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珠三角經濟發展對高職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的影響淺析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67W

珠三角經濟發展對高職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的影響淺析論文【多篇】

珠三角地區產業特點及現狀 篇一

(一)珠三角地區產業特點

1、中小型企業佔絕對比重

2011年《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具體標準根據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以零售業為例,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2]中小企業一直是推動珠三角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2009年,廣東省中小企業户數達到81.34萬個,居全國第二。[3]從企業規模來看,以200萬美元到500萬美元的中小型企業居多。[4]

2、形成鮮明的產業族羣

產業族羣指的是一種空間聚集現象。目前,珠三角有404個建制鎮,其中1/4有產業集羣特徵,包括以紡織和服裝產業聚集的佛山、中山、東莞,以陶瓷和建材產業聚集的佛山、潮州、雲浮,以電子信息產業集羣的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以及以汽車產業集羣的珠三角汽車消費市場等。珠三角地區的彩電產量佔全國1/2強,家用冰箱產量佔1/3,紡織業居全國第二。

3、製造業、服務業比例高於內地水平

改革開放後,珠三角的製造業曾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一度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的騰飛。隨着國家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珠三角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產業結構,即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低於全國水平,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同程度地高於全國水平。其中第二產業的高密度發展使其不僅遠高於全國水平,也是世界最高水準。

(二)珠三角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1、優化產業結構成為必然

早期的珠三角企業發展十分迅速得益於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和較低的生產技術成本。第二產業雖然發達,但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珠三角的外向型經濟打擊沉重,導致企業陷入困境,出現了大量加工貿易型企業破產和非正常撤資現象。因此,2011年成為了珠三角企業轉型升級的分水嶺,傳統代工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犧牲環境的'污染企業逐漸遭到淘汰。發展科技型、服務型等中小企業成為時代的必然。

2、人才競爭愈加激烈

珠三角企業提高生產力水平,產業的轉型升級必然導致更高的勞動報酬,以及日益加劇的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同時企業更加註重自身長遠規劃和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對珠三角中小企業而言,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型、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使得企業人才競爭愈來愈激烈。通過對珠三角465家中小企業未來1-5年對管理人才需求的調查發現,未來供應鏈管理、生產運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管理是珠三角中小企業管理人才需求的重大缺口。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 篇二

摘要:

在新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家能否具有知識經濟和全球化經營所必備的辯證理念、不斷創新戰略管理,這將對企業發展與競爭取勝起着決定性作用。研究現代企業家新經濟經營的辯證理念與 戰略管理創新,主要集中在新舊經濟融合、知識資本催化、網絡商務支撐、集成經營管理、科技市場一體化和新的兩權結合等方面站在了發展的前沿,代表了市場競爭的方向,頗有借鑑價值。

關鍵詞:

新經濟 理念 管理

進入21世紀,無論是基本的價值觀念,還是具體的行為準則,新經濟時代的組織運行將在很大程度上不同於工業經濟中傳統的組織運作模式,它對我們現在企業的生產方式、經營管理乃至領導決策與活動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新經濟時代激烈的競爭,呼喚企業要不斷進行管理變革和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新經濟不能取代舊經濟,推進產業提升需要尋求“融合發展”

近年來,全球企業新經濟發展加快。然而,經濟和企業界有識之士認為,舊經濟的傳統產業仍具有很強的市場生命力,新經濟不能取代舊經濟,更為重要的是尋求兩者“融合發展”。

新舊經濟的“融合發展”,是指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作用於傳統產業,使得兩個以上產業融為一體,逐步發育成長為新的產業。產業融合不是幾個產業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相互作用,融為一體,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對此,不少知名企業家認為,即使是新經濟潛力驚人,舊經濟依然有它的優勢。新舊經濟不是對立的,新經濟應成為改造傳統產業的動力,傳統產業應成為新經濟的市場,新舊經濟與產業融合是一個國家、地區和企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我們的企業家們要充分認識到,新舊經濟“融合發展”是提升傳統產業的必然選擇,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作用和深遠的戰略意義,迫切需要從多方面推進產業融合。要運用技術創新進行“融合發展”,技術創新應成為新舊經濟不同產業型企業的共同追求。要加快新科技發明,加快科技發明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技術進步效益增長,實現技術創新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二、樹立“人本戰略”的理念

人是知識的創造主體,也是知識創造的目的,同時還是知識運行的載體。因此,新經濟實際上就是“人本”經濟,新經濟時代,企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管理,怎樣求才、知才、用才、育才是企業家必備的素質。“人本戰略”就是“以人為本”的戰略管理。這種戰略思想既把人視為管理的主體,也把人和人際關係作為重要的管理內容,即人是“經濟人”與“社會人”的統一,認為人力資源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源。

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是社會運作的核心

在原始社會,人與自然渾然一體,模糊不分。從社會分工開始,人成為追逐的工具,成為零部件。進入新經濟社會,由於追求知識而回歸到人本身,因為知識是人腦的創造產物。因此,人、人才成為全社會的第一資本、第一資源。

(2)人是社會運作的目的

人是社會一切知識的創造者,因此,就要以人的腦力、心力、智力的開發為核心。在新經濟社會,從人出發進行運作有兩層含義:A對內,對企業自身而言要開發人才;B對外,對社會而言企業進行經營活動的目的就是服務於人。因此,人是社會運作的目的。

(3)新經濟社會是人才社會

由於在新經濟時代,信息通訊技術十分發達,網絡組織遍及各個角落,加之義務教育在全球的普及,這就為成才奠定了物質基礎;另外,新經濟時代的消費也需要具備一定知識的人(如上崗、智能化、自動化家電等);因此,新經濟社會渴望人才、廣收人才、遍生人才。新經濟時代,得人才、得天下,失人才、失天下。

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應將上述三項工作結合起來。企業家要有創新精神,要不斷地超越自我,勇於進取,不斷學習,永遠保持創新的觀念和活力。企業要像經營產品一樣去“經營”人才,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員工和創新的企業家,以應對新經濟時代的挑戰。

三、加強知識管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知識管理是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中,管理者在知識分享的文化氛圍中運用現代技術,通過員工之間的協調配合,通過對組織內所擁有的知識和組織外部各種知識的利用和管理,以提高組織創造價值的能力的一種手段和過程。它以知識管理為中心,旨在通過知識的獲取、共享和應用來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反應能力。實施知識管理的目的是加快知識創新的速度和提高知識創新力度,以形成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保持企業旺盛的生命力。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體現出知識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因此,現代企業必須加強知識管理,知識管理能為企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首先,知識管理為實現知識的顯性化和共享尋找新途徑。

未來的知識創新和傳播速度將越來越快,當知識量增多時,對知識降低、抑制甚至會阻礙企業創新和知識量的增加。據統計,隱性知識大約佔知識總量的90%,經過編碼的知識所佔比例不足10%。

因此,能否發掘企業中隱含的知識,充分發揮這些知識的作用,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知識管理有助於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處理,並把這些知識用一種適合於用户和商業環境的方式表現出來。知識管理應當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以便使他們能夠做出最好的決策。

其次,知識管理讓企業從學習中獲得競爭優勢。

企業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擁有新知識和創造力的員工,知識管理注重激發員工的學習精神。成功的知識管理將加快員工的學習過程,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使員工的再教育成為企業的一種日常活動。實施知識管理,讓員工形成“邊幹邊學,在幹中學”的終身學習機制,即通過培養瀰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創造性思維能力而適應起來的一種有機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組織模式。

總之,新經濟時代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企業過去成功的法則、過去賴以致勝的市場假設、技術和組織形式,如今要重組和再造。這就迫使企業要從戰略管理的角度,重新反思它的經營使命、再造經營管理理念。

參考文獻:

[1]肖守利。新經濟下的企業管理髮展趨勢[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9,(08)。

[2]陳玉芝。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理念[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02)。

[3]王傳友。淺論新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模式[J]。現代企業教育, 2009,(10)。

[4]李勝利。試論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完善[J]。經濟研究導刊, 2009,(08)。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下載 篇三

淺析經濟管理理論在建築企業中的應用

我國制定的發展路線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本身的社會體制民族特點才有了一條獨特的、屬於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經濟搞活、中國人民的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中國的經濟完全變了個樣子,在效仿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的同時中國人也不能偏離社會主義道路,因為不論是從發展上還是從民族特徵上中國的未來到勢必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世界發展的重點也勢必是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因為社會主義道路比資本主義的發展性更強,更利於經濟體系的發展。在當今社會很多企業開始過分效仿西方的經濟體系,()最終結果成了邯鄲學步丟掉了企業本身的競爭力,企業被同化最終成為被吞併的結局,因此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經濟管理體系才是企業經濟發展的真正出路。

1、理論與大方向行的差異

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現實情況並不理想,一味的照搬照抄西方的經濟發展體制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國的人口基數大經濟相對是薄弱的環節,並不像西方以經濟為基礎開展勞動力充分利用,其實在經濟上來説所有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產量最大化和勞動力的最大化,因此即使體系不同我們國家企業的發展依舊可以學習西方企業的一部分先進經濟文化,但是這種學習是要在認清楚社會大環境下進行的,不要忘記企業是生存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系屬於社會主義,一味的生搬硬套資本主義社會企業的經濟管理是不正確的,經驗是要學習的但是僅僅是在理論上了解西方經濟發展的利弊,不要在實際行動上完全效仿西方的經濟體系發展,以免迷失自己的道路。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中民營企業是比重很大的一部分,因此民營企業有正確的其營業經濟管理細則就會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合適的經濟管理辦法能引導企業經濟的正常化發展,做到可持續發展、經濟體制進化的最終目的,同時也可以帶動國家的經濟體系發展。因此我們中國的企業要走合適自己的經濟發展路線。

2、理論進行與實際進行的差別

在宏觀經濟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型就是IS-LM模型,該模型為執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同時也決定了均衡的市場利率和產出,根據該理論模型,市場利率是由產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共同決定,利率的自由浮動在宏觀經濟理論中起到關鍵作用,其邏輯如下:經濟過熱,政府要執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IS-LM,首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出售政府債券,收回貨幣,貨幣供給減少,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投資下降,進而產出下降,最後經濟降温。可以看出,政府通過貨幣政策來影響市場利率,達到政府的經濟目的,但在建立IS-LM模型時,貨幣市場均衡卻出現了問題,傳統貨幣需求理論認為貨幣需求是由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決定的,和收入成正比,提出投機動機是凱恩斯對貨幣需求理論的最大貢獻,正是投機動機的存在,使利率介入貨幣需求理論,為建立IS-LM模型奠定了基礎,可以這樣講,沒有投機動機就沒有Is-LM模型,西方國家由於擁有發達的證券市場,提出投機動機是符合其經濟特徵的,但在我國,這樣的經濟理論卻與實際相背離,我國證券市場一方面起步晚,另一方面,由於各種管制的存在,市場規模及在居民中的影響遠不及西方國家,居民以投機動機持有貨幣的數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一旦沒有投機動機,那麼IS-LM模型在我國將不復存在,更別説用來指導實踐了。

3、宏觀經濟理論前提條件的差異從私密開始

西方經濟理論就把資本主義趨利行為發揮到了極致,作為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的宏觀經濟理論,成立的前提條件就是凱恩斯的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由於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消費減少,投資減少,利率極低,居民普遍持有現金,這樣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這就為政府幹預經濟提供了理論支持。三大心理規律正是資本主義趨利行為的反映,是以西方長期以來的資本主義精神為基礎。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提出:西方民族在經過宗教改革以後形成的__新教中,某些教派(如加爾文和清教教派)的宗教理論一勤奮地恪守天職和對財富的合法佔有,演變成一種經濟價值觀,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這種資本主義精神有利於人們的經濟行為,促使資本主義企業和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譯本中,譯者也作了精闢的論述,“該書精巧深刻地揭示了加爾文教義對18世紀美洲新大陸資本主義興起的催化和誘變作用。韋伯認為,新教倫理原本宣揚禁慾苦行,消極地逼迫教徒對天生原罪作終生阡悔洗刷,篤信命運前定説,並對奢華懶惰風氣嚴加懲戒,視同魔鬼。這種歐洲舶來的,比老教更純粹,更偏激的教義逐漸不得人心,不利於新英格蘭地區移民開發新大陸的進取要求和內部團結,不久便由一些宗教領袖點化改造,生出新意。他們將苦行僧式的世俗勞作和克己贖罪,同上帝選民重建理想世界的神聖‘天職’結合起來,轉而強調通過勤儉致富達到拯救靈魂。

4、經濟管理理論在建築企業的應用

在我國企業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有一種與所有人聯繫緊密的企業脱穎而出,幾乎領導了整個企業市場,那就是建築行業企業,不論是開發房地產的開發商單位,還是工程施工的建築單位,建築個人化企業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因此在這一領導企業上就代表了我國大多數民營型企業,因此筆者就建築企業的經濟管理注意事項進行淺析。

4.1建築企業的經濟

建築企業的市場化經濟是和建築施工所關聯的,因此建築企業對於社會大環境的瞭解就和中國建築市場的關係緊密,正確的經濟管理模式能夠為建築企業謀得更多的利益。當即社會的建築企業經濟管理比較雜亂,幾乎生搬硬套西方某些企業的套路,卻並沒有意識到在社會主義國家採取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國家為了遏制房價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規定,限制國內建築企業成為民營企業經濟的毒瘤。

4.2建築企業的經濟管理

建築企業更應該注重經濟管理,因為一個建築企業的資金流動量是巨大的,因此對於經濟的把握上更要用心嚴格地對待,因為市場經濟化的原因國內的建築企業大多存在手續不全就可以開始施工,資金走向不明確、售房手續不全就開始出售樓盤等一系列問題,這都是建築企業的經濟管理體系不嚴謹的結果。

4.3建築企業經濟管理辦法

對於一個建築企業有明確的資金流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經濟管理部門必須做到每一筆賬目都明細,每一次購進材料都嚴格記賬,避免回扣、偷税、漏税等問題的發生,另外購進權利和資金調動權利應該有多人共同參與,避免建築企業財政大權獨攬的問題,另外建立完善的企業經濟管理制度,以應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潮。

5、結語

正因為社會發展體制的不同,所以我們國家的企業經濟發展方向勢必與西方企業發展的經濟體制不同,對於基礎不同的社會體制本來就會走向類似的道路,但是西方企業經濟的發展還是有可以借鑑的地方的,因此我們的企業要擅長結合自身企業條件和特點去把握大環境,選擇一條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經濟之路,在企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不斷吸收西方企業經濟發展的可取之處,充實自身企業。

猜你喜歡:

結語 篇四

在珠三角地區,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高職層而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夠掌握專業實用技能和工商管理前沿理論,通過運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進行基層決策和管

經濟管理畢業論文下載 篇五

試論宏觀經濟管理目標

【摘要】宏觀 經濟 管理目標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宏觀經濟決策的首要內容。宏觀經濟管理目標主要有經濟穩定目標、經濟增長目標、宏觀效益目標、生活水平目標等。

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是指一定時期內,國家政府對一定範圍內經濟總體進行管理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是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宏觀經濟決策的首要內容。從我國 社會制度、經濟體制和目前的國情出發,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總的概括應是:在有利於發揮市場基礎調節作用和 企業 自主經營、增強活力的情況下,通過正確發揮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職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 發展 ,以達到不斷取得較好宏觀效益、提高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經濟穩定目標

(一)經濟總量平衡

主要是指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在總量和主要結構上的基本平衡。其中,總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外商品、勞務輸入與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國外需求的平衡。結構平衡主要是指投資品與投資需求、消費品與消費需求的平衡。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總量能否平衡是一個主要矛盾。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把總量控制住,就不會造成大的經濟波動,以引導整個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為微觀經濟創造一個合理順暢、公平競爭的宏觀經濟。從我國近些年的經驗數據分析,我國社會總供需差率一般要控制在5%左右。

(二)國際收支平衡

主要是指一國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入與貨幣支出持平或略有順差或逆差。貨幣往來是指經濟交易。國際經濟交易按其性質分為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隨着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貫徹,我國經濟對外 聯繫日益擴大,使對外經濟關係出現了新變化,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平衡與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國內經濟平衡與國際收支平衡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國內經濟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適度轉移到國際收支環節,以利於維持國內經濟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增長。例如,當國內供給不足出現通貨膨脹時,從國外增加輸入商品和勞務,擴大進口,可在短期內通過國際收支渠道緩解國內經濟供不應求不平衡的狀況。國際收支矛盾也會反過來給國內經濟穩定增長帶來影響。例如,國際收支出現逆差,國家外匯儲備減少,出現赤字,必須大力縮減進口;國際收支出現較大盈餘,國家持有的外國貨幣過多,會使本國貨幣、匯價有上漲趨勢,從而影響國內產品的出口,對國內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三)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主要有三種含義:一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二是指主要商品特別是某些主要消費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三是指物價上升水平穩定地低於居民平均收入增長的水平。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標是物價總指數。我國市場經濟的價格機制決不是政府對價格撒手不管。物價總指數的上升趨勢,使各種商品的比價在動態中變化,有利於價格體系的改革,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但價格改革必須在國家宏觀調控之下,以防引起通貨膨脹。只要物價上漲的幅度是在社會可容忍的範圍內,不超過3%-5%的年率,即認為物價穩定。

二、經濟增長目標

宏觀經濟管理不僅要穩定整個國民經濟,更重要的還要促進其不斷髮展。

(一)適度投資規模

這是影響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所謂適度,就是既能滿足一定的經濟增長需要,又充分考慮一定時期內人力、物力、財力的可能。

(二)合理的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合理,經濟良性循環,經濟效益提高;反之,經濟運行阻滯,經濟效益下降。調整產業結構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調整投資結構,通過增減對某種產業的投資而影響其發展速度;二是改變現有企業的生產方向,促使一些企業轉產。

(三) 科學 技術進步

要促使經濟增長,必須要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

(四)資源合理配置

資源配置是指通過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經濟資源的管理調配,實現資源結構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獲取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一定社會中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要求人們必須合理利用所擁有的資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資源的配置採取兩種方法:市場和 計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也存在某些缺陷。首先,許多社會公共需要不是經過市場來滿足的,其次,市場調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盈利少或虧損的部門和行業就無法通過市場機制導入必要的資源。政府參與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實現主要由 財政進行分配和調節。 三、宏觀效益目標

宏觀 經濟 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是指宏觀效益。

(一)宏觀經濟效益

宏觀經濟效益既表現為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又表現為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人民物質 文化生活水平的總體提高。宏觀經濟效益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單位微觀經濟的綜合。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宏觀經濟效益與微觀經濟效益是統一的,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存在矛盾。因為有些經濟活動在局部看來是合理的,但在全局看來是不合理的,因此其局部經濟效益的提高就不會促進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府就要運用一定的宏觀經濟管理手段,引導其行為,使微觀經濟效益與宏觀經濟效益儘量達到統一。

(二) 社會效益

指在經濟 發展 中,某些經濟行為如產品的生產、利潤的增加、技術的採用等,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主要表現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如果某些經濟行為對社會發展和進步,對人類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作用和影響,稱為正社會效益,否則就是負社會效益。宏觀經濟管理不僅要追求較好的宏觀經濟效益,而且也要追求較好的社會效益。

(三)生態效益

指經濟發展對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所產生的影響。 現代 化生產為 自然 資源的合理開發創造了條件,但是也為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提供了可能。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是關係資源再生和人類生存的大事,因此在宏觀經濟發展中不僅要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先進技術的採用和勞動效率的提高,而且要注意生態效益,使經濟發展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

四、生活水平目標

不斷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也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最高目標。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經濟穩定、經濟增長和宏觀效益的提高都是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直接影響因素和前提條件。

(一)提高民族素質,適度控制人口

要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必須要一方面通過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人口的增長,提高民族素質。否則,如果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那就意味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收入的下降,意味着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降低。

(二)充分就業

通常指凡有能力並自願參加 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一般把失業率低於3%-5%看作該社會能夠充分就業。市場經濟下可以有失業,可以有下崗,優勝劣汰。但是,下崗不是目的,政府通過再就業工程,通過培訓,使下崗職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並使其有競爭壓力。我國勞動就業問題比較突出,必須認真對待,它不僅關係到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實現社會安定的重要一環。

(三)公平分配

市場機制不可能自動實現社會公平,它只能在等價交換意義上實現機會均等的平等精神。我們一方面是利用市場機制,把利益得失作為競爭的動力,鼓勵一部分人靠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要重視我國目前還處於低收入水平階段,必須把社會各階層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要通過 税收等政策手段消除由於客觀條件所造成的苦樂不均現象,防止地方、企業 及個人收入之間差距懸殊,並通過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積累等保障。前 財政部部長項懷誠同志講:解決了子女教育問題,解決了老有所養問題, 中國 的問題就解決一半了。

珠三角經濟發展對高職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 篇六

(一)高職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環境及企業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培養應滿足區域經濟發展要求

一般而言,與中高層管理人員相比,基層管理人員要具備更強的技術技能來完成對工作任務的管理,相對而言,對人的管理技能的要求弱一點。目前,傳統的工商管理專業教育只能在課堂上完成專業知識的傳授,即知識的儲備,知識無法轉化為技術技能,造成畢業生很少具有特定的行業和崗位技能,從而導致其就業困難。因此,高職工商管理專業通過專業技能和實踐培養具有行業背景或特定技術的管理類畢業生,將能更好地服務於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2、中小型企業青睞通用型基層管理人才

從筆者所在學院歷屆畢業生的調查數據看,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90%以上都在珠三角的中小企業就業。這些企業一般規模小、人數少,基層管理人員經常充當多而手,其職責劃分並不十分清晰。因此,企業要求基層管理人員必須具備通用管理能力,即不僅要全而瞭解市場營銷、人力資源、財務會計等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3、涉外型管理人才將備受青睞

珠三角從號稱“世界工廠”之時,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趨勢就一直在加速發展。近幾年,利用外資優勢,企業不斷擴大規模,提升檔次。調查結果顯示:珠三角具有優勢的內資企業不斷加速國際化進程,外資企業紛紛實行人才本地化策略,這些變化趨勢對外語水平較好,初具國際經營理念,能與中外工作人員協同工作的新型基層管理人才來説是一個良好的就業契機,這樣的畢業生將更具就業優勢。

(二)珠三角經濟發展對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

高職工商管理專業的設置必須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因此需要發揮企業和行業人士的專業指導作用,如發揮好由大學教授、企業經理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對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指導作用等。具體而言,應以學生就業的主要崗位為導向,以珠三角經濟發展趨勢為指引,同時兼顧學生未來的職業成長和終身學習的需要進行課程設置。具體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以提升學生通用能力為主的課程,如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哲學、思想政治、藝術史、產品製造;二是以形成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課程,如生產運作管理、市場營銷、中小企業管理、商業環境、財務管理與決策、經濟法、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管理溝通和戰略管理。

(三)珠三角經濟發展對知識和能力關係的影響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顯示,學生就業單位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50到200人規模的企業佔了70%。將近55%的用人單位認為其比較適合基層管理者和行政助理的工作,有20%左右的企業認為可以在市場營銷和文員的崗位發展。最受重視的崗位工作基本能力包括:行政管理能力,商品銷售能力和客服能力,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能力,產品質量管理能力,基層生產或服務管理能力及倉庫管理能力等。畢業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排名前五位的是管理學、思想道德修養、計算機基礎、英語、經濟學。畢業生必備的專業知識排前三位的是: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行政管理和市場營銷管理。由此可見,用人單位既重視管理素質,也重視思想道德品質,還看中心理承受和調適能力以及洞察和分析能力。此外,良好的協調和溝通能力,吃苦耐勞、奉獻精神以及獨立工作能力等也是企業非常看重的。

由此可見,高職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需要完成的是從知識轉化為能力,再從能力中提煉出知識的理論學習和能力學習的過程,既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完成知識學習,又必須通過各種實習實訓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然後通過報告、考試讓學生從工作實踐中抽離出具體的理論,重新形成其對理論的認知。

經濟管理專業畢業論文 篇七

【摘要】

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縣鄉基層的財政困難問題。造成我國縣鄉財政困難的原因很多,從根源上看是由於財權事權不對等所導致的,其解決就是尋求縣鄉政府間財權事權的合理配置。

縣鄉財政困難的現況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初步理順了中央與省級之間的財力分配關係。但同時出現許多地方縣鄉財政困難現象,財政收支矛盾尖鋭,實際債務負擔沉重,財政風險膨脹,這不僅影響了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而目。嚴重影響了地方的社會穩定和政府權威,進而影響經濟的高速發展。

因此,當前的縣鄉財政困難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建立一個有效的財政制度,緩解縣鄉財政的困難,再通過縣鄉財政支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這不僅關係到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財政職能的實現,還牽涉到農村税費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敗。

縣鄉財政困難的根源:財權事權不對等

財權上收,縣鄉政府財源減少。

財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國1994年分税制財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財政分配製度,實際上就是將地方財力通過二次分配上收中央。從結果來看,財力上收的效果明顯。地方級財政自給能力由1987年的1.O3降到2015年的O.59,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級為 1.6%,地市級為5.1%,縣級為3.4%,鄉級為4%。從鄉鎮、縣級、地市級到省級,層層需要依靠上級政府轉移支付資金 過日子 。這樣一來,在縣鄉財源減少和財權不斷上收的雙重衝擊下,縣鄉財政困難明顯。

事權下放,縣鄉政府事權負擔過重。

縣鄉財政事權負擔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縣鄉政府承擔了許多本該由中央、省級政府承擔的事權負擔,如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衞生、社會保障這些大額支出事項,將這些事權責任都壓到縣鄉財政頭上,導致其沉重的負擔。由於行政集權體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國高層級政府對下級政府享有絕對的權威,而上下級政府的財政卻是相互獨立的,上級政府很容易把各種事權責任儘量推諉到下級政府,即 事權下放 。

如中央只給承諾不給錢,將一些政策負擔轉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謂 中央請客,地方出錢 的情況。我國上級政府諸種 下放事權 的行為大大增加了縣鄉基層政府的財政壓力,對當前的縣鄉財政困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解決縣鄉財權事權不對等的幾點思考

為了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問題,必須改革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堅持事權與財權相結合的原則。從建立公共財政的角度,科學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使每一級政府所擁有的財權與事權相對稱,支出與責任相統一,要事隨錢走,財力與責任掛鈎,從根本上改變上級層層剝奪縣鄉財力的狀況。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確定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政支出範圍。

我國政府間的財政關係缺乏憲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級行政官員只重視上級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視本地民眾的實際要求,這必然導致我國政府間的財政關係缺乏內在的穩定性。

因此,應加快推動我國法制化財政的建設步伐,以法制來規範和監督財政。

要確保政府行為的規範,應科學合理地界定縣鄉政府的事權範圍,使之明確,並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改變目前縣鄉政府集中過多的事權,與其掌握的財權嚴重不對稱的現狀,促進財政的法制化發展。界定政府之間的事權,應以公共產品的受益範圍為標準,屬於全國受益範圍的公共產品應由中央政府來提供,屬於地方受益的公共產品,再按受益範圍的大小由相應級次的政府來提供,跨區域的事務由中央協調,與受益地方共同承擔。

對於科學合理界定政府間的事權範圍,以對義務教育的支出為例,應該實行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共擔的辦法,切實減輕基層財政的負擔。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財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項目之一,對大多數縣鄉財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目前,法律規定財政的教育支出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速度,而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實行的是 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 的管理體制,這種體制與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因此,應該把 以縣為主 改為 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 ,這樣才能發展事業的同時緩解縣鄉財政困難。

保障縣鄉政府的財力,強化其財源建設。

目前來看,縣鄉政府通過可以發展民營經濟,利用民營經濟的優勢來增加財源。民營經濟因為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強烈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首先,要引導規模企業實現規模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從上到下實現以大帶小策略。其次,要通過建立新型的農村互助組織,利用縣鄉政府的信息優勢,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户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羣體規模,擴大富裕面。

最後,要激勵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基層政府可以利用集體土地產權收益、公共財政催化三種核心力量啟動農户自身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本積累機制,促進財源建設的多元化發展。

儘快解決縣鄉財政債務問題。

首先,要明確縣鄉的債務規模,只有明確了才能有效控制。對於鄉鎮、村債務,要認真清理,分清性質,分清責任,不能將所有債務都由縣鄉財政償還。對賬外的非財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隱性債務部分,應該堅持 誰受益、誰負擔 的屠-貝0,清查現有政府債務,明確其規模、結構和責任人,落實到具體債務人、責任人等,主動科學地清理財政債權與債務。

其次,要加強對債務的監管,完善縣鄉財政管理辦法。認真清理核實縣鄉債權債務,將鄉鎮各項債權債務逐 登記報縣政府備案,有步驟地減少債務增量、控制債務存量。一是要建立債務預警機制,即不同的縣鄉及財政部門要根據自身債務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夠承受的負債臨界點,對可能出現的政府債務風險及早預警。二是建立債務化解長效機制,要通過深化改革,規範鄉鎮政府經濟行為,堅持實行村務公開,大力推行村級財務會計委託代理和村賬鄉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門經費支出的增長,加快債務化解進程。

做好對財政體制運行過程中的問責,完善責任追究機制。

要加強財政立法和財政監督的力度,保證政府間財政關係的穩定性和嚴肅性,杜絕各級官員的不規範行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施對財政體制運行過程的問責。通過問責,可以保證財政資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進行使用,避免人為因素干擾財政政策措施的運行,維護財政政策措施的準確性、效益性和及時性。

要想使得財權事權真正實現對等,就需要科學合理地界定縣鄉政府的事權範圍,並且以法律形式確定,落實法律政策的實施情況。在落實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問責,建立責任追究機制,要確保政府行為的規範。對於類似上級政府把各種事權責任推諉到下級政府等違反規定的行為,不僅要發現,更要通過責任追究機制及時糾正,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人員,約束政府官員的不良行為,實現財權與事權的對等。

珠三角經濟發展對高職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組織的影響 篇八

(一)對專任教師的選拔與培訓

優化師資結構,提高隊伍素質,使之能夠勝任專業教學任務,從而更好地服務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目前,從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生態現狀看,“雙師”教師比例較小,有企業工作背景和創業經驗的更少,難以適應高職教學的需要。通過分批對教師進行行業崗位技能培訓,使專業課教師都能夠既上理論課又能指導學生實踐課,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每位教師都能夠承擔1至2門實訓課程的教學任務。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珠三角相關企業對應專業崗位進行鍛鍊,以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具體可以通過脱產實習、寒暑假實習、影子實習等方式實現。

此外,通過提高企業專業人士兼職的比例,聘請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擔任部分課程的教學,尤其是實訓部分的教學,是保障實踐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對實習實訓教學環節的管理

1、虛擬實訓軟件

構建以“工商管理實訓軟件”為基礎的校內實訓項目,用於學生的校內實訓模擬,把主幹課做為模擬實訓的主要課程,使教學更加貼近社會實踐,對於學生掌握和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驗室模擬實習和校外實習兩部分,它不僅是高職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校內利用場地打造學生創業基地,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帶薪實習都是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主要途徑。必須重視實踐教學,使學生敢動手,能動手,會動手,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1)實驗、實訓、實習開出率必須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比例。

(2)利用現有的校外實習基地完成一到兩個產學研結合項目,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廣泛參與,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專業課要按教學計劃規定的課時完成課內實訓任務,切實改變填鴨式教學方法,向啟發式與互動式的教法轉變。

(4)努力提高學生課外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社會調查、企業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

3、課程建設

(1)精品課程。加快精品課程建設速度,形成工商管理專業精品課程核心體系。根據市場需要和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定位,將職業證書教學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對理論課時偏多的專業課程進行壓縮,增開新的有助於就業、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課程,按照能力模塊調整教學計劃。

(2)教材。儘量選用近兩三年出版的省部級優秀高職高專教材作為教學使用教材。

(3)現代化教學手段。近年來,多媒體及現代網絡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果。這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促進了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教學效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整合各任課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做到資源共享,實現教師多媒體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對教學質量的控制

1、內審制度。組建工商管理專業內審小組,建設內部質量控制制度,按照統一要求完成授課和對學生的考核,保證畢業生的質量。

2、外審制度。由工商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委派外審專家對各學校進行審查,包括抽查、審核學生學習成果的情況以及教師評價的情況,提出整改建議等。

3、企業反饋制度。珠三角中小企業定期向畢業生所在學校反饋畢業生使用情況,學校及時對相關教學環節和過程進行調整。理的工商管理人才,併為進一步攻讀工商管理類本科及研究生(MBA)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時首先要滿足珠三角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滿足學生終身教育的需要,培養寬口徑、多出路的畢業生,最後還要兼顧課程配置的前瞻性和創新精神以及對企業家精神的培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