這種新的家庭生活倫理道德風尚及一夫一妻制。結構緊湊、安排巧妙;人物性格塑造立體多元;詩句流暢、自然優美,比喻生動,後人讚譽“荷馬式的比喻”。人文主義文學: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指導思想。因此這種新型文學被稱為人文主義文學。它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順應時代迅速發展,成為歐洲文學的主流。它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進步傾向,拋棄中世紀的象徵與夢幻,直接具體的描寫社會反映時代,豐富了歐洲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還具有民族特色,創作中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人文主義文學擴大了傳統文學的體裁為後世歐洲文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三一律:17世紀古典主義藝術創作法規。 規定戲劇的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一致(劇本的情節只能有一條線索、同一地點、劇情在24小時之內完成。缺點:人物型別化。啟蒙主義:18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反封建鬥爭發展,從社會歷史的遞變以及文學自身發展的兩方面看,資產階級都需要一種足以表現他們思想感情和理論主張的文學使其成為

銳利的思想武器,於是歐洲文壇誕生了啟蒙主義文學。它有鮮明的傾性,要求文學為現實服務。屬於資產階級性質文學思潮,反對國王,宣傳啟蒙思想。把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和平民作為主人公來正面歌頌。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文體:正劇、哲理小說等。代表作家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

狂飆突進運動:18世紀中葉德國啟蒙運動在英法影響下興起,發生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全國範圍的文學運動,名稱來源於克林格爾同名劇本《狂飆突進》。它推崇天才,主張個性解放,強調民族意識,具有反封建意義。它強調民間文學和民族風格。代表作家是萊辛、歌德、席勒。

耶拿派:德國最早的一個浪漫主義文學流派。以施萊格爾兄弟為代表。19世紀他們在耶拿創辦的雜誌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義這個名稱,並且系統地闡述了他們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強調想象與情感,強調文學創作的絕對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祕和象徵感。

湖畔派:(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英國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家是“湖畔派”三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他們遠離城市隱居湖區,都喜歡歌頌大自然,描寫宗法制農村生活,以此來抵制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作品充滿神祕的大自然氣息,前兩位合著的《抒情歌謠集》從內容到形式都引起一場變革,在英國文學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此歌謠集的序言是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

拜倫式英雄:這些英雄大多出自於拜倫的《東方敘事詩》裡。他們個個熱情勇敢、意志堅強、孤傲反叛、心懷人間悲哀而不惜同命運抗爭,與罪惡社會誓不兩立的個人主義者形象,最後還是以失敗、死亡告終 。文學史上稱”拜倫式英雄”。

多餘人: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貴族知識青年的典型。俄國貴族革命時期的產物,封建農奴制社會進步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們開始覺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慣貴族庸俗的生活,又擺脫不了自身的資產階級利己思想。即不願與貴族同流合汙又不能站在農民一邊,成了一事無成的“多餘人”。其弱點是脫離人民群眾。

自然主義文學: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一個派別(領袖:果戈理)。該派以果戈理的創作為楷模,極力忠實於“自然”即現實,抨擊反動腐朽的農奴制和專制制度。文學題材上,多以描寫“小人物”即小官員、小職員、農民為主。體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說)為主,後來“自然派”便成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別稱。

小人物: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層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他們在社會中官階、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來順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膽小怕事因此成為“大人物”統治下被侮辱的犧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說《譯站長》開了俄國文學中描寫“小人物”的先河。

威塞克斯小說:哈代最重要的長篇小說都屬於“人物和環境小說”。這類都以他的故鄉多塞特郡,即小說中的威塞克斯農村地區為背景,所統稱“威塞克斯小說”。反映了資本主義經濟入侵後小農破產的悲慘命運,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和法律觀念的虛偽性。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

心靈辯證法:托爾斯泰創作中的一個手法。通過人物心理變化來反映人的性格思想變化,心理過程的本身是這種過程的形態和規律。心理描寫不僅表現人物某時的想法而且還表現心靈活動的整個過程及其變化發展的原因。車爾尼雪夫斯基稱之為心靈辯證法。

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世界觀轉變後,站在自由貴族立場上,幻想以改良主義來協調貴族與平民的關係,他改良社會的政治主張包括:不以暴力抗惡、道德的自我完善、博愛思想。這些是荒謬的在實際生活中不起作用。

社會問題劇:易卜生創立的以資本主義社會中重大社會問題為主題,並在結尾沒有直接結論,沒有任何暗示的劇本。叫社會問題劇。它主要有兩種表現手法。1追溯法。在戲劇開幕之前,矛盾已經發展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已經接近總爆發的時刻。作者通過追溯的辦法把矛

盾的原因交代出來。使劇本結構十分集中、緊湊和精煉。討論的手法。劇情的發展過程,也是討論展開的過程。

冰山原則:海明威在他作品《午後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謂“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並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讓讀者通過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掘作品的思想意義。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構成“冰山原則”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創作風格。

意識流:20世紀初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此類作品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代表作家是英國的喬伊斯和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荒誕派戲劇: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特徵是:荒誕、抽象的主題。支離破碎的舞臺形象。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代表作家:品特、阿爾比、貝克特。

《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的作品總彙,其中收錄長中短篇小說有96篇。作品分為3大類: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展現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現實主義歷史。它深刻描寫了封建貴族衰亡史、資產階級的發家史。通過描寫資產階級和貴族間的矛盾揭露封建貴族必將滅亡的客觀歷史規律;通過一系列本質相同而形象各異的資產階級人物真實地再現資產階級的發家史。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金錢罪惡的同時對共和主義者讚美對社會理想探索。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 篇二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

1、古希臘神話

是原始氏族的精神產物,是古希臘人集體創造的口頭創作,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以前。內容上大體可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是生產力發展的低階階段的反應,是氏族社會基本特徵的表現。在古希臘神話中,神人同形同性,英雄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2、英雄時代(荷馬時代)

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是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主要成就:神話、史詩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教諭詩《工作與時日》現存最早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詩作。敘事詩《神譜》:最早一部比較系統地敘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譜系的作品。

大移民時代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是氏族社會進一步解體、奴隸主城邦逐漸形成的時期。主要成就:抒情詩和寓言 抒情詩代表詩人:薩福(柏拉圖稱其為第十位文藝女神、獨唱體)、阿那克里翁(獨唱體)、品達(合唱體) 寓言代表作:《伊索寓言》

古典時期

公元前6世紀末至前4世紀初,是希臘奴隸制發展的全盛時期。主要成就:戲劇、散文和文藝理論

戲劇成就最大,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俄瑞斯忒亞》)、索福克勒斯“戲劇藝術的荷馬”(《俄狄浦斯王》亞里士多德稱其為“十全十美的悲劇”)、歐里庇得斯(《美狄亞》)。喜劇家:阿里斯托芬“喜劇之父”(《鳥》)文藝理論家 :柏拉圖(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始祖)反對民主制,創立“理念論”。代表作 《對話錄》。亞里斯多德:代表作《詩學》 散文是一些哲學、歷史著作和演說辭 代表人物:歷史學家希羅多德 哲學家和演說家蘇格拉底

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2世紀是“希臘化”時期。主要成就:新喜劇和田園詩。新喜劇的代表作家:米南德(《恨世者》、《薩摩斯女子》) 田園詩代表作家:忒奧克里託斯

3、《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兩部史詩,取材於公元前12世紀發生的特洛亞戰爭的歷史事件,有相當長的民間傳唱和吟誦過程。公元前9世紀左右,相傳由行吟詩人荷馬編訂完成,故名荷馬史詩。公元前6世紀由學者用文字寫定。《伊利亞特》的主題是讚美古代英雄的剛強威武、機智勇敢,謳歌他們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奧德修紀》謳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爭中所體現出來的機智勇敢和堅強意志,表達了主人公對部落集體和鄉土的眷戀之情。兩部史詩結構巧妙、形象鮮明、語言質樸、比喻奇特,並具有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荷馬史詩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希臘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社會風貌,是認識希臘史前社會的重要文獻。

4、古希臘抒情詩

古希臘抒情詩盛行於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大多用來歌唱。它源於民歌,分為簫歌(或稱哀歌)、琴歌和諷刺詩幾種,分別以排簫或豎琴伴唱。詩的內容主要是歌頌神和英雄、讚美愛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詩人薩福,她的詩篇大多抒發戀愛的歡樂和痛苦,友誼和母愛的可貴,風格細膩,感情真摯。其他著名詩人還有阿那克瑞翁和品達羅斯。前者所寫詩篇大多讚美自然風光和真摯愛情,詩體清新、優美;後者多謳歌神和英雄,詩風莊重崇高。

5、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臘民間口頭流傳的動物寓言故事,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時被釋放的奴隸伊索所作,故稱伊索寓言。現存的多由後人編撰寫定,總數在400則左右。這些寓言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用一個簡短的動物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譴責專制暴虐、殘酷壓迫,總結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教訓。《狼和小羊》、《農夫與蛇》、《說大話的人》和《龜兔賽跑》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動,開歐洲寓言的先河。

6、古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儀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隊參加表演,歌隊隊員唱讚美酒神的頌歌,歌隊隊長講述酒神的故事,後來又加進了表演動作的演員,悲劇便由此產生。希臘悲劇主要不在於寫悲,而在於表現崇高、莊重、嚴肅的英雄主義思想。它大都採用神話傳說題材反映現實社會的生活和鬥爭,突出人跟命運的衝突,表現反專制、反壓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希臘古典時期出現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三大悲劇家,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亞》。

7、三聯劇

又稱三部曲,古希臘悲劇中最妝的固定格式,•指情節連貫,內容相關的三部悲劇。它們既有相對獨立性,有各自的劇名,能獨立成篇,又有內在聯絡,可合成一組悲劇,有總的劇名,表達統一的主題。後成為三部內容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絡的文學作品的統稱。

8、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喜劇起源於秋天謝神的狂歡歌舞,人們載歌載舞感謝酒神狄俄尼索斯帶來的豐收。希臘喜劇主要是政治諷刺喜劇,大多取材於當代現實生活,反映重大社會問題,諷刺抨擊違背民意的當權人物和各種醜惡現象,以濃厚的現實性、強烈的政治性著稱。希臘古典時期出現了被稱為“喜劇之父”的喜劇家阿里斯托芬,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9、新喜劇

希臘化時期出現的古希臘戲劇體裁。由於馬其頓的入侵和統治,希臘本土文學趨於衰落。劇場已不再是群眾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層社會富人的娛樂場所。新喜劇迎合這一需要而出現在雅典文壇。新喜劇迴避政治和重大社會問題,往往通過男女愛情和家庭關係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習俗,表現貴族青年要求自由獨立的願望。藝術上強調情節的曲折和風格的雅緻,注重性格描寫和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生活氣息濃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隊,更接近於近代戲劇,成為羅馬和歐洲世態喜劇的先導。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傳下來的唯一完整的喜劇是《恨世者》。

古羅馬文學

古羅馬文學是在繼承古希臘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溝通古希臘文學和歐洲近代文學的橋樑,在歐洲文學的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古羅馬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共和時期(公元前3世紀—前2世紀)

這是羅馬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時期。早期羅馬文學深受古希臘文學的影響。喜劇創作成就較高。普勞圖斯(約前254—前184)和泰倫斯(約前190—前159)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

普勞圖斯的喜劇都是依據古希臘新喜劇改編而成,但在內容和形式方面具有獨創性。他的重要作品有《一罈黃金》、《孿生兄弟》等。

泰倫斯的喜劇也是依據希臘喜劇改編的。代表作有《婆母》、《兩兄弟》等。

(二)黃金時期(公元前1世紀—1世紀)

這是古羅馬文學發展的輝煌時期。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和詩歌方面。西塞羅被譽為“歐洲散文之父”,他的演說詞和書信被認為是古代散文的典範。詩歌方面,有哲理詩人盧克萊修和抒情詩人卡圖魯斯。不過最能體現“黃金時代”特點的作家是“奧古斯都”時期的三位著名詩人: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

維吉爾(前70—前19)是古羅馬最傑出的詩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三部詩歌作品:《牧歌》、《農事詩》和《伊尼德》(一譯《埃涅阿斯紀》)。史詩《伊尼德》是維吉爾的代表作,它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對近代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賀拉斯(前65—前8)是古羅馬著名詩人和文藝理論家,主要詩作有《諷刺詩集》、《長短句集》和《歌集》等。《詩藝》是賀拉斯最重要的文藝論著。

奧維德(前43—18)是“奧古斯都”時期最後一位大詩人。《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共12卷,由250個神話故事組成,是一部希臘、羅馬神話的總集,為後世許多作家、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材料。

(三)白銀時期(公元1世紀—2世紀)

這一時期,羅馬文學日趨衰落。比較有成就的是悲劇、諷刺詩、傳記文學和散文體小說。塞內加(前4—65)的悲劇《特洛亞婦女》,馬提阿利(公元40—104)、尤維納利斯(公元60—140)的諷刺詩,普魯塔克(46?—120?)的著名傳記《希臘羅馬名人傳》,阿普列尤斯(124?—175?)的散文體小說《金驢記》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文學成就。

10、古羅馬三大詩人

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具有獨立民)本站●(族風格的羅馬文學正式形成,羅馬文學史上的黃金時期出現。代表這一時期文學最高的成就的是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三大詩人。維吉爾的代表作是史詩《埃涅阿斯紀》,這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賀拉斯的代表作是詩集《歌集》和文藝理論著作《詩藝》,他的“寓教於樂”等主張對後代歐洲文學產生巨大影響;奧維德的代表作是詩體故事集《變形記》,這是希臘羅馬神話傳說的彙編。

11、教會文學 歐洲中世紀為封建教會服務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作者大多為僧侶,亦稱“僧侶文學”。主要內容是普及宗教教義,題材大多來自《聖經》,主要體裁有聖經故事、聖徒傳、祈禱文、讚美詩、宗教劇、奇蹟劇等。一般採用夢幻的形式以及象徵、寓意的手法,因而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點。

12、中世紀英雄史詩

中世紀英雄史詩原先在民間口頭流傳,後來由教會神職人員用文字寫定。早期英雄史詩大多反映氏族社會末期生活,歌頌部落英雄為民除害、為民造福的事蹟,如盎格魯?撒克遜族的《貝奧武甫》和芬蘭的《卡列瓦拉》(又譯《英雄國》)。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國家形成時期的產物。史詩的主人公都是體現忠君、愛國、護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主要作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

13、謠曲

“謠曲”是一種故事性的詩歌。它是從民間口頭文學發展而來的,15世紀在英國出現了民謠繁榮時期,曾有一千多首被記錄下來。“謠曲”的題材比較寬泛,有的詠唱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有的傳唱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一組歌唱俠盜羅賓漢的謠曲——“羅賓漢謠曲”。作品塑造了不滿封建主壓迫,聚眾起義,成為綠林好漢的英雄羅賓漢和他的夥伴們的形象,表現了他們劫富濟貧、仗義疏財的俠義行為,讚美了他們的反抗鬥爭。這組謠曲曾在民間廣為流傳,羅賓漢的名字在英國家喻戶曉。

14、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盛行於11—12世紀的西歐,反映了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最早的騎士來自中小領主,它們替大封建主打仗,獲得了土地和其他報酬,成為小封建主。因此,他們在思想上是支援封建等級制的。騎士逐漸形成一個階級,。在接觸了東方生活和文化之後,騎士精神逐漸形成。在騎士精神中,愛情佔主要地位,表現為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崇拜,為她們服務,為愛情冒險,以此作為騎士的最高榮譽。不少騎士表現出鋤強扶弱的一面,有時也為宗教信仰去冒險。但他們往往不顧基督教的禁慾主義,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並把東方文明帶回到當時仍處在相對落後狀態的西歐各國。法國是騎士文學最興盛的地方。主要體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詩體傳奇)。騎士抒情詩的中心地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騎士,也有少數是社會下層出身的人。法國北方騎士文學的主要成就是騎士敘事詩。騎士文學也表現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15、城市文學

城市文學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出現於10—11世紀的歐洲。它與教會文學不同,在內容上現實性極強,在風格上也生動活潑,主要使用諷刺手法。城市文學的出現,對於中世紀文化的發展有重大意義。在文學樣式上,城市文學也有新的創造,產生了韻文故事、諷刺故事詩等新型體裁。作者主要是城市裡的街頭說唱者。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表現市民階級的機智和狡猾,諷刺專橫的貴族、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騎士。代表作品有《列那狐傳奇》等。

16、“溫柔的新體”詩派

它抒發對崇高的愛情的強烈渴望,對詩人愛戀的女人的熱烈讚美,但不以封建主和騎士的道德觀念、趣味為基礎,也不以歌頌對貴婦人的忠誠、獻身精神為主體,而是從站在市民階級營壘裡的詩人切身體驗的感情出發,予以細緻、真切地描寫。溫柔的新體詩派以佛羅倫薩為活動中心,以圭多.圭尼采利和圭多.卡瓦康蒂為代表。青年時期的但丁也屬於該詩派。

17、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運動是14-17世紀初在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口號下,歐洲資產階級掀起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資產階級從被排斥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中發掘積極因素: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抨擊教會的唯心主義經院哲學;以現實主義精神強烈、生活氣息濃郁的古代文學反對神祕的、奇蹟色彩濃厚的封建文學;用古代形象生動、體態優美的雕刻、繪畫否定形象呆板、缺乏生氣的宗教藝術;用維護私有財產的羅馬法來論證積累財富的合理性。其目的在於摧毀以“神”為中心的封建意識形態,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新思想、新文化。 十四行詩──本是中古歐洲民間流行並用於歌唱的一種短小詩歌,彼特拉克將之獨創成一種抒情詩體,音譯為“商簌體”。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詩體被廣泛運用。

18、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的中心思想。它的鬥爭鋒芒是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特別是天主教會的宗教世界觀。教會以神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義則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來對抗它。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用人性反對神性;第二,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第三,用理性反對矇昧主義;第四,使用者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19、人文主義文學

人文主義文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主流,它集中體現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願望,具有鮮明的特徵:

1、在思想傾向上,反對神權神性,宣揚人權人性;否定禁慾主義,讚美現世生活;批判矇昧主義,頌揚文化知識;反對封建割據,主張建立中央王權的統一國家。

2、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強調真實地描寫現實世界,作品應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歷史感;注意從矛盾衝突和發展中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打破用拉丁文寫作的陳規,代之以活生生的語言。

3、在文學體裁方面,以歌頌真摯愛情的抒情詩取代謳歌精神戀愛的宗教讚美詩;以適合反映人間生活的小說排斥宣揚天國幸福的聖徒傳和夢幻故事;以表現各國社會矛盾的民族戲劇衝擊神祕劇和宗教劇。 20、義大利文學 ①佛羅倫薩 “三傑”

②《十日談》

作品中描寫和歌頌了現世生活,讚美愛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頌自由愛情的可貴,肯定人們的聰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 殘暴,基督教會的罪惡,教士修女的虛偽等等。

21、法國文學

①七星社 “貴族派”

七星詩社是16世紀法國文藝復興的詩歌流派。由7個人文主義者組成,代表人物龍沙。具有貴族傾向。他們的詩歌肯定現實生活,歌頌自然和愛情。七星詩社的主要貢獻是詩歌語言改革和詩歌理論的進步主張。1549年杜貝萊執筆《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它是七星詩社宣言書,法國文學史第一部文藝批評論著。在語言方面提出要統一民族語言,保衛民族語言,用法語寫作。在詩歌創作理論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學,創作大型史詩 ②拉伯雷

“平民派”

③散文:蒙田,歐洲近代散文的創始人,《隨筆集》。 ④《巨人傳》

22、西班牙文學

①流浪漢小說 產生於16世紀中葉,它受中世紀市民文學的影響,以城市下層人物的活動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風格,簡潔流暢的語言,廣泛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小說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描寫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對歐洲近代長篇小說產生深遠影響。代表作為西班牙無名氏的《小癩子》。

②戲劇:維加

“西班牙戲劇之父” ③長篇小說:《堂吉訶德》

23、英國文學

①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英國詩歌之父”

②托馬斯。莫爾:《烏托邦》 utopia ③斯賓塞:《仙后》 ④戲劇:“大學才子派”

24、抒情浪漫性(莎士比亞)

25、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是17世紀盛行於法國,後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學思潮,因主張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而得名。古典主義在政治上擁護王權,強調剋制個人感情,服從國家整體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義為哲學基礎;創作上強調模仿古人,大量從古代文學中選取題材;藝術形式上對各種體裁有嚴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劇體裁和喜劇體裁,劇本創作須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義的主要成就是悲劇和喜劇。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26、啟蒙文學

18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啟蒙運動是西方資產階級第二次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啟蒙文學是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強烈的戰鬥性和批判性;它把所謂“第三等級”的普通人作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頌,反映資產階級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啟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義的文學形式,給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內容,也創造了不少新的文學形式,如哲理小說、正劇(嚴肅喜劇)、書信體小說、對話體小說、教育小說等,打破了古典主義的一些清規戒律,拓展了文學表現的領域。啟蒙文學的缺點是:有時忽視文學的審美功能,把人物形象變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爾丁、伏爾泰、盧梭等。

29、三一律

“三一律”是法國古典主義作家為戲劇創作制定的一條規則,即時間、地點、情節的整一律。“三一律”規定一齣戲只能有一條情節線索,劇情只能發生在同一地點,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三一律”的積極作用在於使戲劇結構嚴謹、情節集中,衝突能迅速展開,達到高潮;但同時它又容易束縛劇作家的手腳,導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0、狂飆突進運動

18世紀70─80年代德國發生的第一次全德性質的文學運動,因青年劇作家克林格爾的同名劇本而得名,其傑出代表為青年歌德和席勒。這一運動在政治上追求自由,反對專制暴政;在文學上崇尚感情,反對古典主義,歌頌自然。“狂飆突進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叛激情,但由於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和侷限,到80年代中便衰落了。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 篇三

外國文學名詞解釋。 古代概念解釋: 古希臘抒情詩:

古希臘抒情詩盛行於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大多用來歌唱。它源於民歌,分為簫歌(或稱哀歌)、琴歌和諷刺詩幾種,分別以排簫或豎琴伴唱。詩的內容主要是歌頌神和英雄、讚美愛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詩人薩福,她的詩篇大多抒發戀愛的歡樂和痛苦,友誼和母愛的可貴,風格細膩,感情真摯。其他著名詩人還有阿那克瑞翁和品達羅斯。前者所寫詩篇大多讚美自然風光和真摯愛情,詩體清新、優美;後者多謳歌神和英雄,詩風莊重崇高。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臘民間口頭流傳的動物寓言故事,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時被釋放的奴隸伊索所作,故稱伊索寓言。現存的多由後人編撰寫定,總數在400則左右。這些寓言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用一個簡短的動物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譴責專制暴虐、殘酷壓迫,總結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教訓。《狼和小羊》、《農夫與蛇》、《說大話的人》和《龜兔賽跑》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動,開歐洲寓言的先河。 奧林匹斯神系:

古希臘神話中以宙斯為最高統治者的神系。因居於奧林匹斯山而得名。這是一個高度組織紀律化的龐大神族。諸神各司其職,分別掌管天上人間各種事物。它是父權制時代社會的反映,其中主要的神有海神波塞東,太陽神阿波羅等。 荷馬史詩:

古希臘流傳下來最早的大型文學作品。在民間故事傳說的基礎上由荷馬加工整理而成。公元前9、8世紀形成雛形,前6世紀中葉開始形成文字,前3-前2世紀亞歷山大學者最後編訂。史詩包括《伊里昂紀》和《奧德賽》兩部。前者寫特洛亞戰爭,後者寫奧德修斯的海上歷險。描繪了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面貌。表現了“英雄時代”的英雄主義的理想,也表現了古希臘個體本位的文化價值觀念。史詩結構緊湊,安排巧妙,採用以區域性帶動全體的手法,從關鍵情節入手,帶動整個事件,結構高度凝縮概括。史詩保留了口頭文學特色,詩句自然、優美,比喻生動形象。其中大量取自於自然現象、日常生活現象的長串的直觀的明喻被稱為“荷馬式比喻”。史詩對了解荷馬時代的社會生活具有形象的史料價值,併為後代史詩提供了典範。 荷馬式比喻:

荷馬史詩中採用的廣泛豐富的比喻,這類比喻多取自於自然現象、動物形態和日常生活現象,並且是比較長的連線在一起的明喻。其比喻形象直觀,生動貼切。 希臘悲劇:

古代希臘悲劇的專稱。起源於古希臘的酒神祭典,由酒神頌演變而來。其悲劇形式是逐步發展完善的。約在公元前534年左右,悲劇詩人忒斯庇斯首先把一個演員引進了酒神頌,以後經過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不斷豐富和創造,才使悲劇藝術逐漸發展成熟。

古希臘悲劇由話語和唱段組成,悲劇的佈局一般是

1、開場白。

2、入場歌。

3、場。

4、場次之間的唱段。

5、“退場”。悲劇題材多取自於神話傳說,以神話和史詩中的人物為依託,曲折反映雅典奴隸主民主制時期的社會生活。希臘悲劇被稱為命運悲劇、英雄悲劇,風格崇高悲壯,情節發展經由發現、逆轉、災難的悲劇程序,通過主人公的毀滅喚起人們深沉的美學、哲學思考。公元前五世紀是希臘悲劇的繁榮時期,曾先後出現過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三大悲劇 作家,他們先後在雅典戲劇節比賽中獲得“桂冠詩人”獎。希臘悲劇對後世歐洲戲劇影響巨大,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希臘喜劇:

古希臘喜劇起源於慶典儀式上的狂歡歌舞和民間滑稽戲。公元6世紀在雅典戲劇節比賽中正式定為比賽專案。古希臘喜劇可分為舊喜劇、中期喜劇和新喜劇三個時期。舊喜劇多是政治諷刺和社會諷刺劇。中期喜劇以討論神學、哲學、文學和社會問題為主,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被稱為“喜劇之父”,重要作品有《阿卡奈人》和《鳥》。晚期喜劇是新喜劇,大多是世態喜劇,主要寫日常生活、愛情故事和家庭關係,強**節的曲折和風格和雅緻,但缺乏早期與中期喜劇的深刻思想內容。米南德是新喜劇的代表作家。 希臘喜劇取材現實生活,誇張滑稽。利用日常瑣事、偶然滑稽的情節和誇張的手法表現生活。形式輕鬆,主題深刻嚴肅。 新喜劇:

希臘化時期出現的古希臘戲劇體裁。由於馬其頓的入侵和統治,希臘本土文學趨於衰落。劇場已不再是群眾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層社會富人的娛樂場所。新喜劇迎合這一需要而出現在雅典文壇。新喜劇迴避政治和重大社會問題,往往通過男女愛情和家庭關係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習俗,表現貴族青年要求自由獨立的願望。藝術上強**節的曲折和風格的雅緻,注重性格描寫和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生活氣息濃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隊,更接近於近代戲劇,成為羅馬和歐洲世態喜劇的先導。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傳下來的唯一完整的喜劇是《恨世者》。

中世紀文學概念解釋: 教會文學: 又稱僧侶文學,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的文學。由教士、修士寫出的文學作品,採用拉丁文、希臘文和教會斯拉夫文。教會文學大多取材於聖經,寫上帝萬能、聖母奇蹟、信徒苦修等,目的是宣傳基督教教義,宣傳神的權威、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教會文學的主要體裁有基督故事、聖徒傳說、祈禱文、讚美詩、宗教劇等,在藝術上,一般採用夢幻形式及象徵寓意的手法。 英雄史詩:

中世紀在民間流傳的以歌頌偉大英雄為內容的人民的文學,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英雄史詩反映了民族社會末期的社會生活,著重歌頌部落英雄,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代表作是盎格魯薩克遜的史詩《貝奧武夫》;後期的英雄史詩產生於封建社會形成和繁榮時期,一般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基礎,代表作是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龍根之歌〉和俄羅斯的〈伊戈爾達遠征記〉早期英雄史詩產生在民族大遷徙時期,產生時間早,多以神話史件為依據,較少受基督教的影響和封建化色彩,神話的成分強,後期的英雄史詩形成在封建化之後,表現封建關係中的君臣關係忠君愛民思想,受基督教思想影響滲透宗教觀念。 謠曲:

故事性詩歌,從民間文學發展而來。15世紀在英國出現民謠的繁榮時期。其題材廣泛,有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有傳唱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故事,多表現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中世紀著名的謠曲是“羅賓漢謠曲”。作品塑造了不滿封建主壓迫,聚眾起義,成為綠林好漢的英雄羅賓漢和他的夥伴的形象。表現起劫富濟貧的俠義行為。 騎士文學:

11-12世紀表現騎士階層生活、理想和願望的文學,它是歐洲騎士制度的產物。以描寫騎士愛情和冒險故事、宣揚騎士精神為基本內容。騎士文學源於法國,包括騎士抒情詩和騎士傳奇兩種體裁。騎士抒情詩源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主要抒寫騎士美人的愛情,又稱“普羅旺斯情歌”,其中有短歌、感興詩、牧歌、破曉歌等形式 。抒情詩典雅纏綿的愛情描寫具有反禁慾主義的意義,併為後世抒情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騎士傳奇源於法國北部,主要寫騎士為了獲得榮譽、為護教、或為了贏得貴婦的愛情而冒險行俠的故事。依據題材來源騎士傳奇可分為三個系統:不列顛系統、拜占庭系統、古代系統。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是騎士傳奇中最有代表性的。 騎士抒情詩:

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中心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最普遍的主題是謳歌騎士之愛。中世紀的貴族視騎士愛情為“典雅愛情”。普羅旺斯抒情詩在詩法、曲調和表現技巧方面受民間詩歌的影響較大。最常見的普羅旺斯抒情詩的形式有牧歌、破曉歌、夜歌、怨歌以及感興詩和十字軍歌。恩格斯認為,普羅旺斯抒情詩對拉丁語系各民族,甚至對德國人和英國人都是望塵莫及的範例。在普羅旺斯抒情詩的影響下,法國北部、德國和義大利的抒情詩也逐漸流行和發展起來,從而推動了文藝復興時期抒情詩的發展。 騎士傳奇:

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中心在法國北部。傳奇,音譯為 “羅曼司”,指一種長篇敘事事詩,有長約數千餘行或逾萬行的。依據題材來源可分為三系統:根據古代希臘羅馬文學作品改寫的故事,構成古代系統的騎士傳奇,如《亞歷山大傳奇》、《特洛伊傳奇》、《埃涅阿斯傳奇》等。取材於不列顛得歷史、寫亞瑟國王的他的圓桌騎士的故事,構成不列顛系統,這是發展的得最充分、最典型的騎士傳奇。重要作品有《特利斯坦和綺瑟》、《朗斯洛》等。取自拜占庭的歷史傳說的騎士傳奇構成拜占庭系統,如《奧迦生和尼哥雷特》、《弗洛阿和白朗希英勒》等。

騎士傳奇故事完全是虛構的,但情節生動,注重人物心理與生活細節方面的描寫,初步具備了近代長篇小說的規模,對以後歐洲長篇小說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其離奇情節、浪漫情調對後世浪漫主義文學有很大影響。 城市文學:

中世紀市民階級用以反抗封建主的文學。11-13世紀前後適應市民階級的需要而產生的世俗文學。城市文學多數是民間創作,表達市民的生活情緒,理想情感和願望,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諷刺性和批判性。風格樸素,語言生動鮮明,以動物王國故事影射現實人生。城市文學在法國最為發達,其文學樣式包括韻文故事,諷刺詩,戲劇等,風格活潑富有諷刺性。著名市民文學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溫柔的新體詩:

又稱“清新體詩派”詩派,產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之南的托斯卡那。這種詩體對普羅旺斯騎士抒情詩和西西里愛情詩傳統的繼承發展。表達對愛情的渴望,站在市民立場上抒寫個人的情感體驗,真切、熱烈、細膩,把女性高度理想化、神聖化。但丁早年寫的抒情詩,就屬於這一詩派。義大利詩人彼得拉克寫的十四行詩,繼承了這一詩派的傳統,形式更加完美。溫柔的新體詩派把以愛情為主題的抒情詩推向新的高度。

文藝復興概念解釋: 十四行詩:

又稱“商籟體”(Sonnet的音譯),歐洲的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興起於義大利,以後滸於英、法、德各國。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詩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詩作者,他使這種詩體臻於完美。他的十四行詩稱為“義大利體”,(又稱“彼特拉克體”),由兩節四行詩和兩節三行詩構成。詩句每行十一個音節,一般是抑揚格。韻式為環式韻腳(ABBA,ABBA,CDC,DCD,或ABBA,ABGBA,CDC。DED)。十六世紀初,英國詩人魏阿特和薩利把這種詩體移植到了英國 ,改為三節四行和一節兩行對句,其韻腳排列又有多種變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稱為“伊麗莎白體”(或“莎士比亞體”),詩句每行十個音節,抑揚格。韻式是隔行押韻(ABAB,CDCD。EFEF,GG)。 雙韻體:

英國格律詩的一種。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詩人喬叟對古代英國詩體進行了變革,創造了以重音節為基調的詩體,其格式為每行十個音節,抑揚格,兩行一押韻,稱“雙韻體”。成為後來英國詩歌中最通行的一種詩體。 斯賓塞體: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人斯賓塞首創的抒情詩體之一。因他的名字命名為 “斯賓塞體”。斯賓塞體節數上無限制,每節有九行,前八行每行包括五音步即十個音節,最後一行六音步即十二個音節。韻律為抑揚格。九行內要換三個重複幾次的韻腳,韻式是ABABBCBCC。該詩體完美、詩句響亮動聽,富有音樂性。斯賓塞的長詩《仙后》及採用該詩體完成的。 流浪漢小說:

十六世紀中葉西班牙流行的一種敘事文學樣式。作品一般採用自傳體形式,取材城市平民的生活,主人公多為無業遊民、流浪漢,以他們的下層流浪生活為線索,展開社會環境的描寫。以平民的眼光諷刺各階層人物和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包括主人公為生活或所迫而進行的欺騙、偷盜、惡作劇等。語言生動俏皮、較注重外在歷險性。代表作《小癩子》。 七星詩社: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文學中代表貴族傾向的詩歌團體。由龍沙、杜貝雷等七位詩人組成,1549年由杜-倍雷執筆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一文是七星詩社的宣言書。該團體致力發展法蘭西民族語言和詩歌推崇古希臘、羅馬文學,創作上具有熱愛自然、歌頌愛情自由,反禁慾主義特點。其主要貢獻在民族語言的統一和民族詩歌的創作上。

他們要改革流行於各地的差異極大的地方語言,統一法蘭西民族語言,反對用拉丁文寫作。在詩歌創作上,反對矯揉造作的浮華文風,倡導清新自然的風格。七星詩社還大力推廣亞歷山大詩體,推崇古希臘,羅馬的詩體和義大利十四行詩,要求創造性地接受古希臘、羅馬的文學遺產,建立與古希臘,羅馬相媲美的民族文學。 大學才子:

英國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人文主義劇作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洛、李利、格林、基德。他們出身中產階級,在大學讀過書,大多受過人文主義思想薰陶,有比較豐富的古典文化修養,故稱“大學才子”。

大學才子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集團,其作品在取材、思想傾向和文風上各有不同。其中約翰·李裡是貴族傾向的典型代表。其劇本比喻豐富,語言典雅,文體華麗,喜歡援引神話歷史,保留了英國的傳統文風。羅伯特·格林的創作則充分表現了民主的傾向克里斯朵夫·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對歌德的《浮十德》有重要影響。大學才子的創作提高了英國戲劇水平,促進了英國戲劇的繁榮。 文藝復興運動:

14-16在歐洲 興起的一場以新興資產階級 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反封建,反教會神權的思想文化運動。最初興起於義大利,以後逐漸擴大到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其它歐洲國家 。“文藝復興”原意是指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再生,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借復興世俗的、自由的古代文化以反抗中世紀的神學思想統治。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新思想、新文化。文藝復興運動提出“復興古代文化”的口號,以反抗中世紀神學思想禁錮。 文藝復興在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在中世紀神學思想的黑暗統治下發現了人、解放了人、恢復了人的尊嚴、價值及神聖地位,因而這個時代被稱為“人的太陽”升起的時代。恩格斯稱譽說:這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偉大的、進步的、變革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如繪畫方面的藝術三傑: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天文學家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哲學家培根;思想家蒙田、馬基雅維裡;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康帕內拉;文學家塞萬提斯、莎士比亞。他們對新的思想意思的傳播,對政治、經濟、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對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人文主義:

在歐洲中世紀,神學之外的世俗科學被稱為“人文學科”或“人文科學”,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思想、新文化代表人物都喜歡以“人文學者”自稱,以表明自己研究的是人性世俗的新學問,區別於基督教科學。後世即用“人文主義”來概括當時與神學對抗的新思潮。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武器,是資產階級世界觀。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反抗神的權威。以人性人權反抗神性神權。 具體包括四方面內容:(1)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和力量,反抗神的權威,以人性、人權反抗神性、神權。提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2)肯定現世享樂,以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認為人有追求財富和個人幸福的權利。(3)倡導知識理性、反對矇昧主義。強調“知識就是力量”。認為人應當發展理性,追求知識,探索自然,求得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4)主張國家民族的統一,反對封建割據,寄希望於“開明的君主”的統治。人文主義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體現了嶄新的時代精神、社會意識與價值取向。 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時代表現人文主義思想主張、生活理想和願望的文學。其內容主要是抒發人文主義理想,歌頌具有人文主義思想品質的人物,鞭撻封建教會勢力的代表人物。具有強烈的世俗傾向和反封建反教會意識。在藝術上繼承發揚古希臘羅馬文學中的現實傳統,面向現實、視文學為反映現實的“鏡子”。注重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慾望,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感、歷史感與真實感。在表現手法上,擴大了傳統文學的體裁領域,拋棄教會文學象徵、寓意夢幻手法,代之以自由清新、活潑的表現形式。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各種文學體裁都有創新和發展。皮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奠定了歐洲抒情詩的基礎,是近代愛情詩的拓荒者,薄伽丘的《十日談》開近代小說的先河,創造了框架體小說的結構模式。莎士比亞的戲劇則將近代戲劇的發展推向高峰。

福斯泰夫式背景“:

恩格斯在致拉薩爾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題。莎士比亞通過這個人物的活動,真實地描繪了各個階層、各種人物的生活狀況和道德面貌,再現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反映了封建社會必然瓦解的歷史趨勢。此背景對深化作品的主題,刻畫人物性格起到積極作用。恩格斯稱讚”福斯泰夫式“背景,旨在要求作家們要以莎士比亞為榜樣,在廣闊的、錯綜複雜的典型環境中再現生活。 莎士比亞化:

”莎士比亞化“是馬克思、恩格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所謂”莎士比亞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亞那樣,善於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作品的情節應該生動、豐富,人物應該有鮮明個性,同時具有典型意義;作品中現實主義的刻劃和浪漫主義的氛圍要巧妙結合;語言要豐富,且富有表現力;作家的傾向要在情節和人物的描述中隱蔽而自然地流露出來。 十七世紀文學概念解釋: 岡果拉派:

十七世紀曾在西班牙佔統治地位的貴族文學流派。創始人是抒情詩人路易斯-德-岡果拉(1561-1627)。 這個詩派專為高雅人士寫作。作品中多堆砌誇張的詞藻,大量使用比喻、典故和隱晦難解的詞彙。作品的內容也大都是表達人生無常,終歸毀滅的思想。 代表作家岡果拉的前期創作主要是故事詩和抒情詩,具有抒情和諷刺的特點。後期創作則具有纖巧、造作、晦澀的風格特色。代表作:牧歌題材的長詩《孤獨》,讚美牧人生活的單純樸實,詩中充滿隱喻和晦澀難解的詞句,表現了岡果拉派詩風的特點。 三一律:

十七世紀古典主義的戲劇創作原則。即”三個整一律“,要求時間、地點、情節的一致性(一個事件在一個地點、一天內完成)。三一律是對亞里斯多德情節整一性的片面發展,在規範戲劇創作的同時也限制了藝術的發展。 清教文學:

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文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宗教旗幟下進行的。鬥爭主要在保王的國教與革命的清教之間展開。清教徒反對國教鋪張豪華的宗教儀式和貴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主張清理整頓舊的天主教勢力,建立廉潔教會,以勤儉節慾的態度對待事業。在這一口號下進行的資產階級革命稱作清教革命。清教思想代表了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反映了時代精神。伴隨清教運動出現的、表現清教倫理思想和資產階級反王權鬥爭的文學即清教文學。清教文學在藝術上往往採用寓言、象徵、隱喻的方式,借用歷史故事、聖經故事,宣傳清教理想。風格嚴肅沉鬱。代表作家彌爾頓、班揚。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體現了詩人清教徒的革命思想。班揚的《天路歷程》以夢境寓意的形式,揭示覆闢時期腐敗、淫亂的社會風氣和人民的不滿。表達了清教理想和生活態度。 巴洛克文學:

16世紀後期到17前葉出現在歐洲的貴族形式主義文學藝術流派,起源義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barruco“,西班牙語,”珍珠、奇妙“的意思。16-17世紀中國的彩陶、織錦、瓷器等工藝品進入歐洲,其豔麗誇飾的風格引起西方的驚歎。巴洛克一詞原用於首飾行業,後把16世紀繁複雕飾的建築稱為巴洛克風格的造型藝術,這種藝術以富麗繁複、精雕細刻為特點。巴洛克文學內容上寫宗教狂熱與感傷、幻滅情緒,形式上誇張雕飾,追求華麗纖巧,貴族情調。

巴洛克文學代表人物西班牙的卡爾德隆、義大利的馬裡諾詩派、西班牙的岡果拉詩派。馬裡諾詩派光怪陸離的想象與誇飾趣味形成”馬裡諾詩體“,剛果拉派的詩歌用詞怪癖,比喻新奇,被稱為”岡果拉主義“(或”誇飾主義“)。德國格力美爾豪森的《痴兒西木傳》,雖是一部流浪漢小說,但也有明顯的巴洛克文學的特徵。巴洛克文學發展了新的美學趣味和傾向。 古典主義文學:

十七世紀源於法國影響歐洲的文學思潮。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抗衡的產物。其理論基礎是笛卡爾的唯理主義哲學,創作上以專制王權的政治標準、藝術標準為準則,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故稱古典主義。古典主義文學在政治上擁護王權,為專制王權服務,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在思想上崇尚理性,服從公民義務,強調以理性剋制個人**。藝術上摹仿古典,重視規則。強調語言與形式的典雅規範,比如題材、體裁的等級界限,戲劇的三一律原則等等。

古典主義繼承發展古代文學的現實傳統,對統一發展法蘭西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其摹擬古典的教條化限制了藝術的發展。古典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國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英國的蒲伯、約翰遜等。高乃依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創始人,代表作《熙德》被公認為是法國古典主義第一部成功的悲劇。拉辛代表作《安德洛馬克》是一部標準的古典主義悲劇。古典主義的理論家布瓦洛,代表作《詩的藝術》,系統闡述了古典主義的詩學主張,被視為古典主義的理論法典。 玄學派

十七世紀初在英國形成的詩歌流派。主要代表是約翰-多恩,因屈來頓曾批評多恩”詩中的玄學成份太多了“遂被稱為”玄學派“。此派詩歌內容比較複雜,有較濃厚的宗教神祕色彩。對於文藝復興時期詩歌中表現較多的感性內容,他們時而共鳴,時而又遣責人的感性本能的罪孽,顯示了世界觀的深刻矛盾。其詩中充滿緊張的心情和關於人情感的議論和分析。在形式上追求精雕細刻,經常採用出人意料的比喻。此派詩歌在現代歐洲獲得頹廢派詩人的重視,多恩被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先驅者。

18世紀文學概念解釋: 哲理小說

十八世紀法國啟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文學樣式,採用對話、遊記、書信等形式,表達作者的政治、哲學、宗教等觀點。重心不在人物性格與生活環境的刻畫描寫,而在於通過具有鮮明傾向性、教誨性的故事等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觀點。這裡小說成為啟蒙作家思想家宣傳啟蒙思想的工具,因而小說的哲理性強,文學色彩和藝術感染力相對較弱。著名的哲理小說如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伏爾泰的《老實人》、狄德羅的《拉摩的侄兒》等。 嚴肅劇:

又稱市民劇,啟蒙時代由法國作家狄德羅提出。狄德羅順應啟蒙時代需要,提出戲劇改革主張。打破悲劇、喜劇的嚴格界限,建立一種介於悲劇和喜劇之間的新劇種--正劇。內容上是市民的,家庭的,以普通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代替貴族宮廷生活,以嚴肅的筆調處理現實題材。體裁上是悲喜劇相混雜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以表現常態的生活。語言上使用市民的日常生活語言、散文化的語言。同時強調戲劇的啟蒙教化作用。此後德國作家萊辛來此提出建立市民劇的理論。 ”散文滑稽史詩“:

18世紀英國小說家菲爾丁對自己小說的稱謂,即用散文寫出的普通人的喜劇性故事。情節比較複雜,史詩性的敘述和描寫,注重人物性格刻畫,通過主人公的流浪歷險對生活展開全景式描寫。採用流浪漢小說的結構,藝術上以幽默、滑稽、冷嘲熱諷為顯著特點。這種史詩性和滑稽幽默交融在一起的作品稱為”散文滑稽史詩“。如《約瑟夫·安德魯斯》、《湯姆·瓊斯》。這些被稱為”散文滑稽史詩“的小說,代表了英國18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小說: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流行於英國的一種小說樣式 。這種小說多以中世紀的古堡為背景,描寫凶宅、美人、仇殺等,籠罩著恐怖、神祕、怪誕的氣氛。小說的主要人物多是圖財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財富的惡徒。這種小說情節緊張、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顯的社會批判主題。代表作品有梅圖林的瓦爾浦的《奧特朗圖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爾弗的奧祕》、《漫遊者美爾莫斯》等。小說的離奇、怪誕、中古風對浪漫主義產生影響。 百科全書派:

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進步的思想家、學者,因參與《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而得名。他們以先進的思想觀、科學理性總結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成就,對宇宙人文做出了新的解釋並對封建意識形態、上層建築進行了猛烈抨擊。該派的出現標誌著法國啟蒙運動的成熟和GC,推進了反君權、反教會的思想鬥爭。主要代表人物有:達朗貝、狄德羅、盧梭等。 啟蒙文學:

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時期宣傳啟蒙運動的思想、主張和願望的文學。它是啟蒙運動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宣傳啟蒙思想的工具。被啟蒙運動的性質和思想體系所規定,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與濃厚的理性色彩。抨擊封建專制與教會罪惡,宣揚啟蒙理想,干預生活、批評時政,論戰性和思想性很強。創作上具有民主化、平民化傾向,往往以第三等級小人物、普通人為正面主人公,擴大了文學表現現實的範圍。文學形式體裁上具有多樣化特點,創造了新的文學樣式,如哲理小說、書信小說、嚴肅劇等。啟蒙文學繼承文藝復興以來進步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取材現實,反映並評價議論現實。啟蒙文學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英國的笛福、斯威夫特、菲爾丁;德國的萊辛、席勒、歌德等。 狂飆突進運動:

十八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發生在德國的文學革命運動,由一批青年作家發起,以克林格爾的戲劇《狂飆與突進》而得名。運動綱領的制定者是文藝理論家赫爾德。主要作家是年輕的歌德,席勒。狂飆突進運動得目的是要擺脫沉悶虛偽的社會環境,反對封建束縛,要求獨立自由,個性解放。該運動總的精神特點是:倡導返歸自然,強調民族意識,推崇天才和個性解放,用人道主義反對封建暴政與特權。運動帶有狂熱,放蕩自我中心的反抗傾向。作品往往浪漫氣息、感傷成分。由於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該運動只是侷限在文學領域,而沒能發展成政治性的社會運動。 魏瑪古典主義:

十八世紀歌德與席勒在魏瑪公國十年合作時期被稱為德國文學的古典時期,也稱魏瑪古典主義。在思想體系上繼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傳統,倡導人道主義,藝術理想上以古希臘文學藝術作為典範,追求單純、靜穆的希臘風格。創作方法上傾向古典,並強調古典與浪漫的結合。要求形式的完整、語言的純潔。狂飆突進運動是啟蒙運動在德國的發展繼續,把啟蒙時代理性與狂飆突進運動情感相結合,使德國文學走向繁榮。這個時期歌德寫下了詩集《羅馬哀歌》、劇本《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等。

19世紀浪漫派文學概念解釋: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主情的、自由的文學。它是法國大革命自由精神在文學領域的反響和體現。思想的自由,民族、民主意識的高漲、民族解放運動的崛起以及對啟蒙理想的失望是浪漫文學產生的時代土壤,德國唯心主義哲學與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是其產生的哲學基礎。感傷主義、狂飆突進文學運動以及反古典主義的要求是文學自身解放的要求。

”浪漫“由拉丁文”Romance“(羅曼司)轉化而來,原意指富於幻想的傳奇故事,仁慈的情感、憂鬱的思念等。德國詩人、文藝理論家史雷格爾兄弟第一次在理論上對浪漫主義文學進行探討,併為之命名。提出:”凡是用幻想的形式描寫情感內容的作品就是浪漫主義的“。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強烈的主觀性、抒情性。崇尚情感,偏重理想,內心生活。自然崇拜與自我崇拜。厭惡城市文明,謳歌大自然。重視民間文學創作和民族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與他鄉異國情調。離奇超凡的情節,孤獨、叛逆的人物形象與對比手法。浪漫主義文學在各國的表現特點不同,德國的理論探討活躍,並具有神祕主義、唯我主義特點;英國的泛神論、唯美主義色彩;法國的激情色彩、論戰品格。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作家有德國的史雷格爾兄弟、諾瓦里斯;英國的華茲華斯、拜倫、雪萊;法國的夏多布里昂、史達爾夫人、雨果;俄國的普希金、萊蒙托夫等。 耶拿派:

十八世紀末,以史雷格爾兄弟、諾瓦利斯為代表的德國早期浪漫主義流派。因為在耶拿創辦雜誌《雅典娜神殿》而得名。耶拿派在理論上對浪漫主義文學作了深入細緻的探討。認為主觀精神高於一切,藝術的使命就是打破僵化的生活,追求人生的詩意。奧古斯特·施雷格爾提出”藝術的基礎是熱情而不是理智“,諾瓦利斯提出”走向內心“的口號。該派強調書寫主觀精神、情感,尋找精神家園。創作上帶有神祕主義色彩。 海德貝爾格派:

十九世紀初德國的一批新浪漫主義作家,聚集在海德貝爾格,創辦《隱士》雜誌,由此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該派重視民間文學的蒐集整理工作,對中世紀古風、生活方式加以讚美。在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曾寫下一些愛國主義詩歌和戲劇。該派主要文學成就是收集整理了近三百年的德國民歌《兒童的神奇號角》,保留了民歌的純樸風格。歌德和海涅對這部民歌集曾給予很高的評價,海涅稱讚這部書”包括了德國人心靈的最動人的精華“。 湖畔派詩人: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等。因憎恨資本主義而隱居在英國西北部的昆布蘭湖區,同時歌頌大自然,緬懷中古,謳歌宗法制農村生活和詛咒城市文明的詩篇。這些人被稱為”湖畔派“。”湖畔派“的代表作是《抒情歌謠集》,華茲華斯為該詩集寫下的序言被稱為”英國浪漫主義宣言“。序言指出:詩歌的情感性,並提出詩歌題材的變革,主張”詩歌應該表現微賤的田園生活。“同時強調詩歌的想象,藉助想象將日常平凡的事物和情感以非凡的情態展現在讀者面前。”湖畔派“的詩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在推動英國詩歌的改革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方面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超驗主義:

美國後期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與19世紀30-40年代興起的”超驗主義“思潮有密切關係。超驗主義認為大自然內蘊著終極真理,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某種精神的象徵,人憑藉著直覺就能感悟宇宙精神,應該充分信賴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超驗主義雖帶神祕主義色彩,但本質上是一種人本主義思潮,它所針對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至上、拜金主義和庸人哲學,具有積極意義。美國不少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中都浸淫著超驗主義崇尚自我、解放個性的思想。 《雅典娜神廟》:

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理論奠基者史雷格爾兄弟在1798--1800年創辦的宣傳浪漫主義理論的文學雜誌。他們以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為依據,反對古典主義理論,提出了個性解放的要求,強調熱情、想象、內心、自我和生活的詩意,反對古典主義詩學傳統的束縛。 奧涅金詩節:

19世紀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所創造的特殊的詩節,第一次出現在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揚格的十四行詩組成的詩節。詩的每一節詩有十四行,根據固定排列的韻腳連線起來,前四行的詩用輪流的韻腳,五至八行用成對的韻腳,九至十二行用環繞的韻腳 ,最後兩行用一對韻腳,各行的音節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這種四音步抑揚格十四行節奏鮮明,整齊而又多變,體現一種自然清麗,明朗輕快的風格。 感傷主義:

又稱主情主義,十八世紀後期源於英國的文學流派,以作家斯泰恩的小說《感傷的旅行》而得名。

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社會矛盾加劇,中小產階級作家對啟蒙理想與資本主義現實感到失望,他們以抒情的、感傷的筆調錶達對現實的不滿。該派作家誇大感情的作用,認為文學的主要任務是刻畫人的內心活動,書寫苦悶心曲。他們重視對大自然的描寫,特別強調對個性和精神生活的刻畫,突出人生的不幸遭遇,因而具有濃郁的悲觀色彩。感傷主義代表作家是小說家理查生、斯泰恩,詩人楊格、葛雷等。感傷小說多半用日記、旅行記、書信體、回憶錄式的形式寫成。詩歌多寫黑夜、孤獨、死亡,具有逃避現實的神祕特點。對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觀抒情性、對自然自我的崇拜產生很大影響,故有”前浪漫主義“之稱。 哥特式小說: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流行於英國的一種小說樣式 。這種小說多以中世紀的古堡為背景,描寫凶宅、美人、仇殺等,籠罩著恐怖、神祕、怪誕的氣氛。小說的主要人物多是圖財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財富的惡徒。這種小說情節緊張、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顯的社會批判主題。代表作品有梅圖林的瓦爾浦的《奧特朗圖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爾弗的奧祕》、《漫遊者美爾莫斯》等。小說的離奇、怪誕、中古風對浪漫主義產生影響。

拜倫式英雄:

指拜倫在作品《東方敘事詩》中塑造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共同的性格特點是:高傲倔強,憂鬱孤獨,追求自由,以毫不妥協的精神反抗強權暴政,但卻是孤獨的個人主義的反抗,結局往往是悲劇的。拜倫的大部分作品都有這類典型,由於這些形象帶有拜倫個人思想和個性氣質的烙印,因此被稱為”拜倫式英雄“。《海盜》中的康拉德就是一個典型的”拜倫式英雄“。 藝術對照原則:

雨果在《克倫威爾· 序言》中提出的美學原則,即強調崇高優美和滑稽醜怪的結合,以打破古典主義悲喜劇嚴格對立、美醜截然分開的做法。雨果認為生活是矛盾的整體,”大自然是永恆的雙面像“,藝術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就必須寫出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矛盾,事物在矛盾對立中相互關聯、依存、演化。因此強調美醜並存,”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隱藏在崇高的背後,善與惡共存,黑暗與光明共生“。

多餘人形象:

19世紀俄國文學中貴族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們不願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汙,渴望有所作為,但因為遠離人民,無法擺脫貴族階級的偏見,缺乏生活目的,再加上性格軟弱,終於一事無成,在社會上成為”多餘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奧涅金成為第一個”多餘人“形象。以後,在俄國文學史上,出現了”多餘人“畫廊。作家們通過”多餘人“形象的塑造,譴責了形成”多餘人“性格的沙皇專制農奴制社會,也暴露了貴族知識分子脫離人民的弱點。俄國文學史上的多餘人還有畢巧林、羅亭、拉夫列茨基等。 奧涅金詩節:

19世紀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所創造的特殊的詩節,第一次出現在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揚格的十四行詩組成的詩節。詩的每一節詩有十四行,根據固定排列的韻腳連線起來,前四行的詩用輪流的韻腳,五至八行用成對的韻腳,九至十二行用環繞的韻腳 ,最後兩行用一對韻腳,各行的音節數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這種四音步抑揚格十四行節奏鮮明,整齊而又多變,體現一種自然清麗,明朗輕快的風格。 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概念解釋: 《祖國紀事》:

十九世紀中期俄國的學術、文藝 、社會政治的綜合性大量月刊。1839年創刊於彼得堡 ,初由克拉耶夫斯基任主編。俄國文學界的優秀人物都曾為該刊撰稿。著名的革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主持該刊的評論欄,成為刊物的思想指導者。別林斯 基離開後,刊物傾向日趨反動。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成為資產階級貴族自由主義的機關刊物 。1868年,該刊物由革命民主主義者涅克拉索夫接辦後,薩爾蒂剋夫-謝德林隨後也參加領導,才又成為進步的民主刊物 。沙皇為了控制輿論,**革命,於1884年查封了該刊。 《現代人》:

普希金於1836年在彼得堡 創辦的文學與政治的綜合性刊物。普希金逝世後由他的好友普苤特涅夫教授接辦。該刊物從1843年起改為月刊。1847年起由革命民主主義詩人涅克拉索夫擔任主編。由於涅克拉索夫團結了當時俄國傑出的作家 ,使《現代人》成為進步文學界的中心。別林斯基主持過該刊的批評欄目,並在該刊發表過文學評論。車爾尼雪夫斯基與杜勃羅留波夫又相繼於1853和1856年加入《現代人》編輯部,使其成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論壇和十九世紀中葉俄國先進思想和民主陣營的總部。

《現代人》雜誌發表過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評論文章,猛烈抨擊了農奴制及其維護者,針對當時社會生活和文學領域中的重要問題,宣傳了唯物主義和農民革命的思想,捍衛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對爭取文學為俄國的解放運動服務,起了極大的戰鬥作用。1866年被迫停刊。 憲章派詩歌:

19世紀30-40年代,英國憲章運動中產生的詩歌,憲章派詩歌是最早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家多是產業工人、手工業者和工人活動家。他們在憲章運動中,為了推動群眾運動的開展,創辦刊物,發表大量詩歌、政論、特寫和雜文等,後期還有小說和文學評論等,其中詩歌成就最高。憲章派文學直接為憲章運動服務,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強烈的戰鬥性,廣泛的群眾性。在形式上多采用群眾喜歡的歌謠體和聖詩體,短小精悍,節奏明快,民歌色彩濃厚,語言通俗易懂。主要代表作家瓊斯、林頓等。瓊斯,他是縣憲章派的歌手,又是憲章運動的左翼領導人之一。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十九世紀中期出現在歐洲的文藝學思潮,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發展時期的產物。受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哲學和泰納的種族、時代、環境決定論思想影響,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關係進行觀察、思考與批判。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特點:在內容與思想方面(1)具有概括生活的廣闊性、深刻性。把文學看作分析研究社會的手段,提供特定時代俄社會歷史畫面,揭示現實矛盾,探討社會問題,具有較高歷史價值與社會認識價值。(2)強烈的暴露性與批判性。著力黑暗現實的批判,揭露醜惡的社會現象,堅持對現有秩序的否定批判。(3)同情下層社會苦難,提倡社會改良。思想基礎是人道主義、改良主義。(4)表現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小人物苦難與中小資產者的個人奮鬥。塑造個人反抗者形象。 藝術方面的特徵是:(1)確立客觀寫實原則,按照生活本來面目,準確真實反映生活,注重現實生活描繪,再現論與反映論的時代。文學文字與社會生活的同構關係。(2)重視人與社會環境關係的描寫,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細節描寫。(3)史詩性與心靈探索。心理描寫藝術得到長足發展。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以敘事文學為主,長篇小說成就卓著 人物復現法: 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將眾多作品連成整體的手法之一。即同一人物出現在幾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反映出這個人物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把這些作品連繫起來才構成這個人物完整的形象。《高老》是使用”人物再現法"的第一部作品。

熱門搜尋
常用中秋節對聯 九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新版 適合成年人睡前看的小故事 2023年內科科室工作計劃 數列練習題 字內 學生管理學校工作總結 關於守護作文600字 六一文藝演出作文 思鄉古詩《楓橋夜泊》原文及賞析 幼兒園音樂教研工作總結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工作計劃精品 XXXX年黨員年末思想彙報 尊老愛老活動講話稿 國小班主任培訓心得體會精品 五年級語文《一件運動衫》教學設計 藥品個人工作總結 以生命為主題的作文 謎語人都到了打一字的答案 美麗的公園之旅寫景作文 國小全年級的教學計劃 《山海經》讀後感 高中生關於勞動的作文800字 銀行青年座談會發言稿 寶寶一歲生日發朋友圈祝福語精彩 爭做“四有新人”作文 導遊求職自薦信新版 綠色環保社會實踐報告 公司行政月度工作總結 高中教師期末個人總結 一個人吃飯的句子359句怎麼說 研三黨員自查報告參考多篇 精品檢驗員事蹟材料 《變色龍》教學設計 一加二不等三打一字謎的答案 大學生機械專業實習報告 辭舊迎新的勵志句子 愛情祝福簡訊 三八婦女節句子摘抄 《白日夢我》劇情簡介通用 2023新年文案句子句子 防災減災日宣傳標語 消防站2023年述職報告通用 我的語文老師精品作文 情人節空間日誌 裝修合同樣本簡單版 足球夢作文 外貿業務員周工作計劃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