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5.28K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多篇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篇1

x日下午,在青園陽春廳參加了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更好地關注孩子健康成長”為主題的家庭教育座談會後,我深有感觸。

學校能為我們構建這樣一個好的家長與學校交流與學習的平臺,作為學生的家長,非常感謝學校!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家長的我有很多的時候都是隻能用無奈兩個字來總結,孩子就是隻聽老師的,在家和學校就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神聖地位,老師是最愛他們的,老師是無所不能的,老師說一不二……老師是最會激勵孩子的,孩子什麼時候須要表揚,什麼時候須要幫助,作為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的父母,我們就沒有學校老師那麼有經驗,那麼有耐心。我覺得當孩子入校的時候,我們的家長也應當入學,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畢業……

根據這次報告精神,結合我們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不足,經過認真的反思,在今後的家庭教育中我會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心愛護,讓孩子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由於我們雙方從事的工作性質,不能抽出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從上託兒所開始就在學校全託,現在一年級了也幾乎都是由孩子的奶奶照顧。更為嚴重的是,雙方不注意各自的情緒控制,在家裡是典型的慈父嚴母型經常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爭吵、衝突,給孩子一種爸爸在家就可以放肆地感覺,也導致學習成績上不去,這一教訓是極為深刻的,也是無法彌補的。教育最大的特點是不可逆轉性。對此,現在我們得做到及時的糾正,首先,雙方做了溝通,彼此理解對方,解除相互間的誤解,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要想孩子茁壯成長,必須創造一個幸福的環境,讓孩子感到家的溫暖,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

二、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

首先是雙親一致。夫妻二人在教育原則和思想上要高度一致,不能各自為戰,使孩子無所適從。其次,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

三、尊重孩子,健全孩子的良好人格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要把孩子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尊重孩子,不能一切包辦,更不能溺愛。遇事要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參與家庭管理,學會處理一些基本的事務,不要因為孩子小,就認為他的意見可以不重視,這是不可取的。人的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尊、自信。只要做到了自尊、自信,很少會出現心理問題。不把孩子當回事,就根本談不上培養孩子的自尊。要幫助孩子處理好人際關係。在現階段,孩子的人際關係主要是夥伴關係。良好的同伴關係,可以使孩子在同伴中受到尊重,有愛的歸屬感,對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至關重要。同時要培養孩子謙虛的品格,把自已放低,學會寬容和。

四、鍥而不捨,強化孩子的素質教育

要強化自立教育。讓孩子學會自已的事情自已做,從小樹立“吃苦”的精神,學會生活自理,懂得生活的艱辛,因此,我們要從小刻意地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對孩子的要求先不要急於答應,要讓孩子在“逆境”中成長。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這本身就是熱愛生活的表現,可以促進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髮展,也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要提供各種條件培養孩子的興趣,特別是讀書的興趣,要選取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書,培養孩子“深讀”的習慣。

由於我的專業知識有限,以上這些體會非常浮淺,本人建議,由學校通過家長學校這個平臺,定期組織開展系統的家庭教育專題講座,從整體上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配合好學校的教學工作實現協調持續發展。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篇2

那日,我坐在沙發上看書,女兒甜甜興奮地跑來了,“媽媽,我會自己拉拉鍊啦,我拉給你看看”

“是嗎?太好了”我也興奮地迴應著。

甜甜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先是把拉鍊從上邊拉下來,整個衣服被拉開了,拉成了兩半。然後,開始重新把兩半拉鍊對到一起了,要往上拉啦,最精彩的“表演”即將閃亮登場啦!

可是,往上拉,不行,再往上拉,不行,再拉,還是不行……似乎拉鍊被膠水黏住了,甜甜越拉反而越緊,甜甜的臉上早也沒有了原來的興奮表情,只剩下焦急,幾乎是使出吃奶的勁了,咬著牙,握拉鍊的手都直打顫。

我想此時,她那小小的心裡該像熱鍋上的螞蟻般著急吧,再過一會,小小的兒童的耐性很快就磨滅了,也許接下來就會湧上小小的挫敗感了。

問題出在哪,咱們都知道,是拉鍊的最底部沒有對齊,之前是“瞎貓碰死耗子”之類的女兒碰巧拉上了,我要幫助甜甜糾正過來,可是又不能就這樣直接就告訴她啊,為什麼呢?孩子很興奮很自信地跑到媽媽這來“炫”自己的進步,說明那些小小的上進心正在萌芽,我直接糾正告訴她錯在那兒,恐怕有兩個後果:一是意味著否認了她自己的進步與成長,二是這個年齡的她可能馬上對這件事不感興趣啦,覺得沒有意思了,注意了轉到別處去了,還是沒有教會。

於是,我對她說:“可能是拉鍊有點“不靈活”,可能這個拉鍊“不太好使”,這樣的話,需要在底部使勁對齊,然後一定要用一隻手緊緊握住底部,另一隻手往上拉”。當然,拉鍊是沒毛病的,呵呵。

甜甜馬上拉上去了,小臉馬上就陰轉晴了,那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又回來了,開心的都笑出聲來了,那模樣真像打了勝仗凱旋歸來的將軍或是士兵。然後,歡快的跳著舞跑開了。

看到這些,我很慶幸自己的剛才的做法。即使是這個小小片段,裡面其實有著一定的“教育機智”。

第一次做父母,毫無頭緒,只好讀點書,像《哈佛女生劉亦婷》,像《卡爾維特的教育》;只好把自己做教師的經驗拿來實驗。在教室裡,我總是那麼欣喜的看到學生的成長,鼓勵他們,平等民主地看待每一個孩子,努力讓自己成為他們可以相信的人,努力讓他們相信自己,並實現自我約束,我經常在班上說我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藏著一個世界第一,也經常會因為學生們的不斷進步感到溫暖和幸福。

我女兒生性靦腆,從小就不肯讓生人抱,遇到陌生人有時靦腆到缺乏禮貌;孩子還不太好動,不對,是太不好動;膽子小,聽到鞭炮聲都害怕,自己不敢呆在一個屋子裡;自理能力,像穿衣、吃飯等也都比同齡的孩子略遜一籌。可是,我還是可以那麼欣喜的看到甜甜的成長,鼓勵她,平等民主的看待,努力讓媽媽的我成為她可以相信的人,也努力讓她相信自己,逐步實現自我約束,我也相信她身上也藏著一個世界第一,也經常為她的不斷進步感到溫暖和幸福。

也許您是寶寶的幼兒園老師,也許您是寶寶的家長,無論如何,您和我一樣,總是在為我們的教育的努力而幸福著,對嗎?我們是幸福的教育者。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篇3

信手翻閱陶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時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為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字,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裡遨遊,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體會。

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裡,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為伴,以讀為樂”“讓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為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分別是《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點幸福人生》主要是講人的自身修養,《孔子的精神世界》則主要是講陶老師幾十年研究《論語》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詳細介紹。我重點向大家介紹第一部分《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這部分共分九講,分別是:第一講《讀書: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第二講《讀書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講《誦讀內容:古今中外經典》;第四講《疏離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講《讀書教學相得益彰》;第六講《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第七講《讀書與思考同行》;第八講《經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第九講《終身幸福的文化之旅》。這九講按主要內容我把它歸納為三個大問題,即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

第一、教師為什麼要讀書?

陶老師認為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我們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兩種,即常態的肉體形式和內化的精神和心靈維度。大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就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這兩種形態。對於常態的生命來說,空氣、陽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養料;而對於精神和心靈維度的生命來說,它需要的養料來自於讀書。用陶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們教師肩負著一種特殊的歷史使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需要在精神和心靈層面涵養學生,通過對其潛能的開發,讓其擁有豐盈的知識與智慧,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

以前我們常說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我想現在這句話恐怕就很不恰當了。一則現在的孩子知識面之廣甚至已經超過我們老師了,也就是說人家的碗比你的桶還大呢,你說這怎麼行?二則社會的發展要求孩子越來越全面,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兩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說光有一桶水夠嗎?三則世界越來越小,都成為一個地球村了,知識的需求日新月異,你桶裡的水都臭了,還怎麼給學生?所以,當代的教師你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行,而這活水從何而來?從書中來。你說我們教師怎麼能離開讀書?這正所謂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啊。想一想我們熟知的那些特級教師,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又有哪一個是死摳教科書而終有所成?所以從教師這份職業的需要來說,教師離不開讀書。

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周圍那些退休的老教師一旦離開學校,便形容枯槁,精神憔悴,甚至鬱鬱而終。我們只當是他們離不開學校,離不開學生之故,豈不知是他們精神生命的終結使然。退休前,他們教的是教科書,看的是教參書,改的是教輔題,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很充實。可退休後,沒有了題可改,沒有了書可教,生命中好像一下子沒有了陽光,失去了意義。運氣好的抱抱孫子外甥,運氣不好的連孩子都沒得抱,終日無所事事,你說怎能不生病?陶老師建議大家“在精神世界中為自己搭建一座輝煌的宮殿”,要“提前為60歲作準備”,與書為友,同書結伴,不斷地豐盈自己的精神,滋潤自己的心靈,這樣,“退休不再是精神生命走到了盡頭,而會歡欣鼓舞地迎接另一個精神生命的誕生”。這是從教師自身的幸福需要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每兩年一次的評聘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一不留神就落聘了,丟人現眼外加經濟損失,沒辦法只得求爺爺告奶奶,再例如進城這件事,也是脫關係走門路,耗神費力。如果我們能潛心讀書,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文化不斷為你增值”,那你就會成為你所在單位的優秀分子,甚至是更大範圍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慮那些職稱啊,職務啊,調動啊等亂七八糟的事,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快樂體悟。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這是從教師的生存必需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第二、教師應該讀什麼書?

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麼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陶老師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捨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嗎,以色列這個猶太國家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他們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塗著蜂蜜的《聖經》,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這個民族能歷經磨難而不垮,處身包圍而不敗,與熱愛讀書至關重要。是經典滋養了愛因斯坦,馬克思這些猶太偉人,成就了以色列這個特殊的國度。俄羅斯也是一個愛好讀書的國家,人均年讀書55冊。在俄羅斯的車站碼頭機場,俄羅斯人捧著名著等車候機的場景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恐怕俄羅斯的崛起於此不無關係吧?我們也偶爾看見國人候車(機)時手拿書刊,可全是茶餘飯後的消遣之作。據統計我國人均年讀書不夠5冊,這就是現狀。如果教師還不喜歡讀書,或讀下乘之作,則何益之有?我們常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我想這好書就應該是經典。

那麼什麼是經典?陶老師認為經典就是“經由時間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靈層面的、他所揮之不去的、能不斷引領人的生命成長的精神產品”。經典無國界:不管是中國的《四大名著》還是外國的《莎士比亞全集》;經典無年代,不管是現代的《茅盾文學獎作品》還是古代的《古文觀止》;經典無新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等經典名言至今仍光芒萬丈。經典不會過時,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永恆的,他們的思想可以穿越時空,慰藉不同時代的天下蒼生”。當我們每天都用經典來滋養我們的精神和心靈,那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燦爛。

第三、教師怎樣讀書?

簡單地說,怎樣讀書就是讀書的方法和原則。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知道怎樣讀書。有的人會說讀書誰不會?我也曾這樣想,但現在看來,我們的讀書還真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否則你也讀了不少的書,怎麼效果並不明顯呢?並沒有從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質量呢?恐怕與讀書方法和原則把握不準不無關係吧。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絡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字與教參文字,“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無論是特級教師沈紅旗,於漪,還是教壇新星韓興娥,蘇靜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絡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三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有句古話叫作“盡信書不如無書”。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只能算得上是傳話筒錄音機。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人做報告我們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一句話,而有的人做報告,對於我們的耳朵和神經來說都是一種折磨,為什麼?因為有的人只會“把別人的東西羅列了一下”而已,由於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創造,所以顯得死氣沉沉,沒有色彩。假期中我們聽了幾十場報告,這種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這樣書中的內容因為有了我們的參與和醞釀而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書中的有些內容受時代和作者經歷的限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和片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得有清醒的頭腦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斷,去選擇,從這方面來說思考也很重要。魯迅先生曾提到過“拿來主義”,就是要我們審慎地對待書中的內容,有用的我們吸收消化,最後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沒用的甚至有害的我們要毫不惋惜地拋棄,從這個角度講,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為“沒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行走,難以抵達心靈的深處”,也就難以融入我們的靈魂和血脈之中。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篇4

隨處可以讀到一些介紹優秀教師的事蹟,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面孔與經歷,我很仰敬他們對於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無私的奉獻,但是,這種奉獻是否一定要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或者置自己的家庭於不顧?這些行為,更準確的說是一種英雄行為,英雄在每個時代都是有的。可是,對於更多的不是英雄的我們呢?自己的生命價值點落在何處?傳媒所宣揚的優秀教師的大多以苦難者的形象介入我們視野的,苦難不一定是壞事,可以造就更堅強的人,可是,絕大多數教師是沒有他們相似的苦難經歷的,那麼,是否就沒有享受教育成功喜悅的機會呢?當我們的政治從偽聖化艱難的蛻變出來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可能還在苦苦的掙扎!不過,幸運的是,在價值多元化的今日,平民化與普遍性成為無數平凡教師的新的成長視角,他們不再為自己成為不了傳媒所造就的優秀形象而苦悶與自卑,而是滿懷信心的尋找屬於自己的成長道路——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什麼是真正意義的教師的幸福

先從“幸福”說起,這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幸福”的界定是沒有人能夠說清與說透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幸福”的個性化的認知。我以為,幸福是人滿足一定的物質需求之外的精神快慰!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幸福是一種感覺!但是,這份感覺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滿足一定的物質需求之外,對於人的精神上的滋養!是人,就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教師當屬之列!任何剝奪教師追求幸福權利的行為都是錯誤的,甚至是蠻橫的!當然,不一樣的教師所追求的幸福的內涵不同:有人以靜心的讀上一本書為幸福,有人以痛快淋漓的打一場球為幸福,而有人則以與子女伴讀為幸福,還有人以遨遊網路為幸福……這些都是在教師做好自己本質工作之餘的個性化的追求,能夠給教師帶來快樂與幸福的生活行為,是教師自己的獨立生活的一部分,我以為這些既是對於教師艱辛工作的補充與調節,也是教師本人工作的延伸。是補充與調節也好,工作的延伸也罷,但還不是真正意義的教師幸福,否則,教師的職業特徵與個性特徵就無法體現出來。所以,我以為,無論是怎樣的理解與認定,教師的真正意義的幸福最終必須迴歸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來!可以是學生取得進步後的一張張稚氣的笑臉的回報,可以是學生一句句簡單的問候,也可以是學生畢業後的一張薄薄的賀卡與一次簡單的造訪,可以是學生畢業後的面對老師流下的感激的淚水,當然,也可以是教師的辛勞所換來的一張張火紅的獎狀與一疊疊讓人豔羨的rmb……

很多教師都知道目前的教育窘境:素質教育的理想化與應試教育的現實化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我們的教育良知逼迫我們要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素質,把僅有的寶貴的時間擠壓出一點點來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可是,教育的現實社會的需求以及學校、教師的生存發展的需要,又必須把我們的學生推向殘酷的應試教育的競技場,進行智慧與體能的肉搏,這個搏擊的過程與結果,教師必須全程參與,自然與學生一樣經歷精神與肉體的疼痛,於是便有了教師如上的慨嘆!

現實是很難改變的,能夠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換句話說,是我們適應現實,而不是現實適應我們。這樣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看不到職業的幸福的光芒了?教師的職業意義絕對不應該是如此的灰暗的!那麼,幸福的光源到底在哪裡?

教師的幸福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提出這個命題,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任何人的幸福都是需要自己去創造!只不過,作為教師有自己的獨特的創造,也就是教師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有教師認為,現在的教育壓力如此之大,哪裡還會有幸福可言?其實,幸福的意義並不以壓力大小計,無論怎樣的壓力與艱難,都無法阻擋教師獨立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也許,幸福是短暫的,可追求是永恆的!

永遠忘不了尼采說過的一句話:“假如上帝不給我歡樂,我就為自己創造歡樂。”當然,快樂與幸福不是一回事,前者更多是一種生理反應,而後者則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快樂也許能給人帶來幸福,但是,幸福不一定都快樂。也許,現實的上帝不會恩賜給我們所需求的所有的快樂與幸福,我們在積極爭取自己所應該具備的外在的幸福(主要是物質的)之外,是否也能夠擁有這樣的觀念,那就是:“假如上帝不給我幸福,我就為自己創造幸福。”我不知道具有更多精神色彩的“為自己創造幸福”的概念是否是阿q精神的迴歸或者異化,但是,在精神疾患日益流行於教師群體的今天,我們是否真的要考慮接納“為自己創造幸福”這個概念。那麼,作為教師到底如何為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

其一,是需要教師擁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思想。人有思想,才有魅力,教師更是如此。有魅力的教師是幸福的,會得到學生的熱愛與同事的尊重。有許多教師,會被“思想”兩個詞嚇住,以為這是大師的專利,其實,每個人都能也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思想。大師有大師的思想,作為平凡的教師有平凡教師的思想;大師的思想如火把,我們的思想可以為蠟燭;火把可以照亮更廣闊的空間,蠟燭至少可以燭照一間教室的靈魂,可以讓平庸無處藏身,教師的靈魂的洞徹,才能引導著自己學生的靈魂向更高更遠處健康的發展,學生思想的進步就是教師幸福的源泉!

其二,需要教師擁有屬於自己的教育個性。一位有個性的教師,一定是一位擁有自己的生活理念與拒絕從眾心理的教師,他們始終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精神狀態與獨立的行為準則,不會受到社會淺層的流行觀念與世俗意識的干擾!

其三,需要教師打造屬於自己的儒雅風度。如果說,擁有自己的思想與個性是教師的精神形象,那麼,儒雅風度只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外在形象,當然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是統一的。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曾經被照上很多燦爛的光環,教師職業內涵的理解與界定的變更,一直困擾著每一位教師!儒雅風範體現了教師的形象魅力與內在氣質,自然會贏得學生與家長的尊重,成為教師幸福的源頭之一。

其四,需要教師建造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生活的多彩與多元,會有不同觀念與形式影響著我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但是,當這樣的影響變成左右我們精神的時候,我們就會失去獨立的價值判斷與取向,會自覺不自覺的在與人攀比的過程中,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這個落差如果得不到及時扭轉,就有可能導致我們的精神觀念的偏向。如何真正的避免這樣的心理落差呢?我以為最好的途徑就是建造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個家園是獨立的而寧靜的,可以排斥塵世的紛擾,可以固守自己的見解,可以外圓內方的處世,也可以稜角分明的展示自己的才華……當我們的生存壓力致使我們的肉體與靈魂雙重疲憊的時候,首先需要的就是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的精神空間,來安撫自己的傷痕累累的靈魂,一般說來,這個空間只對同道之人開放。

最後,我想說的是,任何一項的創造都需要代價的,教師的幸福人生需要我們用幸勤的汗水與淚水來滋潤我們疲憊的身影與蒼老的額頭,當一切成為往事的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坦然的迎接自己教育過的每一位學生的笑臉,那才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篇5

為深入開展“掃黃打非”護苗專項行動, 進一步提高青少年“掃黃打非”的自覺性和鑑別力,提高法制觀念和安全意識,小店鎮板棚國小教學點根據縣教育局和鄉中心校的要求,通過班級群學生觀看視訊、開班會的形式開展了“掃黃打非”護苗主題教育。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學生健康上網,不瀏覽涉黃的網站、網頁,引導學生自覺構築抵制黃色不健康內容的“防火牆”。通過學習教育視訊中宣講員現場講解有害出版物的危害和預防措施,舉例子、作對比講解掃黃打非典型案列等內容,讓孩子們瞭解“掃黃打非”相關知識,增強對“黃、非”危害的認知度,提高孩子們自覺抵制有害資訊的意識,做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好孩子。

“掃黃打非”主題班會的召開,讓學生懂得健康上網,學會自覺抵制不良資訊,做到文明上網!

家校攜手“掃黃打非”,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自重,身心健康的成長,我們在行動!

學校安排多項活動,維護校園一方淨土,保障師生正當權益,真正讓“掃黃打非”在學生中入腦入心,傳播正能量。

教育是能夠相互影響的,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讓我們大家互相影響,共同努力,進一步推動我旗“掃黃打非”工作的開展,建立文明和諧健康的文化環境,真正為未成年人構築起健康成長的“精神防護林”!

通過此次活動,不僅使全校師生進一步認識到“掃黃打非”工作的重要意義,也使孩子們增強了自覺抵制低俗文化、離“黃”“非”危害意識, 還為淨化我校校園文化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篇6

利用假期我有幸拜讀了現代教育先行者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陶繼新教育講演錄》一書。陶繼新老師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淵博的知識、豐厚的文學素養、詩化的語言、豐富翔實的資料以及對教育的一種憂患意識,深刻地闡述了讀書教學相得益彰,以及讀書對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使老師們走向終生幸福的文化之旅。有幸福的教師,才有幸福的學生,有幸福的學生,才有一個民族幸福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探討教師幸福人生達成的小書,有著厚重的意義。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它給了我很多啟示:做為一名教師,幸福感在哪裡?書中從三個方面詮釋瞭如何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境界。我感觸尤為深刻的是第一部分,即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第一講《讀書: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第二講《讀書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講《誦讀內容:古今中外經典》;第四講《疏離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講《讀書教學相得益彰》;第六講《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第七講《讀書與思考同行》;第八講《經典誦讀的思考與行動》;第九講《終身幸福的文化之旅》。這九講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即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

教師首先應該是文化人,要做文化的擁有者和代言人。這是陶繼新先生在書中倡導的。以讀書來完善人格,以讀書來實現文化的儲備,以讀書來煥發生命的光彩。陶老師特別提到讀書的三個境界,“貴在堅持”、“形成習慣”、“達到審美”,當讀書不再是被迫的,而是生活必需和一種享受,我們就有了足夠寬闊的安頓心靈的廣闊空間和運用自如的智慧儲備,工作將是厚積薄發的激情釋放,生命中充滿了快慰與喜悅。如果我們能潛心讀書,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文化不斷為你增值”,那你就會成為你所在單位的優秀分子,甚至是更大範圍的教育名人,不但不用再去考慮那些職稱啊,職務啊,調動啊等亂七八糟的事,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快樂體悟。更為重要的是“你的生命深層有了經典滋養,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錢,就會永遠快樂。”這是從教師的生存必需來說的,教師離不開讀書。

教師應該讀什麼書?既然讀書是教師生命成長的必需,那麼教師應該讀什麼書呢?陶老師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讀古今中外經典”。讀書應有所選擇,經典能不斷滋養人的精神和心靈;而非經典的書不但不能滋養生命,反而會損害和破壞已有的文化積澱,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讀書要“有舍有得”。捨棄那些三流的“下品”,選擇那些一流的“上品”。

教師已經從事了自己選擇的職業,完成了人生的基本定位。就應該以及“專”為主,努力在自己研究的範圍內做出成績。物理教師可以重點閱讀物理學家的經典著作;化學教師可以重點閱讀化學家的經典著作;生物教師可以重點閱讀生物學家的經典著作;而語文教師則比較適合閱讀文質兼美的作品,如《詩經》、《史記》、唐詩、宋詞、元典、四大名著……邊讀邊研究,常會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新的風景的,只有做到深入思考,不斷探究,才會有常讀常新的感覺。如果教師還像學生那樣進行廣泛閱讀,除閱歷外,其它很多方面恐怕沒什麼優勢可言。

教師怎樣讀書?簡單地說,怎樣讀書就是讀書的方法和原則。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們讀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知道怎樣讀書。有的人會說讀書誰不會?我也曾這樣想,但現在看來,我們的讀書還真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否則你也讀了不少的書,怎麼效果並不明顯呢?並沒有從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質量呢?恐怕與讀書方法和原則把握不準不無關係吧。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絡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字與教參文字,“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無論是特級教師沈紅旗,於漪,還是教壇新星韓興娥,蘇靜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絡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為生命成長之雙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第三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陶繼新老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一書,深深地啟發和激勵著我,堅定了我與書終生為伴的信念。我將在“流淌著智慧的光華,搖曳著思想的要義”的經典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寬生命的維度,尋找生活的幸福。我想,教師的職業幸福就是來源於平凡、忙碌而又充實的每一天。這也許正是所謂天長地久的幸福吧!那麼,我也會說我愛教師這個職業,我也會為教師這個光榮的職業貢獻畢生的精力。

對教育的幸福心得體會篇7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經常受到這樣的困惑:課堂教學中語言不嚴謹,缺少幽 默感,缺少對人文科知識、自然知識和科學知識的滲透;在複述一件很生動的事情時,卻讓學生感到無聊;與學生溝通時總是感覺到方法單一,語言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每次大型活動都感覺到自己在學生面前的蒼白;與同事交往時,缺少交往藝術;對待孩子教育上缺少系統的方法……,在上級開展幸福教育後,我

找到了癥結所在,更知道了知識結構對於一個老師的必要性,因此,我先從剖 首先,博覽群書,兼收幷蓄,與經典為友。正如一些教育家所說一個專業化的教 師,首先應當是一個一般科學文化的“繼承者”,能夠自如地應對一般性社會事務; 應當是一個一般科學文化的“創新者”,能夠在學科知識的交叉衝突中尋找到突破

口,創新、豐富和發展科學文化知識,還應當是一個活生生的“大教育者”,不僅能夠開展學科專業教育,而且能夠給予學生廣泛的人文影響。這是未來教師的業發展方向,也是提升內涵,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指數的源泉。

其次,“我的身份”不到位。資訊科技學科是一個知識更新最快的學科,如何應對這種變化,一直在困惑著我。自上級開展幸福教育後,我找到了癥結所在:教師應對學科的基礎知識有廣泛而準確的理解,熟練掌握本學科相關的技能、技巧;應對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尤其是相關點、相關性質、邏輯關係有基本的瞭解;應瞭解該學科的發展歷史和趨勢,瞭解推動其發展的因素,瞭解該學科對於社會、人類發展的價值,以及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多種表現形態,還應對本學科所提供的獨特的認知世界的視角,界限,層次及思維的工具與方法。只有這樣,教師應對學科教學時才能方法科學,方式多樣,三維目標得以很好地滲透。 行動著,美麗著,從這裡起步,或許就有出路,從這裡迴轉,幸福就沒有了源頭,因此,我按照幸福教育的精神,善於發現教學中的樂趣,用小筆頭記錄這一個個閃光點,用教師的眼光去發現,用學者的眼光去加工,或許,屬於我的幸福就這樣迎面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