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熊貓的生活知識(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86W

大熊貓的生活知識(精品多篇)

進化歷史 篇一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在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發現了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的始熊貓化石。

從已發現的化石表明,由始熊貓演化的一個旁支叫葛氏郊熊貓(agriarcros goaci),分佈於歐洲的匈牙利和法國等地的潮溼森林,在中新世末絕滅。主支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演化為大熊貓類,其中一種叫小型大熊貓,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熊貓小,其化石被定名為大熊貓的小種(ailuropoda micrta)。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充套件,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

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在更新世中期化石的大熊貓,包括武陵山亞種和巴氏亞種,其中武陵山亞種是小型大熊貓到巴氏亞種的過渡型,而巴氏亞種在中國華南一帶分佈最普遍,但現生種僅在青藏高原的東緣高山深谷中才殘存著,化石大熊貓武陵山亞種(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體型僅比現生大熊貓小約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貓巴氏亞種(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體型又普遍的比現生大熊貓大約1/8,而且依賴竹子為生。

名稱溯源 篇二

中國人對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文字產生初期就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尚書》稱其如虎如貔如熊如羆,《爾雅》稱貘似熊,《詩經》稱貔,《後漢書》和《山海經》稱貊,《峨眉山志》稱貔貅等等。

1869年3月,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父(1826.9.7—1900.11.10),在四川雅安寶興縣的鄧池溝(穆坪)教堂附近科學考察時,發現了當地人稱為白熊、花熊的蹤跡。後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鑑定,“黑白熊”是一個新物種,定名為“貓熊”,鑑定報告發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之新文件》第五卷。

近代,中國國內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於熊科。

由於在20世紀50年代前,中文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鄉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區叫蕩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馬達布人則叫洞尕;涼山彝族叫峨曲。所有這些地方名,雖稱呼不同,而其含義與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無非都是說明它的體色白,或黑白,或體型似熊。大熊貓的別名還有華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等。銀狗,這是因為小熊貓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對應的熊貓體色白而叫它銀狗。竹熊則以它主要食性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特產的珍奇異獸。

西方世界認識它後,最初將它翻譯成“大貓熊”或“貓熊”,但又一傳說,在20世紀報上初次發表新聞時,偶然被顛倒成“熊貓”,未料到竟成為通用的名稱了。若沿著這些名稱為線索,可以追溯出許多充滿神奇的記載。

大熊貓的小知識 篇三

大熊貓的眼睛黑乎乎的,圓圓的臉兒白白的,四肢毛茸茸,肚子也是雪白的,渾身黑白相間。

大熊貓喜歡吃竹子,但是它們也吃肉,你可能想不到,憨態可掬的它們可是具有攻擊性的。大熊貓喜歡溫暖的地方,為了避免寒冷,它們大多數都去了四川成都。因為他們繁殖量很少,全中國野生大熊貓不超過兩千只,所以才會成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我5歲的時候,曾經和爸爸去過成都,抱過真的熊貓――它的毛軟軟的,摸起來像冬天蓋的大棉被。那裡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熊貓一天的時間大部分都在和小夥伴玩水、玩球、爬樹、玩木馬、盪鞦韆、玩松木屑,等等。

工作人員還告訴我,熊貓一次可產1個寶寶,最多可以生產2個。剛生下來的熊貓寶寶只有一隻手那麼大,小熊貓半歲的時候身體已經長成媽媽的一半了。熊貓7歲才算成年,7歲就等於人類的25歲,所以我覺得熊貓媽媽已經很老了。聽了她的介紹,我真是大開眼界,為了留紀念,我還買了一隻又大又胖的熊貓玩具,非常可愛。

生存棲息環境 篇四

嶺大熊貓主要集中於秦嶺中段南坡,北坡和西段也有少量分佈,涵蓋陝西5市、11縣、27個鄉鎮;棲息地面積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37平方公里擴大到3600平方公里,增幅達247%,潛在棲息地2446平方公里;自然保護區達到16處,成為全球野生大熊貓分佈的最北界。

受益於陝西秦嶺生態保護、林草植被增加、生存環境的改善,陝西野生動物的種類不斷豐富、種群數量連年擴增,原來秦嶺大熊貓棲息地“島嶼化”現象不斷得到消除。

根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結果,截至2012年5月,秦嶺野生大熊貓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109只增加到345只,佔全國大熊貓數量的17%左右,增幅達217%,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有10只大熊貓,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

對外宣傳秦嶺大熊貓,近年來陝西及西安官方層面已在熊貓IP上頻頻發力,越發注重“秦嶺大熊貓”品牌的塑造和挖掘。

2017年1月,由國家主導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印發,關於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最高級別的保護就此拉開序幕,這正是推進陝西秦嶺大熊貓IP建設的大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