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教育論文【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國小語文教育論文【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有些青年教師觀課歸來,常會説:“××課上得真好,我都被感動得流淚了。”聽了這樣的評價,筆者非常詫異:這是什麼評價標準?“感動得流淚了”是一堂好課的標準嗎?當然,一堂語文課能讓聽課的人流淚,説明這堂課在情感目標的達成上可能有過人之處。但是,僅僅讓人“流淚”,並不是評價一堂好課的主要或唯一標準。因為閲讀教學不是一般意義的閲讀,僅僅達到“流淚”是不夠的,它承擔着比“流淚”還重要的任務,如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因為,語文教學説到底是打基礎的。

由此看來,一些教師並沒有做好觀課的準備,沒有掌握觀課的標準,或者被淚水迷惑了眼睛,影響了判斷,迷失了方向。這樣觀課,只能導致誤判,可能學不到“真經”。那麼,作為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應該如何觀課,並做出正確的判斷,學到“真經”呢?

一、帶上課標去觀課

這裏所説的“帶上課標”,意思是説在比較熟悉《語文課程標準》(當然,能帶上最好)的情況下去觀課。從觀課議課的角度講,課標是衡量一堂課的尺子。可是,不少觀課的教師根本不熟悉課標,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三維教學目標是什麼都不清楚。如果是在沒有“尺度”的情況下去觀課,就很難對一堂課的真偽、優劣、高下做出正確的判斷,甚至會被時下一些刻意煽情、得“意”忘“言”、追求花樣、追求舞台效果、取悦於觀課教師等情形的教學所迷惑、誤導。

如果説掌握課標理念比較抽象、有一定難度的話,那麼,有一個比較好把握的尺度,那就是用課標的“階段目標”去觀課議課,用“階段目標”去審視判斷。以課標中提出的詞句教學目標為例:

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第二學段: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學段: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從上述目標中,我們可明確四個問題:一是理解詞句的方法;二是理解詞句的要求;三是教學的階段性;四是目標的系統性。

如果用這樣的教學目標作為觀課議課的標準,那麼,三、四年級的詞句教學仍然停留在“理解詞句意思”上,沒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五、六年級的詞句教學還是停留在“理解詞句意思”上,沒有引導學生去“推想”詞句意思,更沒有讓學生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樣的教學,無論其多麼煽情,多麼巧妙,多麼藝術,都是不符合年段要求的,都沒有教在“點子”上,都缺乏對目標體系的把握和實施。

課標同國家制定的其他行業的標準一樣,有最高權威性的指導、制約等作用。自覺地用標準,並學會用它作為觀課議課的尺度,我們就會心明眼亮,不會被那些花裏胡哨的教學所迷惑。

二、拿着教材去觀課

如果説帶上課標去觀課是審視、評判一堂課“教得怎樣”的話,那麼,拿着教材去觀課則是弄清一堂課“教的是什麼”,是以教材為依據對照、審視其對錯、偏正、深淺等。

如,不少教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都運用了大量的圖片、視頻、音樂,用大段大段的像背台詞一樣的詩意般的語言進行煽情。乍一看,這樣的教學,手段多樣且先進,很“好看”,很時尚。但是課文所在單元的導語中明確提出:“閲讀本組課文,我們要用心感受字裏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這是一個“讀出語言文字背後意思、語言內涵”的閲讀方法、能力的專項訓練。根據這一單元的教學要求和學習方法,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恰恰不適合運用大量的圖片、視頻、音樂等,而是應着力引導學生靜心、潛心閲讀課文的語言文字,從字裏行間體會其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養學生感受語言內涵、品評語言滋味的能力。例如,課文的第三段寫圓明園的各種景觀,運用了“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從這麼多看似平常的“有”字中,學生就能明顯地感受到圓明園景觀的多姿多彩、美麗壯觀,就能強烈而真切地體會到作者對圓明園美麗壯觀景象的自豪、驕傲、讚美之情,還能感悟到為後文寫圓明園化為一片廢墟,什麼都“沒有”了的無比痛心、惋惜、憎恨之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埋下了伏筆等。如果不是這樣,而是運用了大量的圖片、視頻、音樂等,那麼,“讀出語言文字背後意思、語言內涵”的閲讀方法、能力的這一專項訓練,又如何能夠落實?

也許有人會説,新課改不是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嗎?請注意,無論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其根本是“教材”,而不是隨便哪一篇文章。既然是教材,它就具有一定的規定性、制約性。我們用教材作為“鏡子”去對照、審視一堂課,就能比較務實、清楚地看出,在這堂課上,教師是把握了教材,體現了編者意圖,教在了“點子”上,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是隨心所欲,無視教材的規定性、制約性,不管學生學習的起點、年段性等。不然,手頭沒有教材,就有可能將那些把語文課上成音樂欣賞課、資料堆積課、圖片展示課、鬧劇表演課等,正事沒做好、閒事忙不完的教學,誤認為是“超越文本”的“創新”做法。

三、調好角度去觀課

這裏所説的“角度”,是指觀課的出發點、聚焦點。據瞭解,不少青年教師去觀課,其角度不夠恰當,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為此,筆者主張:以平靜的心態、審視的眼睛、充實的頭腦和調好的角度去觀課,力求不看熱鬧,要看門道。針對當前公開課和觀課議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聚焦語文因素。所謂“語文因素”,簡單地説,就是我們常説的“字詞句段篇、聽説讀寫書(書寫)”。看一堂語文課,關鍵是看這堂課有沒有這樣的語文因素,有多少這樣的語文因素,進而思考這些語文因素是如何讓學生獲得的。下面以《筍芽兒》這一課的教學為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看哪種教學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課例一】

師:(板書課題:筍芽兒)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題目是——一起讀!(生齊讀)

師:(出示“筍芽兒”圖片,貼在黑板上)這就是“筍芽兒”。(滿懷激情地)筍芽兒就像剛剛出生的嬰兒,是那麼可愛。多麼可愛的筍芽兒[],多麼嬌嫩的筍芽兒!我們帶上“可愛”的感情一起讀!(生齊讀)

師:筍芽兒,多麼可愛的樣子,多麼親切的名字!讓我們帶上“親切”的感情再讀!(生齊讀)

師:課文圍繞着這個可愛、嬌小的“筍芽兒”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充滿童趣、發人深省的故事吧!

【課例二】

師:(板書:“筍”和“芽”)“筍”是個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這個字。(生一邊説着筆畫,一邊用小手書空)

師:誰來讀一讀這個題目?(生按照標註的拼音讀)

師:(在黑板上加“兒”,成“筍芽兒”)現在加上了“兒”字,誰再讀一讀?(生讀)

師:你看,有這個“兒”字與沒有這個“兒”字,讀起來一樣嗎?

生:不一樣。沒有“兒”字,讀起來很難聽,很生硬。有了“兒”字,讀起來就像媽媽呼喊自己的孩子一樣,很親切。

師:還有不同説法嗎?

生:有“兒”字,就覺得“筍芽兒”很嬌小。

師:你看,這個“兒”字多重要呀!我們一起親切地讀讀這個題目吧!

師:(出示“筍芽兒”圖片,貼在黑板上)這就是“筍芽兒”。課文圍繞着“筍芽兒”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如果從尋找語文因素的角度來看,課例一沒有多少語文因素,不客氣地説,它是披着語文的外衣,沒幹多少語文的事。教師只是通過一次次外力煽情,強加於學生,使其讀出了“筍芽兒”的語氣,學生並沒有內化理解,沒有收穫到什麼。課例二,則語文因素顯而易見,可謂一舉多得:一是指導“筍”字的書寫(書空);二是讓學生讀準注音的“筍、芽”字音,也為讀好兒化音作鋪墊;三是在比較朗讀中,初步感知到兒化在表達上的作用;四是在朗讀中理解了“筍芽兒”的意思和體會到所表達的感情,即感情親切、樣子嬌小;五是滲透了學習語文的方法。而且學生的所獲所得不是教師灌輸的、強加的,是他們在巧妙的比較中自悟自得的。這就使我們看到了兩個課例在教學理念、方法、經驗、水平等方面的明顯差距。

二是聚焦學生表現。特級教師賈志敏講過一個觀課“看學生,不看教師”的事例: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個教育代表團到上海一所學校聽課。校長請貴賓們在學生後面入座,他們卻表示:“我們為什麼去注意老師呢?我們要觀看的是學生是怎樣學習的。”説着,紛紛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對着學生,靜靜地觀看學生上課。這個事例很值得我們反思,因為不少青年教師觀課與其相反,其角度常常錯位,不是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是看教師課堂上的“表演”。加之當下有些公開課,其教學不是讓學生潛心讀書、沉思默想,而是把課堂搞得很“熱鬧”,教師過於強勢、搶眼,讓學生當配角,這就使得觀課者只關注教師如何教,忽視了觀察學生如何學、學得怎樣。這樣觀課就難以全面、正確地做出評判。

課堂是學生學習發展、施展才能的天地,學生是紅花,教師是綠葉,不可本末倒置。所以,我們在觀課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那些過於強勢、搶眼的教師“風采”、教學“藝術”所迷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學生那裏,看學生學什麼、怎樣學、學得怎樣,然後通過學生的表現思考“為什麼”,即教師是用了怎樣的教法使其這樣的。這種“看學生,不看教師”的觀課角度實際是在“看門道,不看熱鬧”,能使我們學到“真經”。不然,有可能會被那種把課堂當紙,以學生為筆,用教材做墨,盡情揮灑着教師“風采”、教學“藝術”的教學所迷惑,甚至還會誤認為那是一種教學風格。

三是聚焦目標達成。語文是一門課程,它有明確的學習任務、要求,即學習目標。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達標。所以,看教學目標是如何體現、落實的,也是評價一堂課優劣、成敗的重要標準。由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是一個很“吃功夫”的問題,所以表現出來的情形就大相徑庭了。如,目標不明確,沒有航標亂行船、處處刨坑處處坑的有之;目標不準確,南轅北轍、隨心所欲的有之;目標不落實,只管“教過”不管“教會”,教學走教案、走過場的有之;當然也有目標明確,真正達標、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凡此種種,需要觀課者在自身比較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去把脈、評判。

如,識字教學,我們要看是平均用力、泛泛而教,還是音、形、義有所側重地教。有的字問題出在字音上,看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強調;有的字問題出在字形上,或筆畫、部件,或結構、筆順,看教師是否給予點撥;有的字問題出在字義上,看教師是否着力引導等,並且還要看這些重點、難點問題是否真正解決、落到實處。也就是不僅看其“教過”,關鍵是看其是否“教對、教會、教好”。總之,觀課角度是當下觀課者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角度不當,會迷失思考的方向,做出誤判,導致誤學。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明確指出:“教育是什麼?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中,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學有所成”的重要保證,那麼,如何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那麼,在國小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良好的識字和寫字習慣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所以要從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畫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髮現識字策略、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策略,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園內、在家裏、在社區……只要見到漢字,就要自覺地識記。

二、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閲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閲讀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最常用的工具書為字典、詞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三、傾聽、交流的習慣

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雖然“滿堂灌”教學不可取,但培養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只有靜心聽取了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表達自己的意見,聽是與人交流的關鍵性一步。在學生已有聽説能力的基礎上,要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態度和良好的語言習慣。

四、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策略,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紮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為此,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卷不離手,曲不離口,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

五、讀書看報的習慣

在信息化時代,閲讀將是人們蒐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閲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閲讀,必須大量地閲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我們要不斷推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閲讀的書刊,引導學生認真閲讀,養成廣泛的閲讀興趣。

六、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瞭解現實生活的策略,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説過的,“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麼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很重要,它能鍛鍊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裏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沒有這些積累,就寫不豐富。這樣日積月累肚子裏的貨就多起來。”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一、課程改革是各國教育改革的大趨勢

針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並認為這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四個“學會”的基礎是“學會學習”,它是上述四個“學會”的前提條件。

綜合國際、國內的一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學會學習”,應當具有以下學習能力。

1. 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

2. 有效地溝通與表達;

3. 泛讀和理解的技能;

4. 探究推理、解決疑難的能力;

5. 獲得、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

6. 創新的意念;

7. 開展研究的能力;

8. 終身學習。

上述學習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這也是今後的基礎教育應着力培養的學生的基本素質。

二、對國小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近現代西方課程理論的不同學派對課程設計有不同主張,主要有學科或知識中心論、兒童中心論和社會中心論。美國現代課程論專家泰勒認為,任何課程都要受到有組織的學科內容、學生和社會需求這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可見,上述不同學派的主張,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學的一面:只強調製約課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理想的課程設計,應當是既有利於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又順應社會的需要,特別是能夠促進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

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小語文課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考。

(一)關於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課程理論、教學理論為指導,瞄準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把學生的發展置於課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內外結合、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相結合的國小語文課程體系,使課程、教材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憑藉。

(二)關於國小語文課程改革

總之,在課程方面要打破語文只注重課堂教學的一統天下,優化教學結構,加強課外活動,開發環境課程,做到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並舉,課內外、校內外結合,使學生在開放、多元化的語文課程中,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三)關於國小語文教材改革

在品種上,適應課程的多元化,實現教材的系列化。今後語文教材不僅要有供課堂教學使用的教科書,還要有提供給教師的活動課教材以及關於開展大語文教育的有切實指導作用的意見、建議。

在內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有強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學作品甚至可以決定或改變人的一生。在人們開始意識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閲讀文學作品無疑是提高兒童少年“情商”的一個良方。還因為通過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學做人,學語言,而且可以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説明文。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能閲讀科技説明文,應當是下個世紀的公民必須具備的閲讀能力。

在體系上,構建以培養能力為核心,以語文訓練為主線,由目標系統、訓練系統、檢測系統組成的語文教材的訓練體系。

支撐這個體系的靈魂是教學思想的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忽視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把課本看作知識的發源體,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導體,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接受體。現代教學觀念強調確立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學生不只是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知識的發現者。教師由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轉向更重視學習的過程,並在指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這一教材體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標系統、訓練系統和檢測系統。

目標系統包括全套教材、每冊教材、每單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學目標。目標明確、適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把教學目標標準化、系統化、網絡化,是教材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導讀”的形式出現。每課的教學目標,可以體現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思考練習”之中。

訓練系統是教材的主幹。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語文教學要特別重視從小培養能夠出口成章的説話能力,能夠一目十行的快速閲讀能力,能夠寫記敍文和常用應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夠主動獲取、處理、加工、應用信息的能力。還應把識字寫字、聽説讀寫、觀察思維以及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要求分別列出,各自形成訓練序列,再根據低、中、高年級教學的階段性,把上述訓練重點分層有序地編排在各冊教材中,形成縱橫交錯的訓練網絡。為了體現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還可以通過對重點詞、句、段等的畫、批、注,起到輔導、示範作用。教材還應採取措施,如編成開放的、可增刪調整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改編重組,以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彈性,比如,識字分“四會”“兩個會議”,課文分必讀、選讀,練習有必做、選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頂。

檢測系統可以對教學做到及時反饋、調控,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各項訓練的落實。每課、每組可設計自我檢測的內容,每冊可設計重在測試聽説讀寫能力的樣題,引導老師對一學期的語文教學進行全面的檢測並作出實事求是的質量評估。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摘要:文章分析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滿足國小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語文教學發展,以及促進德育的自我發展。並探究了在國小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採用生活實踐的方式滲透德育、情感薰陶中融入德育、在識字中展開德育。

關鍵詞:國小語文;德育;生活實踐

隨着時代的發展,德育在教學中的地位逐漸提升,德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充分重視德育。在農村國小中,多數兒童都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生計,長期在外打工,這就導致學生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嚴重的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發展。文章以農村國小為例,探究如何將德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對學生展開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況下,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同教學階段德育的內容也不同。其中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基本道德行為規範的教育,第二階段為公民道德與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階段為世界觀及人生觀的教育。每個階段的國小生,接受的德育內容也不同。例如,在國小低年級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使學生明確做人的基本準則,同時還要培養做人的基本品質,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誠實、公平及勇敢等,並對集體主義有一定的瞭解,使其具有團結精神,熱愛祖國和人民,最終形成正確良好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一)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國小階段是學生形成認知的重要階段,在此過程中滲透德育,能夠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在國小語文課堂中,國小生由於還沒有完全形成認知,不能夠採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對學習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及理性思維。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認識,最終提升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尤其對於留守兒童,這種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達到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二)符合語文教學發展

國小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中包含了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及表達能力等,當今時代,國小語文教學要想得到發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德育與國小語文教學相互結合,這種方式能夠不斷提升國小語文教學的內涵,使其長期穩定的發展下去。

(三)促進德育的自我發展

將德育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是德育自身的發展需求。在此過程中,德育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中,還需要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德育長期穩定的發展[1]。

二、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展開語文教學的主要工具,國小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體裁,包括古詩、散文、寓言故事等,內容較為豐富,因此教師在將德育融入其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內容,根據教學要求,制定針對性的教材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魯濱孫漂流記》這一課時,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講解,需要讓學生知道獨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魯濱孫也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難,正是由於他具備這種不畏懼困難的精神,才能夠活下去。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課時對學生展開德育,這種方式能夠將德育與語文教學充分結合,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探索能力及培養獨立性的目的。

(二)豐富教學形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教師需要不斷豐富、創新自身的教學形式,在此基礎上展開德育,提升課堂的新鮮感。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鮮明的形象,進而體會語文學習中的真情實感,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清平樂村居》的過程中,由於條件有限,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繪畫面的圖片,其中草兒剛剛發芽、柳樹隨**動,黃鶯在樹上叫着,學生看到這種場景,一定會對本節課產生興趣。接着,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對文章展開自主學習,大致瞭解詩歌內容。最後,教師帶領學生對古詩展開細緻的講解,並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在此過程中會通過自己的理解體會文中詩人的情感,同時感受到詩人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展開情感教學,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2]。

(三)採用生活實踐的方式滲透德育

由於語文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中,同時在生活中也能展開語文教學,如課外教學更能夠體現出學生的個性,解放兒童的天性。兒童內在的思想品德能夠在課外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展開一系列的課外活動。例如,教師在講解《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時,在講解完書本知識之後,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和雨來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髮現自己身邊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過向他人學習的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形成樂於助人、善良的品質,最終達到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目的。

(四)在情感薰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德育的滲透。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創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圍,讓學生更加深入的體驗情感。例如,教師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建立相應的情境環境,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為同學展示圓明園的歷史圖片,烘托出情感氛圍,再為學生講解圓明園在被毀滅之前的宏偉壯觀,並與現在的殘骸形成對比,使學生產生圓明園被毀滅的悲傷。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體會文中豐富的情感,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

(五)在識字中展開德育

我國教育綱領中規定,在國小階段,國小生需要對2500左右的漢字完成認識、拼讀及瞭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識字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德育,這種方式能夠擴大德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範圍。我國在新課改實施之後,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識字教學的難度,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想提升學生識字學習的質量,就需要在其中滲入德育,豐富識字課堂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膏”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該字體中的上半部分內容展開放大,縮小下半部分的字體,這樣在視覺上,該字體呈現出一種上大下小的形態,有一種下方承載着高大物體的感覺。同時再將該字按照正常結構書寫,讓學生觀察哪種書寫結構更為正確美觀,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漢字書寫中的結構分配能力,將漢字書寫結構與做人的道理相互結合,使學生認識到團結師友的重要性,同時明白學習生活中為人處世的道理,最終將德育與語文識字教學相互結合,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3]。

三、結語

隨着人們對德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如何將德育滲透國小語文教學中,成為有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文章通過研究國小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方法發現,對其進行研究能夠有效提升德育的質量,同時還能夠使兒童養成良好的世界觀及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宋貴。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xx(5):57.

[2]王知樂。專業課程案例教學中滲透德育研究:以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專業公路養護技術課程教學為例[J].職業技術,20xx(7):48-49.

[3]李慶潔。潤物細無聲: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科技資訊,20xx(9):180-181.

作者:魏元淑 單位: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恆升鎮國小校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摘要】隨着國小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全面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因此,關愛學生成為我們廣大教師始終不變併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師形象。如何讓孩子們在心情舒暢的環境下能夠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這就需要我們要不但備好課,更要對學生進行無限地關愛,給予他們最大的愛心,使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國小語文;愛心教學;賞識教育

“敬業愛生”是全體教師長期來共同塑造的良好形象,隨着國小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全面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因此,關愛學生成為我們廣大教師始終不變併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師形象。如何讓孩子們在心情舒暢的環境下能夠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這就需要我們要不但備好課,更要對學生進行無限地關愛,給予他們最大的愛心,使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本文筆者從所從事的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探討如何關愛學生的學習,給予他們賞識教育的嘗試。

一、愛向全體同學

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就要讓孩子們喜歡語文,讓他們感悟到語文的偉大美,也能對語文由此產生極大的興趣。作為老師所要做的應該是給予學生最大的愛,並且我們要傾向於全體同學,不能只是部分學生,否則就會引起學生認為的“偏向”。所以,對每個學生獻出愛心。因此,我們要關愛每一個學生,決不能放棄對他們的愛。我們要對學生給予尊重、寬容、公平,哪怕是智商低下的,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學生”,更不能去諷刺、挖苦沒有按照教師意指去做的學生。首先,尊重學生。英國的哲學約翰洛克曾經説道:“家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也説道:“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尊重是體現着人與人的精神境界。我們在孩子們幼小成長心靈中要給他們種下尊重的種子,教育是最能體現尊重的,因為尊重是人的第一需要,當兒童們成長的初期更要以尊重為基礎使他們長大成人。他們的幼小心理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走向成熟和豐富積累知識的。在學習中,孩子們時刻都想得到老師的尊重鼓勵,這樣才會產生一種學生更愛老師的情感,由此也會出現一種敬佩自己的老師,渴求他們所傳授的知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正像有的人説的那樣: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尊重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遞。我們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學生交朋友,通過尊重激勵學生聽課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要使學生養成公平正直、仁愛善良、光明磊落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其次,公平關愛學生。平等待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教師不能給學生留下偏向的印象。特別在素日的學習生活中,注重那些細微的語言行為。例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回答問題,不能只是提問幾個學習好的學生,要面向全體學生,對問題深層的可以提問那些學習好的;對淺顯一點的問題可以問及基礎弱的學生。這樣就可以人人都能被提問到,都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當和孩子們談心的時候,也要顧及到不同的孩子,在排座位的時候更要體現着公正平等的思想。我們在平時的講課中時刻都要注意到的:對學生不能説三道四、指桑罵槐;也不能讓孩子們沒有面子,下不來台;更不能隨便就會和家長回報,打小報告什麼的;不要在説話時涉及學生的生理缺陷;不要忽視學生的任何閃光點,等等。

二、多鼓勵學生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説道:“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滿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而永遠自豪。”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我們作為教師更應該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了。通過賞識教育師生關係就會增近,學生更會喜歡自己的老師,繼而會更加地努力學習,越是這樣越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讚譽,學生也就會奮發向上、鋭意進取。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誇獎和表揚,從有利的方面進行誘導學生,激發孩子們的最大潛能。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表揚,給予學生讚許的眼神等,讓孩子品嚐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時給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或期望,能夠激發出孩子自信和積極向上的進取力量。在批語的時候,多寫一些激勵的評語。這就會增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是創新精神。

三、發揮率先垂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孩子們的成長。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時時刻刻地注意自己的行為語言,做到言傳身教,使他們能夠耳濡目染。葉聖陶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我們要在學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要在這樣的氛圍薰陶下,學生良好的學習動力才能得以更好地激發。總而言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時時刻刻地對學生進行着賞識教育,特別是當今的新課標實施,更要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使他們能夠積極地發揮出創新能量,更好地達到教書育人。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六

【摘要】“情感”是課文的主旨,是教師的工作熱情的體現,是學生健康成長,感知語文魅力的靈魂,是教師同文本對話,學生同文本對話,培養語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維、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是我們在新課標下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徑,是領悟人類優秀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國小語文 情感心理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的反映,而新課標給語文定性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態度的體驗,是精神價值的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對世界的認識,人生觀的樹立等都是通過自身的情感而實現的。但情感的觸發不是主觀需要,而是客觀事物本身。因此,教師要以充沛的感情,專注的精神,堅強的毅力,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嫻熟的技巧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師生情感交融;教師充分發揮情感的動力作用,把學生的“內驅力”轉化為一種精神力量,藉以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了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引入新課:創造良好的心理態勢

良好的心理態勢,就是對即將開始的活動做出最佳的心理準備,形成一種積極的心態和情感,讓學生以“好的情緒”進入學習。

1、發掘教材新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語文教學是最富有情感性和藝術性的學科,教材圖文並茂,語言精美,內容豐富多彩,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故事、寓言、童話,都是以情理感染人、啟迪人、教育人。我在教《畫楊桃》一課時,用一個具體的事例説明一個道理,讓學生了解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由事到理的質的飛躍,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説,是一個理解難點。在教學時,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為突破難點鋪好階梯,我從畫一幅簡筆畫入手,讓學生猜測畫的像什麼?學生的思緒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説像五角星,有的説像楊桃,有的説像樹葉,有的説像海星……此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很活躍,我開始切入正題:一個同學畫楊桃卻畫成了五角星,他不僅沒有挨批評,反而受到表揚,這是為什麼?孩子們的思路進一步被激活,深藏在心底的求知火種被點燃,認知和情感的旋律被撥動,自主讀書,尋求答案成為需要,突破難點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我常常借一定的情境,喚起學生內心感情的衝動、渴望與激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思接文本,浮想聯翩。如《小珊迪》一課,我首先放錄音:“賣火柴、賣火柴!”“先生,請買盒火柴吧!一盒火柴只要一個便士呀!”接着提問:“咦,這是誰?你們想知道嗎?”隨機引出課題,繼續放錄音,口中並描繪:“一個寒風凜冽的下午,小珊迪穿着又薄又破的單衣,一邊走一邊叫賣火柴,他走着走着,走到我們身邊來了,你們想知道他説些什麼?”學生們聽了,顯得異常興奮。通過了情境的創設,一下子喚起兒童對故事片主人公珊迪的關注,有的問:“珊迪為什麼要賣火柴?”有的問:“珊迪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等,這樣一來情境創設激活,學生情緒跌巖,感情起伏強化了兒童的學習動機。

3、從教材出發,用語文史上活生生的事例激發學生的興趣大修訂後的語文教材中,入編的文章不管在可讀性、欣賞性,還是在貼近生活、滲透心靈、貫穿古今,與時俱進方面都比原教材強多了,尤其是積累、運用中“閲讀”部分的短文,披文入情篇篇精彩,讀起來琅琅上口,還能瞭解到古今語文史上的有趣故事,只要老師能巧妙點撥,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久久未忘終身受益。在學習《畫龍點睛》這故事時,我除了指導學生通過個性化地讀書,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成語的意思外,還擴展到語文上堪稱有“畫龍點睛”之稱的王安石在寫《泊船瓜洲》一詩時,反覆琢磨,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選定“綠”字,在詩歌的銀河中留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千古名句的故事,賈島關於“推”、“敲”二字思考的過程——使學生在為畫家張僧繇的高超畫技讚歎不已的同時,也為詩人的妙字,學識所傾倒,更領悟到祖國文化的博大情深。通過活生生的事例,不僅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而且使學生聽後產生了自豪感,喚起了他們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了深入學好語文的願望。

二、學習新知識、保持穩定的心理優勢

學生在導入階段被激發出來的興趣、情趣、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着學習的發展而變化,它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隨着教學的曲徑通幽興趣越來越濃;二是隨着教學的艱難險阻信心由強到弱。學生有時聚集會神,有時心猿意馬,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他們加以調控,使之始終處在一個穩定、適度的狀態。

1、注意心理溝通,建立師生情意課堂教學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係和相互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國小課堂教學中的溝通與交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的。我認為實現溝通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教師用啟發性,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指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三是組織課堂討論,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2、教師心理健康,傳授技法嫻熟教師除了用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外,還應在教學中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一個好的老師會以一個手勢,一個停頓,或者一個淡淡的微笑,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殿堂,啟迪學生的智慧。如果教師自身精神萎靡不振,這種情緒也會傳染給學生,影響教學效果。我在教學過程中,不管自己有多大的煩惱,心情有多壞,都儘量不表現出來,以情激情,愛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同樣地學生也尊敬我、愛戴我。師生之間營造了平等、和諧、愉悦的氛圍,有利於教與學的投入。

3、教師移情理解,掌握學習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移情理解,讓自己站在學生的位置上,設身處地為學生的學習着想,使教為學服務,能夠形成師生間心理上的相互信任,移情理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情緒和情感的外在原因,予以理解,如上一節體育課活動量大,學生下節課往往精神不振,天氣乾燥悶熱,會使課堂氣氛沉悶,都需要教師理解調節,不批評、不大動干戈發脾氣;二是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理解能力,知識基礎予以理解,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循循誘導,耐心輔導,而不是用一句“這麼容易還不會”敷衍了事,當學生髮表了與教師不同的意見時,虛心聽取,作出公平的評價,而不是呵斥了事,對成績差的學生,要主動接近他們,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障礙,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三、組織人際合作,調節課堂氣氛

學生參加學習活動,置身於眾多的同學與教師這一集體環境中,而課堂則是主要的學習環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必然會在此發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我在教學時,注重培養學生會集中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某一個問題,並對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的習慣。因為學生髮表意見的時候是思維最活躍,情緒最高漲,求知慾最旺盛的時候,也是課堂氣氛最和諧的時刻。這時不僅發言的學生得到了鍛鍊,不發言的同學也能從同學的發言中有所受益。如我在教學《新型玻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張老師買了一套新房,可她碰到了難題,裝修房子只差玻璃了,你能幫幫張老師嗎?學生的情緒空前地高漲,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甚至自由找合作伙伴討論,一個個裝修方案拿出來了,不僅把課本中提到的新型玻璃用上了,而且還把自己知道的,想發明的新型玻璃幫老師裝上了……這樣的學習討論,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是平等的,可以互相補充,甚至是爭論。學生的情緒高漲,對所學的知識記得牢,學得好。

四、課堂總結:強化積極的心理定勢

課堂教學的結束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負擔的重要環節,如果説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發揮學生的情感,對反饋矯正之後的結束有着重大的作用。

1、創設扣人心絃的情境活動

創設扣人心絃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於生活實際中,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過來,產生濃厚的運用興趣,促進“尾聲中掀起高潮”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節課學習新知識後,學生的思維和非智力因素正處在最佳狀態。結合學生心理,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採用開放的方式結束一節課。如教學《軍神》後,我問:哪位同學能以“通過學習我懂得了…”開頭,幫助老師小結這節課的內容。幫老師小結,這句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我懂得了…”開頭,學生易想易説,全班同學躍躍欲試,有的説通過學習我懂得了“一聲不吭”是什麼意思;有的説,我明白了劉伯承是神軍,是真正的男子漢;有的説,我領悟到手術刀割在在劉伯承時,他堅強地承受住了痛苦,真了不起……這樣,既達到了課堂總結的目的,又保證了課尾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的持久與穩定。

3、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以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我在課堂總結之後,常給學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探新情趣,另一方面作為聯繫課堂內外,課與課之間的紐帶,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展。例如在教完《宇宙生命之謎》後,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

(1)地球是微小、美麗而脆弱的,例如有一天它破碎了,我們將向何處去?

(2)人類探索宇宙生命之謎的腳步從未停止,如果你是一名科學家,你將如何去探索呢?

這些問題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再現,有利於開闊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到“課已終而意未盡”,帶着疑問下課,帶着新問題上路,渴望在知識的海洋中探求不止。

“情感”是課文的主旨,是教師的工作熱情的體現,是學生健康成長,感知語文魅力的靈魂,是教師同文本對話,學生同文本對話,培養語感、理解文本、拓展思維、獲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是我們在新課標下陶冶情操,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徑,是領悟人類優秀文化的精髓。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七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健康活潑地成長,幫助學生創造自信、謙虛和朝氣勃勃的人生。

一、內容上尋求創新。在教學內容上要重視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學習語文基礎知識,這是創新的前提。

二、過程中尋求創新。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把握和積累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心理髮展的過程。它是一個以熟悉為基礎的知情意行的統一、培養和發展的多質性、多層次的學習過程,不能只是簡單、單調的問答式,也不能是某種固定的僵化式,它要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其內部各種因素互相依存、相互綜合利用用而形成的一些穩定的、必然的聯繫,如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聯繫、智力和知識的聯繫、智力活動和非智能力活動的聯繫、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聯繫等,並將其融匯貫穿於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努力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三、方法上尋求創新。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內容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法與學法。可是目前教學方法上存在着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隻重教師的教法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法,這與素質教育是相悖的。

1、發展學生的質疑思維。要創設問題情境,誘發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聯繫課內外本學科及其他學科的知識,不訓斥、不敷衍學生的提問。提問是學生自學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外顯,能充分體現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求異與求同思維的協調發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有助於撞擊出聰明的火花。求異思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探索性與創新精神,教師不能以一個絕對的答案封死學生靈活的大腦,扼殺他們的創造精神。

3、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對學生思維的練習與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概括思維等,也可以在課外活動中練習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只要我們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我們的語文教學是能夠培養出有創造精神的人才的。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八

摘 要:傳統文化積厚流光,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結晶,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更是民族精神的精髓,現代文化的基石。但是,縱觀如今國小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崇高品德的形成、鑑賞能力的提高、培養國小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的目標更是遙不可及。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再止步於課本上古詩詞的學習,更不能侷限在以往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介紹一些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思路,發掘國小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傳播的新視角,讓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根植於學生的心間,傳統文化之花開在學生的心田。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傳播;新視角

我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仰望星空,眾所周知的傳統文化依然閃爍着耀人的光彩。瞭解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廣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傑出文化的營養,是語文如今的總目標之一。但是,近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卻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怎樣才能將傳統文化精髓注入孩子們的心裏,是教育界一直關注的話題。把傳統文化“嵌在學生的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小教育屬於教育的初級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敏感。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塑造民族精神,這一點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具有極大的意義。然而,目前教師在進行國小語文教學時,相對忽略了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傳授,以至於學生不能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刻內涵,因此,我們在對國小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教學內容,特別是講授方法的選擇和創新。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內涵

傳統文化,是相對於“現代文化”而產生的一個名詞。傳統文化對於當前我國教育目的的確定以及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都有着巨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不單單展現了華夏民族的性格,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靈魂也藴含其中,同時也反映出整體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追求。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着一個國家的興衰,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喪失了傳統文化的民族將會成為弱小的、任人宰割的民族。在我國,傳統文化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並日趨成為每一箇中華兒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主要分成兩大板塊:一是物質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大體包含以下內容:古文、古玩、古建築、民族戲劇、民族音樂、書法字畫等等。精神文化又細分為兩個方面:各類民俗以及流傳下來的各種思想。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先賢著名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朱子的哲學思想、陽明的“格物致知”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不僅要把它們繼承下來,更要將其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

二、傳統文化教育滲透於國小語文教學的新視角

目前,快餐文化、日韓文化、網絡文化等現代文化越來越流行,中國的孩子們品嚐着洋快餐,欣賞着日韓動漫,聊天的話語中充斥着讓人不知所云的網絡語言,自然也距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日行漸遠。鑑於這種現狀,批判這類新生文化的聲音不絕於耳。然而,傳統文化與此類新生文化並非完全對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新媒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推動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動力,這一點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古時候的中國,也經常運用新媒介進行文化的傳播,例如過年時家家户户貼的春聯和門神,戲台上唱的大戲,流行的通俗小説等等。現如今,我們在推廣傳統文化時也有必要對新媒介加以利用。怎樣將傳統文化通過高效的、符合青少年興趣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大家樂於學習,這是相當重要的。倘若傳播媒介利用得當,網絡等新媒介將會成為推行傳統文化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那麼,如何才能讓越來越多學生暢遊於傳統文化的海洋,怎樣才能將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轉變得時尚活潑,讓傳統文化教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獲得更好的效果呢?

(1)把傳統文化裝扮得很童真

從《舌尖上的中國》帶動中國傳統小吃行業的發展,到大觀園旅遊文化節推動《紅樓夢》的繼承與發展;從《花木蘭》的創意動畫,到《百家講壇》的熒幕鉅獻;這些都是在向我們傳達一個新的思路,要想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發展,就需要利用各種新的表達方式。

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傳統的,是厚重的,然而它的教育傳播方式卻不能侷限於傳統框架之中,傳統文化依然可以展現得很童真。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繪本、漫畫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孩子們覺得有趣了,自然就很容易融入其中。

例如:在進行國小六年級語文(下冊)《故宮》這篇課文的學習時,教師除了解決好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故宮所傳遞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此時,教師可以藉助我們上邊談到的書籍來進行補充,《我的家在紫禁城》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套書共有七本,它專門面向兒童設計出版,採用別具風格的形式展現了故宮。風趣幽默的語言,配上色彩鮮豔的圖畫,可愛的繪本賦予了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築、工藝、人物乃至大自然別樣的活力,也給予了孩子們在紙上游覽紫禁城的機會,孩子們自然樂在其中。

(2)讓傳統文化“動起來”

歷史傳統文化故事藴含着深刻的寓意且富有哲理,然而當今的學生卻不能靜下心來細細體味其中的精髓與真諦。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更直觀地去了解這些故事的內涵,領悟故事中藴含的道理呢?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系列動畫片就巧妙地將中國節慶、習俗由來融入動畫片中,由名作《弟子規》為題材創作的動畫片《孝孝龍奇幻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動畫片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以傳統文化中的角色為原型,運用動畫片的方式展現中國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使劇情生動活潑且耐人尋味,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除此之外,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和剪紙動畫《草人》也相繼進入熒幕,這樣的作品不僅巧妙地傳遞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更把傳統繪畫、傳統手工藝的精髓與傳統文化融會貫通。這樣精妙的設計,讓學生心目中枯燥無味的傳統文化知識真正“動”了起來。 在國小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帶進教室、搬到課堂上來,這樣不但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加熱愛語文課堂,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學習的激情。

(3)將網絡變成傳統文化的大講堂

隨着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接觸這個平台,並深受其影響。那麼,為何不能將傳統文化學習的場所從教室裏、課堂中搬到網絡平台上,讓網絡變成傳統文化的大講堂呢?

語文教學不能侷限於課堂上古詩詞的講解與評析,在課下教師要積極拓展並且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到傳統文化。例如:教師在對《論語十則》一課進行講授之後,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中國少年國學院》來蒐集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計算機設備,在學校的機房內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討論,並進行專題彙報。這樣的學習形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品位,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學生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熟悉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達到了手腦並用的效果。

“任何一個思想觀念,要在全社會樹立起來並長期發揮作用,就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學生作為祖國文化的繼承者和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就必須要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也必須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教育,提升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不應再僅僅侷限於傳授學生運用語言的技巧,更應該向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讓他們持續感受傳統文化、領悟民族精神的平台,達到陶冶情操及提升素養的目的,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得到傳承與發展。

總之,傳統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它不僅停留在書本上,也存在於熒頻與網絡之間,更好地體味文化內涵,就要更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國小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起點,教師肩負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接受新的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實踐,從而讓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植根於學生的心間,使傳統文化之花能夠綻放在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XX。

[2]鄭文玉。國小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J]。才智,20xx(94)。

[3]張澤靜。寓中國傳統文化於中學語文教學之中的策略探究[D]。信陽:信陽師範學院,20xx。

[4]汪瑞林。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學生血液[N]。中國教育報,20xx—03—03。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九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李吉林國小語文情境教學法思想內涵及特點探索,總結了該教學法中生活情境、實物情境、圖畫情境等多種創設類型,分析了情境教學法能強化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參與,豐富感性認知等作用。最後把它在國小語文識字、閲讀、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具體化。

關鍵詞:李吉林;情境教學法;國小語文

國小課程中,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促進兒童思維及語言發展,在國小語文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展現教學材料的多層次意境,發掘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李吉林國小語文情境教學法的思想內涵及特點

李吉林,全國著名國小語文特級教師。20世紀90年代,她通過對國小語文一至五年級的全過程實驗摸索,借鑑外語語言訓練中的情景教學,結合文藝論中的“意界説”,又吸收傳統讀寫和直觀教學等因素創立了“語文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態度的體驗,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李吉林認為其內涵是“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辯證關係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簡單來説,情境教學法是教師依據教材內容創設特定的情境展開教學,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學生學習。李吉林情境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有“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形真”是指國小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鮮明的形象,以簡單的形體和暗示的手法,在形象上給學生具體感;“情切”是指情境教學法以教材中的有關形象帶給人的情感體驗去引導和感染學生,展開教學;“意遠”是指情境教學法之“情境”兼具深度和廣度,將教學內容的“情境”整體展示給學生,可為學生開拓廣遠的想象空間;“理寓其中”指通過前三者的聯繫,最終表達課文的中心———同時也是情境的內涵理念。

二。李吉林語文情境教學法中創設的情境的類型及其作用

李吉林以兒童為中心,通過不斷實踐摸索總結出以下六種情境創設類型:

(一)創設生活情境,獲取獨特感受

生活情境是指將教學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選取某一場景進行情境教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到生活和社會中,並通過語言引導學生觀察實際場景,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

(二)創設實物情境,強化學習動機

基於國小生抽象思維邏輯還有侷限性,此時教師需選取一個實物作為教學中心展示給學生,引導他們觀察並理解物體,使他們能通過直觀的感受來體驗知識,強化學習動機。

(三)創設語言情境,引導學生享受情感薰陶

教師在進行一個知識點的講解時,需要依靠自身語言魅力感染學生,創設語言情境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體會和想象,吸引學生關注學習內容,使學生享受情感上的薰陶,完成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四)創設表演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感

根據國小生求知慾強,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徵,教師運用表演情境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在角色中理解和掌握知識要點,使課文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五)創設音樂情境,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

據心理學研究,使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是人的右腦的功能。教師教學時可以創設符合文章格調的音樂情境,合適的音樂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領悟,開發右腦功能。

三。李吉林國小語文情境教學法的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閲讀和寫作能力。”現階段的國小語文教學,其主體是識字、閲讀以及作文三個板塊的教學。

(一)識字教學中的運用

新課標要求識字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和識字的願望。國小識字教學主要是關於獨體字和形聲字以及詞彙的教學。

1.獨體字的情境教學

漢字中大部分是合體字,只有小部分是獨體字。對於教師來説,教好這部分獨體字是提高學生識字水平的關鍵。由於兒童辨認單個漢字字形是從輪廓到內涵再到筆劃。因此,教師教學時需要依據漢字的特有規律創設相應的情境對抽象的文字符號進行易化、簡化,便於學生明瞭。

2.形聲字的情境教學

漢字的主體是形聲字,結構尤為複雜,卻有規律可循。遵循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構字原則及漢字造字原理創設情境,突出形聲字的特點,根據漢字之間的聯繫將其分類。比如教“顆、棵”時,先引導學生舉例“一棵什麼”,然後根據學生的答案將其分為兩類並用圖畫畫出來,通過圖畫讓學生明白這兩個字都表示數量,“棵”是“木”字旁就像樹木一樣具有生命存在;而“顆”右邊是“頁”,左邊是“果”,也就是説像果實一樣的事物。此處運用圖畫情境讓學生簡單區分形聲字,使其不易混淆。

3.詞彙的情境教學

對於詞彙的教學可憑藉課文情境理解難點詞語,促進詞語與形象的結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擴充詞語,豐富詞彙。例如:教《梅花魂》時,先創設實物情境將“梅花”展示給學生,瞭解實物後再引導學生體會梅花耐寒的秉性及品格。此外,利用遷移這一學習規律,以熟帶生,進行詞彙擴充,引導學生理解“臘梅”、“冬梅”等詞語。

(二)閲讀教學中的運用

隨着新課改的推進,閲讀教學要求讓兒童在愉悦的學習狀態下提升閲讀能力,一般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初讀感知

寫人敍事的文章,通過表演情境喚起對主人公的關注;寫景抒情的文章,通過圖畫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意境中感受美景,培養審美;狀物文章則創設語言情境使學生獲取美感。

2.細讀品味

心理學表明,“直觀的內容越是吸引兒童,則導向概括形象的理解就越難。”因此,閲讀教學時,教師需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掌握具體感性情境後,及時轉向抽象思維,進一步掌握文章結構及重難點,發展其邏輯思維。引導兒童細讀的方法就是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和重點段落,教師可選取重點段落進行情境創設,加深學生印象。

3.精讀領悟

提高閲讀能力的精髓是多讀且精讀。引導學生精讀就是培養學生語感,教師組織學生精讀時要注重對教材的理解,注重文章的節奏、韻律、氣勢等。比如學習《泊船瓜洲》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中的“綠”字是王安石多次修改使用的,它更能體現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為此,教師教學時可以創設語言情境描述王安石的時代背景,創設圖畫情境表現詩中意境之美,最後讓學生在情境中反覆誦讀感受詩的意境,比較“綠”字與其他字的細微差別,理解“綠”字的含義,體會作者情感。抓住詩的傳神之筆,藉助情境培養語感,引導學生多比較、多思考,體會形象與枯燥,具體與空泛的差別。

(三)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新課標要求結合語文學習讓學生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積累素材。根據李吉林情境教學法理論總結出以下幾點來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

1.觀察生活情景獲取靈感

寫作的源頭來於生活,好的文章離不開生活的積累與實踐,國小生寫作文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因此,基於兒童心理髮展的階段性特點,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豐富觀察活動,到生活中去尋找寫作的源頭,在觀察情境後寫作文能夠促使他們有話可寫。

2.發散思維豐富寫作途徑

作文需要素材的積累,每篇課文中都有精彩片段,把文章中的好詞佳句摘抄並積累,加上平時多讀、多看,寫作時就能有用的第一手資料。另外,讓兒童在人羣中表達自我也能夠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實則是讓學生寫自己內心想寫的事物,做到言之有物。教師運用情境指導學生寫作時不僅要有清晰的思路而且還要擴寬學生的思維,因為國小階段的兒童思維發展特點是逐步掌握書面語言並向抽象思維過渡。拓寬思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確定寫作範圍,學生自由選材。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根據自身情況寫作,同時能夠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發散思維;第二,利用提綱,多樣化寫作。寫作前擬定提綱,然後根據提綱進行內容的擴充填補,培養他們寫作的邏輯性;第三,抓住重點,豐富內容。選題時抓住題眼,做到詳略得當,重點內容加以豐富,描寫具體,略寫內容可一筆帶過,這樣文章才會具有靈性和生動性。

3.範文指導教給方法

葉聖陶先生説:“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訓練之。”閲讀與寫作本同源,充分發揮教材多樣性的作用。利用教材中的典型課文進行範文指導,讀寫相結合。比如《開國大典》這篇文章,因它與單元作文相關,學習時要重點分析場面描寫的技巧與方法,課後要求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類似情境進行練習,感悟文章中的描寫方法並將其運用到寫作中。

4.及時訓練步步為營

語言是思維的一種工具,和思維有密切聯繫,語言的發展標誌着兒童思維的發展。國小階段的兒童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可以對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及時訓練。兒童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在發展過程中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對於兒童的語言訓練可以從“一句話”開始,進行大量的口頭表達,然後是寫日記記錄生活中的瑣事或是心情,然後將積累的素材進行整理後形成文章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劉佳利。淺論新課改背景下的情境教學———基於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J].遼寧教育,20xx(12):32.

[2]李吉林,張定璋。李吉林國小語文情境教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xx: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4]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51.

熱門搜索
簡愛讀書心得體會500字多篇 推進自我革命” 小小班親子活動方案 國小數學觀摩課心得體會2023推薦 五一勞動節短句文案 貨車運輸合同範本協議書通用 黨員自我評議總結 海底兩萬裏讀後感600字七年級 經典愛情語錄短句95條 倉管員工作總結簡短精品 燃氣工作心得體會2022年 2023年公司服務部門員工的個人總結 化險為夷造句 崖邊 九年級畢業給閨密同學錄留言 六年級教師下學期工作總結 一年級看圖寫話不亂扔垃圾 情智 2022五一勞動節策劃方案 酒店離職申請書精品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重點知識點精品 文明在我身邊作文精彩 孟姜女哭長城縮寫作文500字精品 園林行業調查報告多篇 幼兒培訓心得體會 金融理財崗位職責精品 教育收費自查自糾報告 日出即景作文600字五年級精品 《竇娥冤》教案設計 八年級數學重點知識點大總結 描寫七夕的古詩詞15首 社會藝術報告多篇 招聘業務員的廣告語精彩 三年級的自我介紹範本 給貧困山區小朋友的一封信精品多篇 教師個人繼續教育工作計劃 四年級下冊我的樂園作文500字 書畫活動總結 關於書店購物英語對話 行政管理專業的心得體會 飛往 辦年貨作文500字 九年級英語工作計劃 高三年級學生的秋天精品作文 個人診所年度總結 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 級班主任第一學期工作總結 國中小日記100字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