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件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德育論文

大學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德育論文 / 釋出於: / 人氣:1.58W

大學德育論文精品多篇

德育論文的範文:《論中學生德育教育》 篇一

【摘要】對中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何加強和改進我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和諧發展的人,是一項關乎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因此一切教育在於形成品德,中學生德育教育是以合乎道德的方式及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影響學生。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心理及思想特點;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德育教育評價系統等四個方面,淺談了編者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學生;德育教育

隨著時代發展,中學生德育教育越來越迫切,已成為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那麼,如何在中學時代的人生黃金時期強化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筆者結合教育實際,從思想教育心理特徵學生自身實踐鍛鍊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拋磚引玉,對中學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鑑和幫助,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點

掌握中學生心理性格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寓德育教育於教學實踐中,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中學生自身來講,他們知識面窄,貪玩好動,這是他們的弱點,但他們心靈純潔好奇,爭強好勝,這是優點根據這些性格特徵,在教學時就要善於利用引導,講課要考慮到生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如: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扮演各種人物角色進行對話交流,既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在扮演角色中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德育教育的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從我們中學生的現行教材的編寫中也體現了這一點。中學語文課本里有許多思想教育性極強的教材,它無不在啟迪著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愛勞動所以教師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貫穿於解惑的全過程,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不失時宜地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培養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養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良好習慣,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學生德教育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沒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對社會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學校德育教育實效的關鍵,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凸顯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弘揚人的主體性以人為本的實質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尊重學生成長的規律和合理需要,並採取靈活的教育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指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樂於接受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而內化為他們的人生準則,學生以主體的資格主動參與德育活動接受價值觀道德情感和秩序,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強批判意識,形成一種主體性與獨立自主的品格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讓學生被動服從,而要聆聽學生的種種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善惡美醜是非等道德觀念,產生好惡愛憎等道德情感,學生不再怕老師,師生關係融洽,既提升了教師,又改變了學生當下的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道德素養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德育教育的實質是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培養人關注學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學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條件。要使學生學會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對社會對他人有所貢獻的人,首先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德育過程就是人的成長的過程,是人性豐富,圓滿的過程。

三、在社會實踐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審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新大綱也明確地將開展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課外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可以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的機會,語文教學的自身特點要求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德智兩方面均得到發展凡是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助於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容,而且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於一體,採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範實踐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學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反省中,瞭解到自己的不足與進步,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進步;其次,集體評價,以學生組織或學生群體為單位,學生互相交流和評價,做到互相監督和鼓勵在別人的評價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比自我評價來得更為客觀和有說服力;再次,教師評價,在自評和互評的基礎上,學校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指出不足並引導其改正;最後,反饋評價,以點對點的方式,學校可以評價學生;採取不記名的方式,學生也可以評價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對於學校德育教育不足的地方,學生可以大膽指出,並附上建議,學校與學生互動評價形成一個迴圈的德育教育評價系統。

結束語: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推動道德生活變化,必然出現新的道德問題,這就要求德育內容必須適應現實,與時俱進,不斷補充和充實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德育教育內容要根植於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繼承傳統的德育傳統,中學德育不僅僅停留在感情激發上,還必須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必須致力於培養中學生的民族精神,使德育得到最優化的實際效果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德育教育目的是培養中學生具有合乎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明確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做一個忠誠服務國家的適應我國文化的合格的公民社會的好公民中學生德育應植根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不能割裂歷史傳統。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二

摘要:結合本人大學四年的點滴回憶,心路歷程,實踐感想,對成功與失敗的自我評判和反思,對青春及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總結成這篇寫在大四尾巴上的論文

關鍵字:開學,軍訓,學習,舍友,打工

時間如梭,轉眼之間就臨近畢業。來不及細細回味,四年的大學生活就將與我揮手作別。回首四年,生活的點點滴滴見證了我的每一步成長。在平淡中回味精彩,在艱辛中享受快樂,在點滴中學會堅強,平凡的生活中閃現的是一份簡簡單單的真實。在大四的尾巴上,回憶四年的生活片斷,只想為這四年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一個終點意味著另一個起點。不應該有太多的失落,因為曾經有過精彩,也不應該有太多的感傷,因為青春尚與我同在。年輕的生命不應該屈服於生活的磨難,而應該在風雨中傲然前行!

新的開始

四年前那個稚嫩的臉龐模糊又清晰。揹負著父母熱切的期望,懷著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我踏進了這所曾經陌生的校園。現在依然清晰記得,大學報到的那時候的點滴。跨出高中,邁入大學的校門,對於中國學生來說簡直是就是從魔鬼式教育的地獄進入了自由自在的天堂。我像魚兒入水、小鳥出籠一樣釋放我的思想與靈魂。在這裡,同學友愛,室友志同道合,老師對我們的學習與生活更是照顧的體貼入微。感覺我們自由了,可以飛了連呼吸到的空氣都是自由的。可以下課不用必須都把時間放到自習室了,能看自己想看的書,想看到什麼時候看到什麼時候,可以有自己的計劃了。當入學的急切心情還未平靜,學校裡的各項招新活動就熱烈展開了。到處是動員大會,到處是震耳欲聾的音響,學生會、各色社團和協會晃得我們新生眼花繚亂,當時能感覺到我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從這裡開始了。

軍訓是四年學習生活的開始。那個被烈日晒得就要冒煙的訓練場還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每天的正步,跑步訓練,偶爾的拉歌比賽,還有我們可愛的教練,都已經成了永久的回憶。還記得第一天休息的時候教練讓我們坐在地上,可大家都矜持著猶豫著,教練笑著說“嫌髒是吧,不過我敢打賭,不用多了,再有一天,你們會覺得坐在地上是件很幸福的事。”事實證明教練是多麼的有先見之明啊,後來的我們都恨不得教練一說休息就躺在地上啊。呵呵,軍訓雖然真的很累,但也是毅志和體力的提高,不是都說,沒有參加過軍訓的人,大學就是不完美的嘛。我想我當時已經為完美的大學開了一個還不錯的頭。短暫的軍訓生活在我們最後的彙報表演中結束。雖然當年達到的標準早已忘掉。但一段美好的回憶和一份真摯的友誼仍在。

平淡生活

四年的大學生活也許還是用平淡兩個字來形容比較恰當。生活的中心還是學習。認真地上課,認真地做作業,認真地參加考試。考過了四級接著考六級,過了計算機二級又過三級,繼而又準備考研。四年的學習生活就是在不斷地實現著一個又一個階段性的目標中度過。浸泡在自習室裡每一個日子雖然單調卻充實。上了十幾年的學,不敢說喜歡,但絕對是不討厭學習的。除了溫馨的宿舍,我也喜歡自習室裡擁擠又安靜的氛圍。曾幾何時,自習室就像一個避風的港灣,是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屬於我的安全地方,沒有汙染沒有嘈雜。喜歡坐在自習室裡靜靜地聽廣播,偶爾看看窗外美麗的風景和校園裡各自忙碌的同學們。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結果而在於它的過程。我的收穫就是在平淡中感受學習中的充實和快樂中的成長。

每個經歷過非典的人,都不會忘掉那段特別的日子。空氣裡瀰漫著消毒水的味道,還有每個人眼睛裡流露出的恐慌。大大的白色口罩成了校園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才感覺生命原來如此脆弱。團結再一次在抗擊非典的戰役中發揮了無比的威力。小小的“病毒”雖然可怕最終還是屈服了我們。這讓我不能不佩服人類的偉大,也不能不去感激那些在抗擊非典的戰線上奮不顧身的英雄們。經歷了生與死考驗的我們更懂得珍惜生命和生命裡的每一次感動。

生活在不斷地變化中重複著同樣的旋律,在不斷地重複中變換著不同的音符。生活的最高境界也許就是歸於平淡,而我在平淡中感受屬於我的精彩。

第一個決定

也許大學四年裡我都是快樂的,但真的讓我覺得自己成熟了卻是在決定考研併為之努力奮鬥的那一年。考研,是我第一個為自己做的決定,以前的生活好像就是因為大家都這樣我也不特殊的感覺。國小,國中,高中,我都沒有問過我的人生為什麼是這樣的,甚至大學讓我覺得是高中之後的必然選擇,從沒問過為什麼。知道大三時,大家為繼續考研還是找工作爭論時,我才真的問自己我要是生活是什麼樣的,是開始準備步入社會還是給自己繼續充電,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我第一次認真的仔細的剖析了自己,鄭重的做了考研這個決定,我也知道,覺得是自己做的,那就要自己負責,真的為自己努力一次。

考研的一年裡,說不辛苦那是騙人的,但考研的我們確是幸福的,第一次真的為自己爭取,願望是那麼的強烈,但也做好坦然接受失敗的準備,只要真的付出了,就沒什麼遺憾。幸好結果是美好的,讓我對生活更加的熱愛。

在這一年的生活裡浸透著太多的辛酸和淚水。讓我相信堅強的生命就應該經受痛苦的歷練,年輕的我們必須接受挑戰。曾經毅然決然地決定考研,併為這個決定付出了很多很多。辛苦的準備了一年,改變了我很多很多。讓我相信堅強的生命不該屈服於生活的磨難,而是應該在風雨中傲然前行!

一輩子的財富

我是一個典型的慢熱的人,蝸牛的性格,害怕被孤立,可又不敢主動去爭取,怕傷害,所以寧願躲在殼子裡,是我的那些可愛的舍友,一見面就讓我覺得我是被大家需要的,打開了我枯燥的殼子,讓我感受到大學是多麼的美好。我們每天一起起床,相伴著去上課,擠在一個床上看電影(即使我們有好幾臺電腦),歡呼著出去吃飯,逛街,也互相掩護著躲過老師的點名,還有晚上精彩的臥談會………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天的都是充滿歡笑的,我們有隻有我們才能聽懂的語言,有我們共同的祕密。四年來一直那麼親密的室友,雖然馬上就分開了,可這四年積下的友誼卻早已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一輩子的財富。

最後昇華

在大四的尾巴,我把自己放逐到社會中,去一個可以和很多不同型別的人接觸的西餐廳打工,一方面為畢業旅行積累資金,更重要的是要去歷練自己。要洗掉身上書生氣。

兩個月的打工生活,算是畢業生活實習吧,讓我真的在心裡上長大了,不再是那個膽小,愛哭的學生了。面對挑剔的顧客,我學會了忍耐;面對成功人士,我知道了自己是多麼的不起眼;和外國人的對話,讓我喜歡上了學英語;面對經理的教育,我知道了自己不再是父母手心裡的寶,在這裡,我只是個服務員……

就這樣我不斷的鼓勵自己,也收穫著點點滴滴屬於自己的財富。打工雖然充滿了艱辛收入也很微薄,但打工的經歷讓我在不斷的磨練中成長。工作的艱辛更讓我懂得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讓我學會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爭取。

很多時候我在想,當初打工的決定是那麼的正確,如今我不僅僅獲得了旅遊的經費,更添了一筆可貴的財富,那是未經歷苦難的人所無法體會的。那種懂得如何看待和體驗生活的勇氣在我心底萌生、積聚,在成長中我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樂觀。儘管生活中煩惱常常不請自來,但我從不詛咒生活,只能坦然面對,用夢想來稀釋煩惱。

經驗小總結

大學四年時光使我懂得了很多,成長了很多,成熟了許多,寫一些我對大學生活的一種理解和總結。

第一,每週給家裡打電話,因為我們的成長卻意味著父母的年老。

第二,珍惜給你歡笑陪你難過的朋友,因為畢業時你就會知道是多麼的不捨。

第三,永遠不要忘了學習,即使上了大學我們還是學生,學生的學習永遠是第一要務。

第四,充分利用圖書館,知識的海洋裡永遠充滿魅力。

別了,我的大學

每一天,我們都會有意無意的再逛逛校園,看看它今天的樣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來稚氣未脫的我們。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點。突然覺得四年的同窗,身邊的朋友,比想象中的和善,可愛的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個都溫柔如風。

自習室的門還開著,考研時候奮鬥了一年的那個屋子,如今又換了新的血液,一直對那段滿頭苦讀的日子心存感激,她讓我收回了很多。一幕幕的場景就像一張張絢爛的剪貼畫,串連成一部即將謝幕的電影,播放著我們的快樂和憂傷,記錄著我們的青春和過往,也見證著我們的友情和愛情!未來就像天空中一朵飄忽不定的雲彩,而我們,從畢業這一天起,便開始了漫長的追逐雲彩的旅程。明天是美好的,旅途卻可能是崎嶇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有一份彌足珍貴的回憶,一種割捨不掉的友情,一段終身難忘的經歷。

德育教育論文2400字 篇三

《立德樹人:學會做人的教育》

【摘要】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和任務。為此,本文從道德是做人的根基,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愛國是做人的天職,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六個方面闡述了怎樣進行做人教育。

【關鍵詞】立德樹人做人教育

做人的內涵是廣泛的。毛澤東同志曾提倡“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是一種做人的境界要求;鄧小平同志提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是改革開放後做人的根本性要求;講,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做人教育的強化和更高層次要求。立德樹人強調以德立人,樹人以德。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樹人是立德的目標和追求。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立,人不可能自發成才而需要樹。這與我們的傳統要求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對內要注重個人修養,先學會做人;對外要有社會責任感。

教會學生做人,是教育天經地義的責任,具體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道德是做人的根基

道德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儒家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徵”,到當代“扶起老人大討論”,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系列“感動中國”、“最美鄉村教師”、“最美孝心少年”評選等等,無一不道出道德在塑造心靈、報效國家和實現理想抱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行為是受思想觀念支配的,而正確的思想觀念可以通過教育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我國基礎教育應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目標任務,將道德教育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融合於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節和過程。讓學生在積累學科知識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遵紀守法是做人的底線

遵紀守法的本源是道德良知,人要自愛,要愛他人,起碼應該做到“不逾矩”,這是做人、做事行為的底線。運動場上,各類競技比賽、球類比賽都不能越出場地周圍的邊線,做人,更不能墮落於底線之下,在道德、紀律與法制上,是連“擦邊球”也不能打的。底線,是是非善惡的分水嶺。當前,我國依法治國的方略正在大力實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深入人心,學校做人教育除了普及法律知識,還應強化學生的法制意識,使每個學生懂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知法、守法、護法,既要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還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和合法權益。

三、愛國是做人的天職

愛國是對祖國最純潔、最高尚、最神聖的感情,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於國家來說,需要大批忠心、愛心、用心的熱血青年;對於個人來說,愛國是做人的起碼要求和責任。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樂道於“蘋果”、阿迪達斯,而不知道四大發明,那真是我們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和罪過。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既知道世界的過去和現在,更要知道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幫助他們從小樹立熱愛祖國、立足現實,面向世界與未來的情懷。我們惟有擁有愛國主義教育催發出來的民族精神和動力,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挺立脊樑、奮發圖強,產生報效祖國的恆遠力量。

四、公民意識是做人的準則

近年來,我國走出國門的公民愈來愈多,在一些人身上表現出汙言穢語、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毀壞公物、不講秩序、惡拳相向、低階趣味等,這些都是公民意識水平低下的問題。公民意識缺失是中國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落後最甚的地方,這與我們公民教育的不成功有關。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將公民教育列入國家政治發展目標中,至此,公民意識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的現代訴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課堂創設情景、體驗生活,或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做好面向全體的公民意識教育。

五、厚德、包容和正義是做人的內在修養

厚德是一種胸懷,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厚,就是深厚的意思;德,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等,它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是一種氣度、一種雅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君子應如大地一樣包容、承載萬物,修養自己的品德。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被稱讚為大的,無不能容。正義即“正確的意義”,它是一種趨勢和潮流,但經常會遇到阻力,因為人性既存在著自私、邪惡、自虐、慾望膨脹等與人類共同發展相違背的天性,又存在著公心、善良、追求幸福、剋制、忍讓等具有人類特色的人性,所以“正義”終會戰勝邪惡,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做人原則。

六、明禮誠信是做人的基礎

明禮,即懂得禮儀,也就是講文明禮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為了維繫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而約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是社會進步的外在的反映。誠信就是說真話,道實情,守信用,講信任,其核心是引導人格提升和情操高尚。古人云:“立信才能立業”,“人之所助,信也”,在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誠信二字的份量可謂沉甸甸的。明禮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中走來,一直綿延延續至今,浸潤著國人的心靈,不斷的提升國人的素質。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每個公民要充分認識到明禮誠信的重要性。個人生活、交往需要明禮誠信,社會的建設發展需要明禮誠信。明禮誠信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源泉和動力,是市場鏈條良性運轉的潤滑劑。二是家庭、學校、單位、社會及每個公民都要積極開展和參與必要的禮儀、禮節、禮貌活動,不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修養。三是建立嚴密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對那些不講文明禮貌,粗俗、野蠻的不文明行為,對那些生產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的行為,必要時要用法律來管理,用制度來保證。

參考文獻:

[1]潘曉婷。育人以立德為本[N];陽泉日報,2011年。

[2]甄珍。落實《綱要》精神堅持立德樹人[J]。班主任,2010年10期。

德育論文 篇四

題目:如何讓孩子玩的天性走進科學課堂

一、營造和諧氛圍,讓學生敢問

低年級課堂上小手林立,氣氛很是活躍;到了中年級這種勢頭明顯衰弱;等到了高年級課堂可用沉寂來形容。資料表明學生課堂上敢不敢提問,課堂氛圍和師生關係是主要因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所以,教師要以愛為基礎,以情為先導,營造一種愉悅、寬鬆、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教師要從一個指揮者轉變為一個引領者,走近學生,瞭解學生,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和孩子們一起探究,一起動手,一起學習;教師要真誠地面對學生,鼓勵多於指責,信任多於批評。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多麼膚淺或幼稚,我們都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精心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對於同學之間的嘲諷,也要進行及時制止。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學生才能敢想、敢說、敢問,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關注生活現象,讓學生有問

學生的問題可能來自於教材、書籍、教師,但大千世界更是學生問題的源泉,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學生對周圍事物充滿了興趣和疑問,即便是看到了一群小螞蟻,他們也會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蹲半天,觀察的同時諸多問題在腦海裡閃現:“螞蟻在做什麼?”、“為什麼它們走路時排著隊?”、“它們待會兒能找到回家的路嗎?”、“螞蟻會說話嗎?”、“螞蟻身體這麼小,怎麼力氣這麼大?”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雖然都不復雜,甚至有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卻來源於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的直接觀察與感受。每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都要給予學生高度讚揚並努力幫助其找尋到答案,細心呵護學生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此基礎上引導其他更多學生,更富熱情、更科學地去觀察、研究其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並由此不斷地、自主地去發現問題。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會問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提供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資料材料和背景資訊,通過外部資訊和內部知識經驗的衝突引起最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思維定向。我們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生動和趣味的學習材料是學習的最佳刺激,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點,利用遊戲、魔術、故事等形式進行問題情境的設定,以趣引思,使學生處於興奮和積極的思維狀態。例如教學《摩擦力的祕密》一課,上課伊始我採用魔術的形式匯入:取出兩本書頁交叉在一起的書,請學生檢查有沒有刷上膠水,有沒有其他什麼機關。然後請兩個“大力士”上來把交叉在一起的書拉開,結果兩個同學用盡全力也拉不開。接下來教師對準書頁吹了一口“仙氣”,輕輕鬆鬆就把書分開了。學生驚訝之餘,問題立刻在他們腦海裡形成,併產生了對新知識探索的強烈需求。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動人心絃,發人深思,可以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事物奧妙的動機。

2、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實驗是學習科學知識,完成探究過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創設實驗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實驗中新奇現象發生的條件和原因,學生的各種疑問會因運而生。例如,教學毛細現象時,我引導學生做如下實驗:將兩片合緊的玻璃片插入盛有紅水的水槽內,發現水會沿著玻璃片往上升。“水往低處流”是學生腦海裡根深蒂固的想法,問題就在他們矛盾的心理狀態下產生。再如,教學熱脹冷縮前,我讓學生觀察爐子上水壺燒開前的變化(可播放視訊),學生自然會問:“壺裡的水為什麼會溢位來?”經過一番辯駁達成共識“可能是壺裡水被燒熱後,體積脹大了。”“怎樣證明呢?”學生又爭先恐後談自己的設想。只要我們不斷創設類似情境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學生定能做出深入的多維度的思考,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學手段越來越先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也能很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教學《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出示課件:潛水艇時而在海面遊弋,時而沉入海底。學生自然會問“潛水艇是如何做到上浮和下沉的?”再如,《火山和地震》一課,出示課件:再現火山噴發和地震時的震撼場面,給學生一種視覺衝擊。學生感慨大自然力量的同時,關於火山和地震的問題也在腦海裡自然浮現。現代教育技術這種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互動方式,極大激活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掌握提問技巧,讓學生善問

學生具備主動提問的意識後,不等於他們就能提出明確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會出現不能清楚表述所提問題,不能把問題問在重點處、關鍵處等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善於提問。首先,要指導學生會用科學、規範的語言來表述問題。

學生的很多問題僅僅是頭腦中的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往往是模糊的、籠統的,這就需要指導學生用明確、規範的語言表述出來,一般要經歷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的過程。例如教學《校園裡的小動物》觀察蝸牛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觀察蝸牛的同時思考從哪些方面來研究蝸牛?學生:“我想知道蝸牛能不能看見東西?”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視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能不能聽見聲音?”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有沒有聽覺?”學生:“我想研究蝸牛吃什麼?”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食性?”學生:“我想研究蝸牛是怎麼走路的?”教師:“也就是研究蝸牛的運動?”等等。從低年級開始經常這樣訓練,學生逐漸就能用科學、規範、簡潔的語言來表述問題、概念和規律。

其次,指導學生篩選問題。當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後,教師要幫助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整理、歸類。然後根據實際條件,找出哪些問題適合我們研究,哪些問題現在還無法研究,哪些問題不需要研究,在此基礎上確定課堂研究主題。如教學《研究紙》一課,學生展示蒐集到的紙以及它們的不同用途後,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側面提出問題。然後和學生一起把有關紙的諸多問題歸結為:光滑、軟硬、吸水、厚薄、透光程度和造紙的過程以及發展等。

課上可以選擇對紙的光滑、軟硬、透光程度和吸水效能進行研究,而對於課堂上不能或來不及探究的問題,如紙的厚薄和造紙的過程及發展等,鼓勵學生在課後通過查資料或藉助更精確的儀器繼續進行研究。這樣有目的的訓練,慢慢地學生就知道如何去獲取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問題意識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科學學習,還激發了學生對於科學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是鍛鍊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與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我們科學教師一定要把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長期去抓,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為培育創新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大學生道德教育論文 篇五

道德是以習慣、輿論、評價、信念等方式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其目的在於協調人與人的關係。道德與法律的根本不同在於道德的內在性。要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道德關係,道德意識的培育至關重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中國迅速從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轉變。社會的轉型和經濟的發展,引起了人們行為和思想的多元化,大量負面的社會現象和各種非主流的思想文化給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道德滑坡、價值失衡、誠信危機等現象尤為突顯。如何切實有效地培育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應從大學生所處社會變遷的背景出發,提煉出與時代一致的主體素質,培育其內在道德覺悟,最終擴充套件其社會責任。

一、急劇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培育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時代條件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一變化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現代化、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與這一轉變相適應,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整個中國人的存在方式發生瞭如下變化:(1)從地域性向全球化的轉變。商品經濟帶來的生產的社會化和分工的國際化建立起了廣泛的交往,使得落後的、封閉的保守的意識突破其狹小的地域和意識範圍,走向開放、走向世界;(2)從自然性向自由性的轉變,具體表現為血緣意識向自由意識轉變。大學生對官二代、富二代的態度或心理是極其矛盾的。他們的怨恨與憤怒是因為各種“二代”們把自己高人一等的資本建立在自己的出生和血緣上面而不是自我創造上面。大學生崇尚自我創造、自我實現,這是自由意識的體現。但是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由於機會和條件的原因在現實中困難重重。因此,大學生對官二代、富二代是既怨恨又羨慕;(3)從單一性向多元性的轉變,表現為特權意識、等級意識向包容意識、平等意識轉變。社會分化、利益分層導致主體多元,傳統社會和計劃經濟時代的等級、特權、權威等意識以及追求單一理念的巨集大敘事逐漸地被“去中心化”、“存在即本質”、“一切皆可”等平等的包容的觀念所取代;(4)從群體性向個體性的轉變,從群體意識向獨立意識轉變。商品經濟使每一個人都作為獨立主體突顯出來,大學生主動的對國家、民族、集體、社會的關注程度減弱了,對自我的設計、對個性的張揚、對自身需要的滿足成為潮流。大學生喜歡追求個性、時尚、標新立異就是其個體性的表現。

上述這四個轉變表明我們的整個時代都處於急劇的裂變之中,包括道德在內的整個文化都處於新舊交替、多元雜存的狀況下。這並不是說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現在沒有價值引導、沒有道德規範、沒有主流思想中前行,而是說這些現成的價值、規範和思想由於沒有緊密地與時代的變遷內在聯絡。因此,在這種急劇的社會變化中難以真正在人心中紮下根基。我們要培育的道德,首先必須是我們時代的道德,是中國現代性的道德。既不能把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照搬照抄過來,更不能把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恢復起來。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幾年前的“小悅悅事件”就典型地折射出傳統血緣道德在現代生活中陷入的絕境:人們的道德行為或意識是根據血緣和親疏關係來決定的。而18位路人冷漠的反應恰恰表現了現代商品社會道德的消極面:個人主義,每個人只管自己的事。封建道德的流毒和資本主義道德的消極面在現實中共謀或疊加,使社會主義的道德意識、道德正能量沒有得到充分彰顯。因此,如何在平等意識、開放意識、自由意識、包容意識、獨立意識、個體意識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和諧就成為大學生道德培育的理論出發點。

二、個體性的建立是培育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需要的主體素質

培育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首先需要黨和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對道德理念的凝練,需要制定道德標準以及建立、落實整個社會的道德培育機制,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此,我們僅從微觀層面、個體層面談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培育需要具備什麼主體素質。

儘管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範疇,但是道德行為卻必須由每一個個人來承擔。現實的個人才是道德的主體。很多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古代與現代的分水嶺就是個體的確立。文藝復興以來,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現代文明在反對封建神學和封建制度的過程中極大地高揚起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人的個體性也首先得到強調。今天,中國的發展以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的文明形態顯示了其巨大成就和歷史活力。在物質文明充分發展,利益分化,主體多元的今天,每一個人深深感覺到:自然日益被人類改造與陶鑄,上帝逐漸被驅逐出科學和生活領域,不合理的舊世界舊社會正在逐步被變革與更新,人的尊嚴和地位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個體性得到彰顯。因此,一個合格的當代大學生培育內在的道德意識首先需要具備現代人的主體素質,這就是個體性的建立。大學生個體意識的建立表現在如下三個層面:(1)建立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的個體人格意識覺醒。他必須要把自己作為一個物件來反思、關注,要有自己的獨立感知、思考和判斷。這種思考會帶來人格的覺醒,也就是意識到個人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人格就是對自己私人性的自覺堅持,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堅持獨立性;(2)個體孤獨意識的形成。一個意識到自己的人格,意識到自己的私人性、唯一性、一次性的人,就會把孤獨看成人生的根本存在狀態,而不是一時的情緒狀態,就會需要並擁抱孤獨,在孤獨中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獨立創造並嘗試自己對自己精神的塑造;(3)個體責任意識的建立。個體在內心的孤獨中建立起內在的責任意識,即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機制。在內心中建立一個評價的我(普遍標準)對行動的我(具體行為)進行審視、反思。行動的我與評價的我的一致就是對自己負責。哪怕犯了錯也決不會推諉於別人。這種內心精神的二元結構,既使自身具有了內在超越性,又顯示了主體的社會性。自己對自己負責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社會性的自覺意識。這種內在的對自己的責任意識就建立起人的內在的社會性並在人與人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就成為社會的責任意識。

三、內在道德覺悟是培育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核心內容

有了上述的主體素質,道德意識的培育就有了基礎。所謂道德培育就是培育人的道德精神、道德意識,這種精神和意識當然離不開現實生活,但是它絕不等同於現實生活,它高於、超越於現實生活。我們在現實中之所以推行了很多道德實踐、道德模範學習的活動而效果並不理想,乃是因為我們強調了道德實踐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內在道德意識的覺醒、道德哲學的養成的重要性。就讓我們以康德的道德哲學為例子談談大學生的內在道德意識的培養。之所以談康德,不僅因為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之祖,是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的最大代表,更重要的在於他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重要思想來源。他在《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和《實踐理性批判》中確立了道德意識培育的三個準則或三條道德命令。

第一個是形式上的道德要求。不管你事實上做什麼,或者做與不做,你都要確立一個原則,“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1]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由於感性慾求和現實原因而做出種種不道德的行為,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不道德的。因為這些行為的原則是否合理合法是有標準的,那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意志不要自相矛盾,要成為像自然法則一樣的普遍法則,才能一貫地存在下去。康德列舉了四個例子:不要自殺、不要騙人、要發展自己的才能、要幫助別人,它們分別包含了對自己、他人的消極義務:即對自己起碼不要自殺,對別人起碼不要欺騙,以及對自己、他人的積極義務:即對自己最好發展自己的才能,對他人最好能幫助他們。否則,如果自殺成為普遍法則就會人人自殺,最終就會由於無人可殺而取消自己。如果人人欺騙成為一條普遍法則,大家都知道了是騙局就會無人相信別人,也就無人可騙。如果人人都不發展自己的才能成為普遍法則,社會就會由於懶惰、墮落而毀滅。如果人人都不幫助別人成為普遍法則,社會就會是一個冷漠無情的社會,最終就會由於自私而解散。

第二個是內容上的道德要求。“你要這樣行動,永遠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個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同時用作目的,而決不只是用作手段。”[2]人的行為有種種目的,但是總的目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人本身。當我們的金錢、財富、地位、名利等其它目的與人本身相沖突的時候,都可以放棄。其它目的都成為人這個目的的手段。上述四個例子就有了新的含義:不要自殺,由於自殺往往是把自己作為手段對社會或他人奉獻或者報復,所以,不管你如何行動都不要把自己的人性當作手段而應該當作目的。同樣,欺騙他人就是把他人的人性當作手段,以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因此,應該把他人當作目的。發展自己就是以促進自己的人性為目的,幫助他人就是以促進他人的人性為目的。凡是把自己和他人當作手段的事情就不做,凡是有利於自己和別人的完善的事情就去做。

第三個是最高的層次,即主體性道德要求。“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2]每一個有理性者都有資格、有權(本站★)力、有能力、有必要成為自己的立法者。這就是自律,它使每個意志的主體都挺身而出成為義務、道德、責任的主體。行動的主體因此具有了人的尊嚴和崇高性。康德的道德命令也許在現實生活中還實現不了,沒有任何約束力而顯蒼白,但是,他給予每一個人最高的尊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世俗的利益和感性的慾望可能會說謊騙人、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但只要你是一個有理性的人,你就應該知道這是不應該的、是不道德的。這個意識是道德的基礎,有了這個意識和覺悟,人就還有救,道德就有希望。沒有這個意識,人就可能真正墮落了。道德不是從外面灌輸進來的,而是從我們心中生長起來的。每個人都承擔著道德的使命。其自身的內在的道德意識就是社會的道德。

四、弘揚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追求個人完善的內在道德意識與追求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的統一,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內在道德意識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在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力軍。因此,培育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應該弘揚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在康德內在道德意識覺醒的基礎上更上一個層次,把追求個人完善的內在道德意識與追求社會進步與人類幸福的實踐活動統一起來。馬克思17歲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對我們有重要啟發。馬克思指出:選擇職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而任何生活都應該以意識到人是一個自由的存在為前提並努力實現自己的自由。最有尊嚴的職業應該是最能發揮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的職業,就是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標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2],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瑕的偉大人物”。[2]因此,“如果我們選擇了最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遠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2]從17歲開始,馬克思致力於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社會。馬克思為實現這一社會理想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在這一理想之光的照耀下,馬克思個人的思想、行動和事業,都散發出巨大的人格魅力,折射出異常感人的精神與道德力量。面對商品經濟與西方思潮對我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面對信念、理想、價值目標在現實的生活中的淡化與缺失,馬克思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將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道德培育的重要資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這種強大的精神與道德力量。

總之,在一個變化的時代,培育、堅守我們內在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覺悟,並把這種意識和覺悟變成我們對自己、對社會、對他人、對我們生活的世界的責任與行動,這就是大學生道德意識培育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