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当前位置:蒙田范文网 > 论文 > 论文精选

地理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

栏目: 论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49W

地理与生活论文通用多篇

地理的论文 篇一

摘要:

我们已走进了信息时代,无论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并且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如今,国家急切需要全能型人才。为了完成新时期教学的任务,为了迎接信息新时代的挑战,更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此时更加要求教师做出相应转变,一改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新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些教师拥有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却不懂得利用,他们不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结合的意义

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当今高中地理的教学。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熟练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总体看来,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由于机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稳定内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寓教于乐,使得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高一学习“俄罗斯”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不同旅游照片、短视频,如海参崴不冻港、喀斯特岩溶地貌等多种地域风情,激发学生对俄罗斯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图画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想象不同的景象、地球的自转和时区变化等抽象的过程。但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地展示这些抽象的过程,并简单地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源,进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时区问题是高一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语言表述,教师往往无法清楚、透彻地描述出天体运动等自然现象和时间因时区不同而更换的抽象现实。但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使学生深刻体会天体运动和时区的转换,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时区的差异性,进而解答时区变换的地理难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提供了很多网络资源,既包括认识理解型的教学内容,又包括练习型的习题等。很多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网上进行搜索学习,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源,为自己学习提供帮助。学生还可通过这一探索过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结合方法

(一)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出更好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兴趣盎然的状态学习,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中火山地震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放映三维动画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力量的巨大破坏力。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火山、地震带的位置有哪些?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类能否利用火山?再如,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带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泰山、长白山等山地的资料引入到教学当中,展现出一座山峰的不同高度所展现出的不同景象,既能通过旅游美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又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解决传统教学面临的难题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领域信息的综合利用和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能通过描述、画图、模型等方式进行讲解,并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的充分结合,可化抽象为具体,轻松弥补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感官方面的不足,突破难点,轻松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课时,传统教学需要画出俯视图、正视图、切面图等多个图形供学生理解,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显著。而当今,教师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演示,让学生理解背斜、向斜是由于地壳运动使水平地层弯曲变形生成的,并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缓慢镜头,理清地理事物演变的过程。

(三)实现初高中相关内容的衔接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演示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能对新知识点加以铺垫,又能对旧知识点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理解,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地理的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主动挖掘。对此,学生可以网络为基础,通过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课题模型,发表研究成果等方式达到网络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探查地理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学习新能源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后,让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不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相互讨论,深入探究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能源问题的理解,使学生更加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索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综上所述,在崭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方式,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二

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同时,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既帮助他们了解家乡,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现在,我就地理课堂上的一些教学例子,以供分享。

1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大,蔬菜一年一发,冬季主要以存菜、干菜为主,喜欢吃烧饼和羊汤。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本地区则开发以大棚菜为主。尤其像地处县城附近,是种植大棚菜的繁华地带,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供应新鲜的蔬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2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水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借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3 教师要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和国际时政,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甚至可以调整课本教材内容和顺序

比如:每年初秋是台风多发季节,如2004年台风“海马”在浙江登陆,而其登陆后的热带低气压北移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山东一带相遇,造成这一带降特大暴雨。此时,我们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台风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则经历了这一天气变化,我就适时地把台风、暴雨等相关知识前移,让同学们提前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指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地理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在课堂前十天,让学生连续测量在同一时问太阳照射到教室影子的长度,用这个学生日常所看到的现象导课,引导学生分析其道理。讲到太阳高度时,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太阳高度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可激发其兴趣。再如,讲“气旋”时,联系学生在野外见到的旋风。旋风实际就是一种小规模的气旋,由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旋转进入中心,然后辐合上升,所以地面上的树叶、尘土等物质能被卷上天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再遇到旋风时可以观察被卷起的物体旋转的方向来证实。

5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我们更要关注家乡的生态

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让学生指出县城周边的几大污染源,并请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在介绍全球变暖时我穿插了另一个生活题材,就是怎样减少室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不少学生家里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上畅所欲言,实际上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情景关系密切,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时,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情景创设,再与生活联系。利用现象鲜明的生活中实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好地学好地理。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三

“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

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再如:讲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时,我立足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该如何辨别方向,让学生观察每星期早上升旗时,太阳在哪一边?然后再结合学生非常熟悉的国小时的一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判断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方位各在哪里?”这些平时随处可见的知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往往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高涨了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生活中经历体验入手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我在讲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曾在学生中做过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喜欢吃什么主食?”统计结果是多喜食面食,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种饮食习惯的原因。这样的小调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有兴趣探究,然后结合北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就找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入点,有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再如,在讲《俄罗斯》一节课时,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组学生亲眼所见、非常熟知的哈尔滨建筑图片:新华书店、中央商城、马迭尔宾馆、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非亚教堂等图片,让学生猜名字,这些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俄罗斯这节课之间的距离,知道了有“东方的莫斯科”美称的家乡哈尔滨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情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事物与相关地理知识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促使学生更加关心家乡,热爱家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能力及创新培养,它将成为教学改革方式中成功教育模式之一。

三、结合身边环境,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开展环保教育

地理资源随处可见,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也让学生关注到了周边的环境。例如,讲“水资源”一节中,我让学生结合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期间停水的感受来谈谈水资源的重要性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学生用真情实感交流,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然后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人人制定节水计划及实施方案。再如:讲到中东石油资源时,我联系世界热点问题---油价上涨,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学生知道塑料袋是石油做的,自然会联系到哈尔滨的白色污染,浪费石油的现象,从而深刻理解2008年6月1日实施“限塑令”的必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宣传和自觉执行,争做环保小卫士。这样学生就更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也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有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学了没用,理论与实践差得太多,学了之后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对于刚刚发生过的“汶川大地震”,我及时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板块运动的知识来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既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从运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地理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活学活用”的技能,能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地理的学习也将更有干劲。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的思想,使学生不再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国中生的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因此,老师要善于汲取生活中的养分,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知识提炼为地理知识,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论文参考 篇四

泛在学习(U一elarning)是一种狭义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环境的实现需要解决硬技术问题、软技术问题和教学法问题等,其中教学法问题(与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是难点。尤其是如何将泛在学习很好地整合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成为现今的一大难题。

一、泛在学习环境概述

从学习过程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包括泛在的学习资源、泛在的学习服务和泛在的支撑技术三个部分;从学习机制上讲,泛在学习环境则是指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支撑,并能体现泛在学习特征的新型学习环境。

1.泛在学习的理论内涵

狭义上,泛在学习指以泛在计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ee)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泛在学习是涵盖了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具体的应用策略等多层面的理想化的学习观念,表现出了个体性、交互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去中心化等思想脉络。

2.泛在计算技术对泛在学习的强大支撑

泛在计算技术涉及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超微型计算机集成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网络技术和云技术等,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和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所有物品和设备,只要对它们有管理的需要都可将其连到网上,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泛在网,基于这个网络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学习者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

二、泛在学习环境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

泛在学习的理念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媒体硬件环境、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互动环境等三种环境。

1.构建谋体硬件环境

为了有效地支撑泛在学习,需要构建一个能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媒体硬件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泛在学习网络和泛在学习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网络包括卫星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在内的各种网络的融合,用户在终端通过这些网络进行学习,涉及的技术主要有WAP技术、3G技术和GIS技术等。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可能会用到的学习终端包括移动设备和嵌人式设备、台式机等阱。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终端装置不是以机器为中心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要注意克服技术及设备本身的局限对学习目标和任务带来的干扰。

2.构建学习资源环境

泛在学习资源不仅是指狭义的学校教育资源,还包括整个互联网络拥有的信息资源,或者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都视为学习资源,将“物理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学习资源”和有益于人们获取知识的元素都纳人了学习场域。在泛在学习时代,学习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文本、图像、录像、音频和视频外,还包括三维录像、移动3D资源和E一boko等。另外,教师、同行专家、同伴和智能学习伙伴(如智能学习代理Agellt和智能专家系统ITS)也应被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应具有动态生成和不断的进化发展的特征,应变静态封闭的资源结构为动态开放的资源结构,使用户可以协同编辑资源内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信息也可以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持续性链接,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智能资源空间中提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保证学习过程链的延续。为了满足地理教学的特定需求,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Gls、虚拟Gls、wbeGIs和3DGIs等,又要借助网络技术和泛在计算技术,加强对中学地理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学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和地理教学网站等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

3.构建学习互动环境

泛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泛在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教育者、学科专家和学习伙伴等共同组成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提高泛在学习的质量。应该说,共同的学习愿景、知识的透明度、交互合作的程度、学习循环的次数和学习过程中联系的紧密程度等,都影响着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地理是一门以地图为载体、以地理实践活动为手段的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和体验式学习。尤其是,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地理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文字叙述、图像设计,还是活动的安排上,都强调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三、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选择

基于泛在学习环境探讨中学地理教学的模式,对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以下四种主要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基于探究式问题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探究问题需要基于多种资源,泛在学习环境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参与一系列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内容包括探究性提问、模拟实验、探究性讨论、科学考察和课题研究等。它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性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如“世界上哪一个大洲跨越的经度最大?”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需要在理解经度的概念、了解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利用泛在教学资源,通过探究来自我解答。而“城市空间结构”则属于探究性讨论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利用泛在计算及网络技术平台中的数据库、专题网站、网络问答系统和专家咨询台等多种泛在学习服务资源,实时查阅信息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得出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2.基于课外实践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外实践,是实现地理教育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情景化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基于生活化资源的地理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包括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地理报告会和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主要包括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与测量及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PDA)为终端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整合,可形象直观地获取与展现地理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地理课外实践教学中,实时显示与反映学生所处的泛在环境的特征,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与推理的能力。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认知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地理教学对地理位置与地图识图的需求,借助GIS定位服务和Google MaPs API地图服务功能,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GPRS、3G、wfii或宽带网络,访问位于校园教育云的学习资源,构建了泛在学习模式下地理学习的新方案。

3.面向知识建构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其涵盖了历史、人文、数学、物理和经济等领域,因而地理教学活动从某个角度讲,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为一体的过程。在网络等泛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对知识建构产生了溢出效应。例如,“大气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就融人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借助网络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4.面向多元智能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包括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和节奏智能等。对于地理学科来说,解决地理问题本身就需要多元智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借助于泛在技术更便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应将地理教学环境与泛在学习环境相融合,实现数字环境下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另外,在中学地理教材编写、课堂内外课程的全程设计和模块教学设计中,都应当充分酝酿并思考各种模式的可用性与实施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3):98一105.

[2]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一Leo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7)99一103.

[3]王锦。泛在学习内涵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104一106.

[4]庞春红,丽厂晓宁。泛在学习的多维透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5):107一111.

[5]刘富过,刘美伶。关于泛在学习研究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下):5一7.

地理的论文 篇五

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的自然原因,之后引出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可能由人类引发这一观点,围绕这个想法进行论证。据此例举现今为避免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物大灭绝 人类 责任

人类现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研究前五次生物大灭绝上,却很少有人想到将要到来的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来研究。

自从人类出现,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开始肆意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注重其使用价值,却忽略了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价值,使地球自然形成的生物系统遭受了人为的干预和破坏。 科学家估计,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 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 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 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以下是一组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 :中国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 极危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10种……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

当生存问题扩展到全世界物种,我们人类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是丰富多彩世界,还是生物种类日益贫乏的地球?迅猛攀升的数字敲响了警钟,不少人惊恐的在心中问道:不曾孤独来世的人类,难道注定要孤独的离去?答案也许可以从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的话中找到——“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众所周知,恐龙曾是中生代的霸主,但最后还是灭绝了,在地球上不复存在,虽然原因众说纷纭,但灭绝的事实是肯定的。各种各样的例子都表明一个问题:最高等的动物一定会灭绝,而且比低等动物灭绝的早。最先出现的细菌一直到现在还存在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类现在正处于恐龙这个位置,是新生代的统治者,我们这个物种注定要灭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至今已经历过五次全球性生物大灭绝,已有99%的生物灭绝:最早的一次灭绝发生在5.8亿年左右;最大的一次是2.5亿年前,发生在西伯里亚的火山喷发,致使全球95%的生物灭绝;第四次是1.6亿年前,发生在墨西哥的由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核爆炸,使地球温度升高,造成地球50%的生物灭绝;第五次是距今0.6亿年前,南极冰岛火山喷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加大,使地球上的恐龙灭绝,比人大十几倍的恐龙时代永远消失!

人类只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地球的生物大灭绝,要么来自于外来星球的撞击,要么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往往是核反应的结果,第六次全球生物大劫难,也不排除人类引发的可能性!当大劫难到来时,最容易逃生的是海里的生物,和空中能飞的鸟类,人类能否成功避免生物大灭绝的厄运?等待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对地球的维护也是重要因素!避免星球的撞击,减轻火山爆发造成的危害,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小行星撞地球的事件,目前有近700颗近地小行星被列入危险名单,为此人类应提前做好准备。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完全有办法避免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撞击地球可使人类免遭灭顶之灾。一颗质量11吨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万颗百万吨核武器爆炸。对此,世界各国早已开始研究应对方法。要有效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首先需要监控有可能飞近地球的小行星,精确预测近地小行星的飞行轨道。美国国会1998年通过决议,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实施名为“太空卫士”的计划,力求定位地球周边直径不小于1千米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并确认哪些小行星可能会对地球造成威胁。目前该计划已经完成,地球周边约有1000颗符合条件的小行星,其中93%已被定位。

各种研究资料表明:地球生命在演化过程中惨遭灭绝,自然因素是原因之一。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使恐龙消失,哺乳动物出现。每次生物大灭绝都造成超过一半的物种消失,经历灭绝危机后的地球需要1000万年才能恢复元气。即将发生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现代人类经历的第一次灭绝,这次灭绝将由人类引发,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外来物种入侵、自然环境过度使用和被污染等因素,造成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为尽量避免这种不利状况,就意味着人们应保护环境,但保护环境并不代表着不开发资源,而是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如何避免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被动点的措施是进行保护,同时我们应主动的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水平避免星球撞击,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人类应尽快认识到这种现状,面对可能来临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稳定性,减少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避免人类受到自然危害的侵扰。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

2.《人类将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3.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研究员接受专访语录

地理与生活论文 篇六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策略建立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基础之上,教学中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中的重难点,保证地理教学课堂的教学高效性.

一、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地理的学习有助于生活.传统的地理教学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际生活的融合,学生只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却不清楚地理现象的实际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同时缺乏学习和教学激情,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并不能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丧失学习的本质意义.脱离实际的教学所教育出的学生,大多是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呆子”,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教育需要以面对社会为前提,以社会生活为标准,进行教育和教学课程改革.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标改革的潮流所趋,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融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更近,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增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实际的生活实践活动,体现地理学习价值.另外,地理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提升.

二、加强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的措施

首先,要强化“生活化”地理教学意识.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适应新的教学和学习理念,主动转换学习思维,认识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学以致用,实现“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其次,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地理教学的课外拓展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并领悟大自然,通过一些野外的观察活动、探索活动等,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某些教学模型的设计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地理知识竞赛,以此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全面拓展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最后,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地理知识的教学效率提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地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融合比较充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地理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1.引进生活素材,培养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根本是要回归生活,真正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博大精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就要从生活中进行素材引进,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贯穿生活素材,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理解更透彻.例如讲解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时,学生对“锋面气旋”这一理论并不了解,理解全球现象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漩涡现象的旋转方向,例如浴缸、马桶等,回到课堂中,教师利用实验验证这些现象并加以解释,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作用现象,逐步将学生引入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现象的气流运动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实际生活经验是理论知识的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需要教师从实际生活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讲解有关世界的气候时,对于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气候形成的原因也不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关注天气预报开始了解,结合当地的实际天气状态,逐渐引入教学内容.

2.生活化情景和问题创设,促进多向交流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以情景展现,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通常地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利用实际的社会事件实现课堂导入,保证情景的创设有贴近感,学生会自觉地将个人状态与社会状态进行联系,加强认识和了解.例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我国天气相关的数据统计结合最近几年的气象状态进行实际的分析,如干旱、沙尘暴、洪涝、台风等.2014年,“威马逊”台风引发华南南部地区的狂风暴雨,海南台风侵袭,造成人员伤亡;河南遭遇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近万亩玉米绝收;广西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旱情,高温少雨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案例进行教材内容的充实.

3.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习探索能力

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土地理是将学生身边的地理教学案例加以利用.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教学,从学生所处城市或环境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乡土地理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与环境的平衡保护、工农业生产灾害和区域地质环境等方面,通过这些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生长环境,将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更全面地利用和保护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其中,地质灾害形成和防范、板块运动可以结合最近一些年的地震进行分析.如2008年的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2010年的玉树的7.1级地震,2013年的四川雅市7.0级地震以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的6.6级地震等,通过这些事实案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去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愿意去了解地震形成和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化的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实现地理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寓教于实际生活经验,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因此,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门搜索
山茶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精品 描写夏天的成语 优质服务口号 物业管理员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 纪念五四运动104周年主题活动总结 开超市心得 企业环应急预案通用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办公室如何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麦哨 个人理财工作计划 行政专员的工作计划 范本幼儿园辞职信 榜样人物介绍及事迹新版 形容认真学习的成语有哪些呢 经验总结 公司开展户外拓展活动总结 新版的愚人节整人短信 新人对培训心得 大学生实验心得体会精品 传统节日三年级部编版下册作文精彩 开业庆典策划书 大学加入社团申请书 传递爱心正能量句子经典 决心书格式通用 国小生数学作业总结 除夕夜作文350字 《童年》的读书心得 一年级下册语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有关母亲节七年级作文 酒店客房服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参加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本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精彩 经典美文加赏析通用 祝福老年人永远年轻的句子经典 灯塔大课堂第十课心得体会 地球一小时日活动方案2023年 新版精品共青团员申报事迹材料 护士病房总结 2020国小生暑假计划 公安社区民警总结 物流中心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七年级家长会学生演讲稿 应届毕业生简历自荐信怎么写 激励员工上进的正能量句子 大学生军训心得500字 新版税法知识及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