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部編教材五年級示兒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6篇《部編教材五年級示兒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部編教材五年級示兒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部編教材五年級示兒教學反思(精選16篇)

篇1:《示兒》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充實體驗

針對這樣的一首古詩,學生的體驗也只是停留在詩句“但悲不見就州同”中的“悲”,根據詞語手冊與書本上的註釋,能夠體會的就是詩人陸游因見不到國家統一的那份遺憾,與自己不能參與抗金復國的悲哀。學生作為個體經驗不豐富的,情感卻極其敏鋭的一個羣體,讓他們在學習時,走進文本,走進能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覆朗讀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性。如在上述片段中:當學生有了初步體會到詩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選取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為補充材料。在過渡引導後,學生能根據當時的背景,詩文的內容,瞭解陸游當時還有“悲痛”、“悲憤”之情。如此一來,學生對句子“但悲不見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導朗讀,鞏固體驗

感情朗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薰陶,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陸游對兒子的最後遺囑“家祭無忘告乃翁”,體現的是一個愛國詩人的最後一段話,對兒子的千叮萬囑,讓學生朗讀時猶如自己就是詩人,怕兒子忘記自己的話,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覆吟誦;感情朗讀,還藉助一定的朗讀設計。在本案中,我適當的改變了詩句的原有句式,採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這樣的朗讀,不但有新意,而且對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還增強了學生朗讀時的氣勢,效果下來不錯。

三、展開想象,豐富體驗

學生學習文本的過程,就是憑藉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過程,而這都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兒童時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時期。古詩的內容雖然短小,但是情感卻不亞於抒情散文。古詩的教學,忌諱的是過多的教師語言,死板的用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學。本課中,一開始我就運用課件為學生展示一幅陸游晚年的,蒼老的肖像,為整堂課選好基調:悲。

而在上片段中,為學生呈現的兩幅截然不同的詩文畫面,(兩首詩都是學生所沒有學過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問學生:“你能看到陸游所看到的畫面嗎?”有的學生説:“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學生説:“我彷彿看到了胡人騎着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着。”……豐富的想象,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

篇2:《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一課緊扣一個悲字,讓學生理解詩文,重點思考:詩人臨終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唯一的遺願又是什麼?哪句詩寫明瞭這一點?學生很快便找出了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我問學生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我追問:?這個‘悲’字包含了幾層意思?也就是説,作者都悲傷些什麼?學生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詩句的表面。

講解中我介紹了一段金兵南侵,淮河以北百姓流離失所,朝廷被迫南遷但貪生怕死,一味求和的歷史,由此引導學生領會到作者有三悲:一悲,臨死前沒能看到祖國的統一;二悲,自己年邁體衰,無法再為國家效力;三悲朝廷墮落,不派兵迎敵平定戰亂。所以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後要停頓長一些,然後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同時又能凸顯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又配以拓展《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讓學生從中明白當時的統治者昏庸,不思收復中原以至於詩人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什麼也做不了時的無奈,哀怨,傷痛,悲憤!讓學生透徹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源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適時的感情朗讀讓學生體會到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奔走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激發他們的愛國志!找準詩眼,體會它貫穿全詩的情感是學詩的關鍵所在,適時的思想教育藴含其中效果更佳!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了古詩教學的幾個步驟:明詩題;解詩句;悟詩情;入詩境。教學中我做到了這些,學生也入情入境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又深了一個層次!另外,嘗試根據實際情況寫詩也是一不小的收穫。不過給學生自由體會的時間還不夠多,以後應放手讓孩子多做自主學習!

總之,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不管是古詩教學還是閲讀教學,我會按新課標要求努力探討,選擇最佳教學方案進行最優化的教學!

篇3:《示兒》教學反思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國小語文教材中選編了數十首古詩,因此,古詩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小語文新大綱在“附錄”中推薦了70首國小生古詩詞背誦篇目,由此數量上的增加,可以明顯看出,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古詩教學,擴大國小生對詩詞的閲讀。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這首詩通俗易懂,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古詩,對古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這首古詩也較為淺顯易東,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後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點詞句。

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後,自己去弄懂課題和詩句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緊扣全詩的情感基調,感受詩人的“悲”,然後通過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讓學生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為了使學生深刻體會詩人的“悲憤”教學中,我插入了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及林升的《題臨安邸》,從中也讓學生感受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説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課末又展示李清照的一首詩《夏日絕句》,一可以鞏固學生的對詩文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學生古詩詞的積累。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沒有判斷到的,語言組織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着重對學生相關語文能力進行鍼對性的訓練,全面提高本班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

篇4:《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詩,詩句意思平白質樸,容易讀懂,但感情強烈,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的愛國激情。實際上這個願望貫穿了陸游的一生。在陸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開封,北宋政權滅亡。當年農曆五月,宋高宗趙構稱帝,建都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對金採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殘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與華北地區的人民受盡了折磨。因此,陸游的一生也飽嘗流離之苦,無比悲憤。所以在他的很多詩中都寫到希望南宋王師早日平定中原。如《北望》“北望中原淚滿巾,黃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窮死由來事,要是江南有此人。”《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等。

瞭解了這些之後,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思路:

1、提供註釋,讓學生藉助註釋自己理解古詩。

2、拓展陸游的其他愛國詩,在同類詩中體會陸游的愛國之深。出示《題臨安邸》,瞭解權貴們的花天酒地,苟且偷生,尋歡作樂。在相互參讀中比較,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本文的對話,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

3、反覆利用文中的插圖,用“讀了這首詩你彷彿看到什麼?彷彿又聽到什麼?”這樣的問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想象説話、交流。然後出示司馬談、肖邦的臨終囑託,指名讀,組織練筆,還原一種情境。最後比較參讀,瞭解歷史,引導學生完善對話描寫,講述一段故事,達到對詩思想感情的昇華。

課堂不足:

1、教學設想三在課堂上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從學生的課堂想象交流、練筆反饋看,學生對古詩情境的還原、講述停留在一個層次上,沒有很好地體會到藴含在詩人心中的那份無法排遣的悲痛,熱切的盼望和堅定的信念。

2、課堂上沒有安排學生自我小結與反思,沒有交給學生閲讀古詩的方法。

3、教學時間的分配不太合理,給予學生更多時間練筆,導致最後的有感情誦讀成了走過場。

篇5:《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這首詩明白如話,卻感情飽滿深厚,洋溢着詩人的愛國情感。

教學時,我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通過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讀出作者對祖國前途的憂慮;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後,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着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説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篇6:《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課。上這一課前,我想,這首古詩的內容不長,如果只抓讀、背和對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興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點放在挖掘詩裏的愛國主義思想上,以愛國作為主線,去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對高段學生的古詩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文本的對話;同時,還要注意對古詩知識點的歸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的言簡意賅的特點,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示兒》這首詩,詩人的感情豐富而深刻,陸游在古詩中除了抒發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外,又有對南宋政權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對故土老百姓身為亡國奴,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擔憂和同情,以及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和線索。

另外,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藉此首詩可以讓學生複習、積累、學習,並且加深對陸游這個愛國詩人的認識。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在理解詩意的後面,又設計了這樣的兩個環節:1、同學們,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700多年前這位偉大詩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們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樣的一位老人嗎?2、如果你是陸游的兒女或他的親朋晚輩,此刻你看到了這樣的一位老人:他雖然久病纏身,不久於人世,但心裏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復,祖國不能統一,他面容枯瘦,眼神裏卻滿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緩慢而深沉的語調錶達人死之後萬事皆了無牽掛的曠達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時候,要告訴他中原收復的消息。面對這樣的老人,你會對他説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學生在描述和寫話之中,便能通過想象和詩人進行對話,同時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但是,在實際上課中,我也忽略了兩個地方,一是對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沒有作細的闡明,導致後面部分學生感情無法進入老師創設的情境中。二是在對學生進行古詩知識點的教學時,過於簡單,指導不到位,學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學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篇7:《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一、初讀詩文,介紹背景,瞭解詩人的“悲愁”心事。

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後,教師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陸游生活的時代動盪,金人南侵,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導致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詩人陸游無比悲憤。直至他臨終時,已經85歲高齡了,但“北定中原”、“還我河山”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仍有增無減。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勝利和祖國的統一,對光復中原,洗雪國恥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堅定的信念。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讀詩文,琢磨首句,體會詩人的“悲涼”心情。

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後,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着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説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讀詩文,瞭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

讓學生再讀詩文,思考“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什麼?哪句詩寫明瞭這一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進行精讀、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詩意是作者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後要停頓長一些,然後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

四、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願。

對本詩的最後兩句,應引導學生進行研讀。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應使學生了解到作者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來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對最後的勝利懷着不可動搖的信念,堅信總有一天能收復失地,實現祖國的統一。朗讀此句時,在重音讀了“王師”二字後,即以流暢而充滿信心的語調,以及較快的速度朗讀完全句,句尾的“日”應稍微上揚延長,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應使學生了解這是作者對兒輩們的囑咐:家祭的時候,你們一定不要忘記把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朗讀時,“無忘”要讀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強力度,適當延長,以表達詩人不忘中原光復的強烈感情。“乃翁”要讀得莊重沉穩。使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文所表達的作者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願,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篇8:《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12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這首詩是陸游的絕壁之作,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一、狠抓字眼。在教學時,我抓住了“悲”和“望”兩個字來展開。首先讓學生説一説陸游“悲”什麼?學生很輕鬆地説出:悲祖國分離,悲國土淪喪,悲統治者醉生夢死,毫無理想……接着我讓學生思考:作者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沒有為自己悲傷,卻為國家擔憂,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呢?孩子們很輕鬆地説出:強烈地愛過之情。然後我再次讓孩子朗讀詩歌的後一句話,再次問道:“你從這句詩歌中讀出了什麼?孩子們説道希望看到祖國統一的夢想。這就是一個“望”字。從這個望中,可以讀出什麼呢?那就是:就算自己將死之時,還是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對未來祖國統一仍然信心百倍。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首詩歌,孩子們的朗讀聲音低沉,情感充沛,我心底明白,此次教學已經達到了我想要的結果。

二、資料補充。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就是通過蒐集資料,來理解課文。所以課前我讓孩子蒐集了很多陸游,南宋,北宋等方面的知識,再加上以前在教學宋詞的時候説道的內容,孩子對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有很深後的歷史積澱。再通過自己的蒐集整理,更能夠了解陸游生活的時代背景,從而更能夠體現陸游收復失地,渴望國家統一的夢想緣由。

第三、補充詩歌,拓寬視野。在教學這首詩歌結束之後,我再次補充陸游的另一首詩歌《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讓孩子更深層次地明白陸游強烈的愛國之情,深切的家國之痛。

篇9:《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這首詩通俗易懂,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上課伊始,因為有學生課前的預習,所以直接讓學生緊扣全詩的情感基調,感受詩人的“悲”,然後通過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讓學生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感受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沒有判斷到的,語言組織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着重對學生相關語文能力進行鍼對性的訓練,全面提高本班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

篇10:《示兒》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以“愛國”為主線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愛國者的形象。古詩《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着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教學時,我採用的古詩教學方法是:情境導入,瞭解詩人;讀通全詩,理解詩意;想象意境,感悟詩情。整首詩,我在朗讀指導上做了精心設計。着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我補充了兩首陸游的詩作和林升的《題臨安邸》並輔以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為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讓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為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達到高潮。緊接着讓學生們沉下心來,把心中所感所想付諸筆端。

但在具體的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交給孩子們的思考時間還不夠,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能夠完全發揮;最後給學生練筆的時間需要再多一些。

通過這一次的教學,我進一步瞭解了自己,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並努力把它們應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但是學無止境,我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做到遊刃有餘。

篇11:《示兒》教學反思

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全詩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悲憤交集,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學好古詩?學生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抓住詞句,邊讀邊想,讀中感悟。將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遷移到對這首詩的自主學習中,學生一邊讀,一邊交流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和朗讀的感受。最後在全班彙報交流中,我感覺到這種遷移在教學中確實是一種好方法。

這節課有一個小插曲,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波蘭音樂家肖邦的臨終遺願與陸游臨終悲歌進行了類比,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人強烈的愛國之情。這是課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處是由我以獨白的形式為主向學生闡述我的觀點,沒能讓學生很好地通過自己的比較,用語言表達出來。

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教學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生成性的東西,最好由學生生成或引導學生生成。

篇12:《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的臨終絕筆。全詩文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似乎不費時力,就能讓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理解詩意並不難,學生讀上幾遍,再疏通一下幾個字的字義,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學生就能理解個八九不離十了。但學古詩詞,遠不止理解詩意那麼簡單。體悟詩人能過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所表達的詩情,才是重中之重。這首詩,以“悲”為感情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收復失地,祖國統一的渴強烈望,愛國熱情一表無遺。但是要讓學生真正地懂得陸游的拳拳愛國心,豈是一首詩所能做到的。陸游一生追求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雖多次遭受排擠、打壓、卻仍不改其報國之心。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學完《示兒》後,為了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瞭解陸游的性情、陸游的志向,我又向學生出示了他的另兩首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首詩,寫於不同的時期,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人老時,做夢時,乃至臨終時,詩人都在憂國憂民。三首詩表達了詩人同一個情懷:一心為國、渴望祖國統一。

三首詩學下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為陸游強烈的愛國情懷深深震撼了。陸游也成了學生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愛國詩人。

篇13:《示兒》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示兒》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陸游在詩中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作為本堂課學習的重點。

二、設計理念:

以讀為主,自主體悟,想象創新,情景交融。要體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從而突出語文課程審美性的特徵。因為古詩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融入這種文化,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言簡意豐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因此從開始上課到結束,這節課始終讓學生處於古詩學習的氛圍中,用自己總結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了古詩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在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感受中,使他們從中瞭解古詩是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培養了他們對古詩的熱愛和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熱愛。

通過反覆誦讀,反覆吟詠,體會古詩所代表的情感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啟發學生展開想象,體會意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適時進行德育、美育定滲透教育。

這節課的目標是學會一首古詩,通過課外延伸古詩,同類比較達到對《示兒》這首古詩的內容和情感的體驗和昇華。

為了激發與詩詞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因此導課時設計了“總理的遺囑”這一內容。學生理解本詩後,就延伸到了課外各類愛國詩:如《題臨安邸》相互參讀比較升情;插入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片斷,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學習中去;最後以“心聲傾訴―給台灣小朋友説幾句話”為本課的結束。教學中還運用了許多學習方法:如抓關鍵字眼,聯繫上下文,朗讀法,展開想象等。詩句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鮮明,栩栩如生的畫面,有助於理解課內古詩《示兒》的情感和思想。

三、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訓練點:

背誦並默寫古詩《示兒》,進一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美育滲透點:

讓學生感受詩的韻味美、意境美。

四、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談話法,朗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五、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想像詩歌內容,陶冶愛美情趣。

六、教學步驟。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導課:1976年1月,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逝前已經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見的最後一個人是調查部長羅青長,瞭解對台灣工作情況。面對羅青長,總理未能把心中的話説完,便再度昏迷過去。鄧穎超最瞭解丈夫的心願,她把周恩來的'骨灰盒先陳放在台灣廳一夜,後遵其遺囑將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川江海。

同學們,對剛才這番話,你是如何理解的?從中你讀出了總理的心願了嗎?(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

2、盼望祖國的統一,自古以來都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797年前,一位85歲的老人,一個除夕之夜,臨終之時,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國家統一的志願沒有實現,他把兒子叫到牀前,提筆寫下了遺書,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沒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寫的是什麼呢?

(板書課題:《示兒》)

(二)、回憶、總結古詩的學習方法。

同學們,咱們以前都學了不少古詩了,大家能説出我們以往學習古詩的要求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揭示學法:(課件出示)

走進詩人、理解詩題;抓準字眼、明析詩意;

想象意境、感悟詩情;吟誦詩句、熟背詩文。

(三)、循序漸進,學習本詩。

1、走進詩人、理解詩題

學生對於陸游應該比較熟悉了,所以可以讓學生簡介作者,解釋詩題,教師做適當補充。(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示兒》這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牀,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

2、抓準字眼、明析詩意

(1)、自讀古詩。藉助書後的註釋或自己手中的工具書,自讀詩句,瞭解詩意

(2)、合作學習。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解決自己剛才自學中的疑問,分。享你的學習收穫。

(3)、彙報交流。講解詩的大意,找準關鍵字眼。

示兒

死去無知萬事空,--------國不統一

但悲不見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師北定中原日,--------至死不變

家祭無忘告乃翁。--------收復失地

3、想象意境、感悟詩情

聽錄音範讀詩歌,學生閉目想像:陸游病危,但沒看到祖國統一而遺憾的情景。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當時的情景,根據詩的內容把課文改成一段病牀前的對話,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要有行動,語言,神態等描寫)

4、吟誦詩句、熟背詩文

教師小結:詩人臨終作詩,不説別的家常話,而只説“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勝利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麼深厚的愛國情感啊!此時此刻,有誰不被感動呢?同學們,誰願意用你自己體會到的感情來誦讀這首詩?

①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練習有感情朗讀;

②指名讀;齊讀。學生練習背誦詩句。

(四)、課外延伸。

(1)一位懷着滿腔愛國之情的老人,帶着他的畢生的遺憾和無限的希望離開了,陸游南宋統一的願望實現了嗎?(生討論)為什麼朝廷會滅亡,國家會衰敗呢?我想用一首詩來揭示這個問題的答案。(課件出示林升的《題臨安邸》)

知道這首詩的含義嗎?請你找出國家衰敗的根源是什麼!

(2)那麼,如何才能使國富民強呢?(課件出示: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片斷)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過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光大道……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中國少年,於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4)是的,只有像梁啟超先生所説的那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前途,陸游的悲劇才不會發生,同學們,讓我們懷着陸游那滿腔的愛國之心,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把我們少年的心聲説出來吧!

(五)拓展總結----心聲傾訴

同學們,國富民強,匹夫有責。我們應該像詩人陸游那樣胸有祖國,抱效祖國。今天,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可是,台灣的同胞們卻遠離祖**親。請大家對遠在台灣的小朋友們説幾句話,表達一下自己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願望,儘可能的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詩名句。

《示兒》教學反思:

古詩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以往的古詩教學,往往注重講解註釋,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費在把古詩的意思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傳授給學生上了;而學生在枯躁無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釋中,根本就不能體味到我國古詩獨有韻味美和意境美。

本課選用的古詩《示兒》雖然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但學生對於這首詩已經都比較熟悉了。在這節課的開始,我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對學生講述了“1976年1月,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逝前已經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見的最後一個人是調查部長羅青長,瞭解對台灣工作情況。面對羅青長,總理未能把心中的話説完,便再度昏迷過去。鄧穎超最瞭解丈夫的心願,她把周恩來的骨灰盒先陳放在台灣廳一夜,後遵其遺囑將骨灰撒向祖國的山川江海。”然後我問學生:“對剛才這番話,你是如何理解的?從中你讀出了總理的心願了嗎?”從學生的表現中看得出來,學生聽得很動情,理解得也很透徹,從而為本文的學習搭建了一座暢通的橋樑。

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總結古詩的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按照總結出來的方法---“走進詩人、理解詩題;抓準字眼、明析詩意;想象意境、感悟詩情;吟誦詩句、熟背詩文。”,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並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當時的情境描繪出來,加深學生對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的感悟。

學生們對本詩掌握了以後,我又適時進行了課外延伸,給學生用多媒體展示了一首課外古詩----林升的《題臨安邸》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片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動員,事實證明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最後,我安排了一項訓練活動----心聲傾訴:對台灣的小朋友説幾句話。為了考查學生的古詩積累情況,我特意規定學生最好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詩名句。

一節課下來,同學們情緒激昂高漲,我自己也感覺效果不錯。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上肯定也會存在不少應改進的地方,請各位老師指正。

篇14:《示兒》教學反思

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全詩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悲憤交集,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

這節課有一個小插曲,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波蘭音樂家肖邦的臨終遺願與陸游臨終悲歌進行了類比,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人強烈的愛國之情。這是課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處是由我以獨白的形式為主向學生闡述我的觀點,沒能讓學生很好地通過自己的比較,用語言表達出來。

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教學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生成性的東西,最好由學生生成或引導學生生成。

篇15:《示兒》教學反思

一、初讀詩文,介紹背景,瞭解詩人的“悲愁”心事。

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後,教師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陸游生活的時代政治動盪,金人南侵,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導致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詩人陸游無比悲憤。直至他臨終時,已經85歲高齡了,但“北定中原”、“還我河山”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仍有增無減。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北伐的勝利和祖國的統一,對光復中原,洗雪國恥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堅定的信念。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讀詩文,琢磨首句,體會詩人的“悲涼”心情。

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後,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麼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着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悽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説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讀詩文,瞭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

讓學生再讀詩文,思考“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什麼?哪句詩寫明瞭這一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進行精讀、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詩意是作者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後要停頓長一些,然後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

四、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願。

對本詩的最後兩句,應引導學生進行研讀。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應使學生了解到作者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來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對最後的勝利懷着不可動搖的信念,堅信總有一天能收復失地,實現祖國的統一。朗讀此句時,在重音讀了“王師”二字後,即以流暢而充滿信心的語調,以及較快的速度朗讀完全句,句尾的“日”應稍微上揚延長,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應使學生了解這是作者對兒輩們的囑咐:家祭的時候,你們一定不要忘記把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朗讀時,“無忘”要讀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強力度,適當延長,以表達詩人不忘中原光復的強烈感情。“乃翁”要讀得莊重沉穩。使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文所表達的作者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願,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篇16:《示兒》教學反思

古詩《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着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課前我認真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和學習。

整首詩,我在朗讀指導上做了精心設計。我着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我還是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為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為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統一,陸游遺憾啊!”“因為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陸游悲痛啊!”“因為陸游的愛國,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為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教學本課後,我也發現了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對寫作背景的介紹過於簡單,使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不夠透徹;其次,學生對偉大詩人陸游的愛國思想的理解僅僅侷限於書中的詩句,還有當時的歷史事件。在對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延伸時,我雖多方引導,但學生聯繫實際、自身談現在學習這首詩的意義時,部分學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滿意。如能聯繫當前國家形勢談出愛國主義對與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意義,中心就會得到再一次昇華。

學習是無止境的,今後我還必須深挖教材,課前認真備課、對學生的瞭解上做到細緻入微,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