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時記趣教案參考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46W

幼時記趣教案參考多篇

幼時記趣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朗讀文言文。

2、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二、教材分析

《幼事記趣》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裏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寫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懲罰、同情弱小的純真童心和觀小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導學生能借助註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準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在學會觀察、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教學設想

《幼事記趣》是一篇精讀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本課學習,我採用四步教學法:正確朗讀――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我覺得這樣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討論中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在質疑時引發學生求知慾,大膽探究。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圖片,提問:這是什麼?學生回答,是一塊石頭,又經仔細觀察,認為象阿詩瑪。

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經過仔細觀察,經過豐富的想象,就會發現它的審美價值。這説明,觀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能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兒童,更能從豐富的的想象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

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充滿想象力的文章――《幼時記趣》。(屏幕顯示標題)

二、學會正確的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誦讀,我們可以解決文言文語言上的問題。

1、先請大家齊讀,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音準確;所謂“腔圓”,就是發音飽滿。(生齊讀)

2、朗讀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先聽老師讀第1段。(教師範讀)

(1)你們認為應怎樣讀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明確: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還要讀出感情。

(2)請學生試着注意停頓和輕重,讀給大家聽。(3個學生分讀2~4段)

(3)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藴涵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而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讀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請一位感情豐富、聲音甜美的同學為我們朗讀這一篇文章。

三、佈置作業

有感情的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個小組合力譯讀一段,要注意: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②你是怎麼讀懂的?你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迴參與。)

2、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3、在大家的合作解讀過程中,我們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註釋、工具書)、換加法(換詞、加字)、對照法(對照上下文進行推斷)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生齊讀)

4、文言現象歸納

1、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象力)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從(當做)

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代自己)

神遊其中(代詞,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樹而來(連詞,修飾作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2、省略句。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省略主語、賓語。

3、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學生按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説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麼理解“物外之趣”?説説作者這種“物種之趣”是怎麼樣產生的?

(3)你還有什麼問題?

2、文言文要反覆誦讀。下面請女生齊讀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女生齊讀)

明確:大家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詞語。不過我們從題目《幼時記趣》來看,文章主要還是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3、怎麼理解“物外之趣”?

明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4、請男生齊讀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體寫了哪一種“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明確:(男生齊讀)從蚊子飛舞中找樂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還有“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

5、大家自由朗讀3、4段,考慮一下,這兩段主要寫什麼地方的樂趣。(全班自由朗讀)

明確:“叢草之趣”。神遊山林:“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鞭打哈蟆。

6、作者為什麼會有“物外之趣”?

仔細觀察,加上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三、合作分享

揚州出版社要編輯《幼時記趣》現代版,你有無童年的趣事?説來聽聽,要善於從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練習

想象可以使我們發現美,並從中得到快樂。其實,想象不但可以發現美,還可以創造美。你們看見過樹根嗎?樹根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正是這不同的形狀,給人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而藝術家便藉助想象把它們雕成一件件令人賞心悦目的藝術品,這就是根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結晶,也可以使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每幅作品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看誰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顯示《凌寒俏立》、《仰天長V》、《圖騰》等根雕的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取名、評議)同學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聰明的你,一定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放開眼光,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深入挖掘,大膽聯想,馳騁想象,就能發現美,創造美,做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五、佈置作業

課外大家可選讀一段《閒情記趣》的文字,將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筆寫下來,成為現代版《幼時記趣》。

幼時記趣教案 篇二

[教學設計A]

創意説明:由於本文是學生升入中學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並給予學生必要的示範和誦讀方法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整體感悟課文內容。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你們知道“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嗎?知道“竹馬”是什麼意思嗎?其實,“竹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當馬騎的竹竿。在一個孩子的眼裏,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馳的駿馬,這是多麼奇特而美麗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時代有過類似的體驗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清人沈復所寫的《幼時記趣》。

這篇課文是用文言寫的,文言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豐富語言表達,提高審美修養。要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文言語感,概括起來説,就是這幾個字:多讀,多背,加強積累,用心體悟。只要我們有信心,學好文言文並不難。

二、板書課題,簡介作家作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ァ〉諞槐椋航淌Ψ抖痢

第二遍:教師領讀。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要注意讀準字音,掌握停頓)

之後,教師繼續組織學生採取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要在語氣、語調、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誦讀練習,教師要及時評價、鼓勵。

四、點撥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點撥: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詞句的方法。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可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有的不妨採取講述大意的辦法解釋,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有的要注意將省略的內容補上,如“使(之)與台齊”;有的還要將文言文的詞序調整為現代文的詞序,如“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它)”。

2.學生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注意運用上述方法),落實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遇到困難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3.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各小組內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4.請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其他同學補充訂正,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

五、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教師提出問題:

(1)本文圍繞着“物外之趣”記敍了哪幾件趣事?(2)課文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學生自主討論,回答問題,教師簡單小結。

六、體驗反思,拓展遷移。

1.教師在上一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你在童年時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你説出來和同學一起分享。(2)學了這篇課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3)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對於以上三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對於有創意的表達,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

2.推薦《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寫童真、童趣的作品讓學生閲讀。

《幼時記趣》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朗讀文言文。

2、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二、教材分析

《幼事記趣》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裏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寫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懲罰欺凌、同情弱小的純真童心和觀小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導學生能借助註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準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在學會觀察、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教學設想

《幼事記趣》是一篇精讀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本課學習,我採用四步教學法:正確朗讀——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我覺得這樣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着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討論中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在質疑時引發學生求知慾,大膽探究。

四、課時安排新課標第一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圖片,提問:這是什麼?學生回答,是一塊石頭,又經仔細觀察,認為象阿詩瑪。

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經過仔細觀察,經過豐富的想象,就會發現它的審美價值。這説明,觀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能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兒童,更能從豐富的的想象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

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充滿想象力的文章——《幼時記趣》。(屏幕顯示標題)

二、學會正確的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誦讀,我們可以解決文言文語言上的問題。

1、先請大家齊讀,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音準確;所謂“腔圓”,就是發音飽滿。(生齊讀)

2、朗讀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先聽老師讀第1段。(教師範讀)

(1)你們認為應怎樣讀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明確: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還要讀出感情。

(2)請學生試着注意停頓和輕重,讀給大家聽。(3個學生分讀2~4段)

(3)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藴涵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而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讀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請一位感情豐富、聲音甜美的同學為我們朗讀這一篇文章。

三、佈置作業

有感情的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個小組合力譯讀一段,要注意: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②你是怎麼讀懂的?你用了什麼方法?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迴參與。)

2、請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3、在大家的合作解讀過程中,我們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註釋、工具書)、換加法(換詞、加字)、對照法(對照上下文進行推斷)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生齊讀)

4、文言現象歸納

1、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象力)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從(當做)

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代自己)

神遊其中(代詞,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樹而來(連詞,修飾作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2、省略句。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省略主語、賓語。

3、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學生按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説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麼理解“物外之趣”?説説作者這種“物種之趣”是怎麼樣產生的?

(3)你還有什麼問題?

2、文言文要反覆誦讀。下面請女生齊讀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女生齊讀)

明確:大家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詞語。不過我們從題目《幼時記趣》來看,文章主要還是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幼時記趣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文言文詞的集納梳理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難點:

1、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文言文詞的集納梳理

教學設計:

通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藉助註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教師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並能正確朗讀課文。教學方法:朗讀、分析、討論。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謠、童年的夥伴、童年的趣事……是否還歷歷在目呢?清代文學家沈復也有過快樂的童年,他寫的一篇《幼時記趣》,就記敍了他兒時一些趣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2、作者作品介紹

作者沈復,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於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敍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藴涵着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領讀課文;

⑴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鶴唳(lì)

凹凸(āo tū)

溝壑(hè)

龐然大物(páng)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項為之強(jiāng)

癩蛤蟆(lài)

⑵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⑶ 學生自由朗讀、集體朗讀課文,做到讀通順、有感情。

三、師生討論疏通文意

1、文言文學習的方法點撥

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詞句的方法。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可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有的不妨採取講述大意的辦法解釋,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有的要注意將省略的內容補上,如“使(之)與台齊”;有的還要將文言文的詞序調整為現代文的詞序,如“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它)”。

指導學生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要求字字落實,準確

1、簡介文言文詞語的特點:現代漢語一般用雙音節詞,文言文一般採用單音節詞,如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回憶 擴張 太陽

2、一些句中詞語的順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適當變動,以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可以用幾個詞簡言之:

補 ===增補適當的內容

調 ===調換詞語的位置

省 ===省略不必要的內容

先給學生感性認識,具體做法,結合具體語句的翻譯

3、學生自己試翻譯課文的第一小節,指出學生翻譯中的問題,教師訂正。

4、學生試翻譯第二段,,教師訂正翻譯中的錯誤,並且將省與調具體

幼時記趣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敍述文章內容。

【學習重難點】

1、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話敍述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作者沈復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首先是一個落魄的'商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詩句,但沈復並非如此,從他的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中我們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從中窺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興致之真。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他的《幼時記趣》一文來體味這種趣味興致之真。

二、自主預習

1、作家作品

沈復(1763—?),字三白,號梅逸,今江蘇蘇州人,清代作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他兒時就表現出富於想象、幻想的性格特點。

《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敍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浪遊各地的見聞,以及他們的坎坷遭遇,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浮生六記》顧名思義有六記:一是《閨房記樂》;二是《閒情記趣》;三是《坎坷記愁》;四是《浪遊記快》;五是《中山記歷》;六是《養生記道》。

2、朗讀課文,解決重點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鶴唳(lì)

溝壑(hè) 土礫(lì) 凹凸(āo tū)

怡然稱快(yí) 龐然大物(páng) 項為之強(jiāng)

3、藉助工具書,疏通加點詞語。

張目:擴張。

必細察其紋理:這裏泛指花紋。

夏蚊成雷:像雷。

項為之強:“強”同“僵”,僵硬。

觀之:觀察這一景象。之,代“羣鶴舞空”的景象。

作青雲白鶴觀:觀賞,看。

稱快:説,聲稱,這裏是喊、叫的意思。

以叢草為林:把。“以……為……”,即“把……當作……”。

神遊:精神,意識。

龐然:……的樣子。

蓋一癩蛤蟆:連詞,承接上文,解釋原因,這裏是“原來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餘]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②私擬作羣鶴舞空。——[餘]私擬作羣鶴舞[於]空。

③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則或千或百[蚊]果然鶴也。

④使與台齊。——使[之]與台齊。

⑤一日,見二蟲鬥草間。——一日,[餘]見二蟲鬥[於]草間。

⑥驅之別院。——驅之[於]別院。

(2)倒裝句

徐噴以煙。——以煙徐噴。(狀語後置的倒裝句)

(3)被動句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由“為所”引導的被動句,解釋為“被……”)

5、積累成語。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極細小的東西。後形容人很精明,能夠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這是誇張的表現方式。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滿意足、十分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龐然,高而大的樣子。現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強大而實際上虛弱的東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理清文章脈絡,本文是如何佈局謀篇的?

明確:本文沒有連貫的情節,以總分結構敍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總敍“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體記敍“物外之趣”。

2、課文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性地説一説。

明確:觀蚊成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叢草、蟲蟻、土礫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二)內容探究

1、文中表現作者充滿“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①私擬作羣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②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③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總結:以上都説明作者充滿童趣。

2、文中表現作者觀小為大的豐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現在哪一幅畫面裏?

明確:①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觀蚊如鶴)②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得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神遊“山林”)③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驅打蛤蟆)

四、板書設計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叢草、蟲

蟻、土礫

癩蛤蟆 聯想和想象

羣鶴舞空 怡然稱快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五、課外拓展

查找資料,積累有關鶴的成語與詩句。

示例:成語:鶴立雞羣:比喻人的才能或儀表卓然出眾。

鶴唳風聲:形容極度驚慌、疑懼或自相驚擾。或形容淒涼的景象。

鶴髮童顏:白色的頭髮,紅潤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氣色好,有精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劉禹錫《秋詞》〈其一〉

幼時記趣教案參考 篇六

第二單元

單元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人是作品展現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畫卷,體會作者的豐富的情感

2、根據作品的內容展開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

3、回憶童年生活,學會説真話抒真情,寫真實的感受

4、語言得體

六、幼時記趣

沈復

一、教學目標:

1能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

2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3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4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二、教學重點

1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2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3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讀與自讀結合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

2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3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4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二、教學重點

1能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2能借助工具書讀懂這篇文言文的內容

3能積累部分文言詞

三、教學方法:講讀與自讀結合

四、教學過程

導入:讀單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們小時候有觀察過文字癩蛤蟆嗎?你覺得蚊子癩蛤蟆有趣嗎?

1、全體朗讀

2、生字詞

3、實詞積累

餘: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

故:所以

私:私下裏

擬:比

強:僵硬的意思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神遊

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

拔山倒樹:搬開土山,撞到大樹,拔,移,搬開

四虛詞積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因為

以:徐噴以煙,用

或:連詞或者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自己的

蓋:連詞“原來是”

為:項為之強:因為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五學生翻譯課文

六概括

第一段:物外之趣

二:觀蚊如鶴之趣:觀賞羣鶴舞空圖

觀賞白鶴青雲圖

三:神遊山林之趣

四:鞭打蛤蟆趣事

作業:翻譯

第二課時

一全體朗讀

二抽查複習情況

三省略句

羣鶴舞(於)空

使之(與)台齊

驅之(於)別院

四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五觀察――聯想――想象

觀察仔細:細察――定目細視

聯想豐富

想象奇特

六語言簡樸,生動,自然

動詞的使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神定,抓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鶴唳之端

拔山倒樹

作業:41頁一二

幼時記趣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正確的朗讀文言文。

2、藉助註釋、詞典和教師指導,讀懂全文,學習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學習文章細緻的觀察,奇特的想象,品味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童真、童趣。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前蘇聯作家烏斯托夫斯基曾説:“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這是童年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饋贈,誰要是在成年之後的漫長歲月中沒有失去這一饋贈,那麼,他就是詩人或作家”。沈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二、簡介沈復及《浮生六記》

沈復,生於1763年,卒年不詳。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長期做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能文善畫,著有《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原書為六卷。書中記敍了夫妻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遊覽見聞,記敍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娛處和悲苦處兩相對照,真切感人。

三、檢查預習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鶴唳(lì) 凹凸(āo tū) 溝壑(hè)

龐然大物(páng) 怡然稱快(yí) 土礫(lì) 項為之強(jiāng) 癩蛤蟆(lài)

四、朗讀課文

1、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2、範讀——跟讀——自讀——齊讀

五、疏通第一節文意

1、生齊讀第一節。

2、藉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學生小組合作翻譯,教師巡迴參與。

3、學生接龍翻譯,教師巧妙插話。

六、小結、鞏固。

在大家的合作解讀過程中,我們自己發現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註釋、工具書)、換加法(換詞、加字)、對照法(對照上下文進行推斷)等等。可見,文言文是不難學的。現在,讓我們充滿自信,再讀一遍課文。(生齊讀)

七、作業

背誦第一節原文及字詞解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疏通文意

根據學習第一節的方法,學習課文的2-4節

1、強調翻譯的注意點:

①根據內容,調整句序。

②聯繫前後文,補充相應內容,保持語句流暢,句意明確。

2、學生對照註釋自行翻譯。

3、指名翻譯,討論指正。

4、按組輪流翻譯。

三、總結、鞏固

文言現象歸納

1、一詞多義。

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感受、想象力)

時:餘憶童稚時(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以: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從(當做)

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其:使其衝煙飛鳴(代詞,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詞,代自己)

神遊其中(代詞,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樹而來(連詞,修飾作用)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2、成語: 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3、通假字:項為之強 “強”通“僵”

4、省略句。

“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台齊”應是“餘使目與台齊”,省略主語、賓語。

“羣鶴舞(於)空”,“驅之(於)別院” 省略介詞。

3、固定句式。

作……觀:當作……看

以……為:把……當作……

……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四、作業設計:

1、識記文中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筆記本上翻譯全文。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課文內容。

1、齊讀第1段

①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

明確:文章主要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

②怎麼理解“物外之趣”?

明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③作者能得到“物外之趣”的來源是什麼?

明確:客觀:目力好; 主觀:好觀察,觀察細

2、瀏覽2-4段,説説共回憶了幾件趣事?

①觀蚊如鶴 ②神遊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學習第2段,分層次,討論:

這段中“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的原因是什麼?“如鶴唳雲端”的原因是什麼?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雲白鶴觀”

兩個“果”的作用是什麼?

強調情景的逼真,想象給人帶來的樂趣。

4、第3段寫了什麼事?作者怡然自得的來源是什麼?

神遊山林

“細視” “神遊” “以……為……”(①觀察細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寫什麼事?“龐然大物”是什麼?“拔山倒樹”一句中“山”“樹”本是什麼?這樣的變化得力於作者的什麼能力?(想象)

6、齊讀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後,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幼時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總結全文

四、作業設計: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把課堂上自己講述的幼時趣事整理成文,注重運用想象和聯想的方法。

五、板書設計

幼時記趣

沈復

觀蚊如鶴 熱愛生活

物外之趣 神遊山林 觀察仔細

鞭打蛤蟆 想象奇特

教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