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蓬萊閣導遊詞(整理13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5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蓬萊閣導遊詞》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蓬萊閣導遊詞》相關的範文。

蓬萊閣導遊詞(整理13篇)

篇一:蓬萊閣導遊詞

世界著名的蓬萊閣就位於蓬萊城北靠海的丹崖山上。初建於北宋嘉佑六年(1061),明清時期,此閣又經過多次重修,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中國四大名樓。這實際上是一組古建築群,建築面積達18900平方米,有6個主體建築和其他輔助建築。主體建築分別是:蓬萊主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裡面展出的以及大殿柱子上的對聯和石刻都是著名文人的書畫作品。

龍王宮初建於唐代,重建和擴建於宋代和元代,包括三個庭院:大門,前殿和後殿。

傳說龍能潛海,騰雲駕霧,呼風喚雨。事實上龍只是先民虛構的作為征服自然的象徵。他們期望龍的存在能夠對世間困難和苦難表示同情,並能夠幫助苦難者。因此,首先祭祀龍王的是漁民和船家。根據蓬萊風俗,農曆正月十三日漁燈節,漁民敲鑼打鼓放鞭炮,給龍王送燈。

前殿中間的坐像是東海龍王敖廣,兩邊各有護法一尊。東西兩側塑有8位站官負責風、雨、雷、電等。

後殿是龍王寢室。在古代乾旱時,人們來這裡向龍王求雨。他們頭戴柳條帽,高喊“求大雨”,然後抬出龍王塑像遊街。不管他們走到哪兒,居民都給他們灑水。這種辦法還真奏效,不久就會下及時雨。

戲樓是當地漁民唱地方戲的地方。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天后宮都要舉辦廟會。當地漁民在戲臺上演出山東地方戲。

天后是海員和漁民的保護神,受到大多數沿海居民的愛戴。據統計,中國大約300多個縣、市建有天后宮。甚至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建有祭祀天后的宮殿。蓬萊的天后宮是中國北方此種宮殿中最大的,由前殿、主殿和後殿組成。

前殿內站立兩尊塑像,名叫嘉應和嘉佑。據說他們是天后降服的妖怪,現在他們站立於此負責天后的`安全。

主殿正中坐立的是天后,也就是海神娘娘,旁立4名伺女。東西兩邊站立的是龍王和文官。和其他地方的天后宮相比,蓬萊的天后宮與眾不同。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龍王都站在天后左右,他們成為天后的手下。你們想知道為什麼嗎?一種說法是,歷代以來海神經過層層晉封。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她被封為天后,能夠控制海里的所有神仙妖怪。她的管轄遠遠超出了龍王的範圍,因此,四海龍王不得不聽他調遣。另一種說法是天妃曾經降服過東海龍王。

後殿是天后的寢室。據說她單日睡東屋,雙日睡西屋。

在農曆三月二十三她的生日那天,人們舉行重大的儀式來祭祀天后。清代康熙曾經制定了祭祀標準和祭祀器具。遠近的男女同時來到天后宮跪拜祭祀天后。

蓬萊閣是蓬萊閣建築群中的主建築,初建於宋代(1061),以後各代都有重修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主閣朝南,飛簷起翹,雕樑畫棟,雄偉壯觀。閣南的橫匾上“蓬萊閣”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書寫。另有許多其他名家的真跡,如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翁方綱。這些碑刻都是對海山奇觀的生動記述,謳歌了仙閣勝景。

一樓為重要人物參觀蓬萊閣時的攝影資料展。

二樓再現了八仙醉酒的場景。八仙依次為鐵柺李、藍采和、何仙姑、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他們各持寶物,神態各異,所以後來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說法。八仙過海的傳說源於蓬萊。

這裡是海市蜃樓的最著名的觀賞地。海市在一些科學家的科技書籍和作家的文學著作中都有描述。眾所周知的一篇就是現代著名作家楊朔的散文――《海市》。

避風亭建於明代。高踞山顛,面臨大海,任憑室外狂風怒吼,亭內卻是紋絲不動。過去傳說亭內有避風珠阻止風吹進來。然而,其實原因在於它那獨特的建築結構,可以說是人工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巧妙結合。北邊是短牆,其下是弧形懸崖。海風由海面吹來時隨即由弧形懸崖急劇上升,飛躍屋簷,向南而去。因此,亭內就無風可進了。

臥碑亭內橫臥一通石碑。這就是著名的臥碑,亭因碑而得名。兩面的碑文都是蘇東坡的手跡。內牆上嵌有著名書法家的手跡,彌足珍貴。

蘇公祠是為紀念宋代的蘇東坡而建。據說蘇東坡做了五天的登州府尹,但是他為當地人做了不少好事,同時也留下了不少詩文。而且,當他回到朝廷,向皇帝建議加強登州海防和減輕當地人民負擔,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當地人民感激蘇東坡,所以建祠紀念他。

三清殿祭祀的是三位道教始祖: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是唯一根源於中國的主要宗教,並紮根於中國土壤。因此,這三尊神在中國廣為人知。

呂祖殿是祭祀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地方。八仙過海的故事家喻戶曉,為什麼單單建了一個呂祖殿,獨尊呂洞賓呢?原因是呂洞賓被尊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而且也風流倜儻,所以他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篇二:蓬萊閣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素有“人間仙境”之稱的蓬萊閣參觀旅遊。我是本次為你服務的導遊員,我叫XXx。

蓬萊閣位於煙臺的蓬萊市內。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的山海風光,還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山海經》和《封禪書》把蓬萊、瀛洲、方丈三座神山描繪的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派出探險家出海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等。據史料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山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的描繪出一個令人嚮往的神仙世界,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後來“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到這裡,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了。

現在的蓬萊閣景區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是一處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與一體的名勝風景區。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地擴建和改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矗立於丹崖山上,雲海簇擁浪山輕託,海山美景層出不窮。整個規模巨集大的古建築群由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佔地面積1.89萬平方公里。因為蓬萊閣的神奇景象和巨集偉規模,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列舉。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12月24日蓬萊閣景區成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好了,說著我們已經到了蓬萊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沿著往日帝王尋仙的足跡,走進人間仙境去拜會諸位神仙吧!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蓬萊閣的正門前,大家請看“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簷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為蘇東坡的手跡。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心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接下來看到的是彌陀寺,始建於唐代,這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座佛教寺廟。正殿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正中的是阿彌陀佛,左面是觀世音菩薩,右面是大勢至菩薩。

大家現在看到的便是“丹崖仙境”坊,坊額“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提寫的。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過了顯靈門我們往西走,就到了龍王宮。龍王宮的前殿裡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走進龍王宮的正殿,中間坐的是東海龍王敖廣。東邊站立的分別是巡海夜叉、千里眼、雷公和電母。西邊的分別是趕魚郎、順風耳、風神和雨神。

繼續前行,我們已經走進了天后宮的前殿,首先大家可以看到牆上有一個字,大家知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字呢?對,“壽”字,只不過這個壽字和普通的壽字不同,它是由我國五代老祖陳摶所書的,它是由三個字組成的,分別是“富”、“弗”、“林”組成了一個“壽”字,意思是告訴我們:要想富,要想長壽,就一定要多種樹。

再往前走我們便來到了正殿,大家可以看一下,正中供奉的這位就是天后娘娘,她在福建和臺灣一帶被稱為“媽祖”,她的俗名叫做林默,福建莆田人,據說她剛剛被生下來的時候不會哭,所以她父母便給她取了個名字叫林默娘,她非常的聰明,五歲時就會誦經,十二歲時對海事感應非常靈驗,於是她就在海邊經常幫助漁民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海難,不幸的是她二十八歲那一年在海上遇難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海邊建起了供奉她的廟宇。據說她非常的靈驗,有求必應,所以這裡是整個蓬萊閣香火最旺盛的地方。

大家再往這邊看,這就是主體建築“蓬萊閣”了,它與我國的岳陽樓、黃鶴樓以及滕王閣 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樓。它建於宋嘉佑六年,上面“蓬萊閣”三個字是由清代的書法家鐵保所書。現在一樓是一些蓬萊的風景圖片展覽,二樓留有八仙醉酒的蠟像。

穿過蓬萊閣,來到後面。

避風亭,原名海市亭,建於正德八年(1513)知府嚴泰修建。亭內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力的觀海市詩,董其昌代書,溫如玉刻石,珠聯璧合,堪成稱三絕。另外還有清代施閏章、孔繼涑手跡,屬十分珍貴之墨寶。不過我要說的神奇迷離之處並不在此,而是避風亭的建築高踞山巔,面臨大海,然而不管刮什麼樣的風,你在亭內點燃一支蠟燭,火苗也會紋絲不動。朋友,你不覺得這很神祕嗎?

現在讓我來告訴你這其中的奧祕吧,避風亭的北面是一堵高高的城牆,城牆高至亭的半腰,城的外壁又呈弧形。所以當北風吹到弧形牆壁時,便形成了一股強烈氣流,急劇上升。飛越屋脊,向南而去,亭內便無風可入。再加上亭的東西南三面都是牆壁,只有北面留有門窗,空氣不能對流。因此,儘管海風呼嘯,門窗洞開,亭內卻風絲不動,燭光不驚。

繼續往東走來到的是臥碑亭。它是以蘇軾的《海市詩》、《書吳道子畫後》橫幅碑而得名的。碑的正面是行草《書吳道子畫後》,背面是楷書《海市詩》。碑文前面的字小後面的字大,大家都知道蘇軾也是喜歡喝酒做詩,酒助興時便越來越豪放了。經過專家鑑定這是蘇軾的真跡。這邊還有清朝人龔保題的聯語“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就是說神仙仙境都是虛幻不真實的,只有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的人才是真正的神仙。

繼續前行我們便來到了蘇公祠,蘇公祠是了為紀念蘇東坡而建的。中間這幅是蘇東坡肖像刻石拓本,正本在廣州的六容寺。他曾在登州做過五日知州。但救在這短短的五天時間裡為蓬萊人民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修築海防,二是減免百姓的鹽稅。至今在蓬萊民間還流傳著“五日知登州,千年蘇公祠”的美談。

這個叫做賓日樓,又稱望日樓,登樓遠望,視野開闊,使觀日出的好地方。當年大型歷史舞蹈史詩《東方紅》,曾選擇這裡作背景,該片開頭的日出的畫面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旁邊的就是蓬萊閣標誌性建築普照樓,我們從山下看的最高的建築就是它了。在過去是指示航標的燈塔。

我們站在這兒看一下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是我國古代第一港,東方的門戶。漢代以來就被列為軍事重鎮。宋慶曆二年,當時水軍駕駛的艦船叫“刀魚船”,這座寨城就叫“刀魚寨”。明洪武九年,明朝政府為了防止倭寇的侵襲,就在刀魚寨的基礎上修建了碼頭,形成了今日水城雛形。水城有兩個門,北門叫水門,是出入海上的咽喉。南門叫振陽門,與陸路相通。這也是戚繼光操練水師的地方。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殿是呂祖殿,呂祖就是呂洞賓,亭內有呂洞賓像碑。再往前走就到了三清殿,裡面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始祖,他們分別是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

再往前走,我們便來到了蓬萊閣的最後一個景點――白雲宮。相傳呢白雲宮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在《天仙配》中,七仙女有一句唱詞,“我家本住蓬萊村”。七仙女所住的蓬萊村,當然是凌霄中的仙宮了,所以,出了這白雲宮門,就算又回到了凡間。

好了,以上就是蓬萊閣主要的`景點了,大家現在可以拍照留念,15分鐘後,我們在此集合上車,前往下一個景點。

篇三:蓬萊閣導遊詞

人道仙境在蓬萊,我們在去蓬萊的路上。蓬萊尚是遠景。而車窗外的藍天、白雲、以及飄搖的大海、靜泊的輪船才是我們眼中的近景;還有一座座跨野橋樑、陽光下的山村、美麗的山包、蘋果園、葡萄園、秋意綿綿的田野、褐色臉膛的果農、粉紅燈籠的蘋果,如一幅長軸畫卷隨我們的臨近慢慢舒展,又快速移去。

當一片片烏雲被我們丟在身後,藍天越來越浩瀚,大地越來越遼遠,此時,大海的氣息也越來越濃了。當我們終於看到了那高高舉在空中的――蓬萊閣,八仙過海口,戚繼光故里,三仙山,韓菲樂園,海洋極地世界,東方瀚時,我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此時,太陽已穩居藍天正中了。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蓬萊這個中學時就從李白的詩文中知道的地方,一直如一個美麗的夢地,讓我神往。而一旦真的身臨其境,就希望真的看到一兩個神仙,或者逢一處海市也好。可是,可是我們過仙人橋,登蓬萊閣,上田橫山,一路連神仙的影子都不見,那麼大的海風哪裡會有海市蜃樓,飄渺的仙境更是與真實淡淡疏離,無緣一遇。不知道神仙們都躲到哪座島上演繹新的傳奇去了。那些美麗的傳說又寫在哪裡呢?我站在獵獵風中,看不到千年前訪仙尋藥的秦始皇,也看不到明朝威武如儀的戚家軍,所見的都是熙來攘往來此憑弔的俗世大眾,和一座在浩海藍天之間巍峨聳立的尚未散盡硝煙的蓬萊水城。

但是,可極目遠望。站在蓬萊水城,你想看出多遠,海空就有多遠,這同樣得力於你尚好的視野;當你的眼睛模糊不清,天空的色彩更有一層人為的認識。何況還有描述上的差異。遙望大海,不禁要為大海的浩闊蒼茫而暗自興嘆。也時常低頭細思,我們所追思的遺蹟,我們所探尋的事例到底是真是假呢?那些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那些筆墨記載的歷史,哪個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歷史總被無情戲說了,許多東西來到我們面前早已似是而非,人為杜撰的成份太多。

但是,蓬萊仙閣尚在,蓬萊水城尚在,那麼人們所想往的仙境也是存在的,海市蜃樓是存在的,海上仙山也在。站在蒼松翠柏間和巍峨的蓬萊閣上遠望大海,串串島嶼如美麗耀眼的珍珠,在碧波盪漾之中若隱若現。

篇四:蓬萊閣導遊詞

在山東煙臺,有一座美麗的蓬萊閣,俗稱蓬萊仙境。為什麼稱它為仙境呢?因為每年的秋冬季節的早晨,那裡經常會被乳白色的濃霧籠罩著,四周的景色隱隱約約,像進入仙境一樣的美。

去年暑假媽媽決定帶我去青島大連旅遊,其中一天就是去我朝思暮想的蓬萊閣,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第三天,我們坐船到了煙臺,去看我向往已久的蓬萊閣。雖然是夏天,看不到那著名的霧景,但還是有很多人慕名而去。

隨著人流進入景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八仙過海橋,傳說八仙就是在這裡昇天的。橋頭上有一隻巨大的石龜,欄杆上還有八仙的石像呢!帥氣的.呂洞賓,美麗的何仙姑,拄著柺杖的鐵柺李——過了橋之後就是月老祠。月老祠的香火還挺旺盛的,那些單身男女和他們的父母都是虔誠的拜了又拜,期望能找到如意的另一半。我也湊了個熱鬧,拜了拜,媽媽被我弄得哭笑不得。

穿過一條長長的走廊,就可以看見一個圓形的湖,湖心上有一座閣樓,就是著名的蓬萊閣,也稱為八仙閣。我們進去一看,裡面都是呂洞賓·何仙姑等八仙的塑像,惟妙惟肖。還有他們成仙的過程介紹,導遊講的聲嘶力竭,我聽得糊里糊塗。

當然,這裡最著名的還是海市蜃樓,有影像記錄的就出現過好幾次。共同點就是在海平面上突然出現一些建築·山體,甚至還有動物,就跟真的一樣。讓人懷疑是不是海上另有一座城市。這種現象會持續一至兩個小時,然後就會慢慢變淡,直至消失。

蓬萊閣一年四季景色迷人,是一個擁有眾多美麗傳說和歷史回憶的地方。

篇五: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團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人間仙境蓬萊,我是咱們此行的導遊劉X ,很榮幸為大家導遊工作,希望大家玩的開心。在我們到達蓬萊閣之前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蓬萊。

關於蓬萊這個名稱的來歷,據說與漢武帝有關,為了長生不老藥,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聽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所以就來到這裡站在海邊的小山頭上眺望,結果並沒有看到仙山,但為求長生不老,就下令將他在海邊望神山所築的小城命名為蓬萊,所以蓬萊一名由此而來。

蓬萊是山海名邦,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成為“仙境”,這可能與海市蜃樓有關,海市蜃樓是蓬萊吧十大仙境之一,當地人叫做“神仙現市”一般吃現在春夏兩季,不知諸位是否有親眼目睹的幸運。

蓬萊的蓬萊閣馳名中外,他是我國的名勝古蹟,他與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並稱中國四大古樓,至今己有940 年的歷史了,蓬萊閣古建築群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擴建到現在的規模,它主要包括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龍王宮,彌陀寺,蓬萊閣六大建築群,共一百多間,整個古建築群樓臺殿閣分佈得宜,寺廟園林交錯迴應,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現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現在我們到已到達目的地,我們拾級而上,開始遊覽仙境。

好,朋友們跟著我往上走,我們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的唯一的一佛教建築“彌陀寺”,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這裡便是彌陀寺的前殿了,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成為護衛寺院的第一道防線。現在我們先看左手邊的祖師殿,供奉的是慧遠法師。他曾在廬山的西林寺的東面建起東林寺,成為淨土宗祖庭,慧遠則就是淨土宗的祖師了。站在他右手邊的陶淵明,慧然,左手邊的是劉遺民,恆伊,我想大家一定會問為什麼詩人陶淵明會在這,大家有知道的麼?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隱居過廬山,他好交賢士,不避官民,而慧遠是得道高僧,學問淵博,陶淵明自然要與她交往啊,他倆亦師亦友,開啟了名士名僧交往的先河。好,我們接著看看右手邊的關公殿。相信大家對關公都很熟悉,他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使關羽的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元末著名小說《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震,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併為之修建關帝廟,獨立道觀。旁邊供奉的是關公的手下的幾員大將,分別是關平,王甫,周倉和趙累。現在我們一起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正中間的便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手邊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元,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著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大家現在可以自由的參觀欣賞一下彌陀寺。

蓬萊閣導遊詞

篇六: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朋友:

現在我們將進入的是蓬萊閣名勝景區,遊覽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左右。在遊覽過程中,我將竭誠為您服務,並很願意回答您所提出的問題。希望我們共同合作,度過這美好愉快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景區是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的,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景區面積為10平方公里。蓬萊閣古建築群始建於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的擴建和改建。整個建築群建築面積為18900平方米,佔地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為六個建築單體,共有100多間,整個古建築群樓臺殿閣分佈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古樸典雅,獨有千秋,成為名揚中外的遊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 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儲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在我們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崑崙神話系統發源於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方以後,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形成了蓬萊神話系統。

蓬萊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

後來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 到這裡,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我們剛才進入的是“人間蓬萊”坊,為四柱沖天式單簷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為蘇東坡手跡。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名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的佛教寺廟。這裡曾是香火極盛的佛教傳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鑑於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廟佔耕地過多,出家當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來越多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國家賦役來源,與國家利益發生尖銳衝突,發動了禁佛運動。佛教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法難,即滅佛。唐武宗的法難稱“會昌法難”,時間不長,因為武宗在位一共才六年。他勒令在全國範圍內拆毀佛教大寺近5000座,拆除小寺40000多座,還俗佛教徒26萬多人。就這樣,使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彌陀寺也不能倖免,雖然沒有遭到拆除之災,也一度僧尼還俗,門庭冷落。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明末四大禪僧之一)來山東嶗山傳教,含辛茹苦十二年,終於實現了他儒、釋、道三教合一、各宗並進、禪淨雙修的思想。由於當時代表了佛教革新的先進思想,在嶗山以及膠東地區的佛教界影響很深,他的弟子遍佈各地。這時,蓬萊閣內的彌陀寺香火復盛,漸漸擴建成今天的規模。

彌陀,是號稱西方三聖之一的阿彌陀佛的簡稱(西方三聖指的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彌陀寺,是供奉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裡是彌陀寺前殿,東邊是密跡金剛,西邊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衛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這裡是祖師殿(西廂),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他的右側為劉遺民、恆伊,左邊為陶淵明、慧然。

篇七: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市的基本情況:蓬萊位於膠東半島北端,瀕臨黃、渤兩海,海岸線長59.2公里,面積1128.5平方公里,人口45 萬,是一座美麗的海濱風景旅遊城市,八仙過海的傳說膾炙人口,海市蜃樓奇觀名揚天下,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蓬萊還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從唐貞觀年間至民國初年,一直是膠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文物古蹟眾多,境內有三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加強發展獨具特色的旅遊業,我們把蓬萊旅遊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定位在度假旅遊上。目前,全市旅遊景點由1990年的3處增加到了40多處,景區面積由0.8平方公里發展為 10.8平方公里,並以蓬萊閣為中心,依託東西30公里的“黃金海岸線”,整體開發了15.8平方公里的旅遊度假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綜合性旅遊體系。近年來,我市每年接待中外遊客達200萬人次。2000年榮獲“中國旅遊城市”稱號,蓬萊閣景區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景區。

此外,蓬萊還是我國重要的新興港口城市,目前已建成港口3處,萬噸級以上的泊位4個,年吞吐量1000萬噸以上。擁有兩處一類開放口岸,現已開通至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航線。蓬萊的礦產資源和海洋資源也非常豐富,黃金年產量15.6萬兩,居全國第三位,水產品總量36.1萬噸,居山東省第二位。目前我市已把旅遊業、臨港工業、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黃金業定為全市四大支柱產業。

吳佩孚公館:東邊的登州賓館所在地,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北洋軍閥首領吳佩孚的公館舊址。吳佩孚是蓬萊人,在人們心目中,對他恐怕有一個突出的印象就是窮兵黷武,鎮壓工人運動。其實,作為一個軍閥人物,他固然有背離人民的一面,卻也有值得肯定和讚揚的地方。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地區淪陷,日軍多次利誘吳佩孚出任北平維持會長,吳佩孚卻堅決拒絕,致使日軍以治病為由將其害死。他的民族氣節是值得肯定的。

宋慶祠堂:路東邊文化局機關所在地是清末將領宋慶祠堂舊址。宋慶是蓬萊泊子宋家村人,官至四川提督,加封太子少保和尚書銜。作為朝廷命官,宋慶有其鎮壓義和團運動一面,也有抗擊日軍保衛國家的一面。甲午戰爭爆發後,宋慶被清廷派往遼東抗擊日軍。他當時已經75歲高齡,在諸將領中,被稱為“白髮將軍”,卻身臨前敵,馳驅指揮,在遼東、遼南的歷次戰役,他所率領的部隊幾乎都參加,屢創強虜,為日軍所畏懼,在清代對外作戰史上留下了值得稱道的一頁。

鐘樓:現在我們的電瓶車平穩的行駛在鐘樓北路,大家請看,我們前方十字路口處,便是古代登州城內鐘樓所在地。古代,凡是重鎮都置鐘樓與鼓樓,主要作用是以鐘聲和鼓聲通報資訊。後來,鐘鼓樓漸漸失去了原來的作用,有的以它的建造之美來供人欣賞,也有的以它的麗譙之華來粉飾太平。蓬萊城的這座鐘樓,建於明洪武十一年,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鼓樓:前面我們所見的一座樓宇就是鼓樓。原來是舊州治的東門。相傳當年漢武帝就是在這裡拜望海中神山的,所以一度被稱為望仙門。樓上匾額題有“望仙舊跡”四個字,可視為憑證。明朝初年城基東拓,望仙門便改成了鼓樓。

接下來,我們就要到達目的地-戚繼光故里景區,請大家下車後自行瀏覽。

篇八:蓬萊閣導遊詞

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光臨蓬萊。中國有句古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便有好客的傳統,蓬萊人更以熱情著稱。這天,由我為大家做導遊服務。大家能夠叫我小牛。期望透過我的認真努力和您的友好合作,我們共同度過一段愉快、完美的時光!蓬萊市位於山東半島最北端,屬於煙臺的一個縣級市,是煙臺蘋果的主要產地之一,水產品產量居煙臺市第一,黃金產量居全國第五。蓬萊是“山海名幫”,千百年來一向被譽為“仙境”。這可能與“海市蜃樓”有直接關係。“海市蜃樓”是蓬萊十大仙景之一,當地人俗稱“神山現世”,一般出此刻春夏兩季,不明白各位是否有這份幸運?!

此刻我們身處的就是蓬萊閣景區了!她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和江西的滕王閣並稱中國四大名樓。這是蓬萊閣的正門,上面“人間蓬萊”四個字是蘇?Y的手跡,我們遊覽的路線是正門進,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大家能夠在那裡拍照留念。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聖”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那裡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麵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構成護衛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那裡是彌陀寺的東、西廂。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為關公。關公,大家都明白,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六根清靜”的佛家之地,世俗的關公怎會在此,成為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身居當陽玉泉寺裡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顯靈說法,關公遂伏法做了佛門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在北方更被尊為“武財神”。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殿中設西方三聖,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出了彌陀寺沿丹崖山上行,首先看到的便是“丹崖仙境坊”。“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為何稱作“丹崖”?那是因為蓬萊閣所坐落的丹崖山上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牌坊就意味著我們已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遊覽吧。

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此刻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裡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那裡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我們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唐貞觀年間在山頂建有龍王廟,宋嘉佑六年移至此刻的地方,此刻大家看到的龍王宮是1984年重建的。走進龍王宮的前殿,大家看到的呢東為定海神,西為靖海神。他們但是龍王的左右護法。

我們一齊去看看龍王宮正殿吧!請看中間端坐就是四海龍王之首的東海龍王敖廣。幾乎所有的龍王宮都供奉東海龍王敖廣,為什麼呢?呆會告訴大家。我們先來看看兩邊的八位站官:東邊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在海上巡邏,發現狀況,就及時向龍王彙報,相當於此刻的國防部部長。向後依次是千里眼、雷公、電母;西邊分別是趕漁郎、順風耳、風神婆、雨神。後面是龍王宮的後寢宮。正中供奉的就是龍王和他的兩個妃子。大家是否注意到龍王手中的火種?眾所周知,龍王雖然能夠興風作浪卻最怕火,因此他所擁有的這個火種就成了他成為四海龍王之首的原因。古人求雨說來也十分搞笑,若酷暑天旱,屢求不應,人們便把龍王抬到烈日下曝晒。據說,晒到他受不了的時候,他就會興雲佈雨了,所以時間久了連龍王都晒黑了!

出了龍王殿,左轉,就到了子孫殿。裡面供奉的是送子娘娘。她身邊供奉的是保佑孩子心明眼亮、身體健康的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大家必須對這座木石結構的戲樓興趣大增!每年正月十六日為天后宮廟會,相傳這天是天后娘娘的生日,人們會聚戲樓唱戲為天后娘娘祝壽。此刻我們來到了天后宮的前殿,這兩位分別是嘉應、嘉佑。傳說他們都是天后降伏的妖怪,後改邪歸正成為保護天后的神將。

請看這棵千年古槐——唐槐。雖說她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樹齡了,但仍然枝繁葉茂,只是樹幹已經中空。傳說是當年鐵柺李與呂洞賓在此下棋為遮陽而種。看完唐槐,我們去天后宮正殿去看看。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福建、臺灣稱其“媽祖”,俗名叫做林默,福建莆田人。由於她生下後從未啼哭過,父親給她取名“林默娘”。默娘自幼聰明過人,襁褓中見神像,即“手作欲拜”狀;5歲能誦《觀音經》;12歲時對海事感應十分靈驗;16歲得“天書”於枯井中,因而通曉變化,妙用玄機,並常能“乘席渡海”,多次在海上保護遇難漁民和商船。28歲在海上遇難,人們為紀念她遂在海邊修建廟宇。

我們最後到了蓬萊閣的主閣。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極頂,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龍王宮舊址。始建於宋嘉佑六年,是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築,有人稱蓬萊閣為“江北第一閣”,並題有:“登上北方第一閣,身在蓬萊即是仙”的詩句。正門上懸“蓬萊閣”的巨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手跡。一樓是蓬萊風景圖片展,二樓則是“八仙醉酒”的蠟像,大家能夠隨意參觀,半小時後在閣外集合。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這天的仙境故遊就要接近尾聲了,不明白各位有啥感慨?期望我的服務您還滿意,不周之處敬請指出。感謝大家的用心合作,期盼您的再次光臨!再見!

篇九: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朋友:

此刻我們將進入的是蓬萊閣名勝景區,遊覽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左右。在遊覽過程中,我將竭誠為您服務,並很願意回答您所提出的問題。期望我們共同合作,度過這完美愉快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狀況。

蓬萊閣景區是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的,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景區面積為10平方公里。蓬萊閣古建築群始建於北宋嘉?v六年(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的擴建和改建。整個建築群建築面積為18900平方米,佔地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為六個建築單體,共有100多間,整個古建築群樓臺殿閣分佈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古樸典雅,獨有千秋,成為名揚中外的遊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儲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在我們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崑崙神話系統發源於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方以後,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構成了蓬萊神話系統。

蓬萊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

之後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到那裡,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我們剛才進入的是“人間蓬萊”坊,為四柱沖天式單簷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為蘇東坡手跡。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名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的佛教寺廟。那裡曾是香火極盛的佛教傳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鑑於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廟佔耕地過多,出家當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來越多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國家賦役來源,與國家利益發生尖銳衝突,發動了禁佛運動。佛教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法難,即滅佛。唐武宗的法難稱“會昌法難”,時間不長,因為武宗在位一共才六年。他勒令在全國範圍內拆毀佛教大寺近5000座,拆除小寺40000多座,還俗佛教徒26萬多人。就這樣,使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彌陀寺也不能倖免,雖然沒有遭到拆除之災,也一度僧尼還俗,門庭冷落。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明末四大禪僧之一)來山東嶗山傳教,含辛茹苦十二年,最後實現了他儒、釋、道三教合一、各宗並進、禪淨雙修的思想。由於當時代表了佛教革新的先進思想,在嶗山以及膠東地區的佛教界影響很深,他的弟子遍佈各地。這時,蓬萊閣內的彌陀寺香火復盛,漸漸擴建成這天的規模。

彌陀,是號稱西方三聖之一的阿彌陀佛的簡稱(西方三聖指的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彌陀寺,是供奉阿彌陀佛的寺廟。

那裡是彌陀寺前殿,東邊是密跡金剛,西邊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衛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那裡是祖師殿(西廂),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他的右側為劉遺民、恆伊,左邊為陶淵明、慧然。

慧遠,是古山西雁門樓煩人(今山西原平),俗姓賈,生於公元334年。他自幼聰穎過人,博覽六經、《老子》、《莊子》。由於厭倦當時戰亂年代,他無心仕途,便和弟弟慧持投到名僧道安門下。他從21歲開始,跟隨道安師父23年。44歲時奉道安之命帶著十來個弟子南行,經過廬山時,被廬山秀麗風光所迷,便決定留在廬山接收徒弟,共修佛業。

慧遠在江州刺史恆伊的資助下,在廬山的西林寺東面建起東林寺,東林寺的選址和建起,構成宗教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園林,體現了中國寺廟園林的雛形,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燦爛的一頁。之後慧遠在東林寺創立淨土宗,東林寺就成為淨土宗祖庭,慧遠成為淨土宗一代祖師。為紀念江州刺史恆伊功德,將他塑在慧遠的身旁。公元402年,慧遠邀集劉遺民、慧然等123人建齋立誓,建立了中國佛教最早的結社--白蓮社。白蓮社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佛教淨土法門的興起。劉遺民、慧然功不可沒,被塑在慧遠左右。

東林寺的前面有一條小溪,名叫虎溪。慧遠專心修行,足不出戶,所以送客的時候從來但是虎溪橋。如果過了虎溪橋,神虎便會大聲吼叫,提醒慧遠。一次他送陶淵明和劉遺民,邊談邊走,不知不覺便過了虎溪,神虎便吼叫不止,三人相視大笑。這一則文苑佳話,被稱為“虎溪三笑”,流傳到此刻。

那裡是關公殿(東廂),中間主尊為關公。關公,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官拜前將軍、漢壽亭侯爵位。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個性是元末著名小說《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震,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併為之修建關帝廟,獨立道觀。

關公怎樣會到了佛寺裡,成為佛界神明?相傳南朝高僧智者大師(智)在當陽玉泉寺居住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時顯靈大呼“還我頭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靈位說法,關公聞法後,願作佛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伽藍殿中。自此,關公成為釋、道、儒三教都敬奉的神明。旁邊供奉的是關公手下的幾員大將,分別是關平、王甫、周倉和趙累。

關公進入佛寺的原因還有一說:南朝陳與隋朝時的高僧智是中國天台宗四祖。南朝陳後主贈名智為“海慧菩薩”。陳亡後,隋朝煬帝為智受“菩薩戒”,並尊他為“智者大師”。關公本是道教的神,而關公被佛教神化是源於《佛祖統記》卷六《智者傳》:天台宗智在湖北當陽玉泉山建精舍,曾“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自通姓名,乃關羽、關平父子,請於近山建寺,把關公列為伽藍神之一。如此刻杭州的靈隱寺,就在十八伽藍神旁塑關公像供奉。玉泉山,原名覆舟山。因山有泉窟,玉泉流其中,至隋朝智居此後,改名玉泉山。

此刻我們一齊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正中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又稱“接引佛”,為淨土宗敬奉的主要物件。傳說阿彌陀佛過去是一位國王,喜歡聽佛講經說法,所以放下了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他在佛前發下四十八願,其中一個大願就是:將來他成佛後,凡信奉他並讀誦他的名號的人,命終之時,佛就前往,接引其去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經歷無數劫難,最後實現誓願,成為阿彌陀佛,號“無量壽佛”,他所在的世界為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您看他右手下垂,左手當胸,執一蓮臺表示“弘揚佛法,度盡世間眾生苦”。據專門敘述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漢譯佛經《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在極樂淨土中,高站於蓮臺上,左右分別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協侍,構成“西方三聖”的組像。阿彌陀佛胸前有一“”(萬)字,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著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說,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他是一位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的菩薩,但是他的名氣卻遠不及觀世音,儘管大勢至菩薩在中國受到冷落,但在日本卻受到廣泛崇拜。日本佛教中,有觀世音和大勢至接引善人靈魂送歸淨土的說法。所以在公元1192--1333年這一時期,隨著佛教淨土學和淨土真言的傳播,日本對大勢至的信仰頗為流行。他手拿蓮花,意為“淨土”。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羅漢是梵文阿羅漢的簡稱。和尚經修行,取得正果後,便能夠成為羅漢。他們是奉佛主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不進行生死輪迴)。中國佛教中經常提到的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以及五百羅漢等等。羅漢原先指的是原始的小乘佛教所到達的最高成就。據說,一個佛教徒修行,可能到達高低不一樣的四種成就,每種成就就叫一個果位。這四種果位是: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點類似此刻的學位,阿羅漢果就好像這天的最高學位,修成這個果位的和尚,就算是功成名就了,永遠也不會再投胎轉世遭受生死輪迴之苦了。得到此果的人就稱為阿羅漢。

“蓬kǔn”圓形牆門:這個“kǔn”字指的是宮中的小路。蓬萊既然是一處仙界,那裡的“蓬”二字便毫無疑問指的是仙宮中的路了。裡面的門額上書有“勝境”二字。

萬民感德碑亭:這是萬民感德碑亭。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賦一年,登州官吏以百姓感恩的名義,建起了這座碑亭。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簷式。

丹崖仙境坊: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並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說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絡著。方士們很早就從事著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並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說的擴充套件,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嶽、洞天、福地”,我們此刻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

此刻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先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後,改名“丹崖仙境坊”,後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那裡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說,在我們漢語的詞彙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徵。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誌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築物,大家能夠在此攝影留念。…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在那裡留過影。

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神仙”二字是蓬萊有別於其它旅遊勝地的主要特色,也是蓬萊旅遊叫得響的品牌,神仙的超脫與逍遙,自然是很具有魅力的。要做神仙之遊,非蓬萊莫屬。

顯靈門: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此刻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裡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那裡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

篇十:蓬萊閣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素有“人間仙境”之稱的蓬萊閣參觀旅遊。我是本次為你服務的導遊員。

蓬萊閣位於煙臺的蓬萊市內。蓬萊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的山海風光,還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山海經》和《封禪書》把蓬萊、瀛洲、方丈三座神山描繪的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派出探險家出海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等。據史料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山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的描繪出一個令人嚮往的神仙世界,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之後“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到那裡,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了。

此刻的蓬萊閣景區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是一處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與一體的名勝風景區。蓬萊閣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地擴建和改建,構成此刻的規模。

蓬萊閣矗立於丹崖山上,雲海簇擁浪山輕託,海山美景層出不窮。整個規模巨集大的古建築群由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佔地面積1。89萬平方公里。因為蓬萊閣的神奇景象和巨集偉規模,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列舉。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24日蓬萊閣景區成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好了,說著我們已經到了蓬萊閣,此刻,就讓我們一齊沿著往日帝王尋仙的足跡,走進人間仙境去拜會諸位神仙吧!

我們此刻已經來到了蓬萊閣的正門前,大家請看“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簷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為蘇東坡的手跡。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心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接下來看到的是彌陀寺,始建於唐代,這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座佛教寺廟。正殿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正中的是阿彌陀佛,左面是觀世音菩薩,右面是大勢至菩薩。

大家此刻看到的便是“丹崖仙境”坊,坊額“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提寫的。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此刻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過了顯靈門我們往西走,就到了龍王宮。龍王宮的前殿裡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走進龍王宮的正殿,中間坐的是東海龍王敖廣。東邊站立的分別是巡海夜叉、千里眼、雷公和電母。西邊的分別是趕魚郎、順風耳、風神和雨神。

繼續前行,我們已經走進了天后宮的前殿,首先大家能夠看到牆上有一個字,大家知不明白這是一個什麼字呢?對,“壽”字,只但是這個壽字和普通的壽字不一樣,它是由我國五代老祖陳摶所書的,它是由三個字組成的,分別是“富”、“弗”、“林”組成了一個“壽”字,意思是告訴我們:要想富,要想長壽,就必須要多種樹。

再往前走我們便來到了正殿,大家能夠看一下,正中供奉的這位就是天后娘娘,她在福建和臺灣一帶被稱為“媽祖”,她的俗名叫做林默,福建莆田人,據說她剛剛被生下來的時候不會哭,所以她父母便給她取了個名字叫林默娘,她十分的聰明,五歲時就會誦經,十二歲時對海事感應十分靈驗,於是她就在海邊經常幫忙漁民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海難,不幸的是她二十八歲那一年在海上遇難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海邊建起了供奉她的廟宇。據說她十分的靈驗,有求必應,所以那裡是整個蓬萊閣香火最旺盛的地方。

繼續前行,在我們左手邊的就是“碧海丹心”刻石。“碧海丹心”四個字是馮玉祥先生寫的。那麼他為什麼要在那裡寫下“碧海丹心”四個字呢?據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佔我國,蔣介石不但不主張抗日,而且還挑起內戰,馮玉祥被蔣介石挾制,不能參加抗日,情緒十分低落。國民黨中另外一個愛國將領李烈鈞就於1934年的五月份邀請馮玉祥到蓬萊遊玩,共商抗日之計,當時李烈鈞寫下了一幅對聯,上聯是:攻錯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下聯是: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讓馮玉祥出一個橫批,於是馮玉祥就提筆寫下了“碧海丹心”這四個字,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四個字刻在了那裡。

大家再往這邊看,這就是主體建築“蓬萊閣”了,它與我國的岳陽樓、黃鶴樓以及滕王閣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樓。它建於宋嘉佑六年,上面“蓬萊閣”三個字是由清代的書法家鐵保所書。此刻一樓是一些蓬萊的風景圖片展覽,二樓留有八仙醉酒的蠟像。

穿過蓬萊閣,來到後面。

避風亭,原名海市亭,建於正德八年(1513)知府嚴泰修建。亭內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力的觀海市詩,董其昌代書,溫如玉刻石,珠聯璧合,堪成稱三絕。另外還有清代施閏章、孔繼涑手跡,屬十分珍貴之墨寶。但是我要說的神奇迷離之處並不在此,而是避風亭的建築高踞山巔,面臨大海,然而不管刮什麼樣的風,你在亭內點燃一支蠟燭,火苗也會紋絲不動。朋友,你不覺得這很神祕嗎?

此刻讓我來告訴你這其中的奧祕吧,避風亭的北面是一堵高高的城牆,城牆高至亭的半腰,城的外壁又呈弧形。所以當北風吹到弧形牆壁時,便構成了一股強烈氣流,急劇上升。飛越屋脊,向南而去,亭內便無風可入。再加上亭的東西南三面都是牆壁,只有北面留有門窗,空氣不能對流。因此,儘管海風呼嘯,門窗洞開,亭內卻風絲不動,燭光不驚。

繼續往東走來到的是臥碑亭。它是以蘇軾的《海市詩》、《書吳道子畫後》橫幅碑而得名的。碑的正面是行草《書吳道子畫後》,背面是楷書《海市詩》。碑文前面的字小後面的字大,大家都明白蘇軾也是喜歡喝酒做詩,酒助興時便越來越豪放了。經過專家鑑定這是蘇軾的真跡。這邊還有清朝人龔保題的聯語“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就是說神仙仙境都是虛幻不真實的,只有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的人才是真正的神仙。

繼續前行我們便來到了蘇公祠,蘇公祠是了為紀念蘇東坡而建的。中間這幅是蘇東坡肖像刻石拓本,正本在廣州的六容寺。他曾在登州做過五日知州。但救在這短短的五天時間裡為蓬萊人民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修築海防,二是減免百姓的鹽稅。至今在蓬萊民間還流傳著“五日知登州,千年蘇公祠”的美談。

這個叫做賓日樓,又稱望日樓,登樓遠望,視野開闊,使觀日出的好地方。當年大型歷史舞蹈史詩《東方紅》,曾選取那裡作背景,該片開頭的日出的畫面就是在那裡拍攝的。

旁邊的就是蓬萊閣標誌性建築普照樓,我們從山下看的最高的建築就是它了。在過去是指示航標的燈塔。

我們站在這兒看一下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是我國古代第一港,東方的門戶。漢代以來就被列為軍事重鎮。宋慶曆二年,當時水軍駕駛的艦船叫“刀魚船”,這座寨城就叫“刀魚寨”。明洪武九年,明朝政府為了防止倭寇的侵襲,就在刀魚寨的基礎上修建了碼頭,構成了今日水城雛形。水城有兩個門,北門叫水門,是出入海上的咽喉。南門叫振陽門,與陸路相通。這也是戚繼光操練水師的地方。

此刻我們面前的這座殿是呂祖殿,呂祖就是呂洞賓,亭內有呂洞賓像碑。再往前走就到了三清殿,裡面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始祖,他們分別是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

再往前走,我們便來到了蓬萊閣的最後一個景點——白雲宮。相傳呢白雲宮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在《天仙配》中,七仙女有一句唱詞,“我家本住蓬萊村”。七仙女所住的蓬萊村,當然是凌霄中的仙宮了,所以,出了這白雲宮門,就算又回到了凡間。

好了,以上就是蓬萊閣主要的景點了,大家此刻能夠拍照留念,15分鐘後,我們在此集合上車,前往下一個景點。

篇十一:蓬萊閣導遊詞

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團友:此刻我們身處的就是蓬萊閣景區了,這是蓬萊閣的正門,上面“人間蓬萊”四個字是蘇?Y的手跡,我們遊覽的路線是正門進,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大家能夠在那裡拍照留念。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聖”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為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

那裡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麵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構成護衛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那裡是彌陀寺的東、西廂。西廂,又叫祖師殿,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左邊為劉遺民、桓伊,右邊為陶淵明、慧然。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為關公,右為關平、王甫,左為周倉、趙累。

關公,大家都明白,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靜”之地,世俗的關公怎樣會到佛寺裡,成為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居當陽玉泉寺裡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顯靈說法,關公聞法後,願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的伽藍殿。這段看自我發揮)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個性是《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振,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各地紛紛修建關帝廟,在北方更被尊為“武財神”,進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對這位至高無上的教主的敬稱,意思是說佛的法力無邊。大雄寶殿中間三尊為西方三聖,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彌陀佛是觀世音的父親,他和弟弟大勢至菩薩一齊跟釋迦牟尼出家,合稱西方三聖,觀世音的名字便是釋迦牟尼起的,之後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觀音,此刻寺廟裡的觀世音菩薩純粹是男性形象,這是從佛經傳來的,佛經裡說觀世音能夠隨機應變,用各種化身拯救眾生,因此就有了不一樣的形象和名稱。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他們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和尚經修行,得了道,便能夠升為羅漢,羅漢之後有多少,說法不一,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一百零八羅漢,五百羅漢,還有一千二百五十羅漢等,常見的是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兩種說法。

出了彌陀寺我們右手方向走,在我們左手方向有一塊碑。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換地曾下旨免了點賦稅,地方官員為拍馬屁而建成的。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簷式。

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丹崖仙境坊。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並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說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絡著。方士們很早就從事著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並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說的擴充套件,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嶽、洞天、福地”,我們此刻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此刻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先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後,改名“丹崖仙境坊”,後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那裡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說,在我們漢語的詞彙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徵。(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誌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築物,大家能夠在此攝影留念。)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

牌坊我們也就意味著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遊覽。

篇十二:蓬萊閣導遊詞

各位團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人間仙境蓬萊,我是咱們此行的導遊劉X,很榮幸為大家導遊工作,期望大家玩的開心。在我們到達蓬萊閣之前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蓬萊。

關於蓬萊這個名稱的來歷,據說與漢武帝有關,為了長生不老藥,漢武帝和秦始皇一樣,聽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所以就來到那裡站在海邊的小山頭上眺望,結果並沒有看到仙山,但為求長生不老,就下令將他在海邊望神山所築的小城命名為蓬萊,所以蓬萊一名由此而來。

蓬萊是山海名邦,千百年來一向被人們成為“仙境”,這可能與海市蜃樓有關,海市蜃樓是蓬萊吧十大仙境之一,當地人叫做“神仙現市”一般吃此刻春夏兩季,不知諸位是否有親眼目睹的幸運。

蓬萊的蓬萊閣馳名中外,他是我國的名勝古蹟,他與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並稱中國四大古樓,至今己有940年的歷史了,蓬萊閣古建築群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擴建到此刻的規模,它主要包括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龍王宮,彌陀寺,蓬萊閣六大建築群,共一百多間,整個古建築群樓臺殿閣分佈得宜,寺廟園林交錯迴應,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現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此刻我們到已到達目的地,我們拾級而上,開始遊覽仙境。

好,朋友們跟著我往上走,我們來到的就是蓬萊閣內的唯一的一佛教建築“彌陀寺”,始建於唐代。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簡稱,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那裡便是彌陀寺的前殿了,右邊的是密跡金剛,左邊的是那羅延金剛,成為護衛寺院的第一道防線。此刻我們先看左手邊的祖師殿,供奉的是慧遠法師。他曾在廬山的西林寺的東面建起東林寺,成為淨土宗祖庭,慧遠則就是淨土宗的祖師了。站在他右手邊的陶淵明,慧然,左手邊的是劉遺民,恆伊,我想大家必須會問為什麼詩人陶淵明會在這,大家有明白的麼?大家都明白,陶淵明是隱居過廬山,他好交賢士,不避官民,而慧遠是得道高僧,學問淵博,陶淵明自然要與她交往啊,他倆亦師亦友,開啟了名士名僧交往的先河。好,我們之後看看右手邊的關公殿。相信大家對關公都很熟悉,他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使關羽的地位不斷提高。個性是元末著名小說《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震,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併為之修建關帝廟,獨立道觀。旁邊供奉的是關公的手下的幾員大將,分別是關平,王甫,周倉和趙累。此刻我們一齊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正中

間的便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手邊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胸前有一“萬”字元,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著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大家此刻能夠自由的參觀欣賞一下彌陀寺。

大家此刻看到的這個是“丹崖仙境坊”,“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在1964年8月來那裡時親筆所書,為什麼叫做“丹崖”呢?那是因為蓬萊閣所在的這個小山崖上的石頭是紅色的,所以叫做“丹崖”,那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設一道“丹崖仙境仿”呢?這主要是因為蓬萊閣被稱為“仙境”,而這素有先仙境之門之稱,也就是說,過了這座們,我們就真正進入丹崖仙境了,怎樣樣?大家是不是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呢?我有個推薦,大家能夠在此拍照留念。期望給各位現任留下一個完美的記憶。

各位仙人請看,我們面前的就是龍王宮了。他建於唐貞觀年間,是廣大漁民祈求海上平安的。龍王宮包括山門,前殿,正殿後殿,。走進龍王宮前殿,那裡是龍王宮的前殿,裡邊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是龍王的守護神,正殿持續的是宋代的建築風格,看起來莊重樸實,屋頂為蕪殿頂,在古時的宮殿廟宇中只有最最貴的建築物才能使用,可見當時龍王在人們心中的德地位十分高。正殿裡供奉的事東海龍王敖廣,傳說龍王能潛入海底騰於天空能夠興風布雨,所以古人期望有神龍存在,更加期望神龍能憐憫人間的苦衷給人以救援,因此最先尊崇龍王的正是出沒風浪的漁民和漂洋過海的傳家,在我們蓬萊沿海有這樣一個民俗每年農曆正月13是漁燈節,這天人們會敲鑼打鼓,鳴鞭放炮,載歌載舞的道海邊為龍王送燈。那裡是龍王宮的正殿。請看中間端坐的是東海龍王敖廣。他身邊站立的是八位站官。東邊第一位是巡海夜*千里眼,雷公和電母。西邊第一位站官是趕漁郎,順風耳。風婆。雨神。八名站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於龍王的調遣。後面還有龍王宮的後殿。過去那裡有龍王的木雕像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大家此刻能夠細細欣賞一下。

大家跟我這邊走,一會我們將走到聞名的天后宮了,六個單體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天后宮了,天后宮供奉的這位就是天后娘娘,她在福建和臺灣一帶被稱為“媽祖”此刻我們在天后宮的前殿,兩位門神,東為嘉應,西為嘉佑,他們都是保護天后的神將,我們前面的這座們叫垂花門,由們上兩個倒垂花蕾而得名,古時只有皇族內眷才用這種飾物,可見天后娘娘的地位之高,步入垂花門就是天后宮正殿了,供奉的事天后娘娘,的她俗名叫做林默,福建莆田人,據說她剛剛被生下來的時候紅光滿室,異氣飄香,生下來到滿月都沒哭,默默無聲,所以其父親取名為林默娘。於是她就在海邊經常幫忙漁民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海難,不幸的是她二十八歲那一年在海上遇難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海邊建起了供奉她的廟宇。據說她十分的靈驗,阿有求必應,所以那裡是整個蓬萊閣香火最旺盛的地方……後殿是天后的寢殿,門上的匾額;福錫丹崖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費心我題寫的——意為天后娘娘吧福氣賜給每一位來丹崖山的人。現往我們帶著海神娘娘的福氣繼續往前走。

此刻我們來到了蓬萊閣主閣了,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頂,有人提”登山北方第一閣,身在蓬萊即是仙”蓬萊閣經宋明清不斷擴建至此刻的規模,蓬萊閣有四面迴廊,立有明珠16跟,正門上懸“蓬萊閣”三個大字是明代書法家鐵報所寫,大家在蓬萊閣上遠眺,既能夠鳥瞰萊是的市容市貌,還能觀賞渤海黃海的驚濤駭浪,蓬萊閣底層北牆上鑲嵌有“海不揚波”“碧海清波”“環海鏡清”等子,“碧海清波”是清代書法家露琪光的字跡,彌足珍貴,

這就是避風亭了。避風亭坐南朝北,冬季任憑北風呼嘯,在裡面感覺不到一絲風,過去傳說每逢那裡狂風大作,就會有一個身穿紅肚兜的童子嘴銜避風珠坐在那裡,為此,避風亭充滿了神奇色彩,其實避風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亭前有齒狀的矮城牆,城牆下面是成弧形的懸崖絕壁,風從海面吹來,隨即又懸崖急速上升,越亭簷而過,二十因為亭內單面無窗,恰構成空氣死流角,空氣不能對流。我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來著曾寫到:面北當風,風力雖狂絕不入,開軒秉燭,燭光故小竟長明。生動描繪了避風亭的神奇避風效果。

下面的這個祠堂是蘇公祠顯而易見是為了紀念蘇軾而建的。中間這幅是蘇東坡肖像刻石拓本。他曾在登州做過五日知州。但救在這短短的五天時間裡為蓬萊人民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修築海防,二是減免百姓的鹽稅。至今在蓬萊民間還流傳著“五日知登州,千年蘇公祠”的美談。

好了下面我們要去的就是蓬萊閣中道教的主要建築三清殿了。它的門神是誰呢?對了,就是哼哈二將,裡面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神仙,是道教的最高統帥。中間的為原始天尊,右邊為靈寶天尊,左邊的是道德天尊。

好了,此刻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後大家集合。

篇十三:蓬萊閣導遊詞

煙臺蓬萊閣導遊詞

人間仙境蓬萊閣坐落在蓬萊市北瀕海的丹崖山上,它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我們早已把它列為煙臺之行必到的景點,當我們登上這千年名閣,在享受仙風海韻的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神奇、神祕和神勇。

說到它的神奇,總是讓人讚不絕口。在山腳下欣賞蓬萊閣,丹崖山拔海而起,與浩茫的碧水相映,閣樓高居頂峰,彷彿鑲嵌在綠蔭叢中一顆璨燦的明珠,旁邊的燈塔居高臨下,雄偉壯觀,就好象是守護蓬萊閣的士兵,巍然矗立在峭壁上。周圍有一道城牆雄踞峻嶺,氣勢磅礴,真是一幅絕美的仙閣凌空圖。從蓬萊閣向下望,山崖下波濤澎湃,驚濤拍岸,極目遠眺,煙波浩渺,不僅僅能讓人深感大海浩瀚,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夠看到海市蜃樓的天下奇觀。導遊告訴我們,蓬萊海市蜃樓大多出此刻每年的五六月份,有時也出此刻夏秋之交,持續的時間長則幾個小時,短則幾分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遺憾的是我們沒能目睹到這樣的奇景。

讓人稱奇的還有避風亭,它在蓬萊閣西側,三面無窗、臨海一面大門敞開。導遊告訴我們,外面海風再大,室內也是紋風不動,因為它的北面是的城牆高至亭的半腰,城牆的外壁呈弧形,當北風吹到弧形牆壁時便會急劇上升,飛越屋脊向南而去。同樣遺憾地是我們沒有事先準備一盒火柴來試試。

熱門搜尋
第一次教師工作總結 關於應聘代理店長自薦信素材 難忘的旅行作文3多篇 文化委調研報告多篇 勞動教育活動方案通用多篇 高中寫在同學錄上的創意畢業寄語句子 畢業生精品登記表自我鑑定 2022母親節在幾月幾號星期幾呢 開頭帶風的四字成語造句|成語解析 2023年清明節祭奠英烈的祝福寄語 八年級雨天的主要詳細描寫話題作文 招商引資年度工作總結 又是一個新起點作文 軍事素養體驗營開營發言稿 被嫌棄的句子 金工實習總結心得體會 紅酒促銷活動方案策劃精彩 時代的變遷作文 燕振昌 部門年終工作總結 話致 媒體2023年工作計劃 國小生家長給老師感謝信 國小開學班主任講話稿 法警示教育心得體會推薦 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總結精品 大學畢業生畢業實習報告 修身月心得體會 生產技術部工作總結 做新任教師的心得體會參考 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班會 新年賀詞四字成語 關於閨蜜的空間說說語錄 投票情況彙報 專案管理論文3000字 步技 國小科學教學計劃 怎樣可以淡化雀斑呢通用 大學心理健康活動總結 英語差工作總結 帶團隊的感悟和心得體會 工會工作報告精彩 2022疫情生活感悟句子 電視專題片零容忍觀後感心得體會 個人成本報告多篇 以團結為主題班會演講稿 遵紀守法教師心得體會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自查報告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