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學生薩利機長的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1.31W

中學生薩利機長的觀後感

當看完薩利機長,突然有種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難道不是這樣嗎?!千萬次的飛行經驗造就了臨危不懼、機智果斷的薩利機長。同樣數以萬計的麻醉例數不也在無聲的提升著我們工作的高度,儘管波瀾不驚,卻需要我們用心體會,如此才會有質的飛躍,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薩利機長的觀後感,請您閱讀。

薩利機長的觀後感1

電影看得非常有感觸。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和臺詞幾乎都能從《最高職責》中找到出處,在書中薩倫伯格機長在整個飛行職業生涯中,他認真對待他的職業,認真進行每一次飛行準備、飛行過程中,精確掌控他已經很熟悉的飛機效能,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琢”。薩倫伯格機長的高尚,來自其他時候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在履行職業操守時,是一絲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選擇,幫助他做好了準備,來應對發動機發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我的一生讓我把飛機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孫河上。”

在電影中薩利機長在電影中說:過去的42年中,我飛過成千上萬個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現卻決定了人們如何對我整個飛行生涯做出評價。在一萬九千小說中,只有這短短的兩百秒決定別人對你一生的看法。

薩利機長是個幸運者,他和他的機組盡了最大努力,運用了平時積累訓練中學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沒有放棄,珍視飛機上的每一個生命——於是最終他們有了一個好的結局。作為和飛行安全相關的民航人,我們必須每時每刻盡力做對,還要努力做好,因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個瞬間會決定對我們一生的評價。

我們民航人對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也許平安飛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揮了數萬架飛機,但決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貫”,而只是你的“一次”,偶爾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這樣認識和存在雖然嚴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無法重來。安全永遠是民航人最高職責。

如薩利機長一直在電影中強調: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就是我們民航人對安全對工作最真誠的表白,也才是我們這個民航群鮮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體現。《薩利機長》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於此。

薩利機長的觀後感2

薩利機長》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亞機場飛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飛僅兩分鐘後就意外遭到飛鳥撞擊,在兩部發動機都已停止工作的情況下,薩利機長憑藉40多年的駕駛經驗成功將飛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未造成一人傷亡。其實這種“零傷亡”事故,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歡喜的。影片情節的發展著實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實影片開始,內心對薩利機長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觀設定,直覺上從未懷疑過。貫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為何像這樣的“零傷亡”航空事故,還要經歷審查委員會這般嚴苛的質問,且似乎他們費盡心思的計算機模擬都在把薩利推向一個“圖謀不軌”的邊緣,真的擔心故事最後以揭祕一場陰謀結局。令人欣慰的是,薩利並沒有因為質疑而失去理智與風度,並用人性的道理贏來了35秒的時間,也最終得到了審查委員會的認可。我們永遠不可能活在一個真空的現世環境中,人性分明如此複雜,卻被要求像機器一樣精確無誤地執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塊還是整個科技資訊時代的悲哀。

哈德遜河上的救援,這是第一次完整見到飛機水上迫降後的救援過程。除了對機組人員沉著穩重的指揮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讚美之外,我想說的是,平時我們個人從沒特別在意過的救援設施裝置和所謂常識,或許只有災難真正發生在我們頭上時,才能意識到它對於生命的意義。

影片最後的聽證會上,審查委員會最終承認:無論是計算機模擬,還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絕無生還的可能,除了你。薩利為自己爭取了35秒人類反應,這35秒,是人類的弱點,也正是人類的偉大,理解了這35秒,才能理解人類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艱難與勇氣。

薩利機長的觀後感3

本來這部電影我是抱著消磨時間的態度來看的,但是我哭了。

接觸到這部電影,是我在看《奇異博士》時前面播放的預告片。當時我的心理活動是:嗯,應該是帶有強烈英雄主義的美國片吧。當然,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不會再這麼說。

最近剛剛追完日劇《校閱女孩河野悅子》,很正能量的一部劇,我也是看完這部劇才知道有校閱這個工作,也是知道了世界上有很多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而在《薩利機長》這部電影中我也同樣發現了這樣一些人。這部電影雖然是以薩利為主角,但並不能說其他人並沒有存在感。首先我印象很深的是與薩利機長無線通話的小夥,通話過程中,很沉著鎮定,而他站起來之後眼眶通紅眼淚也流了下來,後來一個人呆在小屋子裡為這場他以為機毀人亡的災難難過的行為,我能瞭解到這個人是個對工作認真負責、關心著他人、感性的人。描寫了兩組乘客,體現的都是親情,而在人們獲救之後,也細緻的描繪了打電話給親人的情景,活生生的展現了劫後餘生的情景。三個乘直升機的小哥,有任務之前的嬉皮笑臉和出任務時的嚴肅認真的對比也是很棒。在人物的塑造上,這部電影確實給人一種很真實飽滿的感覺。

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薩利的噩夢以及神遊時所看到的墜機情景有什麼用,我是在後面才理解到的。我認為,薩利對於別人的質疑自己也在尋找答案,就像我們被問題困住之後,也會在走路發呆的時候去想這些問題,而對於薩利來說,這個問題或者說困擾更大,對於他的生活影響太大。那麼,這些情景也就是薩利自己在腦海中模擬各種返航回機場的情況。(沒有仔細去看,噩夢中和神遊的時候的兩個模擬是不是分別是兩個機場)

對於薩利這個人物,電影裡提到了他家庭可能負債累累,前半部分薩利打電話回家,妻子還在跟他提這個問題,說到他不能失去這個工作所帶來的家庭收入,看到這裡我覺得有點可悲。救下了機上全部的155人,還要被國家運輸局用所謂的電腦運算來指責自己判斷的失誤,這種時候打電話回家想要與家人聯絡,卻仍被提醒自己的工作不能丟,這的確是社會的殘酷,但還是心疼薩利。薩利要證明自己的決定無誤,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上述所說的,生活上的所迫。第二則是他作為一名飛行員的榮譽和責任。電影中兩段的薩利年輕時的插敘,很能體現薩利飛行上的才華以及他對飛行的熱愛。還好,在電影后半段,妻子電話裡面哭訴著“我才意識到你也是那155個人中的一個”,以及聽證會裡面那位女士對薩利的敬佩,讓我覺得薩利感到欣慰。

薩利機長最吸引人的特質,還是他的責任感吧。最後一個離機,最後一個上船,被市長召見時還在念叨著乘客人數的確認,在醫院檢查時喃喃念著,都可以體現薩利這個人強烈的責任感。(其實我覺得最後離機時還保持自己著裝整齊好帥)

準備去上課穿鞋的時候,還在回想結束時真正的機長和乘客會面紀念的情景,想著如果我也能認識這樣一位值得敬佩的人,是人生一幸事吧。嗯,自己也要努力成為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呀!

薩利機長的觀後感4

美國前總統里根遭遇持槍歹徒行刺未遂後,無論是國會還是民間,關於禁槍的呼籲再次高漲,然而里根沒有批准,他引用了一句名言“槍不殺人,是人殺人”。人類科學發展至今,即便是美國無人機近年來多次在其自編自導的反恐行動中成功獵殺了若干名恐怖份子,美國軍隊一樣年年得徵兵,數量還不少。未來美國兵或許能達到鋼鐵俠的戰鬥力,但保護地球的變形金剛大概找不出來。

因此,請不要吝嗇將“偉大”、“英雄”、“奇蹟”等詞彙送給薩利機長,當他和他的副駕駛將載有1名人員的雙發失效的A20客機成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時,任何語言文字都是蒼白無力的,就象他問酒店服務員美眉能否幫他乾洗外套時,美眉無限崇拜的說:“當然,我們整個酒店都是你的。”

雖然該片是基於事實的記錄片,但我寧願相信是為了劇情衝突的需要,導演才讓聯邦調查局的幾名工作人員在99%的時間內表現得那麼不食人間煙火,堅信人會犯錯,堅持根據已知的引數由計算機模擬可以安全著陸的結果。這幾個人,包括臺下一堆陪審的所謂專家,其實是代表了當今社會一大部分的人,包括我自己,即過分相信機器和技術的力量,而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或者說人的本性。

以醫療為例,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醫院裡懂得望聞問切,和藹可親的老大夫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表情嚴肅,熟練操作各種高精尖新裝置的醫生,你這頭躺下去沒多久,那頭印表機噼裡啪啦出來一堆東西。我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好,畢竟醫療裝置已成為現代醫療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治病救人中了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目前經常報道的過度性醫療,偶感風寒卻讓病人做一堆化驗檢驗的,甚至“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現象也值得反思,其實醫生和病人都可以做得更好,大部分的感冒多喝開水,多睡覺就能恢復,還能變得更健康。

得益於計算機執行速度越來越快,大概如今的年輕程式設計師在編寫一段資料查詢程式碼時,基本不會考慮演算法的優劣了,反正計算機執行1萬次檢索和執行1億次檢索都是瞬間的事情,但是以前,只有最優秀的數學家才能在為計算機方面的專家,資料建模、演算法設計、概率學、決策論等學科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基於人的能力的體現,這種能力在今天更為重要,否則人只會淪落為操作機器的機器人。

所以今天的我們要警醒,越是在科技不斷給工作生活帶來便利的今天,越要注意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所謂技不壓身,精益求精。薩利機長在鳥群撞擊飛機後的第一時間判斷雙發失效,及時開啟備用電源,選擇哈得遜河流而不是就近的兩個機場跑道迫降就是基於他0多年駕駛飛機經驗和知識積累,還有他的鎮定和自信,他將這一切加持到出事的飛機上,而不是教條化的按快速檢查單來一一對應,才最終迫降成功。“沒有一個人為這種事故做過訓練”,因此寫上紙上的快速檢查單有時救不了你,只有你日積月累的本能和能力才能救你。

今天智慧化和大資料已成為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手段和方向,大資料改變了我們傳統認知和實踐的凝練過程,也能展現出超出因我們個人精力和能力的限制而不能看到的隱藏在大資料背後的知識,那麼這時候個人能做的是什麼?我覺得個人要鍛鍊自己根據資料做判斷的能力,大資料只是參謀長,但最終拍板的是司令員,是人的主觀能力,大資料不會給你拍板,即使表面上看來象是大資料給你拍板了,實際上也是你先將個人能力賦予大資料,讓他提前有了智慧化拍板的能力。

回到本文開頭,美國不禁槍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如果沒有人用槍,再先進的槍支和路邊的一根樹枝也沒區別,如果好人和壞人都有槍用,那就趕緊提高自己耍槍的本事吧,有了出眾的本領,說不定你還能搶了壞人的槍,不戰而屈人之兵。

海航集團是國內第一家組織旗下航空公司飛行、安監、乘務、機務等特業人員集體觀看《薩利機長》的民航企業,作為安全排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的國際化航空公司,海航成立2週年以來,一直不斷提升自身的運營管理能力,把飛行安全放在首位,居安思危,正是海航人這份堅持和執著,才讓海南航空連續6年蟬聯五星航空榮譽,海航集團僅用三年時間由世界00強第6位上升至位,並直接進入第100強。

薩利機長的觀後感5

Sully機長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並不只是一句謙虛的漂亮話,也許在千鈞一髮的關頭,Sully機長確實只是發揮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職工作。但這就已經很厲害了。“英雄”是世人賦予他的光環;而另一面,那些質疑他的誤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則更帶有高高在上的偏見。世人總是青睞非黑即白的兩極評論,卻不能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處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現這一點,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個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倖免?

各方面來說,本片的故事重點都體現為對事故後續的記錄。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標題:不用多說了。再從篇幅上來說,整個事故前後幾分鐘的事情,拍出來沒有回憶殺沒有渲染,只是冷靜地還原。撐起片長的還是後續調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顯然在事故發生後。最後重點來看看故事講述的順序,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倒敘插敘的手法,總覺得導演從夢境、事件後續開始是為了賣關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覺得不是,導演講故事的順序只是順著機長的思路,好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他的視角。憑著我剛看完的記憶簡單過一遍:

首先調查部門(具體是啥、利害關係我也不太瞭解,不想展開分析了)一開始對事件定性為墜機,這是根據他們調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資料得到的明顯帶有問責意思的偏見,機長及時糾正說這不是墜機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調查部門根據十幾臺電腦對事故的模擬得出結論認為機長的誤判對事故負有主要責任。於是隨著之後故事的進行我們始終帶著一個懸念:到底機長是不是誤判了。當被妻子問到你為什麼就做出判斷決定停哈德遜河上了呢,機長這才開始陷入他並不想面對的回憶。我想這時候好多觀眾已經和我一樣等不及了,因為事故這段才是我們起初期待的大場面正片。然而看完了這段有點意猶未盡的偽高潮,我們還是沒有答案,並且有點猶豫是不是我們被放到了機長視角才認同了他的判斷。影片最後的聽證會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為它解答了我們心中這個懸而未決的疑惑,本片的主題也集中體現於此。首先機長機智地要求把電腦模擬替換成人工模擬,然後通過質疑零延遲的人工反應時間不能反應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為模擬過程爭取了35秒的反應時間。就這短短的35秒差異,產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報告結果,實現了大反轉,宣告了機長做出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讓原本高高在上想當然的調查官員徹底低頭認錯。在觀眾們終於掌握了真相的情況下,導演又利用播放事故錄音記錄這個情節帶我們再次回憶了一遍事故過程。如果電影的重點在於講事故本身,那麼對於事故的描繪理應讓人意猶未盡,這樣同一段戲演兩遍絕對是講故事的大忌。但導演的目就是讓我們根據聽證會上掌握的資訊,再重新和機長一起回憶一下事故過程,才切實體會到機長當時處境下做出準確判斷是如此不易。

還有一點需要反思的是:我們在影片一開始已經知道事故的結局是平安解決,就無法體會機長做水上降落的決定是多麼艱難。影片中我們才逐步得知:實際上水上迫降的生還率極低,如果不是機長冷靜地判斷出返航絕無可能,並不會做出這個百般無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紐約市這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場空難導致的就不只是一飛機死傷這麼簡單。如影片中某人告訴機長的:紐約人當然要為你歡呼了,這裡最近可一直沒什麼好訊息。停了一下又補充到:特別是關於飛機的。我想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對很多紐約人來說永遠走不出的痛。如果機長稍有疏忽,後果必然又是一場911。因此在真實事件發生後Sully機長也確實成為深受紐約市民愛戴的英雄。

再反觀調查部門草率的事故責任判斷,如果不是機長最後機智的應對,一場冤假錯案也會就此成為定局。英雄變成事故責任人。與其說影片想表現機長應對飛行事故的冷靜沉著,倒不如說他應對來自調查部門的危機一節,扭轉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點。因為航空事故發生前,機長可是有8小時睡眠、9日內滴酒未沾的滿血狀態;而應對危機時,他卻是整夜沒閤眼,喝了一杯特調,可算是最差狀態下的殘血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