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栏目: 读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2.48W

内容摘要: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

“李跃儿教育”是国内幼儿教育的知名品牌之一,是由李跃儿和她的先生徐晓平及其团队,经过22年与孩子接触、十几年对现代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在兼顾中国国情、融合西方教育的前提下,总结形成的一套集儿童人格建构、心理保护与成长的教育。李跃儿芭学园的老师需要有什么样的素质,芭学园的课程是怎样设置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芭学园培训本园新教师的指导手册,包括了理论和实践部分,既有高度,又有可操作性。

阅读收获:

《窗边的小豆豆》是我最早接触到有关幼儿园的书籍,书中童话一般的巴学园曾圆了许多人的童年梦。趁这个特殊的假期,我找来了芭学园创办人李跃儿老师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电子版书籍进行自我充电。巴学园无论是外形还是教学方法都深深吸引了我,在那里,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类似真实社会的环境,每一个孩子在这个群体中都会接收到丰富的发展养料。我被芭学园中孩子学习、生活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并随之畅想:要是能走进芭学园真切地看看,那该有多好……

古人云: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李跃儿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原生家庭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双好鞋子,要穿起来舒服,走起来跟脚,对脚有保护和支撑作用——好的教育,须为孩子提供丰富而全面的环境和材料供孩子选择和探索,并根据孩子的发展状态不断调整。巴学园不仅参照和分析了孩子生活的状况,着重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形成四季课程和幼小衔接课程等;而且特别注重孩子人格的养成,在逐条的教育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芭学园教育“以人为本”的精髓的体现:如“使孩子成为他自己”,“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保护孩子的天然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帮助孩子建构起对人类文化和大自然深深的敬畏”等等,无不强调着孩子作为独立人格以及天然个体的权利与自我感受力。而在芭学园的教育方式上,也不断的强化着孩子的探索权利和自我学习。一双好鞋子,应当给脚成长的空间,不束缚,不变形,让脚长成它本来的样子——好的教育,应当给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自由。

一、教育要合脚

判断一双鞋子是否合适,首先得看码数是否合脚。鞋子小了走起路来就会有束缚,多走走还会被擦破皮;鞋子大了走起路来又会叮铃当啷,一不小心还会被绊一跤。如果将孩子比喻成脚,那么教育就是鞋,对孩子的教育束缚太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那么孩子就失去了撒欢的快乐;如果太多“放宽”教育,孩子又会肆无忌惮,导致过于任性无法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太高控,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太放纵,过于随心。我们应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给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力争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教育要舒适

一双鞋在脚上,如穿着舒适,则越穿越喜欢;如穿着硌脚,那即便是是再贵的鞋子也会被主人闲置在家。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像一双鞋,用硬邦邦的理论知识硬套在孩子身上,脱离孩子需要的实际,这样的教育只会越来越糟糕;反之,好的教育能让幼儿身心愉悦地接受,不断进步,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教育要适于孩子。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状态应该是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不同的发展轨迹。其实我们也都清楚,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解孩子到达怎样的程度,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怎样的高度,我们将来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感受。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只有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爱才是“有专业度的爱”。在芭学园,老师们的眼里不是一群孩子,而是每一个孩子。他们在群体中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节奏,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孩子慢慢适应环境。老师所做的一切看似无意,实则有心:他们深入细致了解孩子的需求,耐心引导,让孩子爱上独立、爱上动手、爱上表达、爱上思考……。教育需要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因此所选用的策略和方法就不能适合于一群人,而是应该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

三、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

不同的脚喜欢穿不同的鞋,如有些脚适合穿高跟,有些脚钟情于运动鞋。同理,对待不同的孩子怎么可以用相同的一套教育方式呢?看了芭学园的教育,我内心是有些惭愧的。平时在一日活动中,有时候急于完成一项活动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每个孩子会有不同的反映,这是正常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并掌握所学知识,总有一些孩子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另类”,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经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所形成的观念与认识也会不同,这就造成他们对所感兴趣的东西,对老师的教育的理解也会出现不同。如果,我们就因此下判断给孩子打上烙印,进行主观上的评价,是不正确的,也同样会遇到挫折的。如果我们遇到有那种认为“对付不了”的孩子的时候,需要去反思一下,“我真正了解他了吗?”“我采用的方式是他喜欢的吗?”“我所作出的策略适合于他吗?”所以,教育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耐心地去观察孩子,和孩子拉近距离,认真沟通,静心地寻找突破的切入点,为孩子制作一双合脚的鞋子。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让我懂得学无止境。教书育人,不仅仅教给孩子们知识,更应该传授社会经验,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思想品质优秀的人。中国的国情,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孩子和家长不得不靠着近乎集中营式的自我磨砺,在千军万马中挤过大学联考的独木桥脱颖而出,家长不容易,我们的孩子更不容易。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童年,是我们大家肩负的责任。我希望自己能像芭学园里的老师一样,不以师长的身份自居,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爱上自己,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易于生存的教育,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能力的教育,是培养一个未来理想成人的教育。

Tags:读后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