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命的林子》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W

《生命的林子》教案精品多篇

《生命的林子》 篇一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晨鐘暮鼓”“鬱鬱葱葱”“莽莽蒼蒼”等詞語,並積累這些詞語。

2、學習文中的比喻句,體會老方丈借喻説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3、學習本文形象描寫的方法。

4、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藴涵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娓娓談話,激發興趣

吳承恩的神話小説《西遊記》有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我國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嗎?誰從課外書或者影視中瞭解到玄奘是個什麼樣的高僧? 出示玄奘銅像及相關圖片,師介紹玄奘的生平:

從以上介紹中,我們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矚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頑強意志和勤奮學習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玄奘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自讀全文,整體感知

師: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自學提綱先自己學習,看誰最會讀書。

學習提綱:

1、以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想玄奘為什麼要離開法門寺?

2、方丈為什麼帶他去山後的松林,是怎樣藉機啟發玄奘的?

3、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語句多讀讀,你會聯繫課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嗎?

4、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你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

三、彙報交流,教師點撥

師:玄奘為什麼要離開法門寺呢?

師:哪個詞語寫出了玄奘經過了慎重的思考後,離開法門寺的決心很大? 師: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圖,為什麼不直接勸説玄奘留下?他是怎樣一步步借比喻來告訴玄奘留下來的理由的。

師:老方丈為什麼要帶玄奘去寺後的松林説話呢?你是怎樣理解他的話的?

師:我想請兩個同學讀方丈和玄奘的對話,其他同學體會老方丈是怎樣的一個長者?

兩生讀。

師:哦,也就是説他知識淵博,有自己更為獨特的見解。他還善於把深刻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以眼前的松樹為例讓弟子心服口服。那老師也要向他學習,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

師:那玄奘領悟了老方丈的話沒有?你是從哪一句讀到的?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玄奘把法門寺比作了什麼?把山野小寺比作什麼了?

師:玄奘於是靜下心來,結果怎樣了?請把第十自然段讀一讀。   生齊讀:在法門寺這片森林裏,玄奘苦心潛修,終於成為一代名僧。 師:學到這裏,你能説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嗎? 師:是啊,我們個人的成長與集體、與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讓我們在集體中、社會中,去競爭,去鍛鍊自己吧,讓自己也成為向玄奘那樣有成就的人,好嗎?請同學們把課文最後一句話齊讀一遍。

生齊讀。

三、總結收穫,積累語言

師:老師很喜歡課文中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親切和藹而循循善誘的老方丈,一個是潛心苦修的玄奘。那學完本課,你們在思想上有收穫,在寫作上有什麼收穫嗎?

師:課文有好多疊詞、成語的運用恰到好處。如:喧喧嚷嚷、鬱鬱葱葱、莽莽蒼蒼、晨鐘暮鼓、出人頭地、芸芸眾生、鶴立雞羣等等,這些詞語的運用,大大豐富了文章的語彙,也使全文顯得更加莊重,典雅。

四、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同學們,讓我們再把再次走近玄奘,去相關大網站了解玄奘成長的歷程吧,也希望你們有新的感悟,歡迎以讀後感的形式和大家交流。

教學後記

方丈提出了競爭的理念:大片松樹長在一起。每一棵生存條件其實並不理想,如果不拼命地生長,就會被其他樹蓋過,吸收不到陽光雨露,就會枯萎。艱苦的環境促使松樹要去競爭,要奮發向上,也就造就了良材。而山上的那兩三棵松樹,應該説有着優越的條件,不愁陽光、不愁雨露,但也正是太優越了,使它們失去了動力,反而長得懶懶散散。其實做人也不一樣嗎?遠離了社會,沒有了競爭,就會失去奮進的目標和;只有在高手如雲的環境中,才更能激發鬥志,學人所長,提高能力。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文章最後的"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就很容易理解了。

《生命的林子》 篇二

《生命的林子》第二課時(説課稿)

《生命的林子》是國標本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述了玄奘在方丈的開導下,放棄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決心在法門寺潛心苦修的事,引發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精讀課文,引導學生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道理。以讀懂方丈和玄奘的對話,理解其深刻內涵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以引導學生理解方丈鄭重地對玄奘説的話中所藴含的道理教學難點。

本着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要抓住課文的兩部分“走”與“留”,通過對比、思考來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義。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玄奘留在法門寺。只取兩個關鍵字“走、留”做為撐起整節課教學的兩根擎天柱,展開教學。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聽寫詞語,導入新課。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讓學生聽寫“晨鐘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喧喧嚷嚷、高僧濟濟”這個詞語,在學生齊讀後,讓他們説説自己的發現。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到法門寺是個名滿天下的名寺。接着引出學生感興趣的(也是上節課留下的)兩個問題:玄奘為什麼要走,為什麼又留了下來。從而進入到第二課時的教學。

二、     研讀“玄奘為什麼要走”。

學生提出了感興趣的問題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自悟,在書上做相應的圈劃。然後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有人勸玄奘説的話,聯繫上文法門寺的具體情況,從而弄清玄奘當時想要離開法門寺的原因。

三、     探究“玄奘為什麼又留了下來”。

在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又留了下來”這個問題時,先讓學生讀明白方丈是怎樣一步一步勸導玄奘的。文中並沒有出現方丈勸玄奘留下來的話語,那他是怎麼勸導玄奘的呢?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有關段落後,有所感悟,方丈原來是利用兩片樹林來開導玄奘的。我又讓學生找出灌木叢中的松樹和松林中的松樹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學生反覆朗讀感悟方丈鄭重對玄奘説的話,明白了“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

四、續寫故事,深化主題。

學完了課文,我設計了續寫練習:“玄奘決定留下之後,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主要意圖是通過玄奘見到那個人説的話來表現他在方丈的啟發誘導下認識的轉變,對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從而更加讓學生明白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生命的林子》(第二課時)

桃源中心國小  倪浩忠

教學目標:

精讀課文,引導學生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道理。

教學重點:

讀懂方丈和玄奘的對話,理解其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方丈鄭重地對玄奘説的話中所藴含的道理。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0課《生命的林子》。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來聽寫幾個詞語。請同學們認真聽,每個詞語,我只報一遍。

晨鐘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喧喧嚷嚷  高僧濟濟

2.對照屏幕自己批改,課後再訂正。

3.齊讀生字詞,説説你們發現了什麼?

(這些詞語都是形容寺廟的僧人很多,從這些詞語看出法門寺是個名寺,寺廟裏有很多高僧;有很多人都來法門寺。)

4.法門寺是一個高僧雲集的寺廟,玄奘一開始想離開寺廟,後來又留了下來,如果此時玄奘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會問他些什麼?

教師板書:走  留

5. 看來同學們對於玄奘的為什麼要走,為什麼要留很感興趣,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放飛你們的思想,好好感悟課文中的語句,在書上圈圈劃劃。

二、精讀課文。

1.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默讀課文,做出圈劃。

2.師生交流:為什麼要走呢?

(1) 學生交流:有人和玄奘説要想展示才華,就要到小的寺廟去,就要去向師父辭行。

(2) 老師點撥:能不能扣住文章中的語句説説自己的理解呢?

(3)學生再交流。

(4)師:從大家的交流我們知道了玄奘想潛心修煉,想早日成名,但是他卻身在法門寺中,讀(剛才聽寫的詞語)

(5)玄奘待在這個法門寺想出人頭地容易嗎?

所以他要決心留下來。

2.為什麼他又留了下來?

(1)學生交流:他的師父對他説,山野小寺就沒有競爭,最多在那裏當一個方丈,但是留在法門寺的話,會有更多的競爭和提高;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就像一棵樹不能離開樹林一樣。

3.方丈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啟發玄奘的呢?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的4—9小節。

4.  討論交流:

(通過朗讀課文,我知道了方丈是利用兩片樹林來引導他的;是問玄奘是願意做太陽還是願意做燭火的問題來引導他的。)

方丈是在循循善誘地開導玄奘,他一共問了玄奘幾個問題?(一共問了四個問題。)

a.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1)出示:

“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些?”

“你願意做燭火還是做太陽呢?”

方丈為什麼要這樣問這兩個問題?

師生交流:方丈是想了解玄奘究竟想做什麼樣的人?

b.於是方丈帶着玄奘來到了樹林,他又問哪兩個問題呢?為什麼要這樣問呢

(1) 出示:

“這棵樹是這裏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麼呢?”

“為什麼這裏的松樹每一棵都是這麼修長,挺直呢?”

(2)這棵樹和一片松林裏的樹有什麼不一樣呢?

指名説説樹的樣子有什麼不同。

師生交流:從同學的交流中我們知道了這棵樹和一片松林是完全不一樣的,為什麼會完全不一樣呢?

(3)讓我們來聽聽方丈是怎樣説的?在他的話語中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師生交流 :方丈不是拿樹作比較,而是拿人做比較。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太重要了……)

“鶴立雞羣”是什麼意思?

學生談體會:有了競爭才會讓一個人成才。

方丈的話語真是令人回味啊,我們再來讀這段話。

(4)請大家自己讀讀這段話,聯繫前面的內容,想像一下,眼前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讀了這段話我彷彿瀏覽了兩幅畫面,一幅是一棵松樹立在灌木叢中,非常高大,另外一幅畫就是全是松樹的林子。

這片林子是什麼樣的林子?

( 遮天蔽日的林子,茂盛的林子、充滿生命力的林子。)

5.方丈如此循循善誘,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玄奘,看看玄奘自己是怎麼説的?(投示玄奘説的話。)

(1)指名讀。

(2)法門寺還是那座法門寺,再讀詞語。(投示)

(3)可此時的法門寺就是……(這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林子)

(4)這時的玄奘還會覺得待在法門寺沒有意思嗎?

(5)再讀課文。

6.玄奘一開始要走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要留也還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

寺還是這樣的寺,經過方丈的教導,玄奘明白法門寺就像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林子,在這片林子裏,他才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僧。

如果玄奘走了,他會覺得自己像什麼?(那棵遠離樹林的樹,只能做煮菜的薪柴)

教師板書:“柴”   “材”

三、拓展延伸

1.後來玄奘又遇到了那位曾經勸他離開的僧人,玄奘又會對他説些什麼呢?

2.學生構思。

3.學生交流。

4.同學們,我們再來看看這個題目,齊讀,你理解了這個題目的意思了嗎?

學生:沒有競爭就不會有更高的成就

學生:只有有壓力才能茁壯成長

5.齊讀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四、總結課文

生命的林子是無處不在的,對於一棵大樹來説,只有在莽莽蒼蒼的大林子裏才能成為棟樑;對於玄奘來説,只有在法門寺這片大林子裏才能成為一代名僧;對於成才的人來説,只有在社會這個羣體中才能有所作為。其實對於我們同學來説,六三班,桃源中心國小都是一片生命的林子,預祝同學們在這片林子中茁壯成長。

五、作業設計。

1.選用文中的詞語進行搭配。

( )的法門寺   ( )的法門寺

( )的法門寺   ( )的法門寺

2.照樣子寫成語,注意帶點的字。

晨鐘暮鼓

遮天蔽日

3.學了課文,我懂得了

的人生哲理。

4.續寫:

玄奘決定留下之後,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

板書設計

生命的林子

走        柴

留材

有競爭有壓力才能茁壯成長

兩根擎天柱—“走”、“留”——《生命的林子》教學反思

桃源中心國小  倪浩忠

《生命的林子》是國標本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玄奘在方丈的開導下,放棄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決心在法門寺潛心苦修的事,引發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精讀課文,引導學生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道理。

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主要抓住課文的兩部分,通過對比、思考來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義。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玄奘留在法門寺。只取兩個關鍵字“走、留”做為撐起整節課教學的兩根擎天柱,展開教學,這樣教學思路也就清晰起來。

一、     聽寫詞語,導入新課。

教學伊始讓學生聽寫“晨鐘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喧喧嚷嚷、高僧濟濟”這個詞語,然後問學生讀後發現了什麼,從而引出了兩個主要問題:玄奘為什麼要走,為什麼又留了下來。由此進入第二課時的教學。

二、     研讀“為什麼要走”。

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有人勸玄奘説的話,從而弄清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的原因。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理解,所以不必要花多少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探究“為什麼又留了下來”上。

三、     探究“為什麼又留了下來”。

在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又留了下來”這個問題時,要讓學生讀明白方丈是怎樣一步一步勸導玄奘的。文中並沒有出現方丈勸玄奘留下來的話語,那他是怎麼勸導玄奘的呢?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有關段落後,有所感悟,方丈原來是利用兩片樹林來開導玄奘的。我又讓學生找出灌木叢中的松樹和松林中的松樹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學生反覆朗讀感悟方丈鄭重對玄奘説的話,明白了“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

由此看來,備課的藝術首先是將文本讀“薄”藝術啊!只有將文本讀“薄”了,我們才能自由駕馭文本與課堂。特級教師竇桂梅説過:“語文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字、一句話上,而是應當從佈局謀篇、從文化背景的高度進行品味與體會。”這也許是我們閲讀教學往往容易忽視的問題。

四、     續寫故事,深化主題。

學完了課文,我設計了續寫練習:“玄奘決定留下之後,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主要意圖是通過玄奘見到那個人説的話來表現他在方丈的啟發誘導下認識的轉變,對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從而更加讓學生明白課文所揭示 的道理,效果不錯。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氛圍比較沉悶,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大敗筆。我想在今後的語文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我要好好探究的問題,我要多學習這方面的理論書籍,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生命的林子》 篇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15

《生命的林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點評

作者:徐惠潔

設計理念:

遵循《語文課程標準》關於第三學段閲讀部分的指示,引導學生在閲讀敍事性作品時,瞭解事件梗概。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生能在合作探究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簡要説説事件的梗概。

2、  體會文中內涵深刻的語句,初步感悟文章通過某種事物比喻説明一種道理的寫法。

3、  認真閲讀課文,領會“一個人要成材,不能遠離社會羣體”的哲理。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內涵深刻的語句,尤其是課文對兩處松樹的有關描寫和議論。

教學難點:

理解各種意象的比喻、象徵的含義。

教學關鍵:

激活學生的思維,結合實際展開聯想,進行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1、  查找關於玄奘的資料。

2、  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    同學們一定看過《西遊記》吧,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喜歡的人物好嗎?

2、

關於孫悟空的師傅唐玄奘(板書:玄奘),老師一直有個困惑: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佛教發展的黃金時代,可謂是佛教盛行、寺院林立、高僧濟濟。為什麼只有唐玄奘一路西行,到達印度,取得真經,完成當時中印兩國文化的交流呢?

3(1)、現在老師給大家介紹一篇文章《生命的林子》,看看藉助這篇文章,你們能否找到答案?(板書:生命的林子)

(2)、學生讀題。讀了課題,大家有什麼疑問嗎?

(點評:故事的主人公是孩子們熟悉的《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師傅,頗具神奇色彩的唐玄奘,因此一開始通過《西遊記》人物的介紹,激活學生的思維。而後話鋒一轉,指出大唐盛世,為何只有唐玄奘一人在佛教領域成就非凡、名揚中西?接着引出本課題,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為課文的學習作了有效的心理鋪墊和情感積累。)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自由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

2、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點評: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三、體會內涵深刻的語句,瞭解事件梗概

1、(1)課文寫了關於玄奘的什麼故事?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一會兒。

生初步概括。評論:説清楚、説完整了嗎?這堂課我們就重點來學習如何把一件事情説清楚、説完整。(板書:清楚  完整)

(2)一件事情總有它的前因後果,我們把課文分成三部分,怎麼分?(板書:起因 經過 結果)

2、下面我們先來研究:玄奘為什麼原來想在法門寺苦心修煉,後來又產生了動揺,要離開呢?

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1到3自然段,交流。(板書:應酬多 不如人 別人的勸説)

3(1)、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玄奘決定離開法門寺了,他去向方丈辭行,請繼續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4到9自然段。

(2)第二部分在寫法上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寫了人物的幾次對話?

從三次對話中,你讀懂了什麼?來談談好嗎?

學生交流。(板書:太陽 燭火 薪柴 修長 挺直 棟樑 (比喻 象徵))

(3)方丈用一系列事物作比喻來説明一些道理,婉轉地來勸説玄奘留在法門寺修行,這是事件的經過。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説説嗎?

4、事情的結果又怎麼樣呢?(板書:成為名僧)

5、剛才我們通過讀書、討論、交流,知道了這些事物所比喻、象徵的含義。現在我們把整個故事的前因後果説清楚、説完整,好嗎?

(點評:這一版塊是本課時的重點,分為三大環節。第一環節,讓學生默讀課文後,初步説説故事的梗概,然後把課文分為三部分,理清文章的脈絡。第二環節,在反覆的閲讀中,通過交流、對比,引領學生感悟各種意象的比喻、象徵的含義。如“燭火、薪柴”等指平常普通、默默無聞、難成大器的人;“太陽”喻指在名寺裏功德圓滿後把佛光普照天下的、有大作為的人。“修長、挺直、棟樑”等皆象徵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建功立業的人。比喻、象徵是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再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概述事件內容,使學生明確:表達要清楚、要完整。加強了有序思維的訓練與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

四、感悟道理,反思自我

1、其實玄奘在方丈的開導下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他是怎麼説的?

(1)生找一找第9小節,讀一讀。

(2)這個道理説明了什麼?(板書:競爭)

2、是呀,沒有在羣體中的競爭,就沒有更好的發展。我們在學習、生活中要不要競爭呢?請來談談,好嗎?

3、原來在唐玄奘的成長道路上,還有這樣一個精彩故事呢!也許這就是玄奘最終成為一代名僧、取得輝煌成就的轉折點吧。

(點評:由玄奘最終成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道理,聯繫學生的生活、學習的實際討論:我們要不要競爭?這就是本文所要闡發的道理。通過討論、交流,學生不僅把握了本文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哲理的正確引導,堅定了在集體中奮發向上,不斷髮展的信心。)

五、佈置作業

把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介紹給你的父母家人聽。

(點評:説話練習,鞏固了本課時的重點。)

板書設計:

生命的林子

唐玄奘           競爭

一(1~3)起因       應酬多   不如人  別人的勸説

清楚

完整

二(4~9)經過       太陽 燭火 薪柴 修長 挺直 棟樑 (比喻 象徵)

三(10~11)結果     成為名僧

(總評:本課時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帶領學生走進生命的林子。學生是鮮活的生命之樹,學校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生命之林,教師是林間徘徊的培林、護林人!在閲讀中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內涵,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敍説事件梗概,初步感知文章設喻作比、寓託道理的寫作特色,在品味語言文字中領會了“競爭,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的哲理。同時,

通過討論、交流,聯想、對比等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及正確的思辯能力。三維目標都在板書中清晰簡潔地呈現了出來,使學生一目瞭然,有效地掌握了本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