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62K

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報告精品多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一

內容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基於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驚醒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着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即為留守兒童。

調查顯示,本地的留守兒童中有大部分處於0—14週歲。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在當地留守兒童問題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我將我在調查中發現的幾個問題整理如下:

【調查報告】一、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

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調查報告】二、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

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佔到了88%!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在我們的問卷中,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調查報告】三、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

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調查報告】四、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調查報告】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調查報告】六、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二

在這二十一世紀裏,在這經濟騰飛的時代中,各國經濟迅速的發展,中國也不例外。談談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麼,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為家庭,由於經濟發展,必然要有人口遷移、流動等現象,這個家庭就出在分開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況,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內容

一、“空巢老人”的出現

“空巢老人”在詞典中解釋為子女長大後離開自己或單親老人的意思。為什麼會出現“空巢老人”這個問題。

第一、直接原因:由於經濟的發展,要支撐這個家庭的生活,大多人會去工作來換取支撐這個家的力量,這樣必然要有人口遷移流動。

第二、間接原因: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想獨立生活,男子在外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對這個問題出現沒有什麼多大的影響。

“空巢老人”現在的心理、身體健康、生活等情況值得我們去深思。中國現在老齡化情況十分嚴重,有幾億人進入老齡化狀態,在這老齡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沒有當年能扛多少斤東西的身軀了,現在正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壓迫着他們。

他們獨自呆在家中,獨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獨,感到悲傷,想當年把子女拉扯大,現在又不在自己身邊,心中又感到焦慮,深怕自己出現了什麼事,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每天生活在擔驚受怕中。官方調查全國“空巢老人”生活狀況:65%的農村“空巢老人”沒有收入,79.5%靠農副產品與種植水稻。

二、“留守兒童”的情況

俗話説:“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祖國的未來發展靠這些花朵。”但是現在青少年犯罪率越來越高,擾亂社會的秩序。以前説:“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到底是你們······”,祖國歸於我們,我們現在這種狀態,能否擔起重任。

現在經濟的發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讓長輩來監護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識有限、精力有限,僅僅讓學校來管理更是不行,畢竟中國還不算很發達,教育不是那麼的先進,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據報道,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顯示,進入國中教育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週歲的留守兒童在校僅為88%。南方某省調查留守兒童心理情況顯示,有40.5%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是被遺棄、受到歧視、不如別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問題。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兒童所佔比例高達20%,上述中的比例對於我們來説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只是某省份調查,如果從全國來看,這是個很龐大數目,這也反映很多問題。

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留守兒童開始成績是非常好的,由於沒有父母的管教,婆婆爺爺的話又聽不進,每天沉迷於網絡遊戲,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上述的例子,告訴我們什麼呢?既然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現在的孩子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關心這些留守 兒童,關心孩子的心理、身體健康,關愛這些自認為不如別人、別人遺棄的留守孩子。

留守兒童不僅僅要受教育,還要得到保護。公安局統計,在被拐兒童情況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兒童,我們只重視兒童的教育,不重視孩子的人生安全,這樣也是不行的。

三、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歲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與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遠,覺得之間有隔閡,子女新組建的新家庭等情況,讓老人自己獨處,老人有時覺得自己身體等情況會連累子女,成為他們的負擔,種種想法,成為老人心中一道陰影,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留守兒童”心理,自己也是從兒童階段過來的,自己曾經也是留守兒童,能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也向我訴説過,我對他們感動同情,都是農村孩子,我們成長的卻不是一樣。他們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錢,反正覺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們不願意被別人説自己被父母遺棄,其他大人也在那開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給你生弟弟妹妹,從小在父母呵護下長大,能接受這些話刺激嗎?這也看出中國教育問題的存在,也看出中國人的道德。

四、結束語

祖國的歷史,是前一輩老去的老人辛苦創造而來。祖國的未來,是晚一輩朝氣的青年刻苦建設而來。關注“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同一個祖籍。關心幫助別人,等於在幫助自己,何樂而不為。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三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由於第一監護人出現缺位,而孩子對家長依賴性都較強和較易接受家長的教育,可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我們的孩子養成了不少的不良習慣,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違紀違法事件。例如有個孩子,作業不按時完成,成績很差,甚至在上學途中突然走失,和其他同學相邀一起打牌,家人以為在校讀書,學校以為生病在家,影響非常惡劣。找到他爺爺和奶奶協調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説:“教育孩子我們也不懂,我們給他吃飽穿暖就盡到責任了,全靠老師幫忙教育。”對此我們有何話可説呢。

雖然在生活上對孩子給予了足夠的關心,但是我們在孩子的學習,心理、生理、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又給予了多少關心和關注呢?比如孩子在校幹什麼?表現如何?及時回家嗎?……這些我們關心了嗎?雖然孩子父母的親情缺位了,但關愛不能缺位,為了讓留守兒童“離開不離愛”,為了提高大家的教育方法與管理的有效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解決生活的後顧之憂。

留守兒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顧慮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要像新娘一樣對待孩子,解決孩子的生活問題。大家都知道親孃對子女的愛,是不講代價,不計得失,不圖回報,含親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將來過得比自己更好,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貪圖將來他們對我們的報答,因為這些無私的付出會密切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種慈母般的愛,將是推動孩子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二、關愛孩子的精神成長。

把孩子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動、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與孩子溝通交流情感,彌補留守孩子親情的缺失。心理健康問題已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是不容易發覺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孤僻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離開父母儘管有的是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監管,但是畢竟與父母是親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煩事情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內向,不開朗。

2、有自卑心理情緒。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由於自己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全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

3、產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容易激進衝動,幹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與家人頂撞,不聽親人勸告;不聽老師的教導,與教師對着幹。

4、產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數孩子認為家裏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裏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無情。

大多數孩子在父母外出後都表現出一些異常心理問題,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比較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所以我們對待這些問題要認真謹慎。

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瞭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一溝通”即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電話交流溝通,並採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温馨的家園氛圍。

三、正確的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狹隘、偏執性格缺陷,使老師的工作就更是複雜了,那麼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我們應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嚴禁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嚴禁體罰或變相體罰孩子,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比如:

1、我們懷疑孩子説謊時,怎麼辦?千萬不要當面表現出對孩子的不信任,要通過多方調查,證實孩子確實在説謊,再進行交流溝通指導。

2、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糾紛,怎麼辦?要教育孩子主動承擔責任,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千萬不要支持孩子説謊,推缷責任。

3、當孩子與我們對着幹,怎麼辦?我們要充分冷靜,等雙方都冷靜後,我們再像朋友一樣與孩子親切交談溝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錯誤和缺點,並説:“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知錯能改,就是好樣的。”

4、當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怎麼辦?我們要熱情鼓勵並告訴他(她):“孩子,把頭抬起來,我相信你能行!”

5、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擦去眼淚,並安慰他們説:“孩子,沒有關係,任何人都會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堅強,以後別人會理解你的。”

6、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及時表揚可以説:“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話語,併為他們鼓掌,如有可能適當給予物質獎勵。

總之,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教育、幫助這一弱勢羣體。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四

【內容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基於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活動成果和我們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舜陵鎮九嶷洞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幫助下,我們的實踐隊員深入到典型留守兒童家中,與他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和溝通。通過對留守兒童個案的調查以及網上收集的關於留守兒童的原始資料,我們掌握了他們的一些共性,也對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有了清楚的瞭解,現撰寫出調查報告。

【關鍵詞】留守兒童 家庭 教育 調查報告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們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舜陵鎮九嶷洞村針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開展了本次調查。寧遠縣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轄17個鄉鎮(其中少數民族鄉4個),4個國有林場,688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2498平方公里,總人口77.8萬,外出打工人員接近30萬。其中調查走訪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壯年外出打工,正是由於此地農業人口多,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較緩慢,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寧遠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棉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村之事,更不是農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隨着農業比較利益的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顯缺位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五

奎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裏,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羣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現狀,為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況我在假期期間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的家裏及縣教育局進行了為期5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現特將假期中的調查報告整理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

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説謊騙人,小偷小摸,抽煙、喝酒、打架、罵人成為了“問題兒童”。如白家莊國小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裏,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説謊、打架等現象發生。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

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同學,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4、監護管理不夠強。

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人;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人;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為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説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1、農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中國小時期,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於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

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餘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寄宿學校,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

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處於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現行的一些具體做法

1、學校領導已引起重視,並建立相應的機制。

在調研的幾所學校,都有留守兒童的統計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具體措施。部分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2、學校積極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1)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繫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2)、開展模擬家庭活動,老師充當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輔導學習,並給以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

(3)建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通過“兩免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救助。

(4)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繫;

(5)“五老”進校園活動。發動老幹部、老黨員等做義務校外輔導員,講革命傳統史,鼓勵學生髮揮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優良作風,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3、積極建立家校聯繫,舉辦“四老”家長學校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詳細記錄了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繫方式。

當留守兒童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與父母取得聯繫。同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況,學校對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四老”人員進行培訓,改變“四老”家教觀念陳舊,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的情況,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

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繫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代管人進行溝通)。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針對性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指導,並進行跟蹤管理。

5、積極開展各類校內外活動。

班主任和老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下一步的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意見建議

1、請上級有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給基層以項目財力支持,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吃住。對xx農村教育投入,幫助留守兒童較為集中的村小、中學新辦或鞏固原有的寄宿學校,並按照實際留宿的留守兒童數量,發放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讓留守兒童吃住警中到學校。

一是可以解決家中無人照顧的問題;

二是方便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三是有利於同學間的交流,發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

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兒童上學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農村中國小應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

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

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繫創造條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留守兒童家長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絡。

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此外,要加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5、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呵護網絡。

全省各鄉鎮、村(居)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採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裏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新農村建設離不開下一代,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社會各界都應當為他們提供一個和諧,優良的成長那個環境。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會更加的成功,祖國的明天才會更加的燦爛。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六

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邁的父母身邊,或託付給親戚來照管孩子,這些人便成了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別人來照顧,反過來,還要關照小孩生活,對孩子的學習更無法過問。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佔全部流動人口的 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後,他們整日忙於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於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於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於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

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佔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

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 親情上缺少温暖。

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繫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願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衞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

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6. 行為上缺少自控。

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鬥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

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併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説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於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羣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羣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羣體交往的小祕密,尤其要與羣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遊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羣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後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閒暇教育,吸引羣體成員投身於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羣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餘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羣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悦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台,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台,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羣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儘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説,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税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闢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儘量減少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七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迅猛浪潮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遠離家鄉,大量湧入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弱勢羣體“留守兒童”。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缺親情,少關愛,導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也越來越備受社會的關注。關於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

一現況及存在問題:

(一)監護管理問題。

1、認識不深,教育方法落後。監護人不管是母親、父親或祖輩,大都淺薄地認為監護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曖、不出事。他們大都因家務繁忙,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而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相對落後,存在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造成部份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時由於祖輩的文化素質較低,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特別是對高年級的學生存在重養輕教,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2、素質不夠,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在留守兒童中由隔代教育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19.8%,他們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加上他們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使得他們難以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對孩子進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只能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強度低下。留守兒童中由單親監護的佔有相當的比例,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由於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加上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要落在一方家長身上,使得家庭勞動強度增大,家教精力嚴重不足,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兒童自身問題。

1、缺乏自主,成績較差。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差成為普遍現象,由於他們缺乏家長及監護人的正確督促和引導,逐漸養成了自由散漫、貪玩厭學的不良習慣,不能完成家庭作業,對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和社會實踐活動也採取排斥的態度,致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逐漸下降。

2、缺乏親情,感情空虛。由於外出務工父母常年與子女分離,聯繫較少造成親情缺失,這種情感上的空白是監護人無法替代的。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監護人則對他們的關注不夠,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部分兒童表現出心理方面的異常,如感情脆弱、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4、缺乏管教,習慣不良。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有的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表現出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説謊,在家騙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的現象,有的則迷戀網吧和遊戲廳。.。.。.

熱門搜索
2021黨課開講啦學習心得體會 2021財務會計人員年終個人工作總結 法制教育班會心得體會300 媽媽的愛國小三年級作文300字 出租車司機個人總結新版 酒店採購部年度工作總結 結婚證婚講話稿 2022年安全處工作總結多篇 中二教師工作總結多篇 《囧媽》觀後感 我的替罪羊作文精品 傳統節中國年心得體會 學校規章制度學習心得 2023年防汛應急預案優質 三年級語文上冊期中測試卷 檢驗培訓心得體會總結 鹽水浮雞蛋作文 初入淮河四絕句·其三賞析 幼兒園實踐活動方案 六年級下冊語文試卷新版 超市銷售實習報告多篇 《壺口瀑布》教學反思 樂在其中國中作文 論文結尾致謝精品 新版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全文 讓我感動的作文精品 創新策劃書通用 撫育 大學生貧困補助申請書新版 關於十八歲青春勵志語錄經典句子 數學計算 三八婦女節作文400字 《贈汪倫》國小古詩拼音版 校園廣播站工作計劃精品 局工會2023工作總結通用 有趣的夏天國小生精品作文 文祕崗位個人實習報告通用 教師代表演講稿 2022年高中團委工作計劃 細節描寫作文 醫學生勵志獎學金申請書 教師春季個人工作總結匯報 申請讀國小申請書 全國中國小生安全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婚宴父母致辭 關於人民英雄張定宇的人物故事簡介 以童年趣事二年級滿分作文 大學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