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26W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讚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敍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鄧稼先熱愛祖國、默默奉獻的優秀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把握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獻精神。

2、難點:本文的語言特色。

三、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兩個班,整體素質良好,學生誠實,有愛心,對待學習積極,刻苦。但大部分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滯後。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着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傑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偉大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這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三、檢查生字、生詞預習效果

鄧稼jià先元勛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盡瘁cuì

選聘pìn無垠yín殷紅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讚美,使人感動的流淚。形容事蹟英勇悲壯,非常感人。歌:歌頌,讚歎;泣:流淚。元勛:立大功的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為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鞠躬:彎着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瘁:辛勞。已:止。

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當:承當,承受;無愧:不慚愧。

家喻户曉: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瞭解;曉:知道。

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截然:分明地,顯然地。

馬革裹屍:用馬皮包裹屍體。指英勇作戰,死於沙場。

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層:重迭,重複;窮:窮盡。

2、瞭解作者:“兩彈”指氫彈和原子彈。

四、整體感悟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設有小標題。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過列舉1898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情況,讓讀者管窺百年中國的屈辱歷史。然而~個世紀後,中國人站起來了,就在這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早晨,新中國帶着從黑夜走出的迷們,披着朝陽的霞光,迎來了從海外歸來的一位對祖**親有拳拳之心的兒子——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對中國核武器設計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寫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以凸現鄧稼先的人品。奧本海默是一位出類拔草、鋒芒畢露,在美國家喻户曉的原子彈工程領導人。鄧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羣、忠厚朴實,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説,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有奉獻精神的兒子。

第四部分,通過寫鄧稼先的誠懇周到及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激起了作者複雜的情感,作者為民族而自豪,為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高度讚揚了鄧稼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堅定、執著與勇敢。通過回顧學生時代課本中的《弔古戰場文》,描繪了沙漠戈壁的荒涼與悽惋,同時也指出了從事這項偉大工作需具備超凡的直覺判斷、嚴謹的邏輯思維、果敢的膽識、堅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令常人難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險。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給鄧稼先的讚歌和輓歌,同時也是一首唱給祖國的頌歌和戀歌。

五、小結:(文中的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和細節描寫等,並爭先發言。)

①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頗具特色。排比的運用,節奏感鮮明,增強了語言氣勢;對比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長短句的結合,又使文氣活躍,抒情味濃厚,感染力強。

②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採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運用“板塊”並列的結構,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蹟和傑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讀來令人仰止。

第2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楊振寧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二、閲讀分析課文:

(一)默讀第一部分。説説為什麼要概述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

文章開頭列舉中國一百年前的歷史對於表現人物的作用:通過鮮明的對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的偉大成就,從而把鄧稼先的貢獻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中國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為我們有了強大的國力,而由鄧稼先領導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無疑是這之中最閃亮的一筆,突出了鄧稼先的貢獻之大。

(二)默讀第三部分。説説為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並説説鄧稼先的性格特點。

作者將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奧本海默與鄧稼先作對比的目的:他們是從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科學家,作者的意圖顯然不是要褒貶某人,而是通過對比,使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讀第四部分。説説你對“事後我連想自己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盪…我始終想不清楚”這句話的理解。

樸實的語言中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後我追想自己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盪,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係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盪,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藴含豐富。(還有其他的句子,請同學們在書中找一找,並體會體會。)

(四)朗讀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讀《弔古戰場文》的原文和譯文。譯文如下:廣大呀,廣大呀!空曠的沙漠無邊無際,遼闊的荒漠不見人煙。河水象飄帶一樣彎曲流動。羣山像犬牙一樣交錯在一起。幽暗啊悲慘淒涼,明風悲號,天日昏黃。飛返折斷,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凍的早晨,各種飛身無處可棲,在天上亂竄,許多怪獸爭鬥激烈,失羣狂奔。亭長告訴我説:“這猶是古戰場啊!常常有失敗的一方全軍都夜沒在這裏,時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每逢天陰的時候,就會聽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參數的時候……又要有穩健的判斷”這組排比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説説在戈壁灘上搞核武器試驗有哪些困難。

(4)體會《中國男兒歌》的壯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這一部分集中寫了鄧稼先之所以成為“兩彈元勛”,是由於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以及甘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同時這一部分語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詩文引用、有排比的運用、有環境描寫、有人物的生動事例,也有對鄧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讀第六部分。體會第2~5節的排比所抒發的強烈的感情。

二、總結課文

(一)、深刻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本文既不同於一般的記敍文,也不同於一般的人物評傳,而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以民族情結,私人友愛為基調,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敍寫了一個淳樸謙遜的科學工作者的奮鬥歷程。同時文中還插入了幼兒讀本、詩歌電報書信等內容,抒發了對鄧稼先的讚頌之情。本文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可以説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題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類的傑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寫作特色

1、樸實無華、平白流暢的語言風格,結合長短變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藴含了深厚的情感,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2、作者採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六個部分各有各的重點,同時又連成一個整體。

(三)中心:

作者把鄧稼先這一人物置於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實,誠真坦白的性格特點,回憶了他為中國的“兩彈”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讚頌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並挖掘出這種性格和精神產生的根源: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

三、課後練習部分解答

練習三:文章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對比,旨在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鄧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時也為了説明鄧稼先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性格和品質,與他所生長的社會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説明了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的必然性。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

板書設計:

鄧稼先

1、百年屈辱與“站起來了”——創設背景

2、兩彈元勛——總述生平事蹟鞠躬盡瘁

3、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忠厚朴實死而後已

4、民族感情?友情?——嚴謹求實(記敍、議論)

5、我不能走——默默奉獻(抒情)

6、永恆的驕傲——無比讚頌

教學反思:

鄧稼先,我國的“兩彈元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這是一個“大寫的人”!我們做人就是要做這樣的人!以這個主題,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隨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來感悟這位不平凡的科學家。也試着讓學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識。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① “知識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② “能力目標”:領會童稚的活動中藴含着的藝術和美,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

③ “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二、教學重難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藴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2、欣賞討論法: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直觀的感受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

3、聯想法:由兒童遊戲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中國畫,讓學生在品讀中領悟到遊戲中藴含的藝術美。

四、教學過程:

〈一〉圖片激趣,導入新課:

展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並配以作者的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感興趣的漫畫入手,能激發他們對童年趣事的美好回憶,以此為切入點,由漫畫引入課堂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學習本文的熱情,可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

〈二〉作者介紹,力求創新: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由生活中的發現,進行藝術美的創作的故事。

(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檢驗了課前學生資料蒐集的能力。)

〈三〉正音正字:

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作好準備。

〈四〉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要求學生從課文中尋找最能表現童真、童趣的語句,在品讀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

〈六〉拓展欣賞,藝術薰陶:

展示幾幅中國山水畫和西洋人物畫,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賞析,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是一個很專一的理論,教師如果過多的解釋,會使語文課陷入美術課的泥坑,可以讓學生憑藉自身的審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藝術的美。同時,擴充藝術的欣賞內容,也增強語文課的容量,學生得到藝術的薰陶,對自己的終身發展也有益。)

〈七〉口語交流,人文培養:

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能僅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引導學生由自己童年的遊戲引發體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互相溝通、互相合作。

〈八〉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羅丹曾説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學要有所得,通過大家的合作交流,讓學生用一句話歸納本節課的心得、收穫。觸動了學生的靈魂,就能説出自。己最深的體會。教師的寄語,讓課堂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讓學生由課堂走入生活進行語文學習,使語文課堂的寬度得到延伸。)

流程二:教案原稿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2、體會藴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

教學難點:

體會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漫畫作品、中國畫、西洋畫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並配以作者的話。)大家看到的兩幅漫畫一幅是“瞻瞻底車--腳踏車”;一幅是“_langnp20xx 建築的起源Tlang20xx”。這是我國d6??幕?搖⑸⑽募L''d2豐子愷先生的作品,豐子愷先生曾説:“我企慕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豔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是啊!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幸福的回憶,有美好的嚮往,當然,更多留下的是像豐子愷漫畫中童年的趣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今天X''a3?夢頤且黃鸌X''df進豐子愷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竹影》。(同時板書出課題)。.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師: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是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閲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近豐子愷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生字注音

愜意(qi¨) 水門汀( tīng) 參差不齊(cēn cī )

撇( piě) 蘸( zh¨n) 口頭禪( ch¨n)

四、自由朗讀課文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我們在水泥地上畫竹影,然後爸爸給我們講畫畫的知識。

五、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1、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

(學生找到後在小組內朗讀,然後教師點名朗讀得好的學生示範朗讀,也可鼓勵學生自告奮勇來朗讀。)

2、看到孩子們在水門汀上描竹影的時候,父親有沒有責備孩子們把地板弄髒?父親做了什麼,説了什麼?

父親和“我們”一起描竹影,還給“我們”講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六、拓展欣賞

通過爸爸對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介紹,你認為此二者的區別有哪些?討論一下,結合自己的認識,歸納一下。

(1)中國畫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畫那樣畫得同真物一樣

(2)顏色方面:中國畫以墨和硃砂為顏料

西洋畫則以事物的本來顏色為顏色

歸納:中國畫重神似、神韻;

西洋畫重形似、寫實。

(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讓學生

直觀的感受中西文藝的不同,並由學生合作賞析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一些不同畫法)

補充:中西方在畫法方面的基點區別

(1)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

(2)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

(3)中國畫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畫人物畫很重解剖學。

(4)中國畫不注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

(5)中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

七、拓展延伸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

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比如過家家、女生喜歡布娃娃等,再回到豐子愷的漫畫,“瞻瞻底車--腳踏車”; “建築的起源”,在兒童的遊戲中藴含着文化藝術。

八、課堂小結,歸納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藴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

羅丹曾説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九、發散延伸:

竹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性格。文雅、清高、虛心、堅韌……有許多詩人讚美它;當然,也有人愛唱反調,説:竹似偽君子,外堅中卻空, 根細好鑽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現在站在竹叢前的人是你。綠、紅、黑、黃……眼前擺着無數顏料,你會選哪一種顏料?你會把竹畫成什麼樣?

一生:我會用黑筆,畫成鋼鐵的模樣,表現“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氣概。

一生:我要用紅色,畫出我的熱情。

一生:我要選擇五十種不同的顏料,讓每一片葉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

十、佈置作業:

收集一些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藝,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區別。

板書設計:

竹影

“我”、弟弟、華明 父親

描竹影 中國畫

遊戲 藝術

中國畫:神似、神韻

西洋畫:形似、寫實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品味作者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深厚情感。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翻看《中國歷史填充圖冊》,分析通遼市在一九三一年的歸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師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們通遼市歸吉林省管轄,一九三一年日本關東軍攻炸瀋陽,不到半年侵佔東北三省,我們通遼市也包括在內。當我們的先輩們背井離鄉,離開故土家園十年的時候。試想他們是懷着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離開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強烈的渴望回到家園?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先輩當時的心境,隨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對家園,抒發對《土地的誓言》(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讀、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組,結合課文內容及所瞭解的東北信息,交流東北印象(包括歷史與物產)

2、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慾望與熱情:(出示投影片)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對故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説明

3、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共同解決自學疑問,明確:

[問題一]: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他召喚我回去。

(小組四個人討論彙報,輪流有感情的朗讀句子,類似句子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小結討論內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換詞語就不能準確表達情感

[問題二]:(1)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2)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小結討論內容:理解散文還要明確作者表達感情的技巧,瞭解他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

五、反思總結

1、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總結自己寫作體會。

六、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從欣賞景物、體會感情入手,瞭解作者通過描寫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美麗的景色,回憶自己在那土地上發生的美好往事,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在我們這片灑滿熱血的土地上,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建設最美好的家園。

七、佈置作業(任選一題)

1、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2、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他的情感。字數不限。(寫過的可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東北大地:

對故鄉的熱愛、

懷念、眷戀之情

豐富的物產

優美的景色

傾訴

回到母親(故鄉)的身邊,為她而戰鬥而犧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刻的認識到:

一、語文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

《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的學習,沒有歷史、音樂、地理學科的輔助學生很難接受,單純在語文學科範圍內學特別枯燥無味。通過教師設計課前鞏固翻閲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了解東北三省,頭腦中有印象及淪陷的歷史經過,課中很好的體會被淪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課時讓學生接觸地理知識,瞭解我們通遼市歷史上歸吉林省管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平時看到學生不願讀書、寫作業,卻有興趣唱歌、抄歌詞,故與音樂老師藉資料給學生,投其所好,課上讓其唱、讀,給其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順理成章的引導他們去寫作,使其有內容可寫,有格式可依。音樂的旋律使學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覺中促使他們願學、樂學、愛學、學好。

二、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導演

教師在課前周密的設計環節固然很重要,但是實施是關鍵,它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本課教師設計的環節,都將學生自然推倒演員的位置上,教師的不適時機的引導,教師的配樂朗讀,將學生導入遙遠的戰爭年代,讓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有引導學生入境,將課文的內容清楚的理解;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發揮創新寫作,教師時刻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盡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尤為重要

本篇課文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如按舊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學生無味的聽講,這節課只能講結構層次,語言特點,學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整篇課文僅用二十五分鐘左右時間,這樣,留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創新寫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活思維,提高寫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温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穫。(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佈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愠、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學而不誨人不擇其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愠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閲讀提示”和課文註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愠”,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裏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裏,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後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 不亦説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學而不思則罔 默而識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而時習之 人-本站§ 不知而不愠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錶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何有於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愠,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錶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説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後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繫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説:“仲由,教誨你知道它麼?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説:“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説:“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説:“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麼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麼?你有這種體會麼?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並未養成強烈的慾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於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歎,為什麼?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麼“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裏説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並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國中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歐陽修的文學常識,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能根據註釋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節。

2、理清文章脈絡,感受兩個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並體會本文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

3、體會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的品質,虛心請教,不驕傲不自滿。能聯繫實際,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彙,理清故事情節。

2、難點: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學會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哪位同學能説出以“百”字開頭,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語?”

明確:百發百中,百步穿楊……

接下來教師引導:“射”是古人常説的“六藝”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種技能。但有一個人不以為意,甚至不屑一顧,這個人是誰呢?(賣油翁)今天我們就學習《賣油翁》這篇課文,一同來看個究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知人論世,走近作者。(學生課前蒐集資料,播放PPT補充)

明確: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之一。

他是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為文以韓愈為宗,倡導寫平實樸素的古文,創立了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為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學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詩、詞、史傳方面自成一家,留傳後世的有《六一詩話》《歐陽文忠公文集》。

2、熟悉課文,指導朗讀。

首先,師範讀課文,正字音,正斷句;其次,學生自讀課文,注意字音、斷句及節奏;然後,分角色朗讀(先小組中分讀,然後請學生自由分角色朗讀);

接下來,評價朗讀情況(學生自由發言評價,師指導,從普通話、語氣、情感、神態等方面評價);最後,請學生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

3、疏通課文大意。(結合註釋,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幫助、指導學生疏通課文文意,並請同學發言,學生間相互評價翻譯,教師訂正。接着,讓學生複述故事,並進行課本劇表演。

(三)深入研讀

1、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思考問題並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賣油翁對陳堯諮射箭本領是怎麼評價的?賣油翁為什麼這樣評價陳堯諮的射箭本領?

明確:

(1)“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_,但微頷之。”賣油翁看陳堯諮射箭,放下擔子,斜着眼睛看。看見他射箭十箭中_箭,只是微微地對此點頭。

(2)賣油翁認為:“無他,但手熟爾。”沒有什麼,只不過手熟罷了。

(3)“以我酌油知之。”憑我酌油的經驗知道這個道理。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思考陳堯諮對賣油翁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其變化原因是什麼?

明確:態度由反感、惱怒到佩服、認輸。賣油翁看射箭時的冷淡表情使陳堯諮反感,答話時的平淡、輕視更使他惱怒。後來,看到賣油翁從“錢孔”中酌油而錢不濕,不由得佩服、認輸了。其變化的原因,是他看了賣油翁酌油技術如此純熟卻並未“以此自矜”。

3、請同學們思考並回答:賣油翁到底知道什麼道理?

明確:賣油翁知曉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故事中只有兩個人物:陳堯諮和賣油翁。我們乾脆把題目《賣油翁》改成《陳堯諮和賣油翁》,行嗎?課文為何對陳堯諮的善射寫得簡略,而對賣油翁的酌油情況卻記敍得較詳細?(小組討論)

明確:不行。事端是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露出輕視的表情,陳堯諮就不會發問;又是由他解決的——以酌油技術平息了陳堯諮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諮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_”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着;陳堯諮卻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氣揚。我們讀這篇文章必須緊緊把握這一點:賣油翁在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採用詳略得當的手法敍事,重點突出。

(四)鞏固提高

通過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聯繫生活實際,説説對你有什麼啟示?

明確: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經過勤奮的勞動才能獲得,我們現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鑽一門學問,經過長期的努力,一定會熟練掌握它的奧祕,應用自如的。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個故事雖然短小,卻藴涵豐富的人生哲理,使我們學習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情節簡單,但波瀾起伏;文字淺顯,卻韻味無窮。願同學們在閲讀淺易文言文的過程中,擴大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業佈置:據説陳堯諮把賣油翁打發之後,自己一個人在菜園子裏踱來踱去,他在想些什麼?他又會做些什麼?請同學們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寫一篇小短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朗讀中啟發閲讀興趣,。

2、背誦四首詩,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體會四首詩的意思。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分別有哪幾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

師: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2、朗讀

3、研習詩歌內容:

⑴ 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⑵ 整體把握:

① 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 為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明確:

① 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 由於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説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研讀《錢塘湖春行》

1、解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2、朗讀

3、探究詩的意境。

⑴ 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⑵ 我們説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 “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麼説“雲腳低”?

⑷ “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麼?

⑸ 第五、六句寫了什麼?為什麼説“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麼用意?

⑹ 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明確:

⑴ 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 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 “水面初平雲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雲腳低”指白雲重疊,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 説“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説“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裏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悦。

⑸ 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二、指導自讀《天淨沙秋思》

1、解題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

2、朗讀

補充解釋: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為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知識能力目標: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

2、過程方法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寓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設想]

先讀通原文,整體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領悟故事的寓意,這是閲讀的中心環節;最後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寓言給予自己的啟示,並進行語言積累,這是閲讀的標的。朗讀貫穿始終,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1.搶答成語:

展示課件一:

學生看圖説成語,比賽搶答——井底之蛙、畫龍點睛、對牛彈琴、守株待兔、掩耳盜鈴、亡羊補牢。

2.導入新課:

剛才同學們看圖搶答的這六個成語,均來自於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謂寓言,通常採用藉此喻彼的手法,通過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馬》,看看這個寓言假託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寄寓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展示課件二,並板書課題。

二.初讀(6分鐘)——讀準確,讀通暢

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可能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這篇課文同學們作過預習,現在,老師檢查一下朗讀的情況。

1.學生齊讀一遍課文。要求字正腔圓,即要求字音準確,發音飽滿。

展示課件三:

其父(fǔ)曰父(fù)子相

其馬將(jiāng)胡駿馬而歸使關羽將(jiàng)三萬兵至益陽

墮而折(shé)其髀損兵折(shé)將

2.老師範讀,學生再讀。要求讀得抑揚頓挫(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讀出語氣)。

展示課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其馬/將胡駿馬/而歸此/何遽/不為福乎?↗

三.再讀(8分鐘)——通文意,析情節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須疏通文意,瞭解故事的內容。

1、通文意:對照註釋疏通文意,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如有不懂的問題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解決。強調下面重點詞語(古今異義)的意義:

展示課件五:

馬無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經過)數月其馬將(帶領)胡駿馬而歸

其子好(喜歡)騎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絕大部分)

2.理關係: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

請指出“塞翁”、“善術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誰?(如果能

啟發學生自己提出,並由此引起爭論效果就更好)

3.析情節:此故事情節可分為幾個部分,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情節各部分的內容: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4.複述故事:採用比賽形式,讓學生對照圖片進行復述(創造性的複述)課文,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為下面研讀課文作準備。

(1)展示課件六請男生對照“失馬”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2)展示課件七請女生對照“得馬”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3)展示課件八請男生對照“折髀”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4)展示課件九請女生對照“相保”的圖片進行復述課文;

四.研讀(15分鐘)——提問題,探寓意

這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塞翁失馬得馬、兒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寄寓了一個什麼樣的意味深長的道理呢?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師指示思考的角度

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從塞翁對這件事的態度來看,從壞事和好事之間的關係來看。

2.合作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研討的角度:

(1)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福禍得失的一系列變化説明了什麼道理?)

討論、點撥: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因為禍中往往隱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預伏着禍的先機。福與禍、得與失、好與壞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此應當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從“塞翁”能沉着冷靜的靜觀事情的變化來看(面對一系列變化,塞翁為什麼能處變不驚?)

(緊緊抓住“塞翁”那三句話來思考。也可讓學生讀讀那三句反問句,通過揣摩語氣來達到目的。)

討論、點撥:因為塞翁是一個“善術者”,能推測人事的吉凶禍福,他好像洞悉人間世事的變化之玄機,懂得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對這一系列變化,他能處變不驚,沉着冷靜,樂天知命,不因禍福而悲喜,不以得失為懷。正因為如此,我們認識事物應當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3)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就不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的嗎?

討論、點撥:轉化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沒有馬,壞事能變成好事嗎?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歡騎馬,好事能變成壞事嗎?如果胡人不入侵邊境,壞事能變成好事嗎?“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馬”,“‘塞翁’之子喜歡騎馬”,“胡人入侵邊境”,這些正是好事和壞事相互轉化的條件。

由此我們可知:這則寓言通過假託“塞翁失馬”的故事,寄託了這樣一個寓意——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簡要板書,見上)

老師可以順勢點撥:這就是“塞翁失馬”這個成語的意思。與此相關的有老子所説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還有俗語“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黑體字板書)

3.質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來,好事可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好就是壞,福就是禍,難道兩者之間就沒有區別了嗎?

點撥:是的,儘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間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陷入了相對主義的泥淖。同時,他那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儘管那些“近塞之人”他們不知道禍福相互轉化的道理,但我總覺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格調低。

點撥:當外敵入侵時,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報國,死得光榮。而“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顯得消極不可取。這是作者的侷限性所在。

(如有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質疑,老師要大加表揚,因為此時正是學生迸發創造火花的時候,要備加愛護,給予肯定。)

五.聯讀(5分鐘)——聯生活,談體會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塞翁失馬”的經歷?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則寓言還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討論、小結: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應學會辯證的看問題。

2、對待生活,我們應當積極樂觀,不應消極悲觀,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為好壞、福禍、利害是相互轉化的,在考慮問題時,我們應當考慮周全,處事要謹慎,要防患於未然。

4.要因勢利導,變禍為福;要創造條件,把壞事變成好事。

5.現實生活中,身處順境時,我們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憂患,居安思危;身處逆境時,我們不要氣餒,要安之泰然,處逆不驚。

…………

六.積讀(3分鐘)——背課文,積成語

1.背讀課文。

2.積累成語。

請學生比賽列舉含“馬”字的成語,然後展示課件八,讀記成語。

板書設計:

塞翁失馬————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

劉安

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禍)(福)(禍)(福)

寓意:福禍得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