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04W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精品多篇】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一

摘要:自從人類邁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的競爭日趨加劇,無論是科學技術的競爭還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高校思政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助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人的心理活動對高校思政課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進行創新,以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育心理學;運用

一、引言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曾經明確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大學生才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樑之材,高校只有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引導下,高校思政課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整體上來看,高校學生的思想信仰以及價值觀是積極、正面的。然而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信息發展日益膨脹,各種思想價值觀互相交融,這對於思想活躍、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社會閲歷有限的高校學生來説,如果不加以引導,容易在思想上產生迷惘甚至走入歧途,這就給高校思政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心理學與教育的產物,符合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與教的基本規律。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以教育心理學為突破口,着眼於高校學生的思想實際,探討有效的教學途徑。

二、教育心理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概述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心理科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是研究教學情境中的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如今已經有着百年的歷史。而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是一個系統過程,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存在心理規律的。筆者認為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教學情境中的教師與學習情景中的學生以及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國內外有許多教育者都高度地重視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並提出合理運用這一因素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教與心理學是伴隨着教育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旨在通過了解人性,改變人性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可見,教育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內涵及價值分析

現代心理學認為,在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大概佔75%,而心理健康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高校許多大學生並沒有對思政課地學習引起重視,他們覺得只要背背知識點,考試能通過就行了。這樣並沒有充分地發揮思政課教學對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而教育心理學和高校思政課有着共同的教育對象、構成要素和人才培養目標,兩者關係十分密切。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與時俱進,充分運用教育心理學,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尊重他們的想法,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準確介入,通過影響人的思想或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有效性進而實現德育目標。

三、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闡述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將教育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及時瞭解,充分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和各種思想動態,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一)有利於拓展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思路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一度被忽略,他們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不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無法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生行為符合傳統行為模式和價值體系要求會得到肯定和鼓勵;反之,不符合要求便會受到懲罰和批評。教育心理學認為任何一個教育者都沒有否定學生的權利,它更多的是強調對學生的理解、尊重、信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全面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要等,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拓寬高校思政課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政治觀念、法律觀念和法律觀念。

(二)有利於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

當下許多高校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較為成熟的原則、方針和舉措,這些經驗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在教育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的課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此基礎上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反之,效果不太理想。同時,教育心理學中感覺、直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心理規律方面的知識,可以使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激發學習熱情。所以應以教育心理學為突破口,結合高校思政教學經驗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提煉、總結,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更科學。

(三)有利於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強調產生思政理論體系,而忽略了學生最需要解決的思想問題,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而通過教育心理學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結合,全面瞭解高校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與性格差異,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思想動態與情感變化,利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知覺、想象、記憶、思維等規律,不斷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從而有助於引導學生主動、積極進行學習,激發整個課堂的活力。同時,教育心理學提倡運用認知分析、行為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這也是值得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的,通過借鑑、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能夠增強教育的説服力和教育力,從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果。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

偉大的瑞士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説過:“在人的一生中要在他固有的人格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它的多樣性、連貫性和和諧性。”高校思政課便可以通過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達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的多樣性。而運用教育心理學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夠拓寬教學思路,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增強其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運用勢在必行。其中,教師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取得實效性的主導因素,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是關鍵因素,而外界環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思政課教師自身的完善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的性格特點、言行舉止、教師理念等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經做過研究,研究得出教師應該具備“儀表良好”“態度友善”“品行良好”“尊重學生”“興趣廣泛”“有忍耐性”“寬容”“幽默”等特徵。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培養教師特徵,學生認可教師,才會主動理解和把握教師傳授的知識。首先,教師要注重儀表、簡單、大方、端莊,樹立在學生心中的“威信”。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教師要具備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個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質影響學生。教師良好的思想作風、生活習慣和言行舉止也能夠增強在心中的地位。同時,教師還要合理地培養期望效應,以學生能承受的為底線,不能給學生過大的壓力,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當學生犯錯時不能亂髮之氣,而應該虛懷納谷,有包容之心。當自己犯錯時,要勇於承認錯誤,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和態度。

(二)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

高校學生思維活躍,對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望。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各種思想、價值觀交叉融合,給高校學生的思想活動帶來巨大的衝擊,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不能再侷限在“是什麼”層面的教學上,而是深入引導學生探索“為什麼”和“怎麼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自覺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其次,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出發進行思政課教學。學生由於家庭、遺傳、環境等不同,其生理和心理髮展也不同。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學生分類,因材施教,對於成績優秀的學生制定一個更高的目標。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要為他們量身制定符合他們水平的目標,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進步。同時還要注重態度理論的運用,在態度形成與轉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了,懂得利用周圍環境、羣體意識以及網絡資源影響學生的認知,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時耐心細緻地開導。此外,還要注重情感教育理論的運用,注重激發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三)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

在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情況下,運用心理疏導的方式不失為彌補現有思政課教學方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心理疏導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言語或者其他方式和學生進行溝通,解決學生的心理疑問和思想困惑,引導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一方面,以宣講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如對大一新生進行環境適應、人際關係、自我評價等方面內容的疏導,對大二、大三的學生進行道德心理的調節,對大四的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問題地指導,給學生傳授緩解心裏矛盾的技巧,解開學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以對話説理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在與學生面對面的對話交談與信息交流中,找出學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使學生心服口服,形成積極健康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平等關係,體現民主的對話交流,以取得學生的信任。它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通過學生的傾訴和教師地引導,從而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採取何種教學方法都應該使學生能夠樂於接受的方式,打造學生愛聽、老師愛講、學生受益、老師提高的高校思政課堂。

(四)提升教學環節的藝術性

偉大的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孔子也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確,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只有對該學科的學習產生了興趣,教師才有可能實施有效地教學。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環節的藝術性是當前思政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如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播放歷史題材類影片《生死抉擇》《衝出亞馬孫》《谷文昌》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等;通過激情的演講,從內心深處打動學生,享受思政課教育內容帶來的樂趣;理論聯繫實際,客觀、公正地剖析實際問題,將枯燥的思政課教學打造成具有藝術性的公共課程,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環節的藝術環節。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不斷地提升思政課教學課件製作水平,選擇讓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到思政課與生活息息相關,要珍惜老一輩革命者為今天美好生活所做的犧牲,從而幫助學生塑造人格、樹立遠大的志向等。

(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固然作用,但是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某種程度上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要改變對這一課程的偏見,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與行為,還要學會克服學習障礙,通過正確的學習策略,獲取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知識。首先,學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高校學生正處於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勇於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自我剖析中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結合教師的有效引導,提高自身對高校思政課的學習興趣,懷着對高校思政課的興趣,內化為高尚的理想信仰,自覺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實現個人價值與自我價值。其次,學生還要善於學習,成為真正的策略型學習者。具備豐富的學習策略,並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在沒有教師、家長以及他人的監督情況下,也能夠有效監控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學習行為符合學習目標;養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效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這種學習品質對學生今後的一生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果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隨着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呈現出新的特點、新的問題。近年來,教育心理學逐漸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教育心理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和所培養人才的質量。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作用,通過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當然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完善,提高教學素養,從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許賀,李洪。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機制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06)。

[2]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2.

[3]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7)。

[4]王兆雲,李小梅,王新剛。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研究——基於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5]齊曉穎,劉立偉,趙婷。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

[6]張彩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基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視角[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09)。

[7]唐劍。以職業道德教育為例探索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6(03)。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篇二

《巧用教育心理學,優化英語教與學》

摘要: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在國中英語學習中。那麼,如何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每位中學英語教師所要面臨的棘手問題。本文從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源出發,然後對症下藥,利用心理學理論來解決問題,運用心理學原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達到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學;英語教學;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2-0101

隨着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新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界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相關調查發現,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學習心理壓力大、情緒不穩,自控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不穩定,難於應付挫折等,並且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考試作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者傷人的現象。所以,如何利用心理學知識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就顯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下面,筆者就從自身的英語教學實踐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與做法。

一、目前學生在英語學習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國中英語學習中,由於學生不同的先天素質和生活環境,以及對語言的情感意識、興趣、感悟力、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存在的差異,導致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就有了差異。尤其到七年級後期,會產生明顯的兩極分化:學得好的學生,越學越輕鬆,一路領先;學得差的同學則越學越差,基本聽不懂、不會説,更別説讀、寫了。這種現象,不但影響了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而且也會影響到學生對其他學科學習的信心,這些英語學習困難生,往往由於英語成績差,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反過來又嚴重地制約了學習英語的效果。

英語學習困難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如下:

1. 焦慮心理:有的學生因英語越來越差,思想包袱沉重,顧慮重重,惶恐不安而產生焦慮,上課時提心吊膽,怕被教師提問,思想難以集中。有的學生則一到考試就緊張,甚至伴隨失眠、憂鬱症狀;考試時心神不定、茫然出神,甚至不停地出汗,不經嚴密思考就匆匆作答,整個考試過程一直處於緊張失控狀態,不少學生陷入焦慮與學習不好的惡性循環之中。

2. 自卑心理:學生一旦英語學得很差,就會覺得英語深不可測,似乎聽、説、讀、寫對他們來説像是天方夜潭,有的學生由於一次次英語考試失敗,又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感到沒有希望學好英語,喪失信心,看到英語書就頭疼,認為自己太笨了,別人比自己聰明,從而產生自卑心理。他們總覺得自己處處低人一等,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對教師的提問感到害怕,怕同學嘲笑,回家,怕家長責罵;在思想上悲觀、失望、無所適從,其結果進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導致無端地懷疑自己學習英語的能力,信心嚴重不足,總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強。

3. 學好學環無所謂心理:有的英語“學困生”一旦落後太多、考試成績太差,教師和同學會或多或少地冷眼相對,隨着課程難度的加大,體會不到“温暖”的“學困生”就會有被“遺棄”的感覺而破罐子破摔:上課不聽講、呼呼大睡或大聲喧譁、擾亂正常的課堂秩序,甚至還會頂撞教師等等。有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差事和免受教師、家長的責備,在學習上表現為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這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意志薄弱,對學習喪失興趣,自暴自棄,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混日子。

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採取如下教育措施來解決英語學習困難生的心理問題

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消除自卑焦慮心理

(1)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給學生安全感

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怕受教師責罵、批評。為了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消除他們的膽怯、焦慮心理。我們教師要容忍學生的缺點,尊重他們的話語權,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課堂內外始終微笑地面對每個學生,並熱情地關注他們的成長。例如,課堂學習中學生出現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筆者不是見錯就糾,更不是急躁的責備,而是微笑着鼓勵、耐心地指導。因為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當學生在課堂上不膽怯,不拘束,敢於犯錯,才會主動學習。所以,筆者從不會罰學生抄寫N遍,或者不背書不交作業就留校,筆者會以寬容為本,採取積極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但絕不是一味的遷就。積極鼓勵學生,表揚他們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讓他們感到能在學英語上有所作為。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我們教師只要給了學生足夠的尊重和寬容,那我們就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就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學生則能安心熱情地學習、主動地思考,由此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教學效果。

(2)關愛學困生,給學生更多選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平時在教學中,要對學困生有所偏心,多給予關愛。上課時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不僅避免他們走神分心,而且可以讓他們表現自我,樹立信心;課下多輔導,加強他們記憶力的培養,教給他們學習英語的方法;佈置作業時,可以選擇較容易的題目讓他們做,使他們不致畏難而退;設計測驗和考試題目時,可以分兩套試題,一套題難度較大,一套題難度較小,讓學困生做難度較小,使他們也能得高分,從而重拾信心,趕上班級隊伍。我們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關愛學生,同時也要從生活、情感上關愛我們的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愛的存在。從而喚醒他們學習的興趣。

(3)加強家校交流,讓關愛無死角

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足的,面對學困生的壓力,我們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協同家長給學生創造相對寬鬆的校內外環境,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他們的心理,走進他們的內心,減輕他們的自卑和壓力,讓學生能夠從容地學習、樂於學習。

2. 發揮學困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動機是驅動英語學習的動力。英語學習是一份十分艱苦的過程,保持正確與持久的動力是學好英語的前提。重視內部動機,也就是要重視學生本身的興趣,使學生髮自內心地熱愛知識,而不是被動學習。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內部動機,學習就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學習行為成了自覺、自願的過程。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習效果定能顯著提高。

(1)讓學生體驗成功,使其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成功感是英語學習中非常寶貴的情感體驗,它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應不斷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嚐到成功的喜悦。成功與否並無絕對標準,好的考試成績、正確地回答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圓滿地完成了練習等等,這些點滴微小的成績均可視為成功。這種成功引起的滿足和興奮可以產生繼續得到滿足的需要,一次成功的體驗又可推動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會使學生增強自信心,逐步體會到學英語的樂趣。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一定階段內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如每天記多少單詞,或閲讀幾篇短文,或完成一篇完形填空等等。教師在這樣做時,一定不能忘記提醒學生把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如果達不到目標的話,會挫傷學生的信心,使其喪失學習興趣。當學生確立了合適的目標,並取得成功後,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同時在英語教學中鼓勵學生在完成同層次作業的基礎上,嘗試高一層的作業,這便是挑戰性任務。如:學會一個單詞,就讓學生用這個單詞造句;當學生學會一個話題時,就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寫一篇作文。因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智商不同、語言表達能力不同,聽力能力不同,如果以統一的目標來要求他們,他們的主體作用就發揮不出來,因此必須還要從每個學生的需要出發,制定不同的課堂教學目標,使每一個個體都能“跳一跳,夠得着”,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個體的能量達到最高水平的發揮。

(2)激發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每個學生其實都有一種上進的慾望,不論是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師的表揚,能在學習上有所成就。所以,幾乎在每一次批改作業時,筆者都會記錄學生各個方面的優點,然後在課堂上表揚。不管什麼樣的學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筆者的表揚,從而強化自己的良好表現,因為學生能夠從教師有意無意的表情、態度、語氣中感受到親切、温暖與良好的期待。由此在學生身上就出現了一種效應:教師愈賞識學生,學生愈信賴教師,親近教師,就愈增強學習的信心,從而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取得教師意想不到的進步。

(3)充分利用真實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教學遵循反映論原理,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情趣和潛在智能,促進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使他們各方面素質都得到提高。如筆者在教學“shopping”時,讓學生從家中帶來不同的物品,同時引導學生設計貨幣,把教室佈置成商店。在組織教學時,多采用對話、角色扮演、模仿錄音中的讀音等形式。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巧用教育心理學,從“心”開始,用“心”來教,才會培養出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質的好學生,才能使學生愛上英語,才能使學生愛上學習。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龍觀中心學校 315100)

教育心理學論文2600字 篇三

《淺談教育心理學在各科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主要是通過學生本身的心理活動實現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正確運用教育心理學原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順應心理過程規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應用

學生學習、掌握知識是在教師的教育過程中實現的,更確切地説是通過學生本身的心理活動實現的。如果教師順應心理過程規律將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習效果;反之,一味題海戰術、加班加點、補課等,未必能達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入手發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建構性,對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尤為重要。在近幾年的從教生涯中,我深深地懂得了老師除了要具備淵博的知識、良好的表達能力及外在形象外,還要具備很好的教育心理學知識。因為對於國中老師來講,要抓住學生只憑知識淵博、表達能力好、外在形象等還不能滿足當今的教學活動,除了具備上述條件外,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瞭解學生心裏動態,才能抓住學生,也就能掌握學生的一切,從而駕馭學生就會得心應手,教學效果也就事半功倍,那麼研究教育學心理,在各科教學活動中就成了一個關鍵環節。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親其師,信其道”

眾所周知,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質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社會的肯定。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強化尤其是正強化對於消除緊張與焦慮,使人體驗到自我滿足,引起心理愉悦進而調節自己的行為有顯著作用。所以,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如能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他們更多的讚賞與信任,變“批評訓斥”為“賞識提醒”,那我們的轉化工作也許會事半功倍。成語“愛屋及烏”比喻愛一個人會連帶到愛與他有關的事物。同樣,如果學生對老師產生良好的情感,則一定會遷移到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中,形成一股積極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師應當從思想、生活、學習上關心學生,瞭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困難;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性,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揚民主,鼓勵學生對問題闡述自己的見解;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各科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在問題面前,師生應是平等的、互助的。在不同的時候,需要教師成為不同的角色:示範者、顧問、對話人、解惑者。尊重學生現有水平,為他們提供一個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民主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是開放的、活躍的,這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各科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創造人才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説:“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旦教師的真情被學生所理解,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就一定能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因素,產生有效的“正遷移”,變為學習的動力。

二、讓學生充分展現思維過程

心理學指出:思維從問題開始,又深入於問題之中,它始終和一定的問題、任務聯繫着。人有了問題和任務,就要求去思維、去解決。

可見,思維活動的積極性是與一定的問題的產生和解決相聯繫的。問題可以揭示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可以對學生的心理智力產生刺激,問題是思維的原動力。因此,教學過程可以是以“問題”為中心的一個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的心理有這樣的特性:如果他的行動不足以應付外界事物,就產生一種需要,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教師應該善於隨時“製造矛盾”,使學生產生解決“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要,這樣,他們就自然會樂於思維。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答問,怎樣處理好學生的課堂答問,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深入探討的課題。學生課堂答問後,我們教師不能僅用“對”或“錯”予以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應追問“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等問題激勵學生思維,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教師既可以瞭解到學生的思維缺陷,又能讓學生從反省中自我糾正錯誤,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三、要及時、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過程是一種動態平衡,根據教學目標及時實施評價是調控教學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著名的教育家贊可比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肯定有許多錯誤和認識上的偏差。此時,教師不應全盤否定,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索,發現錯誤所在;對於正確的回答教師應予以熱情的讚賞。變可能的消極評價為積極評價,尤其是對答錯的學生要努力發現一些閃光點,儘量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自卑意識,不斷加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如我班有位同學,進入九年級後各科成績一直不理想,因此越學越沒信心。一次在各科課提問中幾個成績較好的同學都沒有答對的問題,可他答對了,我及時表揚了他,課後又與他交流了學習各科的方法與心得。後來他的各科成績提高了。這樣及時、積極地評價也使同學們堅信,在各科課上可以大膽地提問,大膽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因此,及時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的手段。通過評價,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成敗得失,思維的優劣;通過評價,能使學生掌握一堂課或整個問題的概貌。

總之,教師如果能做到將心理學在各科教學中的滲透,瞭解學生心理,認知學生的學習特性;愛你的學生如你的孩子,在國中各科階段的教學中,設置適宜的難度,尋找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充分展示思維的過程,在你的積極評價鼓勵下;對各科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育心理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應該增加教育理論學習,尤其是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把自己學到的教育理論嘗試着運用於教學實踐中,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這樣往往會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彎路。那麼你的學生的各科學習能力就會增強,就會成為各科學習的主人。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四

摘要:教育心理學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通過研究學生如何學習知識、技能和發展智能的心理過程、心理機制及其發展規律來幫助教育者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改善教學效果,因此將教育心理學應用於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簡要闡述了教育心理學中聯結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等幾個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探討其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啟示及有益的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應用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正如現代語言學博士H。H。Stern指出“沒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學教學理論而教授語言的”,所以對於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並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有助於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使學生學以致用。

一、介紹

(一)教育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一門學科。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科和教育學科交叉的產物,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和學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及規律的科學,其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主要側重於正常學生羣體的心理規律的研究,考察這些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是如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對高職學院學生的英語學習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英語教學

高職是和本科教育不同類型層次的高等教育,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生產、服務和管理等一線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隨着近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專業能力的拓展及今後的就業留學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興趣不濃厚,對英語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上有畏難情緒,缺乏明確目標,學習上非常被動,學習習慣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較強,不敢開口,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不小難度。

二、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

(一)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聯結主義學習理論是由二十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教育界處於主導地位。其代表人物還有著名教育家華生、斯金納等。其主要貢獻是對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了相對客觀的研究和分析,對學習的規律、動機、實質進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論及學説。如斯金納曾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為一科學系統應用在日常教學當中”,對促進世界傳統教學的發展與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最早發源於德國格式塔心理學,該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説,與當時的聯結説形成對立。該學説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學者賈德、布魯納、奧蘇泊爾等。該學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領悟、認知———發現科學學習説”理論,肯定了認知及意識的能動作用。現代認知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建構過程。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為主義教育思想相對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羅傑斯及馬斯洛。此學習理論基於自然人性論,主張人格或人的自我實現,相比於理論學習,他們更注重個人情感的薰陶及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羅傑斯在《自由學習》中曾説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學習模式為自發學習,馬斯洛在《心理學的依據和人的價值》中指出,個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來源於自我壓力。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提高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效果

(一)運用聯結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聽説教學效果

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以刺激———反應為原理的機械性語言操練,即為學習者提供語料輸入,然後使他們能運用所掌握的語料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無論是強調語言機械訓練,認為一種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通過反覆不斷的練習的聽説法,還是把外語學習歸結為刺激———反應過程,強調圖像和錄音的相互聯繫和作用而達到語言習得目的的視聽法,都頻繁用到聽、説這兩種輸入和輸出的技能。因此,作為英語教師可以運用視、聽、説等手段積極刺激學生,引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並且用情景法和交際法強化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化為自己英語運用的能力。

(二)運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閲讀教學效果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知識來源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知識重新建構自己新的認知體系。而人們進行閲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運用已有知識對新信息進行理解;二是藉助社會、文化等背景知識和有關專業知識及邏輯思維能力,對信息的再加工達到深層次理解。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廣泛接觸世界各國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等知識,拓寬視野,擴大知識容量,調整知識結構,彌補學生詞彙量不夠的短板。另外,教師與學生積極交流,學生與學生合作學習,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影響教學效果。

(三)運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即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過學生這個內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學生的自身興趣及由此所產生的求知慾,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認識這一點,儘量創設一個讓學生感到安全、輕鬆,消除學習壓力和負面情緒的環境,敢於表達自己,勇於改錯,主動表現自己,最終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達到教學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內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態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態等內容。誠然,英語學習好壞與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聯繫,但是實踐證明,非智力因素對於英語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養學生集體的觀念,互助合作;培養師生和諧的關係,教學相長。只有多管其下,英語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論干預高職院校英語教學

馬斯洛需求動機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認可的需求,歸屬感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與學習者需求相關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體會到自我實現,從而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即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且遺忘進程並不均勻,起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遺忘量先大後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此規律引導學生學習並及時鞏固和複習當天的知識,對於需要大量記憶的英語學科來説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率。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核心理念是教師對於學生的鼓勵和期望能給學生以良好的激勵,以此提升學習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教師可以大力鼓勵學生,給予正面表揚,多注重進步的方面,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良性發展。

四、結語

21世紀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黃金時期,社會的飛速發展必將促進跨語言跨文化的人際交流,而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更應該順應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積極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深入研究英語教學理論,善於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從中受益。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篇五

積極心理學與技工教育

摘要:技校學生是個較為特殊的羣體,他們缺乏自信、厭學、行為規範差,如何引導他們調整心理狀態,是技工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新興的積極心理學倡導以積極的心態解讀現實世界,提倡主觀幸福觀。筆者主張將積極心理學原理融入技工教育,使學生在積極、快樂的理想狀態下學習、成長、成才。

關鍵詞:積極心理 技校學生 賞識鼓勵 快樂學習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企業的進步,以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技能人才培養變得更為重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加上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技工荒”,具備中、高級職業技能的技工院校畢業生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和關注。因此,將在義務教育階段飽受自卑與沮喪情緒困擾的技校學生培養成社會急需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是技工教育者的崇高職責和使命。筆者認為,應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採用賞識和鼓勵式教育方式,校正技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進而促進技校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一、積極心理學的引入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首先在美國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倡導人們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人的眾多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並以此激發每個人自身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為研究對象,提倡主觀幸福觀,致力於研究如何建立一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從而使人在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所以,積極心理學實際上有三個層面上的含義:第一,從主觀體驗上看,它強調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主要探討人類的幸福感、滿意感、快樂感,建構未來的樂觀主義態度和對生活的忠誠;第二,對個人成長而言,提倡積極的心理特徵,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係、審美體驗、寬容和智慧靈性等;第三,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作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

二、技校學生的現狀與心理特徵

作為技工教育的對象,技校學生缺乏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他們往往不自信,對學習無興趣,心理問題突出。主要表現有:

1、自卑

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失敗者,他們通常是在老師的批評聲和家長的責罵聲中成長起來的,總覺得自己基礎差,不討人喜歡。對學習、對成績沒有什麼高的要求,甚至自暴自棄、得過且過,對批評反倒習以為常。

2、厭學

技校學生厭學現象十分普遍。厭學的課堂表現就是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做或抄作業。對自己定位較低,到技校上學不是為了求學,只是來找些玩伴,混張文憑。

3、行為規範差

技校學生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紀律觀念差,行為習慣不好,自由散慢,缺乏自我約束和自控能力。遲到、早退、違紀時有發生。對老師的批評,要麼聽之任之、不以為然,要麼心理逆反,與老師對着幹。對同學之間的關係也不善於處理,往往喜歡在小事情上爭強好勝。

三、傳統教育方法的缺陷

對待這樣一些厭學且行為規範差的技校學生,我們傳統的教育方法往往是採取更為嚴格的高壓手段:嚴肅的課堂、嚴格的考核、嚴酷的面孔,動不動就批評、懲罰、處分,甚至除名了事,以維護師道尊嚴,結果適得其反。過多的批評使那些學生更加自卑,對落後狀態習以為常;過於呆板的課堂教學,導致大批學生不及格,更增加了他們的厭學情緒;心理上的消極,使得他們的行為習慣更為散慢。如此下去,只能是惡性循環,與我們期望達到的培養目標更為遙遠。

四、把積極心理學引入技校教育

將積極心理學原理運用於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它所強調的並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實踐中進行拓展和有意識地培養這些積極品質。積極教育就是要創建一種教學環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品質等得以充分發揮,而不是過多地約束、控制。

因此,針對技校學生的現狀與心理狀態,將積極心理學引入技工學校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和改變技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化消極為積極。

1、用主觀幸福觀讓學生快樂起來

要讓學生從過去的失敗、沮喪中走出來,首先就要引導他們客觀地對待過去,學會忘記過去的失敗經歷和不愉快,或者用一種積極的方式進行解讀。如對於父母的訓斥、老師的批評,要引導學生把這些視為愛的表現,是一種希望自己長大、期望自己成才的愛,這種親情與表揚和鼓勵一樣值得珍惜。通過諸如此類對過去的滿意的回憶,讓學生逐漸地學會寬容、學會感恩,從而獲得快樂。其次要讓他們幸福地感受現在,教會學生用積極、善端和美德來感知現實世界,多注重老師的苦口婆心,多發現同學身上的優點,多感受學習上小小進步的美好和工作中點滴成功的喜悦,讓我們的學生永遠與快樂相伴。

2、用賞識和鼓勵讓學生自信起來

技校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地鼓勵其點滴進步。多表揚、多鼓勵,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潛能,從而提升其自信心,獲得努力學習的動力。

3、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為未來奮鬥

引導學生從“我沒有一個好的未來”這樣的悲觀情緒中走出來,代之以一種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讓他們堅信未來是美好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當他們對未來有了樂觀的憧憬、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對專業技能的興趣和熱愛時,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為興趣和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通過上述三種途徑,有助於學生逐漸培養起積極的心理品質。有效地消除自卑、沮喪、厭學和消極,從而走向幸福的彼岸。筆者所在學校曾有這樣一個學生,他性情古怪、內心自閉,總認為老師、同學看不起他,經常與同學鬧矛盾,出言不遜,甚至毆打本班的女同學,學習、紀律都很差,大家普遍不喜歡他。但是,班主任沒有放棄他,而是努力發現他的優點並及時予以鼓勵。班主任發現他雖不喜歡上課卻很愛看書,尤其是一些勵志的書和名人傳記,班主任就稱讚他,並特意在課後與他交流讀書心得。此外,班主任還發現他對母親很孝順,想早點工作為媽媽減輕負擔,班主任就經常表揚他;他經常上課遲到,但有一次按時到校早自習,班主任就對他説:“今天來得挺早嘛,不錯不錯,有進步。”受到班主任的表揚與鼓勵,他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習進步了,上課準時了,和同學的關係融洽了,任課老師也不再批評他“搗蛋”了,他本人也變得開朗快樂了。

實踐證明,賞識和鼓勵的確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可以催人奮起、助人成功。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印證了這一點。鑑於技工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我們應當有效地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原理,並把其溶入到學校教學、德育教育、學生管理、後勤服務等各環節,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快樂、健康的育人環境,我們的教師和班主任要善於發現、挖掘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多表揚、多鼓勵,使學生變得陽光、自信起來,讓他們在激勵中奮發努力,在快樂中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張倩,鄭湧。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第23卷總第87期。

[2]陽志平。積極心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馮林。積極心理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篇六

《淺談認知心理學與英語教育》

摘 要: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心理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分支學科和研究方向之一,它所包含的一些理論對英語教育有所啟發,對詞彙學習、話語理解和英語的學習方法等方面大有裨益,對我們學好英語、教好英語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詞彙表象模型;語言處理模型;認知發展模型;英語教育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心理學中發展最為迅速的分支學科和研究方向之一,被稱為是心理學的第二次革命。認知心理學以明確閲讀、計算、推理、下定結論等人類各種認知活動的構造為目標,特別是明確語言信息處理過程的構造,是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語言從根本上支撐着人類的認知活動,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面,而認知心理學從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討了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行為及其規律,因而把認知心理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和實際的英語學習結合起來將會大大增強學習的效果。

一、詞彙表象模型與英語教育

所有語言掌握的基礎都是詞彙的掌握,那麼,第二語言(外語)詞彙的掌握構造是如何形成的呢?認知心理學者佩維奧就這一點提出了通曉兩國語言的雙重編碼理論,通過這一理論就可以得之,比如通曉漢語和英語的人,會把“狗”放在漢語系統,把“dog”放在英語系統,而把狗的形象放在形象系統裏,於是,在這三個表象之間就形成了堅固的聯繫,看到狗就應該同時聯想到“狗”和“dog”兩個單詞。那麼,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呢?因為“狗”這個漢語單詞已經掌握得很好,所以看到狗當然會馬上説出“狗”,而且,如果已經學習了“dog”這個英語單詞,把“狗”翻譯成“dog”(或反過來)也並不困難。但是,如果讓他們看狗,然後比較他們説“狗”所用的時間和説“dog”所用的時間,哪個會更長呢?如果在英語課上,讓中國人很充分地練習把狗的形象和“dog”聯繫起來,他們就會和通曉兩種語言的人一樣,在説出“狗”和“dog”的時候應該沒有時間差。不過,如果是按照傳統的“語法譯讀法”的方法,説出“dog”所花費的時間就會比説出“狗”所花費的時間長,這是因為,在“語法譯讀法”中,雖然“狗”和“dog”之間形成了聯繫,但是“dog”和狗這一形象卻難以形成聯繫,因此,看到狗的時候為了説出“dog”這一單詞,必須要先翻譯成“狗”,再把“狗”翻譯成“dog”。

這種通曉兩國語言的二重符號化説法啟示我們,在學習掌握第二語言(外語)的詞彙時,不應該只把“符號”和“符號”聯繫起來學習,母語中的單詞不僅與文字這種“符號”有聯繫,而且與形象、行為、感情等有密切的聯繫。奧斯古德的意義空間研究表明,單詞裏藴含了形象和感情反應的內涵,在記憶“抱臂、撓頭……”這種動作詞組時,邊做動作邊記憶的實驗對象要比單純朗讀的人記憶成績好,這種現象被稱為實驗對象實際操作效果。以上研究和現象證明了,母語裏的單詞不僅與文字這種“符號”有聯繫,而且與形象、行為、感情等有密切聯繫。另外,在歐美國家也實行像“全身反應教授法”那樣,從把聽到的話與具體的行為動作聯繫起來開始的外語教授方法。那麼,把這種理論和實踐廣泛地應用到英語教育上不也很好嗎?

二、語言處理模型與英語教育

在認知心理學的語言處理模型中,人們為了理解語言,假定以下各種語言處理是必要的。

(1)詞典性處理:即對構成句子的每一個單詞的處理。例如,為了回答:“Was the proposal fathered by John?”這一問題時,你必須知道“father”什麼意思,詞典處理就使得這種理解變為可能。

(2)句法性處理:即利用句法知識解析句意的處理方法。例如:我們能夠判斷“On when am that bent.”這個句子不成立,這就是句法處理。

(3)語義學處理:即利用語義學知識解析句意的處理。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Chomsky)[ 束定芳,現代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47]這句話,從語法角度講沒一點錯誤,但是,對於有正常的英語語感的人來説,就會判斷這句英語不自然。這種判斷就是語義學性處理。

(4)語用學性處理:即根據説話的文脈,解析説話人的意圖的處理。句子的意義並不總是和一個説話人在某一場合通過使用這一句子所要表達的意義相一致。孤立地看,“He is a fine friend”總是表示了“他很夠朋友”這一意義,這是它的句子意義,是永恆的,沒有時間性的。但是如果在你處於困境時,某人卻捨棄不顧,拂袖而去,你對別人説“He is a fine 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義和句子的意義則截然相反。這種理解就是語用學性處理。

原來的英語教育中,主要着眼於詞典性處理、句法性處理、語義性處理的教育,好像一直沒有形成語用學性處理的教育,如果是這樣,今後應該更加重視語用學性處理的教育。語用功能是指説話人在特定語境中運用適合交際環境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言語效果,它與語境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果語境不同,同一個話語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語用功能,所以在英語教學中的閲讀理解、口語、交際當中為了能夠正確的理解話語,還是要重視語用性處理,更好得掌握英語這門語言。

三、認知發展模型與英語教育

美國心理、教育學家傑羅姆·布魯納主要對教育作出了傑出貢獻而聞名於世,為了説明智力的成(發展),布魯納提出了再現表象這個概念,他把再現知識的模式的發展分為動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徵性表象模式這三個階段,也就是三種不同發展水平的認知結構。有適合較大年齡孩子的成長階段的指導方法,也有能夠讓低齡兒童理解高級教材的可能,同時布魯納認為小時候,以適合其年齡階段的樣式學習某些教材,之後以高級樣式再學習那些教材的時候,就變得很有幫助了,例如,當孩子學習集合概念的時候,如果孩子處於活動性表象階段的話,就通過玩“拿椅子”的遊戲來學習集合概念;如果孩子到達印象性表象階段,就利用積木等具體實物來學習;最後如果成長到象徵性表象階段了,就利用計算公式和符號等抽象性的樣式來學習,像這樣,對於同一教材,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讓他反覆地學習,這樣的學習指導方法,恰好可以比喻為螺旋階段,也就是説,似類於螺旋上升那樣,從低級逐步深化學習進入高級階段,如果把“螺旋式課程”的構想適用在英語教育中,就像描繪圓錐側面螺旋形狀軌跡那樣展開。首先從聽開始,在反覆學習説、讀、寫的同時,不斷獲取語音法則、語法、文法以及詞彙等領域的知識,慢慢地步入高層次水平。

參考文獻:

[1]許雪梅。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英語教學詞彙釋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5,(11)

[2]束定芳。現代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47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p15

關於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響分析 篇七

【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部分構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亦是教育的基礎,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社會實踐就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予以綜述,對家長實施家庭教育行為和未來一代人的心理和意志品質的發展方向給予引領,以期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心理健康良性發展,培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響

教育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這裏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對新生事物的認知。每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時常在教育別人,影響着別人。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更加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事業,學校教育擔負着學生從基礎教育到高級教育的漫長過程,成為每個國家的人才培養,社會進步的關鍵性教育。但是,學校教育又不是萬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父母所從事的應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並達到預期的目標,就需要家長深入研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誘、身先示範、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成績優異,身體強健的有用的人。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學生成長髮展的關鍵影響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統教育的基礎階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在進入人生系統學習的開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對今後的成長起着關鍵作用。如何當好初級教育階段學生的良師益友,首先作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對孩子平時生活中的不當行為及時予以指正。與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配合老師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長不僅是孩子最初的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孩子的監護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為動作的引領者,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還應是智慧潛能的開發者。在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之間還應起到協調作用。作為優秀的父母,必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還不夠,過度的愛會成為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有些家長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就會取得全面的收穫。

(1)家長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遭到孩子提出的各類問題讓你解答,不論是淺顯的還是深奧的,如果家長對此不是深入瞭解,就不能給出正確合理解答,幾次問題之後會在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印象,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經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問,不能給出正確的解答,孩子就不會有問題也不問父母了,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

(2)家長是學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將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哪怕是細小之處都應注意,如:衣着整潔,言談舉止,講究衞生,遵守時間等方面,否則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

(3)家長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過分溺愛,對孩子所犯的錯誤要及時指出並馬上改正。過分溺愛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勝枚舉。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臨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親的奶,他媽媽解開衣襟喂他,這少年一口把母親的奶頭咬下。無獨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偷竊的少年犯被當場捉住,犯縛了雙手,被牽到劊子手那裏。疼愛孩子的母親跟在後面,捶胸慟哭。兒子迴轉身來,説要對她説句心裏話。母親走近去,想不到卻被兒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來。那少年犯説:“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學的寫字板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被牽去處死呢!”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和保護。他們遇到了委屈會找家長訴説,遇到了虐待和威脅會找家長求助,遇到困難會找家長幫助,如果家長不是耐心傾聽,熱情關懷,合理解決,也勢必會給學生造成心理障礙。

(4)每個家長在培養孩子時,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等孩子出生時就有了自己的願望和規劃。希望自己家裏能出個“音樂家、美術家、舞蹈家、書法家、科學家”等,除了在校學習的課程以外,每天的放學後的時間、週六、週日的休息時間都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沒有一點兒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厭學、悲觀、對社會和現實不滿等,輕者成績適得其反,重者會造成心理障礙、輕生等情況。所以,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還應創造條件讓有特長的學生得到發揮,注重孩子的特點,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如配合班主任老師在班級舉行演講比賽、舞蹈表演、牆板設計、書法展示等活動。在鍛鍊、培育學生特長的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是減少師生間心理障礙的方法。

(5)家長要經常和老師保持聯繫,溝通才能對學生的自然情況瞭解、溝通,便於根據學生各自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關懷,如:有的學生父母離異,雙發相互推諉,生活上得不到家庭照顧,學習上得不到關心,必須的學習費用無着落;有的學生喜歡網絡遊戲,甚至着了迷不想學習;有的學生性格非常內向,不想和別人溝通。當然,家長與老師的經常聯繫,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教育學生使其將來成為有用之人。絕不應發現孩子的毛病聽之任之,不和老師溝通、不採取措施;也不能簡單粗暴對孩子加以訓斥、打罵,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給學生造成牴觸情緒,心理產生障礙,增加了今後的教育難度。

總之,作為家長必須要經常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要懂得教育心理學的內涵,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思路,不斷的總結經驗,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懂得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才能根據個人的特點進行教育和培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揮特長,激發興趣來避免和減少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克服逆反心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育心理學專業論文 篇八

1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習慣啟發,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認知主義心理學派主張,人類的學習是通過認知獲得意義的過程,學習就是認知結構的重組。因此,他們強調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學生自己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善於學習。布魯納和奧蘇貝爾等人認為: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學生通過認知過程,理解意義,獲得意象,掌握屬於自己的認知結構。他們既強調學習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內在邏輯結構,也強調已有知識與經驗的作用。新獲得的知識經驗與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相互作用,新經驗在學習者頭腦中獲得新意義,這些就是學習變化的根本原則。認知主義強調不論是接受性學習還是發現性學習,都是積極主動的過程。此外,喬姆斯基提出的轉化生成教學法,強調把訓練語言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目的,把聽、説、讀、寫運用語言能力作為手段,強調學習外語是一個創造性活動的過程。認知的過程則含有感知、領悟、推理等認知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掌握知識。幫助將學生學習英語的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增強學習的持久性。認知主義學派一直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認為學生學習的動機是推動其學習的動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望,探究事物的好奇心等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是學習過程的核心。因此,認知主義學派強調英語教學要注重採用啟發式教學法,不能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要注意精講多練,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通過提問對話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外語認知-符號教學法(cognitive-codeapproach)強調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能用所掌握的有限語言創造需要運用的句子來,強調外語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學生自始至終要理解他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聽、説、讀、寫的內容。英語教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他們的好奇心,使其注意力集中到學習過程之中,可採用創設問題情境,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多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教學的途徑去傳授,更主要是去促進他們的認知活動,培養他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經驗:溝通情感,打造融洽的師生關係

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派重視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強調應尊重學習者自己的意願、情感、需要和價值觀,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在師生間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馬斯洛指出:探究動機是學生的本能動機,強制性的教學會適得其反,學習活動應該聽從學生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教師的在教學中的主要任務不是灌輸知識,而是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自己選擇和決定,他就可以學到他所需要的知識。羅傑斯認為學習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由學習。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活動時,只需劃分學習活動的範圍,讓學生自己選擇具體的方向,並自主探索並發現結果。教師的任務只是提供必要的協助,幫助學生減少在學習中的困難。只有自主選擇的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興味盎然,有利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尋求答案。因此,人本主義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創造真實的、人人相互理解與接受的人際關係。強調“自由學習”和“學生中心”,認為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可以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安全感,從而敢於真實地表現自己,進而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大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及採用情感教學的策略。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心理的差異,尊重每位學生求知的慾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目前所採用的課本內容都貼近生活,頌揚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的文章很多。教師要聯繫生活實際,注意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品格。在教學硬件設置上,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投入情感,善於運用感染力的語言和豐富的表情,富有激情的態度來組織教學,感染學生,使學生自覺產生旺盛的求知慾。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關注和指導,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師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師生彼此坦誠相待,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形成情感融洽的學習情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認識英語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教師應當尊重學生,要把學生當成學習活動的主體,重視學生自己的意願、情感、需要和價值觀,相信任何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潛能,並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注重交互,開啟學生的創造力

建構主義心理學派認為,學習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社會互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他們強調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度的傳遞,而是由學生自己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去建構起信息的意義。其中,“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建構主義學派認為英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習慣,更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結構的過程。互動是建構意義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英語課上,最有價值的活動是由學生們隨機組成小組並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建構英語知識。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初始意義的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教師不應滿足於知識的直接灌輸,在英語學習中要明確地“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重視師生、同學之間的合作性。發揮同學間的羣體互助效應,以協作探究策略為教學指導,重視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探究的教學方式。新知識意義的建構要通過同化和順應完成。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為中心,在英語的完整過程中,都要把學生定位為建構英語知識的主體,而不是英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強調師生間的豐富的多向交流,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組織教學,激發學生進行協作學習。

4結語

總之,教育心理學的經典學習理論是研究現代英語教學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能幫助教師發現教學規律,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心理問題。英語教師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學知識,有助於瞭解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過程,學習特點及學習動機,儘可能地消除他們學習英語時的心理障礙,有針對性地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熱門搜索
中國載人航天震撼時刻話題作文2022 薊縣 2022上班作息時間調整通知 關於蟈蟈作文300字 談判力心得體會優質多篇 我的煩惱作文結尾 端午節宣傳活動總結通用 大學聯考祝福短信 幼師的跟崗心得體會精品 適合發朋友圈新年的精美句子 大學生網購調查的調查報告多篇 生活中需要微笑的國小生作文 高中摘抄美文八百字精品 參觀消防站作文 高以忱對文化傳統的心得體會 何其芳詩歌《預言》賞析 2020脱貧攻堅作文高中 碧城·其一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感恩是美德國小生滿分作文 舌尖上的春節作文 經濟活動分析報告 《高老頭》讀後感集合 好聽的爵士舞音樂通用 大學生村官社會實踐報告 員工轉正申請申請書通用 商務談判個人心得體會 我的父親600字作文 迎新年的猴年對聯經典 高中化學實驗試題精品 四季度部門工作總結 目視 三八社區演講稿 會計財務年終個人總結 2023年度教科室工作總結 學校飲用水管理制度新版 八年級政治上冊交友的智慧教案 2022慶祝建黨99週年活動方案 春節團拜會致辭新版 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 我向往的大學生活作文 開業慶典宣傳標語橫幅 簡短的朋友生日祝福語 安全檢查管理制度 六一兒童節的詩句精彩 項目部門口宣傳標語精彩 好玩的六一遊園活動項目 二年級語文教師工作計劃 扶貧項目專題報告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