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93W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 篇一

摘要: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是無法迴避的一個社會問題,目前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徹底解決,只能綜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最大程度的緩解這一現象,並逐步尋找徹底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對策

當代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各高校在擴招的同時,不得不面臨增加和改善學生就業情形的考驗。大學生就業困難,並不單純是大學擴招等教育方面的問題,還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等各領域的深層次原因,因而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構建多角度、全方面的綜合協作機制。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

1、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當前的大學生就業機制過於陳舊,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以市場為主導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模式,已無法適應當前的情勢變化。尤其是近十幾年,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經濟結構與人才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專業化走向,原有的就業模式單一、僵化,無法實現“公平、有序、擇優”的競爭機制,人才與市場之間無法良好對接。

2、創業體制與機制不完備國家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由於國家在資金貸款、稅費徵收、市場準入、社會服務等方面都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便利與優惠,確實有很多大學生以創業的方式實現就業,效果良好。但是,實踐中由於國家還沒有在制度層面制定出統一的執行辦法,一些優惠政策缺乏實際操作性。這對於大學生就業來說具體幫助性不大,機制不夠完善,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升。

3、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失調大學擴招使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進入到平民教育,在某些方面,大學生的教育水平不升反降,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之間出現了不對等的狀態。各大學的專業設定、課程設定等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而轉變,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型別單一,專業知識的細化程度不夠,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難以適應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才需求的變化。

4、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脫離實際雖然我國大學的數量和大學生的招生人數都在不斷增長,但是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卻沒有實現優化發展。很多大學的專業設定與課程設定過於雷同與陳舊,不僅盲目趨同而且脫離實際需求,比如有些技術領域已被市場淘汰,而相關課程還在開設,這種教育結構就會導致培養出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當然會出現就業困難的問題。5、就業指導與就業現實脫節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發展緩慢,很多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由於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業務能力一般不高,就業指導課流於形式。有些高校是在大一入學之後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學生剛進入大學對自己的專業和就業問題都是懵懵懂懂的,無法很好理解與接受相關指導;有些高校又是在臨近畢業時才開課,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已過,指導已失去意義。

二、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對策

可見,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是複雜的,且涉及的領域也是多元的,在短期是無法徹底解決這一難題的。因而,目前我們僅能盡最大努力緩解這一現象,並綜合跟方面的力量和努力,尋求長期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機制。

1、落實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應當說從中央到地方出臺的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是及時的果斷的,很有針對性。但是,好的政策需要落到實處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能,目前的關鍵就是把各項促進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政策真正落實下來,為大學生就業工作保駕護航。很多地方已把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衡量各級政府執政能力好壞的一個標準,發現問題時及時解決與追責,保障政策的有效貫徹執行。

2、構建加強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大學生就業情況的好壞是衡量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影響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更是關係社會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數。所以說,教育是大事,就業更是大事,因而要構建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來保障大學生的就業。政府要通過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突出高新技術產業等手段加強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

3、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

1)正確就業定位。大學生求職擇業時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認識與定位,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不要好高騖遠,過分追求高工資與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合理分析不同選擇之間的利弊,適合自己專業與發展前景的工作才是首要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2)充分利用各種渠道,主動爭取就業機會。在這個數字化的資訊時代,找工作不再是被動的等待,大學生要學會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途徑,尤其是網路來拓展自己的資訊來源,增加選擇的機會,做好充分準備,重視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

3)先就業後擇業。大學生求職擇業不能過分理想化,必須正確看待就業機會。可以先從一般的、基層的工作做起,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鍛鍊、積累工作經驗,完善和提升我能力,為以後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好基礎。

4、注重大學生品格教育

1)努力提升綜合素質。國家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文明都與大學生的就業息息相關,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大學生要具備廣博的知識,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及科學文化素養,具有創造力的思維方式。

2)加強社會實踐。當前很多用人單位傾向於選擇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應屆畢業生往往面臨各種阻礙,究其原因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水平過低,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所以,在校大學生應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參加實踐類課程,充分利用各種實習、實踐的機會,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提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5、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從各國發展的經驗來看,勞動力需求的科學結構是第三產業吸納大量的勞動力的主體。因此,從解決各類人員就業再就業,到包括大學生就業的根本出路都在於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當前的國際金融形勢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也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良好機遇。因此,如何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如何推進經濟結構轉型,進而更好帶動包括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在內的全社會就業,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 篇二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甚至出現了所謂“畢業即失業”的說法。因此大學生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不僅有社會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僅關係到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本文從大學生自身,企業和社會三個大方面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從而總結出相關的結論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可行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

大學生,曾經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樣,是人們羨慕的物件,考上了大學也就意味著有了美好的未來。然而,在當今經濟形勢蕭條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面臨著空前的嚴峻形勢。現如今,我國每年約五六百萬高校畢業生,然而大學生的就業率卻只有68%,可見有將近半數的人畢業後得不到工作,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業的大學生又失業、待業。可見,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不容小視的問題,正在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據報道,20xx年總共有630萬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之大,其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大學生,需要就業的大學生就業數量之多可想而知。

21世紀初,隨著高等學校相繼開始大規模擴招,越來越多的高中學子獲得了步入大學殿堂的機會,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與此同時,大學生也從原來的天之驕子一落千丈,變得越來越普通。而隨著改革的不斷開展,我國對大學生的就業也由原來的包分配轉為自主擇業。這就使得畢業大學生數量遠遠超了社會的需求數量,因而使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而過多的畢業生與不足的就業崗位之間的矛盾還在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數量雖然呈大規模增長趨勢,但其素質卻沒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學生在學校沒有學到深入精通的知識,只是拿到一張文憑而已。這就導致了中國市場上對普通職業需求的'飽和和對高、精、尖端職業的極度缺乏。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xx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那20xx年可能是最複雜的一年,整個巨集觀層面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的原因

第一,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我國處於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中國現有人口近13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全國勞動力資源由20世紀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萬人預計到1996—20xx年平均新增1450萬人,未來勞動力資源的自然增長每年可以建立兩個海南省,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其次,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成為一種必然,但由此也帶來問題:要教育大眾化,中國普通高校就必須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20xx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145萬,20xx年212萬,20xx年達到280萬,20xx年將超過300萬,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除此之外,我國的社會發展的區域還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能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因此成為了人才輸入省。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即使處於失業待業狀態也不願去西部地區就業。而在西部地區,卻是雖然存在大量的崗位,卻是員工難尋,找不到合適畢業生前來就業。

第二,大學生自身存在問題導致就業難。首先,大學生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態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教育報》上公佈了他們的調查,大學生目前的擇業觀念,在單位的選擇上:選擇科研結構、黨政群體、中外企業佔總人數的63%,而選擇鄉鎮企業、大中學校、集體企業的,只有7%,在地區的選擇上,選擇大城市的有20.8%,而選擇小城鎮、農村、老少邊地區三項僅有5%。”其次,當今的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在學校裡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另外,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選擇何種職業,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只是聽長輩或朋友的建議擇業,導致工作不適合自己,缺乏興趣,最終導致失業。因此,擇業缺乏目的性也是導致成功率不高的重要。

第三,用人單位條件苛刻導致就業難如今,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動輒要求求職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經驗,試問大學畢業生哪裡來的工作經驗?倘若每個用工單位都要求有工作經驗,那麼學生的工作經驗該從何而來呢?另外,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才標準,追求高學歷,更出現了招保安要碩士生的笑話。用工單位的這些條件,無疑對大學生就業造成的負面的影響,使大學生就業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第四,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導致就業難。在我國,目前仍有一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後,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造成了所學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現象,導致了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工作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力度不夠,往往畢業前才進行,而且僅僅作為一種職業介紹,在某種程度上只不過脫離實際的泛泛而談。“調查顯示,非常需要職業指導的大學畢業生對本校就業指導機構的瞭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瞭解和比較瞭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機構。”這說明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無疑會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幫助。

第五,社會現狀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然而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相信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的都有過“非本市戶口免談”的痛苦經歷,由於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戶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單方面的,要解決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就必須調動多種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第一,大學生自我素質的提高

首先,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眾化的基層的就業觀。要有事業意識和奮鬥意識,到基層鍛鍊自己,挖掘潛能,樹立起“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個人的素質、能力、專長和團隊精神將是主導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其三,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第二,高校的改革。

其一,改革高校課程設定,設定與市場需求密切相關的專業;調整專業結構,使之與招生,畢業生的就業趨向相結合,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並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定不合理的學校和專業,減少招生數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以及相應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而不僅僅侷限於臨近畢業的同學。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於推動整個大學生就業工作起著關鍵作用。這就要求對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積極吸收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資訊學等專長的老師充實到就業指導隊伍中來。其四,開設實踐課程,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關注社會發展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第三,政府部門應採取的措施

首先,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系。各級政府要從規範就業市場著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還應繼續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戶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規範就業市場。其次,加強巨集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國家應採取必要的巨集觀調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手段來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區安家落戶。還應看到中國基層人才匱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國家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鍊成才。另外,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畢業生是中國寶貴的人力資源,畢業生失業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範,將未就業的大學生和失業的大學生納入到社會失業人員的範疇,並給予相應的救濟。這樣既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又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時,針對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的實際,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班,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失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相信通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高校畢業生一定實現充分就業。高校畢業生作為中國巨大人口和龐大勞動力隊伍中一支活躍的生產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一定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①胡修池,劉子婷。當代大學生就業指導[M]。鄭州大學出版社,20xx

②陳巖鬆,趙瑞君。大學生就業指導[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xx

③王濰海,騰玉成,張巨集。大學生擇業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8

④20xx年大學生首選企業調查——社會環境影響下的個人擇業觀[J],中國大學生就業,20xx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篇三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當前中國一個具有全域性性影響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年年增加、工作崗位數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大成為大學生揮之不去的困擾。綜合近幾年來學者們的研究發現,他們對於就業難的原因、解決措施大多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層面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對於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就業難;原因;措施

高校畢業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力軍,但隨著高等教育程序的加快,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日益凸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牽涉大學生自身和千家萬戶的利益,牽涉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在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年年增加、工作崗位數量有限等因素的作用下,眾多剛剛畢業尋求工作機會的大學生倍感困惑。當前大學生就業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排斥就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約束就業的格局,如何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一、關於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研究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經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隨著1998年大學擴招政策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2013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2014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727萬。然而,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大學畢業生約有749萬人,大學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堪稱“史上更難就業季”。學者顧豔霞認為,這種快速教育擴張的方式,對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和大學生就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學者趙天武認為,大學生就業現狀主要表現為,“社會需求的變化加劇,供需矛盾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結構總體上存在著不平衡,社會需求有限、大學生擇業要求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並存。就業難問題的解決逐漸成為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二、關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個人層面郭慶玲認為,部分大學生個人擇業期望值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難。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慢慢改變。學者羅興社認為,大學生就業觀念太陳舊,“精英”人才意識濃厚。學者張朋釗同樣認為,許多大學生就業觀念沒有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而與時俱進。這往往導致他們眼光只盯住工作穩定、待遇好的事業單位、國家機關、國有大企業等單位,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學者王樹巖認為,就業能力不足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學生畢業以後沒有發散性思維和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觀念,他們的社會實踐缺乏職業方向性,注重量的積累而忽視了質的要求。

2、國家層面在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就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就業難”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有學者認為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就業難的其中一個原因。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使社會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下降。我國製造業大國的基本國情和高校畢業生的數量增加,無疑會使原本依靠於中低端產業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模式與經濟產業結構增長方式不匹配,用工市場供需不平衡。換言之,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就業難的一大原因。甘長來認為,國家支援性就業政策不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支援保障力度不足,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就業措施,但沒有達到理論上的預期效果。政府經濟調控手段的強度和力度不足,出現巨集觀調控乏力的問題,從而可能導致“有工作沒人,有人沒工作”矛盾現象的出現。國家缺乏相應的就業指導與有效的資訊支援,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就業機制不健全,導致就業渠道不暢,就業資訊不及時、不全面,政府這方面工作的滯後,致使其不能提供高質量的有效服務。

3、社會層面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除了個人和國家因素以外,社會因素也有很大的影響。葛超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層次、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等諸多方面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存在著差距。部分高校盲目擴招,重理論輕實踐,概念化的教學方法削弱了培養能力的環節,出現了教育質量下滑的現象。學科和專業設定不能與社會需求接軌,人才培養現狀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科學性,學生得不到學校全面有效的幫助。覃偉麗認為,各單位對於應聘人員的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受傳統社會心理的影響,高學歷成為眾多招聘單位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眾多的招聘現場,可以發現很多企業招聘條件中都表示對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人優先考慮。唯經驗論與唯學歷論對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擴大,對人才的選拔與聘用更加苛刻,門檻的設定成為一些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得其門而不入的重大阻礙。

三、關於提高大學生就業的路徑分析

1、個人層面學者丁永剛認為,大學生應摒棄非科學的就業觀,樹立科學的與市場相適應的就業觀。學者任林認為,大學生必須轉變“天之驕子”的觀念、不盲目追求學歷,轉變唯“大城市”論,合理選擇職業崗位。高等教育大眾化後大學生應將自己從“精英身份”端正到“普通員工身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就業競爭力,正確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大學生還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敢於去基層,向西部或中小城市甚至是農村等基層地方去尋找工作崗位。提高就業能力是新形勢下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破解嚴峻就業形勢的關鍵。王亞娟學者認為,大學生可以通過提高自身包容、感恩、樂觀、韌性和自我效能感等五個心理資本維度來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學者趙明認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要使大學生自身認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並加強實踐能力。

大學生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要將所寫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後成為一個具有綜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2、國家層面學者餘東華認為為了解決就業這個民生大事,國家需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製造業大國而不是製造業強國的現實背景下,國家需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並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雙輪驅動”,提升技術含量與附加值,增加大量就業崗位。國家要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縮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偏差。產業結構的調整從長遠來說對於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學者薛曉峰認為國家應該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從巨集觀上為畢業生提供就業資訊。政府要在巨集觀調控、深化教育體制、完善就業市場、拓寬就業渠道等方面要做積極的工作。政府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規範協調工作,對大學生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監督,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就業機制,給大學生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國家從政策和資金上支援大學生自主創業,為畢業生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國家加強巨集觀調控,毫無疑問這是最穩妥的策略。

3、社會層面學者武佳文認為,高校要從入學時就引導、灌輸學生的就業春歲月知識,從個人成才與社會需求兩方面引導學生就業。在專業方面,加強對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革和調整,適時增設新專業,大力發展優勢專業。高校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重視就業市場的資訊反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高校重視社會資本的積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社會渠道,為大學生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黃衛華認為,用人單位要按需擇人,合理冗員,才能滿足用人單位各個層次對人才的要求。現在許多企業都面臨著人員過剩的問題,要想使得企業在今後的發展中能突破創新,就需要企業深化改革,減員增效,建立人才儲備制度,調整人才結構,這樣才能使企業充滿新的生機。企業也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從培養人才入手,建立畢業生實習基地,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平臺。

四、簡評

總體上來講,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認識也在加深。

1、研究成就

(1)學者們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主要從個人、國家、社會三個方面,具有綜合性和客觀性。

(2)學者在研究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時對照國外情況進行比較,使得研究結果更加科學性,研究者有廣闊的學術視野。

2、研究不足

(1)跨學科研究成果少,大多都從教育學來研究,很少從政治、社會、心理等其他學科進行研究,而就業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進行跨學科的研究。

(2)研究大多重複,對於問題、原因、對策都有太多相似性,應該拓寬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在原來研究上深入研究。

(3)學者在研究時會與國外情況進行比較,但只是研究沒有真正深入瞭解到他們對於問題採取的措施,研究成果有待加強。

(4)學者研究將普遍現象作為重點,對於特殊情況沒有研究,研究缺失特殊性。對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研究還需深入,經濟不斷髮展,就業問題亟待解決,只有大學生、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才能走好就業之路。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篇四

【摘要】自我國高校擴招以來,我國貧困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貧困大學生就業質量已經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本文主要從勞動力市場、社會資源、就業生活成本、自身能力四個維度分析貧困大學生在就業中面臨的困境,並針對性的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就業困境;自主創業

1999年教育擴招,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由2000年的95萬擴充套件到2015年的728萬,仍有不斷擴張趨勢。我國現階段勞動力市場正處於轉型時期,畢業生數量供大於求,部分資源型、裝備製造型和壓縮產能任務較重地區失業率較高。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已然成為人們廣泛熱議的問題。據調查統計,貧困大學生佔總畢業生人數的20%左右,由於自身條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貧困大學生更難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貧困大學生已經成為就業弱勢群體的一部分。

一、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困境

1、主流勞動力市場的排斥

貧困大學生出生於劣勢階層家庭,來自經濟不發達地區。從小接觸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人脈稀缺。這部分大學生就業更多的會進入次級勞動力市場,總體就業質量和滿意度不高。2013年12月,中國社科院釋出的《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家庭的城鄉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有顯著影響”。藍皮書中的資料顯示,截止2013年9月底,來自城市家庭的本科生就業率是87.7%,來自農村家庭的本科生就業率則只有69.5%。從就業質量看,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進入公有制部門的比例(47.8%)遠高於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31.1%),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進入外資企業的比例(10.4%)也比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2.5%)高。[1]河北省高校大部分為省屬院校,招生結構較為單一,畢業生大部分為省內生源,畢業求職集中在北京、天津、石家莊,這些地區不缺優秀人才,競爭大,貧困大學生躋身其中,受阻很大,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主流勞動力市場更青睞於家庭背景好的學生,貧困大學生常常被排斥在外。

2、就業資源不完全

我國大學生就業體系還不太完善,就業資訊不對稱,大學生就業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偏高。貧困大學生社交網路較為侷限,人脈資源不足,求職更多依賴於自身搜尋,不容易獲取全面的招聘資訊,更接觸不到優質招聘資源,求職處於劣勢。北京、天津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對全國各地尤其是河北省高素質人才產生了強烈的“虹吸效應”,致使能在河北省發揮作用的優秀人才十分有限。人才流失、國家重點建設領域不足,河北省就業資源質量不斷下降,發展面臨巨大困境。河北省產能結構偏於重工業,產能過剩,結構調整過程中大量工作崗位減少,畢業生供應量遠高於崗位需要職工數量,就業陷入困境。[2]

3、自身能力較弱

從自身來看,貧困大學生接觸優質教育資源較少,個性特長得不到發揮。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貧困大學生一般把學習成績看作學習的第一要義,忽視了其他方面發展,缺少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不足,領導指揮能力較差。貧困大學生社交範圍面偏窄,交際能力較弱,貧困大學生在大學往往收穫的只是一隻文憑,達不到用人單位的招聘標準,在以後的社交中也常常處於劣勢,升職空間不大。[3]從外部因素來看,河北省高等院校數量多,但是整體水平相對滯後。僅擁有1所“211”院校,佔省內高校的0.99%。科研創新水平低,河北省得到教育部認證的科技園只有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河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保定國家大學科技園,佔河北高校總數的2.6%。河北省只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數量上遠低全國平均水平。[4]

二、破解貧困大學生困境的幾點對策

1、完善就業機制,拓寬就業渠道

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調節機制,嚴格監管用人單位,健全勞動監察機制。建立健全公開透明機制,加強企事業單位用工規範化。鼓勵開展公平競爭,為貧困大學生就業營造公開透明的環境。重點解決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雙方資訊不對稱問題。近期政府公佈了一些一級高校畢業生就業資訊網和各地高校畢業生就業資訊網,對於學生找工作帶來了很大便利。要加強網站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業利用這個平臺進行人才招聘,嚴格控制企業來源,為學生提供健康便利的擇業環境。政府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設就業崗位。

為在校貧困大學生多提供就業實習機會,幫助學生積累工作經驗,提升工作能力。要做好畢業未就業學生的實名制工作,並通過落實有針對性的培訓、見習、崗位推薦、就業幫扶等“一對一”就業服務措施,使每一位有就業意願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儘快實現就業和參加到就業準備活動中。河北省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已經在石家莊舉辦全省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工作培訓班。

2、提供貧困大學生就業指導,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學校在學生找工作前要對學生的擇業觀進行引導,讓貧困大學生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崗位。這就要求各大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聘請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開設各項職業規劃課程,把就業指導落實在實處。設有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為學生開放,把中心放到學生就業質量,而不是就業數量上來。轉變貧困大學生畸形就業理念,進行職業平等教育,鼓勵貧困大學生回鄉發展,帶動地級及以下地區發展。

貧困大學生提供到大型企業參觀的機會,開闊貧困大學生視野,激發貧困大學生創業靈感,向有創業想法的貧困大學生引薦企業家,指導學生創業。河北省就業服務局為了加強我省高校就業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聯合114求職平臺舉辦“河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有獎知識競賽”活動,為大學生創業打下了良好基礎。河北省出臺政策規定可申請最高不超過1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對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個人貸款給予全額貼息。

3、貧困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貧困大學生因為自身綜合素質問題在擇業競爭中經常處於劣勢地位。貧困大學生要充分利用社團資源和一些比賽,不斷提高自己應變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考取本專業相關資格證明,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在校期間多關注各大企業實習招聘,積累工作經驗,為自己將來就業做準備。各高校要積極引入行業專才來作為專業建設的帶頭人,河北省各高校要抓好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優勢,積極引進北京天津等地的優秀專家學者來開辦講座或授課,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推動創業專案資本對接,開辦高校人才交流互動平臺,提升學生的學習科研素養。學校要注重專業設計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課程設計與實際相結合,重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場素養,為學生順利進入職場作鋪墊。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篇五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逐漸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轉變成大眾教育,使得大學生不再是稀少的資源,大學生就業難度較大這一問題不斷凸顯。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如何適應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革的策略,旨在給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大學生就業

在當前就業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這一背景下,大學生對社會和職業的適應能力直接決定著大學生的就業率。面對激烈競爭,高校一定要站在滿足人才市場需要的角度,加強教育和教學以及管理等相關工作的變革,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下面將進一步闡述高校教育教學管理適應大學生就業的策略。

一、樹立以人為本、教學為核心的理念

當前教育理念注重以人為本,重視學生主體性,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教師一定要完全改變大學生過於依靠教師的固定思維,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發揮出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將教學作為核心,實際上就是把提升教學水平作為最基礎的工作。首先要調整高校評價機制,由重視科學研究變成重視教學。其次,改變教師的考核制度,主要考察教學工作量及水平,使之在職稱評定的過程中發揮核心功能。再次,增加教學方面的投入,提升教學經費在實際教學活動研究方面所佔的比例。最後,行政後勤部門必須要針對教學活動的內容進行配合、輔助工作。

二、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新的教學方式

目前高校教育通常都有著和市場需求不符的情況,存在基礎教育不強,專業教育面不廣,教學內容陳舊,課程設定不科學等一系列的問題。學校應該不斷拓寬專業路徑,始終堅持厚基礎、寬路徑、強能力這一根本原則。不斷強化專業學科和對應的職業及崗位的關係,不斷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在課程設定方面應該本著先進性和多樣化的原則,設定課程時要充分思考其先進性,要讓學生能夠依照自身的喜好與長處選擇相應的課程。改變教學及考核的方式,徹底改變之前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採取教師和學生溝通互動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考核方式也要由之前單純的筆試,變成筆試和麵試以及動手能力測試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強化大學生職業技能鍛鍊,鼓勵並且支援學生考取多種資格認證。將產學研三者結合起來,儘量讓更多用人單位以及科研部門參與課程設定,使用人企業的要求能及時地傳遞給學生,培養就業能力較強的人才。

三、強化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

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從根本上強化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人際關係,增強創新以及耐壓能力。另外,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能夠相當程度上認識真實社會的積極和消極方面,縮短畢業之後適應社會的時間。

四、組織專業及全程化就業指導

高校當前的就業指導團隊大部分由政工工作者和招生工作者構成,並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對於大學生的指導針對性不強。這方面應該參考一些國外的成功經驗,還應聘請就業市場以及中介部門的相關人士,因為他們具備十分豐富的相關領域工作經驗,並且深知企業用人的準則、招聘程式以及具體的需要,能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幫助。要達到就業指導全程化的目標,就要聘用人力資源專業的人員與學生進行正面溝通,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觀點,不斷豐富自身的就業知識和經驗與能力,為畢業求職作一個良好的鋪墊。

五、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要構建一套可以體現學生建議的教學評價制度,同時當作檢查教師工作的主要根據,讓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掌握學生的想法及需要。教師要端正教學的態度,調整過於重視科研而輕視教學的情況。在教學目標設定方面,應該改變注重理論知識、輕視應用能力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凸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原則,重視學生探索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提升。在教師職考核標準中,要讓教學成效佔據主導地位,基於此採取淘汰制度,確保教學成果的持續改善和提升。高校教育教學管理必須要進行變革,希望通過以上的闡述,能夠給高校從教育教學管理角度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孔夏萌。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王永軍。以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為核心的教學與就業服務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3]陳昊。線上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