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題彙報材料(精選多篇)

欄目: 彙報材料 / 釋出於: / 人氣:9.2K

第一篇:課題彙報材料

課題彙報材料(精選多篇)

《國中數學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階段彙報材料

臨沭縣第三初級中學顧幫福

我們研究的課題是《國中數學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這個課題是基於社會和我校實際情況提出來的。

1.是社會發展和教育教學的需要。《國中數學課程標準》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持續、全面、更加和諧地發展。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是學生本身發展的需要。同樣的教學班的學生他們雖然處於同一年齡段.受到幾乎相同的教育;在許多方面有共同點,但同時也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差異。其中在數學學科體現尤為明顯。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也勢必造成學生參與能力的差異.另一方面現行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平行分班”,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且班級人數較多。如果按著中等的學生上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等生沒有動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識也掌握不了,經以後的學習和相關科目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3.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需要。採用統一的教法、佈置同樣的作業和採用統一的評價的模式對學生的發展不利:不利於在大面積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在全面詳細地瞭解學生的基礎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既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搞好面向全班學生的集體教學,又要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提出不同的標準並給予具體的指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我們打算探索研究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實施分類指導,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都得到進步和發展。依託本校進行研究,進而拓展與推廣。

4.是學校發展的需要。我校趁著縣教育局“打造高效課堂”的東風,打造學校管理、工作特色,把開放性的教學資訊資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和創造性思維學生為重點,從而全面推進我校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程序,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

5.讓教師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從根本上解決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的問題,改變傳統教學中採用的“一刀切”、“滿堂灌”、“齊步走”的教學行為。在教學方法上,從根本解決學生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得不到開發,學生的特長無法施展的問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標明確,針對性強,拓寬教學門路,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

為了開展好這個課題的研究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一、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從2014年10月開始對涉及本課題有關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理論依據進行分析研究,確立研究方向和內容,組建課題組,組織學習有關理論,確定研究範圍,深入調查,瞭解現狀。每個成員做好學生資料袋,並對每個學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制訂研究計劃,完成課題方案的論證。

(1)收集、整理、歸類上級檔案、課題研究紙質資料。負責人:季向陽

(2)收集課題組成員提交整理資料。整理並形成電子文稿。負責人:於恆武

(3)制定課題實施方案,申報課題立項。負責人:顧幫福

二、學校成立課題領導小組。當課題申請立項得到批准以後,學校首先成立了以副校長李葉飛任組長、教導主任高國慶為副組長,教科室領導直接指導

的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確立出課題實施目標和鼓勵措施,教科室召開課題研究開題動員大會。

三、對實驗教師進行集中理論培訓。3月12日我們學校對實驗教師進行理論培訓。讓實驗教師瞭解目前課題研究的成果,確立自己研究的側重點。實驗教師擬訂個人研究的子課題,並且制定個人研究計劃。我們課題組的成員認真學習課題研究的教育理論知識後,都根據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主動的發現問題,本著解決問題的宗旨,每一位實驗教師都制定了自己的研究子課題。

季向陽:數學課前預習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

於恆武:數學課堂提問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

朱崇玉:數學課堂練習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

上官慶黨:數學作業輔導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

顧幫福:數學測試評價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

有學期課題計劃,每位課題成員都能根據自己收集到的實驗材料按時做好課題的階段性總結。科研室也成立科研專櫃,及時地把實驗情況收集存檔,建立起教師個人的研究檔案。

四、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一)師資保證:

本課題組由省級課題一等獎獲得者顧幫福擔任,其餘4人,縣教學新秀一名、縣優質課獲得者三名,課題組成員都是既能幹又肯幹的優秀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採取分工負責,責任到人,相互配合,統一協作的原則,以保證課題實驗的研究有計劃、有步驟地順利進行。

(二)制度保證:

(1)學習研討制度。要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相關書目,圍繞承擔的課題做好學習筆記,定期召開學習研討會、實驗研究會並做好記錄,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我們的實驗工作。

(2)通報例會制度。要及時填寫“課題研究進展情況表”,及時掌握、分析、研究、實驗的情況。課題組成員要定期召開例會,通報每個階段課題研究情況。規定學校課題例會是在隔週週二下午進行。學習形式採用了輔導與自學相結合;座談與講座相結合的學習形式。每次研討都有主題,有重點,有心得。同時在課題例會中,對於課題中的難點、重點內容推出了問題研討法:收集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然後選擇重點問題,集中研討。每一位課題實驗教師每一學期都有一本課題學習筆記。

3月12日:材料:如何做好課題研究。觀看張銳主任的關於課題研究方法課件。

3月26日主題:課題研究收穫和疑惑研討小結材料。

(3)專題調研製度。領導小組成員及課題組成員,定期進行專題調研(原則上每學期兩次),通過聽彙報、聽課、參與活動、現狀調查、座談討論、查閱資料等形式,檢查指導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並以此作為過程性評估的依據。

(4)協作交流制度。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要大力倡導協作的風氣,做到資訊共享、 資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達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的。

(5)經費保障制度。學校將拿出專項資金,實行課題研究專款專用,給予經費保障。實行專款專用,由課題負責人統籌安排使用。

(6)評比表彰制度。要對課題實驗的理論分析、資料整理、實驗案例、論文總結等成果進行階段性和終結性的評價,並對實驗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

六、預期研究成果

1、全程錄影;在課題實驗過程中,教師學習、調查問卷、教師研討等全程錄影,保留原始資料。

2、論文:把課題實驗過程中的階段性總結、論文、反思等編輯成冊,爭取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

3、結題報告: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力爭在省以上刊物、雜誌發表。

4、爭取在我校召開市以上“國中數學分類指導策略的研究”現場研討會,力爭在全市推廣。

2014年3月25日

第二篇:課題彙報材料

湖北省“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案例研究”子課題

《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幾何概念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研究階

段小結

恩施市第三實驗國小數學課題組

一、所做工作

我們數學課題組按學期初制訂的研究計劃,正常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

1、為使課題順利結題並有利於改進我校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及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本組成員積極組織研討,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重點討論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

2、為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在2014年3月份召開了課題組成員會議。會上一是簡介了課題申報立項情況。二是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分工。三是討論並通過了該學期實施課題研究事宜:(1)確定上研討課的物件;(2)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教研會議和相關賽事活動。四是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理論培訓,使課題組成員進一步明確研究目標、懂得研究方法、選準突破口,保證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

3、課題大量研究工作要靠實驗教師個體的思考、實踐、反思、改進。課題研究堅持發揮教師個人研究特長為主,課題小組集體研究為輔,及時調整改善課堂教學方式,挖掘課內外教學資源,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4、加強資料積累,對能反映課題研究過程的資料加強積累,督促成員勤於動筆,特別是案例分析、課堂實錄、教學反思等及時整理、歸檔,做好資訊的收集與反饋工作。

5、及時總結交流,不斷改進。課題組成員共執教了研討交流課8節,課題組成員都根據自己教學的研究工作,認真撰寫了與課題密切相關的經驗文章或體會。由於課題貼近實際,教師易於操作,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有的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注重挖掘教材,利用教材的現實性素材,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設計了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這樣不僅學生樂於探究,還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收到了較好的實驗效果,學生成績上學期期末較去年同期明顯提高。

二、研究心得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研究,我校的數學教師能夠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感知和理解所學的數學內容。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尤其在國小階段,兒童身體親自經歷,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兒童的直接經驗。這直接經驗不僅屬於認知、理性範疇,而且要擴充套件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領域,是兒童自我擁有的聰明才智,數學教學中,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例如在教學“包裝的學問”時,我們老師充分運用學生奶盒子這一有利材料進行教學設計。並結合本班學生購買學生奶數量這一學習素材,讓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包裝。這樣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二)教學方法生活化

從教學方法看,要堅持啟發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並編擬成科學的探究程式,使學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為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於質疑,自覺地進行求異思維訓練。另外,要特別重視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從教學手段看,要重視觀察和實驗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他們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習慣。還要儘量地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現代氣息,使他們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學生對幾何圖形很難區別,我們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認識時,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時見到的桌子、書、紅領巾、皮球等實物,然後抽去實物,留下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幾何形,讓學生髮現這些圖形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無形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三)知識應用生活化

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絡,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每教學一個知識點,可以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很廣泛的,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

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又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說明:為什麼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通過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使學生更深地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三、存在問題

1、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對集體活動中典型課例、典型問題關注多,研究多,而對自己個案的課例、問題關注不夠,研究不夠,特別是對自己個案實踐的分析、積累資料不夠。

2、教師撰寫典型教學設計、典型案例或片斷分析不夠深入,即使發現了問題,針對性地改進方法比較含糊,缺少可行性措施。有的實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反應效果很好,他們有實際做法,但在資料中表述不出自己的意圖和方法,總結歸納能力不夠.

3、實驗教師的階段總結中,例項少,雖然總結了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策略,但這樣做的原因及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有何影響,分析不到位。

四、改進方法

1、加強對新教材的研究,力爭準確理解編排意圖,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加強實驗後的效果分析,及時改進,做好“回頭看”工作。

2、加強對典型課例、片段積累的分析。在課題組內,做到互動互促互進,強化教師獨立思考意識及大膽實踐、勤於總結的能力,充分發揮課題組的集體作用,樹立好的典型,發現好方法及時總結,帶動全組成員共同提高研究意識。

第三篇:小課題彙報材料

小課題彙報材料

高家店中心校

唐永利

2014.6

小課題彙報材料

自新課改以來,《品德與社會》因其內容的生活性和呈現方式的兒童性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喜愛。文字源於生活,生活拓展文字。如何實現“源於生活的話題,得以正面立體的來認識,使學生的生活經驗、道德觀念有所提升,並正相關於他們今後的生活,而不僅僅只停留於課堂上”一直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近一學期來,通過對“生活資源在品社教學中利用的研究”課題的研究,逐漸積累了一些做法,下面試做一總結匯報,望專各位領導能夠不吝賜教。

一、以生活為本,用好教材

信手翻看教材,可以看到很多教育章節的題材都來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源於生活是我們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令教材走進學生的一寶。

長期以來,教材被當作單向傳輸知識的載體和工具,被視為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不少教師也認為照本宣科無功亦無過,而且基本上不會出現知識性方向性的問題,然而卻忽視了生活之於學生並不是那薄薄的幾頁紙,而是厚厚的一本書。因此,讓教材把學生領進生活,繼而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生活,開啟思維的觸角去感知、體驗生活,在思辨中逐漸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嘗試分兩步走加以落實:

1.準確劃定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例如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學會安全自護》這一內容,應該說“自我保護”是人們必備的一種能力,國小生因其年齡小,辨識能力、防範能力弱,所以這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潛在的危險與隱患。要溝通教材與學生生活,勢必要引入更多的生活資源,比如學校的、社群的,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接軌,帶學生走進“活”教材,走進現實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可信度、關注度,使學生的學習充實、自如。

2.恰當設定生活化的教學形式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恰當的教學行式可以蘊道德教育於無形,並在潛移默化中迴歸學生生活。

仍舊以上述《學會安全自護》一課為例,在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自我保護意識培養的過程中,以學校中的自我保護為學習主線,滲透

學習、研究的方法,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家庭、社群中的自我保護則採用發散式的學習形式,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年齡以及認知特點,採用家庭——生活場景圖找危險,社會——師生演繹路遇陌生人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在童言稚語的品評、發現中達成教學目標,正確引導學生的生活。

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學會更有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以學生為本,用好活動

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都強烈地意識到探究、發現、體驗、感悟對於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活動作為串起這些關鍵詞的核心,其意義與作用顯而易見。

由於學科特點,《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大量的選用活動素材,力求寓德育於活動中。我們也深知,有效的活動,才能適時地警醒學生,進而產生深遠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人都應懂得的‘道路語言’”時,為了讓學生熟記交通標誌,請每個學生扮演小司機,根據我手中的標誌符號做出相應的駕駛反應。

活動的目的是體驗、感悟、明理、提升,為了活動而設計的活動只能是無源之水,睿智而不幼稚的活動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應該說,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價值。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學生為本,科學篩選,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種教學活動的效用

相信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多更好的發展策略被嘗試、發現與提煉,從而使“源於生活的話題,得以正面立體的來認識,使學生的生活經驗、道德觀念有所提升,並正相關於他們今後的生活”落到實處。

第四篇:課題彙報材料

《中學學科德育滲透的研究》課題

階段性總結

《中學學科德育滲透的研究》這是我主持的一個市級立項課題,是一跨學科的德育課題,課題組成員有姜萬宇、焦海楠、曹驥、王曉麗,分別承擔了語文、數學學科的研究課題。

學科德育滲透是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統一,是教師有意識的加強對教學過程的優化,使知識、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機的融為一體,從而提高課堂德育的實效性。具體來說,學科德育滲透是在課堂教學的語言機能、學科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學習過程、動手試驗、文化意識中,通過有意識、有計劃的潛移默化、點滴浸潤,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愛科學愛社會愛大自然、堅強的意志品質、學科學愛科學愛探索創新的積極的求知慾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等的優良個人品質。

第一階段:課題組集中學習了相關的理論與檔案精神,有《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及德育《綱要》、國務院印發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愛國主義綱要實施細則》《中學學科德育滲透研究》、十七大關於教育方面的檔案精神。

第二階段:分學科研究每一學科與德育的切入點。老師們,都認真研究本學科的學科特點、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科學科技的發展、經濟發展的需要,總結歸納出該學科與德育的結合點。

簡單介紹如下:

語文:可以說,語文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最肥沃的土壤。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在語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實生動地展現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或熱情謳歌我們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繪美麗多嬌的祖國山河,或深刻闡述生命意義??,因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與智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如: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欣賞,歸納總結、習作等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教育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就是一塊塊的情感天地,可以通過富有情感的教學,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培養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總之,激發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才會使學生逐漸脫離低階趣味,而產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閱讀訓練,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使學生在感知文字內容的同時,

受到相應的情感關懷。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只有學生親耳所聽、親眼所見、親手去做,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才有感染力。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好機會。如:在慶祝建國60週年活動中,我為學生布置系列作業:一是寫調查報告。讓學生調查身邊的人,去了解祖國六十年的鉅變。二是開展體驗教育活動。在條件儘可能允許的條件下,試著用柴火做飯、用蠟燭度過夜晚等,來感受祖國今昔昔比的鉅變。三是寫作活動。有許多同學寫出了諸如《寫信與打電話》、《我家搬新居》、《柴火做飯與液化氣做飯》等文章,反映出祖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抒發了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使對於文課堂教學的補充,是學生增強素質的另一途徑。由於語文課外活動具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特點,因而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可化無形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於被學生接受。一是藉助課內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自信心,特別是後進生,課外活動就給他們張揚個性、體驗成功創設了舞臺。二是藉助課外活動。在課外活動中,遵守活動秩序、善於與他人合作、為取得優異成績鍥而不捨的精神、禮貌待人等德育因素,都會在此得到生動的鍛鍊。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收集簡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講演比賽等。這些活動豐富學生德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姜老師的公開課《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結合了課文的內容,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綠色奧運,對學生進行了愛祖國、愛環境、支援奧運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滲透,並在課外組織一系列的後續活動,指導同學們編寫了“愛護環境”為主題的公益廣告宣傳語、每人寫了一份愛護環境倡議書。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及後續活動,使德育教育得到了有效滲透。

焦海楠老師的公開課《背影》,利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自己的親人,從而使學生從一些生活中的細節上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與神聖,上完那節課,許多學生都說,他們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受到親情的偉大,他們說,從今往後,他們會更加愛他們的父母。

我本人在教學中時刻不忘記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我讓學生在課前三分鐘進行演講,記學生自己選擇那些能教育人的素材進行演講,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想到真正一實施起來,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多數學生都能從課外收集那些參啟迪人、教育人、能給人以警示作用的事例來演講,聲情並茂的演講常會博得同學們的陣陣喝彩,有很多時候,他們常常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這充分說明他們以被故事中的人或事深深地感染了,並從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

數學:數學學科的德育滲透教育可從四個方面著手:結合數學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習勾股定理、根與係數的關係等知識時,結合數學史,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道德人格和愛國主義情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結合數學概念和解題方法的探索過程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結合數學圖形變換,進行美育教育與創新教;結合數學科本身的嚴謹性特點,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探索與創新的精神。

如:數學知識的“應用題”時,可以根據應用題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業、農業、衛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說服力的資料,經過比較、分析,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統計學”時,引導學生通過社

會實踐調查,蒐集資料、整理資料、表示資料、分析資料,從而得出最好的方案設計;

曹老師的公開課《發現身邊的數學》,從科學家牛頓發現“蘋果落地”現象,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引入,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從探究“分蛋糕”的實際問題,發現“等分三角形面積”的方法,使學生體驗了科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有意識的對學生愛觀察、愛思考、愛探索的品質的培養滲透;並從學習策略上進行了從科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辯證思想的滲透。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的設想:在後面的研究工作中,工作的重點是,探究適合德育滲透的課型、德育滲透的原則、德育滲透中應該注意的事項。每一學科最後摸索、實驗與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滲透的教育法。

謝謝大家!

第五篇:小課題彙報材料

小課題彙報材料

我是怎樣開展小課題研究的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很榮幸站在這裡,和大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我是小市鎮中心學校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這次小課題研究工作中,歷經了風雨挫折,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從茫然無知到初有成效;從不知所措到得心應手;經歷了無數的坎坷,終於從教學實踐中取得一些心得,現在就將我是怎樣開展我的小課題研究工作的,向各位做以彙報:

我的小課題題目是:“利用多媒體在一年級國小語文教學中進行美感薰陶的研究”,為什麼研究這一內容呢?因為在教我班一年級的學生時,我發現他們年齡小,學習基礎非常薄弱,有意注意能力也較差,往往是我在一張嘴,一支粉筆的講解,學生在悶不做聲、一臉茫然的傾聽,更無法讓這些孩子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美感。一年多前,我班很幸運添置了一臺中央電子白板背投電視,在投入使用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孩子們特別愛上語文課,他們在課上所表現出來的神采飛揚、精神亦亦,足以讓我莫名的激動,多媒體的介入對他們的感化非常湊效,它能使美更直觀、更具體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因而我在國小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嘗試了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美感薰陶的研究。

於是,我開始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我先通覽一年級語文教材,選取包含各種美感的典型課文,確定研究素材 ;平時注意積累較好的課件素材,包括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尤其是課文朗讀)、文字素材等;求助網路吸取有關美感薰陶的先進經驗、實用的小例子,博採各家之長。

再選用一個合適簡單操作的製作軟體。我主要選用flash和powerpoint,設計適合自己的課件。

然後把自己設計好的課件先在本班學生面前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感受課文中體現的美,並且在課後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的內容,再在別班進行運用,比較學生間不同的反響。

其間還向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徵集更好、更多的的方法,改(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進自己的的做法。時間一長,我初步得出這樣淺顯的利用多媒體進行美感薰陶的策略:

一、形聲構圖,鑑賞自然美;二、時空造境,感悟品格美 ;三、啟發想象,體會意境美 ;四、品詞酌名,體味語言美 ;五、音像結合,感知整體美 ;六、豐富知識,認識形態美;七、情景再現,感受智慧美。現僅以體現自然美的《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為例,說一說我的做法:我先用《江南美景》的一段視訊,匯入新課,讓學生感受江南的美,(播放視訊)美麗的畫面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說出自己對美的感受,激起學生審美的慾望。然後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學習“江南魚米鄉”領悟語言美。

漸漸的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手段作用於學生的審美感官,激發了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的喜愛和嚮往,教學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巧妙性、和諧性;精心設計的技巧也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從而使學生既有知識上的收穫,又獲取了成功的喜悅;教學中的情感也瀰漫於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內心受到濡染。

我“量體裁衣”,嘗試製作了一些符合自己的“美感薰陶規格”的課件,特別有成就感,自己在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上也有了質的飛躍,小課題研究雖然累了一點,苦了一點,但讓我快樂。漸漸我的小課題研究也成了我每天的習慣工作 ,

我也愛上了這份工作。經過這段時間的研究,我不斷地嘗試、改進、反思、再嘗試,覺得我的研究工作還存在如下問題:

1、課件製作時間較長,耗費精力大。並不是每次運用課件上課時,都能收到了盡善盡美的效果。今後怎樣能用較少的投入而取得較大的效果,是我今後要研究的一個問題。

2、我認為,自己應提高製作方面的技術,更好地展現教學內容,從而為教學美感更好地滲透給學生。

3、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初期,學生熱情高,興趣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媒體應用的增多,學生的學習熱情大減。應該再從哪些方面入手,來提高運用的效果,達到自然和諧呢?這將是我以後更深入地去研究的一個問題。

研究工作雖然很艱苦,但卻能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也使自己在不斷的歷練中成長,獲益匪淺,我將把自己研究的方式方法延續到以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前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