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15W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1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中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國小德育是基礎教育,它要在德智體諸方面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打好基礎,要為學生步入社會打好做人的基礎。

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認真學習德育工作政策檔案,提高認識,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因此,這裡我結合自己實習的經驗,談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一個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領悟的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

二、開展形式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創設廣闊平臺。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受到教育, 啟發與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時效性的有效途徑。

三、深入學生生活,瞭解學生,親近學生,及時發現出現的不良行為及時糾正,及時引導。教師要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從多方面培養學生教育學生。

四、密切與家長聯絡,爭取家長的配合。家庭是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廣泛、深遠而持久的;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學生。

總之,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齊下,與時俱進,因材施教,不斷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道德標準的合格人才。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2

今年我作為三(7)班的班主任,在開學第一課,我給學生播放一首《朋友》的歌,然後深情地說:天底下最難得的是知心朋友,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份快樂;你把憂愁告訴一個朋友,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我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能夠成為可以共享快樂,共擔憂愁的朋友。掌聲響起。我接著說:當今社會,網路走進普通人們的生活,很多學生也上網。在我們的交流中,同學們的往往不敢說真心話,因此我公佈我的qq號碼和電子信箱地址,歡迎大家隨時隨地給我發squo;伊妹兒squo;,或者在qq上留言。我的話立竿見影,第二天我的qq上的小喇叭在不斷的閃,原來很多學生都申請加我為好友,我很開心,並一一通過,過一段時間後,我的qq上已經有24個學生,哈…..有些還是我教的其他班的學生。在qq上我和學生可以開心的聊天,因為在qq上我不是老師的角色,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們聊天。談班裡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談生活,和他們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引導學生合理的利用網路;談理想,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特別是快會考的這段時間,更重要。

令我最意外的是我班的王,一個被所有老師認為是無藥可救的學生。最奇怪的是第一個加我qq的就是他,在qq的聊天中,我慢慢發覺他其實很聰明,很有想法,但是逆反心理非常重。他也很樂意說自己的過去,也明白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錯誤,所以他很想去改變,但是現實中,他感到很辛苦……在網路上我適時的幫他分析,並且給與引導和鼓勵。(班主任 )雖然成果不是很大,但是現在他有什麼心事都會和我談。還有一次,記得4月12號下午去看考場,那天晚上在qq上,他說了一件很驚訝的是事情給我聽,就是我們學校的幾個學生想和其他學校的學生打架……說了很多。我問他,不怕我和學校領導說嗎?他卻說了一句話:我信你!你不會!。他的話雖然很簡單,但是我感到很有滿足感,同時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及時和他做思想工作,分析事情發展的後果,後來使他取消的考完試後再打的念頭。第二天他們那幫人,乖乖的去考試了……

現在我特意開了一個組叫劉先生聊吧。在qq上,我還經常保持和他們聯絡,他們也把我視為知心的大姐姐,經常談談心,使我對學生的瞭解加深,班主任工作變的更主動了。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3

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必須以育人這一根本任務寓於教學之中,因此,體育課要使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在體育教學中應滲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單要讓學生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還要培養學生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熱愛集體、勇敢頑強、艱苦奮鬥的思想意識。體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使學生把學習目、生活目的與祖國建設的遠大目標統一起來,啟發學生明確認識身體好對學習好、生活好、發展好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健康、持久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去努力學習,促進自身德、智、體全面發展。

體育教學是在不同的時間及自然條件下進行的。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當前,在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體育教學中時常會怕髒、怕累,在困難面前時有意志薄弱的表現。作為體育教師,一旦發現學生身上出現這些問題,就應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時鼓勵和引導他們克服不足,扭轉錯誤思想和行為,讓他們不斷鼓足信心和力量直面困難,不斷學會堅強和勇敢,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的體育教學,才能真正實現教學與育人相結合,學生才會真正從心底喜歡上體育學科。

二、體育教學中應包含德育教育的內容

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不會脫離學校德育總的目標體系,具體來說其內容包括: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學校教育永恆的主題,要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為實現“四化”立志成才的情感、意識,通過具體的技能培養和訓練來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要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獻身精神、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意志;不怕困難,自信自制,的意志品質;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文明禮貌的道德行為;還要注重組織紀律與法制觀念的培養。 ??三、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1、要重視理論的講授。教師必須要深入鑽研教材,認真備課,把所講的知識的系統、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如通過講授我國的體育發展史可以喚起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激勵他們為祖國繁榮昌盛,國富民強而奮發不息等;通過典範人物的傑出貢獻引導學生樹立為祖國而鍛鍊身體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感。

2、通過實踐教材內容落實德育教育。體育課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師要根據不同教材的專案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過中長跑實踐,對學生進行不怕苦、不怕累、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的教育;通過體操專案的練習,對學生進行勇敢、機敏、果斷等優良品質的培養;通過民族傳統專案如武術等,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及培養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過舞蹈、韻律操實踐,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

3、結合課堂常規進行教育。常規是對師生提出基本要求,貫穿在課前熱身、課中實踐、課後應用之中。教師應這些常規內容和講文明禮貌、講思想品德、組織紀律、安全教育結合在一起,並使之制度化。教師要以身作則,嚴格落實課堂常規,嚴格考勤、考核制度,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意識,在確保體育教學正常進行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良好的風貌,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

4、結合組織練習進行德育教育。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是體育課堂教學工作重點,它與教育方法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完成課的任務,也是貫徹教育因素的重要環節。例如通過對課的任務、要求的下達,以及講解動作,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通過整隊、隊形變換與調動,培養迅速整齊、集體協作和遵守紀律的作風;在分組練習時,對學生進行加強組織紀律性教育;在引導學生進行練習時,對學生進行互相幫助、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互相關心教育。

5、針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德育教育。學生課堂上表現的良好思想行為和拼搏精神,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及時鼓勵學生奮發向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此外,教師要善於依靠班集體的力量,對違紀現象進行監督和制約,及時進行引導,把不良風氣消除在萌芽狀態下。

6、結合國內外體育大事及有關新聞報道進行德育教育。通過講授全運會、亞動會、奧運會及世錦賽等賽事,使學生了解我國在競技體育方面已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體育強國的現實,激發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使之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7、結合社會、家庭生活進行德育教育。要優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改封閉式為開放式,開闢校外德育工程基地,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體育教師應和班主任一起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通過各種活動,融洽師生情誼,並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和艱苦奮鬥精神。另外,我們要把單一式的教育改為多元化,使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結合,形成合力,發揮整體效益,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質量。

8、結合榜樣的力量進行教育。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事實證明,良好的榜樣對人一生的成長具有“奠基”作用。以榜樣為師,是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在學校教育中應注意運用各種榜樣從多方面去影響學生、激勵學生。

把德育教育與體育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教育於教學之中,並貫穿於教學全過程,有計劃地通過身體練習實現對學生德育教育,才能全面的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學生身體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長。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4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一種形式。因此,人們從接受教育開始,音樂教育就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幼兒園到國小,從國中到高中,音樂教育都是實施美育與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在中學時代,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這個時期的德育教育又顯得尤為突出,音樂教育肩負的正是這一重任。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音樂教學全過程中。《樂記》雲:“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確如此,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並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中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中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淨化、昇華的作用。能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鑑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能力。使中學生在思想、道德、修養各方面發生變化,培養一種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音樂教育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作用。

現在的中學音樂教育中分為唱歌、欣賞、器樂、實踐這四個主要方面。

要制訂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來訓練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從學生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範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師重教的良好行為,基本訓練要通過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聽音練耳等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要結合教材採用多種方法,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班各類學生,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

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絡實際。例如,我所在的中學是—個完中,入學成績普遍不高,因此在學生身上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好動、厭學,無學習方法可言,最重要的是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自信,嚴重的還有一些自卑。我在上課時抓住他們好動的心理特點,每節課有10分鐘進行自我才藝展示,開始的時候90%的學生都不敢上臺展示,通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生由多人共同表演展示到單獨上臺展示,很多好動的學生慢慢地成為課堂十分鐘的“明星”。其中有一位同學主動找我談話,說:“老師。我以前從未獲得過這麼多的掌聲,也從未感受過大家的眼神、動作,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我來進行。我逐漸敢於上臺了,也迷戀上了我們音樂教室的這個舞臺,它使我增加了自信心,去面對了很多我以前逃避的東西。”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的基礎,只能成為空泛的說教,而音樂教育正可以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礎。

例如《一分錢》這首兒童歌曲,全曲天真活潑、充滿稚氣,毫無說教的味道,卻非常自然地體現了拾金不昧的美德;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能讓學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時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戰爭場面。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你,中國》《春天的故事》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著人們的理想與情操;優秀的民族音樂,滲透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文化歷史的瞭解,如《十面埋伏》《嘎達梅林》《孟姜女》《蘇武牧羊》《花木蘭》等。

另外,音樂教育有利於向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大多數的音樂活動都是集體的活動,如音樂課上的合唱、合奏、音樂遊戲及課外的歌詠比賽,這些活動都能培育人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遵守紀律的習慣以及形成人與人緊密合作的良好道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團隊精神”。這些音樂語言,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對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學生在自我參與式的藝術薰染中,不僅受到審美、情感、思維的培育,還能逐漸培養起健康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在不斷學習音樂的實踐中,通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中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時艱苦努力的頑強個性。

同時,培養出堅強的意志與刻苦學習的毅力。如演奏樂曲或表演節目,能表演出色,必須一絲不苟,熱情積極,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演出。音樂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

道德行為對學生一生都能發生著影響,學校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強的,凡長期經過音樂薰陶的學生,其性情、精神、氣質以及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具有牢固的穩定性,能讓其一生獲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學校音樂教育應以育人為宗旨,努力做到以樂輔德、促智、怡性,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5

對青少年開展富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為他們以成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的公民打下堅實基礎,是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課題。在當前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社會發展迅速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這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極大的影響,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帶來新的挑戰。我們如何應對新的形勢迎接挑戰,有效的開展中學生的德育工作?這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不得不深思的問題。在這裡我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一個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領悟的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要樹立為人師表的榮譽感,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保持較強的勤奮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當好學生的表率。例如,教師要求學生不講粗話,要講文明、講禮貌,要求學生不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等等,教師首先應要求自己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教師絕對不做。

“言傳不如身教”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說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給學生看有效。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這一點我就深有體會,在我任教的班級中,同學們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潔,經常在教室裡面亂扔紙屑、果皮,特別愛講粗話,雖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上課,我走進教室看到教室裡扔了很多紙屑,就默默的把紙屑撿起來,同學們都感到很驚訝,紛紛撿起身邊的紙屑放到抽屜裡頭。撿完紙屑以後,說了一句話:“看,我們的教室多麼整潔,我們也覺得很舒服,沒有老師的批評,心情也好,如果我們每一個都自覺保持教室的整潔,每一天都有好的環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嗎?”從此以後,教室總是保持得很整潔。因此我們教師要強化自身修養,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響學生,時時、事事、處處為學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二、開展形式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創設廣闊平臺

課外活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課外活動是為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課外對學生實施多種影響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受到教育、啟發與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時效性的有效途徑,課外活動多以集體的方式進行,是學生自願參加。因此,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這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團結互助的團隊意識及集體主義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開拓視野,同時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此外,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公共意識,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組織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遠離毒品,珍惜生命”的宣傳活動,這有助於學生了解社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關愛他人,助人為樂和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三、深入學生生活,瞭解學生,親近學生,及時發現出現的不良行為及時糾正,及時引導

教師要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從多方面培養學生教育學生。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有人引導他,當他偏離道德準則時及時把他拉回來,引導他走入正軌。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做一個細心人,深入學生生活中瞭解學生,關心學生,積極開展個別談話與反映他們心聲的集體活動,用“因材施教”的方針,重視做好轉化工作,變簡單灌輸為啟發誘導,變消極約束、看管為積極自我激勵、自我管束增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有幾位同學的時間觀念較差,紀律散漫,上課遲到,我就及時找他們來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自己的引導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當的指出他們的不是,而是給他們講一些關於時間觀念、紀律的故事,給他們講珍惜時間、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從而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改正過來。通過個別談話,這幾位同學都很快轉變了過來,再也不遲到,再也不搗蛋,對待人也文明禮貌了。因此,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只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學生,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的教育原則,將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密切與家長聯絡,爭取家長的配合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6

我認為:思想道德教育要少“說教”。不防結合學科的內容,在課堂上抓住點滴的德育契機。

比如說在學生說到哪裡的花漂亮,她採了一朵做標本時就該及時指出:花是給大家看的,你摘一朵我摘一朵,那麼後來的人就沒有花看了。也可以使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具有育人的價值。我們班就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如《團結力量大》、《該先愛國還是先愛家》的主題班隊會;同時開展拔河、跳繩、小製作等活動,通過實踐,學生從中懂得:凡事要多動腦筋,找竅門,體會手腦並用的益處,找到集體合作的最佳方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責任感和義務感,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組織學生每人每週至少看一本書,開展讀書沙龍,好書推薦,讀書經驗交流等活動拓展學生視野,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班級中開展的活動,形式多樣,趣味性強,學生有了顯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參與意識日益加強,自理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處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更是使日常生活成了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習慣的演練場。

而對於不同年齡、年紀、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個性、興趣、學習習慣的學生要區別對待,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高年級的學生對說教、批評非常反感,嚴格的有很強烈的牴觸情緒,我總是先和他開開玩笑,放鬆他的心理防範意識,讓他知道老師是來幫助他的,讓他把老師當作朋友,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欠妥。比如我們班上有名學生李某,他性格孤僻,上進心不強,逆反心理重,學習成績不好,缺少家庭的溫暖。我初步分析了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並制定了應該先從心理疏導開始的教育方法,儘量讓他取得小的進步,循序漸進的轉化。具體的教育方法是:先通過班級師生交流,取得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學生交心,還通過集體活動,為該生參加集體活動提供便利條件,讓其感到集體的溫暖。另外,幫助其與養父建立起和諧的父子關係,改變自我審視角度,淡化自我怨恨意識。最後,幫助他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看到自己的優點,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從而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勇氣。通過以上的工作,學生黃某的行為習慣大有改變,進步比較大,學習上也開始努力,初步收到成效。相信他能轉化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好學生。

不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都是從小到大,通過點點滴滴的事情和感受,逐漸形成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想到這裡,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突然重了許多。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7

(一)優化教育環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隱性滲透

美國教育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的變化不是由個人的內在因素單獨決定的,而是由它與環境相互作用結果來決定的。為此,我們重視通過合理構建幼兒園的環境來實施幼兒德育的內容。我們改變過去單純的為美化活動室而佈置環境的觀點,從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出發,考慮全面發展的需要和不同個性的差異,為幼兒創設一個整潔、溫馨、舒適而富有教育意義的環境。

1、注重園內大環境的設計

在我們幼兒園,教學樓外面的牆壁上設計了各種小動物歡聚一堂的場面,渲染了友愛和平的氣氛;走廊上,張貼著孩子們和老師設計的畫,內容包羅永珍:保衛祖國的解放軍、我們都是好朋友、城市交通、勇敢自信的小飛行員、克服困難的探險家、彬彬有禮的小貓咪┉┉,在每個活動室的主題牆壁上都佈置著有關道德行為教育的名言和圖片,樓梯的走廊上還懸掛著富有特色的“小魚、企鵝、星星寶寶、小馬”等手工飾物。環境作為一種工具,輔助著我們進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認知的教育,使孩子們在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啟發。

2、活動室的佈置應體現德育內容

教育環境中滲透德育內容,往往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而它對幼兒的作用及其影響是巨大的。如:“20xx北京”——中國地圖,“可愛的家鄉、可愛的祖國”展覽等,幼兒在師生共同收集、佈置展覽的過程中,在我們真實的、健康的情緒感染下,熟悉了可愛的家鄉,熟悉了偉大的祖國,瞭解了家鄉、祖國各地的特產,從而自然的激發起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情實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建設家鄉、振興祖國的種子,從而潛移默化的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教育。我們與幼兒用靈巧的手,剪出各種圖案、窗花,製作了臉譜、手工刺繡,體驗了民間藝術的美;我們還利用活動室的區域,創設了“我是小小建築師”、“娃娃家”、“閱覽室”、“美髮美髮廳”、“有意思西餐廳”、“小吃一條街”“時裝表演繡”遊戲,,孩子通過閱讀圖書、聽音樂、玩積木等活動,通過書中、故事中、遊戲中的人物行為去認識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貝貝的手帕》中貝貝的手帕不小心丟了,很多小朋友幫貝貝找手帕,反映了樂於助人的典型。孩子通過讀、聽、看建立一種正確的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二)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幼兒各種活動中去

3—6歲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是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黃金時代。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從而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我們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使幼兒獲得好的發展。我們設計、組織的活動,注重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從而發揮教育的整體效益,寓教於樂,讓幼兒在玩樂中,在輕鬆愉快的活動氣氛中,懂得道理,受到薰陶,達到教育過程的最優化。

1、利用節日活動,進行德育教育

在每年傳統的節日裡,我們在歡慶節日的同時,都會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如“三·八”節進行愛媽媽、愛阿姨、愛奶奶的教育:節前,我們向幼兒介紹節日的名稱、日期,同時,要求每個幼兒在家瞭解媽媽、阿姨、奶奶的辛苦,從中使幼兒萌發尊敬媽媽、尊敬為社會作出貢獻的阿姨們的情感。節日當天,小朋友把親手做的大紅花獻給媽媽,還與老師一起製作展板“媽媽,您辛苦了”。節後,我們要求幼兒在家為媽媽、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請家長把孩子做的好事記錄下來,大家拿回來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間起到榜樣和鼓勵的作用。在活動過程中,使幼兒懂得了尊敬媽媽等長輩,並且明白了表達感情要付之行動的道理。“十·一”國慶節來臨之際,我們結合親子活動,設計了“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活動。通過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使幼兒萌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敬老節”到敬老院進行慰問演出,強化幼兒對老人的敬愛之情。

2戶外活動和體育遊戲時的德育教育

戶外活動和體育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園體育遊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德育滲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在各類競賽性遊戲中,激發幼兒的團結意識,明白團結一致、互相協作就會勝利的道理;在玩高蹺、跳繩、玩皮球等為主的小型遊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在自由活動時,幼兒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兒就會自然流露出“愛心”去幫助他;當幼兒走獨木橋,個別幼兒產生畏懼情緒時,我們都及時而恰如其分地進行勇敢與嘗試教育。

3、愛心體驗―――“大帶小”活動

由大班哥哥姐姐帶領小班弟弟妹妹參加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如“大帶小”一起勞動,“大帶小”一起進餐,“大帶小”一起遊戲等。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倍加關心,而弟弟妹妹對哥哥姐姐無比信賴。心靈上引起共鳴,使大班幼兒體驗到了付出愛的快樂情緒。通過這種活動,培養了幼兒相互關心、相互照顧、團結友愛、和善交往、做事情要有責任心等優良品質。

4、開展德育主題活動,創設良好育人環境。

幼兒是在活動中成長的,幼兒的發展是通過活動實現的。因此,我們非常注重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來豐富幼兒德育的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適合幼兒的主題活動。如:在小班,組織了"能幹寶寶"的勞動活動,幫助幼兒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中班組開展“爭當環保小衛士”,在大班,組織了"奪冠"的體育活動,培養幼兒勇敢精神和協作能力;另外,每班均有值日生和好孩子的標誌,每個區域活動角,均有值日生負責整理,且輪流擔任。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與集體榮譽感。

(三)善於抓住鍥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德育教育

?幼兒園指導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並貫穿於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常規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隨時隨地的進行教育。如:自己用小匙吃飯、洗臉、穿衣、疊被子……,教師運用獎勵和表揚的方法要求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不僅手變巧了,小腦瓜變靈了,每天的勞動習慣也養成了。我們要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比如:有的幼兒有不收拾玩具的壞習慣,如果我們一味批評,效果不會很好。教師要善於“捕捉”幼兒的閃光點,適時地進行隨機教育。發現幼兒穿戴特別整齊、漂亮,我們用稱讚的語氣表揚小朋友們:“咦,你今天特別漂亮,對不對”?幼兒肯定會高興地回答說:“對”,我們趁熱打鐵說:“你自己漂亮還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樣漂亮才行,你看,你現在的玩具把屋子搞得亂七八糟,你說怎麼辦好呢?”這時幼兒肯定會自覺收拾,教師要加以及時獎勵,並在同伴面前表揚幼兒,變批評為指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兒不良行為習慣也會逐漸改正。又如,遊戲時玩具或頭飾主動讓給別人,孩子偶爾說出有禮貌的話語時,我們要善於抓住這些事例進行隨機表揚鼓勵,引導幼兒養成辨別是非的好習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淨化孩子的心靈.因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親眼目睹、親耳所聽,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顯而易見的。

(四)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

幼兒期是人生的啟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但是從當前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看,眾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們的孩子從小便養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驕蠻、無禮”等不良道德意識和行為。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著名文學家老舍曾飽含深情地說:“從私塾到國小到中學,我經過起碼有百位老師吧,但是對我影響最深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見家庭環境是幼兒德育教育的基礎教育,也是最關鍵的教育。如何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形成教育的共識呢?首先,利用《家園直通車》向家長宣傳關於家庭對幼兒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宣傳,如:關於培養幼兒愛勞動方面,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了,勞動是大人的事兒。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指出:“一切都替代孩子,為孩子做好一切,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而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都知道培養幼兒的愛勞動習慣是幼兒本身發展的需要,只要方法和內容合適,是可行的,同時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向家長宣傳愛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對幼兒的可行性,使家長從內心贊同我們的觀點並進而支援我們的工作。

我們針對幼兒品德發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家園聯絡本及時與家長“通氣”。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的很愛勞動,可在家裡連幫大人拿拖鞋都不願意。我們知道以後,不露聲色的一個故事或兒歌,就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不對。

堂德育教育心得體會篇8

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教育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劣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這其中就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是一個倫理性的整體結構,意味著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包含著價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發揮這種可能性,對學生的品質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便是德育的意義所在。下面我從學校教育的倫理性出發,談幾點國小生的德育特點。

一、超越性

學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發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價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長過程中走向更為豐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斷把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也就是在教育的價值引導中,學生不斷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斷能力、道德經驗、道德智慧、德性品質各個方面獲得更新和發展。學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夠引導學生實現價值的可能性。

學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為學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價值的基礎上的,建立在對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理想上。作為建構美德的價值引導,學校教育各個方面都滲透著人類的價值和理想。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作為建構美德的價值引導,德育指向必須有所超越。國小生單純、幼稚、天真無邪,學校教育是他們獲得道德發展的重要條件。對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間接道德認識,道德判斷能力與實踐性的發展,只有在學校通過系統教育才能系統地獲得。可以說,在學校所獲得的道德發展對個人終身的道德實踐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響。因此,德育教育應該緊扣時代主題,努力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生活價值理想,從更廣、更豐富的層面幫助他們建構道德精神;引導他們走向發展,走向創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黨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來。”這就意味著德育是指向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任何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質。同時也意味著,教育要努力為未來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改變社會現狀,推進社會發展,提升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新人,實現對現有社會和現實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僅要關注現實的存在,更要關照人們未來面對的問題。人不會滿足現狀,社會也不會維持現狀。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發展表現為一種世界範圍的廣泛競爭,反映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每個環節。如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變更性、競爭性、發展性,使每一個人隨時都面臨著多種選擇、多種風險和許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實際問題,人們需要消除對未來發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敗。德育必須對人們的發展進行引導,進行符合規律的預測、預防和指導,幫助人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種預測、預防在現代社會是越來越重要。可見,德育也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隨著社會和人們的主體性的增強,其作用越來越重要。

德育只有緊扣時代主題,大力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德育才能顯示其時代特徵,體現其超越性的本質屬性。如果德育不能實現人和社會對現存狀況的超越,僅僅是維持現狀現實社會秩序和人們現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麼,德育就會逐漸陷於保守,無所作為。德育不僅為過去、現在所決定,更為未來所決定。因此,學校在構建辦學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時,確定了與各個年級品質培養相呼應的具體目標來幫助引導學生建立和實現道德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道德教育中總是以應有或理想的境界、社會和人,在道德目標的追求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某種必要的張力”(《德育社會學》一書)。如此,學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導學生實現價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二、引導性

學校道德教育是道德價值的引導和個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動的結合。引導性意味著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樂於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只有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他律”為“自律”的時候,學生內部活動才能被啟動,其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說的:“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於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形成內驅力,由此推動學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形成各種良好的素質。”

而這良好的素質形成,需要教師平常對學生各種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引導。從國小生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特點看,低年級甚至中年級的兒童,其道德行為多半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況下實現的。到了高年紀,其道德行為的自覺性才日益明顯地發展起來。所以,良好的習慣不可能靠自發形成,必須經過指導和訓練。同時,還要明確,習慣是一種定勢,不良習慣一旦養成便難以改變。國小階段是國小生諸多習慣養成的起始階段。烏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某種神經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句話道出了良好道德習慣對於人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從國小生開始就應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重視從生活實踐中逐步引導學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和道德品質的自我構建。

如我們在創設各種德育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正確地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方法論等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以研究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核心,創設有利於發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環境和恰當的教育方式,以此來引導和激發兒童自我教育的動機,促進兒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獲得“變他律為自律”。這樣讓學生逐步地從自主的生活實踐中,從自己的道德體驗中,獲得自我超越,獲得在多元價值中選擇自我的價值定向,從而自主地培養自己的德行品質。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德育外在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們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努力更新觀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應相應地發生變化,要從長遠的發展觀、社會觀來正視自己的教育物件,不負教育的光榮使命。我們的學生最終是要走上社會,成為社會人。一個人走上社會無論是環境的適應,還是知識技能的獲得,抑或事業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與他自身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而他的綜合素質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關,自我教育能力越強,就越有利於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其生存和發展能力就越強。所以,只有從國小生開始積極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個人成長的需要。

三、指向性

學校教育是一個倫理性的整體結構,無論是學校課程,管理實踐和學校所營造的精神環境等,都具有價值的意蘊。對學生道德發展而言,它們都是具有互動性的教育意義結構。學校教育在整體上以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作為建構教育目標、安排教育內容、籌劃和開展學校教育各種活動、美化教育環境的價值基礎,並且把這些崇高價值滲透於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學校教育作為倫理性的整體,意味著學校教育在實踐中具有價值指向性。也就是說,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義,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構成價值影響,即學校教育各個方面均包含著道德教育,教師在創設德育的各種途徑中會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導學生,要獨立完成作業,練習和考試,這是誠信教育;上課不遲到早退,這是守時教育;遵守課堂紀律,不影響其他同學,這是自律守紀教育;學會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這是尊重教育;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這是合作教育。

還有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團隊活動等等,對學生都產生積極的教育作用,都將促進學生道德精神的成長。其實,一個合格的教師,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如:作文課,班會等活動,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逐漸由現象到本質,由依賴別人評價到自我評價,由片面到全面發展。他有時甚至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個目光,或一種批評和一個預期的懲罰等,都是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終形成預期的行為習慣,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顯。當學生在獲得一定道德成長的良好狀態下,就會自然朝著道德的指向發展,最終形成預期的行為習慣。

因此,我們學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確的道德教育途徑,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激發學生的道德意向、情感體驗,形成穩定的情感和正確的情感定向。通過認知體驗,把德育內容帶進人的生活情境,與個體的生活經驗及其感受聯絡起來,從而進一步理解價值,體驗價值,力行價值,實現道德行為。

此外,對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適當進行倫理反思。因為學校教育是倫理性的社會實踐,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是進行價值評價的物件,評價它們是否是貼近現實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而正確的道德教育,是否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有積極影響。如此,讓道德都在現實生活和具體人生的反思基礎上的提升,這種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為指向,因為可能性意味著對道德現實性的進一步建構,意味著在更高、更廣、更豐富的層面建構道德精神。

四,實踐性

學校道德教育雖然是在學校裡組織進行的,是通過道德教育的內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實施的,但是學校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及其經驗而產生作用的。因為道德表現在日常行為中,它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的具體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體的生活的。道德的學習與發展也是在生活的實踐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是無意義的,也是無效果的。如此說來,學校的道德教育總是以關懷學生的現實的生活為價值取向的,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就意味著學校在價值引導的基礎上,通過系列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來實現兒童品德的由“知”到“行”這一目的。如開展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訓練和各種實踐活動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意義的領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的認識,從中開拓了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學生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道德關懷意識。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內在於生活的,是必然地與生活的意義聯絡在一起的。這是道德教育實踐的含義所在。

其次,再面對我們的教育物件的年齡來講,他們是兒童。兒童在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許多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因此,對國小生進行道德教育,不要講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進行通俗的說理和評價促進國小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為的經驗和富有積極情感色彩的體驗。當學生從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為給集體、別人帶來好處,得到輿論的好評的體驗時,他們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確性,從而加強繼續執行這些要求的堅定性與熱望。

其三,隨著德育外在環境的發展變化,德育手段也應相應變化。如果學校僅僅利用各種手段獎懲、約束兒童的生活中的行為,那麼就把道德教育變成了道德控制。這種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養兒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斷能力,反而把兒童訓練成唯唯諾諾的服從者。如此缺乏生活實踐性,我們學校道德教育僅僅成為道德灌輸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實效。而在學校教育裡一切會被認為是絕對適當必要的。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嚴格的道德監督。兒童是小心的生活在倫理之中,根本無從談起道德的自主發展。他們一旦走出學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無用了。而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必然引起社會心理環境的變化。學校作為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組成部分,必然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學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發生變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們可以積極開展“重在實踐,體驗過程”的課題研討活動,做到“三個結合”,既“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如此充分的發現、利用學校內部及其周邊社群的各種社會自然環境等德育資源,積極的創設德育情境,讓學生在學校接受有關德育資訊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切身體驗,真正對教育者所傳送的品德內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內化,將外在的品德規範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併產生強烈的情感,我們應廣開思路,廣泛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不斷地練習,使許多道德行為形成牢固的習慣;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

綜合以上德育的幾個特點的闡述,說明學校道德教育如果離開了學校教育各個方面的作為倫理性結構的協同影響,就不能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形成有效的價值引導;同時也說明學校道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組織開展的道德教育課程和道德教育活動,而是貫穿於教育的一切方面。為此我認為:學校道德教育要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引領下,高屋建瓴。努力創造出有利於個體道德發展的良好環境,即創造出以人為目的的,基於個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覺而展開的教育活動,以寬容、健康、快樂、向善的精神展開教育與個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導學生個體德性的養成和對美善生活的追求,從而建構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