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精品多篇)

栏目: 读书笔记 / 发布于: / 人气:2.98W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精品多篇)

读书笔记 篇一

要说看书,我买了很多书,但是大都是理科的或者其他方面的也有,但我读书其实特别慢,也没有那种习惯和特别的爱好!

又是一年了,继续教育的要求,该是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两千字,还真要有点儿话说。不过如果一旦有感觉了,一旦触发了,那么两千字就不算什么了!

这不为了完成作业,在网上查找了一下,无意间发现了“爱的教育”。那么我就学习学习由亚米契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的《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十大必读小说之一,该书主要融入了诸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以及学生之爱等时间最伟大的爱。

作者:(美国) 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早年曾就读于都灵文法学校,后转入军事学校,毕业后参军,于1866、1868年参加了库斯托扎战役,以自己从军的经历写成《意大利军人素描》,一炮而红,此后以写作谋生。 亚米契斯广泛游历,写作了《西班牙》、《荷兰》、《摩洛哥》、《伊斯坦布尔》等游记。1886年,亚米契斯发表了平生最著名的小说《爱的教育》(原名《一个男孩的心》),至今仍在读者中享有盛誉。此外,他还写作了许多诗歌、短篇小说及儿童故事。

《爱的教育》是2009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爱的教育(英文版)》为日记体,记载了一个名叫安利科的四年级小男孩在都灵一所学校中度过的九个月的生活。全书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而是通过这个男孩的眼睛讲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发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许多小事,然而在这些小事中却洋溢着丰富的童趣,生动感人,并充满了小主人公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同学以及周围所有人的深深的爱与尊重。《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文明无小事,小事见文明!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学校教育的老师,加强爱的教育,育人育己,从小事儿做起,把爱的教育融入我们的课堂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的事业会更好!认真做好一件事,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爱的传递也是一门学问。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把关心关爱与知识传递融为一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不喜欢变为有兴趣,把兴趣变为爱好,把爱好变为持之以恒,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应该有比较大的成功。当然单靠学校的教育是非常无力的,更需要的我们全社会来关注教育,关爱下一代!少年强则国强!

总之,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真正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爱的教师!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爱的教育》是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差别,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夏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篇二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已记不太清,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也已有些模糊,但是大致的情节却又一一在目。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子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爱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以下几点:

首先,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其次,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再次,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子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并与之沟通完全无障碍,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与缺点,健全与残缺,理智与感性,清醒与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失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读书笔记作文 篇三

在《拜堂》中,他们的穷苦在今天看来,是令人吃惊的。成亲准备些香表蜡烛竟然需要将自己的蓝布夹小袄给当掉,连拜堂用的红毡子都用破席子代替,更不用说汪二那身寒酸的装扮了,与今人的生活实在是没法比较。

这就不得不批评封建制度对底层人民的剥削,竟使得辛苦劳动的农民连结婚都结不起。

经典书籍读书笔记 篇四

《做最好的自己》

今年的“读书 实践 成才”活动,管理局领导欣然为我们推荐了三本好书。我是一个书虫,不愿意让任何好书与自己擦肩而过,加之开复先生在我心目中一贯的良师形象,使得《做最好的自己》成了我当然之选。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一点上,《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辜负我的厚望。

书中,开复先生提出了“成功同心圆”,即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一环。

这本书大多的观点在开复老师先前的文章中已有阐述,对于拜读过那些文章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全新的观点。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将所有散落于各处的观点系统化,汇集成册,让人一次领略,就如同转瞬之间遍览名山大川一般,痛快!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了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得以重视自己曾经忽略的一些东西。课前的预习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反之,仅仅被动接受一本书带给你的内容并不意味可以深刻的理解。一本好书,不同的人品味,感受差之甚远。工作的几年,我学会了思考,而这本书上的内容恰好是我近一年多时间里思考的问题,许多道理都是付出相当的代价才得以悟出,无意间的预习让我从阅读中得到了更多的震动。虽然感叹开复先生没有早点完成此书,但转念,即便那时我读到此书,没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对于开复先生的箴言,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体会。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帮助他人也是成功。成功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

详细说来,感悟有三点:

感悟其一: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梅的凌寒,兰的幽香,竹的坚贞,菊的淡泊,他们都在自己的天地中展示他们独有的风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尽显独特的魅力。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是,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二:人所处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只要正确找准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较,不管是出类拔萃,还是默默无闻,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可能会比出上进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优点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奋斗。其实,成功有大小之异,无轻重之别,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别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也需要李素丽、徐虎,只要敢于和不断超越自己,就有资格,也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三:选择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成功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只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利弊,选择一条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那都是一个成功者。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其实,无论抉择正确与否,无论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只有坦然接受。因为,现实社会上不是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只要达到择前“重重”思考、择后“轻轻”放下,那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此,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人。

结合当下的工作,首先,摆正工作心态,这是成功的基础。在平时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历程。在刚工作的时候,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有时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样的心态首先让我失去了对工作的积极性,显得很消极,没有正确的心态,连成功的基础也没有,如何到达成功?所以,只要我争取摆正心态,积极面对一切,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一定会有所收获。

其次,在生活、工作中要诚信待人,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行。尤其在对待老同志方面,老同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一名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人员,要用真心换真心,只有充分理解老同志的心情和要求,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支持,才能体验到其中无穷的快乐。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工作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对待老同志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书中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便会不断地向最好的自己的境界靠拢。”

我想这也许不算最成功,但已经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良师益友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助益,但良师益友却可遇不可求,良师尤为如此。可称之为良师的人,大多是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且善于思考者,如此才能高屋建瓴为人指出明路。虽然不遇良师并不妨碍继续前行,但良师的催化作用,可以让人少走许多弯路,加速成长。开复先生便是一位良师,《做最好的自己》算得上这位良师悉心打造的一本好教材,通过它,虽不曾与开复先生谋面,却不妨碍与先生神交,听着先生将一些道理娓娓道来,辅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乐在其中。

尽信书不如无书,简单的照搬书中建议恐怕也不是开复先生希望看到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再好的一本书也不会让人读罢便脱胎换骨,成就一番大事业,它给人带来更多的是一些可以指导我们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原则,和一些对待问题的思考方法。

作为一名读者,我感谢开复先生带来了《做最好的自己》。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篇五

“语文味”一词在语文界,甚至是别的学科界也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提出这样的口号,对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中国小这么多学科,没有谁提出“数学味”“物理味”“历史味”“体育味”等口号,为什么唯独语文要提出“语文味”,难不成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提不出这样有深度的概念吗?相信肯定不是这样。那为什么人家不提呢,那是因为人家根本没有提的必要。人家非常清楚自己的专业要干什么,人家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味”,无须再多此一举的提出来。那这显然可以看出来一再强调“语文味”的语文课是根本没搞清楚自己的专业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味”。就好比一个平常人是不会问自己“我是谁”,因为他清楚自己是谁,只有有特定原因的人才会这样问。根据心理学可知,一个人如果提出“要活出自己的味道来”,那可以断定他还未找到自我。所以“语文味”的口号,说明我们的语文迷失了自我,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以程少堂老师的《咏雪》一课来看,虽然说不上什么“语文味”,但总还有点“文学味”。但是《你是我的同类》一课就连“文学味”都不要了,变成了“无厘头味”和“搞笑味”。只要课上得热闹,有戏看,就是“语文味”,那语文课就是向电视晚会和搞笑电视剧靠拢和投降,语文课的专业尊严在“语文味”的大旗下荡然无存了,数理化学科是不会有这样的情形的,因为它们有难以动摇的专业体系。正因为语文没有了自己的专业体系,才会遭此屈辱,一冲就垮,被人耍着玩。

如此悲哀的“语文味”,实则是缺少专业尊严。

读书笔记作文 篇六

在文博的房间里,收藏着几本他写的读书笔记,其中一本我还给他配了插画。从稚嫩的只言片语开始,如今,他已经养成了天天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每当看到他的读书笔记,回想教孩子阅读的几年时间,我不禁感慨万千。

教孩子阅读,先从认字开始。文博5岁前,我几乎天天晚上给他读书,从一两岁时读儿歌、童谣开始,到三四岁时的故事、童话、儿童文学作品。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快睡着了,他又把我摇醒,经常读的几本书我都会背了,说实话,这样做,我很累。于是,在他四岁左右,我就有意教他多认字,认字范围不再局限于买卡片、做卡片,慢慢地,他能从读一个字两个字到会读简单的句子。走在大街上,他也喜欢读路边的广告、牌匾等,尽管“白字先生”的阶段闹了许多笑话,效果让我比较满意,五岁时,他能阅读一般的儿童读物了,六岁时,能不借助拼音阅读。于是,我从替他阅读的状态向前迈了一大步,我开始陪伴他阅读了。

教孩子阅读,陪伴至关重要。记得四年级的一次家长会上,作为家长代表,我讲一句和大家探讨的话:“静等花开的日子里,家长朋友们,我们在干什么呢?”教孩子阅读也一样,要求孩子读书,给孩子讲一大堆阅读的益处后,我们却自顾自地看电视、聊微信去了,这样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在我们每年的阅读计划中,他的书目我们共同定,我的书目我自己定,也参考文博的意见。陪伴孩子阅读,读到精彩处,我们会互相交流,读到疑惑处,我们又在一起讨论,其中的乐趣很多很多。几年的陪伴中,我基本上没有看过电视剧,有意减少许多聚会、聚餐、应酬,而我收获的却是一个爱上阅读的好儿子。

教孩子阅读,让他学会开卷。开卷有益这个词在我看来,首先要选择性地开卷,我坚决不让孩子看低俗漫画、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及暴力读物,在学校,文博的班主任李列民老师建议孩子们博览群书,多看健康向上的读物,这方面,我和李老师的观点一致,所以孩子信服。名著是永恒的经典,必须多读;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让文博为沙皇统治下主人公的命运扼腕长叹;读金波的诗歌散文,他读出书作者豁达的童心;读曹文轩的作品,他会从一个个故事中品味不同的人生;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让他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动物性情;读诗经,他知道早期的诗歌作品是怎样的真情流露;读唐诗,他领略了“明月出天山”的气势,被“桃花河水深千尺”的深情厚谊所感动;读宋词,他领略了一个朝代文学作品的豪放和细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纳兰词,让孩子仿佛转身于清朝的戊边岁月。.。.。.文博也涉猎历史、地理、兵器、科学、探险、魔术类的书。教孩子学会开卷,相信他会终身受益。

教孩子阅读,学写读书笔记。我不提倡孩子读电子读物,因为读写不能分家,纸质书籍更便于勾画、圈点、批注,所以,至今我仍然坚持为孩子买书或借书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做好更需要毅力。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文博慢慢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这学期开始,他坚持每周一到周五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等于把一本书读了两遍。这两天,他又计划在每个双休日,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诗词。由于他阅读的进度快于写读书笔记的进度,这样下来,在写读书笔记时等于又把书重读了一遍。写读书笔记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他提高了写作水平,在学校,现场写作文时,他能熟练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还会在恰当的地方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为自己的作文增色。

教孩子阅读,量变之后有惊喜。我给文博算过这样一个数字,假如每天阅读30页,每页平均700字,一年按300天算,一年的阅读量是600余万字,假如一本书平均15万字,一年就轻轻松松地读40多本书。读40本书这个数字看起来可望不可及,其实,只要踏踏实实地坚持,也许,孩子的阅读量还会更大。阅读量大,信息量随之增大,孩子的心就会变大,视野也随之开阔,孩子会更加乐观向上,久而久之,你会拥有一个“腹有读书气自华”的孩子。这些我小有体会,在音乐课上,因为学了一首少数民族歌曲,文博能给同学们讲出许多少数民族的知识;根据“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文博在电脑课上能创作出一幅电脑绘画作品,得到老师的表扬,令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语文老师讲诗词,他能通篇背诵“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参加学校的汉字听写大会,他在初赛时就是全年级第一,这都得益于平时的读书看报,阅读带给他无穷的快乐,也带给身边人一个又一个惊喜。

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首先要教会孩子阅读,两届“中国好书”评选活动,阅读的阳光正在浸润着每一位读书人的心灵。作为家长,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就那么短短的几年,教会孩子阅读吧,教会他,就等于给他一笔无价的财富;陪伴孩子阅读吧,陪伴他,这几年共读的光阴一定会成为生命中的永恒。一书一世界,一卷一乾坤,就让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世界去装扮孩子最美的童年吧!

《人生》读书笔记 篇七

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国小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

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

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

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巧珍去县城看了好几次加林,加林都有事下乡采访了,终于有一次他俩有机会见面了,加林看到日思夜想的巧珍,心情很是激动,巧珍看他的被褥那么单薄,就说下次去给他带去她自己铺的狗皮褥子,高加林一下子不高兴了。

因为城里人没有人用狗皮褥子,而且那狗皮褥子跟他生活的环境一点都不相称,他怕被别人笑话,而当巧珍给他讲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的时候,他一下子觉得很失落,他跟黄亚萍谈论的都是时事政治、国家大事!那才是他想要的,他的远大抱负。

读书笔记作文 篇八

读了这篇故事我领悟到了:一定不可以撒谎。

书中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别人,别人好心去救他却遭来他的嘲笑。

有一次狼真的来了。他大声呼救也没人来救他,最后他的羊死了。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篇九

提笔之际,《挪威的森林》还置于我桌子的左边。最初趋使我去阅读它,是它的不可忽视般的知名度。名著名作,大多都得经过时间的洗礼,沉淀下来的,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更久远的时间里,仍能被人所称颂所推崇的作品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我不敢一口咬定《挪》是这样的作品,这因人而异。之前,从未仔细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对于村上春树,这本也只是第一本。大抵文化差异也在不同国家的作家写作风格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吧!说实话,是有些不习惯。或许是阅读面不广的缘故罢!

那次跟羊在书店时,我指着《挪》问她:“这本好不好看?大概讲的是什么?”她貌似思索般(嘻嘻),终究道不明。而雪敏也曾在看完后发出了疑问:“想不透木月和直子为何要死?”这两样凑起来倒引起了我的兴趣:当初看《悲伤逆流成河》后,我们(还有静纯)可是讨论得相当激烈呢!那本也有齐铭、顾森湘、易遥等这人突兀的死亡,但我们也抽丝剥茧地把其中缘由分析得透彻了呀!

《挪》是怎样一本书呢?

并无生动的情节引人入胜,令你恨不得废寝忘食地把它看完。并无大段的哲理名言,令你不由得想它摘录下来。(然,通篇说理的文章太常见了,写说理的文章要很有勇气很有独到见解,否则说出来的话不但不能使人叹服,反而生出一番厌恶之感。)

这是简单的一篇回忆录。

如同常见的一段话: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你因为一首歌或路人的一个仿佛熟悉的背影,而想起了曾经的某个人。它活在你的回忆,或许不曾消失,但在被生活推着走的时光里,你却有意无意地把它隐藏了。每个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吧!那段回忆,曾是那么铭心刻骨,当时的你以为,那份感觉会一直鲜活不变地伴随你以后的人生,但它着实经不起岁月的磨蚀。唯有在某一个瞬间,一个类似的场景唤醒了你的记忆。如同,渡边君在时隔十八个春秋后,因一首《挪威的森林》乐曲而想起了记忆中那些模糊的人儿。

“我想,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并且发觉,关于直子的记忆愈是模糊,我才愈能更深入地理解她。”——渡边。

回首往事,总有一份新的领悟以及淡然的释怀。猜不透的,在回忆里找到了答案。

最初的三人行:渡边、木月、直子。

木月是绝无仅有的朋友。他是孤独的,三人的相处里,他谈吐自若,好不潇洒。但除此之外他却无其他朋友,独自看书听音乐。这类人现实中还是有许多的,方有在自我感觉安全的圈子里才可肆无忌惮地体验真正的自由和快乐。除此之外,处处设防,怕受伤。社会关系处理不好,亲人关系也处理不好。唯有与直子这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以及渡边这个谈得来的朋友相处时,才是活出自己的灵魂。

是否人死前都会有一段时间回光返照呢?前一秒还与你谈笑风生地打桌球,转眼便自行了断在自家的车库。没有半句遗言。大抵总有他的原因,让他绝望到冰冷的原因。

孤独培养出了抑郁,抑郁繁衍出了死亡。木月是个脆弱的人。他反复游行于自信与自卑两个端点。只有在直子面前他才敢真正显示自己的脆弱。反反复复地累了,心里的痛苦愈积愈多,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了了,也许死才是一种解脱。

木月死后,三人行成了两人行。渡边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边爱直子,很爱很爱。即使直子因木月的死受了打击住进了疗养院,他仍表示会等到她康复那天,然后一起生活。

直子对渡边君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

或许直子也曾试着,去和渡边在一起。但却迟迟摆脱不了木月已逝去的阴影。在没有真爱的基础上,只会对渡边不公平。

直子在死前也回光返照过。临死前她选择与玲子见面,选择烧毁渡边写给她的'所有信以及与他的所有回忆。大概也是在接受治疗时承受太多太多的折磨。其实她的病根本就治不好。她与木月是与周边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两个人,他们互相依靠。渡边是把他们同外部世界连接的链条。他们尝试过融入外界,却是失败。但直子比木月坚强,她付出的努力要比木月多得多。她不断地怀疑自己,不断纠结不得解。她是最痛苦最可怜的人儿。

玲子在直子与渡边之间充当另一连接链条。在疗养院里,玲子是直子唯一难得的知心朋友,是她的依靠。玲子本身也是历经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为她放得下。面对女学生的抹黑,她选择容忍,虽然心里也承担这巨大的压力。当承受的那发条断了,她果断地跟丈夫提出离婚。直子死后,她特意跑去找了渡边,奉劝他不要忽略了身边的幸福,成熟起来,与绿子共创未来。对于音乐,她是难得的才女。此外,她讲过一段话:“我已成为过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过是我往日的记忆残片。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寿终正寝。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心的某部分,被扼杀了,不复存在。

读书笔记作文 篇十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感动了我在这里,我举一个爱的例子:这个故事的爱的英雄是洛贝谛。有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中央摔倒了,迎面而来的是一辆车!情况十分危急,周围的人都呆住了,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冲上去推开了那个孩子!可他自己,却受伤了。那个人就是洛贝谛。

这,就是爱的力量,多么伟大呀,竟使洛贝谛可以不顾一切的去救那个孩子——一个陌生人。是啊,爱随处可见。爱也是不同的。妈妈口渴时的一杯水,叫爱;同学跌倒时的一双手,叫爱;同桌写错字的一块橡皮,叫爱;为保护同学的一次舍已救人,叫爱。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是爱。

一个人付出一分爱,那只是一分爱。十个人付出一分爱,就是十分爱。一百个人付出一分爱,那就是一百分爱。千人千分,万人万分,亿人亿分!就这样,全世界60多亿人,每个人都付出一分爱,就是60多亿分爱!所以,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有美好的明天!

热门搜索
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新版版 国中音乐教学计划优质 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心得体会 大学生就业方向的论文精品 蒸蒸日上 学习雷锋活动总结 赞美黄河的诗歌 国小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精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师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22脑筋急转弯及答案爆笑100则 村干部入党申请书1000字怎么写 探究式教学策略精品 猜猜她是谁国小三年级作文 五一活动标语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精品作文600字 和蔼可亲 听课评语总结 国庆、中秋放假通知 早安问候语句子 2022年疫情志愿者心得 关于爱护鸟类的宣传语精品 做好本职工作的心得体会 妈妈我想对您说500字精品作文 后厂 董事长对董事的工作报告多篇 你是我心中的太阳作文 军训班班主任总结 草原上的小木屋好词好句摘抄新版 关于企业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审计局2023年述职报告 酒泉子·花映柳条原文翻译及赏析 幼儿教育心得体会小班 临时用工劳务协议书 十岁生日快乐祝福语精品 学校大教育心得体会推荐 道勘察实习报告 三下乡个人心得800字 初教部 师傅带徒弟的心得体会 学校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月活动方案 中职骨干教师工作总结 护理部个人工作总结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姥姥作文精品 关于争论七年级作文精品 2023年自查自纠及整改报告通用 关于小草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