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兰亭集序》教案精品多篇

栏目: 教育教学方案 / 发布于: / 人气:3.19W

《兰亭集序》教案精品多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1、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2、翻译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

1、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大学联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欢《兰亭集序》中哪些语句?简要说说原因。

六、堂上练习

1、解释下列多义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夫人之相与”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战,勇气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足以畅叙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C、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取万殊

4、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类之盛(品行的种类)

D、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题诗

兰亭集序教案 篇二

一、课文悟读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探究学习: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学习:“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选题设计

“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作出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

(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5)写出赏析论文。

参读书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书法》杂志。

(3)《启功丛稿》,中华书局。

摘自《语文学习通讯》XX年8月

《兰亭集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品读第一部分简练淡雅的语言,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2、掌握部分重要文言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重点】

品读简练淡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语言营构的意境。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机、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

2、略作介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帖卷上的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书法之妙,历来备受推崇。

3、导入新课:

王羲之不但精于书法,而且富于文才。前人评论他的文章说:“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大家看到的这篇书法作品,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又名《〈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兴之所至,创作而成的。《〈兰亭集〉序》既是佳作,又是名帖,可谓文、书双绝,相得益彰,千古传诵。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正是这么一篇传世美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读题目,明确体裁

1、请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体裁的字眼:序。

明确: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2、请学生听一遍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并且体会这篇序言的抒情性特点。

三、品读第一部分的语言,领略语言营构的意境

1、简介前人的评论,引起品读语言的兴趣:

⑴ 投影显示古人评论一则,老师对其中的疑难字词略作解释。

多媒体显示:

“其笔意疏旷淡宕,渐近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后来惟陶靖节文庶几近之,余远不及也。”

⑵ 投影显示现代评论。

多媒体显示:

“语句简洁流畅,朴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响,流传至今。”

⑶ 引导学生明确这两则评论所极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找出序言中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抒情色彩最浓厚的一段(第①段)。

2、简要讨论第①段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义或用法,扫除语言障碍:

投影显示三组题目,老师略作点拔,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

1、请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三个多义词的意义。

⑴ 修: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高的)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⑵ 觞:

A、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

B、一觞一咏(饮酒)

⑶ 盛: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B、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2、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词义。

⑴ 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形→名)

⑵ 游目骋怀(奔驰→使……奔驰,使……开阔)

⑶ 流觞曲水(流动→使……流动)

(⑵⑶皆为使动用法)

3、根据上下文,补出下面两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并翻译。

⑴ 映带(于亭之)左右

(辉映环绕在兰亭的四周)

⑵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之)曲水

(疏引〈清澈湍急的水流〉来作为飘流酒杯〈的〉环曲水渠)

3、品读语言,领悟意境:

⑴ 诵读第①段,了解内容要点,初步品味:

请一位学生诵读第①段,其他学生边聆听边默读,然后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A、第①段叙述描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抒发了怎样的感受?

B、用心品味语言,挑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话,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提问一位学生回答A小题。

板书:

兰亭盛会之乐

提问两位学生回答B小题。

老师简略评价,肯定学生们的领悟,提出调动联想和想象深入品读语言的要求。

⑵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语言:

① 品读直接抒情句,领悟抒情的力度:

A、请学生找出第①段中直接抒发兰亭盛会快乐之情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B、引导学生理解句中副词“信”的意义及其强调作用。

C、请学生翻译整句话,感悟其感叹语气。

D、引导学生小结:使用了强调副词“信”,又加上感叹语气,使快乐之情的分量显得尤其重,抒情力度显得更加强。

② 品读盛会第一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引导学生抓住“贤”字,理解与会人士的才能风范。

B、引导学生抓住“群贤”、“少长”两词及“毕”、“咸”两字想象贤才俱至、知音相聚的快乐场面,感受其热烈气氛。

板书: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③ 品读盛会第二乐:

山岭林竹,清流激湍:

A、请学生找出描写会场周围自然环境的句子,理清其中所写的景物。

B、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山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崇”、“峻”、“茂”、“修”,大胆想象山岭的险峻、密林的青葱、修竹的摇曳,用心感受整个山岭富有动感的生命力。

(投影展示兰亭外竹林图片。)

C、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水景的描写:

品读关键词“清”、“激”、“映”,大胆想象兰亭四周波光倒影变幻出的美景,用心感受清静幽雅的意境。

(投影展示山清水秀的兰亭图片。)

板书: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④ 品读盛会第三乐: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A、请学生找出描写群贤们活动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

B、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群贤水边饮酒吟诗的高雅活动。

C、请学生找出作者身处其中的感叹。

D、引导学生抓住“足以”二字,领悟群贤们非常满足的感受。

(投影展示“曲水流觞”图片。)

板书: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⑤ 品读盛会第四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请学生描述此时使人心情更加舒畅的天气,感受这句描写营造的氛围。

板书: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⑥ 品读盛会第五乐: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A、引导学生品读名士们俯仰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美景。

B、引导学生抓住“极”字来领略作者“极视听之娱”的感受。

C、引导学生想象群贤们耳边的天籁,探访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板书:

仰观俯察,极视听之娱。

4、朗读并小结语言特点:

⑴ 请全班同学诵读第①段,再次体会语言的韵味,领悟意境。

先全班齐声诵读一遍,后自由诵读三分钟。

⑵ 请学生小结第①段的语言特点,老师略作点拨。

板书:

语言简练淡雅

⑶ 要求学生当堂朗读成诵,试背第①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第①段至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完成课本P21练习二。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盛会之乐 语言简练淡雅

【教学后记

作为一节教研项目公开课,本节课能扣紧品读语言这一教研课题,设定重点和难点,把语言品味放在中心位置,点面结合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意境和情味。学生如临其境,而听课老师也感觉到新。

不足之处有三:

1、把修禊事之乐分为五乐,过细。分叙事感悟两层即可。

2、学生读得不足。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佳句,领悟更多。

3、学生说得不够。老师略作点拔后,可放权让学生多想多说,互相比较谁说得更好。

今后努力方向:师精讲生多练。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⑵ 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

宴饮之乐:

⑴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⑵ 次:旁边。

⑶ 一:一些,一点。

⑷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

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 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 所以:用来。

⑶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 极:穷尽。

⑸ 娱:乐趣。

⑹ 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

(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

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 与:结交,交往。

⑵ 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

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 或:有的人。

⑵ 晤言:对面交谈。

⑶ 因:就着。

⑷ 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

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 趣:通“趋”,往,追求。

⑵ 曾:竟,乃。

⑶ 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 之:往,到达。

⑸ 系:附着。

第四句:

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 向:以前。

⑵ 俯仰:时间很短。

⑶ 犹:尚且。

⑷ 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 况:何况。

⑹ 修短:寿命长短。

⑺ 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

(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

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 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 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

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 固:本来。

⑵ 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

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 述:陈述,创作。

⑵ 所以:……的原因。

⑶ 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⑴ 文章思路:(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⑵ 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① (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②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多媒体显示: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多媒体显示: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多媒体显示:

魏晋士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③ 《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

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兰亭集序》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

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疏通文意。

1、夫人之相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夫,句首发语词,实际是人相与(人与人相交往)。

2、修禊事也(动词,做、举行)

进行修禊活动(一种驱邪的活动,到河边搞祭祀,沐浴,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祈福)。

3、其致一也(一致)

他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人与人相交往,转瞬间就度过一生。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5、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译文:死和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呀。

6、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

7、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

译文: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8、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

译文:也将对这篇文章有所感受吧。

三、分析文本

(一)、抽一学生朗读。

1、思考:本文中能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分别是哪些?

教师明确:乐、痛、悲(板书)

2、那么作者的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分别是什么呢?

落实:问题一: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教师提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那么我们在这里套用这句话,分别指出“乐”之由。

教师明确:

(1)、良辰:暮春之初。

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具体落实在句子上表现这一天的天气状况的句子: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体现什么之美?板书:气候宜人。

(2)、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教师板书。

A、“修”指的是“高”,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翠竹。

B、(译文: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省略句)

主体是山水,这里体现的是环境之美。

(3)、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如何表达?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A、译文:(我们)抬头纵观天地的广大无边,低头俯察万物的兴盛繁茂。当然:照定语后置的正常语序应该译成:(我们)抬头纵观广大无边的天地,低头俯察兴盛繁茂的万物。

B、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所以游目骋怀(动作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

D、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尽享)之:的

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

E、译文: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锝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F、信可乐也:实在是快乐啊!

板书: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这实际上体现了生活的美好。板书:生活美好。

(4)、乐事: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我们来看这句话:

A、引以为流觞曲水。

译文: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为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省略句)

B、其次:古义: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译文: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音乐。(定语后置)

D、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

F、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板书: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板书:相聚诗酒。

(5)那么还有“二难并”,我们不知道这些名士谁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开心得不得了。板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群贤毕至(形作名,贤士)众多的贤士都聚在这里。

B、少长贤集(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年轻的、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在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还有像谢安、孙绰、支遁等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像王羲之、谢安不用说,孙绰、许洵是的玄学家,支遁是和尚,这些人聚在一起,他们忘记了年龄,尽情享受着乐景、美事。

这是“名士相聚”之乐。(板书)

总体板书:

气候宜人(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环境优美(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生活美好(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相聚诗酒(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名士相聚(二难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问题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提示:作者由乐一转,本来是今天游宴的快乐,作者由此感慨,人啊!其实生死,万物的生和灭,其实是非常迅速的。作者由乐转悲有一个过渡,他先写两种人,一种人好静,这种好静的人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在家里(室内)和朋友面对面交谈。(畅谈)

就是说:我们这些好朋友,我们是好静的,我们在屋里,谈谈人生啊,谈谈抱负啊,谈谈理想啊,还有一种人啊,好动,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这种人是可以到处形迹天涯。可是作者说,无论是好静也罢,好动也罢,这两类人,其实他们的快乐都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呢,厌倦了之后,“痛”由此产生了。

教师明确:

首先:“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及其所之既倦(动词,达到、得到)

B、译文:等到对于自己已经对得到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生。

板书:所之既倦

这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使然。我用“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来概括。(板书)

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向之所欣,这里的“向”,古义:过去、以前,原先感到高兴的事。

今义:方向

B、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或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还不能不因此(因为这)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D、译文:原先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还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触。

实际上是“所遇已陈”,生命状态在不断变化,无法把握,我用“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来概括。(板书)

最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何况寿命长短,完全听凭造化的(大自然的,唐代画家张璪曾经提出了一条艺术创作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B、终归要走到尽头。

生命的消逝“无法抗拒”,我用“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来概括。(板书)

总体板书:1、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

2、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遇已陈)

3、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无法抗拒)

问题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教师明确:如果说“痛”是感性的,是浅表的情感表现,那么“悲”则是理性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只有足够大的“痛”感,才能上升为“悲”之境地。因此,这两种情感体验是不同的。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作者“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板书。表达生命无常的观点是一样。

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实际上是作者“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慨叹”(板书),实乃“悲哀”之极。(我们后来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得到印证。

总体板书:

1、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

2、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概叹

(二)、体悟本文的思想情感

1、教师进一步明确:悲叹之余,作者用“故”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形就应记录下来,使后人了解今人的兴怀,也感触我的情志。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

2、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由此可见,悲哀不等于悲观,忧患也不必然导致消极,《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解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之美的执著和热爱。正因为人生、自然是美的,有价值的,它们的消亡才让人痛苦。毫无价值的东西消亡了,没有人会感到伤心。因此,《兰亭集序》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动于中;一往情深,恻然动人。它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三)、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遍,教师指导朗读情感如何抒发。

热门搜索
食品工厂实习报告 描写雨的诗句精彩 三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精品 学习机关作风整顿个人总结 护士节主题活动策划书 中国经济史的论文通用 外部环境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建党101周年国小生祝福话语2022 《小熊跳舞》音乐教案 我懂得了孝敬父母作文400字(通用2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个人消防安全总结 赞美春天优美的唯美句子 劳动节为什么改成5天 彩色的梦仿写第二节和第三节精品 学习物理心得体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国小生寒假日记100字(通用 有目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仓库主管的工作计划 团员个人小结1000字新版 老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跟党走”心得体会 少先队春季学期工作计划2022 情感的文章 己亥杂诗的原文及翻译精品 公安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 622事故调查报告多篇 国际商务宴请点酒礼仪和技巧 公租房网上申请书 出殡 科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岁暮到家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 放风筝的窍门 招商工作上半年总结多篇 单片机课程设计心得精品 形容秋天的成语摘抄 11月9日是什么节日 野原新之助经典语录精彩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总结 节俭为话题的作文 初级党课培训心得体会 演讲比赛领导闭幕词精品 2019留队申请书 2023春节村工作总结优质 学安全事故心得体会 《金锁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