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72W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篇1

一. 產業化扶貧的現狀

從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間,我縣累計用於產業化扶貧的新增財政扶貧資金(不包括老區建設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760.8萬元。這些資金按照項目文件中的用途進行分類:第一,用於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也就是實施了“整村推進”貧困村面上的種植業和養殖業264萬元。第二。用於柑橘產業化建設184萬元,其中60萬元用於廣大農户基地建設、124萬元用於龍頭企業。第三,46萬元用於魔芋產業龍頭企業建設和大户。第四,46.3萬元用於蔬菜產業龍頭企業和大户。第五,68.9萬元用於生豬產業化建設的龍頭企業和大户。第六,14萬元用於茶葉產業龍頭企業。第七,40.5萬元用於藥材產業化建設。第八,18萬元用於桑蠶產業化龍頭企業。第九, 48萬元用於山羊及其它。另外還有31.1萬元用於商業其它非產業化扶貧方面。

到2007年底,全縣的農業龍頭企業有16家被評為州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其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魔芋加工企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中藥飲片加工企業時珍堂巴東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金果坪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綠野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鵬程繭絲綢有限公司、恆興公司是我縣各特色產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這些企業效益好,發展前景廣,對產業的帶動性強。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廣大貧困農民實現農業產業化的橋樑和紐帶,到2007年底,全縣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個,擁有會(社)員1922人,可以帶動農户25368户。野花坪蔬菜專業合作社催化產生了全縣的蔬菜龍頭企業——綠野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從而壯大和發展了我縣的蔬菜產業,同時也使成千上萬的貧困農民擺脱貧困走向了富裕。剛剛驗收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野三關大湖壩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引導下,在縣直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通過村黨支部、村委會及其廣大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不僅只是帶領本村農民脱貧致富,而且還帶動了周邊其它六個村的蔬菜產業發展;周邊六個村的農户也志願加入到了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在蔬菜產業的帶動下也擺脱了貧困。永久蔬菜專業合作社是地方政權與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有機融合的典範,不僅經濟有了飛躍發展,而且還有效的促進了精神文明。官渡口鎮魏家 村村民楊敏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發展生豬產業,通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擁有一萬頭規模的養豬場一個、年產2000噸飼料加工廠一座,並且還在八個行政村組建了“雙敏養豬專業合作社”,涉及農户327户。雙敏養豬專業合作社對本社成員實行“供飼料、供仔豬、供技術”的三供措施,有效帶動了官渡口生豬產業的發展。

五年間累計用於產業化扶貧的新增財政扶貧資金760.8萬元,按照使用效果進行分類。第一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對產業帶動明顯並起到了產業化扶貧作用效果的資金投入有:1.綠野經濟發展有限公司 20 萬元;2.多仁食品有限公司7.5萬元;3.雙敏飼料有限公司7.5萬元;4.金果坪茶葉有限責任公司8萬元;5.鵬程蠶絲綢有限公司18萬元。以上五項合計61萬元,佔產業化扶貧資金總額的8.02%。第二類,用於“整村推進”貧困村的產業化建設資金264萬元(平均每個村3萬元),除野花坪村和大湖壩村的產業化扶貧效果明顯以外,其餘的村產業化扶貧效果不明顯。效果不明顯的主要原因是“整村推進”的扶貧資金額度小,為了達到其它驗收標準而沒有用於發展生產或者説產業化建設上面,但資金使用公開透明,總的扶貧效果很好。第三類,用於柑橘產業帶基地建設的60萬元,目前還無法判斷其效果。第四類,用於科技示範、柑橘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124萬元(兩個企業),目前產業龍頭沒有形成,科技示範作用不明顯,資金使用情況不詳。第五,剩餘的344.8萬元產業化扶貧資金,佔五年來產業化扶貧資金總額的45.32%,沒有發現業主的申請文件及其相關資料,沒有發現立項的文件,沒有發現項目實施過程中檢查督辦的記錄,沒有發現項目竣工驗收的文本及其相關資料,沒有發現項目效益的隻字片言;縣扶貧辦具體從事項目管理工作的扶貧股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項目的來龍去脈,現在只能在檔案中查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文和下撥資金的通知文件。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我縣的產業化扶貧可以概括為:上級重視,農民期盼;有人先行,成效顯著。但是,有限的扶貧資金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項目管理極端混亂。

二.產業化扶貧的工作方向

產業化扶貧是國家制定的“一體兩翼”扶貧開發戰略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實踐還是從戰略上都完全可以肯定:實現廣泛而且高度的農業產業化是廣大貧困農民徹底擺脱貧困的落腳點和歸宿。產業化扶貧不僅涉及到千家萬户而且最主要和最複雜的是涉及到千變萬化和激烈競爭的市場,產業化扶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圓滿完成複雜而艱鉅的產業化扶貧任務,應該從以下六個方面着手開展工作。

首先,重新提高認識,增強廣大幹部和羣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產業化扶貧的目的就是要使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從本質上得到提升,改變傳統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社會的現狀,從而實現富裕文明的共同願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產業化扶貧和貧困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目標是相同的,因此,產業化扶貧理所當然的應當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落腳點。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如果不實現產業化不僅不能融入市場經濟的廣闊舞台而且只會更加貧窮和落後。要加大宣傳力度使貧困地區的廣大幹部和羣眾充分認識到產業化扶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形成共識與合力。只要萬眾一心並齊心協力,產業化扶貧就一定會出現新的可喜局面。

第二,廣泛發動羣眾,提高農民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程度。廣大貧困農民都是純樸善良的,但是小農意識和局部眼前利益仍然還是很普遍,從而導致產業化扶貧所需要的社會化協作生產的合作意識不強。產業化扶貧的最終結果肯定會給廣大貧困農民帶來巨大的利益和好處,但是在這個巨大利益和好處還沒有實施之前廣大羣眾的懷疑觀望態度我們應該理解。為了解除羣眾的觀望懷疑,我們一方面要做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設置現實的利益引導機制。這個現實的利益引導驅使機制就是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無償的財政資金扶持,讓農民沒有風險可以享受到合作經濟帶來的更大利益。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而且相應的產業也就會自然形成。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可以避免盲目發展龍頭企業的經濟風險,而且貧困農民的主體地位和經濟利益也更加有保障。巴東的成功案例已經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促使產業龍頭企業的形成,產業龍頭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也離不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與配合。

第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正確引導。無論是從自然地理環境還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貧困地區每處都不盡相同,這一客觀現實決定了產業化扶貧必須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和採用統一的方法模式。對於產業的確定要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和農民的種植(養殖)習慣並結合市場發展前景,彙集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綜合分析和論證。在此基礎上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和扶貧資源的可能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要制定出科學可行的產業化扶貧規劃。科學可行的產業化扶貧規劃不僅能夠對廣大農民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及其生產要素參與到規劃產業建設之中。真正科學合理的產業化扶貧規劃完全可以使我們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起到“引窩蛋”的作用,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扶貧資金的效益。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化扶貧規劃還可以避免盲目決策帶來的損失,同時也還可以防範套取和貪污扶貧款現象的發生。

第四,對外開放,融入市場。打開山門招引八方商客,這並不是什麼新觀點和新方法,而是別人無數成功經驗的總結。改革開放已經有三十年,我們之所以仍然還很貧窮就是因為對外開放不夠、融入市場不夠。產業化扶貧就是要通過對外開放、融入市場使我們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從而達到脱貧致富的目的。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對外開放?怎樣融入市場?儘管對外開放融入市場涉及到眾多一系列複雜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利用我們現在已有的條件可以做很多有益於對外開放融入市場的工作。縣鄉所有扶貧幹部都配置有電腦,利用互聯網絡將我們產業化扶貧的具體項目進行廣泛的發佈,幫助項目單位尋找合作的客商和市場。我們擁有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客商擁有市場優勢和資本優勢;尋求優勢互補、實行互利共贏不僅只是我們產業化扶貧項目的需要,而且也是客商壯大發展的需要。只要我們廣大扶貧幹部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有能力和可能為產業化扶貧項目打開進入市場的大門。即使是我們達不到這一理想之目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盲人騎瞎馬的產業化扶貧。

第五,依靠科技,揚長避短,發揮特色,提高市場競爭能力。貧困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決定和限制了大宗農產品不可能具有市場競爭優勢,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和遵從這一客觀現實。但是客觀公正的大自然同樣也賜予了我們眾多別具特色的農業品種。產業化扶貧就是要將這些別具特色的農產品發展成為產業,並且形成現實有效的經濟支柱。“有批量的不值錢,而值錢的沒有批量”。這就是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現狀高度準確的表述,前者屬於產業鏈條不健全,而後者屬於產業還未起步;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需要進行產業化扶貧。要依靠廣大農業科技人員並充分發揮他們在產業化扶貧中的作用,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要使產業化扶貧政策和項目向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傾斜。只要我們的產業化扶貧政策能夠真正發揮最廣大科技人員的作用,並且選準特色優勢農業資源進行產業開發,我們應該堅信貧困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不會遜色於發達地區的大宗農產品。

第六,增加產業化扶貧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必要的公共需求配套服務。大量的事實充分證明,凡是產業化扶貧有起色和搞得很好的項目都不是依靠的扶貧資金,而凡是準備依靠扶貧資金搞的所謂產業化扶貧項目沒有一個有起色;事實上僅僅依靠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也不可能實現產業化。但是,所有產業化扶貧項目都需要公共投入,而這些公共投入對於項目業主一般都是不願投入和風險相對較大的投入,因為這些公共投入多半不會形成有形資產,也不會有直接的收益。目前產業化扶貧項目普遍缺乏公共投入,即使有起色的產業化扶貧項目也不例外。這些公共投入包括:產業化扶貧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論證、科學合理的產業化扶貧規劃、規劃產業的對外宣傳和廣告、相關必要的技術和信息、生產經營人員的技能培訓、獎勵和激勵基金、宣傳發動和組織羣眾、以及必要的水、電、路等硬件建設諸方面。我們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必須而且可能在公共投入方面有所作為,這樣不僅可以體現服務型政府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對產業化扶貧會起到又好又快健康發展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難及其對策

搞產業化扶貧最大的困難和障礙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會説是缺少資金。只要高度負責的對產業化扶貧進行認真仔細地研究就會發現——缺少資金説是錯誤的。其實,我們進行產業化扶貧最大的困難和障礙是廣大民眾普遍缺乏堅定不移的創業精神和具有開拓創新並且有奉獻精神的眾多領頭人。要有效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需要採取以下四個方面的對策。

第一,要營造一種全民創業文化氛圍。產業化扶貧需要創業文化的引導,要實現最充分更廣泛的產業化扶貧,成敗的關鍵在於廣大民眾實現產業化的強烈願望和鍥而不捨的頑強追求。要把這種強烈願望和頑強追求精神熔鑄成為一種“不畏艱險、勇於開拓、大膽創新、敢為人先、務求實效”的產業化扶貧之魂。凡有識之士都注意到了浙江經濟繁榮的背後,創業文化在起着強大的驅動作用。這種創業文化是一種人文環境氛圍,是一種人們普遍認可並追求的價值觀。我們的創業文化要使貧困地區的人們普遍有一種危機感和尋求突破、求得生存、爭取繁榮的強烈慾望——這些浸透人心的觀念,有助於孕育出智慧之花和財富之果。扶貧開發創業文化還包括行之有效的快速形成貧困地區獲取社會平均利潤和高額壟斷利潤的長期穩定可靠的來源渠道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使我們的產業發展成為經濟戰略聯盟網絡體系的科學方法。這個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比給予資金扶持更重要更起作用。

第二,要發現、培養和啟用農村能人。農村確實存在一批能人,他們認識問題深刻,事情看得比較長遠,具有積極進取精神,對於新生事物反應敏鋭,對種植(養殖)技術熟悉有的甚至還很精通,對市場也有了解有的甚至闖蕩市場多年;在當地普遍具有感召力和號召力,他們的家境在當地顯得比較富裕,這些就是農村能人的標誌。我們的產業化扶貧需要得到這批農村能人的支持,我們的產業化扶貧政策要使他們看到更大的希望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我們所設置的產業化扶貧項目要有利於他們帶領廣大農民參與到產業化扶貧中來。要廣泛宣傳產業化扶貧政策,教育廣大農民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產業化扶貧並不是給錢給物,而只是幫助他們尋找一條走向廣闊市場的道路。事情需要他們自己去做,路需要他們自己去走。

第三,要召回一批學有所成並且在發達地區打拼和訓練有素的大、中專學生返鄉創業。產業化扶貧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支貧困地區的創業大軍,而這一批學有所成並且訓練有素的學生就是這支創業大軍的代表和先鋒。思鄉之情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富裕文明也是人之常情,廣大莘莘學子的這種情懷甚至更濃。我們的產業化扶貧政策要激起他們更加濃厚的思鄉情懷,促使他們更加熱愛家鄉,並且義無反顧地回來建設家鄉。要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要使他們充分地認識到家鄉產業化扶貧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光明前景,要使他們對產業化扶貧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和歸宿感。對於即使人不能回來的心也要招回來,要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們在技術、信息、市場以及資金等方面對產業化扶貧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貧資金激發廣大民眾投身於產業化扶貧的熱情。巴東產業化扶貧的現狀不僅不能激發這種熱情,反而令人心寒——在項目的運行過程中嚴重違反項目管理程序、高度暗箱操作,故意製造混亂破壞正常項目管理秩序,千方百計躲避正常的監督和管理,最終沒有扶貧效果。針對如此現狀,只要稍微具備正常邏輯思維的人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暗箱操縱者有故意貪污扶貧款的主觀企圖;從鉅額扶貧資金如同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的結果來看,掌控產業化扶貧項目的暗箱操縱者有貪污扶貧款或者夥同項目業主貪污扶貧款的重大嫌疑。儘管我們的調查研究無權對此定性結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一客觀事實給我們的產業化扶貧帶來了陰影和阻力。如果明知有問題而不查處,這本身就是對這種行為的默許承認和支持,勢必仿效者會越來越多,即使人們不仿效也很難形成對產業化扶貧的高度熱情。

為了激發廣大民眾投身於產業化扶貧的熱情,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扶貧資金的效益,為了扶貧項目的規範化管理,建議在紀檢監察部門的主持下對調查期存在疑問的扶貧項目進行清理和整頓。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篇2

農業特色產業作為促進麗江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角,長期以來,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將其與全市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緊密結合在一起,立足實際,依託區位、資源優勢,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切實加快了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步伐。

一、麗江市農業概況

麗江市土地面積21219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92.3%,轄古城、玉龍、永勝、華坪、寧蒗一區四縣,共63個鄉鎮、辦事處,450個居(村)委會,5121個居(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13.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6萬人,佔86%,22個少數民族,人口66.1萬人,佔58%;據統計部門統計,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積為140.18萬畝,農作物總播面積為229.95萬畝,糧食總產40.14萬噸,農業總產值22.9萬元(當年價),其中畜牧業產值8.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麗江市區位優勢較好,環境無污染,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體氣候特徵明顯,生物資源富足多樣,具有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採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來,市委、政府堅持走特色化、區域化的發展道路,深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傳統產業,提升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依託產業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把基地建設與特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我市提出推進六個一工程,狠抓八項措施的農業發展思路,更有力的促進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一)產業發展採用新模式

根據麗江實際,通過採用各種類型與組織模式推動農特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户的形式;以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户的形式;四位一體型的企業產業聯合會+大户+農民的形式;通過培育專業市場帶動發展的形式;以特色產業帶動的公司+特色產業+農户的形式;以農業園區帶動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示範農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力度,提高產業化經營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入科技興農事業。同時,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農民素質,切實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培養他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學會運用先進科學技術。

(三)積極發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利益

通過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項政策措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分配製度,維護好各個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鼓勵龍頭企業設立風險資金,採取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與農户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是提高麗江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名牌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儘快形成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具體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着力提升農業產業經營水平,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五)建設六個一工程

1、認定一批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其中1户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户為省級龍頭企業,且均享有產品外貿經營進出口權,30户為市級龍頭企業,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全市38個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提供就業人數達4000多人,能帶動農户20多萬户。

2、建設一批市級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末,全市共有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80萬畝,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萬畝左右、加工型馬鈴薯6萬畝、優質米基地10萬畝、雜豆芸豆10萬畝,油菜7萬多畝。

3、發展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約170個,會員達12700人,切實提高了我市農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4、樹立一批農村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全市共有農村能人34人,科技帶頭人25人,他們通過科技服務、大辦特色示範樣板、創辦農產品基地等,在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顯著的示範帶動作用。

5、創建一批麗江農產品品牌:全市共註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37家37個產品,農產品發展呈現出品類齊全、快速發展的趨勢。

6、培育一批種養殖業大户:我市種養殖業大户已發展到797户(其中種植業大户

333户,養殖業大户464户),種植作物涉及到糧食、蔬菜、林果、花卉、藥材、烤煙等各類糧食、經濟作物,大户種植面積達5萬畝左右,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田、規範管理的水平,促進了單產的提高,實現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項措施

1、推廣經驗促增收:近年來,經過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找到了促進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一些典型經驗:如玉龍縣的魯甸經驗,期納鎮滿官村黨建帶村建,村建帶民建、支部+協會、企業帶動轉移勞動力的經驗,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成為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驗。

2、宣傳惠農政策促增收:通過及時貫徹減免農業税、下發糧食直補資金、實行購機補貼等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

3、調整結構促增收:在穩定糧食總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龍頭企業的原料需求,從早、巧、晚、特四個方面來調整結構,打時間差、節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優質稻、烤煙、青梅、甘蔗、畜牧業、冬早蔬菜、魔芋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紅花、特色中藥材、朝鮮薊、花卉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使農業產業發展做到突出重點,各具特色,適度規模發展,充分發揮了各地的區域優勢,使農業生產的優勢產品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以實現區域產業的產業效益、基地建設的規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務促增收:大力推廣了農業新技術和優質高產新品種。

5、圍繞市場促增效。

6、勞務經濟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減災保增收。

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政府及農業部門根據麗江實際,確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藥材、野生菌、雜糧、優質米、烤煙、魔芋、畜牧,勞轉十大特色產業加以大力發展扶持,並相應在全市範圍內選定授予了玉龍縣魯甸藥材之鄉、太安馬鈴薯之鄉,古城區七河生豬養殖之鄉,永勝縣三川優質米之鄉、期納冬早蔬菜之鄉,華坪縣榮將芒果之鄉,寧蒗縣新營盤蘋果之鄉七個重點產業鄉鎮,積極引導農户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道路。

(一)種植業

1、水果產業

全市水果面積29萬畝,年水果總產量11.74萬噸,總產值1.85億元。

①蘋果產業:目前,我市蘋果面積穩定在8萬畝左右,產量2.6萬噸,產值5000萬元。其中,寧蒗縣5萬畝,玉龍縣1.8萬畝,永勝縣0.5萬畝,華坪縣0.3萬畝,古城區0.4萬畝,其中,寧蒗縣的一萬畝已通過無公害食品生產認證,兩萬畝a級綠色食品蘋果基地的認證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蘋果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產區羣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寧蒗縣新營盤鄉產值超萬元的農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級龍頭企業寧蒗縣龍德綠色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積極開展蘋果產業的綜合服務工作,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計劃到20xx年,全市蘋果面積在鞏固的前提下發展至13萬畝,實現產值4億元左右。

②優質晚熟芒果產業:全市芒果總面積4.42萬畝,總產量0.83萬噸,總產值2438萬元。主要分佈區華坪縣是雲南省獨有的優質晚熟芒果生產區,生產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澤鮮、品質優而深受消費者歡迎。近年來,市、縣農業部門加快了芒果產業科技推廣和品種改良步伐,篩選優質晚熟芒果品種在最適宜區種植;組建了以芒果營銷加工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華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及華坪縣芒果專業技術協會,並註冊了金川紅芒果商標;,華坪縣還獲得了1萬畝綠色食品芒果生產基地認證;如今該產業已成為華坪縣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產業。計劃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積增加到6萬畝,產值實現2.4億元以上。

③雪桃產業:麗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優良特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經濟價值較高。開發主要以新知圖書城下屬的麗江雪桃開發有限公司為主。目前已在拉市鄉建成畝雪桃生產示範基地,300畝雪桃優質苗木生產基地,盛果期畝產可達4000公斤左右,大面積平均畝產公斤左右。計劃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積發展至3萬畝,預計產值1.5億元左右。

④青梅產業:麗江現有青梅面積5.98萬畝,產量1.38萬噸,產值145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寧蒗縣兩縣。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和綠丫頭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從事青梅生產加工。計劃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積發展至3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

⑤龍眼產業:永勝縣是雲南省唯一的龍眼基地縣,現有面積1.46萬畝,產量0.3萬噸,產值900萬元。目前正積極開展品種改良及應用一系列綜合配套技術的提質增效工作,並已見成效。力爭在十一五期間使基地全部良種化,從而使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2、蔬菜產業

我市現有蔬菜面積13萬畝,產值1.2億元。

①冬早蔬菜產業:十五規劃期間,我市冬早蔬菜開發以金沙江沿岸鄉鎮為主,我市已種植冬早蔬菜5萬畝。到20xx年,擬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萬畝。

②夏秋蔬菜產業:,我市種植夏秋冷涼蔬菜6萬畝。力爭到20xx將年全市名、特、優蔬菜播種面積突破至20萬畝(無公害蔬菜面積15萬畝),產量50萬噸,創立麗江無公害蔬菜品牌,實現產值3億元。

3、藥材產業

麗江是名副其實的藥材之鄉。椐不完全統計,至底,麗江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企業有八家,從事採購銷售的個體户有1000多户,種植户有6000多户,種植面積3.6萬畝,年產各種藥材6500公擔,野生藥材5000公擔。麗江中藥材種植產業化發展以雲木香、雲南重婁、巖白菜、白芨等四個種類為主。在十一五期間,計劃建成四種中藥材種植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值6億元。

4、野生菌產業

我市廣大山區和半山區有較多品種的野生菌,目前企業加工的品種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雞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採集到近1000噸,產值在3000多萬元。十一五期間計劃在玉龍、寧蒗及永勝三縣的高寒冷涼山區建立5萬畝高檔名貴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龍頭企業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設施,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創建麗江天然無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麗江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永勝雷特生物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從事各種野生菌的貿易活動。計劃到20xx年使該產業成為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的出口創匯產業。

5、優質芸豆雜豆產業

小宗糧豆(芸豆、燕麥、小雞豆)是麗江市的特色作物和優質品種,以玉龍縣aa級的芸豆生產基地,古城區為主的雞豆(小扁豆)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高的聲譽和生產發展潛力。至底,我市芸豆種植面積8.36萬畝,產值3000萬元。其中玉龍縣種植有芸豆6萬畝,是雲南省最早、面積最大的aa級有機芸豆基地,是麗江直接出口創匯最主要的農產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勝外貿有限責任公司等龍頭企業從事該產業的開發,帶動農户發展。

為使麗江大粒型芸豆在質量、品種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芸豆產業成為高寒冷涼山區的支柱產業,在十一五期間將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品種較為齊全的芸豆引、育、繁試驗基地,我市將建成26萬畝的優質芸豆和雜豆生產基地,計劃產值達到9000萬元左右。

6、優質水稻產業

我市水稻面積佔糧食作物面積的16.2%,產量佔30%,今後,繼續保持水稻種植面積32萬畝,單產由現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總產量1.38億公斤,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計劃十一五期間,全市建成優質稻生產基地20萬畝,預計生產優質米1億公斤,實現產值3億元以上。

7、烤煙產業

我市的烤煙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底,已累計種植123.76萬畝,收購煙葉233.05萬擔,農民收入77786.8萬元,財政收入19389.6萬元。我市煙葉在外觀和內在質量上都贏得了省外煙廠好評,呈現出暢銷的良好局面。根據麗江市烤煙種植區劃提供的數據,全市有最適宜區、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烤煙種植面積近82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4%。其中最適宜區和適宜區共有耕地43萬畝,按正常三年兩頭輪作要求,考慮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煙土地的40%種煙,全市每年可種植烤煙17萬畝,現有烤房32294座,煙葉收購站點39個,常年從事烤煙生產、收購各類技術人員1800多人,煙區廣大煙農也掌握了烤煙生產技術,加速發展烤煙生產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一·五期間烤煙生產的基本發展思路是:抓住機遇,優化佈局,提高單產、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把我市煙葉收購指標爭取到30萬擔,進入全國重點種煙發展區域。

8、魔芋產業

目前,我市種植魔芋8000畝,產量1.5萬噸,產值2300萬元。我市正大力開展綠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機魔芋的基地建設,引進精粉加工先進技術與設備,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永勝縣鬆坪鄉的魔芋通過日本國的有機食品認證,產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在進行該產業的生產與加工活動。計劃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產基地5萬畝,預計產量9萬噸,產值1.3億元。

9、馬鈴薯產業

我市特有的立體型氣候資源,促使我市建設馬鈴薯生產基地有兩種方式,一是秋收馬鈴薯生產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乾熱河谷為中心的冬早馬鈴薯生產基地。全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左右,其中優質專用馬鈴薯10萬畝,產值1000萬元,主要分佈在玉龍縣、寧蒗縣、永勝縣。麗江市從1998年開始進行脱毒馬鈴薯種薯基地建設,具有較好的種薯繁育設施條件,具備年生產試管苗200萬苗,微型薯800萬粒的生產能力。計劃到20xx年全市馬鈴薯種植發展至30萬畝,總產30萬噸,產值2億元。引導扶持建立1-2個馬鈴薯深加工企業。

10、優質油菜產業

我市主要有以玉龍縣和古城區為主的油菜生產基地,分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區為重點的秋收油菜基地,種植油菜2.5萬畝,其中冬油菜1畝,秋油菜13000畝,秋油菜籽產量1300噸,產值3100萬元。目前,公司正積極在魯甸籌建菜籽油深加工項目,創建有機油、生態油品牌。到20xx年十一五規劃末建成油菜生產基地6萬畝,預計產量3700噸,產值1億元。

(二)畜牧業

1、黑山羊產業

我市先後開展了4個養羊綜合區,優勢肉羊產業帶玉龍縣種羊場、永勝種羊場建設,加強了養羊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促進了麗江黑山羊產業的發展。,我市黑山羊存欄90多萬隻,預計羊存欄達103.79萬隻,出欄肉羊36.35萬隻,肉產值達757萬元。年外銷山羊17萬隻。

2、黑頭山羊產業

黑頭山羊是寧蒗縣地方優良品種,是當地農民羣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產生活資料和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從1995年立項開展供種基地項目建設來,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建立了核心羣種羊場,扶持建立擴繁種羊專業户106户。黑頭山羊羣體數由1995年的2.7萬隻增至目前的3.4萬隻,增長25.9%。年對外提供種羊1260只,出欄肉羊1.2萬隻,經濟收入達500多萬元。

3、菊苣養豬產業

為了推動種草養畜,發展生態養殖業,玉龍縣畜牧局引進鈺滇菊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拉市鄉培植龍頭企業,並建立拉市鄉菊苣養豬基地,成立了拉市鄉養豬協會,建立了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養殖場,積極探索公司+基地+協會+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共推廣種植菊苣4056畝,發展菊苣養豬4.1萬頭。目前菊苣養豬已通過省廳無公害產地認證。鈺滇公司在市區農貿市場開辦了2個菊苣豬肉專營門市,產品供不應求。

4、華坪白毛烏骨雞產業

華坪白毛烏骨雞具有耐粗飼、味美、滋補等特性,為了保護和開發利用華坪白毛烏骨雞地方優良品種,在省廳的扶持下,培育和發展了烏骨雞選育養殖場2家,規模養殖户20户,促進了華坪烏骨雞的健康發展。華坪縣肉雞存欄48萬隻,出欄96萬隻,產值1516萬元。

5、蜂產業

我市蜂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通過養蜂基地建設,中蜂科學飼養綜示區項目建設,扶持建立永勝滇峯蜂業公司,滇峯蜂業公司收購蜂品150餘噸,完成銷售收入200多萬元。

6、麗江三川火腿產業

麗江三川火腿產業通過幾年努力得到發展狀大、產品的產量及效益通年增加,並獲得了中國專利新技術博覽金獎、中國名牌產品、首屆中國民營企交易指定產品、雲南省放心食品自營進出口權等多項殊榮。麗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噸,產值達6540萬隻,實現銷售收入6300萬元。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篇3

為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秦巴片區扶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為縣委十三屆五次全體會議召開提供決策依據,根據縣委主要領導要求,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縣扶貧辦等單位組成聯合調研組,於10月11日至24日,深入各鄉鎮(場),通過實地察看扶貧開發項目,走訪農户瞭解貧困現狀,召集鎮村幹部、黨員代表、羣眾代表、產業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羣眾開展座談,廣泛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形成了此調研報告。

一、全縣基本情況及貧困現狀

全縣20個鄉鎮(場)轄348個行政村(居委會),經調查統計彙總,總户數為138839户,603478人,總勞動力數為343674人,外出務工人數達138707人,佔總勞動力的40.4%。全縣版圖面積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人均耕地0.9畝,其中:水田面積98107畝,旱地面積431193畝;山林面積252萬畝,水面面積42.4萬畝。2012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3.5億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45.3%;財政總收入7.1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7億元,與2010年相比分別增長67.9%、10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9.5億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116.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31%;農民人均純收入4493元,與2010年相比增長30.5%。

鄖縣的貧困現狀及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貧困人數多。據各鄉鎮(場)填報,全縣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户有87201户,25955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42.2%,其中納入扶貧對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養。二是貧困程度深。全縣有79764户不能達到安全飲水標準,佔總户數的57.5%;疾呆傻殘的人口達22772人,佔總人口數的3.8%;有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佔總户數的35.1%;有2405户沒有通電,有212個自然村沒有通公路。三是致貧原因多。除自然條件原因沒有脱貧外,全縣因災、因病、因學、因工程致貧的有41618户,佔總貧困户的47.7%。其中因災致貧的有13770户,佔15.8%;因病致貧的有18476户,佔貧困户的21.2%;因學致貧的有7325户,佔貧困户的8.4%;因工程致貧的有2047户,佔貧困户的2.3%。

二、近幾年扶貧開發的實踐與探索

近幾年,全縣搶抓國家連片開發項目試點、國家雨露計劃試點、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機遇,着力構建專業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正確處理輸血與造血、扶貧與扶智、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幫扶工程、信貸扶貧等項目工程,較好地完成了階段性扶貧開發目標,農村貧困狀況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全縣扶貧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兩次在十堰召開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推進會,都安排了到鄖縣現場觀摩。主要體現在:

1、重點實施整村推進,村莊面貌大為改觀。投入專項扶貧資金9800萬元,啟動了36個納入十二五扶貧規劃的重點村建設。按照村村晴雨暢通的目標,新修、維修村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態旅遊路、經濟循環路、通村斷頭路等,有效解決了部分扶貧村行路難、發展難的問題;統籌水利、移民、發改、扶貧等單位的改水項目,大力實施人畜飲水工程,新修、維修各類人畜飲水工程513處,鋪設飲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農户吃上了自來水;投資285萬元,扶持建設村支部35個,提升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範化水平;對鮑竹路沿線980户實施了村莊環境整治,着力打造淨化、亮化、美化的扶貧示範點;注重教育衞生事業建設,重點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普及,羣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2011年啟動實施的12個重點村全面通過省市驗收,2012年啟動實施的12個扶貧重點村規劃項目已完成80%,2013年啟動實施的12個重點村大部分項目已經啟動實施。

2、穩步抓好遷移扶貧,生存環境逐步好轉。近年來,全縣共投入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資金1374萬元,其中扶貧搬遷1305户、1044萬元;生態移民1098人、330萬元。狠抓重點村搬遷,按照户均不超過8000元的補助標準,在重點村扶貧搬遷783户,到户資金626萬元,基本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突出試點區搬遷,按照全縣統一佈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鮑峽三鎮的相對集中搬遷試點。柳陂鎮投入扶貧搬遷資金215萬元、搬遷269户,生態移民115人、到户資金35萬元,打造了卧龍崗社區扶貧搬遷與移民內安相結合的搬遷移民亮點;在青曲鎮扶貧重點村搬遷151户,到户資金120萬元,生態移民550人,到户165萬元,打造了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亮點;在鮑峽鎮扶貧重點村搬遷177户,到户資金142萬元,生態移民67人,到户資金20萬元,為鮑竹路沿線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奠定了基礎。兼顧零散户搬遷,對深山和庫區等生存條件特別惡劣的農户實施搬遷移民,扶貧搬遷194户,到户資金155.2萬元;生態移民366人,到户資金110萬元。

3、強力推進連片開發,示範效應得到體現。搶抓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新機遇,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強有力推動,在項目區茶店、柳陂2個鄉鎮6個村規劃60個建設項目,試點區投入資金9534.6萬元,佔規劃計劃投資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財政扶貧資金1200萬元,部門投入及社會幫扶8144.6萬元,羣眾自籌390萬元,2181户農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貧困户806户3255人。試點區人均純收入達4288元,貧困户人均純收入3580元,分別比實施前有了明顯提高。扶貧連片開發試點工作取得產業特色凸顯、基礎明顯改善、示範帶動增強的良好成效。

4、大力發展支柱產業,脱貧致富後勁增強。圍繞調精鄉村旅遊產業、調大核桃產業、調強蔬菜產業、調活養殖產業的工作思路,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規劃進村入户要求,打造示範樣板,逐步形成偏遠鄉鎮核桃帶、城郊國道沿線種蔬菜、深山溪水鄉村遊的產業發展格局;啟動36個重點扶貧村產業建設,新發展產業基地7.02萬畝,人平1.3畝。其中,蔬菜2萬畝,核桃3.6萬畝,其他1.4萬畝,發展養殖小區11個。如南化塘鎮發展核桃3萬餘畝,青山九里崗村新建千畝茶園,宏陽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養殖規模已達到3000餘頭;啟動9個村互助資金試點項目,發放互助資金總量就達104.97萬元,746户社員從互助社借款。如譚家灣鎮核桃樹埡村五組貧困户趙明海從事生豬養殖,因資金緊張陸續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計借款1萬元,去年出欄生豬220頭,年收入增加3萬元。同時,全縣投放扶貧小額貸款129萬元,扶持900餘貧困户發展種養業,人均年增收450元。

5、傾斜扶持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積極出台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鄖府、統香、渝川等一批市、縣級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已向渝川、鄖府、統香等十幾家龍頭企業貼息1000多萬元,拉動貸款3.3億元。其中,向渝川貼息300餘萬元,拉動貸款近一個億,帶動10餘個鄉鎮發展蔬菜產業,使蔬菜產業成為農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龍瀑作為鄉村旅遊業的龍頭給予扶持,貼息50萬元,拉動貸款1500萬元,使景區各項設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區收入大幅增加,景區沿線農民收入明顯提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户的帶動作用,實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龍頭帶產業、產業帶基地、基地帶農户、大户帶整村的有效帶動機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發展核桃產業基地3000餘畝,帶動周邊3個村300多農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貧產業示範園為平台,圍繞縣域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引進推廣農業優良品種30餘個,推廣適用技術20餘項,新開發農產品近20個。

6、不斷創新扶貧思路,工作機制逐步完善。推行1321幫扶工程,每名縣級領導帶領3個以上部門,連續2年幫扶1個重點貧困村完成整村推進任務,同時建立了縣直單位責任到村、資金到村、技術到村、督辦到村的四到村幫扶機制。積極爭取社會幫扶,近三年幫扶資金達1800餘萬元,僅省煙草局就向大柳鄉幫扶400萬元用於發展煙葉產業。加大行業扶貧力量整合力度,統籌水利、移民、發改、農業、林業等部門資金,積極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危房改造等涉農資金3億元用於貧困村建設。強化扶貧資金管理,按照扶貧資金的使用範圍和用途,對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在項目實施的鄉村張榜公佈,對資金撥付實行報帳制,對財務管理、資金使用情況實行定期審計制,按時對扶貧資金使用、項目建設進展和效益情況進行驗收檢查,確保了有限的項目資金髮揮最大效益。紮實開展扶貧培訓,通過雨露計劃轉移培訓4000餘人,轉移就業率達96%,舉辦科普講座及核桃、蔬菜栽培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70場2萬人次。同時,選派老區鄉鎮分管扶貧的幹部到內蒙古等地學習,並對11個兒童減貧試點村村幹部進行了規劃編制培訓,大幅提高了扶貧幹部的工作水平。

7、堅持規劃引領扶貧,片區攻堅紮實起步。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搶抓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新機遇,切實加強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意見》的要求,及時成立了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科學編制了秦巴山片區(鄖縣)扶貧攻堅實施規劃,規劃涵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生態環保等六大類228個項目,總投資395億元;精心編制了產業扶貧規劃,確定核桃、蔬菜、鄉村旅遊為三大主導產業,分三年實施,總投資1.8億元,每年投資6000萬元;快速推進項目實施,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重點項目共有112個,總投入達49.56億元,其中中央投入5.18億元。十堰市扶貧產業示範園建設加快推進,其中兩家企業已投產經營;支持產業發展基金已到位8000萬元,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農村教師週轉宿舍建設等已落實5515萬元,扶貧重點縣每年增加100公里的公路建設指標,今年已落實42公里。

三、現階段致貧原因分析

儘管前階段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於我縣整體屬於國家級貧困縣,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仍有25.9萬貧困人口。經綜合分析,致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自然災害頻發。我縣地處秦巴山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漠化嚴重、保水性差,極易發生山洪、泥石流、乾旱等自然災害,羣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脆弱,少數脱貧人口由於底子薄,基礎不牢固,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就極易出現返貧,致使一些村和農户很難走出脱貧―返貧―再脱貧―又返貧的怪圈。據統計,全縣每年因災返貧的達13770户。僅今年5月份連續兩次災害,造成大柳、青山、楊溪、譚家灣等15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農業損失嚴重,受災人口8.5萬人左右,尤其給生活在山區的貧困人口的生活和脱貧造成嚴重影響,因災返貧人口多達2萬餘人。

2、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成了脱貧的一大制約。一是通達能力弱。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交通建設項目的投入,全縣公路通車裏程達4260公里,100%的鄉鎮通了瀝青路,100%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出行條件明顯改善。由於我縣地處秦巴山區,山大人稀,路只通到村部,對交通有改善但不能滿足羣眾生產生活需要。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國家村村通工程都是隻修到村部,組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有很多還沒有公路;第二,由於2003年村組合並,原來的行政村有很多都變成了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只是到達了現有建制村,原來自然村沒有到達;第三,村級斷頭路在全縣各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青山鎮九里崗村有一個汽配廠就是由於出行條件不好而遷走。二是居住條件差。全縣有48713户居住土坯房或草房,佔全縣總户數的35.1%。這些土坯房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由於年代久遠,很大一部分成為危房。如大柳鄉雙坪村,距大柳鄉集鎮25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是典型的高寒山區邊遠村,全村共168户、598人,僅有原村國小是磚木結構的房子,其他均是土坯房,70%左右的房子屬於危房。三是人畜飲水難。我縣從啟動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以來,已經解決了28.41萬人的飲水難問題,但目前仍有19.88萬人存在飲水困難或飲用不上安全水,像今年這樣的大旱天氣,這個數字要比平常年份大得多。如:大柳鄉雙坪村全村598人僅靠一個水質非常差的小水溝過日子。譚山鎮腰莊村人畜飲水極為困難,曾在八七扶貧攻堅期間修建水窖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但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目前,全村仍有兩個組因為沒有水吃,農户都是直接飲用山上流下來的水或下雨收集的水,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天旱,部分農户缺水情況更加嚴重,出現了掏錢買水、挑水、水循環利用的現象。四是電力供應不足。在實施農村第一輪電網改造時,我縣用電負荷設計較低,隨着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中高檔家用電器及鋼磨、打麥機等小型農用機械已普遍進入普通家庭,原有的供電負荷無法保障其正常運行,尤其是輸電線路末端用電矛盾更加突出。葉大鄉王良村因路途太遠,農電改造成本太大而尚未實施,至今仍用房縣的電。白浪鎮年缺電在200萬度以上,由於電量的嚴重不足,羣眾的生產生活、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3、公共服務不夠到位。在羣眾就醫方面,我縣山大人稀,農户居住分散,村雖然有衞生室,但醫療基礎設施差,醫療水平及服務能力弱。尤其在大柳、胡家營、五峯、葉大這些鄉鎮羣眾就醫要走很長路程,甚至跨村就醫。農村新農合實行門診統籌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負擔,但由於平時買藥報銷手續過於繁鎖,報銷比例過低、藥品種類有限,山區羣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存在。紅巖背林場,由於是事業單位建制,全場只有一個醫務人員,經常出現多人患病,而醫務人員只能顧一個人的尷尬局面和小病拖大、大病拖死的事情。據調查,全縣有15個村沒有村醫,有64個村級衞生室無法開通網絡,新農合參合人員看病極不方便。在就學方面,教育資源整合可以使學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也造成了上學難的問題。由於教學點的撤併,學生只能到比較集中的學校或集鎮上學,也有部分家長把孩子送到縣城來讀書。由於低年級的學生單獨上學讓大人非常擔心,家長只好租房子陪讀,一方面開支加大,一方面租房子陪讀又造成了一個勞動力的閒置浪費。

4、產業支撐能力不強。一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近年來,我縣的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壯大,特別是木瓜、柑橘種植面積很大,但由於沒有龍頭企業帶動,老百姓見不到效益。如:五峯、楊溪、南化塘等鄉鎮發展的木瓜產業,由於市場疲軟、缺乏強有力的龍頭企業支撐,導致去年以來成熟的木瓜長在樹上、爛在地裏,老百姓發展產業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擊。二是產業基地缺乏管理。由於發展農業產業的週期較長,老百姓把果樹栽上之後就不管了,導致果樹該掛果的時候沒有掛果,該豐產的時候沒有豐產,長期沒有效益,挫傷了老百姓的積極性。三是產業引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鄉鎮為了發展產業,引進品種時,沒有綜合考慮地區的適宜性,結果引進的特色產業不適宜本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導致產業成不了氣候,不僅浪費了有限的扶貧資金,而且也給農民增收帶來影響。四是水系配套不到位。表現在農業水利化程度低,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靠天收的局面沒有得到改變。

5、農村實用人才匱乏。全縣總勞動力34.4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達13.8萬人,佔總勞動力的40.1%。外出務工的基本都是青壯年,留守在家的多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受年齡和文化程度限制,這些留守農民難以適應科技含量相對較高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如:譚家灣鎮五道嶺村有兩户,其中一户種了4個大棚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而另外一户種了2個大棚,年收入達到12000元左右,這兩户所處地理位置基本一樣,自然條件和水系配套設施相當,但在收入上卻有着巨大差別,主要是收入低的農户沒有掌握實用技術。另外,有些貧困村羣眾的思想保守,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靠低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府救濟來勉強維持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

6、資金投入不夠。一是資金投入不均衡。政府的資金主要投向了重點鄉鎮、重點片區,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一些偏遠的鄉鎮、村,由於沒有區位優勢,長期得不到政策扶持,貧困程度越來越深。二是村級發展缺乏活力。由於近年來,各村都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都需要村級配套資金,導致村級債務逐年增加。據統計,全縣村級債務高達4.12億元,平均每村達118萬元。如:硬化1公里村級道路,國家補助15萬元,而實際需要投入25萬左右(在葉大修路成本高達每公里28萬元),每修1公里資金缺口達10萬元以上。由於村級債務的累計疊加,大部分村基本處於保運轉和還債中,發展產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大大削弱。三是專項扶貧資金投入不夠。如扶貧搬遷,現在農村建一套磚木或磚混結構房屋,少則需要7~8萬元,多則需要11~12萬元。目前,國家扶貧搬遷政策按每户8000元的搬遷標準(2000元/人,每户不超過4人),危房改造政策每户7500元,即使把搬遷扶貧、危房改造等政策全部都用足,也僅有15500元/户補貼,相對建築成本而言,這些補貼仍舊是杯水車薪,真正的貧困户因缺錢而無力搬遷,從而享受不到國家搬遷扶貧的優惠政策。

7、村級黨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的村級黨組織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帶頭致富、帶領羣眾致富。比如:白浪鎮楊溝村的支部書記楊豐才,胡家營鎮土地溝村的支部書記諶宏遠、凍青溝村的支部書記胡光寶等一批村組織負責人,頭腦靈活、犧牲奉獻精神強,村組織的戰鬥力強,村裏的面貌變化很大。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嚴重,有些村幹部思想觀念保守,市場信息不靈,缺乏帶領羣眾致富的本領;有些村幹部等、靠、要思想嚴重,習慣於張口要項目、要資金,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謀劃項目、爭取項目,有些村甚至幾十年都沒有實施過一個像樣的項目;有一部分村幹部私慾太重,缺乏犧牲奉獻精神,把自已的事看的很重,對村裏的事用心不夠,瞭解村情一問三不知,徵求意見沒有一條拿得出手。諸如此類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着老百姓的脱貧困致富。

四、加快扶貧攻堅的對策與建議

1、把扶貧提升到事關全縣發展大局的高度來謀劃。黨的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目前仍有1/3以上的人口屬於貧困人口,要與國家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脱貧致富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應把扶貧工作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要站在這個高度來謀劃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要根據貧困原因,實施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實施扶貧攻堅,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牢脱貧致富基礎。從羣眾最關注、最迫切的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按照統籌城鄉和與產業相配套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村山、水、林、田、路、電、房的綜合治理和建設,不斷改善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打牢農村發展的根基。與此同時,要注重村莊環境綜合治理,着力抓好生態綠化,努力建設美麗鄉村。

3、大力發展綠色致富產業。發展致富產業,培育造血功能,是最好的扶貧方式,要將產業建設作為新一輪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一是對於已經確立的主導產業,要持之以恆地發展下去,力爭做出規模和效益;對於不適合本地發展的產業,要做適當的調整。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桑蠶產業由於勞動力成本太高,種植面積逐年萎縮,不適宜再作為縣裏的主導產業,可把茶葉調整為縣裏的主導產業,形成蔬果藥畜茶的產業格局。二是要以十堰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依託,加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培育力度,尤其是我縣種植規模較大的柑橘、木瓜產業,要深入調查研究,下大力氣引進培育加工企業,把最大的規模變成最大的經濟效益,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嚐到發展產業的甜頭。三是要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專業協會和股份制等組織的發展,鼓勵農民走市場化的路子,不斷提高我縣農業抗市場風險能力和市場佔有率。四是要整合縣內的培訓資源,培養適合本地發展的實用型人才,帶動產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民增收。

4、整合各類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扶貧工作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光靠扶貧辦的專項扶貧資金,解決不了大問題。縣委、縣政府應該把全縣所有部門用於行業扶貧的資金一把攥起來,統一調配使用,發揮資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另外,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扶貧開發中。

5、紮實搞好村黨組織書記的培養。加強村基層組織建設,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的培養,是一個村脱貧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拓寬渠道,多從能人、創業成功人士中選拔,還可以通過政策調動,讓一些退居二線的黨員幹部返鄉擔任村黨組織書記。二是在對所有村書記進行分層、分類的基礎上,採取有針對性的培訓。三是要健全對村黨組織書記的考核和任用機制,能進能出。

6、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統籌解決好貧困人口衣食住行業教保醫的問題上,一是要拓寬覆蓋面,二是要提高保障水平。另外,對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而確實無能力脱貧的,政府要考慮兜底供養,對因病因災陷入階段性貧困的,要及時給予救助,並提高標準。

7、採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機制。扶貧攻堅見不見效,工作機制是很重要的因素。考慮我縣的實際情況,建議採取包保共建機制,包保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縣領導包點,二是縣直單位包村,三是機關幹部包户。共建主要是動員企業與貧困村建立合作機制,通過一定方式實現村企雙贏。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篇4

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按照雲扶貧搬遷辦發〔20xx〕13號文件精神,我街道結合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精準扶貧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基本情況

青龍街道位於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城鄉結合的街道,屬城市建設規劃區域。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1.12萬人,建卡貧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農村村級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積8796.9畝,其中撂荒土地787畝。農村產業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養殖牛羊兔魚等第一產業為主。

貧困户貧困成因

通過開展貧困户相關信息調查。我們發現貧困户之所以難脱貧、易返貧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

受教育程度低,脱貧意識低,缺乏發展技能。

農村貧困人口多數為國中以下文化。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生活上往往靠幫靠救濟,脱貧意識極其薄弱。幾乎沒有懂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

產業附加值不高,缺乏勞動力,收入水平低。

多數貧困户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户,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日常生活比較艱難。加之第一產業要有產出,主要依靠人工勞力,且產業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費力不討好,兩相對比之下青壯勞力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多為老弱病殘,即便想要發展產業也是 有心無力 。

教育負擔重,抗風險能力低,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再窮不能窮教育。文化知識的培養是貧困户最終改變貧困命運的關鍵。目前國家已免去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費用。但就讀高中、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仍然相當重。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萬元左右,有些貧困户家庭往往為了孩子上學負債累累。二是在貧困户收入來源中農業收入所佔比重過大,缺乏抗風險能力。一旦遇到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貧。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勞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額醫療費用,又減少了家庭收入,這一增一減,對於貧困户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思路和建議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靈活運用搬遷政策。

一是針對貧困户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户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對於確實過於偏遠的農户,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户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三是遷入地要積極為搬遷户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衞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並積極為搬遷户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户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

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產業技能。

一是認真組織各種短期技能培訓,培訓堅持就近就地原則,分散辦班,分類指導。為使學習勞動兩不誤,儘量安排農閒時間組織招生,要針對不同地區農村的特點,實行隨到隨學,只要達到要求和學習目的就行,在課程安排上以當地主要產業的管理為主,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同時對當地懂技術、有經驗、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要鼓勵他們積極幫扶貧困農户並給以適當的獎勵。

優化產業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勞動力回巢。

一是引進產業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安排扶貧對象勞動力就業和輻射帶動周邊扶貧對象發展生產,吸引勞動力回鄉就業。二是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以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為依託,擴規模,提檔次,集中力量整合產業項目,打造地區產業品牌。改變農户個人自產自銷、粗放經營的低競爭力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户收入。

加強各項保障政策,減輕農户負擔,提高抗風險能力。

對於貧困户教育負擔重的現狀。一是着力抓好 雨露計劃 等貧困户學生讀書優惠政策。建議加大對高級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的補助,同時積極與教育部門銜接,合理組織安排貧困學生在校勤工儉學,大力推進貧困助學貸款等優惠政策,減輕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二是制定相關災害救助政策,着力減小農户遭遇自然災害時的損失。同時積極借鑑合作醫療、保險等較成熟的措施,與社保、保險公司等有關部門聯合推出農業生產保險,以幫助農户規避自然災害的風險。同時利用專業合作社、集體與企業協議生產等形式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積極整合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等醫療政策。同時加大貧困户就醫看病時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以外費用報銷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農户看的起病,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篇5

紡織服裝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民生產業,也是我市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規劃的千億級產業。近幾年來,該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發展態勢強勁,成為拉動宿遷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現狀

宿遷市紡織服裝業起步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經過近幾年的加快建設和發展,已形成棉紡、毛紡、化纖紡、絲紡、麻紡、織布、織綢、針織、服裝、服飾、家紡、印染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項目的集中度、企業的集聚度、產業的集羣度名列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前列。

(一)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全市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近320户,其中棉紡企業69户,毛紡企業17户,混紡企業30户,絲紡企業39户,服裝企業155户。2009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

8.73億元、銷售收入112.18億元、税收2.93億元、利潤3.96億元,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的14.61%、15.25%、9.11%和8.21%;從業人員6.22萬人。各類技術人員3000人,資產總額近300億元,全市共有棉紡(化纖)150萬錠,毛紡8萬錠,絹紡3.5萬錠,自動繅3.2萬緒。

(二)產業門類逐步齊全。紡織服裝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紡等企業相繼落户,基本上涵蓋了產業的所有門類。2009年,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實現紗產量14.44萬噸,增長25.13%;布4935萬米,增長4.22%;印染布10377萬米,增長579.57%;生絲4878噸,增長15.55%;蠶絲及其交織品2241萬米,增長14.13%;服裝5893萬件,增長35.13%。

(三)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紡織服裝業共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級名牌產品12只,專利28件。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快速提升,恆力工業園等招商引資企業設備大部分為進口設備,箭鹿集團等本土企業進口設備比例逐步提高。產品檔次明顯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紗、普通面料等發展到高支紗、精紡面料、品牌服裝,棉紗的支數最高達到120支,毛紡支數最高達150支,絹紡支數最高達300支。

(四)發展後勁不斷增強。通過承接南北產業轉移,投資45億元的翔盛粘膠、投資40億元的恆力工業園、投資16.5億元的海欣申禾、投資15億元的晨風服飾二期、分別投資10億元的阿吉蘭集團、波司登服飾等一批龍頭型紡織服裝企業相繼建成投產。投資億元以上的三鼎織帶、新康輝實業、寶娜斯針織等一大批紡織項目逐步投產達效。同時,以箭鹿集團、泗絹集團等為代表的本土企業不斷髮展壯大,提升了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五)出口總額快速增長。2009年,全市紡織服裝企業出口總額為1.35億美元,同比增長50.52%,位居全市行業出口總額的第一位。出口市場已由單一的亞洲市場擴展到歐美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場格局。

(六)產業集聚初具規模。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基礎堅實,特別是泗陽縣紡織服裝產業更為明顯。全縣共有紡織服裝企業144户,紗錠總規模達150萬錠,泗絹集團絹絲出口量佔全國總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華威棉紡、華泰棉紡等為企業為龍頭的頗具影響的棉紡產業集羣。另外,宿城區的毛紡、宿遷經濟開發區的織帶基地都具備了產業集羣的基本特徵。

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宿遷市紡織服裝業近年來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前紡大而不強,後紡弱且不優,中間環節印染及後整理髮展滯後,產業鏈條不完整,產品仍仍以中低檔為主,結構比較單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異性的產品。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質量意識差,品牌建設滯後。大部分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沒有國家認可的實驗室和合格的檢驗人員,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自主科研開發的能力薄弱,對產品認證、質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標的培育重視不夠。

三是大型骨幹帶動能力較弱。紡織服裝企業點多面廣,規模較小,大部分企業還處於創業階段,紡紗企業達10萬錠以上的企業廖廖無幾,大型服裝企業更是屈指可數。

四是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勞動力培訓不到位。勞動技能培訓部門流於形式,員工的技能培訓主要落在企業身上,增加了企業成本。

五是作為我市一個千億級產業,缺乏專門的公共服務平台和機構,從事信息蒐集,產品研發,質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檢測、鑑定,生產和經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發展紡織服裝產業的措施

宿遷市初步確立了“十二五”的產業目標模式,其中紡織服裝產業將形成千億級規模。為了確保這一奮鬥目標的實現,當前及“十二五”期間,要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尤其是有影響力的龍頭骨幹企業做好各自戰略發展規劃,形成區域規劃與企業規劃之間的良性互動。設立發展基金。從市新型工業化資金中切塊,設立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主要用於扶持龍頭骨幹企業、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用於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的獎勵和補貼(貼息),用於新產品開發項目的獎勵和貼息,用於創名牌的獎勵,用於引進人才的獎勵,用於出口獎勵。落實國家對紡織服裝業的信貸政策,進一步創新信貸產品,允許紡織服裝企業以自有不動產、動產以及註冊商標等無形資產進行抵押貸款,不斷加大對紡織服裝企業的信貸支持,逐年增加對紡織服裝業信用貸款、擔保貸款的額度。積極爭取國家、省關於扶持紡織服裝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優化資金投向,每年包裝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重點項目,確保向上爭取資金逐年增長。

(二)實施大企業培育、大項目推進戰略。選擇部分規模大、效益高、成長性好的企業,整合各方面資源,推動企業擴大規模,着力打造紡織服裝“領頭雁”。進一步加大對國內外知名紡織服裝企業的攻堅力度,力爭每年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旗艦型項目落户宿遷,提升紡織服裝企業的整體水平。建立大項目跟蹤服務機制,為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幫辦服務,加快推進項目的建設步伐。引導和激勵龍頭企業加快資本經營步伐,制定上市目標,通過加大扶持力度、強化激勵機制,爭取實現上市。

(三)加快推進技術進步。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用足用好省產業升級引導資金、市新型工業化專項資金等扶持資金,鼓勵引導企業抓住機遇擴大生產,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設備,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研究的投入。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提高創新水平,提高單位纖維製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對紡織染整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22手遊產業調研報告篇6

我縣是浙江省的產茶重點縣,茶葉也是我縣農村經濟的傳統骨幹產業,產茶歷史悠久,鳩坑茶唐代既為貢品,我縣也是國家“十大茶種”之一“鳩坑種”的原產地。我縣所產茶葉品質優異,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良好聲譽,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縣。全縣有茶園面積14.5萬畝,其中採摘茶園面積12萬畝,20xx年全縣茶葉產值實現2.69億元,全縣農民人均年茶葉收入達到690元。茶葉產值佔農業總產值15.8%,茶葉產業真正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我縣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20xx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戰略,積極把杭州創建成為中國茶葉展示中心、茶葉信息中心、科技創新中心、茶葉貿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遊中心。我縣是杭州的後花園,也是杭州地區最大的產茶縣,茶園面積佔杭州市的32.4%,產量、產值分別佔杭州的12.4%和26.4%,在實施“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戰略中,我縣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們應積極響應和主動接軌這一戰略,充分發揮我縣茶業資源優勢和千島湖生態環境、旅遊優勢,進一步發展壯大茶葉產銷規模,積極實施“千島玉葉”品牌戰略,努力引進培育茶加工企業,拉長茶產業鏈,強化千島湖鳩坑茶文化宣傳,開發茶葉生態觀光遊,把我縣建設成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真正實現“杭為茶都,淳為茶鄉”。

1.確立新戰略

“杭為茶都、淳為茶鄉”這一戰略的提出和付諸實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謂任重而道遠。一要統一思想,營造氛圍。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全縣上下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茶葉協會要圍繞打造“淳安茶鄉”這一目標,切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積極做好全面接軌杭州“茶為國飲、杭為茶都”戰略的準備,綜合各方力量,不僅要做好茶產業領域的文章,還要在旅遊、文化、休閒、市場等諸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充分營造“茶鄉”氛圍;二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在深入調查研究、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對涉及茶鄉打造的各方面進行科學的規劃。首先要全面規劃,茶鄉的打造,不僅涉及茶產業的發展,還包含茶工業、茶旅遊、茶文化等諸多方面,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經貿、宣傳等多個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學規劃,合理劃分茶園基地、茶葉加工、茶葉銷售的重點區域,對產茶自然環境優越、生產基礎紮實的區域實施重點扶持,在城鎮、旅遊設施建設進程中,應充分考慮茶館、茶休閒購物等茶葉休閒區的規劃,同時,利用我縣一流的生態旅遊環境和茶文化遺存,科學規劃好1~2條茶業旅遊線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規劃執行監督檢查制度,強化規劃的強制性、嚴肅性和一貫性;三要強化領導,協調發展。“接軌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鄉”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為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以縣委、縣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農辦、農業、供銷、旅遊、城建、計劃、文化、財政、茶協等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領導小組,下設各部門經辦人員組成的工作協調小組,對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遊基地、茶研發基地的建設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協調,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夯實茶基礎

沒有規模就沒有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希望。一要繼續擴大無性系良種茶的發展。無性系良種在名茶生產中發揮的效益已日益凸現。通過發展,力爭使良種茶園所佔的比例五年後增至60%。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強化新建基地的標準化,品種選擇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與高質的協調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園改造力度。我縣茶園總面積14萬畝,其中經省級認定的無公害茶園7.1萬畝,獲得有機茶認證的茶園近千畝。因自然條件、培管水平的差異,尚有2萬畝地勢環境較好的茶園處於荒蕪和半荒蕪狀態,急需對這些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茶園基礎水平。同時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茶認證;三要全面推進茶廠的優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實施茶廠優化改造項目的契機,積極開展我縣的茶廠優化改造工程。整合現有資源,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茶葉生產大户進行茶葉加工廠無公害標準建設和改造。並通過標準化加工廠的示範帶動,推動我縣茶葉生產的無公害標準化進程,培育茶葉加工大户和企業。

3.強化茶開發

一是強化普通茶類的多種類開發。在全面提升千島玉葉、千島湖銀針、鳩坑毛尖等現有名茶質量的基礎上,並積極適應市場發展趨勢,適時地進行適合機採名茶的開發,以實現全面應用機械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名茶質量,增加茶葉生產效益;二是積極招商引資。利用千島湖的知名度、優質的一級水體、“工業興縣”的濃厚氛圍,依託鼓山、坪山等工業園區等載體,積極引進、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蒸青茶、花茶、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葉深加工開發,拉長茶葉產業鏈,提高茶葉原料的利用率,促進茶葉經濟的增長;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開發。我縣的黃金茶、苦丁茶很有開發潛力,要有意識地利用區域和山地資源優勢,積極培植特色茶基地,創新開發機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區茶農收入。

4.加強茶研發

首先要強化合作,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利用淳安縣委、縣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契機,全面加強與在杭“國”字號茶葉科研、學術部門的交流與合作,依託我縣豐富的茶葉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濃厚的文化積澱,建立茶葉研發中心,力爭在茶葉生產、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葉科技推廣網絡。我縣茶葉在這幾年取得長足發展,離不開全縣茶葉科技推廣隊伍為提高全縣茶葉生產技術水平所做的努力。縣財政要設立茶葉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於茶葉新品種引進推廣、標準化生產示範、加工新工藝研究、無公害技術示範等方面,確保茶葉科技推廣的順利實施,使茶農、經營者能有效地將先進科技應用於生產;三是要建立國家級茶葉科技示範場。以縣茶葉良種試驗場為基礎,以實施農業部項目“茶樹良種科技示範場建設”為契機,切實增強場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相應的生產、教學設備,將其建設成為國家級的茶葉科技示範場,為全縣茶葉科技的試驗、示範、應用推廣提供支持。

5.激活茶貿易

我縣的茶產業是市場主導型的產業,要進一步激活茶貿易,重點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場網絡。抓好新千島湖茶葉市場的建設,努力將之建設成為功能配套、設施齊全、管理規範集茶葉交易、茶葉休閒於一體的省內一流茶葉市場,全面提升市場的檔次和品位。同時以此為基礎,扶持鄉鎮產地市場、茶葉龍頭企業的建設,加強管理,促進“企業+基地+農户”、“市場+訂單+農户”經營模式的形成,搞活茶葉流通;二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強與淳籍在外茶葉經營者和外地茶葉市場的聯繫,收集市場信息和營銷經驗。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廣泛宣傳,並在互聯網上設立千島湖茶的網站,加強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掌握可靠、及時的市場信息,更好地指導茶葉生產;三要鼓勵經營者在外開設茶莊、門店。對在大中城市開設茶莊、門店,銷售千島湖茶的經營進行獎勵扶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來宣傳推銷我縣的茶葉,提高千島湖茶的市場佔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個產品能經久不衰的源泉,沒有品牌的支撐,產業的發展很難健康長久,茶葉產業的發展,品牌的作用尤為明顯。一是要統一思想,突出重點。“千島玉葉”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歷經十餘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標,對我縣茶葉產業發展意義非凡,各鄉鎮、部門、企業要切實統一思想,集中力量打響“千島玉葉”品牌,將之打造成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島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藍寶石”;二是要加大宣傳促銷。依託杭州茶都這一龍頭,利用千島湖的生態旅遊優勢,擴大宣傳,積極促銷。縣財政應逐年增加茶葉品牌宣傳資金,用於千島湖茶的品牌宣傳促銷。利用各種機會在我縣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業來淳,積極參與外地舉辦的茶事活動,加強交流,全面推介千島湖茶;三是要強化品牌管理。要以茶葉產品推行qs認證為契機,聯合有關部門,加強對茶葉品牌、茶葉質量、茶葉包裝的管理。

7.弘揚茶文化

我縣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要積極接軌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積極籌建三大中心:茶藝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組建茶藝表演隊,尋找一套適合千島湖茶特點的品茗茶藝,在茶藝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島湖茶的風采;挖掘、收集整理我縣茶歷史、文化遺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遊人、客商介紹我縣茶葉文化,提升千島湖茶文化內涵;建立千島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設置推介載體,向外推介我縣茶資源、茶產品、茶企業、茶貿易,提升我縣茶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8.發展茶旅遊

我縣擁有舉世聞名的千島湖,為發展茶文化、茶旅遊提供不可多得的平台,我們要藉助這個平台,做優做強茶旅遊文章。一是要開發茶旅遊產品,製作開發適合旅遊銷售的茶葉產品及相關紀念品,創新營銷模式,與旅遊緊密結合,即促進茶產品的營銷,又提升旅遊內涵;二是要開闢1~2條茶旅遊觀光線路,依託千島湖強大的旅遊優勢,在茶葉生產、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開闢茶文化、茶觀光、茶休閒等旅遊線路,吸引遊客關注茶葉,宣傳茶葉;三是開發休閒觀光茶園,選擇交通較便利、茶園景觀秀美之地,配套相應的供遊人採製設備、品茶休閒場所,積極拓展茶園休閒觀光遊;四是推進茶館業的興起,千島湖鎮作為“休閒度假勝地”,要科學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味濃、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館,增添城市休閒內涵,延伸旅遊產業鏈,促進茶文化、茶旅遊、茶產業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