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新課程標準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14W

新課程標準論文(精品多篇)

新課程論文 篇一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於教學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才華

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如:作業業展評、課堂小結),是鞏固和強化新舊知識內在聯絡的重要過程,也是一節課教學過程的最主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可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差異,遵循計劃性、針對性、趣味性原則精心設計一個新穎有趣的作業展評區和課堂小結,結合電教媒體和科學的評價方法,讓他們在完成創作後,將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並結合投影儀等電教媒體的運用,對典型問題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對突出作品進行分析、點評、鼓勵、表揚。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對於教學的影響已經日趨明顯。將現代多媒體技術融入到國小課堂教學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昇華文學情境,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進行有效的小結所學內容中,讓學生隨時統攝知識綱目,使學生在整節課在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地歡聲笑語中結束。

(二)新課程體系使得課程功能、結構、內容等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

這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國小教學中能否順利地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實施創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能否緊扣新課標,創新教學模式,最大程度的啟發、引導和學生對各學科各類知識的學習和提高。長期以來受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缺少創新理論的指導,只憑著陳舊的教法和教學經驗,解決課堂教學的所有問題,一味滔滔不絕地傳授知識,而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什麼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通通拋在九霄雲外。在新課改的今天,這種陳舊的框框、模式必須徹底摒棄。為了適應新時代新課改的需要,我們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全面發展為本”的觀念,徹底廢除封閉的、機械的、呆板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要充分體現民主開放的、科學定位的、靈活多樣的、師生互動的新模式,要真正迴歸學生的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理解知識,開啟智力思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屬於思維能力的範疇。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到十八歲就基本成熟。而在這之前,整個青少年時期有兩次思維能力發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歲,正值國中階段;一次是在十七歲,正值高中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培養成的思維習慣,會與人終生相隨。這說明創新教育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

二、創新教育在國小新課程改革中的實踐與探索

實際上,我國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喚要開設新課程。在全國各地的教改實驗中,出現了學法課、小論文課、科學實驗課、創造發明課、科學專題講座、科學專題討論會等等。在這一類課程中,突出的特點是: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去自學,使學生學會在社會實踐和學習科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系統地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這樣,就把學生的精力引導到進行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研究之中,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現在的問題是應該擴大這種教改實驗的範圍和深度,經過提煉形成新的課程,並最後把這種課程納入我們的課程體系之中。

(一)在常識教學中,提倡探究學習、培養探索意識和能力

利用常識學科教材特點及內容彈性,開展創造發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別編寫開發創造輔導教材和指導綱要。定期舉辦“小發明、小論文、小製作”比賽,組織優秀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培養興趣、愛好和特長,彙編學生優秀成果,進行展示交流。語文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自獲知識的興趣和習慣,擴大閱讀量,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加強閱讀指導,建立擴大閱讀量試點班,檢測其成效。同時,與常識學科交叉,大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指導學生科幻作文的閱讀與寫作。語文教學注重教學過程,可採用啟發研究型,最好是教師先把教材處理一下,變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適合於學生自學的材料,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很容易地自己發現並把握其中的語文現象及其規律,就像看說明書拼裝模型一樣。或者採用問題教學,將教材轉化為一系列問題,由易到難,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內化,大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品教學可針對某些社會現象,讓學生廣泛蒐集材料,通過爭論達成共識,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鑑賞力。而融入勞技教學要培養學生手腦並用的良好習慣,積極鼓勵倡導學生自己設計製作。

(二)藝術能發揮兒童的豐富想象力,擴大表現題材,增加表現容量

本世紀60年代,美國的神經生理學家斯佩裡教授通過對“裂腦人”的實驗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鏈和自己的記憶”,大腦兩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優勢,“左半球主要用語言進行抽象邏輯思維,主管說話、閱讀、書寫、計算、排列、分類、言語回憶和時間感覺,具有連續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機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進行形象思維,主管知覺、複雜知覺模型再認、識別幾何圖形、直覺、想象、理解隱喻、感知音樂旋律、節奏、舞蹈以及態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連續性、瀰漫性、整體。”這一發現導致了在世界範圍內的一場“右腦革命”。日本醫科大學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們思考問題時,首先要利用形象,動員右腦,為了整理、表達思考和結果,才使用左腦分管的邏輯和語言。左腦進行的是熟練性思維,右腦進行的主要是創造性思維。差生是左腦教育的產物,天才科學家都是右腦型的人。”而藝術教育是開發學生右腦的非常有效的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將藝術教育融入其中,運用藝術的魅力去啟迪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學生開啟心靈的大門。採用愉快教學、以趣激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輕鬆、愉悅、充滿美感的氣氛,是學生審美創造力充分發揮的環境條件。把愉快的氣氛融入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生創作能力的發揮,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的表現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求知、求趣、求參與、求新等心理特點,充分鼓勵學生自主、自由地去發散思維、創造性地想象,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發揮全部技能去表達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愛的形象,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產生愉悅的情緒,以此來啟動學生內在的活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評價教師的教學結果和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要保護學生的學習激情。沒有評價就無法客觀、公證的判斷課標是否達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把評價核心放在建議性的指導學生,鼓勵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動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新課程論文 篇二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思維訓練;學習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議論文的寫作越來越成為高中語文的重點和難點。一方面從大學聯考作文的角度來看,議論文成為考查的常見文體,也是考查高中生語文綜合能力運用成熟與否的標誌;另一方面,從高中生髮展來看,無論是未來走向大學的學習乃至走向社會發展,說話的條理性、簡潔性與說理性等,都會對高中生未來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加強高中議論文寫作的教學與訓練,指導學生加強閱讀積累素材,增強學生議論文思維培養,是改善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的有效途徑,也是高中語文教師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針對學生議論文寫作不足,在新課程下改進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方法與訓練,增強學生議論文寫作興趣,強化素材積累與運用,從而改變議論文言之無物或空洞的現狀

高中生寫議論文,最典型的通病就是言之無物。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特別是在網路資訊化時代,淺閱讀已然成為社會閱讀風氣,過多吸人眼球的資訊,高中生幾乎不加篩選就加以吸收,這佔用了學生的大量閱讀時間,而且這種篩選的資訊還不能成為議論文的寫作素材,由此弱化了學生的閱讀積累。因此,新課程下高中議論文寫作首要條件就是改進教學方法與訓練,指導學生加強閱讀積累素材。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用演講和辯論的方式來改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習慣。通過學生自評、大眾評說與教師點評三者結合對學生寫作能力進行強化。如圍繞著學習《邊城》來展開一個時代的命題辯論――選擇在一線城市工作生活好還是二、三線城市工作生活好?因為來自《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與薰陶,與來自現實一線城市的便利,很容易構成議論文寫作的素材。通過課堂辯論的形式,學生因為立場選擇的差異,就必然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儲備與積累,這在客觀上必然促進了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而即使不參與辯論過程的學生,也會在觀看辯論過程中積累下寫作素材,從而為議論文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辯論點評過程不僅可以素材積累,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樣一來,課堂辯論就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而且能利用點評環節對學生閱讀進行引導。由此可見,加強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方法的革新,對學生寫作興趣與知識積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在新課程下突破議論文說理性不強的困局,結合學生實際,利用範文指導學生優化議論文寫作過程的條理性,加強學生思維訓練,使學生議論文寫作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高中生寫議論文條理不清晰、說理性不強,是另一常見的困境。這反映出學生思維訓練不足,其主要體現在觀點論述不清晰、邏輯層次不強,只有依附於材料來進行寫作,從而使議論文的整體結構零散而雜亂。要引導學生走出這種困局,就要加強教師在學生議論文寫作過程的指導,通過對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分類,進行對不同型別的學生從條理性和思維能力進行鍼對性訓練,才能使學生從習慣上改變這種狀況,推動高中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

從筆者的經驗來看,要加強學生思維訓練與條理性訓練,可以從多方面同時進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內容,通過課文的學習分析,達到示範作用。教材每篇課文的選入,都經過了專家的精挑細選,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結構安排與說理上,都是很好的範文。如結合賈誼《過秦論》的論述層次分析,不管是條理性還是思維能力,都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好的啟發。其次,通過學生作文分析,對學生進行思維與條理訓練。學生的作文是議論文思維訓練與條理訓練很好的材料,通過對學生作文條理的不同安排,對說理材料的不同選擇與調整,作文的效果就體現出不同的水平與層次。這不僅會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思維與條理訓練的重要性,而且通過這種作文分析,對學生思維與條理訓練提供了參考價值。最後,要讓思維訓練與條理訓練成為語文教學的基本訓練。語文教學不管是課文學習還是作文教學,都要從思維能力培養和條理性進行訓練,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就能培養起一定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下,語文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還要細心觀察與琢磨學生議論文寫作現狀,有針對性地從素材與思維兩方面來加強學生議論文的寫作訓練,從而改變學生議論文寫作言之無物、言而無理、言之無序的現狀。因此,新課程下的議論文寫作,要以思維訓練來梳理思路,以素材積累與運用來紮實基礎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使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提高寫作興趣,增強寫作信心,從而逐步改變新課程下議論文寫作教學難、作文難、精品少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汪永亮。取譬設喻,對比說理:議論文寫作要善用比喻說理和對比說理[J].新大學聯考:語文備考,2015.

新課程標準論文 篇三

一、技法課上擺脫“像”

傳統的技法課主張你這幅畫畫得好不好,畫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課上下來,學生一個都畫得不好,一個畫得都不像,那麼,這堂課就是失敗。如今,我們要擺脫這種壞習慣,我們應該更明確認識到讓學生學習美術不是讓每一位學生將來都成為畫家,而是在美的薰陶下得到更滋潤的發展。如學生在學習美術教材第七冊《水墨遊戲——鳥》一課時,在講解鳥的頭部和身體形狀時要求學生畫出不同鳥頭和身體,要求後一位學生畫得不能重複前一位學生的形狀,逼著學生求新求異,再讓學生對不同鳥頭和身體進行比較。本來,只要求學生掌握鳥的特徵,通過這一活動,激活了學生創新思維活動有益於課堂教學。所以,教師要儘可能採用多種方式,如想象、聯想等打破學生的習慣性思維,促使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從而擺脫傳統技法課的“像”。

二、創作課上突出“變”

創作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也明白讓學生髮揮想象、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實際運用中往往會碰到比較困難的問題,如遇到有的學生根本想不出你如何的去進行鋪設讓他想象,他還是“紋絲不動”。又如,遇到有的學生他想創造出立意的作品,可是他畫不出,表達不出。在以前對於這些學生,教師們就讓他們隨之任之,這樣就把學生的想象力給扼殺了。現在我們不一定非要讓學生創造出與眾不同的作品,可以採取把好的作品進行改一改、變一變,這樣同樣是一種想象,一種創作,如在教美術教材第九冊《退遠的色彩和變化的筆觸》時可以把書中的範畫進行修改,把大點改成小點,把色彩變一變,暖調變成冷調、冷調變成暖調等等。從而使學生也體會到通過想象得到一副滿意的作品,同樣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工藝課上要“超越”

國小工藝教學對材料準備的依賴性很強,也就是說,工藝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教師和學生準備的材料。如果沒有材料,工藝課的教學就成了“無米之炊”。所以由於種種原因,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藝課甚至不喜歡上工藝課,不僅僅是因為上一節工藝美術課要準備大量的材料,還因為他們中有不少的同學實在無法達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藝品”那樣的精緻或老師期望的效果。要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就要講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這樣進行的:讓學生準備一隻“百寶箱”,專門收集各類材料,可以是一些廢舊材料,比如各類塑料瓶、化妝品瓶(盒)、糖紙、舊筆桿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歡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紙、各類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釦子、小卵石等),這隻“百寶箱”就是學生進行工藝創作的源泉。除了“百寶箱”外,還要在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工藝作品製作的整個過程中,除了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製作技巧,還有比製作更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超越作品的人的因素,即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從開始設計到製作,以及完成作品以後的整個過程,都要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熱情、個人的性格愛好等情感因素來賦予作品之中,而不要被製作技巧牽著鼻子走。有些比較困難的製作技巧可以不用或“繞過”,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體會材料與作品的關係,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讓材料發揮超越材料自身的作用。例如教美術教材第九冊《實物的聯想》時,我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超越自我,按自己的喜好進行製作。我講完之後,學生拿出“百寶箱”開始製作,“百寶箱”中無奇不有,有的學生用半塊吸鐵石、兩個銅板和一小段鐵絲竟然做出一輛摩托車,過一會兒又把它變成了一個大炮;有的用釦子、小梳子做成蜻蜓,一會兒又變成蝴蝶;還有利用三角尺鉛筆做成飛機再變成手槍等等,他們完全擺脫了製作技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以了“超越”。

四、欣賞課上要引入“多媒體”

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是語言、文字、實物及掛圖媒體的傳播,即教師+課本+黑板+掛圖+實物,學生對所學的欣賞知識難以消化。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無疑為美術欣賞課打了一劑“催化劑”,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強了課堂容量。則使美術課成為老師+課本+黑板+掛圖+實物+現代教學媒體,這樣就為枯燥無味的欣賞課注入了活力,學生的興趣被激發,而且大大節約了時間。例如美術課本第七冊《民間年畫》,傳統美術課最多隻擁有幾幅掛圖,學生往往不專心,而且一節課很難講完。而我課前先用攝像機去農村中攝一些農戶家大門上的門神或家中的一些財神或一些有關年畫的錄影做成美術課件,課上來展示給學生們看,並讓同學們相互討論,學生對民間年畫知識很快得以理解消化,而且一課時順利完成。

新課程標準論文 篇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根據文字內容並結合文字的特點來設計一些畫畫形式的作業,這樣使枯燥的書面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直觀畫面,讓他們在繪畫中鞏固知識、習得知識,促進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提煉。如:教學蘇教版《漁歌子》這首古詩後,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意境畫一幅畫。學生對這個作業感到新鮮有趣,利用水彩筆紛紛畫了起來,雖然畫得稚嫩,但凝聚了學生的心血。我順勢組織了一次《漁歌子》繪畫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作業熱情。

二、變“被動”為“主動”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作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讓他們自主設計、自我選擇相關的作業任務,變傳統作業形式的“要我做”為新課改教育下的“我要做,我還要做”,從而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探究者。

(一)設計“超市”型作業傳統教學中的作業形式為教師佈置學生做,然後教師批改。這些作業對於優等生來說,富有挑戰性的題目和探究性的題目較少,提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於中等生來說,比較容易順利完成。對於後進生來說,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題目,而提高題他們則束手無策,喪失學習的自信心。這就證明傳統作業忽視了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要求,有極大的弊端。為此,精心設計佈置“超市”型作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通過作業獲得最大可能的提高,既照顧到中等生和後進生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又讓優等生享受探究的樂趣,人人從作業中感受進步和成長。如教學《詹天佑》時,我設計的作業為:①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時,克服了哪些困難?反映了詹天佑怎樣的特點?②給詹天佑設計一張人物介紹卡片。③課外去讀一讀中外愛國人物故事。(第1題為必做題,2、3題為選做一題)

(二)設計實踐性作業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設計作業時,應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一些社會性實踐活動作業,使語文與生活聯絡起來,活學活用。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聊聊當前的熱點話題》時,我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蒐集MH370的有關資料,韓國“歲月號”沉船事件的有關資料。學生經過一週的準備,在課堂上交流的時候,能夠踴躍發言,談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既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聯絡了實際。真正做到了顧憲成所說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三、變“獨立”為“合作”

基礎教育綱要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四大能力: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創新和實踐能力。因此,傳統的獨立型作業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將是探究性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更多的是需要互動、需要合作,讓生與生、生與師、生與家長,齊心協力,共同合作完成作業。如:今年開學初,我讓學生合作辦一份手抄報,主題是《中國夢我的夢》,要求大家分四個大組協力完成,能者多勞,但每個同學都要參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善於畫畫的畫插圖;字寫得漂亮的寫報刊的名稱;文章寫得好的寫文章或詩歌。能力一般的同學塗顏色,找水彩筆等工具……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四份像模像樣的手抄報辦起來了。我把報紙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進行展覽,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總之,設計作業的方式可以有許多種,但要使作業既起到複習鞏固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作業不再成為負擔,而成為一種享受和一種樂趣。

新課程論文 篇五

論文摘要:提出了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的、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新課程理念的先進性、新課程大學聯考、教師角色轉變、落實新課程理念的策略等方面闡述瞭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江西省自2008年秋季開始實施新課程,今年是第二年。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深入,廣大一線中學教師發現實施新課程過程中,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也引發了我們深深的思考。

一、問題

(一)新課程目標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新課程針對傳統課堂教學過於關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是使教師在關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或策略;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注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素養。以實現“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但實際的情形是教師們要麼習慣性地回到一維目標,追求的是知識的容量、課堂的秩序、訓練的到位、最終的考分;要麼是把後二維目標流於形式,質量不高。人們這樣評說:不僅把傳統的優勢丟失了,而且新的體系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

(二)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這就要求改變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改變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

實際中以“形式代替實質”的現象較常見。由原來的“滿堂灌”發展為“滿堂問”,“滿堂問”發展為“滿堂跑”,提問了多少學生是互動的評價指標,跑了多少回是合作的重要體現,課堂並沒有達到新課程的預期。另一種現象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師仍然是教材的忠實的執行者,課堂仍然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仍然是教師教的物件,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機械式的訓練,反覆地強化(無論是“少講多練,還是“精講精練”),仍然把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應付考試的“機器”。

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加入了不少研究性、探討性課題,這些課題是學生形成探究方法,體驗過程,走近生活的好素材。但對教師而言,這些活動過程把握難度大,結果可預測性差,投入的課時多,產出少(指的是考試基本不考),再加上客觀條件、課時總量的限制,教師對這類課題也只是嘴上說說,捨不得花課時去落實。

(三)新課程評價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新課程在評價上強調更新觀念,關注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通過評價還應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提高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進。但在實踐中發現,現實中的各種評價幾乎成為制約新課程理念真正落實的一個瓶頸。

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教師仍然抱著精英主義教育價值觀。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都圍繞著“把學習成績搞上去”這一中心,以分數論英雄。“素質教育”成為一句口號。

2.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以所任班級的平均分、排名為標準,甚至出現末位淘汰制,還說成是科學管理。這都充分反映出對教師評價中以獎懲為目的的鑑定選擇功能發揮到了極致。由於人本身的特殊性,決定著中學生的發展必然有著許多的分化。而不能像工廠流水線一樣,在有些時候,會出現教師投人很多,效果並不明顯等現象。這種評價使得教師在教學中保守退縮,循規蹈矩,尤其是一些年青教師,本來他們剛剛走出校門,有著較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創新意識,敢於嘗試,但這種評價方法束縛住他們的手腳,迫使他們追隨老教師的足跡,學的是如何把握教材,把握課堂,提高教學成績,早日成為一個“熟練工”而已。

3.家長對學校的評價:家長在孩子升學選擇學校的時候,關注的就是這所學校名氣,學校每年大學聯考中一本上線多少,二本上線多少,上線率如何?是否有北大、清華。一旦家長把孩子送入學校,就像跟學校簽了合同,學校如果不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理想的大學就是“違約”,其他都不是家長關注的。如果你對家長說學校注重學生成長過程、情感體驗、能力培養、價值觀的形成,家長會覺得太玄,脫離大學聯考現實。

4.各級政府對學校的評價:在我國,絕大部分中學是各級政府出資的公立學校,學校教育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政府的形象,大學聯考成績既是學校關注的,更是政府關注的。學校大學聯考成績下滑,出不了北大、清華,其校長被免職的事例並不鮮見。校長要對政府“負責”,就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教師頭上。同時,沒有升學率的學校,政府投人必然較少,學校沒有資金只能勉強度日,更不要談學校的發展壯大。

二、思考

面對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把握未來大學聯考?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新課程理念的先進性,也意味它的超前性,所以人們理解、消化、掌握它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實施新課程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形勢,能否把握未來大學聯考。否則,從學生的發展和前途來講,我們就成了千古的罪人。

新課程改革必然帶來新課程大學聯考的改革,從2009年的新課程首次大學聯考,我們可以傾聽到新課程推進的腳步聲,這一風向標為我們的教學明確了指導思想,也增強了我們解決新課程實施出現問題的決心與信心。

(一)新課程理念具有先進性

首先,它將教育視為生命的訴求。它的定位是:高中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的、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高中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並不是面對少數人的“精英教育”,更不是為了順利通過大學聯考的“應試教育”。把教育視為生命存在的形式,把教育視為生命的一種內在品質,把教育視為生命自身的需要,學習不是一個暫態,而是一個常態。

其次,它以多元智力理論為依據,承認人的發展的差異性,人的發展的不均衡性,不用一個尺度來要求所有學生,做到因材施教,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性,尊重學生的同時促進其適度成長。

再次,它是以建構主義為認知核心的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他通過自己主動而積極的選擇、加工與建構的結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呈現給他們的東西。新知識經驗正是在舊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生長出來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反應者,更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2009年大學聯考新亮點

2009年很多省市迎接了新課程改革後的第一年大學聯考,縱觀2009年全國各地的新課程大學聯考試卷,凸顯基礎工程,關注課改新聲,是這些試卷共同特徵。我們欣喜地看到,有些試題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彰顯了新課程理念,成為09年大學聯考的亮點。

如2009年北京理綜卷第20題,本題要求考生判斷他人觀點的合理性,這需要考生具備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具有判斷有關資訊是否科學可靠的意識。這正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考生的考查。重視科學探究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科學探究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幾個要素。科學探究既是物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既是學生學習的學習目標,又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本題就是一個科學問題,如同提出了4種假設,讓考生來分析與論證,評估其合理性。所以說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它給我們中學教學的啟示是: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踐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培養學生,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才能真正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才有可能使學生贏得大學聯考的勝利。

再如2009年大學聯考江蘇物理卷第5題和第12B(3)題,這兩道題的特色可用“源於課本、貼近生活、彰顯理念、體現教改”來概括。第5題考查的閃光燈電路,雖然學生不很熟悉,但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用到;第12B(3)題是以萬眾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水立方為題材,同樣來源於生活。這兩題都與生活聯絡,但都高於生活,不僅要會分析題中的現象,第5題還要了解電容器的充放電過程,會分析該過程中的電量問題;第12B(3)題還要將運動員的長度與照片中的半徑進行換算,會用全反射理論來探求水池的深度等。這使“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絡”的新課程教育理念得以在大學聯考中彰顯。這兩道試題雖然都出自於課本、來源於生活,但命題專家做了精心的設計,使本來十分常見的電容器問題和一道經典的光學習題不僅賦予了時代氣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絡,同時也能夠多方面考查學生能力,具有相當的考試價值,這對今後高中物理的教學將取到很好的導向作用。新課改十分注重課堂的科學探究活動,第12B(3)題的原型為課本中有關全反射的一個經典例題,如果教師將其設計成一個小型的課堂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猜想、討論、實驗、論證、交流等過程展開課堂教學,那麼同樣一個例題,學生留下的印象就要深刻得多,並且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探究精神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2009年新課程大學聯考中象以上反映新課程理念的試題在各科中均有,在此不一一舉例。它們猶如改革的春風,吹拂著我們一線教師的心田,猶如時代的戰鼓,催促我們加強新課程改革的步伐。

大學聯考是全國矚目的,新課程大學聯考更是吸引眼球。在大綱新程向新課程過渡時期,命題專家考慮最多的是平穩過渡,所以今年的新課程大學聯考既保持以往大學聯考的連續性,又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於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年大學聯考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試題將增加,……直到大學聯考與新課程完全相適應。

三、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面對新課程改革,面對新課程大學聯考,每位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育價值觀、突破自身的素質侷限,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大膽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逐步構建起新型的師生關係,最終在新環境下塑造自身新角色。

(一)知識的傳播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轉變

教師角色不僅是資訊的傳播者、講授者和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其主要職能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作為課本與學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從而起到指導作用,但不能替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中豐富的科學與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積極影響、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自我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真正成為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者。(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在新課程理念下,傳統意義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一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學生的嚮導和顧問。老師和學生一樣,有時是靜態者(傾聽、接受),有時是動態者(發言、活動)。角色也在不斷變化,有時是導演,有時是觀眾,有時是裁判,有時是主持,有時也是演員。但無論何種角色,無論何種變化,教師都應是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促進者”,都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轉換,構建一種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合作的師生關係,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使自己貼近學生,融人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真正起到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注重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傳統教學,教師教給學生的是知識的結果,把大量的結論性的內容要求學生記憶下來,然後反覆訓練,達到熟練掌握。現代教學注重過程與方法,交給學生一把金鑰匙,因為“會學”比“學會”更重要。把傳統課程和現代課程歸納比較如下:

傳統課程(應試教育):知識結果—授之以魚—給學生真理(知識)—量—記憶—結果—學會現代課程(素質教育):過程與方法—授之以漁(網)—給學生鑰匙(方法)—質—思維—過程—會學

(四)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傳統的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活動為主體,在方法上以教師的“填鴨式”灌輸為主,不少教師片面強調“講透”、“聽懂”,結果卻形成了“滿堂灌”、“填鴨式”,獨霸了講臺。學生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能被動的接受。過去有一種比喻:“教師要裝滿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從某種意義上說,把學生比作一個容器,教師的教就是往這個容器裡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得不到充分關注。而現代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地位,課堂主要以教師創設問題情景,由學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產生教、學協同與共振,形成真正的高效課堂,從而切實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的發展。正如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近年來大聲疾呼:“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四、落實新課程理念的策略

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思想上要重視課改,注重對新課標、新教材的學習與研究,把握新課改的精髓,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平時的教學。對於新課程實施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符合課改的精神,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使新課程理念得到落實。要關注新課程大學聯考,並且敏感地由今年的新課程大學聯考,推得自己這一屆學生大學聯考將是怎樣。

(一)經常用新課程三維目標審視、反思教學

新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在構建課堂教學結構時,應以教學目標為指向,以科學方法為指導,創設情景,提出問題,開展有控互動的教學程式,強化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要突出定律的建立過程,使學生從中感悟到科學的研究方法。力和運動的關係這一簡單的問題,歷史上從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時間才有本質的突破。這期間科學家堅持不懈的探究毅力,伽利略敢於向所謂的“真理”提出質疑的勇氣,在理想實驗基礎上充分發揮思維想象的研究方法,都是滲透科學觀教學的好素材。用好這些素材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要重視教法研究,積極探索“高效互動”的教學策略

新課程教學理念之一是教學過程多樣化,在實施新課程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有利於學生終生髮展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內容特點,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可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但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教師都要清醒的認識兩點:一是教學的本質是“學”而不是“教”;二是在教學設計“求新”的同時,還要注意教學效果的“務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實踐“高效互動”的教學策略,即通過有效的互動達到教學的高效,讓學生在有目的的認識活動中通過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能力體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些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要用繼承和發展的態度對待課改

傳統意義上的接受式學習與新課程倡導的探究式學習各有所長。有過程感受和體驗上,探究式學習優於接受式學習;在對探究能力的培養上,探究式學習優於接受式學習;在對知識結構的理解上,接受式學習優於探究式學習;在課堂獲得知識的效率上,接受式學習優於探究式學習。多年的教學實踐體會到,好的接受式學習對知識的獲得和理解是有效的和經濟的,但從長遠來說,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對待事實證據的科學態度、探究所需要的多種智慧,接受式學習顯得力不從心,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加強探究式學習的原因。但這並不是要否定接受式學習,因為探究式學習需要較多的時間和較多的空間,間接獲得知識仍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各種學習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功能。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應當認識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應該針對具體的情況靈活選擇學習方式,將探究的方式和其他的方式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探究教學不能搞形式主義

探究式學習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探究過程中的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歸納等過程,都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環節。要使探究學習不流於形式,在設計探究教學時,就要衡量探究的意義和價值,看是否能把學生學習的本質特徵體現出來。在利用實驗進行探究教學時,不要讓實驗變成形式,要出於學習的內在動機,要注重理性實驗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選好讓學生探究的內容,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適時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在經歷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五)新課程教學的評價機制要跟進

新課程實施關鍵當然是教師,因為教師是新課程實施的執行者。但教師實施新課程的外部環境(各種評價)也很重要,如何讓教師無後顧之優地用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

首先,學校領導要重視新課程實施,要下大力氣制定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管理與評價機制。如果需要用期中、期末考試作為評價依據之一,則期中、期末考試的命題必須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新課程論文 篇六

論文摘要:學分制下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必修課和課外鍛鍊為補充、競技訓練課為拓展的公共體育課程模式,優化了課程整體結構,增加了體育學習的時間、範圍和學分,掃清了體育鍛煉的盲區,為建立完全學分制的體育課程結構模式奠定了基礎。該模式確立了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包括必修、課外鍛鍊、競技訓練課等複合型課程的地位。課程內容廣泛使用休閒娛樂、野外生存等現代專案資源,但仍以傳統專案為主。實施該課程模式的主要制約因素仍然是體育場地設施和學校的體育文化氛圍。

課程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指導下而建立的相對穩定的課程活動構架、內容、方法等,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學分制下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改革,是貫徹實施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教體藝[2005]4號),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專案、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三自主教學形式的重要舉措,能夠促進教育思想的轉變,有利於根據學生的興趣、師資力量、設施和人才成長規律來優化課程模式,促進體育課程改革。

近年來各高校對學分制下體育課程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圖建立適用於我國的學分制課程模式,但是在理論和實踐上還沒有根本性突破,還沒有取得比較成功的經驗。由於在思想認識、物質條件、組織管理上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學分制改革仍然受必修課、班級授課制、單元選課制等傳統習慣的制約,還沒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三自主”教育思想,一些改革脫離了高校目前的實際。為此,本文以我校20012005學年本科學生共45921人(女生19587人、男生26334人),其中參加“三自主”選修課的學生共10619人(女生4607人、男生6012人)為研究物件。針對學生在學分制下體育選項課的認知態度、興趣趨向及專案選擇等問題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調查表600份,收回592份,回收率為98.67%,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學分制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設計思想與基本方案

1.1設計思想

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在體育必修課學時、學分相應減少的的情況下,把選修課、必修課、課外鍛鍊、競技訓練課等進行一體化設計,優化課程結構,增加體育學習鍛鍊的時間、範圍和學分,掃清體育鍛煉的死角,確保大學4年體育不斷線,追求課程的最大效益。

1.2基本方案

1)目標。構建實現以學生為本的“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專案、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三自主”的學習的平臺,優化課內外一體化的學習環境,營造生動、活潑並能促進學生自覺、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掌握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養成終身鍛鍊的良好習慣,有效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2)基本結構。學分制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模式的基本結構由“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必修課和課外鍛鍊為補充、競技訓練課為拓展”組成。

“三自主”選修課是學分制的主體,是實現以學生為本的“三自主”教學模式的基本途徑。在2—8學期內,設定了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育舞蹈、奧林匹克運動、體育保健等21個選修專案,每個專案18學時,每專案1個學分,學生可以按照“三自主”的原則,進行多項選課,多選的專案學分可與其他選修課程學分累積使用,從而彌補必修課學時、學分減少的問題。

必修課主要是彌補基礎教育階段體育的不足,起到強制補差的作用。在一、二年級設定必修課72學時,4個學分,按照教學大綱上課。組織形式按照單元模組實施,在各上課單元進行選項分班學習。

課外體育鍛煉主要是消化、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使學生養成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在1-6學期內每週安排2—3次,主要以學院為單位,由學院(系)、體育系和學生體協組織實施。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競賽活動達到一定數量並獲得一定的成績,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秀者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競技體育訓練課主要是針對學校運動員和體育特長生的拓展類體育課程,在1—8學期內每週6—8學時,共612學分。獲得參加省級以上體育競賽者、破記錄者、達到二級以上運動員標準者可獲得獎學金和獎勵學分。

二、學分制下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實施情況

2.1學生對學分制下實施“三自主”課程模式的認識

1)學生對“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的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的認識不斷提高。認為有必要設定“三自主”課程模式的男女生分別是76.60%和97.65%,女生高於男生,表明女生更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參加體育課程的學習。因此參加“三自主”課程模式進行體育選修課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男女生分別由2001年的3.73%、3.50%上升到2006年的35.38%、36.86%,女生高於男生。由此表明,在必修課學時、學分相應減少的情況下,更多的學生已經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從而有效地增加體育學習鍛鍊的時間、範圍和學分。

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選修課在哪個時間開設比較合適的問題,男生相對分散在一、二、三年級和任意時間,分別是21.68%、28.67%、20.28%、28.70%,體現男生體育需求的平時一貫性;女生相對集中在一年級和任意時間,分別是34.17%、32.50%。但男女學生總體上趨向於任意時間段,這個觀點有利於掃清體育鍛煉的死角,確保大學4年體育不斷線。

31在“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開設選修課的同時是否還需要開設必修課,男女學生的觀點基本一致,分別有63.83%的男生和78.40%的女生認為有需要。一方面表明現代大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形式有多種需求,另一方面,目前“三自主”選修課仍然存在教學資源的不足,特別是選課時間和空間太小,這些情況制約了“三自主”選修課的正常執行,還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因此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有必修課的保障。分別有24.34%、20.83%的男女學生主張建立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同時設定兼有必修、課外鍛鍊、競技訓練課等多課種的複合型課程模式。同時也說明,實施公共體育課程完全學分制的觀點在目前仍然不夠成熟,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需要不斷進行教學試驗,分期推進、逐步完善公共體育課程學分制體系模式的建設。

2.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體育選修課的目的和依據

1)“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體育選修課的目的。學生根據自身的價值定位,按照自身身體健康狀況、興趣、愛好和對體育某些專案及終身體育鍛煉的導向選擇。男生以增強體質(19.53%)、興趣愛好(15.30%)、鍛鍊意志(12.77%)為主;女生以健身健美(17.68%)、增強體質(17.25%)、豐富生活(15.07%)為主。男生強調體質、意志和個性,體現體育的本質特點;女生把美與生活放在重要位置,體現體育的美學作用。

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體育選修課的主要依據。學生獲得了學習的主動權,從而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案、老師和上課時間。男女學生選有興趣的專案分別是58.77%和61.11%,選上課時間分別是23.68%和20.59%,在選修課的依據方面男女學生表現出一致性。因此根據學生的興趣安排學習專案和內容是構建學分制下體育課程內容的關鍵,同時合理安排教學時間也是學分制下學生選擇的重要環節。

2.3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的內容

1)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中學生選修內容的特徵。2001~2006學年男生選修專案前3位是籃球(29%)、足球(15.4%)、乒乓球(10.5%),仍然以競技專案為主,體現了男生的競爭意識;女生選修專案前3名是形體(23.4%)、健美操(16.0%)、體育舞蹈(13.3%),體現了對健身健美的追求。男女學生在內容的選擇方面體現了明顯的性別特徵,同時傳統競技專案仍然是當代大學生喜愛的主流專案。因此,在廣泛應用休閒娛樂、野外生存等現代專案資源的同時仍然需要加強對傳統專案的改造,從而豐富自主擇項的內容。

2)“三自主”課程模式中需要增加的體育選修專案。通過體育選修課實踐後,男女學生在內容的選擇方面,男生建議增加保健康復(22.60%)、休閒娛樂(19.48%)、野外生存(16.36%)的內容;女生建議增加休閒娛樂(20.98%)、野外生存(20.79%)、健身健美(17.96%)的內容。休閒娛樂、野外生存是男女學生的共同建議,在今後選擇和安排專案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動態。

3)影響“三自主”體育選修專案開展的主要因素。影響其開展的主要因素是場地設施(男女學生分別為31.96%、32.96%)和學校氛圍(男女學生分別為25.63%、19.06%),因此加強體育設施建設仍然是學校重要的建設任務;其次積極開展傳統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努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選擇的機會,實現人人蔘與體育鍛煉的目標。同時,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而進行體育選修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合理安排學分問題不容忽視。

2.4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的實施效果

1)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成績超過全國大學生平均指標《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平均得分325分,合格率96%;2002—2005學年《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合格率為98.56%;《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3—2006三個學年合格率分別是98.85%、99.47%、99.80%,整體水平為99.37%。

2)學生對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的實施效果滿意度高,男女學生分別達到97.12%、96.95%。

3)12~學生體協為主體的課外體育鍛煉,充分發揮了大學生主人翁作用。目前學生體協承擔了全校90%以上的課外體育活動,培養了學生裁判員、體育積極分子的體育實踐能力、組織工作能力、合作與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發揮了主人翁作用,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近3年來,已有近500人次學生獲得了體育行政部門頒發的二、三級裁判員證書,他們已成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骨幹。

4)學分制下“三自主”課程模式使學生的收穫比較廣泛。豐富了課餘生活(23.03%)、愉悅心情、陶冶情操(16.57%)是男女學生共同的收穫。而男生在健康水平(18.38%)、運動技術水平(11.82%)提高方面比較突出,女生在塑造了好體形方面(11.05%)收穫比較大。

5)通過競技體育訓練課,使學校運動員和體育特長生在運動能力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推動了學校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2003年以來我們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大眾健美操總決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團體第4、西南區高等農業院校足球、羽毛球冠軍等,這些成績超過了過去任何時期的成績。

三、結論和建議

學分制下以“三自主”選修課為主體、必修課和課外鍛鍊為補充、競技訓練課為拓展的公共體育課程模式符合目前我國高校的實際和自身規律,能夠滿足學生對體育課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實驗和研究,獲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該模式增加了體育學習和鍛鍊的時間、範圍和學分,彌補了必修課學時、學分減少的缺陷,掃清了體育鍛煉的盲區,確保大學4年體育不斷線;同時該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公共體育課程目前實施完全學分制在思想認識、物質條件、組織管理上仍然不夠成熟的問題,需要不斷進行教學試驗,分期推進、逐步完善,因此,本研究為建立完全學分制下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結構模式奠定了基礎。:

新課程論文 篇七

關鍵詞:國中語文 課堂教學 教學模式 提問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的確,新一輪的課改從教材編寫、課程資源都做了較大的改進,但如何落實新觀念、新教材、新課程,這就涉及到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因此,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是新一輪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國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進,要整體考慮“三個維度”,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改進課堂教學內容

1.在閱讀教學中,要將基本的閱讀方法列入教學內容,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例如,結合《在山的那一邊》、《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等現代詩歌教學,重點進行朗讀訓練,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方法,學會處理停頓、輕重音、緩急、揚抑、悲歡等。

2.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背影》、《臺階》、《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學,其中的一項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文章的一種方法,即抓“關鍵性語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閱讀能力,是學生快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重要方法,必須提高學生的這種能力。

二、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春》可以運用傳統的引導啟發法;《濟南的冬天》可以運用問題教學法;《山中訪友》可以運用體驗教學法;《秋天》可以運用成功教學法。

2.多媒體教學。充分、綜合運用多媒體,能有效改進課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文的教學中,不妨做些課件。

3.室內課與室外課相結合課。為什麼語文教學總要在教室內上呢?如《行道樹》、《秋天》(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等課,如果把它們放在室外來上,不是可以“文”、“景”結合嗎。讓學生置身於自然界之中,親身去感受和體驗,便可以此進行“人文對話”和“人景交融”。

4.學科間互動。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按要求作畫,將課文描寫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幅畫,併為此畫題詞。美術課與語文課配合,然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三、改進課堂提問方式

1.預習時提出問題。課堂教學前,教師可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至少提出一個問題,然後教師進行收集、整理、歸類,並選擇與本課學習目的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2.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問題。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提倡並歡迎學生提出問題。首先,可以以學習小組互助的形式組織學習活動和實踐,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小組裡互相提問題、互相請教。其次,可以採取全班探究的形式進行實踐體驗,各學習小組將本小組裡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全班同學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來組織學習活動,組織部分學生先學習“例文”,組成“先學團”,課堂上,讓還未閱讀此“例文”的同學在自讀的基礎上向“先學團”的同學提問題,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進課堂表演物件

1.個人閱讀階段。要讓學生獨立閱讀,進行獨立的與文字對話和情感交流,獨立查詢工具書,獨立解決語言障礙,獨立做閱讀標註,獨立理解,獨立思考,獨立提出問題,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

2.小組學習階段。可建立四人或六人學習小組,在小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組織,每位學生可以盡情發言,將自己的疑問請教小組同學,也可將自己的理解與小組同學分享。由於小組討論階段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學都將無拘無束地提問、討論、發表見解。

3.全班討論階段。讓各小組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老師彙總引導學生共同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問題作為討論重點,然後引導全班同學進行探究。此階段,由於問題都是學生在小組中無法解決的、急於求知的,大有主動“請戰”的情境,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輕鬆,學生互相啟發,互相質疑,共同論證,共同解決問題。特別是那些較高層次的同學,他們更深層次的求知及表現欲都得到了滿足,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實。

總之,在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提問、討論等主體學習活動及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鍛鍊能力、體驗情感、確立價值觀,以及逐漸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及以人為本的思想,就要不斷從以上諸多方面加以改進。如此改進,必將有力地促進新一輪中學語文課改走上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