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推薦7篇)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3.2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相關的範文。

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推薦7篇)

篇1: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篇一: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範文精選

白駒過隙,一轉眼,我們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還是一個剛剛畢業的高中生,一張青澀的臉龐就這樣懵懵懂懂地敲開了大學的校門。這一年的時光裡,不知何時,我們褪去了學弟學妹的無知,擔起了學長學姐的稱呼。來不及追憶大一的似水年華,來不及品讀大一的青澀無知,我們一頭鑽進了暑期社會實踐中來,就如這難遇的酷熱夏季悄然到來。

經過細密的前期安排聯絡,七月六號,我們同青年志願者隊伍經過輾轉乘車、步行,來到了福利院。今天正巧趕上省裡相關部門的人員來訪,我們同其一同參觀了小朋友們平時的活動場所:廚房間、發洩室、心理室、閱讀室由此可見小朋友們的活動頗豐。

因福利院臨時有其它活動安排,參與活動的小朋友人數並不多,僅是兩位。但是我們並沒有懈怠,打起十萬分精神,耐心細緻地開始講課。其中一個小朋友天生聾啞,我們通過手勢與文字進行交流溝通,通過閱讀電腦螢幕上的ppt,他也能夠切實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另一個小朋友叫王強,曾是兔脣,經過治療,已漸好轉,很是活潑開朗地參加進活動中來。不時他們小夥伴倆還會通過手語和文字進行討論溝通。我們隊友們一同向他們講解邪教的危害、反邪教的常識,普及科學知識,最後的知識問答更是讓他們興奮激昂,積極踴躍地舉手搶答。作為獎勵,我們也準備了一些小禮品送給他們,燦爛的微笑甚是可愛。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小朋友們學到了反邪教的常識,我們也收穫到了快樂。

活動結尾,與福利院負責人交流了解到了他們的一些具體情況,聾啞小朋友會被送進特殊學校,在書法與認字方面會有所側重。福利院的小朋友與在14歲之前都可以通過相關合法途徑進行領養。至於教育學習,只要願意,福利院會供他們上至大學。來福利院參加志願服務的人很多,但也有一些志願者質量不高,會導致小朋友的一些錯誤思想與行為。同時由於平時的志願活動太多,小朋友們也有些許厭倦,參與度時常不高。

活動中與兩位小朋友的接觸中,隊友們也的確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鍾愛手機電腦燈電子產品,只要看到手機就會喊著搶著要,所帶的禮品被看見了就會主動上前來拿等一系列問題。

福利院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當然需要我們社會大集體的關心與愛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來自健全家庭的我們擁有健康完好身體的我們需要的是以一種正常的、平等的、尊重的、適度的心態去對待他們,去理解他們真實的需要,以正確的'方式關愛他們。正如我們會自然地俯下身子去與小朋友對話,溝通中正是需要心靈上的平等。平等不是一味的退讓,不是因為年齡、遭遇、家庭的差距而無原則地遷就。在他們犯錯時,依舊應該被嚴厲地指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對他們負責。

福利院、志願者、整個社會應該教導他們以健全的人格、足夠的知識技能、良好的品德修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心靈上的依靠與慰藉。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因精神空虛、思想偏激、對社會悲觀消極等思想上的偏差而受到邪教蠱惑利用,才能遠離邪教,才能讓曾經不幸的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篇二: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範文精選

實踐時間:20XX年3月8日-20XX年3月21日

實踐地點:xx兒童社會福利院

一、實踐目的

社會工作專業是指社會(政府或社會團體)以物質精神和服務等方式對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結構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進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個人與群體提供幫助,使他們回覆社會生活能力,協調社會互動關係,提高社會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福祉的專業方法。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所以深入社會,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成為本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本次實踐的目的有:

二、實踐單位介紹

xx兒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養了一些生理殘疾、孤兒等失依兒童,並採取家庭寄養等社會化的方式,接納了許多失依兒童,給予他們生活以及教育幫助。目前,其中兒童總數:170名。殘疾兒童:80名 年齡段分別為:0-2歲,50名; 8-17歲,35名;3-7歲,80多名,其中8-17歲為學齡兒童,3個高中生,十幾個國中生,其餘的為國小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針對國小和國中的學生進行學習輔導,批改作業,與他們聊天等,偶爾會接觸學前兒童,其餘時間便是整理圖書。本文的報告主要圍繞與孩子們的工作展開。

三、實踐內容與個人體會

我原本是帶著疑惑與好奇來到兒童福利院的,因為我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程式才如願以償地進入這個神祕的地方。體檢,門衛的質問,登記,會議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開始工作時才遇見院裡的孩子,這讓我不由得對傳說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為那些兒童會有我想像中怪異。

當是,我所經歷的,卻顛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員給我們一些簡單的要求,不要打聽他們的身世,為院裡的工作保密。

他們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殘疾的孩子。有肢殘、侏儒、面板病、視聽障礙、發音不請,智力發育不全等原因,幼時被父母遺棄,或者失去監護的失依兒童,生命以這種形式出現,讓我們去了解這個非正常社會化的孩子群體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觸了是四五左右歲的學前兒童,學前兒童分為小中大班,較多的時間還是和學齡的兒童的接觸。

在十天的實踐中,我把他們的特點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學前的兒童有專門的幼兒老師,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專業訓練的老師帶領做活動,唱歌,跳舞,學詩等等,她們都是年輕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這個院裡的活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她們,這是院方的明智之處。中午由老師帶領著就餐,其餘時間由生活老師帶領,在寢室休息。遇到我們這些陌生人,他們卻一點也不怕生,就湊到你的身邊,熱情叫阿姨,我最為感動是,他們都及其希望他們的擁抱,哪怕是牽手,也可以讓他們開心。往往,他們會莫名其妙地哭起來,僅僅只是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已。老師的稍微的批評,他們也會放在心裡。其實,簡單地說,就是需要他人的關注,我們知道,福利院雖然編制人員眾多,甚至正式編制員工是孩子人數的一般,但是真正與孩子接觸的人,卻是極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卻是眾人的寶貝,一大堆人圍著他(她)。所以不難理解,他們的熱情來自於對他人關注的渴望。這也讓我認識到在兒童成長時期,來自父母等親人的肢體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學上講,那些與父母有健康肢體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體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也會更加順利、坦然。其實,成年人又何嘗不是?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許多痛苦,鬱悶,委屈就可以釋懷。

篇2: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實踐時間:20XX年3月8日-20XX年3月21日

實踐地點:xx兒童社會福利院

一、實踐目的

社會工作專業是指社會(政府或社會團體)以物質精神和服務等方式對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結構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進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個人與群體提供幫助,使他們回覆社會生活能力,協調社會互動關係,提高社會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福祉的專業方法。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所以深入社會,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成為本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本次實踐的目的有:

二、實踐單位介紹

xx兒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養了一些生理殘疾、孤兒等失依兒童,並採取家庭寄養等社會化的方式,接納了許多失依兒童,給予他們生活以及教育幫助。目前,其中兒童總數:170名。殘疾兒童:80名 年齡段分別為:0-2歲,50名; 8-17歲,35名;3-7歲,80多名,其中8-17歲為學齡兒童,3個高中生,十幾個國中生,其餘的為國小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針對國小和國中的學生進行學習輔導,批改作業,與他們聊天等,偶爾會接觸學前兒童,其餘時間便是整理圖書。本文的報告主要圍繞與孩子們的工作展開。

三、實踐內容與個人體會

我原本是帶著疑惑與好奇來到兒童福利院的,因為我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程式才如願以償地進入這個“神祕”的地方。體檢,門衛的質問,登記,會議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開始工作時才遇見院裡的孩子,這讓我不由得對傳說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為那些兒童會有我想像中怪異。

當是,我所經歷的,卻顛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員給我們一些簡單的要求,不要打聽他們的'身世,為院裡的工作保密。

他們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殘疾的孩子。有肢殘、侏儒、面板病、視聽障礙、發音不請,智力發育不全等原因,幼時被父母遺棄,或者失去監護的失依兒童,生命以這種形式出現,讓我們去了解這個非正常社會化的孩子群體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觸了是四五左右歲的學前兒童,學前兒童分為小中大班,較多的時間還是和學齡的兒童的接觸。

在十天的實踐中,我把他們的特點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學前的兒童有專門的幼兒老師,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專業訓練的老師帶領做活動,唱歌,跳舞,學詩等等,她們都是年輕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這個院裡的活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她們,這是院方的明智之處。中午由老師帶領著就餐,其餘時間由生活老師帶領,在寢室休息。遇到我們這些陌生人,他們卻一點也不怕生,就湊到你的身邊,熱情叫“阿姨”,我最為感動是,他們都及其希望他們的擁抱,哪怕是牽手,也可以讓他們開心。往往,他們會莫名其妙地哭起來,僅僅只是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已。老師的稍微的批評,他們也會放在心裡。其實,簡單地說,就是需要他人的關注,我們知道,福利院雖然編制人員眾多,甚至正式編制員工是孩子人數的一般,但是真正與孩子接觸的人,卻是極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卻是眾人的寶貝,一大堆人圍著他(她)。所以不難理解,他們的熱情來自於對他人關注的渴望。這也讓我認識到在兒童成長時期,來自父母等親人的肢體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學上講,那些與父母有健康肢體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體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也會更加順利、坦然。其實,成年人又何嘗不是?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許多痛苦,鬱悶,委屈就可以釋懷。

篇3: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這次寒假,我加入了“大手拉小手 愛心助起航”赴xx兒童福利院社會實踐調研團。在xx的短短十天內,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東西。不僅僅是社會實踐,還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風雨兼程趕到xx的第一天下午,我們八個護理學院的學生就來到了福利院的護理科分配接下來幾天的工作,以及一些日常工作的培訓,比如如何換尿布,做雞蛋羹,配奶等等。通過一下午的接觸瞭解,我們幾個大致瞭解了護理科的日常工作,都是一些較為瑣碎的工作。第一天回到宿舍後,一直認為護理科的工作很簡單,不就是餵奶換尿布。可是在後來真正去做,真正深入到護理科的工作後,才發現這些護理工作真的很不簡單,一個不小心就會出錯,還有就是,一些事情必須認真學習培訓後才可以做的很好。

在工作方面,每個人都分別體會了不同的崗位,我當然也不例外啦。其中,最令我頭痛的就是營養班。營養班需要負責每天上午下午為孩子們配奶、做雞蛋羹,以及打掃配奶室的衛生。

營養室是為孩子們配餐的地方,需要隨時保持乾淨整潔,一大清早到了之後就需要先把配奶室的衛生打掃乾淨,而且要隨時隨地的打掃。到了八點半的時候,就要開始準備雞蛋羹。雖說來的第一天,以為這裡的護士姐姐已經教過如何去做蛋羹、配奶,操作流程聽起來都很簡單,但是真是到你自己獨自一人完成這些事情的時候,有事另一番光景了。拿著那天做的筆記,卻依舊手忙腳亂。說到配奶,我就更加頭痛。根據每個時期的孩子所需要的營養不同,大孩子和三段奶粉,不滿週歲的孩子則需要的是一段奶粉,同時為了滿座每天的營養,還需要在奶中加入不同的餅乾;去餵奶的時候也要分清楚,哪些孩子是三段奶,哪些孩子是一段奶;還需要把他們送去給二樓康復室和活動室離得需要喝奶的孩子……總而言之,營養班的.工作是一個複雜精細的工作。平時坐時總是嘻嘻哈哈的我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整天的工作都是小心翼翼,總是害怕出錯誤,有時候甚至可以說得上戰戰兢兢。經管如此,還是出現了錯誤。有一個孩子的奶需要和別的孩子區分開來,最後還是搞混了,以前幫忙餵奶時一直注意的事情,輪到自己去負責是竟然給忽略掉了。那裡的護理人員平時的工作已經很繁忙啦,卻還要抽出時間來處理我闖下的禍。心裡甭提多不是滋味了,之後的宮更加是一塌糊塗。下班後反覆想了想一天的工作,有些工作是你越小心越容易出問題。雖說護理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精細的事情,但是也需要你放開手腳,大膽去做。

為腦癱患兒做康復是護理科的一個大頭。那裡的康復師不僅僅要負責孩子們的康復,還要為生病的還打針。老師教給我們一些簡單的康復操。給硬癱的孩子做康復時,他都會痛的 一直在大聲地哭。即使心中有再多的不忍,也要接著給他們做康復。所以,做康復時,不僅僅是一個體力活,更加是一個折磨人心的工作。因為,硬癱孩子的四肢都很僵硬,肌肉以及肌腱都萎縮了,做的時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康復強度要始終,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過小,達不到康復的效果,只是一直在做無用功;相反,則可能會引起抽風,搶救不及時就會引起死亡。每一個康復師的雙手都是傷痕累累,而且還存在很嚴重的靜脈曲張。

副班,以及早班、午班都是需要去照顧一些比較大的孩子在活動室玩兒。一開始,只是陪那些孩子在一起玩,孩子們提的要求都會一一滿足,不管要求有多麼不合理,只是一味的順著孩子。後來,一位福利院資格比較老的護理人員對我收了一句話,讓我改變了與這些孩子們相處是的方法。她說:沒有德行的教育是一種罪過。這句話深深的打動了我。他們不僅僅是在照顧這些被父母親人丟棄的孩子,更是養育這些可憐的孩子,他們並不需要同情。在之後,與孩子們相處的時候,我回去寵愛這些孩子,但也會對他們的無理要求說出“不”,也會對他們的錯誤進行批評。福利院的孩子應該像平常家的孩子一樣長大成長。

到了最後快要走的前一天,有一個孩子問了我一個問題:“姐姐,你明天還來嗎?”這個問題讓我愣了一下,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對她說,如果你乖的話,姐姐明天還過來。她睜著水汪汪的眼睛看著我,說了一句,”我乖”。孩子們像是知道我們馬上就要離開似的,在離開的前一天,一個個變得比平時更加粘人。孩子們在福利院會接收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所有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有很繁重的工作任務,很少有時間陪同孩子們玩耍,所以好不容易來了幾個哥哥姐姐陪他們玩,所有的孩子都很依賴這些哥哥姐姐。

在福利院的短短的十天裡,我徹底改變了以前一直以來對社會福利院的看法。福利院裡的所有工作人員對這裡的孩子,沒有溺愛,也沒有冷漠,更多的是視如己出,寵愛與教育批評並存。我還記得,在工作的時候,有一位康復師阿姨在聊天時和我說過的一些話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心裡經常得到觸動。“在我心裡,你們還都只是孩子呢!”“我是真的很疼波波,這要是不喜歡他,才不管他呢。”“我一直覺得,沒有德行的教育是一種罪過。”福利院的護理科裡還有一些年紀輕的小姑娘,有些還是90後,正如盧姨所說的那樣,她們本身還是孩子,卻在這裡每日心情工作,付出著青春,打從心底裡覺得他們真的很偉大。在兒童福利院中,我們接觸比較多的是護理科、康復室的護士姐姐、阿姨們,她們每日都很認真的重複著相同的工作,從她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對於我將來的護士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赴xx兒童福利院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收穫頗豐,認識到了一群十分可愛的孩子,學習到了一些現在還沒接觸到的護理技能,學習到了護理工作真的需要滿分的吃苦耐勞。除次之外,這次實踐活動讓我真正瞭解到了社會福利院,瞭解到了一個和以前想法中的福利院不一樣的福利院。

篇4: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xx年1月24日我和我的幾個夥伴在家鄉的福利院進行了社會實踐社群活動,福利院的老師們向我們介紹著福利院和孩子們的概況,以及在社會實踐中關愛孤兒時的注意事項。因為小朋友大多是有先天性疾病的棄嬰,所以我們在與他們互動時要格外地小心和特別地體貼。上午9點,我們準時到達福利院,並與小朋友進行了互動。

當老師們和同學們一走進教室,小朋友就一下子興奮起來,喊著爸爸、媽媽、抱抱等簡單的.詞語,我們也很快進入角色,與小朋友們互動。我們把事先準備好的零食拿給小朋友吃,陪他們一起看電視、搭積木,抱著他們在教室裡逛逛。小朋友們不奢望我們有什麼特長會表演什麼節目,他們只想坐在爸爸媽媽的腿上靜靜地看著我們。我們跟他們一起合影時,他們會擺出pose,豎起兩個手指,喊yeah!。他們會把照相機搶過去,從相機裡面看看自己的模樣。他們會把媽媽的頭繩拉下來,親自給媽媽扎辮子。上午10點,準時開飯了,年齡稍大一點的小朋友坐在方桌邊,自己吃飯,我們就一對一喂年齡小一點的小朋友吃飯。他們一個比一個乖,會互相督促坐好,吃飯,一口接一口,不一會兒一大碗蓋澆飯就已經吃完,一粒米飯也不會浪費。飯後稍做休息,便是午睡時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床位,會自己脫下外褲穿好睡褲,會把襪子放到鞋子了。

下午我們向老師們瞭解了他們的情況,和春節的心情,老師們說:他們不會感到孤單和寂寞,反而會感到快樂,因為福利院對他們來說就像家一樣。我們和孩子們玩起了國小或幼兒園才玩起的遊戲,他們都很開心。傍晚我們要走的時候,福利院的老師和孩子們都出來送我們,和我們說再見。

回家後,我認為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著社會上許許多多好心人的關心和照顧,還有些好心人領養他們,他們又是幸運的。我們同學中有一些已經為人父母,有些結婚了還未育有孩子,有些還是未婚,狀態不同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感觸。為人父母的同學們覺得他們是那麼聽話那麼可愛;結婚還未育的同學們覺得孩子是愛情的結晶,但是要優生優育,要勇於承擔父母的責任。一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留在老師們和同學們心中的回憶不會消失,同學們也覺得關愛這些小朋友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今後可以經常開展。

篇5:大學生寒假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小羊是一個很懂事,甚至有一點早熟地孩子,她患有嚴重的面板病,粗短的直髮絲毫掩蓋不了頭頂的瘡疤,大片的紅點點從臉臉一直覆蓋到後背,許多紅點上隱約有白色的膿包。

她很有音樂天賦,一次某高校的學生看她們的時候,她一首歌唱過之後教室裡有短暫的沉靜。那是在咀嚼傷悲、是在醞釀眼淚。後來,在一個同學在帶動下,我們歡呼雀躍地笑了,淚水才沒有流出。

但是她一直悶悶不樂,在我們再三地詢問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淚。原因是她怕疼,她的面板病要用鐳射治療。她說:“每次我一進去他們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後來她說自己曾經都想過死,因為生活沒有意思。女孩!一個外表“醜陋”而歌聲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實習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在閒談的時候也會去揭她的“傷疤”。

“你臉上的傷是什麼時候長的?”

“是因為小的時候,父母把我扔進一個比較髒的地方”語氣平靜地像是在講述別人的事。

“哦,”我們準備給她一個發洩怨氣的機會然後心理疏導“那你是不是很怨他們啊?”

“開始的時候是的,”說著她把頭轉向一邊,“不過現在我想他們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1、從她的眼神和語氣裡我知道,她的話像外交辭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個 4歲的女孩要合理化社會的不公平待遇,要給父母這樣的寬容?!實質上這種寬容是一種更深層的自我壓抑,那是多少次疑問、多少次期盼、多少次無奈之後而無奈地自我解脫呢?許多時候最難過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種理論,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這種尷尬。

2,我討厭他們打亂了課堂

小魚是一個上勁的女孩,她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一個週六我們正上課的時候,某高校的學生前來參觀,我們就動員他們去和大學生玩,許多人都矜持地坐著不動。當我宣佈下課的時候,一直溫順的小魚居然憋紅了臉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後悻悻地走開。原因是下午兩點,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爺爺(院方幫忙聯絡的)約好了去練書法,下午不能上課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亂了上午的學習安排。

小魚還經常去老年大學那邊練電子琴,剛學兩個星期,書法已經相當不錯了。後來她主動申請外出上學,現在在xx某電腦外語學校上學。走之前她給我看《聖經故事》,封面寫著“何xx送給xx釗,x年x月x日”;下面還有圖畫——一把刀、一個箭頭指向一條魚、一個新日期。她說那是別人送給小釗的,小釗去那個電腦學校上學,就轉送給她了。小釗是刀,她是魚,她還說她看完的時候也會送給其他人的。

3,拒領工資

每次開飯的時候,都會有一個一襲白衣、五官端莊、xx年期,是自我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定他們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當我們問他們今天想幹什麼時,竟然都說“沒想過”和“不知道”。他們的理由是,院裡領導不讓他們瞎想,想也沒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除了電視報紙,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教他們寫短文時,我讓他們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覺,他們都在搖頭。“有過這 種體會嗎?”“沒有。”“看過雨嗎?”仍是搖頭。對於自然現象都生疏若此,何況社會?

我告訴他們你怎麼想,你不說別人永遠不會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話,即使現在就把你們放出去,又能幹什麼呢?我們給他們一個星期的時間大膽設想,下一週去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答案,這是作業。我們發現他們的理想也是繽紛美麗的,比如唱歌、畫畫、學古箏、廚師等。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自我意識,至少讓他們明白他們是獨立的人。

3:“半隔離”狀態的生存狀態,使他們處於“心理無依”的狀態。

他們每人都有用作業本自制的通訊錄讓我們填,上面有:姓名、地址、電話三欄。他們會說出一些陌生的名字,問我們是否認識,那些都是曾經去看望過他們的大學生。女孩小昕,經常讓我們帶信給我們學校的一個女生,還會把別人送給她漂亮的風鈴轉送給那個姐姐。後來我們問她:“你是不是很喜歡xx姐姐啊,怎麼每次都問她啊?”她說:“是啊,因為我寫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給我回信了。”

只要有電話響起,教室裡就會出活躍起來。離電話最近的人跑慢一點,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誰的電話?”電話接通的時候,他們都自覺地保持安靜,是誰的電話,誰就在大家羨慕的目光裡幸福接聽。談話的內容大家共享的,原來他們的快樂來地那麼簡單!

篇6:大學生寒假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

目前,我們的社會缺少足夠的空間和寬容去接納殘疾人。我們的同情和憐憫,從某種程度上隱含著排斥——似乎他們生來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參與創造和分享 “正常社會”的一分子。這種成長環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會使之支離破碎,個人的才智也會在廢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內根除社會偏見是不可能的。那麼,當務之急就是要他們正視自己“身體殘疾”的事實、樹立“意志不殘”的信念,以客觀平和的心態迎接異樣的目光、適應環境。

社會連結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感受到社會道德和社會秩序對他的重要性,瞭解到社會上多數人對他的期望時,他就與社會有了一種連結。同時,要想讓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適應環境,需要有強大的後盾,使他們與社會發生連結。家的教育就是愛與責任的傳遞,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以家的形式,賦予生命一種頑強的自我修復功能在廢墟中挺立。

1.童話——安置心靈之家的“宅基”

小時侯,童話的缺席是一輩子都彌補不了的。它扼殺了孩子沒有負擔的期望,也關閉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維來創造世界的視窗,那樣的童年往往殘疾。以後的補償最多是借屍還魂式的徒勞,終不得精髓。因此,開始的時候,我們鼓勵他們回憶自己聽過的童話故事。我們也挑合適的童話故事對他們進行教育。

2.一個有組織的群體,分工明確地一幫一或一幫幾——小屋的基本“架構”

生活在公共環境中,心靈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們通過某種擁有,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家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是孩子獨有的私有財產。我們根據文化程度,把他們分成3個小組,每週五、六、日,分別去三個人,一人負責一個小組,為他們上課、解答問題等。當其中個體有問題時,我們就進行單獨談話。

我們經常問他們一些漂亮飾物和照片的來歷,他們就自豪地介紹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憶與哥哥姐姐們在一起的經歷。爽朗的笑聲溶解為燦爛面孔的旁白,那種神態馳騁球場的體育健兒拿著獎盃奔向球迷。這時他們會感到有人是專門為他們而去的。

3.讚美和鼓勵——進入小屋的“門”

如果說可愛的讚美字眼對一個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麼在一個人的人生之始尤為重要。我們對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髮辮、條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維等進行讚美,以此逐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當我們要求他們寫日記、保持安靜、不打架時往往以獎勵為藉口,每每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當每次許諾之後,我們都在同學中收集適合的衣物帶過去。

4.以寬容和教育做保證的自由犯錯的空間——小屋的“床”

成長意味著犯錯,成長渴求著自由與寬容。因此,他們需要一種力量來正確地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去嫁接一些、捨棄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

有的時候,他們會把分給小夥伴的食物拒為己有、把作業做的亂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礙的人。開始的時候,我們對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這個年齡段做錯事後,還蠻橫地摔門而去,而每次媽媽都會默默地做好我喜歡的飯菜等著我迷途知返啊。一個人犯一次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一次也不肯原諒他。理請自己的頭緒以後,我通過“換位思考”的方法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值的慶幸的是他們很聽話。有了床之後,即使屋子沒有建好也可暫作休息。

5.任意喊出需要與失望的自由——小屋的“窗”

如果說童話給了孩子們自由幻想的空間,那麼我們該為小屋裝上這麼一扇窗——任其任意喊出自己的需要與失望。他們有權利在現實生活中爭取童話喚醒的夢想;即使我們滿足不了那些要求,孩子也可以在被拒絕的空間裡慢慢融入現實。

6集體的監督與安排——小屋的“公安”

自發的助人活動很難長期堅持,因為自覺性的養成,離不開初始階段集體的監督與鼓勵。我們該有這麼一種集體存在,它就是保障小屋安全的“公安”。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誕生,使這種可能成為現實。週末和節假日,經常有高校學生、社會慈善人士去參觀,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志願者,使志願活動成系統、成規模,將會受益無窮。

(五)實習的意義

由於實踐經驗的不足和理論知識的欠缺,“實習”解決問題的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突出體現的是“實習”作為“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專業認同方面:

與案主的正式接觸中,我們認識到專業工作與一般助人活動的實質區別,從而對自己的'專業有了客觀全面的認識。一般助人活動的隨意性,決定了它缺乏嚴密的組織性、前後相繼的系統性、解決問題的徹底性,它是一種插入式的人文關懷。

對於“義工”來說,志願活動疏導了自己助人的意願,滿足自己瞭解弱勢群體生活狀態的需要。對於受助者來說,他們享受了一種探望式的關懷。活動結束之後,便各自回到原有的生存狀態中,對改變他們的弱勢群體地位沒有本質的作用。

如果說“志願活動”是可以隨便排列的卡通畫面,那麼“社會工作”就是設計動畫片;如果“義工”過年的時候送給小白兔成筐蘿蔔,“社工”既要送給他們蘿蔔籽,還要教會他們種蘿蔔的技術;如果說“志願活動”傳達了社會對弱勢群體進行人文關懷的訊號,表達了社會接納他們的至誠意願,那麼,“社會工作”要做的是把這種美好的意願落到實處。

對於社會工作者來說,社會工作是一種滲透,是一種要為案主的未來長久的幸福負責的系統工程。它“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和對案主生存狀態的神入,從一開始就決定社會工作沒有輕鬆和真正的開心可言——在案主的問題解決以前。

第二,對自己的再認識:

幼時被父母遺棄。有人說,看一個人的人品如何,看他對窮人的態度即可;我認為,從一個社會對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態度中,也可以瞥見其文明程度。一個健全的社會,該為一切成員提供健全靈魂的空間,提供維護生命尊嚴的條件。體會到這一切的時候,我明白了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三:在專業技能方面的成長

實習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關於殘疾人生理、心理、社會需求的第一手材料。他們幼時被xx市兒童福利院收養,長到 2歲時分別被領養、寄養、資助繼續求學等。而其餘的,就暫時滯留在xx市社會福利院。一年前,他們的老師辭職。他們就過著這種生活:白天吃飯、看電視、作衛生,晚上睡覺。第二天早上醒來,開始同樣的迴圈。這只是讓單調的生活,以相同的模式複製到不同的日子裡而已。

被遺棄的日子裡,福利院為他們提供了細數生命尊嚴的空間。在成長的過程中,封閉式的管教本身就意味著排斥與壓抑。從本質上說,這是對他們尊嚴的一種漠視。

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我們學會了用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身份,設身處地地考慮他們的處境;以社工的視角理解他們的問題。

第四,關於專業價值與專業技能之間關係的思考——價值是靈魂,技能是主導

在專業技能不足的時候,我們體會到了“愛”的威力——它是一個“緩衝坡”。當他們把生活中的問題暴露在我們面前時,許多時候我們難以理解、難以正確分析。在合理的方案拿出來以前,我們給予的是毫不遲疑的付出真誠的愛、無理由的理解和有目的的安慰。

社會工作物件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價值重於技能。只重技能而輕專業價值觀的形成,顯然是捨本逐末、事倍功沒;只重價值而忽略技能,只能傷了“愛心”又無功而返。我們應該讓 “關愛的心”成為一種本能,本能意味著瞬間作出真實的反映,它省去了在不同態度之間反覆權衡的徘徊。這不只是道德需要、不是空中樓閣的說教、而是價值和技能相融的便捷途徑。

(六)實習的不足之處和建議

初次實習時,工作安排上有許多不成熟和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點:

1,價值觀的影響遠大於專業技能的應用,理論知識的缺乏使我們的工作先天不足

2,朋友間的關懷大於專業關係的作用,

3, “隨機應變”式的介入取代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工作安排。

4,實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能有效地反映、解決

篇7:大學生福利院社會實踐報告優秀

實踐時間:20XX年3月8日-20XX年3月21日

實踐地點:xx兒童社會福利院

一、實踐目的

社會工作專業是指社會(政府或社會團體)以物質精神和服務等方式對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結構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進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個人與群體提供幫助,使他們回覆社會生活能力,協調社會互動關係,提高社會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福祉的專業方法。

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所以深入社會,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成為本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本次實踐的目的有:

1. 瞭解兒童福利院的組織結構

2. 深入學齡兒童中瞭解他們的生存狀況

3. 鞏固理論知識,鍛鍊實際工作能力,增強了社會工作的興趣和熱情

二、實踐單位介紹

xx兒童福利院XX年建院,主要收養了一些生理殘疾、孤兒等失依兒童,並採取家庭寄養等社會化的方式,接納了許多失依兒童,給予他們生活以及教育幫助。目前,其中兒童總數:170名。殘疾兒童:80名 年齡段分別為:0-2歲,50名; 8-17歲,35名;3-7歲,80多名,其中8-17歲為學齡兒童,3個高中生,十幾個國中生,其餘的為國小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針對國小和國中的學生進行學習輔導,批改作業,與他們聊天等,偶爾會接觸學前兒童,其餘時間便是整理圖書。本文的報告主要圍繞與孩子們的工作展開。

三、實踐內容與個人體會

我原本是帶著疑惑與好奇來到兒童福利院的,因為我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程式才如願以償地進入這個“神祕”的地方。體檢,門衛的質問,登記,會議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開始工作時才遇見院裡的孩子,這讓我不由得對傳說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為那些兒童會有我想像中怪異。

當是,我所經歷的,卻顛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員給我們一些簡單的要求,不要打聽他們的身世,為院裡的工作保密。

他們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殘疾的孩子。有肢殘、侏儒、面板病、視聽障礙、發音不請,智力發育不全等原因,幼時被父母遺棄,或者失去監護的失依兒童,生命以這種形式出現,讓我們去了解這個非正常社會化的.孩子群體的生存狀況與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觸了是四五左右歲的學前兒童,學前兒童分為小中大班,較多的時間還是和學齡的兒童的接觸。

學前的兒童有專門的幼兒老師,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專業訓練的老師帶領做活動,唱歌,跳舞,學詩等等,她們都是年輕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這個院裡的活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她們,這是院方的明智之處。中午由老師帶領著就餐,其餘時間由生活老師帶領,在寢室休息。遇到我們這些陌生人,他們卻一點也不怕生,就湊到你的身邊,熱情叫“阿姨”,我最為感動是,他們都及其希望他們的擁抱,哪怕是牽手,也可以讓他們開心。往往,他們會莫名其妙地哭起來,僅僅只是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已。老師的稍微的批評,他們也會放在心裡。其實,簡單地說,就是需要他人的關注,我們知道,福利院雖然編制人員眾多,甚至正式編制員工是孩子人數的一般,但是真正與孩子接觸的人,卻是極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卻是眾人的寶貝,一大堆人圍著他(她)。所以不難理解,他們的熱情來自於對他人關注的渴望。這也讓我認識到在兒童成長時期,來自父母等親人的肢體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學上講,那些與父母有健康肢體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體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也會更加順利、坦然。其實,成年人又何嘗不是?有時候,一個溫暖的擁抱,許多痛苦,鬱悶,委屈就可以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