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89W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新版多篇】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 篇一

(一)著眼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建設實踐教學體系

建立三個層次的子系統實踐教學體系,並將實踐教學體系落實到新修訂的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中第一子系統以認識實習為主體,涵蓋工程製圖、土木工程概論、測量實習等。使學生了解、認識、描述土木工程產品的功能要求、內部結構,激發學生學習土木工程的熱情。第二子系統包括力學、工程材料、土力學及結構實驗及課程設計等。使學生掌握材料效能、結構建模及結構分析設計方法。第三子系統包括結構檢測、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使學生掌握與實踐土木工程的分析、設計、施工檢測和控制方法。三個子系統的層次結構是“綜合—分解—再綜合”的關係;具有“實驗、實習和設計”三要素,符合人的認識規律;以能力培養、特別是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在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中,從以下三個方面納入實踐教學體系。

1.與土木實驗平臺相對應,設立《實驗系列課程》,打好全面開放式實驗的基礎。

2.設《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指導表》,將課內各集中實踐環節與課外社會實踐、科研實踐、學科競賽、創新實踐、學年作品和文化素質教育實踐等結合起來,形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將研究型、創新型實踐課和課外科技競賽活動列入教學計劃,如力學模型測試、應用軟體培訓、結構模型競賽實驗課等。

3.增設創新實踐學分,即對學生參加的各類競賽、科技創作和論文寫作等活動,進行考核後計入學分,且可免修其他課程。

(二)將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寓於教育教學全過程

本科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活動的開展,必須寓於教育教學全過程。

1.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進行課程改革。對土木工程專業中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如《土木工程概論》、《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結構類實驗課等進行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線。《土木工程概論》可計劃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形象生動、引人入勝的教學,組織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專家授課,使新生剛入學就重視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發揮以智引人、以志樹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學有一定的特色,將課程分為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是以子項工程中的工種工程施工為物件的基本施工知識;第二層次是以整個專案工程施工為物件的現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後者中引入現代化的最新方法,採用多媒體授課,授課過程中,使學生站在專案經理的高度,統管全域性,運用最新技術,去解決複雜的工程問題。土木工程材料和結構類課程內容廣泛,實驗課時較多,長期以來採用傳統方法進行實驗,學生主動參與少,可計劃製作各類實驗課件,讓學生利用課件,主動參與,進行模擬實驗後,再正式進行實驗室試驗,這項改革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開發創造性思維,潛移默化地掌握創新方法。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四年級的導師制與畢業設計相結合。為貫徹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則,更好地實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三元結合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實際工作的能力,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擬將畢業設計改在一年內機動安排,規定對四年級的導師制必須與畢業設計相結合。導師關心學生的全面成長,在負責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的同時,要提供學生參與工程實踐和科學研究的條件,與科學研究、創新活動結合起來。

3.探索寓於教學過程、形式多樣、可持續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的新路子。在教學過程中,開拓一些形式多樣的創新實踐活動。組織學參加挑戰杯結構設計競賽:以激發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主動精神,競賽活動鼓勵跨專業、跨年級、跨學科的合作,以體現團隊精神。組織學生科技活動:設定學生科技活動基金,推動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課外科技活動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結合教學環節,撰寫小論文: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結合課堂教學、實驗、實習及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安排撰寫小論文,促進學生參與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為實行開放性實驗創造硬體條件。對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實驗進行調整、投入,圍繞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工作。在保證開出原計劃規定的混凝土結構、土力學、建築材料等各類課程的實驗基礎上,擬增開一些實驗專案如“預應力張拉工藝”、“結構非破損試驗”、“道路工程現場檢測”等。

(三)通過“產、學、研”結合,依靠社會力量辦學,有效提高實習和畢業設計的質量

搞好專業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關鍵是理論聯絡實際。擬將廣大教師的“產、學、研”結合點形成為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網路,組成可跟蹤最新技術、靈活的校外實踐基地。這是依靠社會力量辦學的新觀念。觀念的更新,可使我們克服困難,有效地提高實習和畢業設計的質量。在認識實習的兩週時間裡,充分發揮校外實踐基地的作用,利用實踐基地的有利條件,使學生了解國內外的現狀、高新技術及發展趨勢,使認識實習具有內容廣、技術新的特點。依靠“產、學、研”合作網路,生產實習可實行“開放式”,為強調能力的培養並進一步提高生產實習的質量,修訂適用於土木工程專業的生產實綱並用於實踐。落實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的“產、學、研”基地,保證有相對穩定的、內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個領域的合作單位;每年擬聘任10名左右校外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為學生結合實際工程進行畢業設計創造有利的條件。在畢業設計中實現五個結合,即四年級導師制與畢業設計相結合;設計題與實際工程相結合;校內外指導教師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設計題目與用人單位要求相結合。

二、結語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具備一定的理論功底、實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就必須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著眼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將工程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寓於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產、學、研”結合,依靠社會力量辦學,有效提高實習和畢業設計的質量,才能最終實現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建築學概論論文 篇二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流轉稅、所得稅和財產稅法律制度是構成我國現行稅收法律制度的三大體系。其中,以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為主的流轉稅是我國目前稅收收入的主體稅種;以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的所得稅每年均有較快的增長;相對而言,財產稅在我國稅收體系中所佔的比例較小,俗稱“小稅種”。縱觀世界各國,財產稅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在中國,關於財產稅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均處於起步階段。隨著公民保有財產數量的迅速增長,以房產保有稅為主的財產稅法律制度改革顯得尤為重要。房產稅法律制度改革源於 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 2003 年決定),該決定提出“實施城鎮建設稅費改革,條件具備時對不動產開徵統一規範的物業稅,相應取消有關收費。”2003 年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國大陸地區開徵物業稅,之後,實務部門與理論界開始了物業稅改革研究。2005 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建議》(下文簡稱 2005 年建議),黨中央再次提出了“穩步推行物業稅”。到了 2009 年,國務院《關於 2009 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下文簡稱 2009 年意見),再次提出“深化房地產稅制改革,研究開徵物業稅”。2011 年 1 月,在一片爭議聲中重慶、上海同時開始房產稅改革,將部分個人非經營性住房納入房產稅徵稅範圍。通過中國共產黨黨、全國人大、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通過的一系列“決定、建議、意見和試點方案”來看,房產稅改革從理論研究階段上升為改革試點階段。2013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頒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 2013 年決定)明確提出“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2013 年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檔案中明確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將“完善立法”置於財稅體制改革總目標的首位。

二、文獻綜述

發達國家的房產保有稅法律制度相對完善,但相關文獻更多地從經濟學和稅收制度的視角進行分析,法學視角的文獻幾乎沒有,且發達國家關於房產保有稅的研究前提是納稅人稅收遵從度高且有相對完善的監督意識和制度保障等。因此,現有國外文獻對發展中國家的指導意義較弱,但發達國家的相關文獻仍有我國房產保有稅法律制度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將相關文獻內容放入第一章“理論基礎”之中。下文主要介紹我國內相關文獻,並進行簡要評述。房產保有稅改革的焦點問題之一是合法性問題。重慶、上海的房產稅改革將 1986年《房產稅暫行條例》中規定的個人非營業住房從免稅範圍恢復為徵稅範圍。這一改革是否有法律依據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正方觀點有:第一,中國現實社會需要此類授權立法,王光明(2011)提出,中國現行社會環境需要此類授權立法。傅光明(2011)提出,在中國特殊國情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主要就基本的稅收立法,大量的地方性稅收法規仍然應當實施授權國務院立法的模式。第二,房產稅改革不等於開設新稅種,因此無需立法機關的介入,劉隆享教授持上述觀點。其三,稅收的立法權應歸於地方。郭維真提出房產稅的決定權歸屬於中央或地方僅僅是形式問題,或者說這種決定權本應由納稅人所擁有,即“稅負決定選民”,這種地方治理模式不應被認為是違法。反方的觀點有:張守文(2012)提出,房產稅改革應遵循法律保留原則,不宜採用空白授權或轉授權。熊偉、丁一、張富強等學者認為,重慶、上海的房產稅改革有違《立法法》。

第一章 房產保有稅法律制度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

一、房產保有稅法律制度基本概念闡釋

房產稅與民生息息相關。房屋的概念與建築物、構築物的概念密切相關。簡而言之,房屋是建築物最主要的一種型別,建築物最主要的分類是生產性建築和非生產性建築(又稱為民用建築)。前者包括工業建築、農業建築等;後者包括居住建築、商業建築和公共建築等。狹義的房屋主要指居住建築(又稱為民用住宅),而我國現行房產稅中的課稅範圍應理解為廣義的房屋,即包括生產性建築和非生產性建築,但是針對某些建築給予免稅。一般認為,房屋是指有屋面和維護結構,可供人們生產、工作、娛樂、居住或儲藏物資的場所。房屋,又稱為住宅,主要指非生產性建築。但現行房產稅的徵稅範圍包括房屋(非生產性建築)、廠房(生產性建築)。構築物是指不具有圍合空間,用於生產、生活的物體,例如室外游泳池、橋樑、煙囪、隧道燈。構築物的概念與建築物其他設施的概念有重合之處,在房產稅制度設計時,須謹慎考慮。綜上,房屋是指由基礎、牆、門、窗、頂構成,供人居住、工作、學習、娛樂、儲藏物品或進行其他活動的空間場所。房屋可以從三個視角解析:第一,從建築的視角看,房屋是有承重支柱、圍護牆體和頂蓋的建築物。第二,從物質構成角度看,房屋包括四大物質構成,包括建築材料、地基、屋內設施(水、電等)和外部環境(道路、附屬設施等)。因此,我國現行房產稅中“房”的概念基本等同於“建築物”的概念。

二、房產保有稅法律制度理論依據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 篇三

關鍵詞:土木工程概論 教學問題 教學方法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bea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bring the completelystudent to the great famil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s a "guide", the teacher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and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Finall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knowledge system,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the way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etc. We can cultivate the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having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Teaching problems; Teaching method

土木工程概論是土木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課,對土木工程人才的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僅是所有專業課程的基礎,同時也肩負著把完全外行的學生引入土木工程這個大家庭的使命。通過土木工程概論的學習,能夠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為以後學好專業課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長期以來由於土木工程概論課程固有的特點以及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同學們對該門課程的學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文章介紹了筆者對此門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一些思考,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特點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內容寬泛,資訊量大,缺乏實踐性的內容

土木工程概論作為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它幾乎涵蓋了所有與土木工程相關的內容,其涉及了工程材料、建築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橋樑工程、隧道與地下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給排水工程、海洋工程、機場工程、專案管理、防災減災等,內容龐雜粗淺,課本往往只能點到即止。另外,書本概述性文字偏多,但囿於課時,課堂上大部分時間只能用於理論知識的講解,缺少實踐性的內容作為支撐。

1.2 學生基礎薄弱,內容理論性強

此課程於大一第二學期開設,學生土木工程的專業知識一片空白,此課程中大量出現的專業名詞使學生理解產生困難,比如在講解土木工程施工的相關內容時出現的網路計劃、模板、腳手架等相關內容;地基與基礎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方法、各種基礎形式,等等。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2]。

1.3 課時過少,考核方式簡單

就筆者的教學經歷來看,“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授課學時介於16~24學時之間,也就是說,每次上課(90 min)都要講完一章的內容,如建築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等,由於知識點很多,難度較大,教學效果令人擔憂。“概論”的考核方式大多采取開卷考試或提交小論文的形式,急功近利的學生常常只盼著“畢其功於一役”,疏於平時的學習積累,掌握知識的牢固性大打折扣。

2 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土木工程概論這門課程因為它固有的課程特點以及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一直以來教學效果並不理想。為了改變當前的這種現狀,筆者時常去向有經驗的優秀老教授請教,並根據此門課程的固有特點思考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並把這一套教學方法運用在自己的教學當中。根據同學們的反應來看,這樣做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1 知識體系的建立

由於土木工程概論具有內容多、課時少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當中無法對每個知識點都進行詳細的介紹,材料的取捨成了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難題,既要避免越俎代庖,又要能夠充分發揮先導課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對於該門課程的特點、內容能夠熟練地掌握[3]。筆者授課之餘到設計院、監理單位以及施工單位進行工程實踐及交流,積累了相關的工程經驗。通過理論知識與工程實際經驗相結合,突出重點,對課本知識進行梳理,對課程內容的詳略進行取捨,建立了一套自己授課的體系。簡要介B如下:在首堂課時,會把本課程內容的脈絡介紹給學生,形成一個總體的框架,使學生對於需要掌握的知識更加清楚明白,少走彎路,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不斷地告訴他們土木工程概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的重要性,激發同學們對知識的探索精神,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2.2 理論聯絡實際

土木工程專業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不僅要讓學生學好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會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程當中。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把課本上的知識,通過現場的參觀、講解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克服純粹課堂講授的弊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在教學過程當中,對大部分章節都配有相關的、典型的工程例項,將工程例項涉及的每個專業概念、思想和知識點進行重點的突出和分析,使學生在聽任課教師講解工程例項的同時能夠把自己對這些概念、思想和知識點的認識從生活常識上升到專業的角度[4]。土木工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規模大、投資高,一旦出現工程事故,將會導致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嚴重的經濟損失,筆者會有針對性地挑選部分相關的工程事故案例進行講解,使學生意識到工程事故後果的嚴重性。例如:在講地基沉降章節時,可引入著名的工程案例或近期影響較大的工程事故幫助學生了解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學會以後如何避免以及應對此類事故的發生。又如可通過回顧“5・12”汶川大地震,血淋林的畫面和一片廢墟的視覺震撼,讓學生通過教訓真正意識到抗震對建築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學好專業知識的重要性。這樣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相關的概念,同時可以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樂趣[4]。

2.3 人文素質和愛國主義教育

土木工程概論作為一門先導課,對於大一的學生了解專業課程,掌握大學課程的學習方法,學習思維無疑是有益的。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在土木工程概論的教學當中,還應輔以人文素質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如何做事的同時學會如何做人,既有人文素養,又有愛國情懷。使學生在大學階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定好自己今後的奮鬥目標,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5]。例如:講水利工程時可以引用大禹治水的事蹟。禹上任後,吸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慘痛教訓,親自帶著測量工具四處奔波勘測地形,觀測洪水變化情況,繪製水系圖,為治理洪水十年如一日,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撲在治水事業上,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控制了洪水。大禹有心懷天下的胸襟,為了百姓,為了蒼生,日夜辛勞,是學習的榜樣。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的思想,讓學生意識到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熱愛祖國,為祖國的前途而奮鬥,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

3 結語

土木工程專業領域廣闊,《土木工程概論》課程內容豐富,研究動向前沿,我們必須進一步努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課程的特點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時俱進,適時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嘗試,豐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併為其以後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和科技發展要求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方薇,李盛。“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中國電力教育,2014(21):68-69.

[2]胡坤,朱平華,伍君勇。基於認識實習的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6,18(1):62-63.

[3]楊柯。“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與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1):10-14.

[4]張振華。“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W中工程例項的重要性及講解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1(8):157-158.

[5]鄭元勳,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論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築教育,2012,21(1):62-65.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範文 篇四

【關鍵詞】土木工程概論;大土木;教學現狀;專業責任感;工程思想

《土木工程概論》是“大土木”各專業方向的入門性質的課程,是構建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內容和方法的專業基礎課。我校作為地方性教學研究型高校,其土木工程專業從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出發,培養目標定位於:立足貴州,輻射西南,面向施工企業、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管理第一線,服務於土木建築事業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會設計、能施工、懂管理”的工程應用型高階專門人才。《土木工程概論》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入學後最早接觸一門專業課程,肩負著把完全外行的學生引入土木工程行業的大門,使其瞭解並熱愛這個專業、激發其學習興趣的重要使命,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起著奠基與導向的作用。

1 課程開設的意義

1.1 課程開設背景

1998年教育部新修訂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新目錄中土木工程專業覆蓋了建築工程、交通土建、礦井建設、城鎮建設等8個專業領域,成為一個寬口徑的大專業。

在“大土木”歷史背景下,高校教師迫切需要向學生介紹“大土木”的教育思想和“強基礎、寬口徑、多方向”的教育理念。土木工程具有內容廣、支系多、科目繁等特點,涵蓋領域極為廣泛。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站在大土木的高度,對學科全域性有充分認識與把握,畢業後能在房屋建築、地下建築、道路與橋樑、礦井等的設計、研究、施工、管理等部門從事技術或管理工作[1]。為滿足以上教學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開設《土木工程概論》勢在必行。

1.2 課程定位與任務

《土木工程概論》的開設立足於“大土木”的理念,定位是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高校通過不斷動態擴充教學資源、持續開展教學研究,提倡教師“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和創造性的教學工作,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和提供平臺[2]。

該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大土木”的專業範疇:一是,使學生比較全面地瞭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領域的內容和發展情況,初步構建專業基礎知識;二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清晰和有邏輯性的工科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課程教學現狀

2.1 內容多,學時少

作為一門引導性的專業基礎課程,其內容涉及到建築工程、道路與橋樑工程、工程材料、水利工程、給排水工程、專案管理、防災減災、建築施工等,涵蓋十分廣泛,其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熱情及效果。經調查,《土木工程概論》一般設定在大一上學期,受到軍訓等入學教育的影響,授課學時最少的只有16學時,最多的是28 學時,多數介於兩者之間。較之一般課程的36學時,如此少的學時,是不能達到預期教學目標的。

2.2 對教師要求高

教育部要求: 要配備對土木工程有著深刻認識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來講授這門概論課。多數高校的實際情況是,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承擔著更為繁重的教學任務或指導研究生作科研與生產,該課程只能由年輕的講師承擔。青年教師通常對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較熟悉,而對於其它方向則知之甚少。由於實踐經驗的不足,講述工程例項時難以做到旁徵博引、生動活潑、深入淺出[3],從而難以到達培養目標預期的效果。

2.3 幾點建議

鑑於上述問題,筆者認為:第一,合理取捨授課內容。任課教師須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在有限的課時講清楚基本知識、重點及難點;針對各校專業方向,有側重地詳細講授有關知識,使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基本內容、性質和特點有系統的瞭解;授課內容儘可能反映該學科在近幾年所取得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成績。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該課程涉及工程領域較多,要求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紮實的專業背景、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因此,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雙師型”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新開辦的學校應在中青年教師中培養一批專業知識廣、實踐能力強、教學基本功紮實的骨幹教師,並定期的派出參加工程實踐培訓與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實現“教師進工地,工程師進課堂”。第三,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外利用資料室、圖書館或網路收集相關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彌補課時過少的缺陷。

3 課程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3.1 豐富教學方法,挖掘學生潛能,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一如,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將生活中遇到的土木工程問題提到課堂的層面上來進行討論。首先學生自己進行討論解決,實在有爭議的,再由老師進行提示解決。這種模式既能有效的防止思維上的定式,也能有效的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二如,實景式教學:講授建築物基本構件如板、樑、柱等時,引導學生觀察教室裡基本構件的佈置及形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並結合荷載傳遞的基本路徑知識去理解和掌握荷載傳遞的基本原理、基本構件等有關知識。三感染式教學:讓學生了解國內外土木工程領域的一些重大工程和有重要影響的土木大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專業榮譽感。例如,世界上第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的建設歷史與意義,耳熟能詳的“水立方”和“鳥巢”,茅以升老前輩如何修建錢塘江大橋‘樑思成的建築思想等等。

3.2 分析工程事故案例,培養學生專業責任感

土木工程專業建設物件涉及到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在課堂中可以引入一些實時的工程事故案例,特別是對人為造成的事故案例,讓學生時刻認識到事故造成的嚴重後果。對剛入門的新生灌輸專業責任感,使其入學開始就養成嚴謹的工程觀非常重要[4]。例如杭州地鐵工地塌陷(2008年);上海在建商住樓整體倒塌(2009年);遼寧撫順市月牙島西橋竣工前垮塌(2012年);遵義樓房倒塌半棟樓斷裂如懸崖(2015年)等等一些案例。通過工程案例的講授,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些案例中涉及到的問題,哪些是人為,哪些還是理論技術缺失造成的,並且發散思維提出這些問題的處理方案,培養專業責任感。

3.3 注入工程思想,培養大工程觀

現今的“大土木”範疇並不是之前土木相關專業的簡單歸併,而是更高意義上的整合與擴充套件。“大工程觀”的本質就是將科學、技術、非技術、工程實踐融為一體的,具有實踐性、整合性、創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體系[5],是以“整合、系統、應變、再迴圈”的視角看待大規模複雜系統的思想。

教師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適合科學地灌輸工程思想,將歷史人文內容、哲理貫穿於教學過程,逐步建立基本的法律意識、風險意識、環境意識和人文意識,並樹立可持續的發展觀。工程思想教育一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總任務、總目標和本專業學習的關係, 啟迪學生把祖國的前程與個人的歷史責任緊密聯絡起來, 激發自己學習和成才的主動性;二是揭示本專業和工程事業對人才的全面素質要求, 使學生體會到社會發展對他們在知識、能力、觀念和心理品質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幫助學生在總體上認識學習的目的、方向、任務和規律, 認識各門課程在本行業和工程事業中的作用和地位[6]。

3.4 瞭解專業構成,方便學生職業選擇

近年來,各高校新開設的土木工程專業都屬於“大土木”的培養模式。一般而言,學生在大二或大三年後自然會選擇一個或兩個的學習方向,這些學習方向的形成,除了部分家長或老師指導外,多數由學生的興趣來決定的。而這種興趣又是建立在學生對大土木各方向的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因此,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所需知識和就業前景”等系列問題進行詳細的講解,在目標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拓展專業知識面,促進學生更好的擇業與發展。

4 結語

《土木工程概論》教學任務的特殊性,以及涵蓋內容多、知識更新速度快的特點,決定了該門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及意義。因此,只有對該課程的重要性進行認真分析,才能確立共同的教學目標;只有進行積極的教學改革和探討,才能促進該課程的教學發展,才能體現該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琰,等。對現代土木工程專業教育的幾點探討[J].高等建築教育,2003(9).

[2]王清標,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論》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

[3]方薇,等。《土木工程概論》教學現狀與課程改革[J].廣州化工,2014(7).

[4]顏榮濤。《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科技視界,2013(1).

建築學概論論文 篇五

關鍵詞:建築學教育體系知識主體

教育是由教育目的、教育物件、教學思想和教學法構成的,因此關於教育和教學的討論多半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討論。對於大多數學科來說,學科本身的定義是清晰的,如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和歷史學等;但建築學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和上述學科一樣,建築學也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建築學的研究物件和建築學的知識主體並不是非常明確,如建築是藝術、建築是建造、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以及建築是符號象徵等,因此建築學的知識主體既包含了造型藝術的法則又包括了工程技術的知識。從歷史發展來看,建築學學科最初是在藝術院系裡,後來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學院,接著又向綜合性大學發展。建築學的基礎知識也由於自身概念的拓寬而不斷增加。雖然建築教育和建築實踐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然而建築學的含義不僅僅是建築本身;由於建築學的學科概念的含混,對其研究物件的討論一直是建築理論討論的重點之一,每一次對建築學的大討論都引發了對建築教育的重新思考。

我國建築學發展的歷史並不長,並且是在西方建築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發展,走出了和西方不一樣的道路。在當今資訊交流十分頻繁的年代,建築教育之間的交流當然也日趨頻繁,作為交流和學習的基礎應當對建築教育的特點作一次深刻的探討。

一、傳統建築概念與建築學

中國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建築己有4000多年的歷史,並在世界建築之林中獨樹一幟。然而,把建築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築學和與其相應的建築教育在中國只有不到80年的歷史,其中緣故值得思考。

如果我們認真讀一下中國歷史和中國建築史,瞭解中國傳統“建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位置和發展脈絡,就不難發現中國傳統建築的概念和現在的概念之間存在著差異。首先,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建築的角色是“器”,主要存在的價值是“功用”。作為器的建築產生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內部空間,也就是說,建築僅是建造活動的客體,內部空間才是整個建造活動的目的。因此,建築的外形僅是一個媒介或載體,通過載體達到“功用”的目的。其次,作為“器具”的建築有等級之分,而劃定等級的原則取決於“器具”使用者的社會、政治地位。這個等級是建築形式、型別的基礎,通過建築的平面、屋頂樣式、建築用材和用色等方面體現出來。再者,中國傳統建築以木構為主,建造者主要是木匠。由於建築形式預先由建築型別而定,型別直接取決於主人的社會、政治地位,因此,所謂“設計”工作也就是選擇型別和解決建造問題。這樣的“設計”工作與西方傳統概念上的設計工作是不同的。因此,在整個建造過程中,沒有建築師這個角色,起主要作用的是木匠中的大師傅。工地上的參照物是由大師傅根據建築的型別和所備的建築材料製作的建築木構模型;建造過程中如遇問題,現場解決。此外,中國傳統建築的彩畫畫幅主要取決於結構構件的形狀,表現的和西方建築室內的繪畫也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的畫面和結構構件合二為一,後者繪畫具有自身的獨立性。

綜上分析,從建築學的意義上看,中國傳統建築的概念和西方建築的概念存在本質的差異。建築在西方是西方藝術三大門類之一,即繪畫、雕塑和建築;而中國的傳統建築本質上是“器”不是“藝”,沒有獲得與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同等的地位而成為藝術的一個分支。造房子所需要的“技能”沒能作為“學問”,“建築形式”的美主要源自於技術和構造,而不是源自於以形式為目的的設計,建築物本身並沒有向西方建築那樣成為美學討論的物件。幾千年來直至上個世紀初,中國沒有建築師,因而也就沒有為此而專門設立的學校和建築教育;建築技術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徒式的傳授體系。中國傳統建築業沒有產生出建築師這個職業,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建築本身落後,而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意識形態上對建築的定位不足以產生建築師。20世紀初,隨著國門的開啟,許多新事物和新學科也隨之進來,“西學東進”是當時的潮流;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也包括了建築師的職業和建築設計的概念。因此,儘管中國建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建築學仍是一個新的學科。

二、回顧建築教育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所建築院系正式誕生於1927年,即現在的東南大學建築系,其教員和系主任都是由回國的留學生組成[1]。上世紀初,清政府有組織地派送中國留學生出去學習,建築學也是其中之一。據史料記載,在出國留學生中學建築的有55人;其中40人去了美國[2]。學成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返回祖國,開辦了事務所,成為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並建立了中國自己的建築院系。顯然,由於所受建築啟蒙教育的原因,對建築學的理解一開始就是以西方傳統建築學的觀念為基礎,以理解西方古典建築的方法去理解建築事物,並且以此解釋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建築。因此,第一代建築師對中國傳統建築以及“民族特徵”的解釋和西方建築師的理解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有“地道”與否的差異。這一觀點無論從他們的作品中或對中國建築形式的分析上都明顯反映出來[3]。

這樣,建築的概念由“器”而轉成“藝”,成了學問的物件。建築是藝術的地位在建築院系裡得到普遍承認,這和西方傳統建築學是一致的。作為藝術的建築,其形式(外觀)就變得尤其重要,所以對形式的研習就成了設計訓練中的中心內容,也成了建築教育的主要內容[4]。由於對建築概念的理解是西方的,因此學習建築、認知建築的手段也是西方的。例如建築設計初步課,對建築的理解和學習方法基本上是西方傳統建築學的方法,從研習古典建築開始,學習的方法是渲染,目的是通過長時間的描繪領會古典建築精髓的幾何關係和形式美的原則。西方古典建築學由於阿爾伯蒂(Arberti)和帕拉蒂奧(Pladio)的貢獻,形成了一整套形式美的生成方法作為設計的原則。然而,有意思的是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習也使用了相同的辦法,但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產生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圖紙上看到的中國傳統建築的立面是木構件搭接中空間關係的平面投形,“立面”本身並不存在。因此,所謂立面的比例、幾何關係等沒有實質意義,這種作為認知的學習方法導致了對中國傳統建築認知的形式化和表面化;也直接導致了建築設計中對中國傳統建築符號化的設計方法。這種以渲染為基礎的形式訓練模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其間雖然渲染的物件—建築形式發生了不少變化,但以渲染作為訓練的手段並沒有變,從“古典”建築一直渲染到“現代”建築[5]。表面上看,渲染作為訓練工具並沒有影響對新建築形式的接受,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以這樣的方法去理解“現代”建築和對中國傳統建築的認知,都存在著對“形式”的誤解。這種事實道出了在建築教育中對建築學的理解和對建築形式的認識和理解有偏差。以渲染為基礎的形式訓練對中國建築教育的影響很大,而且根深蒂固。它已不僅僅是訓練方法,而且直接影響到了對建築形式認知和對建築學的理解。教學體系統一化、教學大綱和統編教材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特點之一,因此,在中國建築教育的教學模式普遍大同小異。仔細分析,在建築教育發展過程中似乎缺少了在建築學中國化之後對建築學知識主體的討論,知識體系和教授方式存在問題。

三、建築學與建築教育

建築教育應該建立在建築學學科的基礎之上,建築教育模式應取決於對建築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就西方建築學而言,自維特魯威(Vitruvius)開始試圖回答建築學的基本問題,阿爾帕蒂開始把建築設計納入學術領域,最後在巴黎美院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科理論和體系。事實上西方建築學的主要研究物件是建築事物的本體論和建築設計的方法論,幾千年來西方建築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在回答“為什麼這麼做”的問題,同時也不斷討論“怎樣做”的方法。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築學最初延生在法國巴黎路易十四皇家學院,首先建築是被作為藝術門類之一而被學院接受,並要求其有能闡述自身審美原則的理論,即必須有可用於直接教授的理論。巴黎美院是學術型機構,因此,對建築學也要求要把它納入可以接受的學術規範[6]。在巴黎美院裡,建築教育被分為兩個部分:建築設計理論和建築設計訓練。這兩種不同的訓練來自不同的教授群體,學院內的教授和學院外的建築師。學生們在學院內學習文學、歷史、哲學和美學以及數學,同時要到建築師工作室進行實際操作訓練,並通過設計競賽獲得設計成績。在學院內,建築設計理論的美學基礎是建築藝術的普遍原則,即以阿里斯多德的美學原則為基礎,形式美被提純到美的定律,如對稱、韻律、和諧和比例等。其中佔統治地位的優秀建築的標準是固定的形式美的原則和範例,它建立在意義利文藝復興文學和藝術作品之上。根據阿里斯多德形式美的普遍原則把美術從匠人的活動中分離出來,把建築師從工匠的地位提升到哲學家的地位[6]。

巴黎美院的教學模式之所以在19世紀80年代之後直至1939年逐漸成為美國建築教育的主流,正是由於它具備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學術體系[7]。當中國大批建築學留學生前往美國的時候,正是美國建築教育盛行巴黎美院模式的時期,而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又是以傑出的巴黎美院模式而著稱。中國在美國的建築學留學生中,比較集中的去了賓夕法尼亞大學[2]。尤其是賓大建築系的建築設計課,有著完整的訓練方法,創造性地運用了巴黎美院的設計原則。當時是帕爾·克瑞主管建築設計教程,他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學院派建築設計師和教師。帕爾·克瑞對建築形式構件分析的態度實際上是堅信古典的、無時間性和延續性,儘量避免認真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要學生分析古典建築的形式構件,並不重視形式的歷史意義[7]。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築教育模式對中國建築教育模式的影響較大,嚴格地說,奠定中國建築教育基礎的是源自美國巴黎美院式的教育模式。

然而,巴黎美院的教學模式通過強調一般的、抽象的理論而不是特殊的、具體的實踐,把建築設計活動理論化,奠定了建築學學科的理論基礎,構成了建築學的知識主體。這一點作為西方學術傳統的一部分始終保留在建築學的學科之中。建築理論作為建築學的知識主體,是建築設計思想源泉,也主導了建築設計者的思維方式。但是,作為知識主體的建築理論始終沒有在中國建築學的學術框架中佔有相應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形式”“、風格”和“手法”。因此,也就造成了建築形式構件的組合成了建築設計的主要方法,對形式的敏感和反應成了主要的設計能力。形成了重視建築設計(形式設計),忽視建築理論的風氣,甚至認為建築理論形同空話,或把設計想法和設計手段與建築理論混同起來。據此,可以這麼說“中國的建築教育源自巴黎美院”的看法有其不完全性,實際上是建築“形式”的研習手法源自巴黎美院,但巴黎美院設定的關於建築學的知識主體和學術規範並沒有真正被中國建築教育所接受。

所不同的是,美國的建築教育自1939年以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朝著現代建築的方向發展,原先巴黎美院古典建築的研習手法被放棄了,但建築學的基本概念和學術規範依然保留下來。

這種對建築學知識主體理解的差異是中國建築學和西方建築學本質上的差異,雖然這種差異並不一定反映在建築物的形式上,甚至也不反映在學院中設計課教學的成果上,但卻反映在建築教育的理論框架上和學術規範上。最終,形成了所謂建築設計的學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一點是中國建築教育和西方建築教育最大的不同點,也就是對建築學認識的不同點。

四、結語

在中國,當建築學作為一門學問在大學裡教授之時,就已經打破了中國傳統上對建築事物的認識,建築學不是建築,建築學的知識主體也不僅僅是建築設計。也就是說,建築學作為一門學科應該和其他學科一樣,有相應的學術規範和理論基礎,這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雖然近十幾年來,中國的建築教育也已放棄了古典學習方法,但並沒有開始建構規範的建築學體系;由於最初對建築學理解的偏差,導致了思維方式和認識論上的偏差。以這樣的視角看西方建築的發展歷程,就很容易理解成是一部“風格”變換的歷史;用同樣的視角去看歐洲的現代建築、後現代建築以及美國的後現代建築等,就只能感興趣其形式的差異,或從形式的差異去理解名詞的差異,並不能認真地去研究其根源。

因此,當務之急是健全建築學的知識主體,建立自己的建築理論框架和學術體系,為建築學真正的中國化打下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定邦.國內早期建築教育的開創.東南大學建築系成立七十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44

[2]賴德霖.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1992.2,18,19

[3]中國建築史.南京工學院建築系.1980年7月版.182~185

[4]最初建築作為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在教學大綱裡還有許多數學、力學和工程技術等不少課目。張鏞森.關於中大建築系建立的回憶.東南大學建築系成立七十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43

[5]王文卿.基礎教學話從頭.東南大學建築系成立七十週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7.196~198

土木工程概論論文 篇六

關鍵詞: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特點;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0前言

1988年教育部頒佈了最新本科專業目錄,從此以後我國的土木工程專業正式隸屬於“大土木”的框架。從大土木的意義上講,“土木工程概論”是土木工程專業的所有課程中相對較新的一門課程。塔里木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的土木工程專業於2003年開始招生,其下開設有建築工程、道路與橋樑工程兩個方向。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在建築工程和道路與橋樑工程的設計、施工、研究等等方面都本著“立足南疆、面向兵團、服務新疆”的宗旨,培養了大批“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人才,尤其為南疆土木工程事業的發展起著重大推進作用。自我校土木工程專業成立之始,就開設了“土木工程概論”課程,至今已有10多個年頭。近年來,作者一直從事本課程的教學工作,本文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對其課程特點及教學進行幾點探討。

1課程特點

教學的物件是大一新生。本課程設在大一第二學期,是學生進入大學後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的先導作用。教學內容多,教材更新慢。本課程涉及內容涵蓋土木工程專業全貌,既有本專業的許多相關課程內容,如土木工程材料、基礎工程,又有各種工程結構的勘察、設計、施工、專案管理以及計算機等多方面知識,因此教學具有一定難度。再者,現代的土木工程發展較快,新知識、新技術及新材料等日新月異,而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更新較慢。所以,為了充分發揮本科的先導作用,需將土木工程最新資訊及時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本專業課程的積極性。學時少。教材在編著時因考慮到概論類課程的學時較少的情況,在內容上範圍較廣在深度上較淺,基本都是點到為止。我校本課程的授課學時數為24學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把較多的教學知識點和本課程的前沿動態生動有趣地傳授給學生,不僅需要對教學內容熟練掌握,也需要對教授的內容進行一定的取捨與補充,是這門課程所直接面臨的難題。

2教學探討

豐富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材。對於任課教師而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知識素質,也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科學的教學方法,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如在教學中,多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提高自己的PPT製作技巧,所利用豐富的網路資源,來提高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總之,從事“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的教師,不僅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及其學科前沿的新工藝、新材料及新技術等最新知識,還要不斷探索和豐富完善教學方式方法,並定期參加工程實踐培訓與學習鍛鍊提高,以豐富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在“土木工程概論”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教材對於任何課程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目前,我校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由葉志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的“土木工程概論”。選擇本教材的原因有三:一是本教材採用四色印刷,重點反映土木工程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將歷史人文內容、哲理貫穿於教材中。二是本教材結合網路資源,利於教師將文字教材和網路資源結合起來展開教學;三是本教材按20~30學時的教學計劃編寫,與本校本課程的24學時較為接近。針對學生不同的專業方向,授課內容詳略得當。當前各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普遍採用分流模式。例如我校土木工程專業下開設建築工程、道路與橋樑工程兩個專業方向。在學生選擇專業方向時,希望他們對這兩個方向將要學習的內容、課程和特點都已有較為全面的瞭解,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方向。因此,在有限課時情況下,兼顧“大土木”原則,任課教師可根據專業區別儘可能詳細地反映課程總體內容,突出相應重點。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建築工程方向可以簡單介紹建築按用途分類和按主體結構所用材料分類兩種分類體系,重點放在多層、高層與超高層建築體系上;而道路工程方向可以重點介紹交通土建工程和橋樑工程;對該課程的教學可根據不同專業模組方向進行有側重點的講解。

採用啟發、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啟發式教學是通過各種啟發誘導來挖掘學生的潛能。而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教學原則。從我校土木工程專業一年級學生的生源及大學聯考錄取成績情況來看,具有以下特點: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好,學習積極性普遍很高,對學習充滿了渴望和濃厚的興趣;同時,對土木工程專業不是很瞭解,尚缺少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採用啟發、互動式教學方法。比如授課老師在講解道路的線形組合時,可先讓學生思考一下道路的線形形式,在提出“連線兩個城市的道路的線形為何不全部採用直線,兩點間不是直線最短嗎?那樣既可降低工程造價也可使車速開得更快嗎?”等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然後就可引出道路線形組成及結構組成等知識點。當然,任課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把身邊熟悉的建築材料、建築物等引入課堂,以課堂提問的互動方式穿插於課堂教學中;或在適當時候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分組討論,課後佈置一些思考問題,讓學生課去圖書館或網上去收集、查閱資料,或到實地進行考察等,以小論文的形式遞交,其成績可計算在本課程的結業考試中。加強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目前我校開設的與“土木工程概論”課程聯絡最為緊密的實踐性教學就是開設在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專業認識實習,所以實踐性教學和課堂教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脫節問題。而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課堂內容的教學與課程的實踐性教學又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

為了解決兩者的脫節問題,在授課時,可根據教學內容,可採用靈活的課堂教學方式。例如:在講到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分類、組成、作用等知識點時,可鼓勵學生業餘時間去實地考察校園內各條道路及本市主要城市道路的基本情況,這樣能讓學生在接觸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好地從感官進行認識,學會將理論與實踐良好融合,加深學生的理解,增強記憶。另外,為增強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建議把土木工程專業認識實習提前到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完成後。通過帶領學生親身實地參觀觀察本市及阿克蘇地區的具有特點的高層和超高層建築、特種結構、各類橋樑、城市道路及沙漠公路等實體建築,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考試方式多樣化。高校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互動法教學的目的是否達到,既能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學生進行工程實踐的能力。開卷和閉卷是傳統教育下的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不利於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於考核問題,我校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平時成績,第二部分為期末試卷的考試成績,平時成績一般佔總成績的40%,期末綜合考試成績佔總成績的60%。總之,要有效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準確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3結語

本課程所包括的內容較多,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為有效地發揮本門先導課的作用,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本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能夠為新生入學接觸到的第一門專業課程開個好頭,充分發揮“土木工程概論”課程在專業教學當中的先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志明。土木工程概論(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何忠明,胡慶國。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0(16):100-101.

[3]楊柯。“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與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1).

[4]郭旭紅。淺談啟發式教學法[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

[5]何忠明,胡慶國。高校“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0.1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