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美麗鄉村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的幾點建議【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34W

關於美麗鄉村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的幾點建議【新版多篇】

關於美麗鄉村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的幾點建議 篇一

關於美麗鄉村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的幾點建議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發展演變的生活文化,是一個地方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的重要標識。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產品需求的日益增長,民俗文化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對民俗文化進行科學保護,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文化財富,是實現農村穩定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前,全省許多地方都在積極實施美麗鄉村改造工程,為改善人居生活環境做出不懈努力。但是,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維持原有民俗文化的生態平衡?如何正確處理美麗鄉村建設與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的關係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調研組就美麗鄉村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傳承進行調研並提出對策建議。

一、美麗鄉村建設對民俗文化影響的主要問題

美麗鄉村是新農村發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在這二十字方針中主要體現在“鄉風文明、村容整潔”上。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鄉風文明中的鄉風則是民俗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應該納入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範疇。但是,從美麗鄉村建設中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的現實情況 1 來看,許多不利的因素不斷浮出水面,有的甚至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1、傳統建築破壞嚴重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古村落的整體景觀不協調,建設性破壞嚴重。許多古建築周圍的歷史空間環境已被所謂的“現代建築”空間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間格局和傳統風貌蕩然無存;在許多古村落的老祠堂、老民居之間,都夾雜著一些新的建築物;有些農民為改善生活居住條件,隨意翻建或修繕古屋古院,把古棧道的路面毀壞鋪成水泥路,這在相當程度上減弱和破壞了村落的古樸風貌和歷史氛圍。

2、民俗實物嚴重流失

民俗文化的很多內容是依附在傳統的民俗實物之中的,但是,在美麗鄉村改建、新建中,許多傳統木製房屋的構件買賣、交易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商人看中了古民居的旅遊開發價值,出錢收購這些古民居後遷建別處進行旅遊開發。如在嘉興的西塘古鎮、桐鄉的烏鎮,許多古民居的構件被出售、被偷盜。還有一些外國人不惜出巨資收購古建築,拆卸其材料後動用飛機運回國內按原型復建。還有些地方商販在利益驅使下,受僱於外國人向各地古村落的村民收購民俗文化古器具,有的甚至將古民居木製房屋構件一件件拆下來,化整為零的出售。

3、原生態環境遭破壞

許多古村落試圖通過發展旅遊業來促進美麗鄉村建設,而原生態的古村落開發成為遊人如織的景點後,大量的遊客湧入,停車場、水泥路、旅館的修建破壞了古村落的原貌及其獨有的幽靜和美麗。同時,許多古村落景區不限制遊客人數,大大的超過了古村落環境人口容量,對古村落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此外,有的地方在美麗鄉村建設時,沒有考慮到原居民所特有的文化習俗,只求商業效益,只求地價增值,不去考慮民俗文化的整體保護,無何止地將小橋拆毀、巷道損毀、池塘填埋,這麼做的後果是嚴重地破壞了古村落及其文化生態環境。我們不敢想象,如此過度的拆建,若干年後,曾經的“小橋、流水、人家”是否依舊?

二、民俗文化保護幾點對策建議

目前,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相互依存,既有傳統意義的農耕文明,又有現代形式的農耕文化。推進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於優化文化生態環境、啟用傳統文化魅力,從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都有其深遠的意義。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提高保護民俗文化的思想意識,切實科學有序地推進民俗文化保護工作提幾點意見。

(一)要科學的認識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是在老百姓當中流傳的文化,因此,做好保護工作,首要任務是加強老百姓對民俗文化的認識。而老百姓 3 的認識往往是跟著政府的導向走的,所以要改變老百姓的認識,關鍵在於地方政府領導和村兩委幹部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因此,筆者認為,在當前的行政體制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民俗文化搬進黨校課堂,搬進鄉鎮黨委、政府的會堂,使他們通過學習教育、講座會議的形式,充分認識到民俗文化所承載的“三個有利於”。對此,筆者以嘉興市為例,對民俗文化的“三個有利於”進行闡述。

1、有利於推進社會協調發展

我國曆史悠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關鍵的就是保護和弘揚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目前,嘉興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程序中,隨著人口的增加、建設速度越來越快,農村的城市化程序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而村鎮不像城市,規模小,一天就有可能被破壞掉。如果對依附其中的民俗文化不加以即時保護,很快就完,很快就會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迅速地消失。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實際上就要求我們將保護工作與社會發展協調起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協調發展。同時,保護民俗文化生存、傳承的特定環境,對推動生態文明與社會和諧發展,提高人們文化自覺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2、有利於傳承發展傳統文化

在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中,嘉興地區發展並形成了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特別是隨著河港浜汊分佈,孕育了江南水鄉特色的耕讀文 4 化、稻桑農業、手工業傳統等民俗文化資源,且不少村落名人輩出,古蹟豐富。可以說,大量的民俗文化蘊藏在農耕社會中,它承載著嘉興人民秀慧工巧、崇文好學、進取求新的品德,成為一種特殊的文明標誌。而隨著農耕社會形態的消失,很多歷史文化被割裂、遺忘,甚至變得無跡可尋。加強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把民俗文化資源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程序中,就是將這些文化更深刻地植入村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中,這不僅是為了以民俗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長期傳承,也有華夏祖先留給後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3、有利於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浙江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從起步至今已經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各個部門、各級領導、各界人士為推進事業發展煞費苦心,也從中摸索出一條獨具浙江特色的民俗文化保護路子。作為長三角地區核心區域的嘉興市,應該實現借梯登高,借民俗文化之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勢必要求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力求在工作機制和工作載體上有新的突破。如果說,前幾年我們的新農村建設是摸著石頭過河,那麼,現在美麗鄉村建設則是一條有模式可以借鑑的路子。目前,在不論是在網路上或者是報紙上,還是在電視上,都有許多關於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科學利用民俗文化資源的好例子、好做法。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整理我們的思路,爭取在原有的基礎上,把之前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融合到美麗鄉村建設上來,把美麗鄉村建設中眾多的民俗文化資源,不斷地裝到民俗文化保護這個“菜藍子” 5 裡來,從而實現民俗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整體推進,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要樹立的科學保護理念

有科學的認識,才有科學的理念。有科學的理念才能推進保護事業的有序發展。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要有科學的態度,更要有科學的保護理念和執政理念。

1、要用科學理念編制民俗文化的保護規劃

當前,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必須要抓緊做,而且要科學、有效、持續地做。所謂科學地做,就是要以民俗文化生態理念來設計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沒有一份科學的規劃,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就沒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方向,因此,要抓緊制定美麗鄉村建設特定的保護規劃,內容包括: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對農耕文化的產生和影響);社會環境(人口狀況、社會結構、民情風俗、領導和群眾的保護意識等);經濟形態(農業、漁業、工業、商業等以及經濟狀況);民俗文化遺產的數量與分佈地點、生存狀況;保護規劃(採取屬地管理辦法,要定管理單位、定傳承人、定專案、定活動規劃、定保障措施等),如此方能保證其有效性。

2、要用科學理念處理建設與保護的關係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做到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持續發展,而且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係和五個方面的結合,即:處理好美麗鄉村設與全面保護的關係、處理好居民區與文化區域的關係、處理好群眾生活與民俗文化保護的關係、處理好設施建設與自然環境保護的關係。要堅持將民俗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堅持將民俗文化保護與社會建設相結合、堅持將“民俗文化保護區”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相結合、堅持將民俗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合理利用相結合。

3、要用科學理念保護民俗文化外在的氛圍

自然村落及田園是農耕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是農耕生產活動的主要基礎,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只有完整地保護了田園風光和自然村落,才能忠實展現農耕文化的社會和文化的基本環境,使人強烈地感受到濃郁的民俗文化外在的文化氛圍。一是科學保護田園風貌。要全面保護農田、林木、池塘、水網,保持以稻田為主體的農田結構,保留較古樸的耕作技術,使用水牛耕地、人工勞作、原始加工等傳統農耕方式,不使用塑料大棚、大型農機等現代設施,全面體現農耕文化的總體風貌。二是科學保護村落環境。保護區內的村落用地規模要逐步縮小,不可再繼續擴大;村莊建築採用傳統民居形式和傳統外牆裝修,不宜現代化;鼓勵居民使用或部分使用農作物秸稈等傳統燃料,以產生炊煙的景觀效果;鼓勵農戶使用傳統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7 已不適用的傳統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仍可作為裝飾性使用。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儘量使用石料或當地傳統材料,慎用水泥等現代材料。

(三)要科學的強化保護責任

保護民俗文化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是文化部門叫個半死,其他部門置之不理。文化人做個半死,其他人一笑了事。出現這種局面雖然有其客觀因素存在,核心則是保護責任的問題。現在的黨政領導很多都是在被動地做工作,屬於“見令行事”。要想使相關人員能靜下心來正確認識民俗文化、安下心來認真樹立科學理念,就必須要有過硬的保護責任來進行保障。

1、強化工作職責

近年來,我省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也形成了相應的工作機制和工作體系。但是筆者坦言地講,在鄉鎮黨委、政府領導幹部中,真正認識到民俗文化保護工作重要性的人,並不是很多,而且真正能將民俗文化保護擺上日常工作議程,從而真正從政府層面去做保護工作的並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說是很少。我們過去的計劃生育工作這麼難做,但是它卻能做好,而且做的很出色。其關鍵原因在於工作的責任問題。誰都知道,計劃生育出問題任何領導都擔不了責任,而民俗文化保護工作在鄉鎮日常工作中屬於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且沒有人去追究其工作結果,這樣就導致他們對民俗文化的保 8 護工作可以置之不理。這說明,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必須強調保護的責任問題。我們不是一定要像計劃生育一樣實行一票否決,但至少可以從更上一級的政府層面來強化這項工作的責任主體。比如:實行責任追究制度、目標考核制度、特色工作加分制度等,以此來強化鄉鎮黨政領導幹部對民俗文化保護的工作職責。

2、強化責任追究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民俗文化保護必須堅持法制化原則,走依法保護的道路。一是儘快出臺《古村落保護條例》,確立古村落的法律地位;各地則結合當地的實際,制定相應的《古村落保護辦法》,明確鄉鎮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法律責任,為古村落保護提供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二是重視鄉規民約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古村落的古樸純美和其自然生態環境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鄉規民約和民間組織的作用。所以,要實現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除了要充分發揮鄉規民約和民間組織的作用外,更為關鍵一點就是:必須就村民自治組織的保護責任進行明確,並據此實行責任追究,只有這樣,才能強化村幹部帶動村民進行民俗文化保護的責任意識,從而從民俗文化的最底層實現保護傳承工作的有序推進。

保護民俗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建設 篇二

保護民俗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建設

貴州省安順市有漢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43個民族,世居少數民族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回族、彝族、白族,戶籍人口284萬人中少數民族人口109.98萬人,佔全市戶籍人口39%,少數民族人口占比高,分佈廣。安順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是助力安順經濟社會發展,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的寶貴資源。

一、安順市開展民族傳統節日活動情況

安順市的少數民族中以布依族、苗族和仡佬族人數較多,分佈較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變遷,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交往和聯絡增多,少數民族普遍都要過春節等傳統節日,形式和漢族大體相同。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六月六等。“三月三”以祭祀社神和為祖先掃墓為主要形式,要念摩經、宰殺牛或豬、染彩色糯米飯、祭祖、禱告山神、掃寨及歌舞表演。“六月六”是紀念先祖大禹和開天闢地的英雄盤古。內容有“祭祖”、“祈豐年”、“傳族規”、“玩山”、“歌節”等。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打狗、殺豬或宰雞,特別要包粽子,祭祀祖宗。婦女們揹著裝滿粽粑的提籃,抱著雞走親訪友,男人們則在寨中聚會,端杯餐飲,制訂本寨子的寨規民約; 老年人給少年兒童們擺苦情、講傳說、傳族規,男女青年新裝豔服,手拎蕭筒、四弦胡、月琴,口吹木葉,成群結隊聚集於曠野草地或某個寨子對歌、“囊冒囊哨”、丟花包。婦女們要把新衣服拿出來晾晒,防潮防黴,孩子們用竹筒製作的水槍打水仗娛樂。

布依族還有在農曆正月三十(也有正月二十八)過“了年”的習慣,這天用糯米麵、黃豆麵、乾紅薯面等做成圓彈子粑粑,用油炸成嫩黃色,等待已出嫁的姑娘回來團圓合歡。

“三月三”、“六月六”這兩個節日苗族同胞也過,習俗和布依族差不多。

苗族的主要節日有跳花節、四月八等。跳花節主要在農曆正月八年級至十二舉行,為的是紀念先祖蚩尤,併為苗族多年不育的夫婦祈福。跳花場設於山坡草坪,適當寬闊,由當地有名望的人擔任場主,並由場主帶領人去栽花樹、吹嗩吶。男女盛裝而來圍著花樹起舞,預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四月八是在農曆四月初八這天,殺雞、煮紅雞蛋、做彩色糯米飯或打餈粑過節,為的是紀念苗族英雄楊魯(亞魯王)。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飾,穿戴新衣,從山頂、山腰、田壩的村村寨寨向四月八節日活動場地聚集,這一天要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吹木葉、打秋躚、請球接球、武術、茶燈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藝表演。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即“仡佬年”,農曆三月九年級,寨中長老宰殺5只公雞、5只母雞,以雞血滴於酒中,共同祭祖,並祈禱山神、草神保佑全寨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吃新節,農曆七月第一個晨(龍)日或茂(狗)日舉行,屆時人們可任意採摘誰家糧食做貢品祭祀祖先。意為紀念開山闢草的先民,慶祝豐收,共享勞動成果。

牛王節,農曆十月七年級,每家用雞、糯米粑敬奉牛王菩薩,讓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把糯米粑掛在牛角上,以謝牛的辛勞。

回族以伊斯蘭的開齋節、聖紀節、古爾邦節為傳統的重大齋慶節日。

安順市各級部門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深入開展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苗族“跳花節”、“四月八”、仡佬族“吃新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有效傳承和發展了民族文化。2018年,關嶺自治縣開展了苗族“花樹節”、布依族“三月三”、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等民族節慶活動,活動參加人次為4萬餘人次。紫雲自治縣開展了“四月八”慶典活動,打造了地區節慶品牌。平壩區舉行了布依族傳統節日“六月六”,苗族“跳花節”。黃果樹旅遊區先後在白水鎮翁寨村舉辦了布依族“三月三”活動,在黃果樹鎮王安村舉辦了苗族“四月八”活動,在黃果樹鎮石頭寨村舉辦了布依族“六月六”活動。

二、各地特色民族技藝傳承情況近年來,各縣(區)以不同的方式,傳承特色民族技藝,各有特色,亮點紛呈。

鎮寧自治縣銅鼓十二調、民族服飾、布娃娃、布依織錦、花格布等民間技藝正在打造旅遊品牌。鎮寧簡嘎鄉開展國家級非物“布依勒尤”技藝進校園活動,受到了師生的好評。鎮寧對民間工藝、技藝實行“鎮寧民族蠟染手工”認證,提高了廣大手工工藝製作者的積極性。鎮寧縣組織民間“銅鼓十二調”、藝術團參加省裡6屆民族巡遊活動,向省內展示鎮寧特色民俗文化遺產,受到關注。

關嶺自治縣盤江小調等,堅持地域文化、生態文化與旅遊融合,通過對布依族嗩吶、大號、蘆笙、銅鼓、跳花、板凳舞、對山歌等民間藝術和民族服飾、刺繡、織錦、蠟染、民居建築、民間雕刻、苗族銀飾等民間技藝進行傳承和創新,多個少數民族村寨開展了豐富的文旅活動,如踏青季“蠟染的安順·花樣的木城”魅力三月三活動、木城布依六月

六、凡化地戲表演、花樹節(苗族蘆笙舞)。

紫雲自治縣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的民間技藝在格凸河景區進行表演,傳承發揚民族民間技藝。

平壩區傳承的民族技藝有:龍海村布依族抵槓,在喪葬、婚慶、節日或各種集會中進行。在抵槓前,必須由寨老將槓“請出”放於寨前土地廟處進行祭祀,以乞求保佑寨鄰平安,五穀豐收等。祭祀完畢再由寨老親自將槓取下,交給選手在 指定的地點比賽。比賽在事先劃好的圓圈中進行,選手以抵倒對方或將對方抵出圈以外為勝。

普定縣補郎苗族鄉注重苗族刺繡、蠟染、服裝服飾、手工藝品山區人才建設,重點打造等堆村為特色村寨,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確保民族文化傳承。目前,補郎有少數民族服裝服飾加工廠4個,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廠1個,懂少數民族服飾和手工藝品加工婦女80人。猴場苗族仡佬族鄉大力挖掘苗族古歌、苗族阿江、苗族射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果樹旅遊區傳承的民族技藝主要有地戲、蠟染、苗族服飾、安順木雕等。

三、民俗文化傳承的困境和問題

(一)保護力量相對薄弱。民俗文化保護的機構缺乏、力量薄弱、經費不足。民俗文化不像基層建設容易看到成績,導致部分同志不重視民俗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工作。

(二)民俗文化處境堪憂。許多民間藝術面臨瀕危境地,如苗族刀山火海、布依族抵槓等,由於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缺乏必要的活動平臺,生存空間越發尷尬。

(三)傳承隊伍青黃不接。傳承人隊伍存在嚴重脫節現象,如西秀區灣子村的仡佬族儺戲,參加表演者,年齡長者七八十歲,算年輕點的也有四五十歲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普定的銅鼓十二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 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表演者主要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所以培養傳承人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問題。

四、對弘揚活態民俗文化的意見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民俗文化提供組織保障。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為民俗文化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要進一步認識傳承保護民俗文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堅持依靠和服務群眾,加強整體保護,注重傳統民俗的活態保護。要把弘揚活態民俗文化與發展文化產業結合起來,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利用。

(二)建立專門機構,系統整合挖掘民俗文化資源。西秀區灣子寨村、紫雲自治縣巴身小 村等都是民族風情濃厚的村寨,應當將其作為挖掘的重點。加強對民俗傳統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挖掘整理,著重打造出各地民俗文化品牌。

(三)培育傳承隊伍,發揮其民俗活動中的作用。民俗文化活動傳承人是民俗文化活動組織者和能人,是傳統表演藝術的重要的活態載體。要在深入普查、瞭解的基礎上,遴選各級傳承人,並對傳承人進行保護,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將其技藝用錄影等形式完整的記錄下來,並真正傳承下去。

(四)建立專項基金,推動保護工作持續進行。開展民俗活動涉及道具、鼓樂以及服裝等相關費用,經費來源可以各顯神通。建立專項基金,做到專款專用,以保證民俗文化 的發展、傳承與保護。

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篇三

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於法穩李萍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是政府關注的重點,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側重於美麗鄉村的概念及內涵、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及難點。本文基於對不同區域30個縣(市、區)的實地調研,分析美麗鄉村建設在政策和操作層面存在的問題,剖析生產、生活和生態等層面存在的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總體方面

從理論上講,美麗鄉村建設是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僅僅強調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過基層調研發現,美麗鄉村建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重視基礎設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設和村莊美化、環境治理等生態方面的建設,而對如何加強農業生產、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則重視不夠。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各相關部門相互協調、共同推動。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美麗鄉村建設之後,各個部門都積極響應,但調查發現,圍繞著美麗鄉村建設,不同部門都在推行本部門的行動計劃,造成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名稱混亂,如政府部門的“文明村”、環保部門的“生態村”、宣傳部門的“生態文明村”、建設部門的“美麗村莊”、林業部門的“美麗林場”等。而且,這些部門都在建設自己的示範村,有的與美麗鄉村示範村一致,有的則不一致。當然,這些部門推行的行動計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與美麗鄉村是相通的。2014年第9期

為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基層部門都確定了牽頭或管理部門,但調研發現,美麗鄉村建設的牽頭或管理部門也不統一,有的地方是由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負責,有的地方是由農業工作辦公室或農委負責,有的地方是由宣傳部負責,有的地方是由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這就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國家下發檔案的渠道不順暢,監督檢查的執行不力等。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門推行各種行動計劃,建立各自部門示範村的一個原因。

(二)生產方面

2014年中央一號檔案從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援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等8個方面提出了推動農村改革的重點及方向,為進一步推動農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撐。但調研發現,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由於生產方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出現了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重點表現在如下4個方面。

1. 農村基礎設施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農業機械越來越多,馬力越來越大,對田間道路、橋涵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由於缺乏日常管護,田間道路、橋涵損毀日益嚴重。在2006年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寬的通村路。由於當時要求基層資金配套,很多地方由於經濟實力不足,都沒有配套,同時又要按照專案要求對通村路里程進行驗收,結果導致通村路質量下降。農村收入提高之後,農村機動車數量激增,同時,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型農機具越來越多,農村道路已經遠不能適應農業機械發展的需要。

農田水利設施欠賬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同時,很多地方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重視灌溉設施的配套,而對排灌設施重視不夠,一旦遇到強降雨,就會發生洪澇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危害。如,黑龍江省的農田水利設施遠遠不足,種糧農民因災致貧的現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糧食主產省,缺乏大型糧食晾晒場地或烘乾裝置,收穫之後,一旦遇到連續陰雨天氣,糧食會發生一定的黴變,影響糧食品質,導致農民收入下降。2.農業生產組織建設不規範,沒有發揮作用。2014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引導規範執行,著力加強能力建設。允許財政專案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有關部門要建立規範透明的管理制度。”但在調研中發現,存在兩種現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為了套取國家政策資金,在農業生產中並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一些企業或個人,為了套取國家政策資金,想方設法偽造財政專案資金要求的條件,得到財政資金後不從事相應的工作。這種現象不是個別,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國家鼓勵成立的千萬元農機合作社,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其中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由於農戶認為大型機械會帶來種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災害還是不能保證經濟收入;其二是個別地方規定,大型機械不能跨區到農場作業,一些種糧大戶購置了大型農業機械,卻沒有作業農田,不但造成大型機械的閒置,也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3.糧食種植風險的共擔機制缺失。眾所周知,自然災害是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大災害,特別是旱澇、冰雹災害。在糧食主產區調研發現,農民種植糧食的風險越來越大。隨著土地流轉工作的推進,農民種植的規模越來越大,必須依靠越來越多的貸款購置農業生產所需物資、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農民將受到致命的打擊。每公頃的陽關保險補償還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農民就沒有能力償還銀行貸款,從而無法再貸款用於農業生產。可以說,農民一夜之間從溫飽走向貧困,幾年都難以脫貧。由於缺乏糧食種植風險的共擔機制,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受到一定挫傷,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再種糧,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國家的糧食供應。4.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步履維艱。2014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指出:“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實際上,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難以推行,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農民不願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輪承包土地時,水田、旱地的劃分不是按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224 江西社會科學2014.9 照面積,而是根據土地生產率的高低按照一定係數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經營權時,金融部門按照土地承包證上的土地面積計算,農民實際耕作的土地面積與承包土地面積之間差距很大。其二,農戶家庭成員不願意。由於國家政策明文規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在實行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時,沒有土地的家庭成員不同意,從而導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社群的和諧。

(三)生活方面

1.美麗鄉村建設的工程體系不完善。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投資的主要物件是地面工程建設,如村內道路、文化廣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電、村裡路燈等硬體設施以及農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對地下工程,如汙水設施建設關注不夠。美麗鄉村建設工程體系不完善,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

2.政策制定中沒有充分考慮“立地”問題。在美麗鄉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制定中,沒有充分考慮落實政策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導致基層實施過程中矛盾頻出。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在推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設專案,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政策,但對下級部門則按照一定的進度進行考核、驗收,由此給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債務,特別是經濟實力相對比較弱的縣市。此外,有的地方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其結果是許多基礎條件比較好的村顧慮重重,擔心工作完成後不能得到獎補資金,而不願意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而基礎較差的村則渴望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通過貸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未能得到獎補資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級債務負擔,另一方面又導致了村幹部與農民之間的矛盾。

3.政策執行時引發的基層矛盾比較突出。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在基層執行政策時,出現了一些矛盾,特別是由於泥草房、危房改造申報數量與下撥資金數量不匹配,給相關部門、鄉鎮的工作造成極大的被動。如一個村上報了10戶,結果只撥付8戶的補貼資金。如果當地政府為了平息矛盾,採取均分8戶補貼的處理方式,一方面會導致8戶農戶不滿意,另一方面則會面臨上級部門的紀檢、監察部門的審查。如果不採取這種方式,沒有得到補貼的2戶農戶則會上訪。

4.基礎設施的管護機制缺失。改革開放以來,家庭分散經營替代了原有的集體統一經營,農村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的體制和機制,過去已建成的基礎設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國家、集體和受益農戶三者之間的責任和權利如何劃分等,都沒有新的明確的具體規定,導致基礎設施的建、管、用相脫節,管理維護主體缺位等諸多問題。同樣,在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中,也普遍存在著重建輕管現象。環保部門推行的集中連片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汙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運輸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等基礎設施都比較完備,但由於鄉鎮、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經營管理呈現出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情況,損毀情況比較嚴重,導致國家投資的浪費。5.農村“一事一議”制度已形同虛設。“一事一議”是指在農村稅費改革的系統工程中,原先由“鄉統籌”和“村提留”中開支的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道路修建、植樹造林、農業綜合開發”有關的土地治理專案,以及村民認為需要興辦的集體生產生活等其他公益事業專案所需資金,不再固定向農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議”的籌集辦法。“一事一議”制度起初執行較好,也解決了一些問題。但調研發現,目前,農村“一事一議”制度形同虛設。許多村民存在“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兩委”解決,而對自己沒有利的事情則堅決反對,從而造成事難議、錢難籌、工難派,這一現象在農村較為普遍,即使議成了籌措資金的難度也較大,很難完成較大專案工程建設,制約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

6.各部門協調工作機制缺失。美麗鄉村建設涉及多個部門,但彼此之間缺乏協調,每個部門都選擇自己的示範村,從各自的業務出發實施相關專案,可能這些專案並不是這些村最需要的。這種方式導致國家投資的分散,難以達到預期的成效。

(四)生態方面

與過去相比,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源於單一的不當行為,而是逐漸演化為生活、生產、生態三種不當行為的疊加。在生產行為方面表現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除草劑;任意排放規模化養殖的糞便、汙水;任意堆放及焚燒農作物的秸稈等。在生活行為方面表現為農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汙水;在生態行為方面則表現為汙染企業及城市汙染向農村加速轉移,造成廣大農村地區飲用水質的汙染以及廢氣對空氣質量的影響。1.化學投入品帶來的汙染日益嚴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以化學肥料替代有機肥料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我國農用化肥施用總量呈現出明顯的增加態勢,且施肥強度有增無減。

化肥施用量從2000年的4146.41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萬噸,增加1692.44萬噸,增長40.82%;其中農用氮肥施用量從2000年的2161.56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萬噸,增加238.33萬噸,增長11.03%;農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為138.10萬噸,增長20.00%;農業鉀肥施用量的增加量為241.12萬噸,增長64.07%;農用複合肥量增加1072.10萬噸,增長116.80%。從2000年到2012年,農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農作物播種面積增長了4.55%。計算結果表明,施肥強度從2000年的265公斤/公頃,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頃,增長92公斤/公頃,增加34.69%。我國化肥的利用率較低,一般在35%左右,其餘部分則進入土壤及水體,造成汙染。同時,農藥、除草劑、殺蟲劑的投入強度也很大。統計資料表明,我國農藥使用量至2011年已達178.7萬噸,比2000年的127.95萬噸增加50.75萬噸,增長39.66%。由於農村年輕勞動力進城務工,夏季作物生長季節無法除草,為此他們夏收之後大劑量噴灑除草劑,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農業生產中由於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投入的殺蟲劑、農藥劑量也日益增加,最終導致土壤、水體的汙染以及農產品品質的下降。農用塑料薄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特別是在水資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區,農用塑料薄膜對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之而來的白色汙染也越來越嚴重。統計資料表明,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從2000年的134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229萬噸,增加了95萬噸,增長70.90%。

2.農藥包裝物汙染危害越來越嚴重。農藥包裝物(特別是農藥瓶)等汙染日益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汙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於缺乏包裝物回收制度,農民在使用之後往往丟棄在田間地頭或水體之中,造成二次汙染。一個農藥使用量為2000噸的縣,如果農藥包裝標準為1斤/瓶,則每年丟棄的農藥瓶將達到400萬個!如果包裝標準降低為0.5斤/瓶,農藥瓶個數將翻番為800萬個!2011年,全國農藥使用量為178.70萬噸,按照1斤/瓶的標準,全國產生3.57億個!

3.農村規模化養殖場的汙染防治措施嚴重缺失。近幾年來,規模化養殖造成的汙染明顯呈遞增態勢。調查發現,養殖場主大都關注如何提高畜禽產量和質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視畜禽養殖產生的汙染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汙水、糞便隨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養殖場周邊的水生態環境、土壤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汙染;另一方面,周邊空氣環境也會受很大影響。在農村規模化養殖汙染治理方面,有關政策難以“立地”。例如,沼氣池建設專案要求養殖場執行兩年才能申報,同時要為周邊80戶農民供應沼氣,這在廣大平原地區還可以實施,但在如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山區,農民居住較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農作物秸稈成為影響美麗鄉村景觀的重要因素。農作物秸稈由過去僅用作農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飼料,逐漸拓展到肥料、飼料、食用菌基料、工業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各種農作物秸稈係數(K值)為:玉米2.

5、小麥和水稻1.

3、大豆2.

5、薯類0.25。每一個作物品種的秸稈係數與它的糧食產量之積等於它的秸稈量。由此計算得到,2012年我國農作物產生的秸稈量達到98837萬噸。

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到69%,有68197萬噸秸稈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萬噸秸稈沒有得到利用。由於耕作方式、農業機械等方面的不匹配,農民對農作物秸稈還田的認可度不高。作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稈大多都堆放在地頭、(村內)路邊,其餘的則在田間焚燒,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5.農村生態垃圾、生活汙水成為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大難點。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問題日益嚴重,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與過去 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相比,農村生活垃圾成分越來越複雜,包括廚房垃圾、塑料製品等,垃圾產生量也越來越大。農民在丟棄垃圾時往往有一個習慣,就是丟棄在房前屋後的河溝裡,久而久之這些河溝就成了垃圾堆放點。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調研發現,很多農村已經陷於生活垃圾的包圍之中,特別是遇到雨季,這些垃圾隨水漂浮。同時,由於很多農民家庭都沒有下水道,生活汙水則是任意傾倒在院外的路上,或者與固體垃圾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汙水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汙染呈加重態勢,成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的一部分。有些政策要求的建設模式缺乏科學性,如在黑龍江省推廣沼氣池建設,就不符合該區域氣候特點。此外,在村內汙水邊溝建設,僅僅用水泥板襯砌,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汙水照樣入滲地下,造成國家投資的浪費。6.村莊綠化推行困難重重。

村莊綠化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一,國家只提供綠化苗木,但沒有土地徵用的補償費用;二,綠化佔用耕地與耕地保護政策之間的衝突。

二、加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性建議

根據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議。

(一)做好政策的頂層設計,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在政策的頂層設計上,應從專案導向轉向基層需求導向,不是各個部門想搞什麼就搞什麼,而是看基層究竟需要什麼,基層需要什麼就做什麼,否則基層矛盾會持續不斷。同時,應該根據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設計不同的發展模式,不要全國一個模式。

(二)統一管理機構,規範名稱

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自上而下統一管理機構,便於推動開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個部門推行的專案都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不要再設立一些其他名稱。此外,各部門之間應建立協調機制,共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三)圍繞農業生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土地流轉的推進,特別是在東北等糧食主產省份,種植規模將日益擴大,大型機械的推廣勢在必行。因此,從國家層面,加大田間道路、通村道路、橋涵以及晾晒場地、烘乾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四)建立糧食種植的風險共擔機制 要儘快建立國家、集體和農民共同承擔的糧食安全風險機制,最大限度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首先,國家應儘快加大對種糧大省的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其次,需要建立糧食安全風險共擔機制,確保在災害之年農民收入不減少,規避農民因種糧而致貧的風險。最後,建立預期收益貸款模式,設立陽關大廳,減少農民貸款的中間環節,節約貸款的額外費用支出。

(五)及時調整不適合基層實際的政策

美麗鄉村建設中暴露的一些問題,應及時解決,確保不給基層政府、村集體帶來經濟負擔。應將泥草房、危房改造資金整合,對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資金分配到戶;同時,遷村並點應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則會造成國家投資的浪費。這需要民政部門、建設部門、新農村建設部門等相互協調。

(六)建立農村基礎設施與環境管理的創新機制逐步建立農村基礎設施與環境管理模式的創新機制,克服重建輕管,確保“工程建一處、服務一方群眾”的目標,明確管理主體和管理責任,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管理技能。考慮到管護資金缺失,建議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加大對行政村的轉移支付力度,專門劃分部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的日常管護。此外,在一些特定區域進行專案建設時,應考慮增加部分投資,如黑龍江省,應考慮增加剷車或推土機,冬季用於道路剷雪;空閒時對外進行工程施工,增加一定的經濟收入,以彌補日常管護經費的不足。

(七)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通過建立種植業、養殖業相互協同的產業體系,發展迴圈型農業,一方面可以減少規模化養殖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汙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據迴圈型生態農業原理,在具有規模化養殖的區域,構建以農作物生產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產業迴圈體系,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協調發展,使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逐步建設高標準農田,農作物秸稈為養殖業提供飼料,實現區域內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產業之間的農業大迴圈,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同時,也逐步減少化肥的投入,進而改善土壤,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八)建立農藥包裝物、塑料薄膜回收機制制定農藥包裝物、塑料薄膜回收獎勵辦法,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銷售企業在農藥瓶、肥料袋等包裝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補貼的形式,鼓勵農藥經營單位負責回收,由企業集中處理,減少對環境和水源的汙染。

(九)加強農村汙水處理模式及技術的研究針對不同區域,組織不同領域的專家、實際工作者研究適應於不同區域的農村汙水處理模式與技術,以供不同區域選擇。

(十)加強對農民的義務教育

近10多年來,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對農村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過程中,農民權利意識得到強化,但農民的義務意識卻呈下降趨勢。國家對農民幾乎沒有任何約束機制,因此,有必要採取剛性政策,強化農民的義務教育。[參考文獻] [1]和沁.西部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模式與創新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9).[2]胡靜林.加快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轉型升級,推動美麗鄉村建設[J].中國財政,2013,(13).[3]黃克亮,羅麗雲.以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美麗鄉村 建設[J].探求,2013,(3).[4]黃杉.國外鄉村發展經驗與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探析[J].華中建築,2013,(5).[5]柳蘭芳.從“美麗鄉村”到“美麗中國”———解析“美麗鄉村”的生態意蘊[J].理論月刊,2013,(9).[6]駱敏,李偉娟,沈琴.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7]馬以.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J].農村工作通訊,2011,(1).[8]齊鐳.國外現代鄉村的建設理念與模式[N].中國旅遊報,2013-05-01,(12).[9]唐柯.美麗鄉村[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

[10]汪彩瓊.新時期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2,(8).[11]王永林.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加快美麗鄉村建設[J].江蘇農村經濟,2013,(8).[12]魏玉棟.與天相調,讓地生美———農業部“美麗鄉村”建立活動述評[J].農村工作通訊,2013,(17).[13]翁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和創新的典範———“湖州·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湖州模式)研討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1,(2).[14]張孝德.中國鄉村文明研究報告———生態文明時代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與使命[J].經濟研究參考,2013,(22).[15]易文彬,胡傳明.雙轉型視野下新農村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求實,2013,(11).【責任編

美麗鄉村建設中農耕文化的重要性 篇四

美麗鄉村建設中農耕文化的重要性

摘要: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農耕文化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與美麗鄉村建設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要求理念不謀而合。農耕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體現於發展,對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發展、文化脈絡等問題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一、傳承農耕文化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現代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品不僅使農作物病蟲的抗藥性增強,只能使用藥量更大、藥性更強的農藥來防治病蟲害,形成惡性迴圈, 而且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傷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鳥類、益蟲、微生物,進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使得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由於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目前我國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嚴重惡化。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的生活汙水量約達8O多億噸,生活垃圾近 2億噸,7O 的生活垃圾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9O以上的汙水隨意直接排放。一些農村的汙染程度已經威脅到人與畜的安全。要治理和改善農村的環境狀況,農耕文化中的一些環境理念值得我們借鑑。傳統農業注重整體、協調、良性迴圈、區域差異,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和自然生態淨化過程,利用生物間的相生相 克的關係,達到儘量避免濫用化肥、農藥、生長劑、除蟲劑等,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汙染。農業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主要體現於遺傳多樣性與棲息地提供。首先在物種上,農業通過耕種保留了大量植物資源;其次,農田及其草木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與繁衍之處。中國傳統農業利用多樣化的種植、農業自然生態淨化,從而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穩定性,現在外來物種對中國原生物的危害日益嚴重,如“中華蜂”幾乎被外來的蜜蜂種群滅絕了;水葫蘆、紫荊藍等植物瘋狂蔓延。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能夠充分適應當地自然條件達到可持續生產。因此,現在一些還保留傳統農業的地區,大多保持住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土壤、水、大氣中有害化學物質成分很少。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空氣質量優良,這些都是生產高品質農產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必需的生態環境基礎。上世紀 8O年代日本對 “三農”政策就調整為:農業不再追求產量,而是食品安全;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民素質的提高。

二、傳承農耕文化是發展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的基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城鎮居民面臨環境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中產階層的人們開始渴望從喧囂、汙染的城市環境中解脫出來回歸到自然,在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鄉村中享受充滿田園情趣的休閒生活。通過從事農事活動,瞭解當地特色和民俗、風土人情,感受和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享受農耕文化精神陶冶。優美的田園風光、古樸的農耕情調是農耕文化的載體和韻味,也是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的基礎。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傳承農耕文化的理念,利用鄉村自然環境、田園風光、農牧漁業生產、農家生活等資源條件,通過合理改造、適度開發,以農業生產為依託,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旅遊業相結合,為城鎮居民提供觀光、休閒、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服務。通過這種新型的旅遊形式,不僅為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注入豐富多彩的文化,還可以喚醒人們重視生態環境,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豐富旅遊的文化內涵,提高旅遊品位,使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成為傳承農耕文化的載體,成為有利於農民多渠道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如浙江安吉縣的竹鄉生態旅遊和美麗鄉村旅遊)。在利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目前我國的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初步形成幾種發展模式:一是以 “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看農家景、購農家物”為主要特點的大城市遠郊農家樂;二是以參與果品採摘、體驗勞動快樂為主的中小城市近郊休閒旅遊;三是以向遊客展示農業科技成果,宣傳推廣農業科技知識為主的農業觀光園;四是經濟發達且具有特色旅遊資源的農業新村、農莊;六是特殊地理條件的農業絕景和勝景,如桂林的龍勝梯田、雲南的元陽梯田、甘肅的古浪梯田等。我國雖然是農業文明古國和農業大國,農業資源豐富,景觀型別多樣,農耕文化悠久,發展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的條件比較優越,但我國的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才剛剛起步,處於初期發展和探索階段。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較快的地區主要是一些大都市周邊的鄉村,現在已經向中小城市的近郊鄉村延伸;生態旅遊則主要是一些自然保護區。在利用農耕文化發展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值得研究和關注的問題。如:農耕文化特色不突出。許多休閒農業旅遊只是表層開發,既缺乏農業文化遺蹟的保護,又缺乏創意和創新,農耕文化特色不突出。在挖掘當地民俗風情、人文資源,豐富活動娛樂性和文化性不夠,遊客參與性等突出農耕文化特色內容不多。發展休閒農業,保護當地自然資源特色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在過去交通不便利的鄉村,各有獨特的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現在還沒被完全破壞,要特別注意珍惜和保護,適度開發與利用。優美的田園風光,古樸的農耕情調是休閒農業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耕文化的直接展現。以農為本,突出農家特色,體現農耕文化的精髓,是休閒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中國鄉村地大物博,民風淳樸,傳統的農耕文明遺 跡和生活形態都是休閒旅遊發展的優勢資源與基礎。“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寧靜舒緩 的生活節奏;水車灌溉、稻田養魚、魚鷹捕魚、採藕摘茶等農耕場面;籬笆牆、山田 坳、湖泊溪流、田野草地、都是美景。我國臺灣省上世紀 9O年代就已經提出了發展 “三生農業”(生產生態生活的協調發展)。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必須突出農耕文化。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文明反差越大,其田園意 味越足;農耕文化越突出,越典型、越貼近城鎮居民親近大自然的“鄉夢”,休閒農業與生態旅遊才會越有發展活力。

三、傳承農耕文化是繁榮農村文化和鄉村旅遊的靈魂

現在的人們面對千變萬化的生活,既需要物質的豐富也需要精神的理念,既嚮往科技進步又渴望生態自然的環境。都市人們萌發的鄉愁、鄉戀,是對生活的一種重新認識與理解,追求自然與和諧、安詳與寧靜,才是人類生活最本質的方面。在發展美麗鄉村的旅遊業時,要以農為本,以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為主幹,以有利於農民增收、農村受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的。農耕文化是鄉村旅遊的靈魂,也是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源泉。鄉村旅遊的內在價值及附加值基本上是由農耕文化表現出來,國內外的鄉村旅遊勝地,無不以文化特色作為依託發展的基石。因此,我們繁榮農村文化,發展鄉村旅遊必須豐富文化內涵,特別是在保護、傳承和利用農耕文化上多下功夫。

(一)保護好傳統民居和自然村落。

鄉村獨特的建築佈局、生活方式、節慶習俗和農事活動都是農耕文化幾千年的積澱,建築物是最真實的歷史記錄和有序的文化傳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欣賞山鄉沒有受任何汙染的自然景色,感悟寧靜淡泊淳樸平和的心境。但是,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的發展和城市文明對鄉村強大的輻射力,鄉村旅遊的接待條件基本上都已配備上了各種電器和現代設施,許多經營者誤以為鄉村旅遊就是現在流行的觀光旅遊,因而不但沒有珍惜、保護和利用原先遺蹟的自然資源和傳統鄉村特色,反而大興土木、大拆大建,將傳統的青磚土木民居,變成了鋼筋水泥建築,弄成了土不土、洋不洋的“四不像”。這種做法既破壞了鄉村原有的自然風貌,浪費了農耕文化資源,也扭曲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本質和目的。當今中國好的、獨具特色地鄉村旅遊景點,無不是生態環境、傳統民居和古村落保護好的,如安徽的西遞村、巨集村、三河古鎮;江蘇的周村、同裡;浙江的烏鎮;江西的婺源;上海的朱家角等。

(二)重視農耕文化的參與和體驗

鄉村旅遊要重視遊客對農耕文化的參與性和體驗性,使遊客獲得娛樂、審美、親歷的體驗。比如,為遊客提供“做一天農民,體驗農耕辛勞”的專案;提供傳統的水車、石磨、石碾等農具讓遊客親身體驗如何使用這些古老的農用器具;充分利用本地鄉村的飲食文化,讓遊客品嚐具有農家特色的菜餚,瞭解飯菜背後的歷史故事、風俗習慣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遊客親自動手參與當地菜餚的製作。通過參與農事活動,可以使遊客直接接觸、體驗鄉土風情,感受傳統生活方式,增加遊客對農民生活、生產的瞭解,使鄉村旅遊成為他們難忘的人生經歷。

(三)注重工業文明與農耕文化的協調

有些封閉落後的農村,由於在旅遊業興起之前缺乏經濟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條件,較好地儲存了舊村落原貌等物質的農耕文化與傳統習俗等非物質的農耕文化。但來自城市的工業文明,會對農耕文化產生巨大的衝擊,在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的時候,尤其要注重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保護農村清新古樸鄉野氣息,是鄉村旅遊具有獨特的魅力所在。挖掘農耕文化的內涵,較好地儲存鄉村質樸的農耕文化氣息,能夠給遊客似曾相識和接近大自然的享受。旅遊不僅僅是物質消費,更主要的是能夠滿足人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護、傳承和利用好農耕文化,提高鄉村旅遊的文化品位,給遊客提供高品質的審美享受和親身體驗的旅遊經歷,是鄉村旅遊具有蓬勃生機和巨大發展前景的生命力。

(四)注重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文化的協調

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各級領導和全社會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並且輔之以具體有效的措施,努力改變對農村文化的漠視。農村文化應從被淡忘的農耕文化價值人手,在更深層次上,認識中國廣大農村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的價值,認識農村居民傳統風尚道德的積極與健康的本質屬性。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才有可能對農村與農民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傳統習俗有真正的尊重,才有可能發現其中大量的積極因素。政府對農村文化發展不能就 搞一年一次的“文化下鄉”,這隻能是政府與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施捨,永遠無法真正解決農村和農民以自己的方式滿足自身文化需求這一根本的文化渴望。農村文化建設要著眼於服務農民、依靠農民、提高農民,確立農民在農村文化的主人地位,激發農村居民在文化領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農民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構建他們自己的文化,並且在傳統與現代的融會貫通中,進一步保護、優化和完善農村的文化環境,把農民的思想 道德和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到與經濟社會發 展、文化整體發展相適應,讓農村文化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農村文化建設,農民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面臨的困難實際上很突出,文化設施既少又落後,公共服務步履艱難。可喜的是近幾年來,農民自辦文化在各地悄然興起,已成為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補充,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農村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保護有了很大進展,各地積極發掘農耕文化遺蹟和鄉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利用各種節慶,尤其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各種民俗活動、傳統文化活動。一些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文藝活動得到恢復和新生,具有鄉土氣息、民族特色、原生態歌曲重新受到人們的喜愛。農村是傳承農耕文化的載體,保護、傳承和利用農耕文化的精髓,並將其弘揚和發展,對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小結

農耕文化的哲學意蘊是“應時、取宜、守則、和諧”;農耕文化的時空特徵表現為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延續性、鄉土普世性;農耕文化的行動法則主要為協調和諧的三才觀、趨時避害的農時觀、主觀能動的物地觀、變廢為寶的迴圈觀、御欲尚儉的節用觀。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的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對於建設美麗鄉村, 維繫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發展休閒農業、推動鄉村旅遊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我們應該重視農業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重視農耕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保護文化的源頭和母本。特別是在發展現代農業、美麗鄉村建設中,應注意借鑑和汲取農耕文化的理念,保護傳統民 俗、傳統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揚鮮明的地域文化,傳承和發揚中國優良的傳統人文精神,保持生產生態生活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