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06W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精品多篇】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1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粽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粽子的粽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粽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後,她就把粽子放進鍋裡,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裡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裡抓起一條粽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裡,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粽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2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粽子。先要準備粽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粽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著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裡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天,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可以驅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溼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說我們這已經好久沒劃了。於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麼。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可以放肆地歡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心明年,也不用考慮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3

清晨的陽光普照著大地,一縷陽光照進我的床頭。我剛睜開眼,一個人影“飛”到我的身邊,可把我嚇了一大跳,如果不是我“良好”的心理素質,肯定會嚇出心臟病。我定睛一看,哦,原來是老媽呀!還沒反應過來,我的手腕上就多了一個五彩繩。我恍然大悟,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

我懶洋洋地起了床,媽媽說晚上要吃粽子,現在要去採購包粽子的材料。我聽完立馬打起了精神,正愁沒事幹呢!我馬上自告奮勇要一起去。我們來到商場,商場裡的東西琳琅滿目,我們來到賣粽子材料的分欄,“哇,粽子材料真多呀!”我和媽媽開始挑選材料。我隨手拿了一把粽葉放入購物車,媽媽看了看又拿出來放了回去,說:“這個粽葉太窄了,包不了粽子。”我又拿了一個大的粽葉放進去,媽媽又搖搖頭說:“這個也不行,太大了,包出來的粽子都入不了味道。”“不就包個粽子嗎?幹嘛那麼多窮講究!”我嘟囔著,又把粽葉放了回去。媽媽聽了,從粽葉中挑出來一些葉子,意味深長地說道:“你看這些葉子不寬也不窄,剛剛好,而且光滑整齊,包出來的粽子,色、香、味俱全,媽媽想告訴你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馬馬虎虎,不然就達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嘿!原來粽子選材裡面也有不少學問呢,我不敢再怠慢了,開始細心地挑選起別的材料來。

經過一番仔細地挑選,我們終於選好了合適的材料。回到家後媽媽把江米、粽葉、蜜棗等泡在幾個容器裡。我焦急地等待著……

幾個小時後,媽媽叫我:“包粽子了,快來幫忙!”“來了,來了!”我興奮極了,連蹦帶跳地跑進廚房。要知道這可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我照著媽媽的樣子,將粽葉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卷兒,把江米和去了仁的蜜棗放入粽葉內,像模像樣地捲進來,用一根繩捆得緊緊的,生怕有一點疏忽,可是毛手毛腳的我做出來的粽子奇形怪狀,就像戰敗的殘兵——缺胳膊少腿,完全沒有粽子的模樣。過了半天,我終於做出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粽子,舉起來正要顯擺一下,捆粽子的繩子突然鬆了,江米粒像逃兵一樣“飛奔而去”。

辛苦了老半天,粽子終於做好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我心裡美滋滋的。端午節這一天雖然很累,但卻過得很充實!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4

今天是端午節,又是外公的生日,我和姐姐早早起床,一起認真地製作了一張漂亮的生日賀卡,姐姐又把她平時變魔術的用具裝進書包。

中午到了外公家,外公家準備了豐盛的酒菜,舅舅買了一個兩層大的生日蛋糕,那生日蛋糕比我們畫的還好看。舅舅把生日蛋糕放在客廳的桌上,我插上蠟燭,姐姐用打火機點著,表弟樂樂把燈關上,又拿出他帶來的手風琴,我們一起合唱“生日快樂”,唱完後外公許願,吹滅蠟燭,這時屋裡的燈突然全亮了,我們邊跳邊鼓掌,逗著大人們都笑了。

外婆在餐廳裡喊:“快過來,吃飯啊”,我們又跑到餐廳裡,圍著桌子坐好。在大人們舉杯祝賀之前,我和姐姐拿出我們準備的生日禮物遞給外公,一起念道:“祝外公生日快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外公看著我們畫的生日賀卡,說:“這麼好看的生日蛋糕,還有彩色的蠟燭,這生日禮物太好了。”

飯菜很豐盛,有魚,有雞,有火鍋,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菜。我們小孩吃了好大一會兒,不見菜少,都已經很飽了,就跑到樓上玩去了。

下午在客廳休息時,姐姐開始變魔術,我們全家都圍著看,只見姐姐熟練地把兩個硬幣放在桌面上,在上面並排放二張撲克牌,然後把外面那枚硬幣往外推推,讓第二張撲克牌蓋住這個硬幣,再往裡推一下,慢慢地吹一口氣,翻開撲克牌,只見第一張牌下的硬幣也跑到第二張牌下面來了,大人們都覺得奇怪,誇姐姐真行。

時間過得可真快啊,我們該回家了,今天我們玩得可真高興。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5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江西贛州,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賽龍舟吃粽子。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這個熱熱鬧鬧的節日裡,我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早晨起床後,一直陰雨霏霏,直到十點多,雨才轉小。再去奶奶家過節的路上,要過西河,看見江面上正有五六條龍船疾速駛來。此時的江岸兩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條青龍,一條金龍,一條火龍和其它幾條龍船,都坐著二十餘名勇士,每人手中緊握劃板,一鼓作氣。岸邊觀戰人群有的高深吶喊,為自己的船助威;有的沉默不語,但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條船,也在為他們暗中鼓勵。划船的勇士聽著這激情的吶喊聲,個個憋足了氣力,揮舞著劃板,身後激起的水花濺起一道道波瀾。寬闊的河面上,波濤滾滾,兩條龍舟劈江斬浪向著橋衝來。一場比賽下來,雙方不分彼此。那種緊張激烈、扣人心絃的競渡場面,令人們歎為觀止。比賽結束後,誰都不願離開,大家站在岸邊回味著賽船的無窮樂趣……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吃茶葉蛋和粽子。,端午之後細菌多了,粽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端午粽花樣繁多:有鹼水棕,綠豆棕,花生棕,豆沙棕,臘肉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裡藏著紅紅的粽肉,鹹粽子裡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賽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6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又是一年端午到。傳承千百年,歷久而彌新,這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今天仍有著濃郁的傳統意、文化味。在湖北秭歸,一年一度的端午詩會、龍舟比賽如期開場,吸引了海內外遊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讀”公益活動進入社群,和孩子們在閱讀經典中尋找端午節的意義。這些活動,讓人們在吃粽子之外,體會到節日更豐厚的內涵。

近年來,擔憂“端午節成為‘粽子節’”的聲音不時出現。的確,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千百年來的民俗傳統,但如果把端午節等同於吃粽子,則可能在“除了吃還是吃”的單調活動中遺忘了文化內涵、丟掉了精神價值。飲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卻絕非是載體。端午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相沿不廢的集體記憶,這其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韻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嚐。

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杯歲月的陳釀,也是沉澱著厚厚文化土層的歷史河床。端午節,吃粽子只是其中內容之一,它更是除驅病的衛生節,也是詩人節、運動節、女兒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傳統中,在端午這天女兒回孃家探親,家人喝雄黃酒,備艾葉、菖蒲和大蒜,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戴香囊……祛病消災、祭祀祈福、回家團圓、強身健體,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這些美好的生活願望出發,為端午節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但屈原無疑是端午節最醒目的文化符號。每逢端午,人們彷彿總是能穿越時空,遇見這位行吟澤畔的大文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剛毅,“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這些精神如同黃鐘大呂,穿越時間仍然在現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響。文化是端午節的靈魂,在這一天,正可以重溫時間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築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節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託於生活的體驗來領悟。有詞人寫道,“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端午節要在胳膊上纏一個虎符,還要出門放風箏。詩人陸游也很有雅興,“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後,頭上還插了艾草。這些小細節,讓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儀式感,也因此讓端午節增添了更多雅趣,讓人體會到其中天人和諧的態度與美感。今天,講故事,遊勝地,讀經典……在端午節我們同樣可以有更多儀式感,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細品時序更替中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本身也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在不斷生長,並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不論過節方式怎麼變化,只要傳統文化根和魂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不斷接續傳承,聯通一代代人的心,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7

吃,固然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如農曆春節裡的餃子,中秋佳節的月餅……這裡面,不乏中國從農耕社會演變過來的飲食記憶,還有季節和自然中的特殊定格。不過,如果在端午這樣的中國傳統節日中,我們的參與熱情僅僅是吃,的滿足感只是來自於味蕾和胃,甚至連端午常識都只是來自於商家店招資訊時,也就失去了端午節的“初心”。

端午節已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汨羅江邊,詩人末路悲憫放歌,忠心一片慷慨赴死,只因愛這個國家愛的深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端午的詩被屈原寫滿,其蘊含的以愛國為主題的豐富內涵是我國巨大的精神財富,既有政治性、社會性,也有文化性,既縱貫古今,又跨越山河。

端午節的節俗更是“千姿百態”,傳遞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飲雄黃酒、佩香袋、懸艾草、插菖蒲、掛鐘馗像等民俗活動,都與驅邪祛病、養生保健有關。進入盛夏各種疾病多發時段,利用雄黃、艾草、菖蒲等礦植物的藥性來解毒、殺菌、去風寒,以達到健身和淨化環境的目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更有龍舟競渡、蓄蘭沐浴、驅逐五毒等傳統節目,反應了古人對生者生存健康狀況的高度關注,體現了關愛生命、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節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生活意境如果只是被食物取代,被各種商業促銷打斷,不僅讓人意興闌珊,恐怕還會讓我們大失所望吧。

端午節既代表過去,也代表未來,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徵。讓民族節日傳承下去,讓民族文化代代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端午節應被賦予的含義。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8

在歷史長河中,一個節日的形成,是歲月和人們長期打磨的結果。端午節,祭祀只是其中內容之一,它更是除驅病的衛生節,也是詩人節、運動節、女兒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聞一多先生考證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很多考古發現也支援此說。然而,要是一直拘泥於節日發端的初衷,那後來的端午紀念曹娥、伍子胥、屈原,都無從說起了;這個節日也不可能流佈到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國境,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端午,和春節、中秋一樣,是中國文化的醒目符號之一,承載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賁張與家國情懷。我們的祖先,用一種輕鬆、活潑而健康的心態,設計並享受著端午等節慶帶來的中國式精神生活。豐富的節日文化資訊,飽含著生機勃勃的通達理念和娛樂精神。端午,可避邪可食粽也可盡情打扮明麗的小女兒;清明,可祭祖可踏青亦可浣足放風箏;中秋,那月亮更是可祭可拜,可玩可嚼……

節日的真意,常常在生活的體驗與回味中浮現出來。蘇軾看到的端午,是“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歐陽修則陶醉於“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而今的端午節,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又是法定假日,仲夏時節,扶老攜幼,吃粽子,說故事,遊勝地,讓中華文化的遠香,絲絲縷縷地滲入膝前兒女純淨的心田。

新時代的標誌,就是每一天都洋溢著多元與多變。如同剛剛過去的這三天,既有傳統的端午與夏至,也有舶來的父親節。傳統節日流傳至今,附麗的各種意義早已重重疊疊,如同被包裹得緊密的香粽,內裡或有糯米、棗泥、豆沙甚至蛋黃、火腿、五花肉等多重滋味,然而用“端午”這鮮亮的粽葉一包,稜角分明又百味雜陳,可以拎著無盡的滋味遊走於長江黃河,穿越於遠古今朝,讓我們既享受當下的天倫之樂,又追懷祖先的盛德、美好與憂傷——這不正是節日於我們的終極意義嗎?

如此佳節,云何不樂,道一聲“快樂”又何妨?當然,節日的百般滋味,又非一句“快樂”可以了得。它是一個鄭重的提醒,讓我們從庸常生活中抬起頭來,有了回首傾聽先祖叮嚀的機緣,有了從紛繁世相中感悟人生道理的自覺。文化的薪火,或就在這一抬頭、一省思的機緣中,漸漸傳承了下去、熾熱了起來。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9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呷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樣的兒歌,唱出了端午節的習俗,也唱出了屬於端午的味道。

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節日都與吃相關,譬如元宵節的元宵,譬如中秋節的月餅,又譬如端午節的粽子。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傳承千年的文化,粽子的香氣裡既是民俗風情,更是濃到化不開的家國情懷。

除了粽子之外,端午節還有其他一些關於吃的講究,儘管因為地域差別這些吃食略有不同,但是煮雞蛋、飲雄黃酒等風俗還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關於飲雄黃酒,看過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人,一定會對這種讓白娘子現出原形的酒印象深刻,進而也就對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印象深刻。

當下,早已經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不管是粽子、雞蛋還是雄黃酒,都可以隨時買來吃喝。不過,這些東西的味道,只有在端午節裡才更獨特,因為那時候我們不只是在吃一種食物,更是在吃一種文化和傳承。那一刻,端午的吃食在滋養著我們的胃,更在潛移默化地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香甜的粽子在滋養著我們的胃與心靈,端午的習俗和活動更在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求吉、納祥、辟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普遍主題。端午節的最初只有仲夏入暑時節祛病強身的意味,後來加入的.祭祀和紀念屈原的元素,實際上傳說的成分更多。熱播劇《思美人》中,有屈原過端午的場景,對此很多人口誅筆伐,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本人怎麼可能過端午呢?事實上,這還真不是編劇在戲說,在先秦古書《穆天子傳》等古籍中,就有關於划龍舟、吃粽子等端午習俗的記載,可見端午節要比屈原的出現更早。

紀念屈原說之所以廣為流傳,其實是中華兒女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卻一再遭到佞小人的陷害排擠,更被楚王趕出朝廷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悲憤交加,毅然投江殉國。正是因為屈原對國家赤誠忠貞的愛,後世才願意相信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且將這樣的紀念延續了2000多年。注入愛國主義精神的端午節,蘊含著中華民族正直磊落、憂國恤民、浪漫詩意的人文理念,也凝聚起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樣的民族精神和情懷,是最為寶貴的一筆財富,也最能滋養人的心靈。

有人說端午節已經淪為了“粽子節”,這一點我們不能迴避和否認,和其他一些傳統佳節一樣,端午節的確存在“瘦身”的現象。可是關於端午節的保護,國家一直在努力,民間也始終在發力。2006年,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_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_年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這些努力和措施,都是在讓端午的習俗和傳統恢復,都是在讓端午的文化傳承和延續。

民俗專家馮驥才認為:“節日就要按節日的方式過。”現在過端午節,很多地方包粽子、賽龍舟、辦詩會,不就是在恢復傳統嗎?不就是在繼承和創新嗎?讓端午節不只有粽子飄香,更有民族精神、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這樣的端午不僅滋養著我們的胃和心靈,更滋養著偉大的不斷前行的中國!

端午節心得體會及感想10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吟誦起李隆基這首膾炙人口的《端午》,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又要到了。這個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之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若問不同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深究不難發現,端午節背後,是國家和民族長期積澱的歷史和文化,是一以貫之的精神核心文化內涵,是深刻蘊含著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智慧。文化傳承,正是端午節之魂。然而,隨著時光流逝、社會變遷,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傳統的過節形式與現代生活漸行漸遠。網上有段子調侃,除了幾個粽子、三天假期,端午這個“最熟悉的陌生節日”就是吃、喝、玩、樂,很多人早已淡忘了端午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倘若時光倒流,先賢們會怎樣看待今人的這種悲哀呢!

怎樣讓端午節傳承好悠久、厚重的傳統文化,擺脫只見“粽子”、不見“屈原”的尷尬?筆者認為,節日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我們之所以需要節日,是因為它是形塑認同的一種文化符號。過去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氛圍濃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相關的儀式活動。比如說,以前中國人重大節日一定要祭拜祖先,巨集大的場面、莊重的氛圍,能夠增加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成員的凝聚力。因此,比把傳統節日設定為“假日”更重要的,是如何恢復、設定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儀式。今天,我們過有意義的端午節,不妨舉辦各種以愛國為主題的集體活動,比如組織詩歌朗誦、故事比賽等,讓傳統節日多一點時代的積極元素。

另一方面,重塑“家”的概念非常要緊。如今,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代生活的節奏不知比古代快了多少倍,但家的觀念也在消解、弱化。然而,家始終是我們幸福溫暖的港灣,始終是牽著風箏飛的那根線。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_,我們每天都會碰上這樣那樣的煩心事,學習工作生活中也總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個時候,在靈魂深處最渴望的就是家的溫暖。端午節,一個激盪著家國情懷的節日,不正是讓無處安放靈魂的遊子,重新尋回歸家之路的載體嗎?當節俗被時代改變,節日的內涵就需要我們用新的形式來不斷啟用。端午節,遊子們不妨回家看看父母,和長輩們一起祭奠先人,帶著晚輩一起包粽子,參觀歷史景點,給他們講講屈原投江的故事。或許,在快速擴張的城市和飛速發展的科技映襯下,這些“家庭瑣事”顯得很平凡,但傳統節日本身的價值核心不正在於此嗎?

端午節如此,其他傳統節日亦如此。“路漫漫其修遠兮”,真心希望包括端午節在內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不只是作為一個標本,塵封在檔案館、博物館的櫥窗裡,都不只是一個“浮在空中”的圖騰,而是成為我們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契機,重新綻放曾經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