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87W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多篇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1

1、假如陸毅是壞人

被觀眾大呼痛快的一二兩集,我看得是毛骨悚然。在陸毅還未找到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他擺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模樣,一副絕對正確的面孔,還有一副天降審判的姿態,對那位處長大聲質問,大加鞭撻。那個處長被塑造得虛偽、貪婪、喪心病狂,他的每一次偽善的狡辯,都在把陸毅的立場出發加以正義化——你這種國/家的公敵,政/府的蛀蟲,我代表人民來收拾你了!

這樣一旦認定嫌疑有罪,就能以事實有罪態度對待,任意加以拘留、審判、教訓的制度,總是讓我不禁有些害怕。

我害怕的地方在於:萬一那個處長……他其實不壞呢?

萬一一臉包青天大老爺為民做主形象的陸毅,他其實不是個好人呢?

萬一我們所以為的道德標準,好壞,善惡,廉潔清白或不清不白,並不是適用於這個場閾的一套話語呢?

貪汙腐敗這個事情……在中國,怎麼說呢,我不覺得它僅僅是一個道德的問題。

就像陸毅他自己指出的:在這個處長之前,已經有四個處長因為貪汙被處置了。這是否說明,這個職務本身的、近乎不受監控的職權本身有問題?

另外貪汙腐敗在中國政場上,還有表忠心這樣一個重要的作用。你的老師都在貪,你的同僚都在貪——你敢不貪?

管仲執政齊國後故意奢侈鋪張,是主動將把柄遞到齊桓公手裡——主子,您看,您要辦我隨時辦,我連我的罪狀都給您準備好了。另一個例子就是漢朝開國功臣蕭何,晚年自汙名節,故意侵奪民眾財產以自侮聲名,劉邦當即為人民服務把蕭何辦了——蕭何貌似成了唯一一個善終的開國功臣。

所以腐敗是勢在必行。深究下去,每個關鍵崗位都會有一點問題的。它是主子捏著的你的把柄,也是你向主子表的忠心。你什麼時候不聽話了,或者你的主子被人端了,你就一鍋給端了。

一場浩浩蕩蕩的反腐鬥爭,說到底,不過是政權交替以後對利益的重新瓜分罷了。一把火燒淨,再培植出新的草來。兩邊都不清白。裝什麼呢。

2、聖人政治的由古而今

無論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們再怎麼爭鳴,孔子或孟子,荀子或老莊,他們的核心骨並無多變,就是呼喚一個懸壺濟世的聖人。

韓非子終於沒再呼喚聖人了,他呼喚法——但韓非子的法,也就是中國法,它不是西方法律的法,它是中國辦法的法。韓非子的一整個思路都是如何利用辦法來加強君權。

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在《人民的名義》這樣一部探討權力與人性的電視劇裡,創作者仍然在聲嘶力竭高呼聖人——那位半夜三更騎著電瓶車趕到出事現場,力排眾議爬上高處振臂一呼的聖人。彷彿中國無法擺脫的政治生態與腐敗怪圈,就是因為一個聖人的不得志,以及一撥小人的為所欲為;彷彿幫助中國走出官官相護、全方位腐敗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一個聖人站出來,把你們這些小人都辦了。

於是陸毅這個偉光正的聖人繼承者的形象,這個通過吹口哨、耍痞與顏值,來與我等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的檢察官形象,就這麼轟轟烈烈地呼之欲出了。

——我們比我們兩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稍微進步那麼一點點,都不可以嗎?

費正清在1998年版的china: a new history中評論中國的皇帝制度:首先,皇帝的角色是一種隨意的,非理性的,無法預測的行為來源,而官員行為則是慣例化的,可預測的;官員尋求秩序,皇帝打破秩序。其次,皇帝被認為擁有主宰生與死的隨意的與無限制的權力。罪犯沒有權利,因為中國的政治理論裡就沒有權利的概念。第三,也是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對於君主任意處置官員的普遍接受。

看似一出轟轟烈烈的正邪角逐,最後拼的不過是權力,背景,以及上面有人。侵吞股權如此明目張膽,拼的是上面有人。嫖娼嫖得如此勢所必然,拼的是上面有人。反腐反得理直氣壯氣壯山河,拼的也不過是上面有人——啊,陸毅可是高檢空降的呢。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2

《人民的名義》是導演李路職業生涯中最難的一部作品。無論是演員,還是投資人,在談到這部戲時,無不談到他的拍攝艱辛。因為他不僅僅是這部劇的導演,還是《人民的名義》的製片人及出品人,三重極具衝突的身份集於一身。而李路自己也坦言,從拿下這個專案,到如今即將開播,兩年下來沒有一天睡好,可以說是一路走來如履薄冰。

為了做出經典的反腐劇,李路要求不管是演員陣容還是製作都要做到“一線”標準。這樣的高要求,讓不少投資方望而卻步。在投資還沒有完全到位時,劇本已經完全成熟,演員已經一切就位,李路就雷厲風行的拍板,決定先開機。周梅森透露,當初為了補齊資金鍊,李路差一點就抵押出了自己的房子,還好在最後關頭有了5家民營公司的支援。多年的好友、也是在劇中出演重要角色的演員張凱麗說李路“神通廣大”,能將劇本中出現的場景完美呈現,到這背後卻是李路付出的不為人知的努力。而正是他從頭到尾始終如一保持品質的創作,讓湖南衛視在該劇拍攝期就三飛南京劇組,簽下了購片合同。

談到李路,周梅森表示,他是一個“抓住機會,絕不會鬆手的人,更是一個抓住機會就一拼到底的人。兩年了,一直到今天,他為了這部戲心裡一直忐忑。這部劇的每一個小細節,每一句話,他都在反覆琢磨。現在很少有導演能這樣了,一部戲從頭到尾精雕細琢兩年。很多導演拍完就完了,後期丟給別人製作,中間的時間可以再拍兩部戲了。李路沒有這樣,他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到今天,實在不易,實屬難得。”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3

20xx年,反腐題材電視劇因數量氾濫和過度開採被監管部門嚴令整頓,從此退出電視黃金檔。經歷十多年蟄伏,反腐劇在這個春天悄然復甦。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組織創作的反腐題材劇《人民的名義》將登陸湖南衛視黃金檔。

?人民的名義》海報這部投資1.2億元的電視劇,是之後首部全方位深刻表現反腐的劇作。在人物和格局上,《人民的名義》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也因此被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創作了同名小說、同時擔任該劇編劇的著名作家周梅森認同一個觀點:當前反腐敗鬥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任務和要求,讓反腐題材作品上不封頂,天塌不下來!

後,竟沒一部像樣反腐劇

在今年1月《人民的名義》出版前,曾以《人間正道》《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政治小說聞名的周梅森已經有8年沒有出版新作。《人民的名義》寫寫停停6年,始終難以完成。

轉機出現在20xx年。當時,最高檢影視中心的相關工作人員三次找到周梅森,希望他能寫一部新劇。周梅森記得,對方對他說:之後,對反腐這一舉國關注的大事,竟然還沒有一部像樣的電視劇作品,希望能抓好這個事情。在意識到對方是玩真的了的周梅森,在兩年之內,寫完了30萬字的小說,並改寫成60萬字的電視劇本。

?人民的名義》劇照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拍完送廣電總局審查時,周梅森曾跟導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刪掉5集、改1000次的準備。但審查僅僅十天就通過了,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前作《絕對權力》和《國家公訴》送審時,分別修改了八九百處。周梅森坦言,反腐劇的春天來了,以前主管部門可能認為反腐劇是負能量的,但這樣的思維現在改變了,腐敗必須正視,不是閉上眼,腐敗就不存在了。

?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在周梅森一開始的寫作計劃裡,落馬官員並沒有小說和電視劇中都出現的副國級高官趙立春,最高級別為省委副書記。但原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翟泰豐的一句話令周梅森印象深刻:後倒掉這麼多的貪官,反腐形勢這麼嚴峻,你能這麼輕描淡寫嗎?因此,劇本以陸毅飾演的檢察官侯亮平辦案為線索,寫到h省新任書記沙瑞金與貪腐勢力較量,更將範圍擴大到已經升任副國級的老書記趙立春留下的重重積弊。

官員從雲端掉下來,心態會是怎樣的

創作《人民的名義》時,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周梅森: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員,一旦從雲端掉下來,他們的心態會是怎樣的?帶著這樣的疑問,周梅森在最高檢影視中心相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南京的浦口監獄,與一些落馬官員、檢察院及駐監檢查所的幹部開了幾個小型座談會。他這樣形容自己筆下的落馬官員:他們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

?人民的名義》劇照周梅森在浦口監獄見到的基本是廳局級幹部,在監獄裡待了7到20xx年,他們都是在掌握實權的高危崗位上。極少的幹部一上來就貪汙,大多數都是因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為身邊人出事牽涉進去。劇中,h省委、省會城市市委書記的老婆收了別人三張卡的情節,就來自南京市浦口區反貪局的一個真實案例。周梅森介紹:因為要買的衣服很貴,錢不夠,這個官員拿了受賄的卡消費,檢察機關的證據就這麼坐實了。

在《人民的名義》中,不少劇情會讓觀眾看起來似曾相識。劇中,侯亮平為清點一位貪汙處長家裡的2.3億元現金,用壞了12個驗鈔機。這個典型的小官鉅貪角色,原型是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周梅森創作《人民的名義》期間,正是不少貪官觸目驚心的貪腐案件見諸報端之時,他也因此感慨:比作家們的描寫精彩得多。

貪腐背後有對政治生態的描寫

事實上,《人民的名義》中破獲貪腐案情節只佔三分之一篇幅,曾在徐州市政府掛職擔任過一年副祕書長的周梅森,充分了解政府的運作形式,他用了一半的篇幅講各級官員在官場如何活動。劇中,h省幫派林立,形成許多利益團伙。

一位幹部看完《人民的名義》,曾問周梅森,怎麼能寫這麼多幫派,比如祕書幫、政法幫,這些詞在過去都很忌諱。當時,周梅森這樣回答:你看看20xx年1月13日在第xx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黨內絕不允許搞團團夥夥、結黨營私、拉幫結派,搞了就是違反政治紀律 。這位幹部聽完後,不做聲了。

?人民的名義》劇照在周梅森看來,《人民的名義》絕不僅限於貪官貪汙的數字,而是要把腐敗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說清楚。這樣的安排,也源於周梅森自身的經歷,他在20xx年曾捲入民營企業倒閉潮,打了一場股權官司,在瞭解某些地方經濟亂象的同時,也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民的名義》中提及了一家破產工廠,在腐敗的侵蝕下,工人們付出了血淋淋的代價。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4

?人民的名義》主要講述了由工廠拆遷、企業經濟糾紛而暴露的一樁特大案件,漢東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陳海在調查一樁特大貪腐案件時遭遇車禍,是整個故事的引子,它相繼引來的檢察官侯亮平(陸毅飾)的調查行動,加以錯綜複雜的官場關係和貫穿始終的“一一六”事件,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為我們展示了官場生活的百態。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育良曾經言之鑿鑿地說道:“我們的人民檢察院叫人民檢察院,我們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們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們要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遠,永遠。”而當高育良敗露之後,面對最後來看他的侯亮平,還放言高論:“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則心安,心安則平安。”“公生明,明生廉。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這些話,說的多麼好啊,多麼順啊,多麼一身正氣啊,多麼冠冕堂皇;但是“人民”二字他掛在嘴邊,脫口而來,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只不過是一個幌子,一種時髦,一套說辭,一則廣告,一塊遮羞布。他們既不幼稚,也不糊塗,他們老謀深算,狡猾如狐,他們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謀取私利。而因為他們臉上戴了光鮮的面具,嘴上講著正確的大話,人們既難以看得清楚,也難以很快識破。他們謀私利越多,裝的越像真正的人民公僕,他們的私慾帶著他們遠離了人民,違背了紀律,拋棄了作為黨員幹部操守,成為混在幹部隊伍裡為自己私利而掙扎的“間諜”,國家政策和專案落實、經濟發展裡的蛀蟲,可悲而可惡的活著。就像那個“兩面人生”吃的炸醬麵,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麵,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然而在另一處隱祕的豪宅,壁櫃裡、床上、冰箱裡,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更讓我震撼的是他,一個農民的子弟,他的行為導致他家鄉人對子女上學的消極悲觀,這是多麼諷刺的事,當整個地區不注重教育,靠著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去取的磕磕碰碰的成功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倒退。

?人民的名義》所揭示的由各種關係所維繫,由各種力量所推導的官場生活,也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就漢東省與京州市而言,這裡既有政法系,又有祕書系,還有趙家幫、奸商幫,等等。這些派系與幫派的存在,既使官場政治生活更顯波譎雲詭,又使反腐鬥爭加倍複雜。而長期浸淫於官場,又會有種.種誘惑引誘人。這一場大戲為我們全體黨員幹部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洗禮,開拓大家的認識,叩問大家的心靈,引起了大家的深思,正如高育良自己說的那樣:“中國的改革開放浩浩蕩蕩,每個人都身處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為自身的努力幸運地站在潮頭之上,潮頭之上風光無限,誘惑無限,但也風險無限,就看你如何把握。”

在這場洪流中,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後退了。差異與分別,正在於人性的放縱與持守,信仰的放棄與堅守。對祁同偉、高育良而言,官場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場,在這裡可以結黨營私,自謀私利,而對陳岩石、侯亮平來說,官場就是一個冶煉人的大熔爐,在這裡可以百鍊成鋼,更為堅強。兩類人物,兩種選擇,兩種結局,警示著我們,教育了我們;官場生活的各種現象,貪官們的人生歷程,是給廣大幹部的預防針,讓我們深深的警醒,在以後的道路中持正而行,不愧於家人和人民的期待。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5

由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立項,著名編劇周梅森創作,國家一級導演李路執導的大型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已於昨晚強勢登陸湖南衛視。這部聚集陸毅、胡靜、張豐毅、柯藍、許亞軍、吳剛、張凱麗等眾多實力派演員的反腐鉅製在開播當日便拿下了不俗的成績,各項大資料均奪冠。而其緊張刺激的劇情和各種盤根錯節的人物關係也引來大批觀眾的熱議。

?人民的名義》以省檢察院反貪局的調查行動為主線,講述了檢察官們步步深入,查辦國家工作人員貪汙受賄犯罪案件的故事。而在反腐的道路上,政府官員和企業家之間必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劇中胡靜將突破自我,首次出演身世複雜神祕的商界女強人,頭腦精明、處事圓滑,周旋於商場、政界中眾多男性人物的周圍,這樣特殊神祕的身份使得她還未出場,便引來大批網友的期待。

?人民的名義》在首播當晚以3.9%的收視率高居全國網收視第一,以2.2%的高收視拿下省級衛視第一。該劇是今年電視劇首播以來,大資料最高的一部劇,並重新整理多項紀錄。《人民的名義》由眾多實力派演員加盟,將敏感、沉重的現實問題呈現在熒屏上,特殊的題材和頗有看點的演員使得該劇關注度極高,大批網友紛紛表示:好看!燒腦!老戲骨演戲就是有感覺,一天兩集完全不夠追啊。

究竟《人民的名義》這部反腐大劇會在接下來展開怎樣激烈的明爭暗鬥?而胡靜扮演的集團董事長高小琴又會帶來怎樣的熒幕大反轉?請大家每晚鎖定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一探究竟。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6

很少看正劇的,但前幾天無意看到《人民的名義》後,特別喜歡。剛開始真是被老戲骨侯勇的演技征服了,覺得演得太逼真,太有意思了。那吃炸醬麵的悠閒,那假裝義正嚴辭的拍桌子,那痠軟無力的雙腿,從家到辦公室,再到豪宅,表演層次分明,越來越心虛。其它老臘肉也個個演技擔當,一場省委會,表面上波瀾不驚,實則詭譎複雜,展示了不常見的,但想象中的官場風雲,應該是比想象中還精彩。

看到第四五集,就實在等不急看電視劇了,一口氣讀完此書。真是酣暢淋漓,跌宕起伏,絕對是一部反腐佳作。在書裡,既有官場的盤根錯節、步步腐化,又有共產黨人為正義公平而戰。

不知為何,看到祁同偉在孤鷹嶺那部分竟然哭了,可能是為他感到惋惜吧。

曾經的緝毒英雄,為了讓自己的事不敗露,幫副市長外逃,並暗害證人,謀害同學,成了殺人凶手。一切大白於天下後,他最終逃回了孤鷹嶺,那個他曾身中三槍,奮力打擊犯罪,差點丟掉性命的地方。當年是孩童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這首歌救了他,他通過這首歌,逃到了村裡唯一不販毒的秦老師家。而今,重回舊地,他早就不是當初那個他了,他的靈魂已經骯髒。再次響起的直升機轟鳴聲,不是救他,而是要抓他。

不知為何,我覺得他墮落得很可惜,曾經他也不想依附權貴,特別優秀的他卻被分配到只有三人的小地方當司法助理,在看到那個在窮山溝幹了三十年的同事後,他決定違背自己,去追求比他大十歲的政法委書記的女兒,他一步步往上爬,步步為營。在電視劇的前幾集也可以看到,他第一時間永遠想到的自己的利益,想到的是如何當副省長。他和高小琴的愛情,在他看來也是和髮妻得不到滿足造成的。他的第一次腐化,是被大領導兒子拖下水的,他第一次空手套白狼,讓他感覺掙錢太容易了。要不說,變質都是從一點點開始的,誰從小受的教育都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可隨著權力增大,一旦伸手就會越陷越深。最後的他可能是醒悟了,不過也沒啥用了,那麼高傲的他不能束手待斃,選擇在曾經神聖的地方告別自己,真是最好的方式。

當然這裡還有比他更厲害的人也由於各種原因腐敗了,就不一一劇透了。

要說這本書的優點,不僅僅是刻畫出了這許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更是展現了比較真實的社會現狀和官場百態。當然這只是一個普通小老師的見解吧,不要說這裡的廳局級幹部,連科級的門道我都看不懂,也真沒啥資格品頭論足吧。估計現實比文學作品還要有戲劇性。

只說自己的看法,最值得稱讚的是,作品敢於呈現社會的陰暗面,敢於呈現人與人之間的虛情假意,更敢於呈現有時正義力量也會被壓倒,這在以往比較少見。當侯亮平被栽贓嫁禍,政治生涯命懸一線時,幾乎是絕望的。本以為植物人的陳海能醒來,但奇蹟也沒出現。身為一把手的李達康和沙瑞金雖是好官,但無人監督。這都是作品中的低氣壓,展現了現實的任重道遠,好人不一定能一生平安,以及在官場改革過程中的步履為艱。

無論是此文學作品,還是此劇,都呈現出中央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讓人民看到了希望。正義不會遲到,最後連大大官都被法辦了,絕對是老虎蒼蠅一起打。以史為鑑,可以正其身,希望明天會更好。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7

“人民的名義”,這麼正的標題在作者周梅森看來,代表了“兩種含義”:一種是堅實的信仰,另一種則是以“人民”為矯飾去謀取私利。後者即是很多腐敗、越權行為在當下的生存邏輯和土壤,冒民眾之名去侵奪民眾權益,以法治之名去踐踏法治精神,這也是最終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須抱持勢不兩立態度的對手。

腐敗侵蝕公共利益,反腐呼應公眾呼聲。觀眾對一部反腐劇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們對具體反腐過程的好奇心,諸如檢察機關辦案程式細節到底是怎樣的,可能還有個案化的腐敗官員的墮落程度是否真的如傳言般糜爛?對相關資訊的嚴重關切,是人們對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敗現象所傷的真實反映。正如《人民日報》對反腐劇熱播所詮釋的,立足於反腐實踐的影視劇,可以讓觀眾對“反腐內幕”有更多瞭解,也有助於更好地營造反腐的社會氛圍。

民眾對反腐話題的熱議不僅僅是獵奇,是公眾對腐敗這一社會痼疾的深惡痛絕和對反腐進度的探求。現實生活中的反腐進度,媒體披露的官員腐敗細節,反腐劇集(以及作為藍本的官場文學作品)在藝術創作的基礎上對此進行了更細節、更生動、更直觀的呈現。現實主義文學的魅力,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對現實生活開掘的廣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氣”是一種常見的評價標準,所謂“接地氣”其實就是用讀者、觀眾的切身體會、現實感受來對文學、影視作品做衡量。由最高檢參與出品的反腐劇集與現實的反腐程序之間有怎樣的參考、映照關係,具體的反腐案件的程式、節奏是否如影視劇呈現的一樣節奏緊湊、波詭雲譎。藝術畢竟是藝術,但公眾對藝術的關切往往依然來自於對現實的欲罷不能,以及對反腐的熱切期待。

正如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一段對白所言,“從檢察的角度來說,應該按照司法程式辦。”一句話道出反腐的根本依憑,也讓人明白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於深入權力執掌者之心,依法治國的核心也在於依法治權。反腐的過程是在摸索一條制度化約束權力的路,反腐劇熱播是好事,從公眾對《人民的名義》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對腐敗零容忍的社會共識。

讀《人民的名義》心得體會篇8

“中央強調反腐敗要 刮骨療毒 、壯士斷腕 ,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信心和決心。”同名小說作者和編劇周梅森說,“十八大以來,還沒有一部觀照現實的反腐電視劇。作為作家,面對關乎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沉默。

這部投資1.2億元的電視連續劇,是一部故事虛構而反映現實的戲,主要講述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長侯亮平臨危受命,率領檢察官抽絲剝繭、層層突破,依法查辦一樁股權案背後的職務犯罪,最終將腐敗犯罪分子繩之以法,體現了“打老虎”、“拍蒼蠅”等反腐成果。

據媒體報道,20xx年之前已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備案尚未播出的反腐題材電視劇有11部之多。反腐題材文藝作品的回暖升溫,與中共四年多來強力反腐倡廉、全面從嚴治黨密切相關。

周梅森被一些評論者視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他創作的小說《人民的名義》今年初公開出版,被認為突破了反腐作品的尺度,如其中涉及“副國級”貪官的情節,因而頗受關注。同名話劇在三月份的全國兩會期間於北京首演。如今電視連續劇又登陸電視黃金檔,或再次引發反腐的全民討論。

“在後期剪輯時,一位 90後 剪輯師面對劇中情節潸然淚下,這讓我相信這部戲是有感染力的。”該劇導演兼製片人李路說。

這部劇的戲劇衝突是虛構的,但其中貪官的案例是有所依據的。李路認為,電視劇在表現深度和社會廣度上都有開拓。縱深層面,從小官鉅貪到副國級大貪,從基層好官到高層清官,縱軸上排布著形形色色的官員;社會維度方面,這部劇寫了人物眾生相,市民、官員、知識分子、商人……如同一幅當代社會的“清明上河圖”。

從籌備到拍攝製作完成,這部劇歷時將近兩年,陸毅、張豐毅、許亞軍等30多位知名演員參演。“5家民營影視公司共同投資,省級衛視以2.2億的價格收購,反映了市場對這部反腐劇的信心。”李路說。

周梅森認為,相較於新聞報道,文藝作品在反映反腐題材時,更注重從“人性”的角度挖掘。“一個官員的腐敗,有多種成因、多種形態,但說到底是人性中的貪念因權力缺乏有效監督而發展到了極致。”他說,“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中共十九大將於今年召開,在反腐敗已形成壓倒性態勢之後,中國的執政黨將如何進一步推進反腐敗鬥爭和制度建設,受中外矚目。

“反腐不只是要把生鏽的零件、患病的器官拿下來,更重要的是找到致鏽的原因、病灶的所在,從而正本清源,創造清明的政治環境和執政生態。”李路說,希望《人民的名義》在這場移風易俗的大變遷中發揮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