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慶祝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直播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1.64W

慶祝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直播觀後感(精品多篇)

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直播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一

我和大多數深圳人一樣,懷揣夢想,從一個打工者開始到自己創業,從無到有,經歷過夜以繼日的苦拼和日夜顛倒的醉生夢死,努力著,奮鬥著,堅持著,彷徨過,失落過,也輝煌過。

在這間,細數自己由於房東漲房租、房東賣房、工廠搬遷、自己工作變動、自己買房、換房,這17年間我至少搬了10多次家,從打工到自己和朋友一起創業,工廠隨著市場和企業發展的變化,建廠擴大,設新廠又合併,拆遷,折騰無數。我常說,生命在於折騰,因為在折騰中你才能不斷地去發現自

深圳再出發,創造新的“中國高度”

創新發展在深圳已經不再是一個產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整合創新,從區域性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

行走在深圳粵海街道,迎面而來的是時代的氣息和追夢的腳步。舉目望去,高樓大廈比肩林立,從招牌上能看到許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

在這個開車十分鐘就能逛一圈的地方,走出了華為、騰訊、中興、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位元組跳動把國際總部或大灣區總部落地於此。不僅是中國企業,空客(中國)創新中心、蘋果深圳研發中心、ARM中國公司等跨國公司也在這裡紮根。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不到15平方公里的粵海街道,以“螞蟻”的體格展現“大象”的能力,創造了佔據南山區半壁江山的GDP,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地理空間繪就怎樣的畫面,繫於時代追夢人的書寫。從羅湖的國貿大廈,到福田的華強北,再到南山的粵海街道,深圳人揮灑著創新力、創造力,串聯起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理念轉型、產業升級的歷史程序。如今,地方領導並不多講深圳經濟的“噸位”,而喜歡述說鵬城每平方公里的產出。“深圳每平方公里GDP有13.5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南山區每平方公里創造32.6億元”“福田每平方公里GDP達57.8億元”……以經濟密度論英雄,以發展效率論能耐,成為今天深圳高質量發展的寫照。

從一個街道,到一座城市,深圳何以能走在前列?

答案就在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創新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的信念。40年來,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製造,到跟隨式創新,再到“無中生有”的源頭創新……深圳完成了從“科技荒漠”到“創新綠洲”的驚人一躍。正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深圳已成為“創新溫室”。一個個科技創新巨頭企業在這裡成長,一位位“創客”在這裡打破“不可能”,一次次跨界融合的火花在這裡碰撞,創意、技術、資本等在創新生態中加速重組,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蓬勃生長。創新發展在深圳已經不再是一個產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整合創新,從區域性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

答案就在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跨越發展的密碼。在深圳南頭半島,東側是蛇口,西側是前海,歷史在此激盪交匯。40年來,從蛇口炮響到前海自貿區騰飛,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進入新時代,深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在更高水平、更廣層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謀劃推動營商環境、科技管理體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在前海誕生的制度創新成果截至就有28項在全國複製推廣。一項項堅定改革的背後,是深圳不斷髮力,以制度創新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奔流不息的深圳河,滾滾匯入伶仃洋,見證改革開放大潮的奔湧,更昭示著未來的深圳,只有繼續弘揚“殺出一條血路”的精神,衝破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傳統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式,才能當好改革開放的先鋒。

慶祝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個人心得體會 篇二

1300萬深圳人心中有1300萬個深圳

在深圳,你可以對年輕人說單身。,但絕不能對TA說發不了財!深圳人不談戀愛,一心只想發財,白天寫字樓,晚上街邊愁。詩和遠方,酒與邊疆。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有出路,路在何方?寫字樓那方!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

除了發財,深圳人還想做的事:買房,畢竟在深圳買了房的人,都發了財!民間曾有這樣一個傳說,只要我一直單身的夠快,深圳的房價就追不上我,只要我加班的夠晚,黑眼圈黑的夠重,妹子就看不上我。時間管理大師線上理財。

深圳是座包容的城市。例如每個城市都有歧視指南,但在深圳沒有歧視,只有“鄙視鏈"

最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馬上就要深圳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了,每一個十年都是發展的光年,也是深圳逐夢者的青春。提前祝願深圳四十週年快樂,願不忘初心,勵勵前行!

四十週年快樂!我的深圳!

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直播觀後感 篇三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的崛起座座城,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國正式施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在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這一事件,也標誌著我國開始了從有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轉眼間,改革開放的的春風已經吹了四十年,在這四十年中,神州大地,在改革的浪潮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普通人,自己也很幸運,能夠生活在這個國家,成長在這個年代。

改革開放的成就對於我來說,可能在大的方面,不能說的特別具體跟全面,但是我可以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跟你述說,我身邊的變化。

如果說改革開放對國家的改變是經濟體制上的,那麼對個人來說,尤其是我們這些年青一代,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衝擊。生活的年代不同,經歷的事情不同,導致我們的上一輩,無論是做事上還是自我的生活哲學上都趨近於保守,這一點我們能理解,畢竟是自然,人文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是縱觀今天的年輕人,以及我身邊的同齡人的狀況來說,情況已經大不一樣,時代環境的變化,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撞擊,使我們日常接觸的東西,其一是多了很多選擇,其二是有了更多的精彩。近幾年,創業在年輕人中間的火熱程度愈演愈烈。自己覺得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大的環境和政策的改變,四十年來的開放交流,使國家看到了年輕人發展的更多的可能性及其可塑性,借鑑國外大學,國外社會鼓勵年輕人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內心的想法的做法,我們國家也倡導年輕人,多去嘗試嘗試不同的路,也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二是,我們這一代,是成長在改革浪潮中的,自己從小耳目渲染,對一些事情,也很有自己的主見,換言之,會在成長的路上,去不斷詢問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在理清了心裡最渴切的呼喚後,會勇敢的去追尋。就如創業一般,這個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對朝九晚五的傳統工作狀態的一種反抗,年輕人想要自己掌控生活,不想讓自己的人生太過於傳統。這種改變其實就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一種改變,一種思想上的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是思想來指導的,他在日常中的所作所為,其核心指導就是腦海所想。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國家在國際交往上,更加開明,而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則有了更多的選擇,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想法。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也是一種莫大的進步。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家進步。我們雖然處在平凡的高速收費單位上,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心懷目標,那麼我們會有更出色的成績。

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直播觀後感 篇四

深圳特區四十週年,我們關注什麼?

深圳最大的禮包是如何將中央政府已經給予的政策優勢最大力度地利用、發揮好以及如何推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更好地落地,實現治理的效能才是現階段最主要的著力點。

文 | 李寧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從1980年特區成立至今,深圳剛好迎來四十歲生日。

每年的8.26,深圳人不可能不關注,深圳人不可能不知道,深圳人不可能不討論。

我在深圳小十年,一般而言,每到8.26的時點,關於深圳行政區劃調整的傳聞就撲面而來,這十年傳得最多的是直轄,以及把東莞或惠州劃去其內,這在民間,通常也被稱之為“大禮包”。

01

坊間“大禮包”

以今年為例,8月初,關於深圳市直轄的聯想又風雲再起,《中國科學院院刊》(第7期)的《“十四五”時期,如何優化我國的行政區劃設定?》一文中,明確支援把深圳、青島、大連、喀什升格為直轄市。

文章提到,設立直轄市,縮小大省管轄幅度,推進扁平化管理。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城市群發展戰略,支援深圳、青島、大連、喀什升格為直轄市,充分發揮優勢地區增長極、穩疆固邊、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詳細的答案,諸位可參見該文。

直轄市之外,我也聽到兩個版本,據稱相關部門上報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把東莞及惠州部分割槽域劃入深圳,一個是把整個惠州併入深圳,這當然是民間的談資,信不得真。

但由此說明,每年深圳人慶祝自己生日的時候,總是有所圖,有所得,希望有真東西能惠利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與火車頭,我想不僅僅是深圳人關心深圳,深圳以外的全國人民關心深圳也是情理之中,畢竟論市場化與法治化,毫無疑問,深圳敢說第二,恐怕沒有人敢爭第一,僅平方公里的最小一線城市,能誕生出一大批優秀的龍頭企業,華為、騰訊、富士康等,也難怪外媒以“中國矽谷”之名盛讚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發展。

作為國內知名的財經巨集觀類資訊傳播平臺,《投資者網》自然不會錯過深圳40週年的輿論討論。為此,我們精挑細選了一批優秀企業,以及深圳較為知名的專家學者賢達人士。

有三位嘉賓是我們非常感興趣,也必須要深度對話的,他們分別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深圳市人大常委譚剛,深圳市軟科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異。

毋庸置疑,這三位深圳人絲毫不陌生,甚至在廣東省的專家學者中,也絕對赫赫有名。

對話前夕,有小夥伴問我,一個小時時間應該OK了。我說,你們太年輕了,這沒有三五個小時,怎麼可能聊得透呢?

果不其然,即便是約定好的一個小時和郭萬達院長交流,也至少超時了半個小時,總體上,三位學者七八個小時的交流,可謂異常深刻,很大程度上給年輕人上了一堂“深圳史”。不過,我還是覺得時間不夠,不過癮。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向這三位學者請教?原因我更看重他們的獨特性。郭萬達院長所在的CDI,即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它屬於國內25個國家高階智庫之一,早在1989年由國務院批准成立,它的智囊建議影響各級政府決策,尤其在深圳,或者說整個廣東,它的影響力都是數一數二,而郭院長又親身參與眾多政策建議,既近距離接觸政策決策過程,又具備市場化所必須的獨立性與思想性,懂市場,又懂政府,郭院長是不二人選。

(圖為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博士)

與郭萬達院長的交流中,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深圳的禮包應該是什麼?除了空間的拓展,還有什麼,難道不是改革不是開放嗎?深圳靠什麼起家的?是靠改革開放。”

譚剛院長自不必說,除了深圳市委黨校擔任副校長外,他還是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以及深圳市人大常委。

譚剛認為,深圳最大的禮包是如何將中央政府已經給予的政策優勢最大力度地利用、發揮好以及如何推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更好地落地,實現治理的效能才是現階段最主要的著力點。

02

從1990年到“一城三化”

正題之外,我們打趣問到,深圳居民近些年最大的體會是不斷重複挖路修路,人大是否對此有過討論?他坦言,這個問題其實每次開會都討論。

1990年從重慶來到深圳,譚剛的一生就跟深圳結下不解之緣。

(圖為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譚剛博士)

關於1990年深圳的夏天,譚剛記憶永存。他回憶,“當時,我受邀到深圳參加一場研討會,抵達深圳後,心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年輕的經濟特區果然名不虛傳。通過參觀考察和交流研討,更是深切地感受到這座海濱城市的朝氣蓬勃和快速發展,這讓我不由心生嚮往。”

今天回看1990年的深圳年鑑我們發現,當時流傳的一句話是,“來深圳的都是全中國的精英!”譚剛果然獨具慧眼。

1990,對於深圳經濟發展而言,內地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解放路正式開業,無數深圳人為之前往;那年12月1日,全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深交所宣告成立,從營業時間來看比上交所早了8天,而深圳發展銀行成為第一家股票上市銀行,股票程式碼:000001。

比譚剛晚來深圳幾年,金心異也是90年代就來深圳,他記憶中的深圳市中心是以“上海賓館”為界,華強北還是個工業區,旁邊開著萬佳百貨(華潤萬家前身)。

在財經媒體做高管多年,其後掛職過深圳某區街道辦,又擔任過政協委員,現在是人大代表。以往的深圳,每年兩會,金心異往往是記者們追逐的焦點之一。

“敢說敢言、深圳主義者”,金心異是21世紀初深圳的三劍客網紅之一。什麼是深圳主義者?金心異曾談到,“當我們討論深圳的時候,也是在討論中國的市場經濟應該是什麼樣子”。

(圖為深圳市軟科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異先生)

近些年,金心異在網路世界對廣東及深圳經濟仍保持密切關注,包括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意見與想法。針對深圳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思路,他更是提出了要打造“北深圳科技型製造產業帶”的想法。

在與《投資者網》三個多小時的交流中,金心異思路敏銳。他給深圳提出了“一城三化”的概念,更明確的是,幸福城市、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

在他看來,幸福城市也是深圳未來所需要發展的方向。因為深圳的創新活力和機遇給了年輕人動力紮根於此。但是,高房價也令深圳成為了年輕人心目中的“房奴城市”,不利於留住高學歷人才。綜合來看,深圳應該堅持以全球化、法治化、市場化為方向,努力打造成幸福城市是它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出路。

人們熱議深圳是擴容還是擴權?金心異的答案是,這是個偽命題。

“深圳已經和周邊的東莞、惠州等地形成一個緊密的產業體系。如ICT產業鏈的發展,它不限於深圳境內,還涵蓋深莞惠地區。由於行政分隔,使得資源不能由市場配置,阻礙了產業的發展。目前的關鍵是要如何打通內迴圈,需要深圳和深圳都市圈採取哪些措施,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治理體系。對於擴權的討論,實際上是指省級的管理許可權,能不能儘可能多給深圳一些。除了政治和法律事務之外,給予深圳更多發展空間。”他說。

03

深圳的成就與危機意識

四十不惑,四十已然是人到中年的年齡,對一個城市而言,討論它的發展與轉型必然不絕於耳。這三位學者之外,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在8月19日也發表了一篇文章《經濟發展中的市場與政府——深圳40年創新轉型總結與思考》。

(圖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先生)

不管是“中國矽谷”,還是“創新創意之都”,深圳的成功吸引了世界矚目,深圳何以成就深圳?

唐傑教授在該文中給出的總結是:深圳創新祕訣裡很重要的一條在於:深圳是中國第一個把創新從純科研的活動轉變成為經濟活動的城市。長期以來,高度行政化科研系統掌握了創新的話語權、資源配置權、創新活動的評價權,是科技、經濟兩張皮的根源。市場化使企業家成為創新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創新投入產出效率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優勢,創新就會成為一種蜂聚和蜂聚擴散的現象,創新引來了更多的創新,成功的企業帶動了更多企業走向成功。

依託於改革開放的紅利,與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深圳40年來的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然而,下一個階段深圳的挑戰與危機感何在?至少眼前的問題就是高房價是否能成為深圳的助力,還是障礙?郭萬達、譚剛及金心異也都給出了類似的答案,即學習德國及新加坡住房模式,提升公共住房比重。

這一點深圳正不斷糾正。

當然,高房價只是其一,其二可能更多是危機意識。唐傑教授最近在一個會議上說,深圳應該珍視危機意識,“我們這些年談危機越來越少了,誰要談危機就會說‘你唱衰’,這是要警惕的。我們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向前走還有很遙遠的距離,保持危機意識是重要的。”

《投資者網》與三位專家學者的詳細對話即將問世,以饗讀者。與此同時,我也希望可以有機會能與唐傑教授請教深圳的明天與未來,深圳的危機意識路在何方?目前看來,很有可能。

慶祝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個人心得體會 篇五

都說評定一個城市,上至文化底蘊,下至平民。GDP是衡量一個城市的數字的根據,帝都、魔都、羊城的歷史悠久而又長遠,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灣孕育的新生兒,而這座年輕到你無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歡別人稱深圳為鵬城,因為古人云:鵬程萬里!深圳是一座速度之城。

說到深圳的企業,人們總會提起:華為、騰訊、中興、大疆、創維、這些王牌企業!僅僅在粵海街道辦就擁有上市企業83家企業園區169個,產業樓宇318棟眾多知名的科技公司,都在這裡誕生!

最能直觀表達一座城市經濟的是這座城市的GDP,從1979年的1.96億到2019年的2.69萬億,GDP足足翻了12000倍!就在去年,超過了新加坡,位列全球21名。

以下是2019全國GDP總量排名。深圳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位於全國第三!深圳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提升到2019年的203489元,即使放在國內四大一線城市之中深圳的人均GDP也排在第一

深圳電子

很北、很華、很強

華強北步行街南端往左右兩邊看,會看到華強電子世界和賽格電子市場兩座深圳電子業的標誌性建築。隨便走入一家,你就會震撼於中國電子產業的物質之豐富,從USB介面到成品電子煙,甚至比特幣礦機,無所不包。

當年,靠做DVD起家的臺資電子企業聯發科釋出了一種MTK晶片,把MP3、手機晶片、照相機、收音機、觸控式螢幕全部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同一快晶片上,讓造手機變成了一件很“傻瓜”的事。初創廠商只需要加上電池和外殼,就可以拼出一部手機。手機初創廠商的投資額從幾個億一下降到了數百萬。深圳迅速抓住手機市場,一路絕乘,發展至今!

如今的國產手機市場競爭,已經幾乎是深圳手機品牌之間的“內戰”了。

這一點,寶安機場裡滿牆的手機廣告就是一個證明。

更了不起的是,深圳的手機產業真正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撬動了另一些領域,帶動了整個深圳的產業生態,一起走到了全國前列。

自然地,深圳因此成為了高質量發展的世界焦點。

自1999年起,由國家十大部委院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高交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20屆。

在這個號稱“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展會上,每年都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示逾萬個全世界最高尖的新科技,令人歎為觀止。

世界前沿領域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將在這裡完成交易、落地,推動深圳新一輪的大發展。

每年,數萬個“高精尖”專案都會亮相深圳高交會。2015年“中國無人機大會”落地深圳高交會,希望藉此可以將深圳打造成世界無人機之都,現在,深圳已經做到了。

2014年,深圳市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達到了3萬家,其中大部分和電子產業相關,而且多少有自己的絕技,它們構成了深圳手機零件供應的基座。但終端的整機企業卻並沒有能力瞭解每一家小供應商,供應鏈企業就在這當中穿針引線,為整機企業找到最合適的小供應商。

在高科技製造業長期的打磨下,深圳供應鏈企業的經驗和水平,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直播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六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這是一個新徵程再出發的閃亮起點。放眼全球與未來,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深圳發展始終會創造新的“中國高度”。

己的不足,不斷地去反省和完善自己。由於行業和市場原因,又不得不在結束從事了20多年的傳統的3C周邊製造行業,工廠整合,從頭開始學互聯_,B2B,B2C到人工智慧、無人機,整合資源,開拓新的領域和開闢新的市場。人到中年,不得不一次次面臨著抉擇,面對殘酷的市場,不得不去進行著企業轉型。

深圳真實也很現實,只看努力和成績,沒有太多人情世故,在深圳混,沒空矯情。不管你是70、80,或者是90、00,你行我就認,不行就靠邊涼快去。我們每個人就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學會成長、學會去適應,不然你就將會給這個時代淘汰,給這個城市冷落,無法再在這個城市生存。也許在深圳經歷過的人,才能體味到其中的人生百味。我也算是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奉獻給了深圳,因為這個城市,不容你歇腳,每個人都在奮鬥和堅持著!

在這裡,認識到一群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瘋、一起打氣、一起拼的朋友。在這裡也收穫了生活中的摯友,可以毫不掩飾地傾訴,相互關心,相互激勵,相互之間沒有市儈的爾虞我詐,沒有物質的利誘,只在於心的交流。因為深圳是個很包容的城市,沒有地域的界限,只要你足夠坦誠,足夠的能量讓別人感受到你的熱情,你任人為善的品質和感恩的心,在這裡就有你的一片天。

一個發展中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改革和發展標杆,深圳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的標杆。

深圳,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由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農業縣變成了如今的創新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座城市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

“評說深圳四十”欄目,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之際,邀請國內外知名媒體評論員,闡述他們對深圳建設歷程的觀察理解,以此來全方位解讀這座奇蹟之城的崛起密碼,並展望改革開放的偉大新徵程。

克倫威爾說過,一個人不可能攀登得比他不知道的地方要高。這可能也正是深圳對我們改革開放最大的意義,它給很多地方發展樹立了一個知道“什麼才是自己努力方向”的改革標杆,一個發展方位,一個開放高地,一個在改革開放中創造奮鬥奇蹟的中國夢縮影。深圳雖然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但因為這種改革創新先行者的地位,很多歷史比它古老得多的城市,身上也有著深圳基因。

,我在深圳待過大半年,因有近親常居這裡,平常來得比較多。一個感覺是,深圳人對這座城市會有一種發自肺腑的身份認同感,雖然很多人待得時間不算長,但聊幾句就會聊到對這裡的喜愛,比如深圳的平等氛圍、創新活力、對異鄉人的包容和宜居。

我算是媒體文化圈層的人,有人說深圳沒有歷史感和文化底蘊,可我很多文化界的朋友都住在深圳,這裡有我最喜歡的書店和圖書館,這裡地鐵上常見到捧著書如飢似渴閱讀的人。有一次我在南山圖書館竟翻到了一本找了很久的學術經典,很是興奮了一陣兒。

讓一座似乎缺乏文化積澱的城市,成為當下的一個文化地標,不正跟它從邊陲農業縣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奇蹟是一樣的嗎?文化與經濟互相成就,這種精神浸潤於這座城市的每個細節中。

對外人來說,到深圳出差,到深圳度假,到深圳發展,到深圳創業,到深圳過春節,跟到一般城市感覺似乎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可能正是因為深圳有一種獨特的感召力,你不只是一個過客,而且一種開放、現代、春天的感覺。

前段時間我與一個研究經濟的朋友聊起深圳,他很反對“當下的深圳已經失去特別優勢”這個說法,我也認同,雖然現下的中國與40年前大不相同,但40年後深圳仍在改革開放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錯,隨著中國整體發展水位的提升,深圳沒有過去那種比較優勢了,但這正是深圳的光榮。

在我看來,40年改革開放中,深圳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利用自身特別的優勢,去創造一些可學的優勢,從而在“帶動”中引領其他很多城市與深圳的平行。讓先行先試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其他地方,這不正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的原初使命嗎?

提到優勢,我們很容易想到“不可複製”“不可替代”,深圳有不少這樣的優勢,地理優勢,身份優勢,政策優勢,區位優勢,後發優勢,無負擔的年輕優勢,敢闖敢試的先鋒優勢等等。

深圳今天的發展,正是這些優勢所釋放的紅利。但深圳更大的使命在於其改革先行者的身份,先行,不是一騎絕塵讓人追不上,讓人望塵莫及,而是在探路後帶更多人的跟上隊伍,一起踏上改革開放之路,共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深圳的使命就是,利用自身特別優勢,去創造可學的優勢,在優勢共享中實現自我。

也就是說,深圳的意義不在於其自身,而在於將自身優勢輻射和擴充套件到其他地方。對深圳來說,優勢不是用來“守著”的,而是與他者一同學習共享的。

網路有個熱詞叫“抄作業”,當然說的不是那個“抄襲”,而是優等生經驗的可複製性。深圳是特別優勢孵化出的優等生,這個優等生的使命就是去闖去探索,創造出新的優勢和經驗,讓其他地方可學可借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圳創造出優勢,其他地方借鑑了,優勢“平行化”中成為常識常態,就不稱其為優勢了,這正是深圳的光榮。

這40年中,深圳作為先行者,敢為天下先,創造了很多這樣的優勢,市場法治探索,股份制,工業區,效率優先,行政體制改革,政府僱員制,文化創意,金融改革,民生幸福指數,高新技術產業,千餘項全國第一,為其他很多城市提供了經驗。

優勢是用來讓其他人複製的,不是用來保持和炫耀的,這可能就是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的價值,創造優勢,他者借鑑,優勢平行,共同發展。所謂“失去優勢”,是深圳的光榮,深圳是一個不斷創造優勢的地方。

一個發展中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改革和發展標杆,深圳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的標杆。雖然世界逐漸發展成地球村,東京、紐約、巴黎等成為城市發展的參照物,但中國的城市發展首先還是需要有一個身邊熟悉的、跟自己相近的地方去比,體制、文化、環境上才有可比性、可試性、可學性,深圳就是這樣的地方。深圳,是常為新的,40年,深圳不辱這樣的使命,40年後,深圳繼續擔當這樣的使命。

匆匆過客也好,落地生根也罷,冷暖自知。繁華背後有多少辛酸淚,無數人從此離開,又有無數人承載著夢想到來。經歷告訴自己,深圳是座可以有夢想的地方,儘管前路漫漫,但我依舊熱愛深圳這遍土地。感恩在深圳收穫的這一切!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希冀在未來的歲月裡,依舊可以再次放飛夢想,創造屬於自己人生的輝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深圳特區40週年大會直播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七

時光荏苒,彈指間我也在深圳度過了17個春秋。在這裡,無數人曾經像我一樣,在故鄉與深圳之間搖擺不定,糾結和衡量去或留,家人與夢想,得與失。40年的風風雨雨,一路走來,不惑之年的深圳經過多少榮辱與苦難,在機遇和挑戰中不斷的創造奇蹟,滄海桑田,浮光掠影,深圳就是從國際化大都市。

時光荏苒,彈指間我也在深圳度過了17個春秋。在這17年裡,無數人曾經像我一樣,在故鄉與深圳之間搖擺不定,糾結和衡量去或留,家人與夢想,得與失。40年的風風雨雨,一路走來,不惑之年的深圳經過多少榮辱與苦難,在機遇和挑戰中不斷的創造奇蹟,滄海桑田,浮光掠影,深圳就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了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4月,我和大多數深圳人一樣,懷揣夢想,從一個打工者開始到自己創業,從無到有,經歷過夜以繼日的苦拼和日夜顛倒的醉生夢死,努力著,奮鬥著,堅持著,彷徨過,失落過,也輝煌過。

在這17年間,細數自己由於房東漲房租、房東賣房、工廠搬遷、自己工作變動、自己買房、換房,這17年間我至少搬了10多次家,從打工到自己和朋友一起創業,工廠隨著市場和企業發展的變化,建廠擴大,設新廠又合併,拆遷,折騰無數。我常說,生命在於折騰,因為在折騰中你才能不斷地去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去反省和完善自己。由於行業和市場原因,又不得不在結束從事了20多年的傳統的3C周邊製造行業,工廠整合,從頭開始學互聯_,B2B,B2C到人工智慧、無人機,整合資源,開拓新的領域和開闢新的市場。人到中年,不得不一次次面臨著抉擇,面對殘酷的市場,不得不去進行著企業轉型。

深圳真實也很現實,只看努力和成績,沒有太多人情世故,在深圳混,沒空矯情。不管你是70、80,或者是90、00,你行我就認,不行就靠邊涼快去。我們每個人就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學會成長、學會去適應,不然你就將會給這個時代淘汰,給這個城市冷落,無法再在這個城市生存。也許在深圳經歷過的人,才能體味到其中的人生百味。我也算是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奉獻給了深圳,因為這個城市,不容你歇腳,每個人都在奮鬥和堅持著!

在這裡,認識到一群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瘋、一起打氣、一起拼的朋友。在這裡也收穫了生活中的摯友,可以毫不掩飾地傾訴,相互關心,相互激勵,相互之間沒有市儈的爾虞我詐,沒有物質的利誘,只在於心的交流。因為深圳是個很包容的城市,沒有地域的界限,只要你足夠坦誠,足夠的能量讓別人感受到你的熱情,你任人為善的品質和感恩的心,在這裡就有你的一片天。

匆匆過客也好,落地生根也罷,冷暖自知。繁華背後有多少辛酸淚,無數人從此離開,又有無數人承載著夢想到來。經歷告訴自己,深圳是座可以有夢想的地方,儘管前路漫漫,但我依舊熱愛深圳這遍土地。感恩在深圳收穫的這一切!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希冀在未來的歲月裡,依舊可以再次放飛夢想,創造屬於自己人生的輝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